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
Time never dies,因为不同的事件经过循环又将回到起点;the circle is not round,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圆,时光无法倒流,所以发生过的悲剧无法挽回.
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以来,导演们开始尝试用新的叙事结构来拍摄电影,曼切夫斯基在《暴雨将至》当中,就把一个问题分成三个部分,在不知不觉的模糊了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以后,巧妙的将故事连成一个圆形,并且在电影中用谚语的方式有所表现: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
事实上,无论导演用什么方式进行表达,他的目的应该而且只能是将思想阐述的更加清晰.所以在这里就有必要仔细研究导演究竟要说什么问题,以及这个问题在所谓的"圆形结构"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说明.
第一段,第二段的故事当中,在段落刚刚开始时都有一句台词:"要下雨了".也就是电影的标题:Before the Rain.第三段中,男主角,也就是记者,中枪倒地后对射杀他的人说"要下雨了",随即就是暴雨大作.再联系一下第一和第二段,这两段的末尾都发生了屠杀,因此不难将暴雨认为是悲剧的暗示,但电影中说出这句话的人都是出于无心,最后却都不可避免的指向悲剧,我想导演也在思索,是否民族间的冲突问题就像宿命一样是无法逃避的.
电影的音乐很好的为影片服务,巴尔干风情表露无疑,而从头到尾,我看见的都是阿尔巴尼亚人和马其顿人在民族矛盾的催化下种种无理性的极端行为.民族问题即是《暴雨将至》的主要议题,导演也应该是通过摄影师之口将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但要探究曼切夫斯基究竟是什么态度,恐怕就像不圆的圆圈一样透着无奈的悲观.几次死亡,死者有冲突中的阿尔巴尼亚人和马其顿人,有无辜的英国公民,有超越了民族感情的理性人——摄影师,一个人的死亡牵出另一个人的死亡,仇恨, 报复,这些情绪主导了丧失理性的人,民族感情束缚了爱情,带来了死亡和贫困,以及疯狂,没有什么比同族之间的残杀更加疯狂了.导演也不知道在这样一个疯狂的世界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参与冲突会死亡,中立会死亡,调解会死亡,即使是与世无争的修道院,其宁静的生活也被打破."那里已经下雨,这里也快了. "
如果用直线式的叙事方式会有什么样的效果?那好像在说,故事发生前有可能没有悲剧,故事结束了,以后也许再也不会发生悲剧.可将一件事连成了圆形之后,虽然有一个平静的开头和结尾,但开头之前,结尾之后,两者之间,处处充满了让人绝望的悲剧.曼切夫斯基也和库斯图里卡或者安哲罗普洛斯一样忧国忧民,在他的镜头下,表达的是对于冲突的悲愤,无奈和痛苦,而且他将痛苦结成一个圈,自己在里面,这就显得越发绝望了.
2 ) Time is flying, but it never dies.
三个故事,时间线相互交错。结尾回到了开头,似乎是一个轮回。
时间真是一个迷人的话题,或许流逝的不是时间,是人本身的体验和意识吧。
看看电影里几个细节:
1.接生小羊
电影镜头特写了医生从母羊体内掏出两只幼崽的情形“黏糊糊,恶心”的场景引起了一阵生理不适。
没有滤镜的生活,粗粝到硌的人生疼。
2.一个人的转变
第一个故事中一群人闯进修道院搜查,其中一个人用枪虐杀了一只猫,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好玩,凶狠的恶趣味让人觉得他好像是久经杀戮精神麻木的人。
实际上呢?
他几天前才第一次接触到枪。
在混乱中,手里握有一把枪,加之敌对又闭塞的生活环境。善良不再是一种选择。不过在这里讲善良,似乎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
3.世界是平的
在伦敦的女孩听着随身听
在修道院杀猫守门的男人在听着随身听,跳着舞。挺有意思的一段对比,类似的不太明显的对比还有很多处。
全球化,在我们的教育和认知里,是一件好事情。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贸易的往来,为第三世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and so on.
实际上呢?文化的交流是建立的国力相对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否则更多的是文化地殖民和入侵。而且即使是在势均力敌的博弈中,交流也只是“出师有名”,更多地是文化价值观碰撞所带来的的种种社会问题。当然,这本是人类发展迁徙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所谓全球化却加剧了这个过程带来的激烈碰撞。但是我们“文化人”却不肯承认啊。
暴雨将至,“你我”都无法阻挡,又何必阻挡呢?
Time never dies, because love never dies.
3 )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暴雨将至》中的环形叙事结构
环形叙事结构最终的目的不是揭示循环并陷落在循环里,而是要找寻那些看似必然的循环中的缺口,从而实现对循环的消解,挣脱循环的命运。
1994年,马其顿导演米尔齐•曼彻夫斯基的处女作《暴雨将至》问世,一举轰动国际影坛并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诚然,这是一部值得认真探究的杰作,因此二十多年来,关于这部电影的多角度解读一直是进行时。故事的色调是纷繁复杂的,战争,暴力,时间,爱情,宗教、民族等因素彼此缠绕,互相渗透,共同构筑起了这个充满吸引力的媒介文本。影片的闪光点俯拾皆是,音乐,摄影,色调都值得研究。
一. 消解时间——时间不逝
1994年《低俗小说》获得金棕榈奖,颠覆传统的影片叙事模式,环形叙事结构一举摆脱长久以来线性叙事结构的束缚,为电影艺术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叙事方式。传统的经典叙事模式就是我们所熟识的讲故事的模式,即一个故事总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但是在环形叙事结构中,因果相承,事件的发生时间首尾相接,过去和未来可以无限延伸,从而产生一种循环的效果。而《暴雨将至》无疑是环形叙事结构的践行者。影片描绘了三个貌似独立,实则紧紧相连的故事:Words——Faces——Pictures。电影的第一个有意义的画面是许了“哑誓的修道院修士基尔采摘西红柿,远方的暴雨将至的画面,而电影结束于濒死的亚历山大躺卧在暴雨之中,被拯救的少女萨米娜跑向基里尔所在的修道院,电影画面重新回到基尔采摘西红柿的片段。第三段故事结尾与第一段故事的开头首尾相接,影片叙事由此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环形"。在这样的环形叙事结构中,时间的流淌并不是有序的,而是被切碎被剪接,显得驳杂而又满有意义。简单的说,这样的环形叙事结构根本上就是为了解构时间,消解时间。
席慕容曾说时光是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君王,而我们人类不过是时光君王的人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与时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可以掩耳不听时光的流逝声,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都只能接受时间的摆布。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就不是这样了,虽然同样在肉身上无法与时间剥离,但是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时间变成了他们可以任意操控的“人质”。对任何一个艺术家来说,对时间的思考是永远都不能逃离的问题。通过《暴雨将至》,我们可以窥见曼彻夫斯基对于时光的态度。显然在他的心中,时空是可以超越的。
《暴雨将至》的故事本身所讲述的情节和人物线索是简单的:获得过普利策奖的摄影师亚历山大离开有夫之妇安妮,离开“安全”的伦敦,回到不安定的马其顿,因为拯救异族少女而死在自己表弟的枪下,因此获救的少女萨米娜逃到了年轻的修士基尔所在的修道院,两人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在二人结伴逃亡的过程中,萨米娜死于亲人的枪下。因此按照线性顺序,三个故事的排列应该是Faces——Pictures——Words,但是曼彻夫斯基刻意将这样一个自然顺序下简单的故事切碎成三个平行发展却相互影响故事,并且打乱了顺序,在Faces(亚历山大与安妮的爱情故事)中透过安妮的视角插入了萨米娜死亡的照片细节,而事实上在那个时间点萨米娜尚未死亡;在Words中已经被举办了葬礼的亚历山大又重新出现在接下去的故事中。活着的人已经死了,死了的人继续活着。被切割过的时间充满悬疑,生与死则仿佛超越了时间的捆绑。这样碎片化的时间处理方式使故事由亚历山大的单一视角变成了基尔、亚历山大和安妮的三个视角,也使爱情悲剧、种族冲突、宗教矛盾等复杂多元的主题得意被影片包容消化。
对时间的消解使《暴雨将至》的时间在直观上显得驳杂,而消解时间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超越时间,渴望使一些东西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永远存留,比如说与暴力和战争相对的爱与和平。《暴雨将至》中对时间的疑惑和思考成功超越了已有的“电影时空规范”,那些令人匪夷所思,显得刻意混乱、无法缝合的时间叙事让人不禁思考个体人与时间的关系,团体人与时间的关系,并且自然地产生超越时间,寻找永恒之物的愿望。
二. 逃脱循环——圆圈不圆
环形叙事结构中时间严丝合缝地首尾相接,显得无始无终,并以此代表命运的循环。基尔在暴雨来临前夕采摘番茄的画面是《暴雨将至》的开头,也是结尾,这象征着爱情的纠葛,宗教与民族的矛盾,暴力的冲突都在这个无始无终的故事圆环中不断地循环,也象征着故事中每一个人命运的一次次重演。毫无疑问,无休止的循环背后是悲剧的重演,悲剧当然可以带来受众的思考,但是我想每一个运用环形叙事结构的导演的“野心”大都不止于此,曼彻夫斯基也不例外。
环形叙事结构最终的目的不是揭示循环并陷落在循环里,而是要找寻那些看似必然的循环中的缺口,从而实现对循环的消解,挣脱循环的命运。“时间不逝、圆圈不圆”这句谶语在每一个故事中都现身了:“Words”里,老牧师催促基尔在暴雨到之前下山,在路上的时候说了一句“时间不逝,圆圈不圆”;在“Faces”里,伦敦街头的一堵墙壁上赫然写着“时间不逝,圆圈不圆”;最后一次在“Pictures”中,画面切回开头,依旧是老牧师在催促基尔下山时说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因为时间是圆的”。多次出现的这句话实则是曼彻夫斯基希望这部作品可以达到的目标——跳脱出循环与轮回。
时光流逝中的循环只不过悲剧和伤害的重演,如果时间不再流逝,圆圈不是圆的,也就是循环停止,那么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可以翻盘,伤害会有停止的可能,在绝望中也可以生出一些希望来。
缺口和漏洞让循环叙事结构不再那么圆满,跳脱出严谨的时空限制,使叙事表达产生了新的内容。《暴雨将至》的故事情节按照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以萨米娜的死亡为结局,但是曼彻夫斯基所设置的结尾是亚历山大的死亡。暴雨中垂死的亚历山大与奔跑着逃生的萨米娜两个画面不断切换,象征着灭亡的死亡和新生的希望更迭。如果影片的结尾仅仅是萨米娜的死亡,只能带来绝对的悲剧意味。因为在那片充满暴力和种族仇恨的土地上,这样的死亡实在太过常见。但是当结局被重置为影片中实现的那样时,同样是以死亡收束,毅然为无辜的少女挡住子弹的亚历山大之死就具有阻止民族杀戮和弥合人性裂缝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远处奔向修道院的萨米娜的身影则象征着充满死亡与暴力的国度新生的希望。从而,圆环的缺口呈现了出来,于缺口中我们能看见新的希望,新的可能。事实上,不仅是亚历山大在努力逃脱循环,更是这个角色背后的曼彻夫斯基。曼彻夫斯基在看到自己的故土马其顿处在这样悲惨惶惑的现实中后,才萌生了执导这部影片的想法。所以他自己和他镜头下的人物都在努力寻找缺口,希望逃脱循环的历史宿命,祈盼和平的降临,即使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逃脱循环是因为不愿意任凭宿命无休止的安排,不愿意沉沦在暴力和战争的循环中。而逃脱循环的奋力一击,能够惊醒一个昏聩的循环世界,也惊醒同样沉沦其中的所有受众。因此《暴雨将至》采用循环叙事结构,又从根本上想要逃脱循环的尝试无疑是成功且有价值的。
(2016年12月,20岁,《西方媒介批评》)
4 ) 暴雨将至
对南斯拉夫电影的一场喜爱,让我对这个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加上之前太多人的盛赞,以及迟迟不予发行的现状,让这个电影越发的神秘。过分神秘也是成为经典的一个很好条件,于是,这个电影在我心中成为了期待的经典。
终于,有幸看到了这个电影,再次验证了那句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个电影距离我心中的经典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带给我的触动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其实电影还是蛮精彩的,无论是结构,还是叙事手法,及影像音乐上都有值得称赞的地方。要怪只能怪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高了,。如果是无意中看到,这绝对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导演的处女作便能如此精彩,实在难能可贵,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环形的故事结构,一种不同于学院派的清新之风,这就是爱电影的人的力量。这是学不来的。
三个小故事,都是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有各自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看似独立,又被无数条线千丝万缕的连着,第一段年轻的神父应该正是第二和第三段里摄影师的外甥,第一段的阿尔巴尼亚女孩正是第二三段摄影师情人的女儿,也正是由于摄影师的帮助,女孩才得以获救。而第二段的照片里拍摄的正是阿尔巴尼亚女孩死去的照片。这些联系使这个看似松散的电影变得联系紧密,相互呼应。
暴力。。在我看,这应该是这个电影的最大主题,三个小故事都以一个人的死去做结尾,而最后小女孩跑向修道院,可以理解成电影的结尾,暂且不提。单从三段小故事来看,第一段、第三段故事由于都发生在战时的马其顿,所以,一直是有种底层的危险一直威胁着剧中人,同时也一直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第二段,看似平静,但那些关于马其顿战争的照片及结尾餐厅那场突发事件,都在反复的讲述着暴力。
在第一个故事里,开头几个孩子点爆子弹,虐杀乌龟,也预示了影片的主题,当暴力已经深入到天真的孩子的时候,我们身处的到底是怎样的社会。看似平静与世无争的修道院,却依然能听到远处稀拉的枪声,修道院的壁画上画的是古代马其顿的屠杀异教徒事件,挖去的双眼,粘血的刀子,残酷的画面倒像是中暗示,意味着一种循环,暴力的循环。当马其顿的村民拿着枪冲进修道院时,修道院的宁静也被彻底打破,没有和平区,也没有避难所,包括下段也是。
第二个故事,由浴室中的女人痛哭作为故事开头,地点换到了伦敦,这是一片在马其顿人们看来十分和平安全的城市。但照片里那些关于战争的照片同样是触目惊心的, 远处的警报声也再次暗示着没有净土。终于,在餐厅的血腥事件再次表达了导演的观点,即使是在看似安全的伦敦,生命仍然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包括丈夫那句关于北爱尔兰的询问,也在反复提醒观众,在伦敦,仍然会有北爱的恐怖分子,暴力,仍然时刻围绕在你身边。
第三个故事,摄影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马其顿,那个战火肆虐的地方,长途车上军人的提醒,刚下车就看到毛头小子拿着枪,以及后来一个几岁的小孩,手里就拿着一把真枪,看似荒唐的画面,在那个地方却是很正常的。之前他们也许是农民,是牧羊人,都是一些与世无争的普通人,可这时,人人手里都拿了一把枪,都成了杀人者,可怕的转变,战争对人的异化。第一段里那个拿着枪乱射的小子,最疯狂的家伙,在第三段里,我们发现他在拿枪之前只是个有些憨憨的放驴小子,但拿起枪,他就迅速变成那个把猫打的稀烂的施暴者,可怕的战争和可怕的暴力,战争里是没有人的,就是这样。
正像第二段里摄影师说的“和平只是偶然,而不是规则。”偶然。
最美的段落自然是里面马其顿神父和阿尔巴尼亚女孩的那场不可能的爱情,一个羞赧,虔诚的神父,一个外貌酷似男孩,眼睛格外漂亮的阿尔巴尼亚女孩。在那个看似安宁的修道院产生了一次危机四伏的爱情。他俩是不可能在一起的,战争的进行,种族及信仰的对立,都预示着那个结果。但爱情总是美丽的,即使是危机四伏的,导演用他为数不多的镜头,仍然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甜蜜的爱情镜头,尤其在这个满是暴力的电影中,这种镜头太少太少,常常让人忍不住感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女孩吃东西的那段,景深镜头的使用,前景是神父偷偷微笑的脸,背景是有些模糊的吃东西的女孩,一种无需言语的甜蜜和关切。在第一段的结尾,当女孩中枪倒在地上,我们没有看到惯有的死前痛苦表情,而是一丝浅笑,那双大睁着的眼睛,以及放在嘴边的食指,让人有种无法言说的感情,是感动?是震撼?是同情?是解脱?也许都有。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类似暗语的一句话,在情节上是一种暗示,在结构上同样是一种暗示,导演正是用他这个新奇的环形结构,将时间顺序完全打破,重置时间结构。于是我们会看到之前已经死去的人却又复活,之前活着的人也许已经死了。这种新的顺序,即是一种安慰,因为之前那个已经死去的可爱女孩又活蹦乱跳的在镜头前了。不过循环往复也暗示着暴力的无休无止及人物的宿命。所以当电影结尾,出现开头那段,女孩跑向教堂,配合有些哀婉的和声,让我有种莫名的心酸,因为,她奔向的是爱情,也是那即将到来的死亡。
试着按自己的理解按正确的时间顺序,把故事重新线性组合一下。英国得知自己女人怀孕――和丈夫分手――在餐厅丈夫被杀――伦敦的摄影师亚力山大要回到祖国马其顿――已经有了他的孩子的英国女人并不想和他去马其顿――诀别的激情宣告着结束――摄影师回到马其顿――见到初恋情人――女孩杀死马其顿牧羊人――救阿尔巴尼亚女孩――摄影师被射杀――女孩逃到修道院结识神父――英国女人参加在马其顿的摄影师葬礼――女孩和神父逃跑――女孩被杀――英国女人拍下照片――英国女人回国――浴室中的痛哭。
其实还有其他组合方法,只是试着整理一下,也许未必有真正的正确时间顺序,正是这种有些混乱的时间顺序,才是这个电影的特色之处。
5 ) 世上纷争扰扰,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的救赎!
Before The Rain 1994
Micho Manchevski
世上纷争扰扰,没有什么是最终的的救赎!
1个半小时的碟片看完,仿佛过了三个小时,也许是三个不同的片断的原因吧。当一切结束时我只能呆呆的坐在哪里,无法形容那暴雨将至后的痛苦。没有解决的方向,爱情的力量、蒙主的荣宠、真主的力量、弟兄的情谊、西方主流社会的世界观、或者是代表着正义的UN部队,什么都不行。
马其顿导演Micho Manchevski的作品,中文译名暴雨将至。1994威尼斯金狮奖,1995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96年独立自由奖。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西方主流电影的作品,无论是从影片的价值观、还是拍摄的手法、或是音乐的配置,都同主流的电影格格不入。影片叙事的方式非常的奇特,完全倒叙的方式,在我印象中的只有《不可撤销》是同种题材的作品和相同的叙事风格。
“要是一切都能从头,那多好...”看这种片子是一个挑战,除了那些绝望的感觉外,最能打动我的是Aleksandar对家乡的热爱,那个获普利策奖的Photographer,放弃了优越的西方生活,离开自己的所爱,去奔向那儿时的故乡,儿时的女友。最终他是没有成功,他已经不属于那块土地,虽然他长眠于此。
该片分三个独立而关联的部分“Word”、“Face”、“Picture”中文称为“言语”“脸”“照片”,其中的“Face”篇认为译成“面对”更为妥贴。这是全篇的纽带,我们要面对一段不可能的爱情、一个两难的抉择、一段手足的残杀!
6月10日的夜,我坐在黑暗里,很呆的样子。
资料
Before the Rain
出品:马其顿/英国/法国 1994年
导演: 米柯曼彻夫斯基
主演: 瑞德塞柏嘉 / 凯特琳卡莉黛
介绍: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人性的电影,拍的独到并且耐人回味。
首先要说的是形式,本片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标题,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
第一部分:WORDS (字)-----马其顿的农村
一个年轻的神父藏匿一个出逃的女子,爱情随之滋长。当他们准备去伦敦找摄影师的叔叔时,女子的家人找到了她。女子死于哥哥的枪下,爱情如鸟一般飞过,我们都无能为力!
第二部分:FACES (脸)---伦敦的都市
安妮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有一个爱她的丈夫,可是她还有一个放不下的情人亚历斯。亚历斯是马其顿来的摄影师,16年前来到伦敦。其实我们很清楚这个亚历斯就是第一部分中年轻神父要投奔的叔叔。有一张照片让我们心头一悸,照片上是马其顿的女子死在哥哥的枪下,神父看着她。女人的丈夫很清楚她的出轨,可悲的是他居然死在餐厅的乱枪中,一张脸被打成一片模糊。
第三部分:PICTURE (图片)---马其顿的农村
亚历斯回到阔别16年的家乡,这里时有纷争。他为了带女孩出逃被朋友枪杀,女孩终于得以出逃。镜头回到第一部分的开始,我们终于清楚的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女孩逃到了神父的住所,尽管后来也逃不开死亡的宿命。 干旱的土地终于迎来暴雨倾盆,雨中躺着亚历斯的尸体。
整个故事因为形式的错乱而变得有些轮回的宿命,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完全看明白,甚至都看不到战争和恐惧。但是再看就充满了不可抑制的惶惑,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猖獗。而片子里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微妙错综,没有正面的枪林弹雨但是每一次开枪都有惊人的震撼力。
亲情和爱情都变得不堪一击,原来种族的纷争是如此残酷。三个故事殊途同归,影片的背景是笼罩着内战阴影的马其顿和巴尔干半岛。没有可能的恋情,个人的极大矛盾,回归和宿命。三个故事在人物的交错纵横中揭示战争的悲剧,而狭隘的种族主义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6 ) 对Manchevski自己影评的小小翻译
影片”暴雨将至”(Before the Rain)我看了两遍,由于影片中三个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讲述,我又心不在焉,第一遍时并未太懂,还因此迁怒导演Manchevski. 直到读到他的一篇文章,讲述此片从构思到拍摄到自己所思所想,被他优美的文笔折服,才又将”暴雨将至”重温,终于彻底看懂. 影片情节其他影评已描述得很详细讨论的很完善,我就不再赘述.只将Manchevski的这篇文章做些摘录整理.
Manchevski对此片的初步构思源自他为看望家人而从纽约返回家乡马其顿的一次旅程, 那是1991年,也是他定居纽约后六年的首次.当时的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尚未解体,马其顿尚属其中,但局势已处在爆发边缘,空气中都是巨大变革来临前的压力, Manchevski将它形容做”好似暴雨在降临前人们无法呼吸的压迫感”--而这也是影片名字”暴雨将至”的由来. 人们对迫在眉睫的,无法逃脱的剧变面前倍感焦虑和渺小,但也或多或少,心存期待.
"… a sense of impending doom. I am not sure doom is the right word, because it was more a feeling of impending something – a change, an explosion, something bad, but also perhaps something promising and optimistic...It felt sort of like the pressure you feel on the inside of your mouth before it rains.
I decided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this feeling was by calling it before-the-rain feeling, like when you wait for the skies to open and bring down something hard, but also – potentially – something cleansing. Like rain."
电影真正开拍时前南斯拉夫已解体,马其顿宣布独立-- 暴雨已经落下.国内国境间擦枪走火不可避免,但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电影也在此复杂情势下艰难诞生.Manchevski对影片的成功感情复杂,一方面觉得辛苦有所回报,一方面害怕评论将影片按照纪录片来解读.他在文中反复强调从头到尾他的拍摄目的都于记录无关,为此他还特意将影片场景诗意化,童话化,为与纪录片区分开来. "The country was made to look like a fairy-tale land in the way it was photographed... Special effects were utilized (moon, stars). The music was quite dramatic. We even created new geography of the country... we wanted to create even more heightened reality composed solely of wonderful landscapes, a place obviously unreal, closer to a mythical land than to current-day Macedonia."
在这段叙述中,Manchevski顺便谈及了对”纪录片”(documentary film)是否真的能够”客观”(objective)的看法,而这也是全文我最喜欢的讨论.他说"纪录片"永远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客观,因为:何时开拍, ,何时停止, 如何取景,如何后期剪辑,音效 -- 都取决于导演的决定,而一个取决于个人或一个团队主观意向的事物,如何能称作客观?所以不管导演多么拼命想公正,拍出的也不过是他对题材的主观理解.被人脑重新组合演绎过的信息,永远不会真正客观.换一种说法就是,也许”纪录片”根本不存在.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documentary film. The moment you decide when to press the button and where to point the camera you are making a choice that affects the ‘documentary’ aspect of your creation. Not to mention editing or voice-over, that further enhance the filmmaker’s manipulation of the story. Every film is a work of fiction, no matter how hard its makers try to be objective. That’s the nature of the beast. What is ‘being objective’, after all?"
Manchevski文字的动人之处在于画面感很强,像在画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比如他对影片三个部分的大致基调的描述:
"In the first third, the country was made to look like a fairy-tale land in the way it was photographed. Blues and visuals suggestive of Byzantine art dominated the first third; the middle section was glassy, gray and milky; the third part was brown, warm, even hot, pagan: sticks, mud and grass."
最后,虽然毫不犹豫给五星但并不太推荐此片,除非你有极大热情.兴趣平平者应该会觉得影片缓慢又混乱吧 -- 比如第一次看的我.
影片略漫长,观影须谨慎.
Reference:
Rainmaking and Personal Truth, Milcho Manchevski, 2000. Rethinking History, The Journal of Theory and Practic, volume 4, issue 2, page 129-134.
#SIFF#4.5;「时间不逝,圆圈不圆」三段式结构封圆,如今看来虽寻常,却是开启诸多影迷的启蒙之作;时隔十多年第三次重温,仍为这广袤美丽的土地上永无休止的流血而痛心,枪林弹雨种族隔阂阻挡不了爱意;仍最爱第一段,暗蓝夜幕山巅的剪影,圣歌响起的悲凉肃穆。
上影节重看一遍。想起当年还是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刘女神给我们看这片子,我跟人乙看得一愣一愣的,大呼牛逼。。。。
勉强上5星。不同视角的近景镜头被快速剪辑到一起,和音乐一起创造出神秘主义的意味,让影片陡增美感。用假小子和不知道责任在谁的杀人故事表现巴尔干理不清的民族矛盾很见功力。素材和视觉上的出色能让结构主义的匠气和故事平滑度的缺失不那么明显。
头一次见到靠不合逻辑的循环立足影坛的片子。时值拉萨事件,观感混淆,感慨良多。仇恨就像片中不合逻辑的循环。
没法给五星,因为期望值太高了
对于那种动辄杀人,举枪就射,仅仅是因为别人和你的信仰不一样、民族不一样、想的不一样的人,我完全不能接受。如此不宽容的文化和宗教,我也不能理解。
言语、面孔、照片只是三个符号。种族、宗教、战争只是三个背景。过去、现在、将来形成了一个圆圈。爱情成为了死亡的催化物。比《低俗小说》的圆形叙事结构脉络更清晰更有喻味。
时间永恒,为什么战争却没有尽头?即使爱也无法拯救的宿命轮回,只能这么写下、被传递,火把却始终不够燎原。
1。亚历山大被安妮拒绝后独自回到故乡· 2。亚历山大被杀· 3。安妮得到亚历山大的死讯向前夫提出离婚·。 4。桑米拉遇见小修士·· 5。桑米拉被杀 6。安妮参加葬礼并拍照片。 7。安妮整理照片·并出门·遇到母亲·然后遭遇亚历山大的求婚。
摄影和配乐绝佳,让电影升华。大地充满神性与诗意,而大地上的人们却偏执又狭隘。言语、脸、照片,误解与真相。乌云密布,暴雨将至,时间不死,圆圈不固。愿世间再无“巴别塔”。
#SIFF# 多年后看还是很精彩。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摄影师/照片这个角色的关键性、破败的作为隐喻的故居、还有伦敦那场出租车戏发生在Marlow House旁的Arnold Circus恰好也是个环形结构(也有可能是想多了,哈哈)。
B+ / 优点太多就直接说缺点。结构被剧透太多遍所以震撼度弱了不少,个别关乎时间感的暗示显得有些刻意。其中第二段力度略为不足,与前后两段的史诗气质产生裂痕。第三段的分娩莫名想到《保持站立》。94年《暴雨将至》金狮,95年《地下》金棕榈,其实世界并没有在乎过南斯拉夫沧桑与荒芜的谜题。
时间不死,圆圈不圆,仇恨尽头,星火燎原
圆形结构的片子,叙事手法很奇特,但故事本身有点闷~~
影片的形式有一种强烈而原始的粗糙感,让人触手生痛。然而简单的影像背后却有沉重的内核,于龟裂的大地上暴裂着涌现。如此,在将至的狂风暴雨前,谁都无能为力。这是一个已经和现实文明割裂的世界,或者说,就是现实文明下那片不为人知的部分。没有人想面对,也没有人能逃脱。
环形结构,大量逆光剪影,前南斯拉夫的阴影。不少反复出现的精致细节,比如连续的梦醒、两次拥抱、乌龟。还有海边的修道院,危险的美。这是绞缠在宗教与民族国家漩涡之间的那些地区共同的囚笼,每一次互相保全都成了一场杀戮。唯一的曙光出现在两只羊的诞生。暴雨将至,那是老天爷也无能为力的眼泪。
一如暴雨将至的时刻,片子出奇的闷。这种观感上的不适倒是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前南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循环的叙事可能现在看来不算出彩,但联系那个时代人民的心境还是值得玩味。所有人都在等待暴雨,可现实却可怕的轮回…
当我还真苦苦纠结电影的逻辑时,才发现导演根本就没打算按逻辑拍。time never dies ,the circle is not round。在无限轮回的仇恨与战争中,每个人都被不同的方式所影响,或许可能性不同,但仇恨一直像黑云一样笼罩着大地,希望最后的暴雨能洗涤大地的罪恶。导演的取景颇有宗教意义,一种朴素的哲学。
那种切身之感之痛之真实。 我爱这里面太多东西,但不包括种种发生和死亡,却有太多。 音乐大爱,服装美。 叙事,大家都在谈论它的叙事,就好像它只有叙事结构一样。
看完这部片,第一次产生了“至爱”类电影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