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以俄国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同名日记体小说为蓝本,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医学生下乡从医,经验不足又略显拘谨的他在这个简陋的环境里救助了一名白喉患者,但因为他为病人做了人工呼吸他必须注射疫苗,又因要缓解疫苗痛注射了吗啡开始上瘾。他与病人暧昧与护士保持关系,他手术前临阵磨枪回去查资料,语言强势态度冷淡。迷路中又认识了贵族,了解了生活的奢侈与放纵。他享受着生活和吗啡,也欺骗了一心和自己共进退的护士,最终在药品短缺的状态下不得已进入疯人院治疗。暴乱来了,他趁乱偷了药跑了出去,混乱中射杀了贵族医生,最终在喧闹的电影院注射了最后一支吗啡自杀而亡。
俄罗斯大导演的作品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俄国,冷漠暴力,冰天雪地之下的所有事情都变得直白又粗糙。手术,治疗,混乱关系,枪战等等,冰天雪地下的一切都非常的冰冷暴躁,没有任何的柔和和回转。特别是故事的结尾,在喧闹的电影院里,一声枪响,甚至没有引起关注,身边的人也只是擦了擦脸,过于无视和冷感的对待和戛然而止的电影结尾一样,荒诞又真实,也是众多俄国创作者眼中的国家的样子。被吗啡控制成瘾失控只是一个表象,其下面所隐藏的无数人的道德的缺失和对生活的失控才是真正的主题。在一个混乱的年代,各种战争和反抗又何尝不是吗啡。本是止痛的良药,却又硬生生的成为了致死的毒药。
电影的配乐特别的可爱,特别是医生跑回宿舍临时抱佛脚的时候,就一串轻快的交响乐,配合整个电影小说一样分章节的结构,加剧了整个电影的复古感,也让整个影片的结构更加轻快,不至于因为过于沉闷的光线和大量室内夜晚的场景而显得过于压抑。
也算是一部老片了,还是值得一看的。
抵抗白喉疫苗的疼痛,居然用吗啡,悲剧的起源。
不只是偏远地区,那个地方的病人面对医生时不是诚惶诚恐?!这就是无知时的典型症状,谁也无法避免。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无法掌控的事物,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表现。
米哈伊尔·波利亚科夫医生,一开始怯场,但非常敬业。做了几件漂亮的诊治:一次漂亮的接生,一次漂亮的截肢,声名鹊起。
后来逐步享受医生的各种潜规则福利,潜了护士,潜了女病人,在很多地方颐气指使。在他眼里,只有两个阶级,弱小阶级和统治阶级。那时他是统治阶级。
但事情变化太快,一旦沾毒,就是一条不归路。。。。。。无法控制的毒瘾,严重稀缺的吗啡,只有死路一条。
教堂里的这段影像,在上帝面前,还是如丧家之狗。
在电影院,播放着喜剧,波利亚科夫医生最后的一针吗啡,死前的最后欢乐,悲剧结束。
吗啡类似权力?什么是男人的春药?让人欲罢不能!有很多,权力是其中一种。权力,不是个好东西,太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了。有几多人能抵抗住因为权力带来的各种诱惑?各种诱惑真的是无孔不入,防不胜防。
晚期癌症患者,在临终前一小段时间,通过吗啡减轻痛苦,死的稍微舒服点。我将来假如也到了这一步,不开刀,没必要救治,有质量有尊严的活着最后这么几天。
外形俊朗且医术精湛的医生,面对手术无所畏惧,且能屡屡拯救患者的性命,然而却因为胆怯染上了毒瘾。同居的女护士屡次劝解都以失败告终。当医疗事故发生的时候,医生终于痛下决心想要彻底的戒除毒瘾。然而来到了区上的戒毒所,医生却被外界发生的革命震撼了。无法在新的世界找到认同的医生最终饮弹自尽。
怎么样?不是很刺激吧,但是整个过程如果都能看完,一个医生从拯救者到被惩罚者的心路历程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这部俄罗斯电影《吗啡》讲述的是一个新旧政权交替的过程中,一名痴迷于传统权力阶层的人逐渐的被革命者的热浪所吞噬的过程。《吗啡》的主角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医生米哈尔虽然刚刚毕业于医学院,但是却小有名气。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乡村小诊所的他通过几台复杂的手术确定了自己的权威地位。
米哈尔一开始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是充满敬畏的,他也知道自己的作用是拯救生命。然而在同事消极的思想浸淫下,米哈尔逐渐地意识到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医生作为手握生死大权的人,他可以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端。米哈尔这样想了之后,他的医生生涯便开始产生各种各样的附加值,比如说随意支配诊所的医护人员,甚至还可以跟面容姣好的患者免费偷情等等。
米哈尔沉迷于这种权力带来的巨大满足感中无法自拔,而当自己无法忍受接种了白喉疫苗后的生理反应之时,米哈尔给自己注射了吗啡用于镇痛。然而这一次的尝试却让自己染上了毒瘾无法自拔。以至于酿成了最终的惨剧。
作为医生,米哈尔比一般人更加了解吗啡的副作用,但是他却一再尝试拥抱死神,这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丧失了道德理念一次就等于丧失了一千次,一万次。米哈尔在片中坦言,吗啡是一种道德试炼的工具,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成功摆脱吗啡的依赖。然而对米哈尔来说,这种想当然的话语并没有给予自己特别的帮助,最终,他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绑定在了毒品之上,且落得个悲伤结局。
作为一部讽刺电影,本片中的米哈尔对于毒品的依赖以及迷恋指代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打响后,旧贵族们对于之前权力的某种眷恋。米哈尔在暴风雪中借宿到大户人家后,他与主人的交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知道富人和穷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米哈尔对于阶层的差异化是非常认同的,结合他在小诊所的地位,很显然,米哈尔并不属于“穷人”。
而此时此刻,整个俄国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冲击着旧有的社会阶层,且对于米哈尔这样的没落的旧有社会阶层中的精英人物是非常不友好的。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会允许“米哈尔等人”维持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新政权的到来则意味着失去他们的“吗啡”。即使他们死去,也会选择与“吗啡”共存亡。
然而“吗啡”毕竟是一个腐朽的东西,当这种腐朽彻底的深入骨髓,米哈尔一方面希望自己凭借所谓的修养能与它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却深深的迷恋这种感觉无法自拔。象征旧贵族权力的吗啡是无法阻止新生的太阳照耀大地的。对于米哈尔来说,是向着新政权生存,还是抱着就特权毁灭,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然而他的答案却让人唏嘘。
俄国的十月革命带给原有社会阶层的是一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些旧贵族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他们表面上可以安静地接受这种特权的陨落,实际上却依旧是精英思维主导着自己的意识。米哈尔代表着的旧有的传统精英们对于普通民众发起的革命的鄙视,在大户人家的谈话中,贵族阶层们言语中充斥着对于普通人的蔑视,他们认为只有律师等一批精英才具备管理这个社会的能力,而普通的民众们连接受基本的教育都没有,他们怎么能管理这个社会呢,他们怎么能制定社会秩序呢?
米哈尔作为持有这种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于既有的社会规则保持怀疑态度,而去戒毒所则意味着对于现有的社会秩序的一种屈从。因此,在戒毒所中的米哈尔并没有彻底的服从医护人员的指引,而是凭借着自己医生的职业特性,最终成功盗取了吗啡且逃离了戒毒所。
纵使米哈尔成功逃脱,但整个俄国的变迁是没法就此停止的,米哈尔在看到维持自己旧有体系无望的情况下,饮弹自尽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临死前的米哈尔也不忘完成注射,可见他对于旧阶层的爱深入骨髓。
……
这是第一次观赏邪典大师巴拉巴诺夫的作品,百度百科以及维基对该导演的介绍也是寥寥无几。俄罗斯电影总是给人一种绝望、衰落、冷漠和颓废的感觉,《吗啡》亦是如此。导演更是通过个人风格强烈的电影画面,将这种感觉极力地放大。 1917 年冬天,年轻的医学毕业生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利亚科夫从莫斯科跑到乌格利奇附近的一个村庄的地方医院担任医生。空旷的大陆盖着蓬松且看似永恒的白雪。慈眉善目的护士姐妹与外科医生在茶炊室与波利亚科夫相见。然而,周围炙热的茶炊与人情温暖只是一种幻影,它无法欺骗沉迷于自己忧郁中的医生。 顷刻间,一名半死不活的患有白喉的病人被例行送往医院,年轻的波利亚科夫在救助过程中做了人工呼吸,为了避免被感染他要求护士安娜给他注射疫苗和吗啡。 于是,医生成为“吗啡”的人质,他上瘾了。 只精通理论的医生并没有忘记查看在办公桌抽屉里的教科书,每一次成功的手术都得益于他的“临阵磨枪”。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医生,但在他眼中只有“能救的”和“不能救的”。他只是机械地,没有灵魂和没有热情地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他不在乎病人的死活。 周遭的人崇拜他,没有人不青睐他。没有人在意到这是他第一次拿起锯子做截肢还是第一次做气管切割。 在这种狂热的谵妄中,他冒着暴风雪去帮助另一个病人,但当他到达时,已经没有人可以帮助。 他结识了当地贵族,同时结识了狡猾的有着社会民主工党身份的医护人员戈林布尔格。 他在轻浮的上校遗孀叶卡捷琳娜和几乎神圣的安娜的裙下来回游弋,当然后者是更爱他的,她用同样的方法对自己注射吗啡——只是为了劝诫波利亚科夫不要再痴迷于此。 卑微的女人早已预见到悲惨的结局,但米哈伊尔.阿列克谢维奇坚持认为这一切“并不可怕”。 但他错了,很快一切就变得很可怕,非常可怕。在药房里偷天换日,换来的就是无数病患的死亡,他意识到了吗啡的可怕,但根本摆脱不了毒瘾的控制。当他手不稳地为自己填写转诊到疯人院的单子想改过自新时,“布尔什维克赤卫军”却无情地卷入了这场事件中。他们宣告了新的历史时代到来:配方,证书,许可证什么都是统一的 -- 这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再私自配备吗啡了。 在骚乱中,他偷了医院的吗啡并逃了出去,在街上碰到了已经成为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戈林布尔格,他威胁并要拘留波利亚科夫,波利亚科夫开枪打死了他并逃到了电影院。他注射了最后一针吗啡在影院的欢声笑语中开枪自杀了。 影片不间断的情节(导演将影片划分为多个章节)和对人物细节的精心把控令人印象深刻。 不得不为男主角的精彩表演拍案叫绝,吗啡成瘾者的日常生活被他表现得如此逼真,冒冷汗,呕吐,全身抽搐。起初,你会同情主人公,希望他早日摆脱这种魔掌。但紧接着,看着他人格一步步退化和瓦解,你会体验到更多矛盾的情绪。到最后,你对面前这个堕落的男人感到厌恶。当波利亚科夫抽烟时,不小心抖落下来的灰烬落在胸毛上,你不由自主地会担心一下它是否会燎到皮肤,但主人公已不屑于去碰那些烟灰。他如此沉浸在自己身上,他已不再关心周遭发生的事情。吗啡吸的越多,他的人格也退化得越多。最后一幕中安娜那绝望没有灵魂的眼神,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完了。 导演强烈的个人风格为影片增色许多。 尽管影片有许多cult镜头,血淋淋的截肢场景,产妇临盆接生,抑或是开喉手术什么的,总让人看了不仅头皮发麻,那种隔着屏幕的痛感渗透入骨。或许这也是波利亚科夫被毒瘾折磨所能体会到的痛苦。 契诃夫曾说道,如果第一幕中有一把枪挂在墙上,那么在第三幕中它应该开火。而在这部影片第二幕《狼》中,主人公就曾用勃朗宁手枪驱赶狼群开了火。在这一幕中也已经揭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如果勃朗宁能够救其于水火之中,吗啡注射血管才能真正让他变得生龙活虎,给予他存在下去的动力。有意思的是,波利亚科夫一共开了三次枪。每一次开枪也象征着他人格的转变。 第二次开枪打死了已经成为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戈林布尔格,是对虚无和个人悲剧的一种反抗,也是堕入深渊最底层的写照。 影片结尾,医生从包里拿出勃朗宁,对着自己太阳穴上开了最后一枪。这看似是一种悲剧性的欧亨利式结尾。却也将整部电影带向了真正的高潮,波利亚科夫的人生轨迹在一部三流喜剧中结束。“存在还是不存在”的根本问题在银幕的嘈杂声、醉酒的笑声和粗俗的画面中解决了,在一个烟雾缭绕的房间里,燃烧殆尽。就那么一秒钟,所有这些嘈杂的声音都被一声枪响淹没——医生倒在了长凳上。但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着屏幕,谁也不在乎。 《吗啡》与卡夫卡的《城堡》想传达的思想殊途同归。他们的核心都是基于周围现实的荒谬性和难以置信。“没有意义”潜伏在各种各样热情洋溢行为活动的背后。波利亚科夫对吗啡的热情无非是一种逃避的尝试。逃避恶心的现实,腐蚀的日常生活,逃避每天从早到晚,从晚上再到早晨的生活。逃避不想看到的人,逃避那些文盲和不信任的医生的患者以及歇斯底里的家属。逃避这个无意义不需要自我存在的世界。 波利亚科夫吸收的不是吗啡,而是生活中令人窒息的忧郁和对如何继续存在的无知:在一个没有人需要任何人的永恒的时代。冷漠的永恒的白雪将医院和不幸的医生紧紧的裹挟在一起,不动声色,他无法逃离。他不断地用针筒扎自己,忘记每一天,然后入睡。 留声机自顾自一个接一个地播放着维尔廷斯基的唱片,那是富有浪漫情调色彩的俄罗斯古典乐。地主的女儿塔内奇卡用训练有素的响亮嗓音用一首《可卡因》无情地撕扯着观众的心。多么激昂,多么明亮。 开喉、截肢、妇科手术以及形形色色带着奇怪病症的人等等,都被呈现为打破这些“幸福光彩”之间的插曲。 一样的雪,一样的光,一样的疲倦,每天都期待着不同的新事物,但是根本没有,也不会有。 从一家医院到另一家医院,再到疯人院。对存在的绝望幻想等同于知识分子的死亡。波利亚科夫医生,这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集体的象征,淹没在历史洪流之中。在欢笑和喧嚣中,一个理性的人比起其他人的唯一优势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最终出路 —— 用子弹击中头部来结束这一切。电影没有大篇幅对时代背景做介绍,它只出现在最后一幕,革命就像是那剂吗啡,不能除去病的根本,反而引起接二连三的副作用反应:呕吐、抽搐......让社会愈来愈糟糕,布尔什维克反抗暴政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 相比那些过于自然主义的截肢、断腿、分娩、呕吐痉挛还是大面积被烧伤的人体,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活往往更残酷更糟。这是这片辽阔土地上的历史必然,这里一切都不好,因为它是俄罗斯,它是泛斯拉夫主义与农夫式的新民粹派的罗曼蒂克。
还是那么熟悉的味道,依然一如既往的那么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纹理清晰、成色显著。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再次书写一曲他最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
旧制度与大革命。爱死巴导了!虽然也导过个别不太好懂的烂片,但还是希望一百年后中国也有这样的导演来拍拍那些荒唐的旧事。想去俄国看看……
导演的片子总是很酷,突如其来的暴力死亡!话说这片子要参加国内创投该怎么写简介呢?一个优秀的贵族青年医生偶然沾染了吗啡瘾,从此走上了毁灭的道路。或者是,十月革命时的一个贵族青年医生沉溺在毒品中直至开枪自戕?这里两个意思是不一样的。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担任乡镇卫生院长期间为了缓解白喉带来的痛苦,导致吗啡成瘾,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帮助下摆脱了毒瘾。当然电影中的米哈伊尔则没这么好运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沉沦,酿成大错最终只能靠死——或许是谢罪,或许是摆脱痛苦。巴拉巴诺夫从成名作《兄弟》以来就一直喜欢给电影塞入高密度的音乐。本作的音乐运用也颇为显眼,在轻快的剧情很有苏联喜剧片的味道,但男女主角赤身裸体瘫在床上,神智不清地讨论吗啡问题这段剧情的音乐运用很精彩。特效化妆很棒,电影看起来很像旧俄小说。另外我不得不说,巴拉巴诺夫是少数几个能把女人美丽的肉体拍得魅力十足却难以引起丝毫色欲的神奇导演(也许是因为我看的多了?)
像在看小说,结局设计得很讽刺。
为什么我看这电影就想起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对比英版,改编的真的太出色了,那个只能快进看
拍得十分精彩,将个人与政治进行了交互隐喻。吗啡成瘾却戒不掉,权力崇拜也同样难以戒掉。最后主角在笑声中举枪自尽,悲凉感油然而起。
7.7,好精致的作品,看没太懂,但应该很不错。
到位了
补巴拉巴诺夫名作。开场雪车调度嗲。章节切分总超出该情节一部分。欢快小调贯彻始终,阅读乐趣+黑色幽默一路并进,直到电影中的电影院哄堂大笑。白喉废奴,截肢贵族,方兴未艾的革命乱浪则似尚未被研究出结构式的morphine,一浪更比一浪凶。
吗啡带来的空虚。结尾很不错,想了想,男主角最终也只能选择自杀。
二月革命大背景
毛子就是毛子,伏特加戒毒瘾。巴导真是把电影当做信仰,配乐总是点我抖腿穴。印象深刻的是神父在男主嗑药后沉默地祝福,茶炊和狼,火车上无尽的雪野。六年前同样的失眠在被窝里看完梦之安魂曲,这个结尾更安慰我一些。
BAM 5/12/2013 4:30pm
帅气的青年大夫来到小镇染上毒瘾最后自杀的故事。改变自某位俄罗斯作家的小说,除了最后的部分,影片有种舞台剧的感觉,本以为会很闷,结果生机勃勃。各种做手术,各种女人戏,还有最后医生在电影院一张脸(表情)的逐渐转变,很有感觉。
今年五月去世的俄罗斯鬼才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争议最大也是评价最高的电影,描述一位年轻英才的堕落和毁灭。全片以戏剧的分幕叙述镜头调度相当成熟,非常喜欢结尾的处理,推荐~
Ingeborga Dapkunaite 简直美得不可方物。只能那样结局了,在播放喜剧默剧的电影院内结束。
吗啡注射,画质比较可悲
除了分章节没有什么必要,其他都是完美的斯拉夫式cult。香艳,冰冷又残酷的二月革命时期,口交、伏特加、破碎注射器与肢解动物一样的残酷手术,还没构建已经残破的现代废墟。如果沙俄是白喉,革命是截肢,那吗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