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拍摄于1998年,讲述的是英格兰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前半生的故事。本片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化妆和最佳音乐两项大奖,同时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提名。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还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本片剧情非常复杂。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驾崩后,即位的狂热天主教徒的玛丽一世(凯西·布克)展开了对新教徒和异教徒的残酷迫害,史称“血腥玛丽”。她对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但是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凯特·布兰切特)也毫不留情,加以关押。野心家福诺克公爵(克里斯托弗·埃克里斯顿)和塞西尔公爵(杰米·福尔曼)挑唆玛丽女王杀害伊丽莎白,但是弥留之际的玛丽一世没有下这个狠心。同时,玛丽一世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觊觎伊丽莎白的美色。 玛丽一世死后,伊丽莎白即位,史称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的情人罗伯特勋爵(约瑟夫·费因斯)一直伴其左右。一生都终于伊丽莎白女王的弗朗西斯·沃辛厄姆勋爵(乔弗瑞·拉什)也从法国回到了女王身边。这时,伊丽莎白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遣使求婚;老臣威廉勋爵(理查德·阿滕博勒)一心帮助伊丽莎白巩固王位,引荐法国国王的弟弟昂儒公爵(文森特·卡塞尔)也来求婚。但是伊丽莎白的心一直属于罗伯特勋爵。伊丽莎白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强迫教会通过《归一法案》,限制教会的宗教活动,教士效忠女王,而不是罗马教皇。这一法案的通过多亏了沃辛厄姆的安排设计,遏制了嚣张的天主教势力。 法王的姑母苏格兰女王玛丽(芳妮·亚当)在苏格兰和英格兰边境集结大批法国军队,同时福诺克公爵也蠢蠢欲动。内忧外患之际,在福诺克公爵的压力下,伊丽莎白派兵到苏格兰边境,结果大败,王位更加危险。西班牙和法国都加紧了求婚压力。在遭遇过轻浮的昂儒公爵之后,伊丽莎白决定遵从自己的心意,不听沃辛厄姆的劝告,继续和罗伯特勋爵相好。 在这个情况下,福诺克公爵秘密和罗马教廷取得了联系,教皇(约翰·吉尔古德)派教士约翰·伯纳德(丹尼尔·克雷格)携密信回英格兰,内容包括废黜伊丽莎白女王,鼓动刺杀女王等,他们还筹划了一场未遂刺杀;西班牙大使秘密接近罗伯特勋爵,诱使其上钩;苏格兰女王玛丽送了一套有毒的衣服给伊丽莎白,却毒死了女王的侍女。这时候,伊丽莎白发现自己深爱的罗伯特勋爵已经结婚,并且卷入了西班牙人的阴谋,伤心欲绝的她听从了沃辛厄姆的安排,抓获约翰·伯纳德,将计就计,擒获了福诺克勋爵;同时派沃辛厄姆到苏格兰诱惑玛丽女王,并将玛丽女王刺杀;横下心将西班牙大使和罗伯特勋爵一网打尽。扫尽了一切敌人,伊丽莎白身边只剩下了忠心耿耿的沃辛厄姆。她变得威严、冷峻、刚毅,终生未嫁。她宣布:她已嫁给了英格兰。 本片剧情复杂,派系众多(伊丽莎白女王、福诺克公爵、天主教会、法国、西班牙、苏格兰等),众星云集,台词正式,场景、音乐、服装、表演都是专业的古典规范,堪称佳作。凯特·布兰切特的气质饰演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合适,既非美女,又不失威严与孤独感。一张惨白的瘦削的脸面无表情,衣着华丽庞大,走路动作发出悉索的声音,宫殿空荡阴暗。从稚嫩到成熟,在辞退威廉勋爵的一瞬间体现了出来,白发苍苍的威廉勋爵仰望着女王,这已经不是当年自己保护的伊丽莎白公主了。这一幕感觉很不错。 要说欠缺的话,就是两个小时内将如此复杂的剧情一一呈现略显仓促,不够深入。
以前的周一,看过《无耻之徒》《国务卿女士》《维多利亚》,还有几乎是全世界都追过的权游。上周一看了纪录片最后的守夜人。
忽然今天无剧可看。于是挑电影。
1999年奥奖最佳影片是《莎翁情史》,而这部《伊丽莎白》获提名无数,最终却无缘最佳。凯特-布兰切特也没拿到小金人。
之所以会挑这部伊丽莎白,是因为非常喜欢《都铎王朝》,这部剧演绎的是伊丽莎白一世父母一辈的恩爱情仇。饰演伊丽莎白母亲的演员,是权游里大家都喜欢的小玫瑰,也是《基本演绎法》里的大BOSS莫里亚蒂。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演员以及她所演过的所有角色。
自从看过《都铎王朝》之后,把关于那前后英国的历史剧几乎都看了,比如金雀花王朝时代的《白皇后》《白公主》,小说《波琳家的另一个女孩》,等等好多。那时候非常迷那个时代。
关于今上的《王冠》也在追,但有关伊丽莎白一世的影片,这还是第一次看。在《都铎王朝》里还是个小女孩,镜头没几个。而在这部影片里,都铎王朝的小女孩长大了,成了年轻的女王。
凯特-布兰切特的电影也没看过几部。她所演的年轻女王,作为女孩的娇羞,面对群臣时的小慌乱,被恋人欺骗后的破灭,演讲时从最初的无措到最后的坚定,雷霆手段等,表达充分,演绎细腻,确实是个好演员,以后她的电影也会慢慢看起来。
影片色彩变化,在玛丽一世时的全黑压抑,到了年轻的女王时缤纷了许多,伊丽莎白的服装轻盈飘逸,与肥胖臃肿的玛丽形成鲜明对比。
玛丽威胁要杀她,以此换取伊丽莎白对天主教的保护。而伊丽莎白也没有为了保命,而撒谎说可以做到,只是说自己会依从自己的内心和信仰,令到玛丽非常生气。这一幕印象深刻。
而到了最后,她说,I'm married. To England. 暗示伊丽莎白是受了男人伤,也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才终身未婚。而根据都铎王朝的故事,年纪尚小的伊丽莎白看着父亲亲手砍了亲生母亲的头,这童年阴影也不是一般般,对她的影响恐怕更大。
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王,带领英格兰走向全盛。
乍一看,感觉剧情编的还可以。但仔细一深究,发现根本全是问题!和史实出入恐怕实在太大了!
首先一上来,看见玛丽一世那副粗壮的样子,就明白了,如此刻意的选择演员形象,明显是为了贬低玛丽,而哄抬伊丽莎白。要知道玛丽的母亲是西班牙公主——阿拉贡的凯瑟琳,也曾是极为体面的完美化身,其女儿玛丽,想想也不可能,怎么给涂抹成这个德行?而且玛丽的丈夫,是西班牙国王腓力,他们一个在西班牙,一个在英格兰,我不知道玛丽身边所谓的丈夫是哪里弄出来的!?
伊丽莎白继位前,表示会遵从“良心”,这也是完全刻意的美化。那时她根本自顾不暇,何况就算真被问及宗教观念,她和玛丽各属不同教派,玛丽又怎么会留她性命?她可是“血腥玛丽”呢!
伊丽莎白之所以有了后期的辉煌,有一半功劳属于威廉·塞西尔,其的功劳是不可否认的。但影片中的波利勋爵俨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糊涂,哪里有一点精明能干的模样?这太不可思议了!
影片中极力描绘的果敢有见识同时手段老辣的沃辛厄姆,现实中是伊丽莎白的得力干将之一,但也没有那么神了。他主要就是负责情报工作,而且价值主要也是在中后期才显现出来。
片中法国使者会见伊莉莎白时,伊莉莎白指责“法国国王的姨妈——吉斯的玛丽,此时还将军队驻扎在苏格兰”。吉斯的玛丽,嫁给了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因此她此时就是苏格兰的王后。那么她的军队驻扎在苏格兰有什么问题?苏格兰又不是英格兰的属国,为什么要听英格兰的命令?苏格兰和法国一直是有着长期的联盟的,又非一朝一夕,难道英格兰偏在此时提出异议了?且就血统及继承权的合法性而言,伊莉莎白对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合法性还不如詹姆斯五世呢!因为詹姆斯詹姆斯五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七世的长女——玛格丽特·都铎。她的身份可比伊莉莎白那被判叛国罪而斩首的母亲——安妮·博林,要尊贵多了!至于片子后来编绘的,沃辛厄姆去会见玛丽并将其刺杀的事件,则更是完全胡扯了!玛丽在爱丁堡正常死亡,根本没听说过遭遇其暗杀!
至于罗伯特·达德利,他一生都是伊丽莎白最宠爱的情人和最信任的心腹,伊丽莎白一直对其偏爱有加,保护有加,原本特别想嫁给他的,只是由于国内大臣的反对才不得不作罢。他虽然才能并不卓著,但也没犯过大错,怎么在影片中,最终还“参与行刺伊丽莎白?还被判叛国罪?伊丽莎白此后再未见过达德利勋爵?”要知道他几乎是一直陪伴在伊丽莎白身边,他过世时伊丽莎白可是痛不欲生!!
另外,伊丽莎白的另一个心仪的人——安茹公爵,他也是个英俊风度翩翩的少年,年纪是比伊丽莎白小了不少,但伊丽莎白也为其吸引,曾先后两次公开表示要和他结婚,也是由于国内大臣的反对而又不得不反悔了。影片中的安茹,就像个少不更事的小滑头、小捣蛋?这和安茹公爵的形象也差十万八千里了,而且还是我超爱的樊尚·卡赛演的!巨无语!……
伊丽莎白一朝,究竟功过如何,现在逐渐开始又有很多争议了,尽管她统治的后期是比较进步和积极的,但其向来的优柔寡断还是在执政期间、尤其战争期间,给英格兰带来很多麻烦的。
此片过分打压涂抹丑化周围众人,而过于美化和标榜伊莉莎白一世的英明和纯洁了。而后看看导演,还是个印度人?就更不确定到底是在以怎样的标准审视这段历史了!至于宫廷服饰、习俗等所拥有参考价值,具体几何还很难说。
当时看了1以后,就决定去看2的。但大概只看了20分钟,就感觉扯得越来越不靠谱,越来越不堪忍受,于是决定去研究一下,同时也开始质疑1。便最终发现,这实在是让人感觉懊恼、荒诞且可笑的片子,不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真要被其糊弄了!
也许因为这个时代太娱乐,什么都想搞得噱头一些,哪怕诋毁了真实史实原型?但反正本人不接受这样的过分娱乐。既然标榜的是历史正剧,就还是要有个正剧的 样子,哪能想到什么就扯什么,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呢!
看完都铎王朝直接看的这部电影,98年的片子确实也算老的了,很多拍摄手法都跟现在主流的不一样,但是还是很值得一看!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瞬间就明白了象征蒙太奇和好莱坞三点打光法。真是在各方面做得都非常精细非常典雅的片子。英国电影还是非常有自己的一套的。
童贞女王的大情史,权力场杀戮起于剪灭异教阴谋,实现盎格鲁海洋体系的独立自强。片子拍得真心不咋的,虽然看到不少史料演绎,但还是严肃与娱乐两不讨好的作品。这中间代表的趣味实在是low。
英国人审美奇特的无眉白粉妆+泡面头......不知是因为对该历史缺乏了解还是央6的删减,或人多脸盲,感觉叙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断断续续眼花缭乱。女王👸🏻从天真烂漫到坚韧果断、受制于人到独揽大权的转变都非常莫名其妙,让这段历史只停留在服化道的层面
凯特·布兰切特把伊莉莎白演出神韵了,胜在气质,最后那一幕,你看,我最终还是嫁人了,不过我嫁给了英国,真正做到了权威又疏离,柔美又冰冷。约瑟夫·费因斯这一部比同年他参演的莎翁情史更具沉淀。到底,他也只是个做情人的料,终,了了孤单。
真是对这种古典英国范儿没有抵抗力。作为电影来说,非常棒,服化道、剧情、节奏、情感、选角、表演,观赏性一流;作为历史片来说,有点戏说了,缺点历史厚重感。anyway,cate女王一出场,劳资就被迷晕了@@
爱情戏好狗血!实在不喜欢男主,当年看莎翁情史也是=_=九叔的反派帅得甩他十条街不止…凯特中性美怒赞,但故事实在没打动我…
华服啊华服 【2018-2-15重看】
最后大用莫扎特和埃尔加,似乎是个提醒,别入戏,这是现代人的演义。
看過一點伊麗莎白時期的歷史,為了不被殺忍氣吞聲裝成天使一樣的伊麗莎白,好容易熬到登基,面對逼婚、暗殺等種種險惡。我想起一句話:“等我緩過這口氣,把你們一個一個都咬死!”她最後還是沒捨得殺死情人,以一個正大光明的理由保存了他的性命。這是最後的念想吧。
布蘭切特的氣質可以陰郁霸氣到這個地步,嘖嘖嘖
约瑟夫费因斯哪里有一点英伦情人的气质了,整个儿的就是一点贵族宫廷的边都沾不上,古装片还这么喜欢找他演,跟他哥比起来那真是天壤之别。
女王估计是第三种性别了。话说有好多熟人啊~赫赫,大名鼎鼎的坎通纳,007,海盗,拉尔夫费恩斯他第,猜火车里那学生妹...我还是无法理解宗教信仰会提升到如此严重的高度。
想起当年学的英国概况学得痴迷,抱着地图研究一通。服装、场景都很美,Cate的伊丽莎白非常有说服力,苍白、坚韧、大气。He'll be kept alive, to always remind me, how close I came to danger。2010.4.20
说实话,因为看风中的女王而对伊丽莎白一世感兴趣,自己百度了一些历史由衷敬佩,但是看电影,反而有些失望,看不出她的风采和手段,没有很体现她的英明果敢,爱情的篇幅不小,但偏偏这个爱情故事并不新颖,再去看看第二部吧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是胶片电影,喜欢胶片电影的质感,很真实我对英国的历史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凯特·布兰切特真的是太美了!!!我的女神! @2020-04-12 10:25:01 @2022-06-06 22:19:19
还是英国史有意思!不错的历史片,伊丽莎白的政治道路说明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重要性,不过影片对“爱情”过多的着墨实在有点头重脚轻。其实伊丽莎白统一宗教的政策也并不彻底,在她驾崩的17世纪初照样引发了一场腥风血雨。
从服装到演技都很有气场,98年的cate败给了莎翁情史,确实可惜。我只是不明白joseph同学总么可以忍受同时在这两部电影中演同样的角色
兔子的入坑之作,很好奇,13岁的小盆友就可以看这么多船戏的影片吗?一直在揣摩兔子是哪一瞬间爱上魔王的,我觉得是后半段,文森卡索也算助力吧,露骨的言辞估计也让兔子感同身受了!是的,魔一直都是女王,没有男人配得上她。因为她本就是个男人!
传记片难拍,稍一不慎就在漫长一生的拖沓中被骂个狗血喷头,《胡佛》沦为悲剧,《公民凯恩》推上圣坛。而当下导演们都乐意取一个小片段着重渲染,如马岛战争期间的铁娘子、戴妃去世时的伊丽莎白二世、橄榄球世界杯期间的曼德拉、拍摄《游龙戏凤》时的梦露……这无疑是打名人传记之旗号拍剧情片。像《伊丽莎白》这种老老实实讲王者之路的还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