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把好莱坞的这些经典情节都捏碎了,然后随意填充到自己的电影里,让人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却又摸不到头脑、搞不清来龙去脉
抽掉好莱坞所用的转折,这是这部电影所用的反好莱坞技巧,夫妻在吵架,妻子前面还在发怒,镜头一切却原谅了丈夫,丈夫的话被切掉了
好莱坞的情节叙事讲究个完整性,但特吕弗不然,他把一段情节的前段或者后端裁去了,或者只让观众看到一个引子或者结果,观众必然会问“然后呢”“为什么会这样”,但特吕弗不会回答,他貌似是想让观众意识到自己被好莱坞叙事惯坏了,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电影叙事规则
酒后随译,准确性一般,仅作个人资料存档用。
基本来自维基,少部分来自幼兔波。
本片的原著小说是美国作家大卫·古迪斯写的《Down There》
特吕弗的妻子玛德琳·摩根施特恩读了这部小说,令特吕弗注意到此书。特吕弗本来想把这书拍成一部高预算大制作电影,结果没能拉到投资。最后就成了一部在街上拍的低成本电影。
小说里的主人公相对坚强,自信,他自己选择了孤独的道路。而电影里的查理却是无法逃避的被隔离,他总是害羞、沉默寡言、深居简出。
电影表现了小说里的悲凉主题:一个妄图逃避过往幻灭生活的男人,只能重复他唯一会做的------弹钢琴,可是他依旧无法逃离自己的过去。
然后,特吕弗的电影将其自身解构为两重意义:一重是致敬,一重是沉思。
致敬既是针对美国文学,也是对黑色电影。沉思则是针对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剧本在拍摄过程中频繁改动,特吕弗说:“在《射杀钢琴师》里,我想打破线性叙事,拍一部每一幕都能愉悦我自己的电影。我不按任何标准来拍此片。”
本片体现了特吕弗的个人风格:程式化、自我悖反的情节,而这些也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标志:大量的旁白,脱序的拍摄镜头,以及突然的跳跃式剪辑。
本片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但在狂热影迷中非常受欢迎,其中就包括克劳德·米勒。后来成了法国知名度最高的中生代导演。克劳德·米勒说他和朋友们能记住所有的电影台词:“我们永远在引用电影台词,这几乎成了我们的内在语言”
开场酒吧里演唱的小草莓(Framboise)是Boby Lapointe的作品。
http://zhangmenshiting2.baidu.com/data2/music/12984531/12984531.mp3?xcode=eb1bcf76641ec6b4b5949db22586f5d7&mid=0.20479237254582男女主角逃亡时汽车放的是恋人絮语(Dialogue d'Amoureux),由Félix Leclerc和Lucienne Vernay演唱。
(歌词很棒:当我的爱变成恨,我将戴着帽子离开,当你不再爱我,我会当成是平常事)
(法语达人解释下这歌词里老提头发和帽子跟爱情啥关系?歌词链接:
http://www.mp3lyrics.org/f/felix-leclerc/dialogue-damoureux/)
#法国新浪潮# 特吕弗的反类型经典之作,对各类迷影元素信手拈来,以至于其更像是一封献给电影的情书,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导演本人的影迷属性,因此特吕弗并不排斥主流的商业制作电影,这也为他后期回归自己口诛笔伐的“优质电影”奠定了某种基础,精细的排演调度、考究的布景与大牌演员尚未攻陷特吕弗的作品,但与戈达尔自主编剧的行为不同,特吕弗在很大程度上依旧仰赖于成熟的文学文本,代表作《朱尔与吉姆》如此,《射》亦如此,生动欢快的摄影在肯定青年文化的活力同时,也是最为符合原著小说调性的风格择取,黑色电影、心理剧、惊险片、悬疑片等类型标志纷至沓来,突变的基调令观者难以确定某个类型公式套用、读解,而可单纯从这些难以预料的变调中获取观影快感,而一些好莱坞电影“明令禁止”的剪切方法,如查理拜访经纪人时中全景与犹豫是否按铃的食指大特写间的两极剪辑,特吕弗对此丝毫不在意,解开个中束缚,新浪潮奔涌而出。
2022.11.20
这学期上一门课讲1970年后的美国电影,从新好莱坞和“Movie Brats”一代讲起。自然也绕不开新浪潮。新浪潮对新好莱坞的影响深远,很多70年代的电影都有非常明显的致敬新浪潮的地方。
今天先是看了非常著名的Bonnie and Clyde,新好莱坞风格的滥觞之作。反叛、年轻,无所畏惧,要冲出一条出路。这部电影有很著名的一个海报,海报上的标语就是They are young. They are in love. And they kill people. 电影里CW摩斯的父亲也对崇拜这一对亡命鸳鸯的儿子说,你傻不傻,他们就是俩小孩儿。
而这部片子受到两部新浪潮电影影响很深,一部是戈达尔的“法外之徒”,另一部就是特吕弗的这部“射杀钢琴师”。
射杀钢琴师里有很多戏仿/反讽经典好莱坞类型与桥段的地方。这种反转是为了twist观众的期待,从而打破观众对于特定类型片的期许,也打破了观众想把这部电影归类为特定类型片的企图。比如在绑匪与人质共处一个空间的紧张时刻,导演反而用了喜剧效果。俩绑匪绑架钢琴家和他心仪的姑娘时,他们在一起讨论女人,讨论穿丝袜。当他们绑架菲度,钢琴家的小弟弟时,他们在给小孩儿秀他们的音乐打火机,腕表,并且表示自己还有各式各样奇巧的小玩意。这种对节奏的把控,消解了紧张气氛,释放了压力,也因此让喜剧元素由于不合时宜、超出期待而显得尤其好笑。这种手法在后来的喜剧电影中并不鲜见,蠢萌的绑匪也成了某一种类型人物。譬如科恩兄弟的“Fargo”里面,喋喋不休的史蒂夫·布西密和他一言不发的傻大个儿搭档就形成了一个蠢萌的搭配,把明明应该很紧张的场景搞的漫不经心,因而充满喜感。甚至“一页台北”里都有类似的桥段,高高被绑架到车里,还是一脸搞不清状况的样子,说谢谢你们载我哦,我家就在前面我在这里下好了。然后也在谈女人、谈感情,发展到最后居然一起打麻将……
但是Fargo和射杀钢琴师凝重的地方又在于,绑匪再蠢萌,也毕竟是有枪的,是会杀人的。Fargo里的闷大个儿狠到可以把布西密直接塞进绞肉机里。这时他们不再蠢萌了,他们野蛮而残暴。
就像野兽。
射杀钢琴师里,钢琴家的两个哥哥,本质上和绑匪是一样的人。就是野兽一样,不文明,不开化,一言不合就杀人。也蠢萌,也天真。但是残忍与天真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钢琴家则是纤细的、柔弱的、忧郁的、暧昧的。
这是对传统“阳刚硬汉”形象的一个反叛。
影片里除了钢琴家,其他男性的都是“雄性动物”一样的存在,是阳刚,但是简直不是人。这部片子对“Bonnie and Clyde”的影响也很微妙。Clyde从某种意义上讲满足了传统“阳刚硬汉”的形象,他抢银行,拿枪杀人,有案底。但与此同时,他又善良,天真,甚至有点脆弱,影片还暗示他性无能(所以手枪是他的“工具”,抢劫与暴力则是他的love making)。这样有些脆弱的男性形象其实是很动人的,会激发女性的柔情。而女性对于传统阳刚硬汉的崇拜,更像是对父权想象的实体化,而那些阳刚的男人,就是父权的具象。这甚至都无关爱,而关乎权力(power)。而怜惜是与爱有关的。
这部电影里的男主角,瘦小,忧郁,优柔,暧昧,是艺术家,眉眼含愁,眼睫毛像蝴蝶一样覆盖下来——色戒里的易先生,也是这样的。甚至胡兰成,也是这样的。当然胡兰成因为其本人的柔媚和骨子里的自恋与夸夸其谈,让他格调降了很多,但是本质也是这样的气质,才能满足张爱玲的fantasy。看看她写的易先生就知道了。而王佳芝对易先生一瞬间的爱,固然有其自我陶醉的一面,也未尝不是一种怜惜。
而这样的男主角,在担荷人生之苦的时候,便显得尤其令人feel connected.他一再重复的命运,逃不脱与女侍应生的纠缠,而心爱的女人又一个又一个丧命。他的外在反应甚至显得很冷淡。这也是一个内心戏癌晚期患者。
我非常喜欢电影里对独白的运用。
其实一般来说电影是用motion讲故事,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画面。甚至小说里都会提倡用描写这个人外在的神态表现而不是直接直抒胸臆地写他的心理活动。
可是电影的妙处在于,小说只有一个声道,写了内心就难以同时写外在,必然有一个先后顺序,而电影则有画面与声音两个轨道,画面来展示一个人的表现,声音则展示一个人的内心,做的好,便会有反差萌的效果。
这部电影就做到了。
不得不说,虽然里面很多桥段是为了反类型片传统而存在——比如在紧张的追击戏里,男主角心心念念想的是我要不要牵她的手,她会不会觉得我显得太浮浪?——但是这种穿插与反差所造成的轻盈感,我也怀疑是法兰西所特有的气质。
记得之前读周嘉宁和一个别人的对谈,讲到在没有大量阅读法国与美国文学之前,她们会以为美国文学是轻盈的,而法国文学有沉重的东西(这大概来源于雨果和巴尔扎克的印象吧),但是其实恰恰相反,美国文学里有非常沉痛黑暗的一面,而法国文学,却自有一股轻盈。
这部电影也是,讲的是人生的悲凉与惘然,却自有其无关宏旨的轻倩处,藏于叙事里,也藏于视角中。是生活中细细碎碎的细节,而悲凉,正因为来源于日常,藏在这细细碎碎的细节生活褶皱里,才尤其让你觉得避无可避。生活自多愁。
非常喜欢独白时的男主人公的脸,他眼神又犹疑又羞涩,却仿佛菩萨低眉——低眉是为心有不忍。让人一下子看到一个孤独、内向、内心戏丰富的男人的形象,这种形象存在于卡夫卡的小说里,存在于法国文学沙龙的身影中,他们自大着,却又犹疑着,“想要触碰又收回了手”,孩子气的这些瞬间,最是动人。
还是看片儿太少,当然看书也太少。如果积累更丰富些,大概会有更老练的眼睛。
多看,专心看,反复看。无他法。
率性自由的法国新浪潮,剧情和节奏就像是蓝调,不至于哀怨,也绝对不妥协,不刻板,不犹豫不决,总是带点自负的,可爱,步伐像个大男孩,可往往又在浪漫前却步,其实内在都是在讲日常里的得不到,差一点点,可是又没有叫人遗憾和后悔,爽朗如此,人生便已算快意。
仅以此片记住操蛋的张北音乐节第三天的直播,从The Soundtrack of Our Lives到知道Tricky不转了一共花了两部部【射杀钢琴师】的时间。去你大爷的。
套了犯罪片的外壳,内里还是新浪潮的手法,不讲究故事原委,只有人物当下状态,钢琴师这个角色融合了很多矛盾点,外表内向床上火热,身边两位女伴接连死亡使他看上去很悲情忧郁,但似乎他又能投入到新的恋情中,也是特吕弗的幽默与讽刺了。
只有法国人才会拍出这样神经脱线的黑色电影。他们才不在意犯罪动机、作案细节,追求的永远是至死的浪漫和感性。所以才会有男人在被追杀时,撞上电线杆晕倒,醒来后跟陌生男人边走边聊,听他谈女人和家庭。这个男人并不是主角,他还在被追杀,和陌生男人分开后,躲到了钢琴家哥哥工作的地方。钢琴家在妻子自杀后,隐姓埋名于小餐厅弹钢琴。餐厅里的一名侍女爱上了她。回家的路上,两人并行,若即若离,骨子里的浪漫劲儿就算在被追杀时也无法掩盖。弟弟的仇人把钢琴家作为了新目标,可这根本不是什么惊险的犯罪片,黑道杀手总爱絮絮叨叨。除了爱情和追杀,你不知道这群人想要干什么。相爱的人就那么任性地爱着,追杀的人就那么追杀着,原因和目标都不重要。
剧情跌宕起伏,剪辑干净利落。故事环绕在俏皮的音乐声中,也别有趣味。除了打乱的时间线,故事叙述和任务设定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感觉。特吕弗的悲哀通常于此,现实之残酷在于命运之不可预知,不可改变以及人心之不可揣度。大量与行为矛盾的内心独白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
仿默片的運鏡及奇異的畫外音自敘營造出不錯的代入視角,被潛規則的妻子、暗戀許久的情人、狡獪的店主與不成材的弟弟們等小片段都很好,但湊在一起並不能成為一個好故事——高潮一波接一波,卻不連貫,只成了瑣碎的短篇合集。
特吕弗的第二部,轻盈而有幽默感,典型法国新浪潮作品(跟早期戈达尔的气质好接近啊这个时候应该是俩人关系最好的时候吧)。虽说今天看里面男人一个赛一个地油腻猥琐,不过片子真的是很有想法,一方面对犯罪片的套路烂熟于心,一方面又各种反类型(突出表现在各种散漫且枝蔓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喜剧式的瞎聊桥段)。闪回大段落处理得很好。内心独白的用法是本片一绝了。
过了一遍剪辑,相当于二刷了,注意到了一些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剧本上的亮点。男主角几乎面临一切矛盾都选择束手,就连最初的机会也是门打开那个时机的偶然性放到他手里的。其实故事相信的是这种“内心斗争后无作为”的普遍性,认为普遍性让人忽视这种行为的后果,所以有必要呈现它可能带来的不幸,有必要提醒人这种行为的无伤大雅是基于幸运才成立的。男主角弹着钢琴向前看的这个动作,是一种遁入安全结界的逃避,把自己隔绝于外界,相当于最后还是回到那个熟悉的旋律里,选择束手。
原著美国犯罪小说,法国抒情调。技术很潮,台词诗意,时而幽默。姑娘上床脱光衣服后,男主角说“电影里面可不是这样”,于是将被子裹住诱人双胸。“反”电影。女主角中枪倒下滑下的雪景镜头最是诗意,在车上的温情莞尔足以让我春心荡漾。
新浪潮给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它的灵气,相比之下现在的电影太匠气,故事、摄影、演员什么都对,可对的又好像很过分,像按公式做出来的一样。即便是电影专业学生拍的电影,也一股脑的要走好莱坞的大片范儿,太专业则无趣。
兄弟皆匪寇,琴师亦杀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前妻的崩溃,却做不出正确的选择,记一命;与强壮的酒保搏斗,出于自卫一刀刺杀,记一命;利娜送他奔命,又接他回城,问他回屋会不会再不出来,他仍毅然决然回去跟树敌置险的兄弟告别,放利娜独自在茫茫然雪地里等待,利娜被枪杀,记一命。所谓射杀钢琴师,钢琴师没事儿,反倒直接、间接导致了多桩命案。然后,再重回酒馆做他的琴师,躲着疗愈,顺便结识新的女侍,成为她们一方天地里的新鲜爱人。
特吕弗诞辰90周年观影。黑色电影、法国诗意现实主义与新浪潮的糅合。手持、横摇、变焦,跌宕摄影随性如即兴曲;分屏、遮罩画幅、快切,跳跃的剪辑节奏又成丰富的装饰音。最好的是画外音与场景微妙的距离感,平添人物和剧情的暧昧不明、扑朔迷离。只是打底的故事实在无聊,像极最烂俗的黑色电影桥段拼凑成的古龙小说。
特吕弗第2部长片。1.满溢存在主义气格,戏仿与解构美式B级犯罪片,拍得很戈达尔。2.无主题,彰显自发与即兴性,及生活的无常与荒诞。3.车内插科打诨的绑匪,为科恩[冰血暴]借鉴,无意义话唠则被昆汀继承。4.画外独白(意图)与影像(行动)的背反。5.匪徒发誓与老妇摔倒的圈入。6.黑暗死谷vs白芒雪地。(8.8/10)
为什么老是要厚古薄今、追捧名导?各位难道认为这些年的电影是在退步?个人感觉此片的叙事剪辑表演等方面都很稚拙,倒是比更被吹捧、豆瓣评分8.9的<四百击>要好看一些。
特吕弗最好的,也不仅仅是类型片,人物之间似乎在展开某种接力,敞开的情节让每一段相遇与意外都绽放出七彩的小故事,仅仅需要把两个陌生人框在一个镜头里便能产生魔力,运动跟拍镜头与讲故事的独白作为两种流,在这里展现出时间的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张力。
7/10。没意思。后半段剧情跳跃性这么大,我还以为是戈达尔拍的,不知道这是不是为了模仿传统意义上那些因缺乏资金导致很多片段无法完成的好莱坞B级片。男主角表演很沉着,丝毫不抢戏。
672M 射杀钢琴师.Tirez.sur.le.pianiste.1960.D9.CC.2Audio.MiniSD-TLF
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把特吕弗擅长的好莱坞电影叙事和个人戏谑的风格结合起来。开头是黑色电影的风格,整个是黑帮片的变奏,钢琴师的内心独白和现实的对撞很有意思,雪地的场景跟后来科恩兄弟的《冰血暴》很相近,开头和结尾的钢琴曲形成封闭叙事,还留下对新来的服务员的悬念。这样的特吕弗挺有意思的。
实在是一部很奇怪的电影,同第一部作品“四百击”相比,特吕弗有很多改变,他尝试了完全不同的叙事风格,并不是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是为所谓的主题服务,这也让你的观影乐趣变得随遇而安。
特别喜欢查理去公司谈合同的场景。从他上楼梯时起就能听到很嘹亮的提琴演奏声,在他犹豫要不要按门铃时,一个无精打采的女生出门,与他擦肩而过。这时有一个特别神的调度,一直跟拍查理的摄像机果断地舍弃了我们的主角,开始追随这个女生!女生走了几步后,查理的钢琴声突然响起,女生驻足,摄像机却没有停止移动,而是继续后退并远离被摄体,直到把女生孤零零地甩在空旷的走廊中央。钢琴声伴随着女生走出公司,衔接到盛装的查理在舞台上演奏,收获雷鸣掌声的场景。很多导演会直接表现主角的命运转折,而特吕弗选择把焦点短暂地转移到一个毫不起眼的龙套身上,通过配角的落败与失意,侧面表现主角的成功与得势。而且其高明之处在于,主角之后的陨落也在他与女生的交替之间得到暗示。查理终究也会成为另一个走出房间,走下舞台,销声匿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