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电影,忽然想起了李安的电影《推手》,虽然表达意思不一样。但是还是差之千里。做为爷爷的演员,我这三颗星都是给他的。日本打工并不代表是成功者,而儿子的日语学习经常旷课,最后连中文都不咋会说。夫妻在日本买房贷款29年,天天超负荷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儿子的学习。影片通过爷爷来日本看望孙子和儿子儿媳折射出,上海人在日本打工的生活。影片就想纪录片一样,并没有创新的亮点。比起李安的作品还是有段很长的距离。至于刘德基这位上艺的老戏骨给影片增色了不少艺术色彩。
特别好,很真实,把现代人的迷茫、寻觅都拍出来了,影片中用力的关门声,用力的放东西,用力的说话,都透漏着深深的对生活的不满与抗争,是啊,我小时候也没想到自己会活成现在这个样子! 好喜欢好喜欢影片中照顾所有人的爷爷!!!小时候也看到过父母打架,如果也有其他人在自己旁边安慰,他们都是爱我的,不要害怕,就好了!哈哈,当然我现在长大啦,也知道啦,我也是爱爸爸妈妈的,嘿嘿! 也觉得自己有和女主人公相同的追求,啊,怎么办,加油💪,要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至少眼前的生活过好,再去享受自己想要的自由,哪怕看起来得到会少一点,但是或许会在琐碎的生活之余,获得更多的快乐! 时间总是一帧一帧的向前走的,毕竟谁也停不下它的脚步,在一些事情上跑赢时间,或许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 有个提问很好,东方生活没有谁对谁错,唉,自己好想把生活过得简单点,平平淡淡才好,没有波浪才好!
可不是吗,越长大,好像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也只剩下吃饭了!
@电影资料馆
给大家说一下我的看法。 1.在《离秋》中,关于谭凯饰演角色用普通话的问题,我一开始也觉得挺尴尬的。后来我慢慢理解了这个状态。男主原本是一名运动员,肯定会接触很多不同地区的人,其次作为在日本漂泊近20年的人,待过不同城市,读过语言学校。接触的都是天南海北的人,乡音被改无可厚非。最感人的是,在与父亲对话的中,熟悉的落语都是用上海话,反而给了我一种感动。【制片人在影后交流说到这是个遗憾,我觉得反而是个意外之喜】 2.关于影片质感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真的还好。家庭的对话繁长是常态,只能说作为导演来讲应该尽量使用外部环境来减少这种弊端,这一点导演可能略有不足。但本片的夜景及灯光设计的处理都还算精致。 3.关于男主角打女主的问题的一个巨大转变,很多人可能会有些困惑。因为男主在此之前虽然状态不是很好,都还算克制。那我就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在此之前,男主角刚贷款买了房,并且读了一张报纸。根据制片人对拍摄时代的确定,我们可以想到关于日本房产泡沫的时代背景。男主角在日本房价上升时接盘,却在不久后房价出现了跌盘的趋势。30年的贷款压力让这个男人心理产生了变化。 4.虽然我目前还没看完影展所有的影片。但从观看过的情景来看,以电影本身为标准,它的完成度目前为止应该算是最高的。
不说电影好不好,只说电影内容吧。
电影里有几件事:
听爷爷跟爸爸多次对话,妈妈希望留在日本跟她原生家庭有关系,说是跟着阿姨长大的,多数是跟重男轻女之类的有关,或者是离异家庭跟着妈妈长大,她属于独立长大的孩子,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对儿子进行散养模式,但也不是不爱孩子的那种,按年代来讲,她硬要上班,一是从小的生活让她自卑、没有安全感,每次爸爸表示他一个人撑起家,她一直强调自己也付出和还房贷,也进表明她的骄傲和自尊,在语言上,她是除了爷爷以外讲上海话最多的,说明她虽然表面上被环境影响,但其实内心还是守旧的;爸爸妈妈离家的距离都很远,爸爸一周回来一次,而妈妈是每天都回来的,妈妈一直要求买新房子应该是想让一家人在一起;
爸爸身上也相当复杂,强势、骄傲、不算典型上海男人,根据对话和时代背景来看跟,当时每个家庭都要选孩子上山下乡,他就是属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毕竟以前乒乓运动员嘛,还是国家队的;从他一直强调自己一个人撑起一个家,跟家里沟通的模式,以及语言上几乎没说几句上海话,可以看得出他才是被环境影响比较大的那个;电影里有多个桥段都体现出他不是一个家庭观念重的人,最明显的是有一段买车给同事的对话(关于在车上抽烟),他同事说你车里烟味很重,他老婆和孩子不喜欢他在车里抽烟;
爷爷应该是电影里最拎得清的人,典型的上海爷叔,看出儿子的想逃避、儿媳妇的疲惫,看出孙子的倔强和伤心,既想帮家里减轻负担,又怕打扰到他们的生活,开解儿子和孙子、帮儿媳妇承担家务、帮孙子出席公开课,回去之前的那次逛街,对自己买不买衣服不在意,对买给老伴儿和其他家里人却很执着,对家里人所有尺码都很清楚,尤其老伴儿喜欢的款式和尺码;
孙子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他听得懂普通话、和上海话,却不会说,在妈妈把爸爸的东西扔出房间让他搬被子过去,他立马乖乖去做,看到妈妈哭了也会安静陪着;在爷爷要回上海时表示想跟着走;他家境不错,却会跟同学在超市偷冷饮;学校有公开课却不肯跟妈妈说,偷偷跟爷爷说,在游乐场以为妈妈先离开,明明既生气又伤心,却硬扛着不肯表达;他知道爸爸和妈妈的关系不好;他不太做功课但学习很好,数学虽然不好但他也知道怎么做能更好;他在老师要跟爷爷沟通时,选择性翻译;知道爸爸回家后爷爷回家当天提要求会被满足;在地铁上故意扔纸团调节关系,但后来发觉没有改变不了什么就默默坐在旁边;他敏感、叛逆、聪明;
整部电影属于生活化的电影,没什么大事件,爷爷的到来、像一颗石子激起了一点涟漪,但随着离开也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仿佛改变了什么,但好像又什么都没改变。
看完整部电影想说可能这并不是一部好的剧情片,没有情节跌宕起伏,很多事也没有说清楚。这样很多没有过这种生活经历的人感觉更像是在无病呻吟。但我想说也许导演并没有想拍一部好的剧情片,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娓娓道来真实细致描绘城市里一小部分人的生活写照的电影,我是00后更多的我可能站在孙子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就是我的生活,在我看来病态慢性折磨人的生活。剧情没那么精彩,但片里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很深刻。整体感受就一个词,感同身受。如果你有过这种生活,一定能感受到导演在说什么。
看到很多人点评,觉得一家人沪语,日语,普通话可以来回切换,感觉不太真实。但是我身边亲戚和几位移民朋友家庭,有老人一起去的,几乎就是这样,有的孩子长着混血的脸,能听懂上海话,但是不会说,家长长辈在家会用沪语沟通,但是孩子的生长环境又是当地。时间长了,爷爷奶奶也能听懂些外语,但是也不会说。疫情前每次聚会,都是这样迷幻的场景。
导演有早期李安的影子 但是片子美术真的太假了,场景一切都干净的像样板间,远离生活化的生活片实在令人尴尬。但优点在于故事剧作真的蛮用心,以及片中丈夫向妻子扔筷子的一幕让我久久不能忘记,仿佛站在那里的就是我的父亲
【上海电影节展映】中国导演拍日本90年代的年代戏不容易,演员造型上是下了功夫的,摄影光顾着躲避了。但整体成果仍不能差强人意。一家四口人各自操持着上海话、普通话、日语三种语言,上海人儿子全程跟家人说普通话,爷孙本应是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电影却表现得沟通顺畅,造成一种不自然不和谐的拧巴感油然而生。这种演员选角失败造成难以磨灭的出戏惨剧,无疑是导演、编剧的问题。让一家人不像一家人,再扎实的剧本都立不住。更何况故事本就平庸无奇甚至刻意,角色刻画也不够细腻。相比之下至于餐桌道具的小穿帮细节已不算什么槽点。一星半
#FIRST青年电影展#故事是在日本拍摄的一家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家庭 上海爷爷的到访之后 家庭矛盾的突然爆发,三代人之间贯穿故事的讲述,主要视角进入到这对生活在日本的夫妇与孩子身上,工作、生活、上学。影片结合当下移居国外与是否回国的现状展开了对生活,理想信念的探讨。很可惜没有去将影片所呈现完全交代清楚,剧情过于俗套。爷爷的表演很动人,演员的表演很不错,加分。
这真的是想讲什么就拍什么,谁说话就拍谁,丝毫看不到导演有什么有趣的想法。一个吃饭讲话的镜头,来回正反打好多次,家人出门还要拍一个尴尬的老头依依不舍的回望镜头...本来一个现实题材的电影,非要剪得稀碎,破坏它的真实性...语言台词上还有个巨大的bug,孙子用日语说橡皮将来要用,不懂日语的爷爷竟然还来了一句“将来用将来再买”...题材也老套,镜头也无聊,表演也虚假,台词也生硬,处处都想要模仿日本导演拍家庭生活,但根本把握不到日本电影的生活精髓。
2.5/5,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70分钟处的一个小冲突。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一些小事积累的情绪到最后都会爆发,对家庭问题的认知以及理解和作为异乡人的矛盾没有合适的事件去点睛,爷爷的闯入带来的首先是语言的问题,这个有解的bug被主创自动忽略后,很多问题就少了趣味!想做是枝裕和抑或山田洋次并没有那么容易。
男主不会说上海话,比孙子爷爷跨语种交流更可怕,不过片头看男主是出品人也没办法,但这片子不得不说对上海人诠释挺准的,如果你觉得价值观不太对劲,那就对了,要体现当代上海的畸形面嘛。
在别处过着一种别人的生活
爷爷这么拎得清,怎么养出这么浑蛋的儿子……男主的演员上海话、日语都不会,为啥选角时不换个人呢??? 内景真的太差了,风格庸俗,毫无特色,真像样板间,还是没人住过的那种。
剧本还可以,但是整体拍得像国产电视剧,布景太不用心了,厨房干净得像样板间,没有一点生活气息,同在一个屋檐下,各自说着日语上海话普通话,中年危机代际隔阂都点到为止。
爷爷的外来人身份原本很适合处理成与这个家庭尤其是孙子之间的语言矛盾,谁知道这么有趣的点被编剧完美略过。我一直弄不懂他们是如何在你说日语,我说沪语,他说普通话之间无障碍交流的。在这个前提之下,你再怎么模仿小津都是无法令人信服的。
吃饭,一家人吃饭,上海祖孙三代一家人在日本。
虽然几个设定上有些不严谨的地方,整体还是“戏”味十足的。爷爷和妈妈两位有最佳男女演员级的演出。
观众瞎。
给所有一星点赞
父亲表演尴尬,台词水平很差。爷爷的表演是最好的。某些镜头和调色很小津,但也仅限于此了。
那些打一分的得了吧!里面弱弱的上海男人想出人头地,上海爸爸如姆妈一样的照顾,上海大小姐为人母后的那种抽离,日本小朋友的格格不入,并且在异国他乡地无奈和坚持。背后的逻辑都是真实的。父母介入就是鸡飞狗跳,但是也不会一下子变好,这tm才是正常转变的节奏啊!而且画面也很干净。打这么低分,比历届上海电影节那些没头没尾的练习作品好不少吧!这个世界的审美糟糕到什么程度了…
家庭撕逼戏轻易别碰,看完这片唯一的感想是:《都挺好》拍得实在是太好了。表演痕迹重到让人冷汗直冒,剧作上各种低级Bug层出不穷。单说两点:1、孙子和爷爷一个日语一个上海话沟通如此畅通无阻,所以是吃了哆啦A梦送的翻译蒟蒻吗?2、宏宏这一张纯种日本血统的脸,爸爸和妈妈是不是应该带他去做一下DNA亲子鉴定?
挺差的吧,看似有个社会环境,最终呈现却接近真空,口音梗毫无实际作用甚至导致bug频出。吃饭戏撕逼戏直逼国产电视剧水平。展现困境本身还是有效果的。
女主人实在是太讨人厌了,又不关心儿子,也不在意老公,公公给烧饭也没有感激之心
没有中途离场的唯一理由是 实在不知道出去能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