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囫囵吞枣式看完了原著,巴恩斯的《终结的感觉》,看完之后意犹未尽地找电影来看,但是看到一半就不太能啃下去了,对某些地方的改动甚至有点让人讨厌,删减去的地方也很遗憾。
首先不得不说在原著那细到可怕的描写轰炸之后,不太能适应电影里这种大概英国特有的苍白对话——也就是说,呃,比如托尼和维罗妮卡两个人站在桥上那个地方的对话,让我觉得单纯有点浪费时间,尴尬无聊得抠脚,还不如直接剪了。
改动的特别不喜欢的一个地方,是老师问历史是什么,原著里是一个一个点名,电影里托尼的回答竟然是在芬恩回答的时候插嘴说的,老英伦绅士了。芬恩那段惊才绝艳的回答在电影里稍微地被改动和调换了顺序,演绎得竟然让我看出了中二的气质,配合那个扔苹果的细节和玩笔打响指,实在尴尬。
只能说导演删了太多精彩的细节,却又画蛇添足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导致观感很差,当然原著托尼的内心戏是不可能原封不动搬到荧幕上的,而很多精彩的东西大多通过托尼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电影表现出来比原著肤浅本身就很无奈,我期望太高了,结果越看越失望。
唉,女主这一家人!
电影《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 2017)一开始就看得我疑窦丛生,应当承认,我是被女主老年时候的一脸正气、一本正经的样子给迷惑了,这使我一直以为女主是个受害者,其实不然。接下来,我们不妨对剧情稍作还原,最后再看本片到底想传达给我们什么个道理。
影片一开始,男主托尼·韦伯斯特就暗示人生犹如屠宰场,谁都可能是那待宰的羔羊。他上大学时碰上了女主维罗妮卡,以为她就是一生的最爱,所以,他享受过恋爱的感觉,年老时他还能被自己初恋所感动。然而,女主却根本不是抱着相同的目的与他交往的。从女主邀请男主到她家度周末的这件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奥妙。
女主是跟她父亲一起驾车接男主到家过周末,后又一起送男主回去的。无论是接还是送,男主始终是一人坐在车子的后排座位上,表面上,男女主角是恋人关系,但女主竟然不跟男主同坐车子后排,到底有点令人蹊跷。男主到女主家后,通过窗户看女主母亲在收外面的衣服,女主哥哥杰克突然出现,看着窗外问了一句“还不错吧!”似乎杰克是在问男主对她母亲的感觉的,接下来杰克的话更令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了。“你喜欢羊吗?……我们今晚吃羊肉……我也很喜欢吃。” 这可是杰克看着自己母亲在说话啊,难道他母亲是只温驯的“羊”?奇怪的是,女主母亲一回首间看见了二楼窗户边的男主,竟然那么夸张地跟他挥手。吃晚饭时,也很奇怪。首先,女主的母亲竟然不回应她父亲要烤土豆的请求。其次,当男主说他喜欢的诗人是迪伦·托马斯时,马上女主父亲就能介绍这个诗人的背景,而杰克便吟诵起这个诗人的诗句,父子俩一唱一合,本是很温馨、高雅的家庭聚餐场面,怎么女主母亲向男主诉苦道:“看看我都要忍受些什么?”由此可看出,在这个家里,女主母亲是很孤立的。晚餐后,女主送男主上楼安歇前,不仅没有一点情人间的温存,反而说了一句很让人费解的话:“希望你能睡在恶人的睡梦中。”这里的“恶人”指谁呢?
第二天早上,女主一家人都出去散步了,仅把男主和她母亲留在家里。当这位母亲给男主做早餐时,说出的话又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不会让维罗妮卡太过分的,对吧?……别让她太越界了!”什么事让女主的母亲觉得自己的女儿“太过分”和“太越界”了?当男主表示他对这句话不解时,为何吓得这位母亲失手扔掉正在煎蛋的平底锅?男主离开女主家时,女主母亲在紫滕花下的悄悄摇手,似乎不象是在告别而是在暗示什么?在车上,当男主出于礼貌跟女主说了一句:“我喜欢你妈妈”时,女主的父亲竟然调侃自己的女儿:“看来你有竞争对手了。”又接着对男主说:“仔细想想看,这么觉得的人也不止你一个。”所有这些场景串起来思考,我们不能不怀疑女主一家可能存在乱伦事:女主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有点不对劲。这点在男主的二手相机店内,一个顾客就表达过这样的观点:“父女关系是很特别的”,这似乎是一种暗示。此外,女主哥哥杰克和她母亲间关系也令人怀疑。当然,我们并不知道,女主和她父亲、杰克和他母亲之间是不是血亲关系。所以,艾德里安提到的历史观问题在这里就有了注脚了,如果没有这一家当事人的亲自述说,他们家人的行为怪异只能由我们乱猜测了。如果以上推测正确,那么女主显然就是出于为母亲勾引性对象的目的来和男主交往的。
女主和男主回到学校,似乎仍保持着恋人关系,但一次他们开车到野外,女主拒绝和男主发生性关系,再联系到她母亲紫滕花下的诡异摇手,让人想到女主是在检测或验证什么。于是,这对名义上的恋人分手了。女主重新寻找对象。男主的好友艾德里安·芬恩便成了她新目标,很快芬恩成了她名义上的新恋人。基于某种道德良知,芬恩将他们恋爱的消息告知了男主,希望得到他的宽恕以便继续保持同学友谊。但男主终不能如此大度,他的忌妒心让他给芬恩和女主写了一封措辞极为刻薄的信。但正是这封信促使了芬恩走向了女主的母亲。可能因为女主母亲的坦白取得了芬恩的谅解,这样就有了女主的弟弟小艾德里安的诞生。当芬恩得知女主母亲为其怀孕后,或许是一语成谶——因为他曾拿死去同学约瑟夫·多布森举例,这位崇尚加缪死亡观——“自杀是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问题”——的人,以相同方式“实践”了加缪的哲学思想。当然,芬恩自杀事件再次成为他认可的历史观的注脚,即没有芬恩的自述,芬恩自杀原因永远是个迷。
芬恩在他生前最后几个月过得还算快乐,他应当将他最后的经历写进了日记。这本日记在芬恩死后为女主母亲所有,这里应当记录了他大学生活和同学友谊,尤其是与男主之间的友谊,否则女主的母亲不会留遗嘱要将这本日记本给男主;也应当记录了女主母亲关于她家庭的陈述,以及女主基于何种原因为母亲勾引男色的重要信息,这就是女主最后为何要以道德理由拒绝交出日记本的关键所在了。女主当然要掩盖这一切,只是她仍想让男主来承担道德责任,所以她一只保留着男主那封刻薄的信,以此装出一副受害者的假象。幸而男主参透了其中的一切,同时,他也悟出一番人生道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只不过是我们口中的故事,一个向他人描述的经过我们删改修剪过的故事,但那绝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终结了这一切后,男主终于可以坦荡地面对家人,面对过去,懂得感恩,即便是对那满怀恶意的人。(文/石板栽花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Ps.本文的字幕引用来源于圣城家园搜集并压制的片源,字幕翻译人员不详,特此说明并致谢!
有一幕Charlotte Rampling饰演的Veronica问Tony在读什么?
Tony回答:“Zweig.”(我噗嗞了一下)
改编自布克奖得主Julian Barnes的作品自然是非看不可;Max Richter的配乐也很加分。
回忆是人生最厚重的资产,也可以薄的像一张明信片。
Tony的记忆与他人的记忆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Tony在潜意识里曾亟欲规避、深藏的悔疚;以至于他念念不忘Veronica母亲Sarah Ford留给自己的遗物(一本日记)。
个人觉得Julian Barnes对Tony的老后生活相对是宽容的。
没有疾病的隐喻,没有失去余味的婚姻;留给他一双相互依靠的单亲母子。
从一段被选择遗忘的回忆里,试图去验证、扭转自己的过失十分常见。
Veronica的对应与态度,倒是唤起了Tony的恻隐之心。
以至于这个选择用自己方式过了大半辈子的男人,最终避免遭致遗忘与“不存在”的悲剧性。
叙事风格爱好抖包袱然而到最后一个反转一个鸡汤完了也是不清不楚狗血无聊。演员撑起整部戏,虽然全程问号脸,看得还是挺舒服的。乔阿文小哥真是太好看(捧脸
假如回忆欺骗了你…怀旧其实就是不断修正的记忆吧
Charlotte Rampling阿姨好帅气!英气优雅逼人!Emily Mortimer演的妈妈饶有韵味!故事的真相令人震惊……Joe Alwyn的角色悲惨唏嘘……脚爱闻演得不赖,一本正经闪烁着睿智的炯炯眼神,斯文鲜嫩又不失霸气的川普头学霸,比英俊迷人的Billy Howle更帅气和气质动人。插曲无一不动听,感觉Jim Broadbent和Billy Howle的气质对不上。
在原著小说中,只能通过对历史的哲学解构搅混真相,而在电影中通过几个特写就暗示了刻意掩饰起来的真相,这一点电影艺术完爆了文学艺术。事实上,行为并不必然导致结果,某些负载于人的一生的心结并无必要,每个人都只需和只应承担各自行为的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所能看到的从来只是每个人的一部分。当影片抽丝剥茧的把藏在时间里的故事全部道出的时候,多少让人措手不及。然而这些故事已成往事,如同男主那块停止的旧手表;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新手表开始运转,让生活继续。
沒看懂男主的過去跟他們到底發生什麼事,安德里安跟薇若妮卡是兄妹?那兩位朋友怎麼會說是透過男主介紹認識?男主是跟薇若妮卡的媽媽有一腿?
我猜测原著故事应该很有意思,但电影改编得很无趣。剧情叙述很工整,没有细节,情绪不浓厚。亮点大概就是乔阿尔文和夏洛特了。
平稳有力,原来,对自己诚实、承认自己的dark side、接纳它并转变它也是专属于一个人的时区的,you cant push it.
弟弟
对Adrian和日记戏份的大量删减使得故事弱了不少,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恰到好处地带出了应有的感觉。一大部分令人生厌的人永远都意识不到他们对自己的催眠,于是像这样晚来的顿悟也总比没有好。 能看出Ritesh Batra是个爱读书的导演,推荐他前年的那部《午餐盒》
因为想念英国,去看了英国获奖小说改编的电影。电影里的场景似曾相识,街头的Sainsbury超市,双层红色巴士,伦敦地铁隧道,考文特花园的大书店Foyles,马克思长眠地以及超级豪宅区Highgate。故事看似寻常又充满玄机,回忆有时候不过是自欺欺人。
去curzon看了场电影。有些段落在电影技术上的蒙太奇,会让我想起看小说时那种记忆失真的状态。但整体太偏重于平静舒缓的伦敦生活,省略了对历史的讨论,也省略了原著中的严厉。记得结局没有这么温馨,也很有可能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
割裂的两段故事极为拧巴的揉在一起,一群我喜欢的演员全部在尬演。瞅见了刚和霉霉传出绯闻的“比利·林恩”男主角,小伙子有一张大银幕脸啊~
会更有兴趣把小说买来读读--至少看电影时,大部分时间的感受就是自己在听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老人尬聊==Jim Broadbent和Rampling碰面的时候,脑袋里瞬间想起不是两人还演过London Spy这一茬...重度电视剧迷的我,看到“时空交错间”的古迪子和大小姐,再次一声啊...
许多场戏中对演员以及摄影机的调度以及对前中背景的运用,对回忆与现实的融合,以及演员细腻的表演,都体现出赖舒彼查作为导演的能力与野心,然而影片受困于其缺乏明晰重点的叙事策略,否认与回避对记忆的重塑与扭曲作为原著中的精髓,并没有在剧作层面上得到有效视觉转化,也让影片损失了原著的魅力
挺难想象这部小说要如何改编成电影,感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电影很惊喜,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改编电影之一。毫不拘泥于原作的真正的再创作,大刀阔斧地删减文学性的内容,转而增添许多花心思的隐喻性的细节,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展现原作的核心内容,同时适当保留开头和结尾的反思,对女儿的坦白也是一笔带过,保留记忆的模糊,与新生儿的出生对照映射出更多内涵。相比原著尖锐的结尾,电影更多一分慈悲。
一部令人疑窦丛生的电影!难道有乱伦的情节隐藏得太深了?三刷后,我确认这一点。如果有人一遍就看懂了,我五体投地。没看过原著,但从看过的人的评论看,似乎剧本跟原作相差较大,我觉得编剧有这个权力吧!
很典型的英式文学电影,看的还挺有感觉的,觉得评分不该这么低吧… 温婉的夜、路灯下的女孩、静美的田园、脆弱的情绪、残酷的终结、错译的人生… 是否会抱憾终生?(还有这卡司阵容真挺好的,其中两位美丽的小哥一个和霉霉谈恋爱已火,豪尔小哥踏踏实实最近几部片快火了吧
我也想上马修古迪的历史课:)
失败的改编。起先担心它会改得枝繁叶茂,事实恰恰相反,把伏笔和细节都砍了,结尾的落点也大笔一挥改掉,调子也变了,把一个人对一生的认知、自我的认知、时间与真相的认知全部毁掉。主次人物全部模糊功能不明,不可靠叙述没能靠时间线完成,来回用语言补救。镜头美,却称不上是漂亮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