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给个人物关系表,居然要140字才行。。。只能把文字复制下来了,虽然一点都不好看:
--------------------家人-----------------
搞事太太 -Mrs. Hubbard -Daisy的祖母 -Lauren Bacall
公爵夫人 -Princess Dragomiroff -Daisy的教母 -Wendy Hiller
伯爵 -Count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夫 -Michael York
伯爵夫人 -Countess Andrenyi -Daisy妈妈的妹妹 -Jacqueline Bisset
--------------------朋友-----------------
上校 -Col. Arbuthnot -军官战友 -Sean Connery
雷切特秘书 -McQueen -仰慕夫人 -Anthony Perkins
--------------------家庭仆人-----------------
雷切特男仆 -Beddoes -男仆 -John Gielgud
家庭教师 -Mary Debenham -夫人秘书 -Vanessa Redgrave
公爵夫人女仆 -Hildegarde -厨子 -Rachel Roberts
汽车销售 -Foscarelli -司机 -Dennis Quilley
传教士 -Greta Ohlsson -保姆 -Ingrid Bergman
--------------------自杀女仆相关-----------------
美国侦探 -Hardman -女仆的恋人 -Colin Blakely
乘务员 -Pierre -女仆的父亲 -Jean-Pierre Cassel
关于《东方快车谋杀案》,我有若干零碎的记忆。包括电影一开始时快速的通过报纸复现当年的案件,12个人一人一刀的谋杀案,还有关于两个人对话中提了一句的陪审团。
似乎陪审团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这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审判制度存在。现在重看这电影时,我已经很清楚什么是陪审制度了。
重看的时候才发现这电影中有这么多的明星。最有名的当然是肖恩康纳利和英格丽鲍曼。英格丽鲍曼尤其让人吃惊。我一直没有看出来哪个人物是她演的,一直到后来看拍摄花絮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她演的是一个貌不出众的小配角,而且是她主动要求出演这个角色的,本来剧组给她安排的是更重要的角色,因为她已经是大明星了。
英格丽鲍曼饰演的这个人物是原Armstrong家的家庭教师,在行动中,她自称是去非洲的志愿者,非常虔诚的信仰上帝。她多次谈论上帝,和自己关于神迹的梦。后来波洛指出,她虔诚的宗教信仰是来自小孩被杀后的自责。
其实,这个家庭教师确实是12人中最复杂的一个人物。英格丽鲍曼主动要求出演这样的人物显然是想表现自己的演技。精神非常可嘉。可是她被人记住的,依然是她在《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等等中那些美得摄人心魄的形象。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她还在《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演了一个相貌平平的配角。
过去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总是惊叹于这个故事中那众多的人物,精巧的连环十二杀,这次重看,才发现这个故事中的漏洞依然很多,而且是几乎致命的低级错误。
在我谈论这些错误之前,先谈谈另一个有趣的东西吧。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s not about six, it'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挺有趣的笑话,我突然想,当年的国配中是怎么解决这个文字游戏的呢?
我的这套碟应该是当年MK做的吧,带有两条国配。我不好国配那口,也分不清什么国配版本,不过还是能够听出一条的声音要熟悉一些,另一条大概以前没有听过。
常见一点的那条是完全的直译,没有做任何解释。当年的观众大概会不明白这个XX、六点、十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另一条模拟了一个中文文字游戏出来。上铺的人问,“是不是有点?”下铺的人是,“不是六点,快十点了。”波洛大笑说,“他不是问你时间,他是问你是不是有点XX。”
然而无论如何,我是反对国配的。就以《东方快车谋杀案》来说,原音中,波洛的英语口音非常别扭,但是语速很快,这符合他的身份,来自比利时的智力超群的国际级大侦探。而国配没有表现出他那浓重的口音。当然,我也能够想象,如果给波洛配上四川话或者东北话的方言口音,那么大概就会笑场了。不过无论如何,国配在这里抹掉了原作的一部分意图。我承认当年的优秀配音者都是了不起的人才,我只是觉得他们的才能被浪费了。
关于这电影的漏洞,波洛后来戳穿每个人的谎话,刺探出每个人的真实身份,最后在餐车上当着12个凶手的面,揭露案情,确实精彩绝伦。可是,他所有的推理,全都基于他发现被杀者是当年绑票撕票案的主谋。而这一发现是他在现场找到了一点烧过的纸片,他在那个纸片上辨认出了当年遇害小女孩的名字。
可问题是这个关键线索是怎么来的呢?是12个人中的一个,那个秘书,在案发时把一封恐吓信烧掉留下的残迹。问题是,他们有12个人,策划精密,他们占据了几乎整个车厢,他们甚至连凶器匕首都藏了起来,为什么不能把一张小纸条藏起来,而非要在现场烧掉,并且还没有烧彻底?如果没有这个纸片,那么波洛根本就不能把这个案件和当年的绑架案联系起来。
说句题外话,波洛的记忆力很好,只是看到一个名字的一部分,就想起了5年前一个和他无关的案件的细节。如果今天重拍这部电影,这里大概会插入无线网络和搜索引擎的广告。
类似的漏洞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几个。例如,为了彼此洗清嫌疑,所以整个案件中的每个行动都是由几个人来联合完成的。给被杀者吃安眠药就是先由他的管家把酒水端进他的房间,然后再由秘书进来把药加入酒中。可问题是,他们怎么知道这个人会先不喝酒,甚至没有把酒杯端在手上,就把秘书叫进来呢。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投药。
说起这种若干人各自完成一些行动,单独来看都是正常行为,联在一起就形成杀人案的故事,我似乎前些日子还看过一个,记不起来是电影、小说、动画还是别的什么了,大概就是一帮火腿友联合杀人以后,死者的女友居然无意中查出了真相。
我懒得去查这个故事的出处了,不过想起来这个故事应该是受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吧。
回到《东方快车杀人案》的本初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12个人联合杀人?
从动机来看,因为12个人都想要报仇。
从设计来看,12个人可以互相掩护。
除此以外,我想,他们也在借多人犯罪来清洗或者掩盖自己的罪。
实际上,整部电影都没有讲,有任何确凿证据表明那个被杀者就是当年绑架案的主谋。我也不认为他们能够举出这样的证据来。那么他们是否真的能够确认那就是当年的凶手,他们有没有可能杀错了一个人?甚至就算那个人就是当年的罪犯,他就一定要承受死刑吗?
他们还谈到了12人的陪审团,可陪审团不应该由受害者的亲属来组成,陪审团应该是一群公平的人,而不是一群只想杀死凶手报仇的怒汉。
可是无论如何,他们的仇恨无处发泄,他们的痛苦不能减轻。所以他们必须杀一个人来报仇。
而12个人的连同犯罪可以让他们把“如果错杀”的责任推卸在别人身上,每个单独的人似乎都是真的无罪了。
所以这个行动,只有暴力,只有伤害,只有发泄,没有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多数暴力。在今日的中文网络上,依然常见。
《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最后,波洛给出了一个假的结论,放过了这12个人。这12个人在车厢中开香槟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一场景在今日看来也和网络暴力如此的相像。
我想,如果是我在波洛的那个位置,不,我绝对不会默许这12个人的谋杀。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东方快车谋杀案》根据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巨著改编,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围绕发生在法国豪华列车—“东方快车”上的一起谋杀案展开,来自比利时的大侦探波洛在杀机四伏的列车上拨开重重迷雾,最终在12个嫌疑人中锁定真凶。
惊世骇俗,颠覆套路的反转结局,以及片尾波洛面对法理与人情时做出的艰难抉择。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年版经典电影---笔记:
1930年案发 黛西被绑架
倒下的椅子保姆,
老头,
楼上惊叫的人
花房有人,女佣 波蕾特•米歇尔,内贼?
司机相撞
黛西的母亲夫人:索妮亚•阿姆斯特朗,
上校军官:哈米许•阿姆斯特朗
半小时人物基本都出场了,才死人。
死亡勘察:
开门有门链子,缬草+?,12刀(5深,三刀致命,2最浅)
死亡时间:午夜到2:00,怀表:1:15,0:40怪叫
烟灰缸:两种火柴,一支抽剩下的雪茄,一根烟斗通条,H手帕,
烧过的纸片AISY ARMS→Daisy Armstrong黛西•阿姆斯特朗1
当年案情:
主谋意大利名字卡塞蒂
夫人2:怀孕产下死胎3,分娩而死
丈夫上校军官4:举枪自杀
女仆5:被冤枉为同谋,跳窗自杀
5条人命!
一开始人物我分不清,我还截图人物身份及长相,等我看完基本能看脸认出身份了,但是别指望我记得名字!!!
挂不了表格。。。只能截图了,以下严重剧透~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