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批判都是响亮的,不是所有的愤怒都是有理的,不是所有的诚意的都是真相的,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慰藉的。
诞生于后89时期的香港影片,本片有非常锋利的锐角,有极其尖锐的控诉,有相当悲悯的俯瞰,也有太明显的想当然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与《甜蜜蜜》《秋天的童话》虽同属于移民题材影片,但经典性相去甚远。
即使是影帝影后,用两个香港演员扮演两个经历过插队,又经历了89的受迫害或迫害妄想的偷渡取美国的小知识分子,都很难让人共情。
89后,确实知识分子的移民潮风起云涌。那是个讳莫如深的年代,美国苟活艰难的刻画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评价电影首先是立足于文本,文本来说,故事支离破碎,结局反转突兀惨烈。而时代背景又过于隐晦。故事也许有原型,应该挖掘更鲜活的细节和事件。而不是概念先行的受迫害妄想。
导演妄图夹带太多的私货,显得用力过猛,还无的放矢 。
你的目标太大了,结果导致还瞄不准了,四处扫射,反倒无可破局。
敢破口大骂就是好电影?恐怕未必。
侯.德.健曾经说过,我们经历的还不够悲惨吗?我们还需要用谎言来对抗谎言吗?
90年代的老片,因为梁家辉,今天特意找来看,有豆瓣的评分在前,结果却比想象中好太多。很多人诟病的过于黑暗、结尾过于惨烈,在我看来非常正常。早期非法移民的艰辛,现在也许难以想象。张曼玉的精神分裂,前面通过其他人的转述,已经有很多交代。巨大的生活压力,恶劣的生存环境,异国他乡的危险遭遇,让她整个人渐渐如惊弓之鸟,求生的本能,令她最终为了活下来而以诓骗为生。整个剧情层层递进,不拖沓,不冒进,台语民歌成为唯一渲染情绪、标识节奏的背景音乐,跟影片的黑色基调非常契合。最后的结局虽然过于惨烈,但并不唐突。精神高度紧张时而失常的张曼玉,面对不愿意接受的过去(也可理解为长期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自保的行为,刚开始的自欺欺人,到真的遗忘过去),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完全可以理解。
梁家辉是香港的演技之神,不管什么电影,单看他的表演,就能沉迷其中。这部电影中,他再次贡献了卓越的演技,把一个老实、忠诚、一心希望夫妻团聚的大陆贫困乡下人演得惟妙惟肖。那时候的他,颜值也是巅峰,什么样的角色,都难掩他的光芒,当然,这种魅力除了外表,更多来自他神级的演技。
90年代香港不乏佳片,从影片立意到表现手法,都远超当今大陆的制作水准。这部影片的摄影非常棒,画面精致,色调晦暗,放到今天也不落伍。总之,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优秀影片,五星。
最近都在到处搜刮当年获奖的影片来观摩学习,先是看了金像奖的,然后去找华语电影成立最早的奖项——金马奖获奖电影,无意间发现了这部《爱在别乡的季节》,以为是类似于《秋天的童话》那样讲的是异乡爱情的故事,结果发现大错特错,而且影片要表达的内容也远不止片名里的“爱”字。
穿着类似蓝色工作服的服装的夫妻俩,妻子李红,丈夫南生,生活条件略微简陋,体现的是80年代我国普通家庭的一个状况,其实在《省港旗兵》里边所描述的广东普通家庭基本差不多,相比于同时期香港电影里的公寓简直是天壤地别,交代的背景其实也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也是主人公命运悲剧注定的一些线索(省港旗兵是大圈仔入港打劫最后和皇家警察激战,与本片同样写实但是关注的人群不同)。关于在80年代要去美国的困难程度,其实在《中国合伙人》里边就有侧面表现,除了英语要好,有经济保证之外大使馆还会关注你到美国的目的,显然80年代的中美差异之大,很多人借一些借口得到签证就会在那边“黑”下来并等待时机得到“大赦”(本片中一个香港偷渡来的纽约的女子是李红的同学,也可能是老师说自己也是没有身份只能等待“大赦”结合她所在的学校环境应该属实),因而开头所描述的夫妻二人大老远跑来上海办签证很困难,又提到了之前在广州办签证多次失败,讲明李红最后去到纽约实在是历尽千辛万苦,然而苦难才刚刚开始。
刚开始一个月有七封信,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络,而南生收到的最后一封信竟然是妻子要求和他离婚!这个年代,离婚对于他根本就是晴空霹雳!他出差去巴拿马的时候便以去墨西哥旅游为名从美国南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这种执着和坚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那辈人普遍具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他相信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要找到答案,然而这一路同样是苦难无数。
影片用丈夫的行动为主线,沿途根据线索逐渐去寻找失踪的妻子,同时影片利用配角们的回忆描述出妻子在美国的各种艰辛或者是改变,达到一种触景生情的效果。首先是南生的画家老同学热切接待了南生,听说了南生从墨西哥走入美国本土“十五个人,四个被抓,一个去了别的城市,自己到了纽约,剩下九个死了”的遭遇,画家十分沉重,当即答应南生可以吃住全归他直到找到李红。入夜之时他看着入睡的南生狠狠的抽烟,最后大抵是对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居然大半夜把南生推出了公寓,说:“自己也要吃饭撒尿,对不起”,结果南生只能睡大街,还被流浪汉偷了鞋。
邂逅了一个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女孩,看打扮就知道是当年纽约的不良少年,关于纽约8090年代的华人帮会可以看去年刘伟强新作《青龙复仇》,讲的就是当年华人帮派和一些关于非法移民的命运的故事。这个女孩10岁吃避孕药,14岁堕胎,还对南生强调了abortion(堕胎),u know?一口标准美式英语和发音根本不准的广东话听得实在压力(我下的是无字幕版),以及她根本不识汉字,和南生相遇时可以说是鸡同鸭讲,虽然都是广东话但是由于思想不同根本无法沟通,她不理解什么叫文革,却听得懂revolution,似懂非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竟然还用肉体得到的收入给南生提供开销,那时的南生已经经历了钱财耗尽,而一路寻找妻子无果的困境,开始穿上牛仔裤皮夹克融入那种放荡的社会角落,最终在一群光怪陆离奇装异服的社会废物狂欢中晕倒........
最后,那个15岁的ABC女孩Jane决定回乡下继续读书,还调侃南生说虽然很无聊但是我还是想回去读书,做个part time job应该没问题,你都能一块面包吃七天,我也行的(刚开始南生初到美国可谓省到了极致,背后是深深地无奈)。而南生也决定好好在这个城市先生活下来,剧情开始进入大转折和高潮。
南生送货居然重遇了自己的妻子李红!夫妻二人似乎能够重回国内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尽管双方历尽千辛万苦,流着热泪抱在一起时,背景音乐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简直是无比的悲怆和压抑,李红遗憾自己遗失的大箱子里有送给南生的西装还有给孩子的衣服,其实南生早就拿到了那个箱子,还被里边发霉而爬满虫子的披萨而恶心到吐以至于晕倒后看见Jane送来的东西都不敢吃。李红的反应只是害怕,只是还在一直紧张之中,我以为一切都会变好,然而一切朝着失控的方向而去。
在最开始时候画家老同学回忆自己在画展上见过李红,影片中表现的是一个衣着光鲜的时尚女性,而且根本不说广东话一个劲的说英语,此时的李红我认为早已经是变了样子,换句话说是最后的阶段;而在中餐馆夫妇回忆的李红则是差点被黑人街仔强奸而且生活在地下室及其困顿的阶段的李红;洗衣店老板回忆的李红则是从中餐馆辞工后(也可能还在台湾人开的中餐馆里工作)的李红,希望能够通过和那个上了年纪的洗衣店华人老板结婚而拿到绿卡,结果是她的护照上写着已婚,最后希望落空(和开头南生收到妻子要求离婚的信对应)。期间台湾夫妇和南生一些对话也是很反应的当时的环境,比如黑人区的治安夜晚得拿着枪上街,还有什么现在的台湾人过来都不洗碗了,都来搞金融云云,突出一代代华人的差异。还有就是保荐李红来美的一个上海的远方亲戚用上海话说:”这是人家的国家!“让南生不知所措。整部电影可以说从不同的华人嘴里说出不同的话,把一整个华人眼里的美国描述地无比真实。上海人,台湾人,广东人,香港人还有ABC,不同的来历不同的阶层(那个上海人49以前就来美,生活条件相当好,住在长岛富人区(《秋天的童话》里Jennifer去长岛的一个华人家里当家教,也是有钱人);香港女是偷渡过来的;台湾夫妇则是有了一些积蓄开中餐馆,等待着攒够钱搬到治安好的地方;李红则是申请过来学习的,一开始在语言学校学习后来则变成到华人区做老人生意的类似经纪的职业)。
南生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妻子坐在梳妆台前化妆,对他的早安态度非常恶劣,他简直是大惊失色,妻子满口英语的咒骂他并急着出门,他提着裤子追出门去却被绊倒,还把柜子上的东西搞掉了,那些写着”中国 广东省 番禹“的信其实都是李红没有寄出去的信!然而她却声称自己寄了那么多信南生都没收到!还怀疑是不是有人偷偷藏起来了!(这个桥段在去年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里杨千嬅说自己烧给死去妈妈的包裹居然都被拒收了,结果是自己抑郁过度自己给自己的包裹盖的章,所以我认为此处李红已经精神分裂,白天就是一副美国上流社会人的样子,夜晚却无比害怕无比脆弱)。南生一路追到华人区公园拉着李红说自己是她的丈夫并要重头来过,结果先是被刺伤,接着强吻自己的妻子被刺穿心脏最后死在了彰显自由主义的雕像之下,菊花被雨水打残,疯癫的李红拿着死去南生身边的相片开始发呆.......令人揪心而又无比唏嘘的结局用两人的还在广东的年幼的孩子在巷子里兀自玩耍的情景结束。
有人说结局有些不解,我觉得还好,李红精神分裂误杀了南生其实并不出奇,片中她险些被黑人拉到草丛里强奸,受到惊吓的她还不敢报警因为自己没有身份(估计是签证早已过期),去差馆肯定被遣送回国。李红来到美国后想回国却被身处国内的南生劝阻,只身寻妻未果的南生打电话归家希望回去却被自己的父母劝阻,多么的可笑和讽刺,回家其实哪要那么多理由?但是家中的人认为大洋彼岸满是黄金,还回来做什么!?南生此时终于体会到了妻子的心酸,然而一切已经太迟。台湾妇女数落南生:”你还有脸找你老婆?把她一个女人送来美国,就一条命,什么都没有!“南生无言以对。
家辉哥凭借该片拿到了1991年台湾金马奖影帝,实至名归。家辉穿着80年代那些白衬衫简直是高度还原了那时候的教师(我看过父辈那个年代的许多照片),再加上他初到纽约那种迷茫,苦寻无果的无奈和彷徨,最后再一次被自己心爱的人所伤致死,这一切的悲剧被他演绎得非常出彩。从1984的《垂帘听政》成为金像奖最年轻影帝后被台湾文化局封杀了好多年,无论在台还是在港都受到打压或是雪藏,甚至只能跟人做点小生意,七年后的金马影帝可谓是突破阻碍为自己正名,好的演员总会发光。
最后推荐一本描述当代纽约华人实录的书作为参考——《飘在纽约》。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