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次眼见成语中的鸠占鹊巢居然是来自异域的图像。
2, 这特娘的就是疫情期间家长们的写照啊!哪里都去不了,只能呆在家里,家里还有个随时让你崩溃的娃!
3,这是一个可以封神的电影啊,画里画外展示的那种绝望,话里话外透漏的那种无奈,剧本,情节,氛围,演技,音乐,逻辑,剪辑,高潮,都没什么硬伤,除了小成本小制作之外。
4, 为什么要挖洞?不停的挖洞?因为知道什么都是假的,只有汗水不是假的,累不是假的,前进的方向不确定是不是假的。
5, 不用去解读影者的意图,不用去解读影片的隐喻,他只是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户,至于外边是什么,你又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你知道你知道,只是你想不想去知道。
这部电影一些片段让我印象深刻:1.雀占鸠巢的隐喻。2.房产经纪的诡异表情和假殷勤。3.古怪孩子的生长速度和知识获取方式。4.天空中非常规则的云和地面上一模一样的房子及地下一层树脂类的垫层5.怪物孩子遭到攻击后的躲避方式和女主看到的其他圈养场景。4怪物孩子去接房产经纪班的场景。6.怪物孩子处理老房产经纪尸体的方式。7.老房产经纪的老化速度 8.结尾处关于选举的旁白。尤其是第八点,选举相关的旁白一定有其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是在隐喻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是某些后台力量通过所谓的制度(如选举制度)搭建起的以夺取别人劳动价值并推动自身进化(小怪物比老怪物表现得更自然,也许会更长寿)为目的的世界。揭露了几种手段:以房子等资产诱人进局,以衣食圈养以使入局者为他劳动并快速创造价值,当价值实现后消灭这些痕迹。
开头女主遇到一个朋友,让她快点看房,说房价在涨,学校见面不聊孩子,只聊房子,看出房子在她们成人世界里的首位。
然后死了两只小鸟,女主说是巢穴被占,寓意房子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终事后房子也是其他人的,后来他们不情愿但还是去参观了郊区的房子,如果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又怎么会考虑郊区的房子,有钱人不会跟着去看也就不会被困,而男女主最终被困房子,中介又不知所踪,又何尝不像现在的房奴,不管他们怎么逃避,都躲不过房子。
房子给他们的巨大压力还在困扰着男女主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打算要孩子,可此时突然给了他们一个孩子,还说养大他就能自由,这当然是大多数父母一厢情愿的最初看法,从男女主第一次看到婴儿的温柔眼神,到孩子逐渐长大后男女主不耐烦的眼神,虽然是夸张手法,但却像极了普通家庭。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像一部复印机,男女主干什么,孩子耳听目染跟着学,而孩子看的电视和书籍,对男女主来说如同天书,这寓意着代沟。还有男主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挖出了一具尸体,可能是之前房子的上任主人,也跟片头男主埋的那两只小鸟相呼应,男女主不是第一个为房为儿死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每日的机械工作最终挖的也是埋葬他们自己的坑。
最后女主发现类似多维度的场景,其实在说还有许许多多为房为孩子而深陷日复一日机械工作的家庭,最终父母没有因为孩子长大而自由,反而劳累到死,孩子像毫无感情的机器埋葬了父母,可能是从小也没有得到男女主的爱,父母的死,在孩子眼里理所应当。
孩子走出家园,为了工作的机械笑容,而在工作中又继续影响其他未来家庭。 当然这只是纯粹为我个人解读,比较自我主观性,影片导演的表达方式比较枯燥难懂。
在微博最先看到了电影的预告,觉得预告里突出了生态箱所隐喻的社区,这种有着摩比斯环一样的特点——循环往复,无法逃离,但却对真正的主题讳莫如深。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生存,显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更别说再抚养一个外星幼童,所以电影的矛盾冲突便如期而至。
外星人通过观察人类,把他们认为的人类环境提供给了送上门的“父母”,并期待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说服这些“父母”留下,为他们抚养幼体。
这样的繁衍方式如同电影一开头的杜鹃鸟一样,也就是古人常说的“鸠占鹊巢”,只是自然界非常自然的一种繁衍模式。
可能对于成为生态链顶端的人类来说,杜鹃的繁衍方式过于残忍,而这种人类才有的主观情绪,其实也贯穿于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方面面。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庄子的观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人类故作聪明地以为理解了自然,实际上在很多层面上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就比如这隐匿在人群中的外星生物。
我甚至不觉得这种生物来自于外星,因为当男孩儿模仿发声,并胀起脖子里的喉囊时,我顿时响起了蛙类,或某种两栖类动物。
或许这种生物一直生活在地球上,只是与人类不共存于同一纬度,它们高于人类并视人类为生态链上的一环,而利用人类进行繁衍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
电影为什么在后面会让人觉得诡异和毛骨悚然,其实也源于人类拥有复杂的情感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无法忍受自己也变成像杜鹃那样,只能任人宰割的局面。
不过在我看来,电影其实隐隐透露出了一种对于人本主义的讽刺,就像男女主角埋下杜鹃时的风轻云淡,而外星男人将他们推入深坑时,也不过是当作一件日常工作而已。
人类并不比其他生物高贵,在这个诡异而又神奇的大自然中,谁知道谁是杜鹃,谁又是深埋地下的牺牲品呢?
抽象一下,换个叙事方式可能就明白剧情了:1.一对农民工夫妇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贷款买了一套房子2.被房贷捆绑的他们发现自己似乎失去了自由,什么事情都是围绕着房子房贷,失去了探索其它世界的可能性,自己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这个房子转3.试图挽救自己生活的他们意外有了一个孩子4.有外人告诉他们,虽然苦点,孩子养大了就自由啦5.他们觉得有道理,努力扶养孩子6.父亲只想逃离这种生活,用努力工作(外出打工)作为自己的信念的支撑。也因此疏于对孩子管理7.因为只有母亲教育,孩子性格扭曲变得不是个人8.父亲辛苦劳作一辈子,发现什么都没得到,自己的劳动除了换来一身伤痛,最终只是自掘坟墓而已(体力劳动者老了标准结局)9.孩子养成了个白眼狼,也不救爸妈,就想他们死了继承遗产,开始新生活。10.孩子成了房产销售,用话术勾引类似自己父母的客户继续入这个大坑。[捂脸]
《生态箱》这部电影起始于一个有趣的想法,毫无疑问导演,编剧在一个初始的想法之上加入了很多细枝末节的设定与细节用以自圆其说这个本就有点玄幻的故事,也使得本来会是黑色幽默风格的设定逐渐发展成了怪异且惊悚的故事。可惜影片并没有能挖掘出这个设定真正的深意,有些解读或许可行,但无法遮掩剧本的空洞和浅薄,《自卫艺术》后卷毛和伊莫琴的再次合作,虽然两个人依旧贡献了很好的表演,不过受到影片本身质量的拖累,《生态箱》绝无《自卫艺术》那般有趣。
1.鸠占鹊巢的故事
导演从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在暗示这将是一个怎样的电影,一个异种的鸟占据了其它鸟的巢,挤出未孵化的蛋和刚生的宝贝,然后让鸟妈妈喂食自己,茁壮成长。
影片大略也是如此,汤姆和杰玛被开发商所蒙骗,去到了一个叫做yonder的社区,却被困在那些无数相同房子组成的死循环中无法离开,尝试一切无果之后,一个婴儿突然出生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喂食照料这个孩子,孩子也迅速成长,直到最后,两个人已无力抚养,或是消灭这个本不属于他们的孩子,于是汤姆和杰玛相继死去,孩子则离开yonder社区,接替上一任房地产经纪人的位置,引诱下一对夫妇进入这个困局,替他们抚养下一代的生命。
异种的生物侵占了人类的世界,并让人类帮助抚养他们的孩子,虽然这个孩子看着和人类似乎并无两样,但是他表现出的怪异的行为举止,都在呐喊出这个生物的与众不同。
它观察汤姆和杰玛的生活,它几乎令人胆寒地模仿两人的声音,它成长得如此迅速,又用尖叫表示自己的不满,而最后,它的颈部鼓起两个发声的器官,打碎了杰玛最后一点侥幸的想法。
2.家庭与房屋的捆绑
虽然整体上而言,电影借一个鸠占鹊巢的隐喻讲述了异种侵入人类家庭的故事,不过显然影片里关于家庭的部分可以有着更多的解读。
汤姆和杰玛属于那种经济并不充裕的家庭,他们想要着买一栋新房,但是看上去囊中羞涩,而在有那栋房子之后,他们也就再也离不开那里了。这其实很像是房屋贷款对于年轻一代中低收入人群的一种束缚,当一对年轻的夫妇背上几十年的房屋贷款之后,他们之后的很长一段岁月之中,就必然与这栋房子建立起了某种联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即使开始看上去很满意的房屋,也会逐渐变得无趣,但是苦于经济压力,厌恶又不能离开,这就是很多年轻一代人的写照。
和这个类似的,就是孩子对于一个家庭的捆绑,照料孩子的负担显性地表示成孩子的尖叫和汤姆与杰玛对此应答式的照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照顾也愈发让人烦扰,只可惜这个孩子就像这个房屋一样,把两个人紧紧锁死在这么一方小小的空间之中,成为了不情愿,又不得不去承担的沉重包袱。
3.父性和母性的冲突
除了聚焦家庭的困境,影片在汤姆和杰玛对于孩子不同的态度也反映出了父性和母性的区别。
汤姆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父亲角色,冷峻,言语不多,每天出去工作(挖坑),而在孩子大吵大闹时则会惩罚孩子,把孩子关起来,这就像是一个严厉的父亲的行为。
而杰玛虽然口中一直说着她自己不是母亲,不过她给孩子讲故事哄睡觉,教导孩子,和孩子聊天(虽然是为了套信息),包括在“父亲”角色的汤姆惩罚孩子的时候救下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正好扮演了一个“母亲”的角色。
当然在影片中,两个人所扮演的父亲母亲都是虚假的,被迫的,就像是一个游戏一般,杰玛可能投入了一点点真实的情感,但是这一点真情也在她看清真相后被撕得粉碎。
4.那些徒增怪异感的设定
如我开头所言,这样一个设定其实是很容易拍成一个“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但是导演显然志不在此,加入了很多很多奇异的小设定,让影片的风格变得离奇怪异。
最基础的设定比如走不出的社区,门牌号为9的房屋,没有手机信号,放火也无法奈何的房屋,每天不知是谁送来的补给,还有新生的婴儿。这些基础的设定都是为了塑造出来这样一个看似没有围墙,却也无法逃脱的囚笼。
另一些设定则是为了“鸠占鹊巢”这个故事埋下伏笔,自然就是表现孩子的奇异,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模仿声音,快速成长,脖子的发声结构之外,孩子看的奇怪的电视节目,还有孩子拿来的那本奇异语言的书籍亦是做此作用。
而再其它的一些,有些是为了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有一些则只是徒增怪异了。
比如那些天上的假云,房间里浓烈的色彩,奇怪的土壤,还有睡觉时完全的寂静,包括那没有味道的草莓(可能后面的食物也都没有味道),这些零零散散的设定为本片蒙上了一层令人迷惑且诡谲的面纱。
虽然在我看来,大可不必。
5.自掘坟墓?你挖得还是不够深
影片中很让我们在意的一点,就是汤姆一直朝下的挖掘。
和杰玛照料孩子的任务不同,看穿照料孩子也无利可图的汤姆,给自己找了这样的一重使命,就是不断向下挖掘。
我一直在思考他的挖掘究竟代表了什么意义,或者说挖掘到下面会碰到什么。因为片名vivarium的翻译是植物园或者生态缸,我就想说不定一直朝下挖,会挖到这个生态缸的边壁。
不过看来是我想多了,他挖到了前任户主的裹尸袋,而那个坑,最后也变成了他自己的坟墓。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挖掘,也许导演想表达的就是这种努力的虚无。
不过导演最终也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部虚无,或者说,是一部无甚趣味,也没有深意的作品。他本来可以将这个设定变得很有趣,很讽刺,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同样他也可以把里面的某些概念深挖细挖,表达出深邃的含义,不过影片依旧是浅尝辄止。所以全片看罢,也没有太多的记忆点或是被震撼的感觉,整部电影似乎都在挖一个大坑,最后马马虎虎地填上。
要我说,既然打算挖坑,那就挖大一点,挖深一点。
两个年轻人如果相爱,国家认为应该买套新房子,统一刷成韭菜绿,再生一个孩子,你努力去挖坑,国家会帮你把孩子教育好,社会主义的天是明朗的天,社会主义的房贷慢慢还,等孩子长大了,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你送终
故事格局小,寓言体也没做好,奇观还不够。但优点就是氛围出色得很。75
这算是反婚反育的广告片?
#72nd Cannes# 视觉系奇幻惊悚片。影片在视觉,尤其是美术、用光和调色都上有着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参考,如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里特(房子起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房子的画,特别典型的马格里特构图)和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绿色、光线等等),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住宅区初看养眼,越看越令人压抑,无论是光线还是草坪(其实是假的)还是天空中的云朵(假得跟绘画一样),以及那个迅速发育的的婴儿都在强调这种所谓“Uncanny”的感觉。另外临近结尾处有一段穿越戏拍得极其华丽,每个场景的设计与场景之间的匹配衔接都很优秀。故事层面倒是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开头那段“鸠占鹊巢”暗示了整个故事。就创作脉络而言,算是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这一路。虽说格局小了些但还是值得一看。
看预告片着实惊艳 最精致“漂亮”的ghost town 开头的设定很有创意 可惜中间太无聊了 一个45分钟刚好的故事硬扯成了长片
多么好的隐喻(在我看来其实已经是明示了)题材电影,简单说几个点:1.看的时候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引男女主入局的是房产中介? 2.为什么自从有了9号房之后,他们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3.为什么自从有了孩子后,两个人就更烦恼了? 4.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变得更冷漠了? 5.为什么最后为他俩收尸的人,是那个长大后变冷漠的孩子? 6.为什么男主一直在挖坑? 7.为什么女主最后在异空间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存现状? 8.为什么小孩长大最后又成为了房产中介? 9.为什么我只写了九条?
得多恐婚恐育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啊
原以为那个诡异的男孩会把“爸爸”杀掉,和“妈妈”孕育出下一代自己,然后去迎接下一代“爸爸妈妈”。看来我还是太重口了......生态箱其实就是奇奇怪怪男孩的老巢,人类只是它们的精神养分。这繁殖方式看似诡异甚至有点变态,却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鱼缸,甚至动物园,好像都是如此,只是那个奇奇怪怪的男孩变成了人类罢辽。
带你来到一个毫无温度的“童话世界”,送你一所大房子,送你一个怪儿子,送你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撕裂你的人生,就像是开启了你内心深处的自毁装置一般。整体上是拍的很高级的影像寓言,强有力的反婚反育宣传片,超现实主义的气质融入到了每分每秒,让观众和主角们一起陷入那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当中。
那个怪异boy每次一尖叫我就头皮发麻
惊为天人,不止鬼打墙,开创了一个清明梦新纪元。不去深究,单纯从生理上做到了好看,相当冷静的惊悚效果。完成度相当高的当代艺术,不说什么了,得去睡了。
拍成短片会稍微好点吧
“不生孩子是反抗体制的最佳方式”,一句话能说完的事没必要专门写篇文章。
一辈子给自己挖坑,养儿育女为送终,哪对夫妻不是“只想有个家”之后就从此被困出不去了;玛格利特异世界塑造得挺不错,如果能在表现主义穿越里反杀出各个家庭的不幸就更好了
#Cannes# 7⃣️反生育教案,视觉奇观部分挺impressive,循环往复的设定简直就是对人类生养观念怪圈的最强投射。
这部可比心愿房间惊悚了许多,越是平常的生活,越是完美的一切,越是诡异!
《黑镜》的风格无疑,导演就是该系列的剪辑手,大概是一集短片长度的体量,做成90分钟的长片,一直没有有效细节填充就会越发空洞无趣,比如卷毛不打嘴炮,开始无止境的刨坑挖地,作为在困境中的寻生,逻辑反应还是欠缺单一,比如重复聚焦在男女主角被迫充当父母喂养孩子的日复一日,可以再精简速化,本片概念式寓言,讲人生遭遇逆境,受困现实,以及对人类生养观念循环往复的投射,但空有形式主义,立意单薄,废戏堆叠,浪费了好题材。迷宫一般的境地,着色明媚又冷调,兼具荒诞与惊悚,尤其女主结尾梦境般坠落于几个空间的色彩布置和视觉安排,应该算全片最华彩的段落,可惜这种未知的的神秘感没有持续太久,在首尾做了最俗套的呼应和贴合后,概念设定的高级感又默默跌落几个层级,导演空有野心,但能力和执行有限,完全是高开低走的典型范例。★★
据导演在见面会中的解答,本部影片的场景复制于导演家乡爱尔兰的一座刚刚开发却无人居住的鬼城。崭新却压抑的绿色房屋,每一户都一模一样,呆板无趣。导演的初衷是借此影片描述当下年轻人的恐惧: 贷款买了不合心意的房子却不得逃离,如同坐监。音乐选择恰到好处,与场景有呼应有对比。最惊艳的炫技是最后15分钟,女主在不同的场景间遁逃。这部电影作为《黑镜》的一集或许不错,但作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还是稍微空洞。片头鸠占鹊巢的镜头把这个故事的主题过于直白地表现了出来,以至于让后面的电影失去了乐趣。中间一段花大量时间描述生态箱中的母性(照料)和父性(攻击)过于繁琐,可以缩短。
10分钟短片拉成长片了
对话和节奏很赞 整部电影就像那个推销员一样 荒诞的那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