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上个月最有趣的事情,大概是天体物理学家发现引力波。果不出其然的是,在不可知的背后,它也被解读成神或上帝的恩典。
《超新约全书》正好讲到了上帝恩典这回事。虽然没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终五强名单,但电影的口碑之硬,也超乎很多人意料。它可能是这堆片子里头,最嗲、最轻松和最触动人心的一部。我甚至觉得,它比《索尔之子》都“好看”,绝对是我愿意再看上几遍或者是重温其中段落的那种片子。 以上帝的名义,《超新约全书》没有像伯格曼或塔科夫斯基那样,去深入探讨宗教信仰和人性冲突的问题。它戏谑了无所不能的上帝,将他刻画为一个散发着男权气息和父权威严的中年大叔,邋遢,粗暴,恶趣味。对妻子大喊大叫,对女儿大打出手,恶棍一枚。 我并不想探讨上帝这一话题。正如最后,电影也只是把睡袍上帝,换成了粉红上帝,换汤不换药。上帝和新约全书只是一些笑料,好比老梗新编。《超新约全书》打动与我的地方,是库布里克的斧头和黑客帝国的母体之类的迷影情趣,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眼花缭乱的摄影术实验。最一击即中的,还是雅克·范·多梅尔的赤子之心。能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电影导演,其实并不多,法国的西维亚·乔迈,美国的韦斯·安德森和理查德·林克莱克,以及日本的是枝裕和。
所谓赤子,绝非只是拿小孩子的反抗和选择做文章。 雅克·范·多梅尔会像一个浪漫诗人那样,去捕捉生命当中的动人时刻。一捧金光闪闪的珍珠,落在大理石台阶上。一个普通寻常人的心跳,正如一首无人知晓的古典乐章。一具青春美艳的肉体,成了中年男子魂牵梦绕的毕生心结。不止一个朋友说,看到亨德尔的手之舞,上班汪的行尸走肉,色情狂的年少追忆,杀手的拥抱自己……每一处都差点热泪盈眶,小清新得酥软发麻。
电影最吸引我的一个设定,是每个生命的末日时间被泄露。被水果粉膜拜为上帝的乔布斯说,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 这话听着……有点像高级鸡汤。 我喜欢的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他在《末日的愚者》是这样说的: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你会因此改变现在的生活吗?那你现在的生活,到底是打算活到几岁的活法呢? 六个福音篇,全部脱胎自这个设定。奴役和折磨人类的痛苦烦恼,大多根源于童年成长和家庭不幸。往后失意,失落,失败,失魂,得过且过,撩动不了内心深处的渴慕追求,更不要说更高的生命理想。雅克·范·多梅尔深度痴迷于这个人生命题,从《小英雄托托》到《无姓之人》,小时候投向水池的石子,产生了永不停歇的生命涟漪和无形海浪。
吵架不休的夫妻,如果得知对方的死期,是否还会一直跟对方吵架,直到他死去。郁郁寡欢的多数人,是否真能说走就走,及时享乐。《超新约全书》用不可能写可能,用电影把玩生命。这三五天和几十年,与人类进化和宇宙始末相比,确实是苟活在垂死的边缘。 即便是个嘲讽喜剧,电影还是很容易被解读为失败者的心灵乐章。多活一天都觉得赚到了的感恩之心,其实谈何容易。《超新约全书》所做的,是传递福音。作为观众的我们,则是电影的忠实信徒。 在白富美的凯瑟琳·德纳芙段落,《超新约全书》表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家庭生活和婚姻情感,它也存在缺失与遗憾,甚至坍塌得比普通家庭还要快。这相当于说,每个人从出生到死去,都是不完整和孤独运动的存在,被玻璃罩密封,文件包紧锁,豪华别墅囚禁。但每个人与周围世界,其实仍有神秘联系。最后一篇福音,多梅尔还政治正确了一把,让红衣男孩得以逃脱天生的性别身体。 从艺术片、色情片到小清新,这部电影应有尽有,宛如一条珍珠、贝壳和玛瑙所编成的生命项链。它不是完美经典,却是动人佳片。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超新约全书》,下面请看前线人间众生们遇见天神降临后的百态评价了!
曲有误:
人性与神性。
非有想非无想:
这是本届我看的最轻松最快,没有中断的一部了!
Spy Liu:
缺乏精妙的文本,于是一切戏谑的解构都变得刻意和无聊。
Her Majesty:
不够严肃,也有点端,但女性主义的剧情我还是举双手资瓷的。
赵小毯:
从宗教作为起始点后面逐渐变成人性问题。但始终缺乏一个特别有利的切口。
果树:
很有童趣的解构,并真的带了点让人思考的成分,有点找回看《天使爱美丽》的感觉。
布谷卟咕:
玩烂梗却很有趣,虽然有被带节奏无法自行思考的嫌疑,但是本届影展难得清新脱俗不致郁不晦暗不血腥不颓废的大爽片。
psychopath.MN:
如果结尾能够及时收住更好,最后拍飞,一路颠覆,一切都显得太直白。如果停留在妈妈改变天空那里,或许恰到好处。
Xavier-耐观影:
对圣经最有新意的影视作品解读,以18个圣父信徒取代原有的12个,并把圣父送到乌兹别克斯坦(《圣经》被禁止的国家),唯一的缺点是结尾比较弱,无法自圆其说。
给艾德林的诗:
极其新颖的概念却缺乏相匹配的概念内容,按照预期来说,文本内容的高度没有低于预设框架就算成功,不过显然导演对于这样不感兴趣,他只对展现如此点子相称的聪明着迷,或者也可以猜测,他没有对应实施付诸使之变得更好的能力。
Polaris.J:
很法国。经常会想象,如果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死期是什么就好了~ 觉得其实还可以更有想象力一些~ 很难想象是和无姓之人是同一个导演。有点抨击男权直男癌的意思,上帝其实有点可爱hhhh。哼 原来生活中这么多的不如意都是你做的袄。
子夜无人:
源自于解构《圣经》而产生的那点子猎奇和乐趣其实在大概半小时左右就已经完全消退了,但它反而开始延展出另一种力量支撑着你。整体姿态始终是足够轻松和戏谑的,并没有因为那个形而上的出发点而产生任何一刻试图抬高身段的野望,对于宗教的所有观点和判断全程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而落点是无数个有温度的人性细节,是世俗的悲哀和孤独、幸福与快乐,是壁画上的圣餐,而餐桌的尽头不是天堂、是生活。
欧.尹:
与《无姓之人》相似的是,范多梅尔依旧执着于高概念的故事,杂糅致敬梗或已有元素,来做其独特的、文艺的、唯心的表达。不同于前作的繁重和刻意,本作终落点于最浅显亦是最深奥的地方,即心灵的解放,反抗男权父权、追求爱情、争取身体支配权等等都仅仅是这一内核的外在呈现,《超新约全书》这五个字实已经将这一本质挑明,只不过这部“宗教”电影不似预期的那样,它没有故作高深、玄之又玄,只有轻松自如、调侃幽默,世界重启,万物可爱。
鲍勃粥:
过度的奇观和缺乏指向的文本结合后只会变得极度疲软,不是每次童真的幻象都足够有魅力,过度的重复显得累赘和无趣(反复出现的新·最后的晚餐油画,反复呈现的维克多书写超新约全书,本身并未有力),对圣经的借用仅仅停留在最表面的结构和表意文本上(出埃及记仅是离家出走,门徒也仅是多凑六位,消失的“哥哥”似乎是耶稣),更为复杂的对位则模糊不清,并未从人物的状态和行为上看到转变,到最后沦为一场自我狂欢的马戏秀场。选择的六个门徒似乎刻意呈现一种多元性,但是又是不够多元和复杂,局限在一个安全区内原地踏步。
#FIFF16#无人知晓单元第7日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看完电影觉得腻歪,短评吐槽了一下。
晒衣服时忽然想,这不是单纯对女性推翻父权的歌颂吧?这简直是对女性的侮辱啊!
编剧下手真狠啊!
首先明确一点:愚昧的善良和冷酷的恶趣味,二者在任性而为上没差别。甚至无知善良有时造成的后果更为可怕。
更隐隐觉得,爹神的恶趣味在丧心病狂的同时,也充满着对生活的无限创造和探索。当然,无可争议的,这种快乐建立在他人尤其是役民的痛苦上,是错误的,反人性的,暴虐的。最后被流放中亚造洗衣机,重复不停地把洗衣机盖子推上去,再无奈地掉下来。重复在希望和失望间的惩罚,活该呀。
然而我并没有在影片中看出对女性的褒奖。
我从影片中看到了家庭冷暴力、转换性别、移民、怀孕、女性家庭地位低下、乃至荡妇羞辱甚么的,但影片给出的答案又是啥呢?
冷暴力的女性拼命美容、招男模、最后人兽,看似是种觉醒和解放,女性们快欢呼吧!可是这和男性正在做的事有啥区别?难道不是该放飞自我,任性地寻找自己丢失的情趣和能力么?结果找来了一个更强壮的雄性来陪伴自己。当然从灵长目的平均尺寸看,这位女性更在意的是情感陪伴。我似乎看到了编剧微笑背后的嘲讽。
那个转换性别的小男孩。之前有个招黑的段子说:——“我要喝酒/抽烟/开车/结婚/旅行!”——“不可以啊孩子,你才五岁。”——“我的性别错了我要做手术!”——“好的,这是激素和手术注意事项。”这个段子招黑点在于,人的性别意识确实很小就确立了,这种类比没有意义。但真正的问题是:人类对于大脑和心理的研究程度,是否到了手术于身体所能达到的那个程度?真的排除了生活环境、网络媒体、父母教育可能的扭曲贡献了么?不歧视当然是正确,但明确地鼓励,真的合适?穿着红裙子的小男孩后来说,我要离家出走。希望他转换性别的愿望和离家出走的成因不一样啊!离家出走似乎每个孩子都偶尔会有,至于原因嘛,呵呵。我似乎看到了编剧微笑背后的嘲讽。
移民问题。爹神被遣返时大喊:我要让你们结巴,生疮,头痛,脚瘸!天啦,编剧下手是有多恨!这里爹神简直变萌了好么!难道不是该高呼着“我要汽车/人体/定时炸蛋搞死你们!”么,哈哈哈哈。在墨西哥修墙、伦敦大厦刚刚被“个别受压迫民族人士”撞了车的这几天,我似乎又看到了编剧微笑背后的嘲讽。
怀孕。快结束时有个镜头,假手女和杀手男(是这一对吧?)坐一起,男的挺着大肚子。女性们又要欢呼了吧?拿衣服。这不过是和当代男性“三妻六妾九个小三”一样的意淫而已啦(当然有的地方还真有)。这种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往往是种真麻痹和假恭维,屁用没有简直。我似乎看到了编剧微笑背后的嘲讽。
女性家庭地位低下。妈神似乎除了棒球和十字绣外,就是打扫做饭了,整天痴痴呆呆浑浑噩噩。这种设定没问题。然而解决办法是啥呢?把洗衣机关上,把爹神关在中亚造冰箱,然后自己凭喜好装扮人间。影片最后有种不正确的“女司机开车”偏见——亚洲男性们别笑,你们也是不会开车偏见的受害者。谢谢电影再次强化了“妈神掌权第一件事就是给天空换个颜色”这种偏见。我似乎看到了编剧微笑背后的嘲讽。
荡妇羞辱。因为听不懂,只能依靠字幕啦。就是那个断臂女性,被仰慕的人(或者说性幻想持有者们?)称为“绿茶婊”。我能想到的最好回击方式,是女性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想法做法,喜欢就追求,然后比那些烂人都更幸福。影片的方式似乎是,一个力量很强的男性过来说,对不起,我爱你。后面不知怎么就成了。我似乎看到了编剧微笑背后的嘲讽。
影片还有不少点吧,不记得那么多。如果想起了,再补。
另外,作死小哥是砸坏飞机时就死了,还是飞机拉起来之后重置了才死?没看到。观影中途,这位小哥大概是唯一让我看下去的理由了?
编剧的曲笔真心好,如果我的牵强附会真的存在的话。因此加一星。
2017/04/02
矛头直对男权世界,用尽各种手法去嘲讽揶揄。它更是一部迷影大片,从库布里克的斧头到无所不能的摄影术实验,从艺术片、色情片到小清新,应有尽有。前几篇福音真的大好,无论是亨德尔手之舞,行尸走肉的上班族,走心的色情狂,郁闷的杀人狂还是德纳芙阿姨抱金刚,相形之下,红裙子和结尾,都有点泄气。
4,本年度最佳法国喜剧片。脑洞大开,未曾见过的疯狂想象力。导演多梅尔应该是影迷吧,大量借用那些经典级影片的技术手段和片段来做新式喜剧的诠释。剧本可以说是良心和用心之作,相比别的法国喜剧片的吵闹,美式的下三滥趣味,该片几乎是难得创意集合。但部分桥段俗套的短板还是没能掩盖住。
又奇想又好笑又浪漫……完全是我迷恋的故事类型
颇有《黑镜》配上《天使艾米丽》的感觉,残酷,黑色又有些魔幻。除了大开的脑洞,里面许多金句非常值得玩味。
3,对想象力极度丰富开局设计期待越多,导演小清新的追求就愈发显得可怜和幼稚。在本质上,高概念新颖格局却以平庸内容和美学填塞的段落式电影,是相当让人反感。一种把小聪明糊得满地都是的贫乏。
仅仅是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可见死亡的力量多么强大。或许爱情能够治愈孤独,而死亡可以治愈一切。结尾男性上帝被流放乌兹别克斯坦,女性上帝让天空开满鲜花。隔空呼应了《浮士德》的主题:伟大之女性,引导人类上升。
解构宗教与颠覆男权的奇幻喜剧。1.拍飞了,脑洞大开。独臂女,压抑上班族,自闭色情狂,命运刽子手,德纳芙与猩猩,异装癖男孩。2.唯一遗憾是收尾临门一脚力度欠佳。3.笑点一箩筐+多处迷影致敬:闪灵,美国丽人,鬼妈妈。4.比喻影像化:剥核桃,珍珠滚落阶梯。5.打破第四堵墙,毛玻璃外化隔阂,繁花苍穹。(8.8/10)
荒诞离奇,极尽戏谑。上帝创造了世界,却败给一台破旧的电脑。颠覆男性主宰的世界,让女性实现对世间的救赎。流浪人、色情狂、独臂女、杀手、跨性别男孩、金刚老佳人,新六门徒构成"超新约全书",杀入最后的晚餐与重生的沙滩,影像、故事都趣味十足,大爱!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几乎是年度最惊喜的观影体验。如果把《圣经》故事搬到当代会怎样?如果上帝是个糟老头子会怎样?如果每人都知道自己还剩多少时日会怎样?片中有对现实精妙绝伦的讽刺,有对圣经大胆肆意的想象(和亵渎),有对经典电影的戏仿致敬,也有对人性美好的伟大歌颂。真好看!
#比利时人#脑洞也不小啊,能让凯瑟琳·德纳芙还和黑猩猩谈恋爱,上帝是个住在布鲁塞尔的偏执老变态,有个倒霉蛋女儿,老婆是粉红碎花少女心的扫地大妈,掌控世界的法宝是台586配置电脑,致敬桥段不胜枚举,嘲讽脸天马行空治愈片。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本片实现了从男权到女权的转换
这个是欧洲小清新,我和厄尔和垂死女孩是美国小清新,海街日记是日本小清新。
想像力爆棚。每个普通人的福音书。用诗一般的语言来描绘气味、颜色和感觉。让我听听你的主题曲,为你造一个梦吧。致敬了好多电影啊!我家芙芙那部摆明就是“Max, mon amour-1986”,芙芙你说你演戏这么多年还记得自己都玩过什么,跟什么东西做过吗!?!?!?! #7117.
设定很好,但讲述的形式有点直白和散漫,即便如此还是被那只跳舞的手、和镜中的自己拥抱感动了下。PS: 小女孩每次把头贴到别人胸口听乐章时,都很敷衍,能不能多停留2秒有点倾听的诚意啊……
假大空
流于表现主义形式的浮夸之作,法式幽默总觉得是一种介于戏谑与丑角戏之间的闹剧,欣赏无能,总觉得通过宗教嘲讽最后剩下的终究还是神性,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啊。
神作+2015年度最佳。脑洞够大,神展开,槽点无数,宅得可爱。更何况是个非常牛逼的Database叙事。特效也许真是差了点,结尾虽然把最后一分钟营救翻出了新花样,但是还是有点崩。多梅尔依然在复沓童年固置的主题,“为什么孩子们都不见了”,因为欧洲老了。
上帝全家键盘侠,脑洞还得看妈妈。多梅尔的想象力还在,呈现得却是中规中矩,好在最后几分钟童趣回来了...
通篇都在欢乐的扯犊子,看得人哈哈大笑却又感动。影像气质上有点近似热内,共性是洋溢的童趣和真人动画感。雅克.范.多梅尔也是一贯走脑洞奇开的路子,<无姓之人>的丰富多维令人深感颠覆和震撼,这部的反讽解构同样不设上下限,对宗教津津有味的恶搞令人联想起经典老片<万世魔星>。亨德尔和舒伯特太销魂
编剧开脑洞,各种元素、创意、形式和想法做加法,做一部视听效果很赞的欧洲小清新,很多地方还让人感动的。拿《圣经》开脑洞,玩解构打造儿戏感十足的平行世界,和好莱坞小清新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编剧很沉的住气,很艺术电影的做法,将要讲的主题表达的很含蓄,稍微有点拼凑感和不知所云倒更好。
好棒,没想到那么棒。一个旧约的上帝,一个新约的圣子,一个后现代的圣女,一个人性的太人性的圣母。一个对老陀“宗教大法官”的崭新回答。结尾驱逐父神,迎接母神的回归,政治正确立场鲜明,毕竟是个重新定义价值观的电影,如果一直温吞水,大约就没什么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