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九月上映的一部新电影。
影片是根据德国作家雷马克1928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的。他一战时期18岁入伍,五次负伤。小说中所反映的战场上的士兵生活,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他的祖父那一辈是法国人,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描述的角度更全面更客观。小说出版后,当时的希特勒政权很不爽,他只好避居瑞士和美国。二战结束后,德国新政府也不让他回国。可见他的这篇小说影响之大。
雷马克的小说出版后,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我现在手头上有三部,分别是1930年版、1979年版和现在这个2022年版的。各种版本互有优劣和侧重。按照以往的惯例,先看了小说。然后三个版本依次看过来。当然,这篇观感还是以2022年版的为主。
影片讲的是一战时期的1916年,读完高中的保罗等几个学生,在老师的蛊惑下,志愿入伍。加入德军第76步兵预备团,参加了法国北部拉马尔迈松战役,1918年又转战于香槟地区的攻防战。这里距离德军签署投降书的贡比涅森林仅70公里。影片的后半段完全是1918年11月3日到11日这几天的情景。增添了影片的紧凑性,很好。影片中的画外音这样说:“直到1918年11月战争结束之时,战线几乎没有移动。超过300万士兵在这里丧生。”最后,战争终于结束了,保罗他们的生命也结束了。
毫无疑问,影片的主题是反战的。然而编导并没有直白的说教,而是通过冷静的描述士兵们的日常生活和作战,将这种情绪体现出来。战场上惨烈的厮杀,防守和反冲锋,保罗身边不时有战友们倒下。一声声恐怖的叫声里,敌军的坦克无情的碾压着士兵们的躯体。战斗间隙中,他奉命收集阵亡士兵的铭牌,随着他缓慢的脚步,我们看到堑壕中那一具具惨不忍睹的尸体。干枯的树枝上,挂着残肢。在一间废旧的厂房中,六十个士兵在毫无知觉中被毒气毒死的画面更是令人心惊动魄。保罗在参战前,他心中是豪情万丈,或许还有一丝小小的浪漫。当他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场真实的战斗后,他说:“这和我当初想的不一样。”是的,战争的本质就是杀人。在最后时刻,保罗在和一个法军士兵搏斗,猛然间另一个法军从背后刺向了保罗。马大师有话:“你们不讲武德!”那种时刻,人们已经失去了任何情感。敌我之间,每个人都成为了杀人机器,互相杀红了眼,都在竞赛谁杀的多。哪里还有什么规矩?哪里还讲什么道德?
除了战场上的厮杀,士兵们的日常也并不舒坦。保罗参军第一天,领到的军服上还挂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海因里希葛柏”,那是刚刚战死的一个士兵的名字。修补了上面的枪眼,继续发给后来的新兵。那个军官对保罗解释说:“这是常有的事。”不知道他说的是忘记取下标签是常事,还是死人是常事。他们和老鼠争吃面包,用虱子来熬油。还要领教当官的折磨。“给人一点权力,他就会变得野蛮”。每天在生死之间苟活,人们已经渐渐丧失了人性。救死扶伤的医生也在煞有介事的统计每天死在自己手上的人数:“已经死了16个了,他是第17个,明天早晨之前要达到20个。”在淫雨连绵的作战中,每个士兵都是满面尘灰烟火色,硝烟、泥浆都贴在脸上。看到这里,不禁想起当年在越南时的场景。几天下来,也是这般模样。一个个灰头土脸,互相仔细辨认出来后,彼此相视一笑,露出三白:一幅眼白和一口白牙。步兵更是惨,阴雨中连续行军后,走到一个涵洞中,连长下令休息,只见疲惫不堪的战士们顾不上满地的泥水,立刻席地坐下,马上就昏睡了过去。战场上的情景都是相似的。
经历了这些之后,保罗从最开始的兴奋,到痛苦,到绝望,到麻木。与对于死亡的恐惧相比,更使他不能接受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他想到:“不断扔手榴弹这两年,可不像臭袜子说脱就脱,我们永远无法去除这股恶臭。”保罗在弹坑中,杀死一个法国士兵,对方也是一个年轻的士兵,临死前绝望的目光望着他。可此时保罗并没有战胜对手的喜悦,而是陷入了彷徨和怜悯中。在军营中,士兵们唯一的慰藉就是身边的战友,他们生死与共,保存着世间少有的朴实和真诚。可是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枪林弹雨,战友一个又一个的倒下,还有那在医院里绝望自杀的克罗普。胜利前夕死去的凯特。这些战友纷纷离他远去。他曾经寄希望于“总有一天会回家,可我们就像过往风景中的过客一样”。老兵告诉他:“上了前线,只有变成野兽才能活命。”变成了野兽的他,既不属于战争,也不属于和平。他不知道以后的人生寄托,也不知道以后将如何生活。所有这一切,令保罗痛苦又迷茫。在最后的那场战斗中我们看到,保罗随着队伍冲锋,他端着枪,呆滞的眼神,木然的步伐,他不是去战斗,而是去迎接死亡。
那时的德国(也包括参战的其它国家),前方和后方都沉浸在极端的疯狂中。可保罗和他的战友始终弄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去打仗?为什么要去巴黎保卫德国的领土?凯特对身边的人道出当前的现状:“这里的一切就像发烧一样。没人真的想要发烧,但它突然就来了。我们不想要,其他人也不想要,但我们来了。全世界也卷进来一半。上帝就这样看着,看着我们彼此屠杀。就是这样。”在原著中,保罗等一群士兵曾经不止一次的讨论过这场战争。克罗普说:“想想真奇怪,我们在这儿,是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可法国人在那儿,也是为了保卫他们的祖国。到底谁是对的?”可那些将军们却不这样想。他们想的是“我的命令是战争。只要这点不变,我必定会全力奋战!”就这样,他们把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当做炮灰,推向死亡的深渊。对这样的战争狂人,连那个停战代表也说:“光荣战死?我儿子战死了,但他并不感到光荣。”如果说二战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并代表了正义战胜邪恶的话,那么一战完全是一场无意义的屠杀。春秋无义战。
再看看战场上的装备。且不说步兵使用的毛瑟枪,每场大的战役,火炮的使用都在千门以上,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时没有自行火炮这一说,也不重视火炮的机动性。只强调它的作用。影片中的弹坑直径大且深,这种重型火炮的口径达到420毫米,身管长就达36米,准头其实很差,威力却不小。其它的火炮还有305毫米、149毫米的等等。影片中首次出现的坦克是圣查蒙德突击坦克,配备一门75毫米火炮和四挺机枪。看着确实很唬人。也只是为了吓唬人,作用有限。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二战的古德里安时期。影片中法军用的火焰喷射器也是初上战场,对着暴露步兵就射一管。其实它的有效距离只有二十米,在以后的作战中,主要是用来对付地堡和坑道的。此外,一战中特有的深堑壕,德军的制式钢盔等也表现的很真实。最令我吃惊的是支在堑壕中的炮队镜。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扛着和这一模一样的家伙跑侧观呢。真是很令人丧气啊。
在这一版的影片中,对风景的拍摄很有特色。和原著中的描写保持了高度一致:
“广阔的平原铺陈在眼前。远处山脉的轮廓逐渐显现在暗蓝的夜空中。金红的斜阳朦胧地弥漫在大地上。摇曳而神秘的白杨,它们一株连着一株,排成长长一列。构成幻影、光线和思念。”
真是美极了!
对比几个版本的影片,1930年的那部在情节上完全忠实于原著。1979年的有点小离谱,也还看得过去。而2022年这版修改的比较大。去掉了几个重要情节。如保罗探家那段。我觉得这段还是比较重要的。可以体现出前后方人们对战争的不同感受。但是增加了停战谈判这段。在原著中是没有的。我相信影片是完全忠实的描述了贡比涅森林中的这段场景的。德国代表团的无奈,以及法国福煦元帅的傲慢。都是很有特色。影片加上这段,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还是很好的。但是小孩开枪那个场景无疑是个败笔。
本人评分:7.5。
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
看完2022版《西线无战事》,再来看1930版《西线无战事》,发现一个是平庸之作,一个是经典电影。中间将近100年的时间,结果,我们的电影创作,技术在飞升,内容在倒退。是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无趣了吗?
那么什么是平庸之作呢 ?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灵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灵魂,指的是角色和观众之间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也就是说,电影中的人物不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两个半小时的时长,许许多多的人死去,这些有名有姓有故事的士兵,如同无名无姓无故事的工具人一样倒下,他们的死亡,轻如鸿毛,勾不起观众的任何情绪波动。
一、
在我看来,新版《西线无战事》第一个问题是对人物角色塑造的失败。
它对所有人物角色的刻画都非常脸谱化,总的来说就是,只展现人物动作,不呈现角色心里活动。
导演都不呈现角色的情感起伏,观众如何走近人物的情感世界呢。
整部电影你看到无数的士兵跑啊,叫啊,跳啊,哭啊,东躲西藏,但是他们没有一人在镜头面前袒露心声。
以保罗为代表的这群新兵,他们被军方以及校方的人怂恿,怀着爱国主义的热情参军。结果,来到前线一看,遍地狼藉,每天除了死亡就是饥饿,他们像老鼠一样逃命,毫无尊严可言。
面对如此大的反差,这群新兵心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们对骗他们来参军的官僚阶层是怎么想的?他们对这场战争是怎么想的?他们对发动战争的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对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态度?
这些本来该细细刻画的点,你在影片中通通看不到,因为导演一个镜头都没给。
除了主角保罗,影片对其他人的刻画都有头无尾,动机不明。
比如那个跑过去和法国女孩搭讪的士兵弗兰茨,他对法国女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影片对此语焉不详,只知道女孩送了他一条白色丝巾。之后这个人再也没出现过,后来从贾登的口中,得知他死掉了,也不知他怎么死的,只知道那条丝巾出现在贾登手中。结果就是,观众对这样莫名消失的一个角色毫无感觉。
然后就是贾登,之前对他没有什么有力的刻画。突然,他再次出现,被炸断了腿,然后自杀。因为之前没有情感铺垫,观众对他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所以他的死尽管惨烈,观众依旧无感。
还有副将,他曾经满怀热忱的跟将军谈他战后的生活,要去接管家族的生意。但当他得知将军的疯狂计划——停战前十五分发起进攻时,他有什么反应呢?这里没有给出镜头。
另一个,就是将军,这样一个疯狂的人,在停战前的十五分发起进攻,他的动机是什么?谁都知道这样的举措对战局毫无影响,除了让士兵送死。最后停战时,面对败局,他怎么样了?他去哪了? 我们也不得而知。
当然,最离谱的就是卡特被杀掉的那一幕。
明明战争都要结束了,他为什么还要去偷法国农户的鹅?按理说,他们那时候已经不那么饥饿了,而且马上就会返回家乡,干吗还要冒这个险?我觉得导演只是为了荒诞而荒诞。
面对这样荒诞滑稽的安排,他的死,也不会触动你半分。因为在观众看来,他们纯属闲得无聊,作死。
影片对其他角色的刻画的有头无尾,对主角保罗却是大写特写。
因为,你会发现,只要保罗出现,很多时候都是大特写、慢镜头。
但这个演员整个肢体语言非常单调而僵硬,他整个人从头到尾都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
每次面对死亡,他几乎都是一样的表情:脸上凝固的泥巴,恨不得把整张脸封印在泥浆中,目光呆滞,肢体僵硬,像丧尸一样。反复出现的大特写、慢镜头,煽情而做作。
反观1930版《西线无战事》,一个小人物就令人印象深刻。
这个小人物本来是一名普通的邮差。战争了,他去参军。刚好他成为保罗他们班的训练军官。本来,大家都认识,保罗他们觉得很亲切,就和他开玩笑。
结果,邮差对此很不高兴,他只想在他们面前树威。于是,整个训练期间,他不停的体罚他们,让他们在泥坑中爬行。而邮差,做梦都在享受这种发号施令的快感。
三年后,这名邮差也来到了前线,他和保罗一起上战场,刚一冲上去,就被炮弹吓得屁股尿流,躲在一个泥坑里不动。保罗怎么说他,他都不肯出来。然而,身边长官的一个指令,他瞬间从坑里爬出来,兴奋地去杀敌。
他就是这样一个可悲的小人物:喜欢发号施令,也喜欢被别人发号施令。
二、
新版《西线无战事》第二个问题是,情节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首先,电影情节重复。
这部电影拍得最好的一场戏就是开头女工浆洗死去士兵衣服的那场戏。
女工们把一包包从士兵尸体上上扒下来的衣服,放在大水缸里搅拌,立马成了血水,等清洗完挂在木架上,一件件衣服湿哒哒的滴着水,就像滴着血一样。
这时候,整个阴暗的晾衣间就像一个人肉屠宰场一样,正如战争的本质一样 :血腥而肮脏。
这一幕戏情节设计的好。从整部电影来看,这不过是昙花一现。
因为接下来电影就走向了情节重复的漩涡,不仅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整部电影也显得拖拉啰嗦。
后面类似的人肉屠宰场的镜头反复出现。还有士兵被炸飞的残肢碎片,也是多次重复。
再一个比较明显的情节重复就是卡特的死和保罗的死。
前面讲过了,卡特是因为在停战前偷法国农户的鹅而死,具有非常明显的荒诞意味。
保罗是在停战的那一刻,被惊慌失措的法国新兵捅死,也在突出战争的荒诞。
因为卡特的死,已经非常荒诞了。导演还要通过保罗的死再次强调,反而削弱了电影的荒诞意味。
后来,导演为了突出保罗的主角光环,还让保罗踉踉跄跄从阴暗的地下走到阳光明媚的地上,这里用了超长慢镜头,显得很做作。
令人发指的是,保罗的死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影片最后,又通过一个新兵的视角,让我们见证了保罗死后的样子。拖拖拉拉,简直没完没了。
情节方面的另一个问题是情节严重违背历史和人性的真实。
一是“偷鹅”这个环节。
面临饥饿,德国老兵卡特为了让大家有吃的,跑到隔壁法国农户家偷了一只鹅。
当时两国正在交战,德国士兵竟然大白天还能潜入法国老百姓家里,而且,来去自如。显然,这一点严重违背历史。
针对饥饿问题,老版《西线无战事》是如何处理的呢?
卡特偷偷藏在德国物资车的后面,然后趁看守的士兵不注意,从物资车上偷了一头乳猪,然后带回去给大家分吃了。
这样的情节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而且也反映了军队上层的腐败,士兵们连食物都没得吃,将军们还能吃上一头头乳猪。
再一个,是“丝巾”这个情节设计 。
它过于浪漫化,刻意提纯,直接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违反真实的人性。
处于青春期的小伙子,荷尔蒙爆棚,最先是对女性身体产生生理欲望。
新版对此一概而过,直接就是弗兰茨拿着法国女孩送他的丝巾回来。然后,这条丝巾就莫名其妙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了一个美好生活的象征,死去的人自动传给活着的人。
最突兀的是,最后那个和保罗仅有一面之缘的新兵,看到保罗死后手里的丝巾,二话不说,直接套在自己头上。他连那个丝巾的故事都不了解,就那么干脆的带上了。
而老版毫不避讳的坦露了士兵的生理欲望。
年轻的士兵们,夜晚冒着生命危险渡河,拿着食物去对面法国姑娘们的家,才换来春风一度。特殊的时期,初次的身体交融,来的陌生而强烈,让他们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惧,心灵都发生了震颤。然后这一结合自然而然从生理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美好而短暂,像幻梦一样,永不会再现。
那些法国姑娘们,也没有很美丽,相反她们粗俗而势力。一开始她们对士兵的搭讪不屑一顾,当看到士兵手中的食物时,她们眼睛发光,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
当法国姑娘们狼吞虎咽的分吃他们带来的食物时,你就知道她们也在挨饿。打了四年仗,两国的士兵和老百姓都在挨饿。
情节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情节主线和副线的割裂。
影片主线是士兵在战争中的遭遇,副线是德国请求停战的谈判。主线和副线交叉进行。
那么谈判这条副线到底想表达什么?
副线体现不出官僚阶层对士兵的生命的重视,尽管他们在口头上一遍遍强调这些,可是你从他们的表情上看不出这一点。
唯一能看出的的就是他们被强势的法国元帅逼迫签下不平等条约时的屈辱。
导演有意无意的强调这种屈辱,好像在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辩护,好像正是因为被迫签下这些不平等条约,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要知道,这次战争也是他们发起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与其说,这部电影在“反战”,到不如说它在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辩护。不知道导演的本意如何,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个样子。
三、
新版《西线无战事》最后一个问题是故事主题的浅薄。
整部电影都在呈现战争对人身体的摧残,却唯独不提战争对人心灵的伤害。
正如我之前说的,导演没有介入士兵的情感世界。
相反,老版《西线无战事》更多的是体现战争对人精神的伤害。
比如人在战争中的异化。
有一场戏是这样的:一个士兵被截肢了,保罗和几个同学去看他。其他人都在安慰这个伤员,一个叫穆勒的士兵,第一反应是询问是否能拿走对方的靴子。
后来,穆勒终于得到了这双靴子,他穿着这双靴子上战场时,每次都兴奋的笑着去打仗。结果,几天不到,这双靴子就定格在壕沟里,因为靴子的主人被炮弹击中了。
这个场景很明显体现了战争对人的异化 :人在战争中变得极端自私, 又极端天真 ,他的很多行为常人难以理解。靴子的再次定格,说明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正如“每个士兵都活不过七天。”
老版《西线无战事》,保罗“返乡”这一环节,可以看出战争对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永久伤害。
好不容易休假的保罗,回到家乡,最后假期没过完,他就迫不及待的返回战场了。
因为他发现家乡的生活充斥着更多谎言。
他们的父辈们整天谈论战争,每个人都像军队指挥家一样,在那“高谈阔论”,还宣称一定要“向巴黎进攻”,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战场上的惨败。
而他们学校的老师,一如既往的向年轻学生鼓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实际上是让一批批年轻人去送死。
对此,保罗无能为力,他既不能阻止父辈们的高谈阔论,也不能阻止学生们去送死。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离开了家乡,返回战场。
最后保罗伸手去捉蝴蝶,被法国士兵击毙,很像一个自杀行为。
因为卡特的死,对他打击很大。
在战争中,卡特像父亲一样关爱他,亲切随和,风趣又幽默,可以说,卡特是他在战争中活下去的一个支柱。
结果,卡特死了,他觉得这个疯狂的世界更加无趣了,而战争给他带来了永久的伤害,他知道这种伤害没法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沟通,他对未来也不抱希望。也就是说,他在战争中迷失了。
战争最大的伤害,其实是对人精神的摧残。
它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人对世界不再抱有希望,让人在战争中迷失,把人导向虚无,让人变成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战"。
当然,从“反战”意义上来说,新版《西线无战事》也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它都引不起观众的思考,如何让观众反思战争。
从《西线无战事》(1930)到《卡萨布兰卡》,从《大独裁者》到《奇爱博士》,从《辛德勒的名单》到《美丽人生》,到《勇敢的心》到《拯救大兵瑞恩》,近些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敦刻尔克》、《1917》等等等等,到最近的《西线无战事》。一代代导演们对于战争片拍摄手法的探索是竭尽所能(《战舰波将金号》成为蒙太奇手法的典范),可以说从电影出生一始,战争片就一直在快速发展。到现在战争片的拍摄已经非常成熟,对其的探索和发展也是越来越困难。从镜头视角到灯光色彩到声音效果到剪辑手法,种种种种,感觉都已经被成熟运用了。观众脑海里的战争片就是:残酷混杂着一点点温情(当然这温情很多时候是残酷的侧面表现)、再带一点无奈和讽刺。本文藉由对《西线无战事》的分析,浅谈其思想内容,及对战争片的发展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
主观镜头在战争片中非常常见,用以突出角色的主观情绪,让观众有更好的代入感。
本片中不同寻常的是,用了特别多的主观镜头,但并不用于对峙营造紧张氛围,都是活人视角看尸体然后紧跟着尸体视角看活人,用以突出战争的残酷性,更好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如本图,表现保罗内心的崩溃,对于手刃敌人,内心的痛苦,是战争中作为“人”的愧疚。俯视和仰视之间尽是痛苦。这种让人不得抬头也不得低头的拍摄方式,好像在逼着保罗也在逼着观众找一种战争中的生存方式------抛弃人性。
本片中一般都是死人(躺在地上)用仰视镜头,因而仰视镜头具有暗示作用。
如图,是凯特被孩子枪杀前的镜头。主观仰视镜头暗示了人物的死亡。树上的残肢断臂,也显示了战争给凯特带来内心的创伤,画幅被树枝占满没有出路,暗示凯特好像只能永远留在战争之中。
这里探讨的的仰视镜头和俯视镜头不包括绝大部分主观镜头。仰拍和顶拍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因而更值得分析。
全片第一个顶拍是狐狸。
一只大狐狸带三只小狐狸,导演不可能无缘无故这么做的,如果是单单为了暗示时间变化,完全没有必要啊。开头的大远景到炮火光亮完全可以直接引入到战区。要解析这个镜头就要联系全片。
这个镜头之后紧跟仰拍。
这是狐狸的生存环境,狐狸的仰视镜头。这个镜头很难不让人联系到图(2)那个镜头,全片仰拍拍环境的镜头只有其二。如果说现在还不能认为他们就有关联。那么看图(5)
看似全是玩笑,巧合,巧合出现三次就不是巧合了,导演刻意安排,暗示凯特如同大狐狸,带着几只小狐狸。动物被密林(自然环境)包围,而凯特几人被战争包围。战争让处于其中之人抛弃人性,沦为动物。这也就很好解释了,凯特第二次偷鹅的原因,狐狸本身就是要偷鹅,突出了战争带来的宿命感,人一旦进入到战争环境就很难回头了。正如凯特所说“我是不是宁愿在这里和你还有贾登、克罗普,还有穆勒坐在营火旁吃炸土豆,连皮吃。”
本片中其他的仰视俯视镜头都中规中矩,表现战争的残酷,带给人的压迫感,这里不再赘述。
全片最温暖镜头,也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镜头。两人背后的支架构成一幅画框,一来把两人距离拉近,给人亲密之感。构图分成两块,用一根木头分隔,一人占画幅一半,地位平等,情同兄弟。同时被木头架子撑起的构图给人以安全温暖之感。最后,这样的框架似乎表现了两人被战争束缚,被禁锢于框架之内。这样的温暖,更像是:
令人唏嘘。
图(8)这种镜头很熟悉了,浓浓的悲剧感。
本片中的拍环境的镜头很有意思,因为剪辑非常突兀,环境拍的非常刻意,透露出强烈的目的性。
这是第一次偷鹅和第二次偷鹅之后的环境对比,暗示意图非常清晰,不具有深度,甚至让人觉得生硬。个人认为可以由树(环境)的改变暗示到人在战争中的沉浮,给一组镜头,树从清晨到落日给个30s镜头,而不是生硬剪辑,单单剪一个画面。要是自然界映射到人的身上这些对比能够更加的具体和有趣,我想会给这部电影带来一点提升。
这两幅就相对来说更有意思,两幅都是动物视角,导演应该是为了暗示动物和人,自然环境和战争环境的映射关系吧,不然的话,实在是看不出有什么意义,而且剪辑非常突兀。如果确实是映射的话,这几个镜头还是值得探讨它的意义的。还是有更好的表达方式,都是智者见智。
本片中的重要剪辑手法就是交叉剪辑,这个在各种电影中也见怪不怪了,用在战争片中,很老套了。表达的东西无非战争的残酷,每分每秒都是生命的流逝,以及某些上层的自私,腐朽。
本来以为这部电影会用杂耍蒙太奇的啊(我受《瞬息全宇宙》影响太大了,真的好爱,哈哈哈哈)。近乎疯狂的剪辑,从谈判场剪到战场,剪到制衣工厂,剪到将军的餐盘,从彩色剪到黑白,从人类剪到动物...如此组合、循环往复,在此之中用声音相连接,笔敲击桌子的声音、枪声、缝纫机的声音、接线员的敲击声、叉子敲盘子的声音,最后把声音融合到枪声,场面回到战场或者餐盘都可以。众多的信息在剪辑中具有了独特的张力,让人应接不暇,又过目难忘,最后可能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这部电影的很多转场都伴有音响,表现一种戏剧张力?不懂阿。最后的凯特之死,则是钢琴独奏,戏剧感,悲剧感。
值得称道的是电影把缝纫机的声音一点点转化为枪声,让人感觉板子上的都是死去的年轻人,感觉是子弹穿过身体。工厂里的都是妇女,也就是说她们手里的衣服可能就是她们已经死去的孩子,这些女人们也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身心都是),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时期所有人都饱受摧残。而这些衣服是做给下一代孩子,这种痛苦,是一代又一代传递的(电影前中后各部分收铭牌的动作也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新版的《西线无战事》的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又稍微带点新意,在战争片中算是好的很一般。本片突出表现战争对人的改变,对人性的摧残。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令人咋舌。战争将人类的本能放到最大,人类真正意义上成为动物。
是狐狸偷走了鹅,那么是养鹅人杀死了狐狸吗?
Ps:冲奥的话感觉困难,得个最佳化妆说不定呢。
应该是战争的形式所制,感觉战争片很难再有新的突破。它不像一般故事片那样可以肆意发挥,它首先是厚重的,其次是悲惨的,以喜写悲,一样是悲。战争的内核是确定的,战争的本质是不变的,这样的话给电影带来了很大的束缚,也就是说,它的主题基调永远都是确定的,只是在于导演怎么去完成这个相同的主题。真的挺沉重的。我一个电影爱好者也不懂,希望大家能一起理性探讨。
害,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说,这点还是留给天才导演们发挥吧。我唯一知道的是某些范式真的不可取,也对很多失去了信心。
真的觉得大家都可以看看德国人拍的一战二战电影,感受是真的不一样。
我觉得本身一些战争电影被我吐槽的点就是他们的结局都太强调“成功”了。
虽然也会有很多人死甚至主角也会牺牲,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还是在拍“我们是怎么反败为胜的”“我们主角是怎么英勇杀敌的”。
没错作为被攻击的一方我们想展示我们不怕敌人的攻击我们是坚强的民族,而且确实我们是二战的战胜方。所以我也完全理解为什么我们在拍战争的胜利。只是我确实觉得只看这类型的话这就失去战争片的意义了
(这里我再加几句,评论有人说“为什么非要反思,我们反侵略赢了就是要拍打赢战争的胜利,你为什么要和发动战争的国家共情”。
我上面也说了,我们做为被侵略的并且是战争的胜利方,拍战争胜利拍美好结局是完全合理的。但是,我还是始终认为“战争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任何好处”,即使是胜利方,即使赢了也依旧是输的。有些电影可能会让观众产生“战争胜利带来了无限的自豪感和骄傲感,证明了我们的实力,所以战争也没那么可怕反而可以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而减轻了战争实际的残酷和害处。
所以不是说大家都别看美国中国的赢战电影,如果只是为了爽一爽那就去找个手撕鬼子或者看美国人拯救大兵瑞恩,也完全ok的,我也蛮喜欢看。但是不仅要看这种也更应该看看德国的战争片,换一个视角去真的看看战争的残酷。
⚠️并不是要代入德国人去反思!只是去看看真实历史中的一个国家为战争失去了什么,以此警示自己,警示所有人战争百害无一利。⚠️也没有一棒子打死或贬低所有赢战类的战争片!就是觉得德国人视角会不一样会更有警示作用,我个人偏好这种警示型的战争片,个人偏好!!
仅从我理解来说,看战争片不是为了肾上腺素不是为了不是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是去了解那段历史,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认识战争最坏的一面。所以我不是共情德国,只是共情所有在战争中失去一切的人。
这个完全是个人喜好!我就是觉得爽片动作片可以拍成美好结局,战争片就不要全是美好的了。解释完毕求求别再杠我了)
如果只是为了彰显民族自豪感的话,那它被冠上“主旋律”也不为过吧。(说这句是因为在微博看到有评论问为什么我们自己拍战争片就被说是主旋律,国外拍的就不说)
我一直觉得只有德国人的战争片是纯粹地拍最真实的残酷的战争。他们会拍<西线无战事>,拍为了政府的自尊白白牺牲多少人,讽刺四年下来前线只前进几百米却死了几百万人。他们会拍<地雷区>,拍战争结束后德国士兵为了拆自己埋下的地雷葬送生命。没有哪一部是以“成功”结束的(因为他们确实也是战败方),就算主角活下来了那电影依旧是悲剧,因为没有人会庆祝。“战争结束了我们赢了我们太强了”这种东西真的还是少宣扬的好。(或者说看完了这种彰显民族自豪感的电影之外也别忘了看看德国的,换个视角嘛)
还有一点就是看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你不会去特别在意主角,他们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强,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有完整的故事线。整部电影都找不到“杀敌高光”或者“作战战术高光”,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为了彰显哪个士兵的英雄气概。只是在跟你说战争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好过也不会留下任何一个英雄
前排剧透警告⚠️另外注明我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老版
剧情老套拖沓,两个半小时毫无意义,2个小时差不多
豆瓣很多人说什么感到虚无,什么战争的残酷啥啥啥的,我服了,这些东西也太老套和没新意了吧,同样的主题上百年来被表达无数次了,现在人人都知道战争荒诞残酷,但仗不还是照常打?要是百姓投票来决定打不打仗,以后就没战争了,所以这片讲的东西等于没讲啊,完全没意义
这片就是太老套了,完全没创新,看完之后基本记不住啥,因为相似的太多了。有点新意的像冒牌上尉就很不错
电影大多是用来娱乐的,但本片明显不是,那既然他是一个严肃的剧情片,他应该讲些深刻的东西才能配得上现在的口碑啊,但实际上啥都没有,不过是把别人讲了无数遍的东西再来一遍,你说内容没创新,其他地方来点创新行不行?但片中用来表达“残酷”的无非就是死主角和血腥镜头,还是没新意。
摄影不错,但是也是一样,很标致,没啥特殊的
总之就是绝对配不上现在的评分,8.9,哈
观看这部描影片时,我的脑海里数次浮现出《战地1》的游戏序章场景——当玩家扮演的士兵阵亡时,屏幕上会出现这名士兵的姓名和生卒年,随后视角转移到另一位战友身上,继续作战,然后再次阵亡……一开始,我会因自己的操作不够谨慎而感到懊悔,但我很快发现,即使操作再完美,死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设计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浓烈的虚无,也让百年前的战场阴影变得无比真实。
我在《西线无战事》中再一次感受到了这种虚无与真实。尽管很多人将它与《1917》做比较,但显然《西线无战事》没有在刻意追求战场上的光影美感,而是着力于描绘士兵的饥饿、肮脏与恐惧。我们跟随着保罗,见证战争的谎言让无数青年沦为行尸走肉,直到迎来不可避免的死亡。在他倒下的那刻,我甚至为他感到轻松。为我知道幸存者并没有迎来解脱,而是将在悲怆与怨恨中炮制第二次战争。
关于保罗之死,原著的描述是,“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马雷克并没有提及死因,而在片中用浓墨重彩的戏剧化桥段来呈现保罗“一战最后牺牲者”的身份(1930年版则是加入了“抓蝴蝶”这一桥段)。这些改编在某种程度上也许都消解了马雷克的本义,将战争与人生的双重虚无归结在战争的残酷性本身上,但对于影像的受众而言,如此直接的画面可能比深刻的内涵更具价值。
只要人类还有战争,《西线无战事》就需要一直被讲述。它不仅提醒着人们战争的代价,更将虚无的真实展露无疑。
#TIFF220914 绝对夯实的技法,影片前段节奏太好了,搭配标志性音响真的紧张到心发慌。中后段有点拉,但一些煽情桥段处理的真的很好,不滥俗且印象深刻。整个观影过程都笼罩在巨大的虚无里,战场上你的喜好、抱负、愿望都不再重要,它与你是否勇敢,是否优柔寡断,是否在合适的时机举起了枪也都没有关系。它只存在于一张长桌的两端,中间是一盘过期腐朽的面包和悬而未停的几笔签字。
你渴望战争的唯一原因,是你没经历过战争。
你们看,他们好像一枚没有生命的棋子。
当下太需要这样一部优秀的反战片了。引用《父辈的旗帜》开头老兵的一句话:“只有那些从没上过战场的蠢货才会热衷于打仗。”
Movie of the Year. “坦克在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中被首次使用”,这是多么平淡无奇的描述。但当电影中坦克压向了战壕,年轻的生命转眼消逝,我坐立难安,我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可惜影厅的视音效果超凡绝伦,我不能假装这一切不曾发生。残酷,冰冷,绝望,战争从未改变它的面目,但我们的历史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心甘情愿地为它摇旗呐喊,甘愿做它的信徒。只是不知道,他们最终会在酒桌上操纵他人的生命如棋子,还是出乎意料却并不意外地死在回家的前夜?
配乐很震撼。很多片段单独拿出来十分荒诞,但放在战时就很顺理成章。战争机器以血肉为燃料,扭曲了版图和人性。然而如此深刻的作品也没阻止二战的发生,此片也不会让鹅屋平息。无论怎样,愿世界和平。
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看完 结束以后陷入巨大的虚无
凡是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凡是不分青红皂白把人送上战场的,凡是鼓吹战争精神的人,都应该下地狱。
分三天我看完了德国人新拍的《西线无战事》,很精彩的作品!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争,各方无所谓正义或侵略,本片反战的主题表现得非常突出,四年中“西部战线”的300万年轻的普通士兵的盲目牺牲,就是巨大的人类悲剧。对比了1930年美国人改编拍摄的电影和1979年英美拍的电视电影,这回是德国人自己拍的,是部好电影,有许多新的创造,摄影精彩!特别是在俄乌战争期间网上影院公映,全世界都会有热烈的反响。
在高层眼里,一线的士兵不过是一道命令。每次场景的转换都是巨大的反差。有人为了两个鸡蛋送命,有人在埋怨蛋糕不新鲜。有人大口吞着污水,有人厌烦大块肥肉丢给狗。你让我们下跪,还要我们高喊“伟大时代,甚为光荣”
比战场厮杀更为残酷的是战争的荒诞性,你不知道为谁而战就冲上了战场,想要去杀死素昧平生的敌人,然而战场上没有英勇杀敌的战友,只有吓得屁股尿流的士兵,最后莫名其妙死在了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刻,这就是廉价炮灰短暂的一生。
终于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可惜改得基本和雷马克的原著无关了,也抹消了属于西线无战事的那些微小又伟大的诘问。可谈的是深夜末场坐满了一半,有很多年逾七旬的老人结伴前来。邻座的老头聊天时说这也许不够好,但我们必须反复回忆欺骗青年的代价。
年轻人都来看看,那些老家伙们编出来的谎言,千万不要上当啊!!!
这一版把战争的虚无描绘到了极致,可以说只有两类场景:士兵们像机器中的齿轮一样呆滞地端着刺刀冲锋然后被割麦子一样撂倒,或者枪炮声暂停时士兵们恢复人类情感有说有笑去老乡家偷鹅。朋友情谊和军国主义狂热一笔带过,高层的奢靡和狂妄也只是作为反衬战争的蒙太奇登场,整个电影的唯一主线就是战争本身,反倒比我们的父辈多了几分“德国味儿”——更加克制、更不滥情,只要描写战争本身就可以唤起对战争的厌恶了。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泪点,也没有(过度)血肉横飞的大场面,只是一直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这种拍法在我看来绝对是一流,看多了把爱情亲情友情、战前多美好战后多惨淡这类桥段像工业香精一样生产并添加的好莱坞战争片,还是来点纯粹的生理性厌恶吧。
主角因为战火或意外一个接一个地失去亲爱的战友,而他本人靠着运气苟到停战前夕却最终没有踏上回家的归途。无人生还,众归于寂。从德国人的视角讲述战争,没有荣归故里大团圆,只有恐惧、愧疚、耻辱。导演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后的访谈中说,“There is nothing heroic or glorifying about war”。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看每一部战争片的时候都在研究怎么才能在战场上合理装死
#TIFF2022 配乐特别震撼 尤其影院效果 青春懵懂的少年刚刚毕业就被国家主义洗脑 送上了犹如绞肉机一般残酷的前线 无谓的牺牲持续到了战争的最后一刻 一战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然而战争狂人们还在不停地把无辜的青年送上前线 这样的电影依旧意义非凡👏
给狗扔一块肉,肯定会被叼走给人一点权力的话,他会变得野蛮
政治权谋者为一己私欲发动战争,送愚昧天真的爱国者上前线当炮灰。
如果我没看过书,我估计会给这部片子4星或者5星。作为一部独立的战争片肯定是很不错的,但是很多改编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太多。1.电影里大家传来传去的是丝巾,原著是鞋子。丝巾的来源首先就令人起疑惑,他们为什么把一个不相干人送的东西当成了一辈子珍重的东西。而且也曲解了和法国姑娘的关系,那是一种真诚又粗俗的交换。而且鞋子是有实际用途的,他们每次都会念叨穿着真舒服。不要搞人为美化2. 卡特怎么能是因为偷鸡死呢,开头偷鸡是因为饿得不行了,战争都结束了还偷什么?为了展示非战斗群体,非得这么安排吗。书里是战斗受伤牺牲的3.“西线无战事”导演为什么会理解成达成停战协议后的进攻。这种事历史上确实是有的(各个战争都有),但是这么小概率的事件只会消解战争的残酷。原文中根本没解释西线无战事,保罗还死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