一开始我觉得女主的心理问题根本没那么麻烦,一言以蔽之——“中二”。 比如那个长得像阿部宽的制片人大叔向女主告白,并且坦呈要和ex共事。这明明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求交往啊,成年人都能理解甚至感动。女主莫名其妙压抑好感放纵自己放走意中人。 再比如爸爸说了句“当家长好辛苦”,女主瞬间爆发,大喊“这么辛苦你们不用做家长啊”,完全不看爸爸脸上分明骄傲的笑容、不听后面“我愿意一直这么辛苦”的语境,把全家人尬在原地。 我估计女主除了中二病,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不过这场戏演得还不错,紧接着向心理医生告解的戏也不错。bty,当心理医生也要长得帅啊。 至此女主的心结才完全暴露出来,一言以蔽之——印度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
主题还算明确,但是影片总有脱节的感觉。倒不是插入歌舞的原因,有点类型片混搭的意思,连镜头构图前后都不统一。比如结尾想要面面俱到,就显得拖沓。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
卡伊拉做了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梦。
她在一个工地上,周围都是工人,工人们长相很矮小且怪异。
突然间,她失去平衡,从施工的高楼上摔了下去,重重的摔在了一滩泥水中。
泥水很脏还很臭,像下水道里的污水。
那些奇怪的工人就眼睁睁看着她掉下去,谁都没出手帮忙。
突然间,又冒出一群身着传统服装的新娘子,围着她,指着她大笑。
明显是在嘲笑。
然后,卡伊拉就被惊醒了。
醒来后,她慌忙冲了个冷水澡。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所以她告诉了正在替她“治疗”的心理医生贾汉吉尔·汗。
听完卡伊拉对梦境的叙述后和对自我的剖析后,医生问了她一句:“你买过椅子吗?
“买过。”
“那你会买进店后看到的第一把椅子吗?”
“不会。”
“那不就结了。”
只有在看过很多不同的椅子后我们才能买到适合我们的那一把。
有些中看不中用,有些中用不中看,所以才有一把一把挑选的过程。
既然买一把合适的椅子都要阅椅无数,那我们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难道不更应该好好挑选比较吗?
卡伊拉是一个美丽,性感,聪明,独立,有想法,事业心很强的女性,
外形出众又聪明能干的她,自然有很多爱慕者。
她刚跟男友提出分手,就又被另一个高富帅同事表白。
自主恋爱,适合就在一起,不适合就分开,本无可厚非。
但在印度传统家庭看来,女性跟一个男人以上的人交往就是随便肮脏下贱,会被指责被嘲笑被批判被唾弃。
卡伊拉从孟买回到出生地果阿,事业感情都不顺的她,又遭到外界各种指责,心理压力过大,便催生出了那样一个荒唐梦。
电影《美好的人生》虽被贴上爱情电影的标签,但它实际是一部有关女性成长的心灵治愈系小清新电影。
女主卡伊拉因童年阴影变得敏感不安,
她表面自信开朗,实际内心闭塞,不肯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对待家人和爱情亦是如此。
尤其对待父母,她不仅打心底疏远,更多的还有怨恨。
而对父母的怨恨,便是她最大的心结,也是她一切感情问题的根源。
她小时候被父母送到祖父母家,没得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
而就是那几年磨光了她对父母所有的期待,当时年仅6岁的她就决定再也不跟父母交流。
最后她为什么又被接回家了呢?
不是因为她写给父母的二百余封信,也不是因为她是远离父母身边的女儿这一事实,而是因为她小学二年级留级了。
留级,在父母眼中,她就是失败了,是个失败者。
而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子女的失败,就是子女不能满足他们那虚无缥缈的虚荣心。
“我们儿子最乖了,很温顺很听话,不仅拿到深造的奖学金,还到了大公司实习。”
在父母看来,孩子听话乖巧温顺就是好孩子,
孩子上了好大学,进了大公司就是事业有成。
只有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发展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好孩子,
他们评价一个后辈,就是如此简单直接。
是非对错的判断也是这样,“你父亲把她接回来是对的,因为接回来后她二年级就没留级了。”
《美好的一生》真的是一部非常美好和治愈的电影。
看完让你会心一笑,看得过程也会被片中很多台词和场景戳到。
比如揭露普通大众几乎都存在的认知偏见:
看心理医生的人肯定都是神经病,都是疯子。这是愚昧的认知。
其实,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看心理医生并不是也不该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交男友不谈恋爱不结婚,
以前的人会怀疑你是不是身体或心理有疾病,
现在还会怀疑,你是不是蕾丝边啊?
演艺圈很多同性恋吧,宝莱坞都被称作“同莱坞”了。
呵呵。
不是演艺圈gay多,而是演艺圈对此更加宽容。
影片展现出的婚姻观也很正面。
大人们说,女孩就该趁年轻找人嫁了,不然好男人都被挑光了。
而且,24岁以前结婚,离婚率可以减少百分之五十。
是吗?
“那百分百不离婚的几率也是有的,就是不结婚。”
影片也揭露了印度存在的社会问题。
比如,“歧视单身”。
女主被房东驱逐了,不是因为她损坏公物,也不是因为她拖欠房租。
只因公寓委员会决定,只有已婚夫妇才能在那居住。
《美好的人生》的导演是一名女性,所以她很了解女性,知道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深知不同年龄段女性的迷茫和困惑。
该片女主是二十多岁的女性,她独立自主,思想先进,不被传统束缚,不被腐朽思想禁锢。
但童年亲情的缺失和阅历的不足也让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
她需要心灵导师,需要有人引导着她进一步成长。
而导演的另一部佳作《印式英语》中的女主莎希,则与卡伊拉正好相反。
莎希是名已婚女性,有家庭丈夫和孩子。
她就是那种传统的印度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终日把照顾家人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中心。
慢慢的,丈夫和孩子开始嘲笑她的无知,她也感受到了自己与时代的脱节。
她决定挣脱桎梏,寻找自我。
《印式英语》的女主没有卡伊拉的自由和豪放,却有着成熟女性该有的沉着、自省和智慧。
两部影片展现的看似是两个性格和经历完全不同的女性,实则是每个女性各阶段的独特魅力和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和困惑。
《美好的人生》和《印式英语》都非常值得一看,
看完后,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剧情和人物打动。
另外,影片依旧有印度片都有的歌舞,但形式大不同。
配乐和插曲也都超带感,超好听,
还有,无论女主女配还是几个主要男配,颜值都超高,名副其实的赏心悦目。
如果不是此时,此刻,估计看到一半就会关掉,说教意味浓郁,节奏太缓慢,大段大段的对话。但就现在我的精神状况来说,还是值得看一下的。
影片旨在提出都市人的心理问题,挑了一个最普遍的问题但也是最难解决的课题,通过女主的生活一点点揭露其心理疾病成因源头,殊不知,生活中比这更复杂的心理成因要夸张的多。
最后依旧按照电影的惯例happy ending把艰难的问题那么简单的解决了。有时候我在想,这到底是电影给我们留下的希望?还是毒瘤。生活经常惨烈的无法直视。
一般患者都会爱上心理咨询师,这是治疗中的弊病,依赖性心理释放,但没人说过这是假象还是真爱。就职业道德来说不应该在一起,所以电影也十分认真的规避了这样的问题,可我时常在想,万一是真爱呢?岂不是错过了?
btw电影的男女主跟美术摄影实在太棒了👍
关于心理医生诊室里那把特殊的椅子,有人觉得影片最后医生坐上去响了一下就代表医生也爱女主,我不这么认为。第一,按照常理,一把椅子会响,无非就是因为某些部位松动了,当遇到外力时自然会有响动,跟坐椅子的人喜不喜欢谁没关系。第二,如果说跟喜欢有那么点儿关系,那姑且可以理解为椅子虽不牢固但还不至于太松,会在外力大时才会响,女主第一次坐上椅子时是无准备且失神的状态,比较大力,所以它响了。而医生为什么说他自己坐上去不会响呢,因为他知道椅子不稳,所以每一次坐都会轻轻的,自然不响。那为什么影片最后医生坐上去响了呢,估计他也有片刻的失神,因为女主说喜欢他,这种话说给任何人听都会造成对方的不淡定,何况是相识了一段时间的人。也或许医生确实有点喜欢女主,但仅限于喜欢,友谊的那种,不至于上升到两性感情的那种,毕竟医生也是人,和患者交心那么久,离别时总会有不舍和惋惜,他对女主的喜欢程度绝对是有限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坐上椅子发出声响后表情和动作迅速回复到淡定状态而看出来。影片设置这么个情节也是为了让电影更有吸引力,毕竟如果从头到尾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一点情感交织会让观众有些失望,尤其是魅力无边的沙沙演的医生。
卡伊拉是个年轻有为又美丽的摄影师,但是总是有莫名其妙的破坏欲,破坏摆好的物件,破坏明明很好的感情。直到有次在她之前别人先狠狠地抛弃了她,她开始有严重的失眠,求助于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循序渐进的解剖下,卡伊拉找到了自己身上问题的根源--儿时被父母抛弃,又被迫离开祖父母。
如果不是对童年和父母问题太深有体会,我只会给三星。本来很好的题材,拍得却不尽完善,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前情铺垫太长,对卡伊拉的特写太多,悲伤的情绪铺垫太刻意。卡伊拉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是典型的精华,内容却不够。如果把时间再打乱些,把卡伊拉所有的的情感问题,亲情问题都穿插在和心理咨询师德对话中,像《记忆碎片》一样,会更精彩吧。
摘抄两段喜欢的台词吧,有同样问题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作为孩子,当我们悲伤时,大人会叫我们不要哭;当我们生气时,他们会告诉我们'给我们笑一笑'你知道原因吗?为了保持家里的和平。当我们怨恨时,他们不允许我们如此。所以当我们想要去爱时,却会发现自己的情绪系统已经颠三倒四了,它无法运转。悲伤,愤怒,怨恨,我们不被表露任何事,所以现在,我们怎能表达爱呢?"
"要有安全感,恐惧首先要退散。怕被遗弃的恐惧,怕孤单的恐惧,之前你一直带着这些恐惧。这些人际关系压在你的每一段人际关系上,尤其是你的恋爱关系。所以,在他们离开你之前,你先离开他们。你想要在他们对你说再见之前先对他们说再见。因为你不想再次面对这些伤痛。"
电影中,卡伊拉了解自己后,很快就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可是现实中,即使了解到所有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却哪有那么容易放得下。电影中,卡伊拉父母听了她咆哮的发泄,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停止了对她的伤害,可是现实中,伤害是有惯性的,不会那么容易被中断,或者根本不会中断。电影中,卡伊拉总是在男友伤害自己之前先离开他们,现实中,父母却更像卡伊拉,在孩子想要谴责时先用偏激的措辞伤害孩子,保护自己。
这是我看过的最棒的一部讲原生家庭的电影。 女主因为原生家庭,父母的离别,打压等各种原因,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只能压抑自己的感情。所以在每次面对爱情时,她都无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总是和爱人不欢而散,让自己很受伤。 而实际上当一个人状态不好的时候,她在各方面都受到影响。因为女主的心结,导致她无法正常地和家人交流,甚至连工作也受到了影响。 直到女主遇到了心理医生,帮她解开了心结。父母也是普通人,父母也会犯错。当你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你父母时,你才能慢慢理解他们,原谅他们。当女主和父母和解后,她也和自己的内在和解了,她的工作也越来越好,可以正常地去谈恋爱了。当一个人状态好的时候,其实她的各方面都会变得好起来。所以自信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心理治疗的过程,女主爱上了心理医生。但是出于职业操守,心理医生并没有接受这份爱。女主爱上心理医生是因为心理医生能帮她解决问题,作为一个职业人来说,心理医生需要的是病人能够自己独立起来,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心女主对心理医生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感恩。 因为这次的心灵蜕变,女主开始变得成熟,也因此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影片。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其实都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非常棒的一部电影,当你一个人的内心疗愈好了之后,她的生活,工作,人际都会变好。所以,就像李欣频说的,内在改变,外在才会改变。而不是事情改变内心,这一部电影,也是让流泪的电影,其中说到,她父母抛弃她在家里,而她一封又一封的信给父母写过去,问她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依旧没有回应。
太鸡汤了,营养过剩。印度女好看的好好看啊~
别让你的过去绑架你的现在,更别让过去毁了你美好的未来。
2016年印度电影《美好的人生》:影片整体很真实自然,结局挺动人,女主阿莉雅德演技比以前大有进步,国宝汗居然到49分钟才出场,好低调,自然也是在水准,但是这片长还是妥协了,好像拍不到两个半小时就不能算是印度电影,因为故事本身真没有那么多内容,只能被弄成琐碎拖沓了。
假装很有道理的样子,其实莫名其妙,人物性格立不住,冗长无聊,印度人演戏真的太用力
一部非常温馨的治愈系电影,但是其中含有大量的心灵鸡汤,而且印度电影的标志,大量的歌舞片段消失了,只剩下寥寥几处的歌声,所以让这两个半小时显得比较漫长,并且联系印度的实际情况,这是一部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最后女主真的太漂亮了!
2017.12.5.1045 生活嘛,总有不容易的地方。即使你出生在有钱人家,好处就是你还有钱去看心理医生还想要爱上他。虽然结合他们的国情来说这电影有点虚空,但是指导剩下的目标群众的人生还是有帮助的吧,就是没有过不去的坎。
结束了与自己内心的争斗,就可以全心打身外的仗。
我的妈呀究极神作,生活细节饱满,女主颜值演技逆天,已被实力圈粉,“不要让你的过去勒索你的现在毁掉你的未来”
有一个部分非常感人,就是讨论人的内心,然后讨论人的童年,不是浅显的讨论感情。但是最后没有跟医生在一起吗???
一般人心目中的咨询师不就沙鲁克汗这样么,智慧又沧桑,然而这是电影,是理想化的呈现(宝莱坞尤擅人物样板化),以这个标准去找咨询师,无论在哪个国家基本上都是要失败的。。。ps:妹子很赞,可入选宝莱坞四大美女。。。
没想到印度也有这么治愈的电影
挺好的治愈系影片
女主超美的,医生说的话值得记录,摄影也很美,光线的运用值得点赞
好险因为剧情介绍错过一部精彩的电影
傻逼女主是我见过最作最恶心的印度演员。净是演这种角色,玻璃心,爆脾气,公主病,一众帅哥让她选,爱要不要。。没有对印度电影角色这么恶心过。印度的范冰冰。瞎了那么多帅哥男演员
沙王转型了,不再是简单的爱情偶像,更追求内涵和智慧,但本片节奏略慢,剧情略闷,虽有娓娓道来的舒服,但还是过于平淡而流于平庸了,鸡汤也是以前吃过的配方和味道,无甚新意,期待沙王在转型的道路上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功
节奏舒缓,音乐好听,触动心灵,启发人生
女主既然喜欢制片人为什么对方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你不接受呢!!女主好美啊,不是那种很典型的印度美,带一些欧美范儿但是又有点幼稚的那种。电影是通过女主与心理医生的互动从而实现认识自我。
差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