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蔓延生活
申明,因为在教室里做爱被抓开除,大学没毕业,从小喜欢电影,买盗版碟,他说他喜欢陌生人,他和妓女做完之后,却追问妓女的情况信息,那个妓女觉得很奇怪。其实他不喜欢陌生人和他有过多的交集,一旦有了什么之后,他想摆脱陌生的感觉。
女教师,因为小王被抓而找到申明买碟,老公是同性恋,长期得不到性爱,看A片自慰,在地铁上摸男人JB,在申明给他送碟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桃红色调的性爱。
陌生男人,HIV病毒携带者,同性恋,我以为他是女老师的老公,只收藏不看碟,向往大海,看完大河之恋后来到海边,有种豁然的感觉。
片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造碟的,倒碟的,买碟的,卖碟的,看碟的。通过碟片把他们链接在一起。
那个灰暗的小电视机播放着毛片,《低俗小说》,《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 生活的灰暗掩盖不了希望的光芒,最后片子结尾的那个追逐其实就是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虽然路途很难,不过却还是在前进,跨越时间,性别地蔓延希望。
2 ) 贪恋影像是病
《蔓延》里匕首似的阳光容易联想到北欧电影里惨白的光,明晃晃的不自然,划亮逆光而立的人们.这是关于影像如何侵占真实,个体又如何在虚幻中强大的故事.剧中的男男女女不是与影像日夜厮守,就是将影像贯彻成现实。有叫客人用50张影碟付帐的妓女,有模仿《低俗小说》打劫的下岗夫妻,有被阿尔莫多瓦唤起情欲的独居女教师,还有更多的鬼魅般流窜夜间的碟贩子们。影像时间与实际的时间体验相互交融,穿插并打乱了惯常的时间感觉。对已经走在了日渐渺茫的下坡路上的人来说,这种间歇性的,可期待的打断使得眼看生命不断销蚀的同时,在影像时间里获得不断更新的体验,借此摆脱日常的猥琐和被动。无孔不入的影象以各色方式与现实发生关系,杂草般在城市蔓延,传播着极易上瘾的病毒。
3 ) 如液体般蔓延开去
虽然只是一些边缘群体的罗列,不深入,浮光掠影。其实有时候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情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一种思考。
4 ) 当性爱与电影结合到一起
说实话,突然想写这个片子的影评,是因为刚刚看完了《milk》这个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的电影。不为别的,只为自己的脑子里面的思路给别人是及其不同。
一个是政客,为了同性恋的群体说话的公众人物,这个蔓延里面的女教师只是一个苛求性爱得到满足的母体。尽管她那么挑剔着自己的生活和性爱。可是就一个盗版小贩就把她所有的隐忍和压抑给毫无保留的释放开来了。那种酣畅淋漓的喷薄如同我现在的状态,没有了工作,不再对工作抱有任何看法的时候突然一个决定让我明天就能上班。谁都体会不了这种深切的感知,只能变态和低级到用这个电影中的场景和情节来替代吧。
那是一个遥远的大学生活,看到了这个片子。那个时侯我只是冲着导演何建军去的,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地下的导演。
知道导演在场景里面放的是《天堂电影院》的片段,知道导演怀有一种对那些贩卖盗版光碟的文艺爱好者的莫名的负责感情。我知道,我都知道。因为我也有过。我有过。
与任何人无关,我谁都不想说。
尽管这样的电影很不受群体所接受,可是故事的载体和意识形态有的时候就很简单,只需要某一透露出的细节,某一简单而过的动作,我都明白。我都明白。
剩下的就是你的问题。
5 ) 《蔓延》:盗版碟和盗版生活
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对热衷于买和看盗版碟的人来说。片中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是围绕盗版碟展开。电影中的镜头不断出现在银幕中,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那样,屏幕对面则是和《天堂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中式生活。
盗版商贩申明喜欢到大街上卖碟,他熟悉盗版的行情和受众需求。他还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看碟。这个动作给他赋予了文艺青年的气质,像很多年以前的马达(《苏州河》),但是这个片子却没有小资电影的那种矫情,而是慢慢的展现出影像或者生活粗粝的一面。他被民警抓住了,同时抓住的还有抱孩子的妇女,在北京,这些妇女卖的大多是毛片。但是男主角卖的很多都是“艺术片”,不过他没办法向民警解释《感官世界》不是毛片。不是毛片又是什么呢,全是赤裸裸的人体。
他认识了一个妓女,这个妓女喜欢看电影,为了看《花样年华》,她没要申明的钱。伴随着王家卫电影里的美妙的音乐,两人似乎都陶醉在虚幻的时空里。这个段落可能是用于讽刺,就好像前些年说妓女的包里都塞着本余秋雨老师的书一样。当然,也没必要讽刺。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成王家卫电影,再穷也饿不死,看到女人就有故事,到处是爵士乐,晃晃悠悠,像城市边缘人……这样的生活值得盗版,但是盗版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好玩。后来这位妓女被打劫了。如果是在电影中,这个段落很常见。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就很让人害怕了,还好,这还是电影。
他还认识了一个大学女老师。这位女老师看起来端庄大方,其实闷骚的很。丈夫是同性恋,她没能得到满足。她在公交车上摸男人的鸡巴,还买一些毛片回家。她喜欢看《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阿莫多瓦,还把阿莫多瓦影片中的理念带到了现实中,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为欲望复苏,把盗版电影在现实中再盗版一遍,于是他们来到了空旷的教室,脱去了裤子……
他的顾客还有一个是艾滋病人,他的生命已经不是很多了。他喜欢买碟,但是从来不看。在申明的推荐下,他看了《大河之恋》,整个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心态趋向平静和坦然……
一对下岗在家的中年夫妇为自己孩子的学费发愁。他们两人都喜欢看暴力的电影并模仿。有一天他们看了《低俗小说》,于是也拿着枪走上了街头。他们意外的救了前面提到的妓女,但这样的义举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像《低俗小说》中说的那样,男女主人公到了饭馆。饭菜和酒都是有中国特色的。花生米和二锅头。外国电影中可能是百威和炸牛排。他们壮大了胆子想打劫饭店老板,没想到老板比他们还惨,少了一条腿。绝望的夫妇把枪口对准了自己。他们没有盗版成功。
就这样,我们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DVD,也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怀疑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我们盗版的生活并不像盗版碟中说的那样有意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意思。生活本来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是无聊。所以要找些事来摆脱无聊。当然,结果可能更无聊。但总比无聊的什么都不做好。这样看来就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了。《蔓延》是一部很闹腾的片子,非常具有娱乐性。快节奏,犯罪,暴力,情色,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电影。电影本身就是电影,没必要把自己装作成社会学历史学视频教材。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的奔跑的镜头却让人心里觉得想说些什么……
《蔓延》
英文名:pirated copy
制片人:朱日坤
编剧: 崔子恩 / 何建军
导演: 何建军
主演: 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
上映年度: 2004
魏晓波2008.7.18于长沙科教新村
6 ) 《蔓延》: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导演:何建军
演员:于博,胡晓光,王亚梅,娜仁其木梅 等
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陆支羽
上海的毛尖曾经撰文说过:“当然我们知道盗版是违法的,知道我们这么热爱盗版也是违法的,但是生活中总有些什么是需要偷着去做的,总有些什么是需要黑夜掩护的,总有些什么吧?”(《亲爱的盗版》)毛尖口中“需要黑夜掩护”的存在,就像一抹命运的刀锋,被无数次磨损,却犹而显露出锃锃发亮的品质。一如《蔓延》中所呈现的无数次奔跑。
“蔓延”之意究竟为何?是意指盗版碟“猖獗”的势头,抑或是一种表象背后的精神本质上的“入侵”?不得而知,却耸人听闻。于是,《蔓延》是危险的,极有可能成为广电总局打击盗版的反面教材。就像人说的,在这“碟贩子”被日益妖魔化的时代,只有《见过大爷》挺住了,亦是仰仗着广电总局的佛掌。而那无数的被“和谐化”阉割掉的所谓的“禁片”,唯能偷偷地借着盗版商燃起的烛火匍匐前进。
身处这电影的乱世,贸然发现物质垃圾才是真正的精神食粮,多么兵荒马乱而难以释怀的谬误!曾经听闻过一些所谓的当代前沿科学,比如“自组织”理论,混沌学,抑或“熵的定律”,都试图在混沌中找到秩序,找到时间的箭头。而在这盗版盛行于世的当头,我亦如此难耐地看到了藏匿于时间中的混沌,那是律法所不曾探触过的内质的硬核。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呢?幕后黑手又是谁?
毛主席同志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是,“扫黄打非”一度成为这个时代的“头号灭火器”;而文化产权问题的阶段性盛行亦使盗版商们战战兢兢了数许年。打击盗版终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大头”,固然无可厚非;却而又令人唏嘘叹惋。
《蔓延》所要表现的断然不是这个时代的“大头”,而是在这时代“大头”下一群蓬头垢面的小人物。他们游走在生命的表层,像一束束浮萍,如此窝囊地做着世界电影的传播者。而条子们的再三围追堵截,于他们而言,就像一场场骤然爆发的噩梦。
《蔓延》在故事架构上比《戏梦巴黎》更不纯粹,且而又更富戏剧性;但人家贝纳托鲁奇是电影界的贵族,而何建军顶多只能算是草根精英。于是,《戏梦巴黎》中大玩“3P”的年轻人只需窝藏在屋子里做梦,《蔓延》中的“碟贩子”却要满大街乱窜,还得逃避条子们的追捕。
影片中有太多令人唏嘘的桥段,构筑成一堵堵墙。不了解艺术电影的条子责难大岛渚的《感官王国》是色情片;迷上昆汀的俩夫妻学着《低俗小说》去抢劫,却至终人财两失;女教师梅小静一再地跟申明要阿莫多瓦的碟来讲课,并随同着奉上自己的肉体。诸此等等。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影迷们而言,何建军实在是送了一份太过残忍而美好的礼物。我们兀自看到了生活中半明半灭的光,一半把你拎出水面,一半把你摁入水底。而我亦不得不佩服崔子恩的编剧功力,那一次次在最无力之处涌现而出的张力,像一把把洞穿生命的匕首。
及至最后那一场虚无的奔跑。纪录片式的虚晃镜头“臻入化境”一般动荡起来,我兀自看到了地震般恐惧的摇摆,一如娄烨《苏州河》的开场。那恍若绵延无止境的长镜头,一刀刀横切过生活的侧面,裸露出最骇人的内里。这一段镜头确而太过动荡了,若遁入摇头丸的幻境,更像是面对着一场黑鸦鸦的灾难。命运的瓦砾如潮水般倾轧下来,我亦唯有沉默而喑哑地呐喊出,跑吧,跑吧,亲爱的盗版。
马不停蹄,是不是一种罪?我不知,我惟独听见空气中尖利的啸叫声被一寸寸抽离掉了,整个世界唯剩下沉甸甸的喘息,像一场祭奠末日的仪式。
那一刻,我曾兀自想起过方方的《奔跑的火光》。像一束跃动的火焰。一簇跳动的光。奔跑中的申明,仿佛变成了一头拎着明火的兽物。唯有满地散落的“碟”,唯是这个世界中最无奈的存在。
其实我想给半星。
屎,面包,泥土,鲍鱼,鼻涕和一起,大个你吃吧.冒热汽呢,尝个鲜.你他妈浪费那么多带子拍那么多事到底要说啥呀?我没看明白,就是把容易被禁的题材混一块了.跟广电局过不去我不反对.您别拿观众耍着玩啊.去死吧
应该向何建军致敬
nb
我喜欢这个调调,床戏不是很放得开。。。
那些年的小人物
比较感兴趣的边缘人 也算LOSER吧
蛮好
屎片
什么玩意,何建军也好意思叫90年代独立电影的标志,《邮差》就烂得可以,但还算有零星可取之处,这个2004年的片简直就是渣,该给负分,任何一个现在活跃着的独立电影导演都比他强。是因为崔子恩的参与?可剧本本身还可以啊。还是实在没钱?还有娜木仁其梅这演员挺不错的,非拍这些雷片,活该红不起来。
被豆瓣评分之低吓了一跳,原以为这是一部影迷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是荒诞的现实,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带有极端的超现实意味,但核心却是现实的。一面是电影构筑的城墙,我们不断往里头填充幻象,另一面却是躲不掉的网一般的生活。结尾的奔跑长镜头太有力量了。
我们都是丧气的骨肉皮
写实,有点反
就是那个牧羊人O(∩_∩)O
做作
主角是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食粮”的人:卖盗版影碟的。他的客户多种多样:妓女和他在花样年华经典配乐中做爱;性压抑女教师研究阿莫多瓦的虐恋片,也看AV;热爱《低俗小说》的下岗夫妇模仿电影实施抢劫;身患绝症的鼓手看了《大河之恋》…他们都爱电影。主题不错有亮点,制作太粗糙,摄影太烂甚至穿帮
一切跟电影有关的东西
真写实。
真是特边缘,特颓废,超有意思的一部片子,草根中昂扬向上的精英精神,愤青必看
顺着生活的轨迹,向前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