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的資料只給了索尼婭,讓leo地位沒有索尼婭高。leo認爲,瓊的資料應該是索尼婭和他兩人的,應該分享組織給予的榮譽,不能索尼婭獨得(Leo套瓊情報時候十分急切,連做愛都不做了,對組織給與榮譽的渴求超過生理需求以及愛情),做爲真是生活一起的“夫妻”,平常對組織不滿話語的碎嘴,索尼婭給報告給了KGB。然後,懷錶證明殺死leo時候索尼婭就在現場。
火車上的照片顯示,瓊的兒子是Leo和索尼婭所生。
另外,歷史常識。
在蘇聯沒有成功試爆核彈之前,斯大林反對北朝鮮對南韓動武,甚至要求其他共產黨組建聯合政府。當蘇聯核爆成功后,立馬支持金大胖動武,并且要求中國出兵。也就是說,志願軍的死亡和朝鮮半島千萬人死亡,和這個女人有很大關係。
她說是為了和平,實際上是製造戰爭。
影片是我喜欢的类似,不愠不火,慢慢讲述,直到影片快结束,才道出主旨,琼的本意是让两个……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同样的jun*shi实力,这样才可以互相制衡,避免再一次重演……惨剧。
前半部分确实看得不知究竟想讲什么,直到爆炸后,琼在影院看到爆炸后的惨状,心里才真正的决定帮助俄罗斯拥有同样的技术,她不想再有任何一枚原子弹降落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个想法我是买单的,也是赞同的,爆炸后确实是太惨了,同时也非常气愤,德国发起的二战,为什么不发射到德国?
我不知道导演最终是否是想表达这个主旨:两个国家拥有同样的军事技术,才能避免更多的战争。
但影片到最后,朱迪奶奶最后的小演讲以及她的表情,确实很让我动容,有些事情,我们确实不能太狭隘的去判断,应该保持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的事物!
关于这位女士的评价,估计有导演的意思,这算客观现实。但不要高估了英国核研究比苏联更多的谎言。不然苏联怎么会比英国更快研发成功呢。
苏联是重工业国家,即便有技术上的劣势,也不会成为代差。恰恰相反,美国英国都在苏联挖了不少工业,科技人才,有些掌握核心技术机密的在英美国,甚至被KGB暗杀。
这部电影一如既往的展示了盎格鲁人自大,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可以说非常失败。上世纪三十年代共产主义思潮卷席全世界,特别是欧洲,共产主义是那个时候的普世价值。这点如果不描写准确,关于几个剑桥大学的叛国学生的立场转变是立不起来的。
典型的英国文学的写作方法,平静中有惊澜,引入步步深入。喜欢这样的英伦主题。JOAN的人生够丰富多彩,一直为了理想。爱情和理想是电影中一直围绕的主题,在观看中不停的思索,一个大背景下面的个体,如何表现的那么平凡。这个就是寓意吧。导演用慢慢的回忆,勾起一个人对于人生和意义的思索。。。。。。。。。。。。。。。。。
这个电影有一定的悬念,在前半部分,我一直在猜这个男孩会是谁的孩子,这个悬念一直支撑我看到最后,当然悬念也是在最后一刻揭晓的。
除了悬念以及那个时代的剑桥的风景之外,一切就有点凡善可陈了。
尤其这是一个没有惊喜的电影,每个人物,每个人物的样子性格,都在套路之中,只有索菲与里奥或许是一种非典型的爱情,但是,因为角度限制,这两个人物同框的时间都很少,其实这两人之间的纠葛可能才更有看点,共同的事业,生育一个孩子,因为工作,丈夫被派去与另外一个女人恋爱,或许 索菲 杀死对方的时候,是否有一层忌妒在里面。
LEO这个角度很典型化,一个那个年代为社会主义狂热的年青人,一个对小女生的捕食者,一个间谍,但演员只出了他激情四射的一面,就象个普通的学生,也没有表现出他做为一个间谍的复杂脸谱 。至于女主,她确实有一张电影脸,很多时候表情微妙,她完美的还原了那个时代一个理科女生的样子,但接下来,她的每场戏和每个选择都非常套路,他的导师,也是帅气加书卷气,然后就没了,总之,这是一部套路非常足的电影,虽然悬念足够支撑,却没有更多回味的余地。
这是一部间谍题材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八十多岁的琼被英国国家安全组织进行调查,原来她是一名克格勃间谍,她在二战前后为前苏联研制核弹提供了很多秘密资料。最后因为年事已高,政府没有对她进行起诉。影片的最后一个场景深深的吸引我。琼说到:“我不是间谍。我并没有与我的祖国作对。我想俄罗斯与西方平起平坐。我不是叛徒。我希望可以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恐怖。”
他们那一代人在战火的岁月中成长而来,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带来的痛苦。一名科学家之所以从事核武器的研究就是为了抢在德国之前研制成功,避免更大的战争。全世界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出来的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死伤无数,深深触动了琼这位爱好和平的崇尚科学纯洁的知识分子。为了寻求制衡美国,琼作出了很多人难以理解的举措:将他们研究所的核武器资料出卖给了苏联。
当我们回首过往,回顾这几十年的发展,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相互牵制的力量,才避免了世界再次陷入大战之中。古巴危机曾让很多人以为核战争一触即发,最后关头双方还是顾及核武器的重大危害性而在最后时刻作出让步。这么多年美俄之间虽然一直军事竞争不断,但相对保持着沟通和冷静,世界军事实力最大的两个国家没有再现比古巴危机更大的冲突。
历史的节点总是那么神奇,当然也没有假如,但有那么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人、我们不知道的事,让历史的齿轮发生了校正,才有了今日的世界。时间会告诉我们,那些在节点做出努力的人,如何成就了今天,在此致上我的敬意,他们可能是某方面的罪人,但他们却是时间的英雄。事实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和结果。
这个题材加这种双线叙事真的太吸引我了!全片的节奏流畅而紧凑,感情线纠葛但适度,还营造了一点小小的悬念,仿佛在看一部How I Met Your Father。对于这样的历史,我们或许只能述说和聆听故事,却没有什么资格去评判是非对错吧。
这是个不要钱的间谍,也许老太太说的对,是她确保了足以导致人类毁灭的核武器只成为了大国间相互制约的威慑力,从而确保了相对的和平
紧要的十字路口,是如何保住或抛去那些时刻,在一次次阅读中,聆听里获得的希冀,消磨于光影之中。留待二刷再作定夺。
6.0/10
妖里妖气的译名是什么鬼!二战时一位女物理学家为避免核武器再次被使用,把核秘密泄露给苏联的真实历史故事,可惜对和平的辩解还欠缺一些历史深度。国有一老,如有一宝,丹奇奶奶真是国宝啊~
乍看还以为是红雀的姐妹篇
结尾真是哭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老戏骨可以用皱纹的颤抖说话。奇葩中文译名不知道谁起的
琼的一生,真是充满了波澜,可惜影片抓住了一句话,将其行为毫无意义地拔高,而缺乏对其心理进行深入的解剖。这是一个糊涂的女人,对情感比对政治更感兴趣,且陷入情感纠葛之后,智商就急速下降,失去其所有精明。而这一点恰恰为间谍机构所利用,本来美好的人生,却让她走得乱七八糟。她出卖情报,并非出于所谓高尚情感,仅仅只是感觉感情被背叛之后的报复。
背叛国家和背叛良心,哪个更重要?这个老太太值得尊重吗
苏联科学家撤离中国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的事。在进步与毁灭面前,“国家利益”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这是科学工作者的自我修养。
爱情是春药,理想是毒药,世界上看似两件最美好的事情,一旦被政治权利利益所操控就是一种精神鸦片,欲罢不能,求生无门。
她不是为了爱情叛国 而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啊
我觉得英国这个国家拍的东西很令人深思啊,他们为什么老是拍一些看起来不赚钱的玩意……
看资料说这位女主是为了社会主义信仰,而非儿女私情。导演的改编明显拉低了现实人物的人格水平。
这部片子在imdb的评分平凡,不难猜测应该是电影提到共产和卖国等原因。老戏骨着实令人佩服,不是间谍,只是希望权威人士不要为了自己的贪婪去伤害万千的生命,战争没有国家之分,只有权利得到相互制衡 百姓才能获得和平。谢谢您了,间谍。人类的共通性永远大于各种族的差异,民族主义在人类二字面前不值一提。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和平。
开头不错,对Joan的刻画很好,结尾有点仓促
努力想把自己粉饰的不无聊,但真的拍的很无聊...电视剧观感极强。海报也是骗人的,Dench奶奶完全是配角。
首先这个中译名太一言难尽了。有好多细节实际上是当初不少苏联间谍的困局,比如说同性恋怕被发现而受到威胁,女性因为被歧视而产生在男人眼皮底下盗取情报的补偿心理,当然最后造成间谍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是可以一言以蔽之的问题。女主作为的原因嘛,其实我只想说曼哈顿计划那边也漏了,苏联的核武器研究也不是很缺英国这边的贡献。不过这个人物原型并不是剑桥毕业的,放到剑桥大概有借用剑桥间谍网背景的意思,害我没查背景时以为真的又是剑桥,还想着这都快成苏联间谍培训基地还能不能好了……
电影片名总结一切。基本上英国所有关于原子弹的关键技术文件都被女主泄露给苏联了,通过电影可以看出其实她没有什么严肃的立场,泄密的原因更多的是爱人的洗脑。几十年后,她被英国政府发现间谍行为,不仅不悔过,反而觉得她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脑回路非常清奇。对于叛国行为,她一点儿也不纠结,她只纠结于两个男人之间。当年她绝对不知道核威慑的意义,所以老了之后说的理由明显就是编的。全世界人民都要感谢她泄密给苏联?笑话。
在布达佩斯一家艺术影院Művész ArtMozi看的英语原声匈语字幕,幸好上学期写了篇核武器的论文。匈译片名是A vörös ügynök(红色代理人)。故事原型Melita Norwood是一个真共产主义者,真间谍,真心想帮助苏联,而片子改编成起初拒绝政治干涉科学,后因受广岛核爆震惊,希望苏联与西方平等拥有核实力在制衡中减少核战争可能性,才尴尬“投敌”,此外“间谍”服务期也大大缩短……看完惊讶于片中女间谍演技这么弱、发挥的角色还如此重要,居然还能幸存这么多年,一张gay照的威力这么大吗,看来英国当年怕同性恋远甚于怕红色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