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不管惊悚片或伦理片这类重故事情节的电影,看些北欧国家拍的之后你才会有点意识到老美那些片总是跳不出那些俗套,总是重复和无脑(无意贬低,只是词汇量不够,反正就是还行但一般看完就忘吧),这应该也和老美的粗犷文化以及ZZ因素有一定关系吧。北欧就不管你那么多了,创作者大概有大把的自由空间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心底的东西,而且没那么多限制,啥都敢拍。说回这电影,我是没想到这竟是一部“灵异”片,《午夜凶铃》这类经典恐怖片里的灵异是故事的核心和纠结所在,而本片中的灵异是一个服务于表现人性的故事的桥梁,这个桥梁很巧妙的把人和故事搭在了一起。但老实说,我不确定自己理解这个故事的核心,是表现少年成长中的心态,还是映射社会的现实,唤起人们关注某些东西,还是有什么更深的隐喻,也许都有,但它至少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少年的能量可以有多大,并非指特异功能,而是心的能量,不管出于尊重科学还是尊重人性,不要轻视小孩,也许我们对于小孩的教育,更准确的说是对于一个孩子应有的成长模式,快到了要推翻一切现有观念重新思考的时候了。
唯一能提取出的一个思想,可能想表达,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无知。由于无知,他们对于一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但他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受到的引导教育、原生家庭环境等等。所以这部电影支持“环境>天性”。
就像Ida,虽然又是踩蚯蚓,又是摔猫,又是“欺负”姐姐,但她一直是好奇的,想要知道后果、想做又有点不敢的那种心理。
而小男孩是喜欢Ida的,所以为了讨好她用尽一切手段:去摔猫、杀猫、表演自己的超能力……因为喜欢,且对很多行为的后果无知,所以显得很极端。他受到妈妈、大孩子的欺负,自然而然的就是想着去报仇。本没有什么道德对错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是,Ida生在一个比较文明有爱的家庭,受到的是正面的引导,她也知道有的行为是错的、“做坏事”,所以会问妈妈怎么办。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小男孩受到妈妈的家暴和虐待,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无论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还是去报复伤害自己的。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人的本性:自利、自卫。
“ 要是有人对你做坏事怎么办?”
“那就告诉大人。”
“要是我是大人了呢?”
“那就告诉警察,自己去解决问题。”
除了这点可以思考,还有小朋友的演技着实很棒很厉害,其他的就真的很垃圾了。情节极度拖沓松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主题。还有人物设定很扯淡,什么神仙斗法超自然。
本来以为是两个单纯小孩,结果把小猫从高空扔下来,还踩猫头!!!真的是恶魔!我看到这里的时候真的希望恐怖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那个无眉女孩看到男孩踩小猫头后想回家也不能表示她是无辜的,毕竟在抱着猫上楼的时候是她在那里说“更高,更高”
真的很过分!!我不了解电影怎么拍的,希望是演出来的道具而不是真的杀了现实的一只猫。😡😡😡😡熊孩子去死!
首先是本杰明,无疑是本片的反派,他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对他也不好,在外面还受到同龄孩子的霸凌,性格变得孤僻而扭曲。
起初他的能力只是意念操控物体,但当将自己不负责任的妈妈杀害了之后,邪恶力量被彻底释放,他又拥有了操控他人行动的能力,并且离被操者很远也可以实现。这能力相当于是低配版的猩红女巫了。
接着是最善良可爱的爱莎,她跟本杰明一样是单亲家庭,但妈妈温柔善良,尽管爱莎有着白癜风,但是她没有自卑,没有自怨自艾,依然保持着善良的心。
她的能力是心灵感应,可以感知他人内心,甚至还能身临其境。这么可爱的爱莎居然最后要被自己温柔的妈妈亲手杀死,实在是残忍。
安娜虽然是弱智儿,但是父母对她的爱未曾减少,不离不弃,她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福的。
她的能力应该是超能力复制,所以复制了爱莎的心灵感应能力并且与她建立了通感,后来与本杰明接触又复制了操控物体移动的能力。
因为她有智力障碍,心里没有过多杂念,只想着保护自己爱的人,所以第一次跟本杰明对峙能力完全能压制住。
最后是主角益达,不同于本杰明绝对的恶和爱莎绝对的善,她的性格是复杂的,也更有“人性”。一开始她带着不好惹的脸出现,捉弄姐姐,跟本杰明一起虐猫,我还以为她才会是坏的那个。但后来她意识到本杰明不是个善茬,并且会对家人造成威胁,也勇敢地挺身而出,像个上战场的士兵一样跟妈妈道别。
不可否认她的心机很深,深到爱莎也没有办法用能力探知她的内心,深到会用计引诱完全黑化的本杰明上套,但是好在她有着一对好爸妈,有道德约束自己,懂得分清对错。不然以她的心机,肯定会成为比本杰明更可怕的恶童。
她的能力在最后才显现,用念力将脚上的石膏炸开,然后跑到姐姐身边。姐姐复制了妹妹的超能力之后能力大增,得以隔空将本杰明弄死,结束了这个恶童可悲又可怕的一生。
近年来很流行这种类型的恐怖片,娓娓道来而又让人细思极恐,片里经常会出现这种有疾病的不健康的儿童角色,比如遗传厄运里的妹妹。
不得不说他们带来了足够的恐怖效果,希望这些小演员拍完戏现实生活中能过得开开心心地,好好长大。
我可能有点挖宝属性的。 《无辜者》除了完全符合是细思极恐的恐怖片之外,更多可以描述为暗黑童话的现实纪录片。拥有着能让人看完后细细推敲品味的特质。 在没看解析影评之前赶紧来写几句! 无关剧情,不剧透,记录几个戳我的点。 首先是角色定位,选片子时候看了一眼简介:“四个小孩”,主观意识判断为四个小孩一同探险的恐怖走向,没有想到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完全与常规定位相反,并没有天外来物,也没有暗黑力量控制大脑,邪魔作祟入侵体内的种种我们习以为常的恐怖片设定。它完完全全发生在我们熟悉的个体之间。是一致对外转变为内部矛盾的走向。 整部影片都在告诉我们:地狱在人间,恐怖的东西并不是超自然与神秘力量,而是那扭曲的人心。小孩具有了不可思议的超能力,但是不够成熟的心智是无法承载巨大的权力,悲剧便因此展开。 第二个便是整个细节的前后呼应。这一点很多恐怖片都做的很好,但我拿出来说是因为能够将声画做到如此呼应的片子还是少数,小到孩子的玩耍,挖土,画画,大到现实与幻觉的切换,它都是用特定的声音元素配合画面来同步展现的。就像某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用某一种的声音暗示,给人留下了条件反射的印象,经常用到一些不同人物相同动作的场景之下,个人觉得是这部电影非常具有特色的转场。同时用一些戛然而止的远景,暗示“逝去”,模糊掉了一些不能接受的镜头,这一点做的实在保护大家双眼。 以及后期出现的一些致敬镜头,女主感知到危险而跑进房间时,整个四周的场景和色调特别像《闪灵》里下一秒斧头就会破门而入的画面,但还好母亲拔刀杀死女儿的画面并未出现。 还有便是,一些对于内容的思考。四个小孩除了海报中的女主,另外三个或多或少有着先天缺陷或怪异之处,为了铺开超能力者的设定制造了前提,女主是唯一一个既没有身体缺陷,又没有性格扭曲的“无辜者”,她见证着一切的发生,同时又兼备了多重身份,不论是帮凶,还是旁观者,施暴者,我还是相信在影片后期看到的那个“屠龙者”身份的她。 屠龙是奕子说的,我自以为她是那个最弱的“一血平民”,才不得不把自己伪装成安全无害的小白兔,去示好去投诚,没有想到,她已在自己的世界观中对于“善恶”作出了判断,并依据自己的判断勇敢出击,身为凡人依然勇敢屠龙,不是洗白,更像是一场救赎与蜕变,哪怕是用鲜血与死亡换来。 孩童成长期的心灵,太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多维发展,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外界形象,我们无法保证其不走向畸形,但至少,唯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教给孩子,那就是生命的可贵性与不可逆转性。 万物皆如此,没有什么合该被剥夺生存权力,没有什么合该承受你的痛苦与不幸。不要等到痛哭流涕的那一刻,才色厉内荏地言其生命可贵,未免为时已晚🙏 美中不足是如果结局稍加修改,变为女主母亲反杀女主,或者给一个开放式的女主母亲尚未恢复神志的结局会更加有色菜,个人觉得目前的结局虽有空镜留白,但基本指向以暴制暴的he,一些遗憾。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比成年人单纯。
《狩猎》《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等影视作品,就让我们看到了孩童的阴谋与谎言,乃至人性中暴力阴暗的一面。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电影同样聚焦这个主题,带我们进入儿童的隐秘世界。
有人评价:它就是今年最吓人的惊悚片,没有之一——无辜者
这是一部挪威电影,提名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此前仅拍过一部长片电影《盲视》。
影片讲述了一位失明女子和她幻想出的另一个内在世界,在虚与实的切换和交错之间,呈现出了他精湛的故事编排能力。
凭借这部处女作,他一举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圣丹斯电影节编剧奖,可谓一鸣惊人。
在这部新作中,埃斯基尔同样表现出了极强的想象力。
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群孩子之间,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
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益达和家人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益达有一个姐姐安娜,她患有先天性残疾和精神障碍,无法自由行动也不能清晰说话。
从外表看来,益达和大多数童真可爱的小女孩无异。
但在她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恶魔。
她会面无表情地踩死脚下的蚯蚓,站在阳台上朝楼下吐口水。
或许是觉得残障的姐姐分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她还会把这份怒气报复在姐姐身上。
趁大人不注意时,她会使劲掐姐姐的皮肤,甚至把玻璃的碎片放进姐姐的鞋子里……
搬到新家之后,益达认识了一些新的小伙伴。
其中有一个名叫本杰明的男孩,他和益达一样,同样内心住了一个恶魔。
本杰明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和离异的母亲一同居住。
他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偶尔还会被年纪更大的男孩欺负。
和益达见面后,他们逐渐成为了朋友,两人内心深处的恶意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联结。
在本杰明的带动下,他们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一只小猫。
事后,益达感到过惶恐和后怕,但本杰明却毫不在意,甚至以此为乐。
除了喜欢虐杀动物之外,本杰明还有一个更让人毛骨悚然的特点:
他拥有一项超能力,可以通过意念控制物体的移动,甚至控制人的行为。
他曾在益达面前表演过这项超能力,还在与益达的姐姐安娜发生争执时,使用超能力将安娜弄伤。
实际上,除了本杰明之外,安娜和另一个小女孩爱莎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超能力”。
安娜可以使用自己的意念控制物体的运动,让旋转中的盘子始终保持旋转。
而安娜、爱莎、本杰明三人之间存在某种心理感应,即便他们相隔很远,也能感知到对方的所见、所听和所想。
这是一个只存在于几名孩子之间的秘密,身边的大人们对于这一切毫无察觉。
而这种超能力一旦不被约束,被恶念支配,就会引发难以想象的灾难。
本杰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报复欺负过他的男孩,使用超能力控制一名陌生人,将这个男孩杀死。
和母亲发生矛盾后,他也使用超能力将其残忍伤害。
恶意一旦漫无边界地滋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爱莎为了阻止本杰明继续杀人,和他争吵起来,结果却被本杰明报复杀害。
为了结束这样的悲剧,曾经与本杰明为伍的益达站了出来,想要制止他再次犯错。
而拥有超能力的姐姐安娜也和益达联手,至于他们能否成功,就留待大家去电影中寻找答案了。
《无辜者》的制作团队说:“这是一部成人电影,讲述了进入儿童秘密世界的令人震惊的旅程。”
此前,像这类聚焦“恶童”内心世界的经典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
去年的爆款国产剧《隐秘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一个儿童超越成年人的缜密心思,阴谋与算计。
提名奥斯卡的《狩猎》,展示了小孩子用谎言彻底毁掉一个人的全过程。
还有更加赤裸的《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恶童的血腥暴力和残忍杀戮。
不过,要说到儿童犯罪题材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到一部作品——威廉·马奇的小说《坏种》。
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金曾评价道:“如果你想知道八岁的小孩能有多坏多冷血,那就读一读威廉·马奇的这部小说吧。”
可以说,这部诞生于1954年的小说开创了儿童犯罪题材的先河。
后来的《孤儿怨》《第39号案件》《尤伦卡》等电影,均改编自这本小说。
《坏种》同名电影于1956年上映,并荣获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
2018年,这部电影被翻拍,由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使面孔、恶魔心灵的小女孩艾玛,成为了无数人的阴影。
这些电影的出现,不禁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上的犯罪基因理论。
它指的是有一部分人从出生起,身上就带着犯罪的基因,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但在这部《无辜者》中,导演却不仅仅是想表达“性本恶”的论调。
恰恰相反,他通过片中超自然的设定,以儿童片的外壳,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控诉。
电影中,拥有超能力的爱莎和本杰明都生长于单亲家庭。
爱莎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玩洋娃娃,而本杰明则建立了自娱自乐的秘密基地。
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家庭关爱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甚至还受到过暴力对待。
此外,片中的儿童和成人之间,也存在着一重天然的屏障。
儿童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进行交流,所以即便是无法说话的安娜也能和爱莎产生心理感应。
但是父母和儿童之间却沟通困难,他们不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只会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粗暴地解读儿童的表达与情感。
片名叫《无辜者》,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电影中一起又一起的悲剧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赋予几名儿童的超能力。
电影用这个看似超自然的噱头,隐晦地探讨了儿童世界里善与恶的界线与转换。
安娜、爱莎、本杰明都拥有特殊的超能力,他们是儿童中少见的特例,也代表了两类人性的极端:
安娜、爱莎代表的“性本善”,而本杰明则代表了“性本恶”。
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像益达一样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在儿童时期善恶观也并不稳定。
这样的人可能会从小就淘气、恶作剧,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但随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他们也会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善恶有正确的判断。
于是在电影末尾,益达选择与曾经的好友本杰明决裂,和姐姐安娜一起对抗恶魔。
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善恶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善与恶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
总的来说,《无辜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和惊悚片。
它没有怪力乱神的阴森场面和突然冒出的跳跃式惊吓,更多地是呈现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心理惊悚。
配合片中阴冷的摄影和沉闷的配乐,在惊悚氛围的塑造上张力十足,让人全程都头皮发麻。
如果你也喜欢这类心理惊悚电影,这部年度惊悚片一定不要错过。
这个暑假,我原本很讨厌自闭姐姐。自从认识了对楼里的男孩,女孩,这个假期似乎有点不一样。我们和男孩作了朋友,又成为了仇人,闷声不响做了好多事,女孩死了,姐姐表面平静内里波澜万丈精神斗法为她复了仇。真是难忘的假期!
【挪威】熟悉又陌生的“《怪奇物语》”,孩童视角的世界以及所掌控的能力有些邪趣;不同演员的背景,完成更大层面的对应。只可惜在数个有些挑动的场景之后,故事陷入无解的冗长之中,可能早已在剧中看过太多可能。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三星半。氛围塑造和想象力都很可以,但是吧,作为养猫人士,有些情节我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拜拜👋
懒得吐槽“自闭患者都是魔法天才”这种一厢情愿的stereotype了,孩子们纯真的残忍不意味着拍的时候要装腔作势,这次糟糕的《无辜者》是《捕梦网》,上次平庸的《西尔玛》则是《魔女嘉莉》,沃格特总能为斯蒂芬金式故事找到一个错误的打开方式。比《圣人莫德》那样毫无灵魂的平庸Arthouse Horror还要恶劣糟糕,类型片自然是要绑架观众的,但它们使用的是类型元素和类型桥段,而不会像这样全靠无休止地把孩子、小动物、弱势群体往危险情境里推。一味拒绝奇观,却依旧难掩剥削本性,同样是施暴,电影只是粗暴地从哈内克式的电影中抽来了模糊的人物动机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它所借用(反对)的类型片传统毫无革新之意。这样一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的充气类型片,不知应该从何谈起“想象力”。
后半段一直在想本杰明的妈妈应该已经臭了吧应该已经臭了吧。。。
3.5 从《闪灵》《它在身后》中汲取养分,把一个超能感应的奇幻概念做成了完全心理内化的惊悚恐怖片,大量视点镜头和声音的有效运用,把情节氛围推向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和不安(一种关注终于选了部“纯正”恐怖片了
咋最后拍成了儿童们携起手来以暴制暴这么阳光的结局,可怜大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焦躁阴暗版的史蒂芬金
整体基本上没缺点,但不懂为什么要选一个棕色小男生做那个evil。移民的家庭都支离破碎,本地白人家庭最后成为救世主。2021年了这么cast真的没问题吗?不是zzzq,只是观感真的很奇怪,一直有种把小男孩搞成恐怖分子的暗喻感。
可以是年度最佳恐怖片之一。是《闪灵》的又一种变奏,也是《它在身后》的一个回音。高潮戏的处理真的绝了。关于恐怖主义的隐喻也非常有趣:能力(武力)本无善恶,但不懂如何使用之人,最后只能被围而剿之。
一部充满童真和美好的儿童电影。寓教于乐,适合阖家观看!
暴力欺凌的现实写照,善恶势力的抽象表达,儿童成长的心理活动,以及向恶向善的人性转变。
年度最佳惊悚片预定
估计会有人说这个故事和大友克洋的《童梦》太像了……
又名《新变种人3:无辜童年》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大家说的没错,确实是年度惊悚片
气质可嘉,但气功对决大可不必。
姐姐自闭,可以掐青大腿或者塞入玻璃。动物弱小,可以碾压蚯蚓或者踩碎猫头。当孩子拥有能力,可以控制意念并且伤害他人。当成人拥有权力,可以凌驾弱小并且重置秩序。鞋里的玻璃渣和大腿的木刺不痛,被忽视的冷漠和无人理解的寂寞更像弹弓。被照料的孩子在广场上哭泣,孤独的孩子才感知到邪恶的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