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碾到快崩溃前,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决定前往西伯利亚的泰加森林住上半年,他几乎没有户外生活的知识,所以难免困难重重,但在冬季的贝尔加湖边,他得到了在城市得不到的东西——辽阔与宁静。此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这部电影就是根据他的这本书改编的。 不过,考虑到单纯的日常恐使观众感到沉闷,导演和泰松商量,在电影中加入了一个同伴角色。尽管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与小说在形式上不再相同,却满足了影像与文字在深度上的一致。 不明就里的媒体将他比作“现代梭罗”,但泰松其实更接近我们,而不是梭罗。这个差距在于,梭罗是带着丰沛的精神世界与坚实的生存能力融入到自然中去的,而泰松是想要通过毗邻自然而居来唤醒自己的精神世界,换言之,构建与自我的深切联系。 所以我才说电影加入同伴的改编更能契合原著,因为这个同伴能够具象化深切关系的建立。于是,当我们再去回望困扰泰松——抑或也是大多数人——的现代生活的烦恼,将发现,真正让生活变得单调无聊、让身心窒息的,是我们与所有的人、事、物都只维系着浅浅的浮于表面的关系,失却深度思考,失却有意义的关系,失却好奇与追问的心气,甚至对自己的感受和思维也失去探寻的兴趣,当然会焦虑、会厌倦。 电影开篇的自语非常打动我:“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其实不一定非要隐居,但一定依托于一颗丰饶的心。
地球是监狱,世人爱越狱。逃离是对既有生活轨迹的反抗,亦是给自己生命中被挥霍的活力与爱的补偿。
赶上了逃离北上广巴的时代热潮,巴黎媒介经理Teddy从大厂裸辞,充分利用地理套利,巴黎赚钱黎巴嫩花,谁不这样谁傻瓜,就租下了欧洲冷冻版洱海贝加尔湖旁边一套冬凉夏暖的房子。
房东为了带着家人去大城市看病决定租转售,房子只要加多9万卢布(约1000欧元)就可以买下。也就是说,只需要两个伍佰就能写出《挪威的森林》透心凉版《西伯利亚的森林》。Teddy欣然接受。
临走前,房东说:“这里很适合自杀。”
后来Teddy遇到了藏匿森林12年的逃犯Aleksei,想逃离和被迫逃离,两种人生产生交集。
不过,这么些年,Aleksei独自生活都没事,遇上巴黎人Teddy后竟然因为感冒发烧死掉了,难怪法国人不喜欢巴黎人。
再后来,Teddy找人翻译Aleksei留下的纸条时,我哭了,是真的,我当时就在现场。
从桎梏中感受自由,在死亡面前你才真正活着。水葬Aleksei之后,Teddy从西伯利亚森林的一场深度冬眠中苏醒过来。北上广或者巴黎,你可以逃离生活的囚笼,但永远无法逃脱,生命的枷锁。
逃离是深陷生活泥潭的人给生命力取的别名,类似于周迅,鲁树人。逃离不在距离,而在心境。此地逍遥不了,别处也是妄想。但,逃离或许有时候是答案,却无法一直解决你的困惑。
藏匿西伯利亚森林的逃犯,12年于他是一个人漫长一生的审判与煎熬,而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中不过弹指之间。逃离巴黎的都市青年,以旅居为名寻找生命体验,围城罢了。
旅游和旅行都是为了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出口,但本质是不一样的。旅游满足浅层的吃喝玩乐的感官需求,而旅行是更深层次的探索,身在外,向内求索:离开原本的生活,独自面对陌生的一切,找自由、谋成长、求疗愈。
当然两者无高低之分。在昨日的茨威格的世界,巴黎只知道对立的事物可以并存,不知道什么是上等和下等。
我成长的年代,时间计量单位是80后、90后、00后。如今,疫情把时间切割成令人不安惊恐的前中后,活在2019年的人与活在2023年的人已经有了代沟。
1919年,四年战争终于结束。人们从僵化与顺服中归来,在变了样的、穷了的、被轰成碎片的世界里重新寻找曾经向往又恐惧的自由。
成长中不复清醒敏锐的感官和神经,磨平了年少的无边法力,包括创造力、生命力和活力,四时欲振乏力,四处无能为力。年轻的凯鲁亚克在路上泼洒了还没喝的酒,把年少时璀璨的极乐夏梦,悄悄换成,买一套房子,和一辆凯迪拉克。
生命或是温水煮青蛙,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坐井观天,生活这口锅,你背着蹉跎,以热情燃烧的生命,煮着煮着就熟了。
在每个人的西伯利亚森林中,莎士比亚讲,这么恶劣的天气,没有一场暴风雨是不会放晴的。莎士比亚又讲,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
克林索尔最后的夏天,黑塞不再将飞驰的车轮推回,默认血液中安宁的死亡。不再索求荒唐,亦是你我如今的智慧和善良。
三月,去了一次卢浮宫,又见到了阅人无数看见的手机更多的蒙娜丽莎,高高在上但给人有台阶下的胜利女神,因为断臂而无法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维纳斯。
哦,还匆匆路过了《自由引导人民》,六年滚滚东逝去,霎眼二十八,Viva La Vida。
十七点,太阳消失在山脊后面。阴影逐渐覆盖了林间空地,小木屋里暗了下来。为对付焦虑,我找到了一种即刻起效的解毒剂:在冰面上走几步。望一眼天际,我就能坚定自己的选择:这座小木屋,这种生活。不知道美能否拯救世界,但它拯救了我的夜晚。
西尔万·泰松在他的隐居日记《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这样写到。
十九点,我打开百度网盘,看完了这部根据此书拍摄而成的电影。终于有机会一睹“如同韦索斯笔下冰宫殿的天花板”的西伯利亚冬天,那些“激浪、喧闹的瀑布、鸟儿啁啾、冰块撞击声”、“躺在一片寿命达两千五百万年的液体化石上”的肆意,以及主人公Teddy在小木屋的窗前书写每日思绪的身影。
如果说,隐士的富有在于美景。那么本片“朴素的美”则堪称“奢侈”。贝加尔湖畔到底有多美?冬季,冰层厚度可达一百一十厘米。太阳向白茫茫的大地散播着自己的爱意,光束穿透云层,在雪地上投下流转的光斑。春季,天空碧蓝,每个早晨山雀都来轻啄窗畔,那嘟嘟嘟的声响成了闹铃。熊在湖岸陡坡出没。简言之,这儿是天堂。Teddy带去了书籍、雪茄和伏特加。至于其他——天地、静寂、孤独——已在那里。因为寒冷,一切都变成了荷兰油画:精细而有光泽。
于是关上电影,不禁让人感叹:这是一部很美的影片。美也许尚未拯救世界,但它确实拯救了看电影的我的夜晚。
You are free”
一个想离开,一个想进来。
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森林,
一个天造地设的围城。
当Teddy拿着Aleksei写给他的纸条在城市中心焦急求药时,却发现纸条中地址是车站,信息是祝你自由。
朋友,我说抗生素能救我的命,
是想你坚强地去对抗世俗生活,
而不是逃离到不适合生存的荒野森林。
你心心念念想救我性命,
我唯独希望你走出自己的沼泽地。
To Aleksei🍻
没想到,这竟然是今年让我哭的最厉害的片子。《在西伯利亚森林中》,2016年法国片,1小时38分钟,每一帧画面都是那么喜欢,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感同身受。男主离开城市的决绝,他在西伯利亚刚买的小木屋前放声呐喊,在贝加尔湖冰面上像孩子一样滑行,在空无一人的森林前尽情吹着小号,在深夜蜡烛的微光中写日记,这一切都太自由了。
片头,在西伯利亚一片寂静和荒无人烟中,一辆车缓缓开进画面,他说
“我离开是因为生活像勒紧的衬衫领,让我感到窒息。我离开是因为尘世的喧嚣淹没了我,时间的紧迫让我感到茫然,我渴望缓慢、简单,而又奇特的生活,保持本质。但你不能保持本质,你发现它。”
这是《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第一段台词,听起来多么舒服,这就是每个人心中所想。片中的台词不多,但都太让人感到舒服了,亲切、拉近距离,让我们不知不觉跟着男主去做每一件事,去躲起来回归大自然,去默默地确认到底有没有精神世界。
最动人的是Teddy和Aleksei友情,那回荡在森林里的一句句彼此对名字的呐喊着实让人震撼!Teddy去城里买药,每向前走一段,Aleksei就站在木屋前大喊他的名字“Teddy!”Teddy马上回喊“Aleksei!”他们一声比一声大,又一声比一声远,像极了道别。“You are free!”这是Aleksei写给Teddy最后的话,Teddy听懂后泪如雨下,Aleksei确实在道别。当Teddy冒着融雪危险赶回木屋时不敢相信Aleksei已经走了,走得很安详就像睡着一样。Teddy遵从Aleksei遗愿,把他沉回了春天里的贝加尔湖后也离开了。至此影片接近尾声。
什么是自由?在Teddy眼中,自由是把自己放逐到了世界的尽头,在与世隔绝的西伯利亚森林中。他羡慕Aleksei,可是Aleksei却不停地告诉他go home。自由不是空间感,是心。心自由了,哪儿都是自由。
致敬《在西伯利亚森林中》,诚如豆瓣短评说的,“电影的体验和感悟必须要到一定年纪,经历些世俗事,方能明白其中七八。风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岭即在此。”抱着看风景的心情点开,却感觉过了一生。
本文原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
俄罗斯总统普京每年至少去西伯利亚两次,在人迹罕至的西柏利亚森林狩猎,在贝加尔湖中野钓。电影通判今天介绍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一部书,也是一部电影。
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在西伯利亚雪松北岬,贝加湖畔生活了6个月。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在西伯利亚森林中》,2016年法国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就是据此改编。
电影里就是海子想要的生活: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在贝加尔湖畔,一个雪松搭的木屋,背后是西伯利亚寒带针叶林,有雪松,云杉,冷彬和西伯利亚松,木屋房周围是三毛草和鸢尾花。
白天清净而明亮,松鼠、雪兔、狐、貂、麋、猞猁在森林中活动,你甚至可以听得到他们的声音,眼前是蓝的幽深的贝加尔湖。
白天在世界最清洁的贝加尔湖里,捕一些凹目白鲑或奥木尔鱼等。
在木屋前搭一个木头支架,上面吊一个铁锅,采摘些羊肚菌,红菇,将门前水桶里的贝尔加湖水加一勺,放入蘑菇,鱼,炖一锅汤。
或者在门前搭个支架,用彬树或松树枝支起火堆,烤白鲑鱼吃。
屋子前有一张雪松木的桌子,呈现出“香料蜜糖面包”般的颜色,靠着木屋是把长椅。
门前的雪堆里埋了数瓶伏特加,雪堆也是冰箱,里面偶尔放些鱼、猎到的雪兔。
杯子里的伏特加清洌迷人,松树影下的光影斑驳迷离,一口伏特加,一块松树烤鲑鱼,西伯利亚的寒冬,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只有远处的贝尔加湖和远山。
午后,在湖边,一本书,躺在湖边的石头上,枕着你的猎枪,在天地间呼吸。
夜晚,森林中传来遥远的西伯利亚森林狼的啸月之声,还有西伯利亚虎在深山里的低沉吼声。极北星空中的星星没有任何云彩遮掩,便如在你的眼前,呼口气似乎就到了星星上去,
《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是电影通判时常看的三本书之一。
西伯利亚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和装得下天空的贝加尔湖,去那里走走吧,也许会遇到普京。
本文所有权归属于微信公众号:电影通判
ID: dytp555
一次暴风雪,几句临终寄语,从身体和精神上,阿列克谢拯救了泰迪两次。在泰加林教堂里,阿列克谢的死,让泰迪如焕新生。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逃避现实的地方,永远不是真正的家。一个失去了自由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一个已经“死了”的人,才明白活着的意义。
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但私心想打五星。并不是什么《瓦尔登湖》的故事,甚至也算不上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也许起初以为自己是去看自然,但最后最动人的仍然是人。
不能出去玩,看大自然的照片不如看有美景的影片。本片可以领略西伯利亚森林冰封的贝加尔湖畔,一栋小木屋里一个想避世寻找人生意义的法国男子,以真人经历为基础改编的故事,森林中隐藏十多年的凶犯是虚构的,但不妨碍主角在除了冰天雪地就是白雪皑皑的世界里探索。如果没有网络,没有社交,一个人该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前半段都是看男主角自己zuo,在冰面凿井洗澡,被棕熊打劫,因捕兽夹受伤;后半段看两个男人相互照顾,逃犯生病,男主角为他进城买药,两个人在户外彼此一声声呼唤对方的名字真的震撼人心。冬去春来,贝加尔湖开始融化,故事也告终,逃犯去世,男主角依从他的遗愿,将他沉入湖底,人际关系情缘血脉或许是某些人的羁绊,但是在生存之际,每个独立的个体之间产生的共鸣更有力量。
逃去的地方才不是家。
让Teddy真正感受到alive的,不是西伯利亚的荒凉,是人,是Aleksei。
绝世却不能独立。
贝加尔湖旅游广告,西伯利亚买房置业广告,零下50度野外交友指南。劲儿太大。站在冰湖上迎着日出吹小号,冰湖解冻隆起巨大冰块的声音,还有你自己,随着片尾曲一起盘旋。
比较美,而已。
自然的寂寞与我的寂寞相遇了,两种寂寞由此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有机会看看泰松的这本书。
teddy~~aleksei~~
我要打五星。让我怀念在贝加尔湖的日子,在悬崖边,在小木屋的窗前凝视过那片湖。只有面对过那样寂寞又蓬勃壮阔的自然之湖,才知道人生的一切没有什么大不了Don’t be Afraid,You are Free……喜欢沉湖那一段,想起直江医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震撼的景色 少而精彩的台词 简单却也深刻的思考 觉得走进了片中 想像自己站在木屋窗前看着贝加尓湖畔 缓缓地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有时间,有时间去组建家庭,去过幸福的日子,去成就一番事业。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从这些幻象中清醒了过来。其实我一事无成,我的生活无趣且空洞
部分体验及感悟,必要到一定的年纪,经历了些世俗事,人群里的一些,方明白其中之七八。风景片同思考片的分水岭即在此。
中规中矩的文艺男的中年危机。
我也不知道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但终究要去远方,内心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平静和安宁,这片子看哭了。
这部影片的好,大致就在于,那些内心对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开始质疑,并对生命的本质开启追问的人才会有所共鸣,一种无以言说,难于用答案式的概括来叩击对人生的探求。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类只是一个弱小的生物。人与自然的平等,并不应该来自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俯视般的口号,而应是看到了上天造物主并没有特别青睐于人类,大自然的缄默从不表示它已被人类所控制,而只是它的深沉,以及人类自身的狭隘和自大。倘若人类谦卑,人于自然便是虔诚的孩子。倘若人类继续狂妄,人便是加速自身的灭亡,令大自然加快对恶细胞的吞噬与代谢。就像有评论说,这部片子只有对到了一定年纪,经历过些事情之后,才会体悟到背后的那种深沉和震动。
“我更喜欢那些类似于冰冻湖泊的人性,而非类似于沼泽的人性。前者表面上坚硬冰冷,底下却深沉、翻腾、生动。后者外表温和轻软,深处却呆滞、无法渗透。”
“Terdy! Terdy! Terdy! 你已经走了一段路 不要害怕 你是自由的。”西伯利亚是什么样子 阿列喊他他时候是说再见吧 他喊阿列的时候是说有希望吧 一起活吧
还是要先有一件加拿大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