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从未离我如此之远,夫子又从未离我如此之近。
人类文明发展至公元前六世纪前后,三大哲人相继问世,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印度释迦摩尼、中国仲尼夫子。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微,世情险峻,仁义陷落,人人自危,但同时,也是文明急剧动荡、感痛而生的时代。孔子,就是在这样,国不国、家不家的的时代下,眼看着礼崩乐坏、人心荡逸,自此而生不同之心。
然而,大时代如此,一人之力又能如何呢?夫子之路,可想而知。无怪乎夫子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称名。
几十年的好学不待言,夫子所得之乐趣,我们也不可想象。但是性命危难之际,才知道君子之难。
厄困于陈蔡之际,身体饥寒,性命危顿,命运倾覆只在片刻之间。然而万死不悔者,是夫子也。万死不悔者,是夫子之弟子也。大道之重,大道之远,夫子之困,夫子之艰。弟子之惑,弟子之虔,弟子之敬,弟子之诚。
关于孔子一生,我明明早已知道结果的,每一件大事也都知道经过的,最后一定会安然无恙的,可是当看到夫子低头、子路疑问,还是哭了个稀里哗啦。
夫子这一生,一直在强求,一直在强求。可是这份强求又是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执着,执迷而不悔,哪怕是不赞同他理想的那些人,也对这个人无可指摘。为何中国只有这一个人可以被叫作圣人,其实不是他好学,不是他博学,不是他文武兼得,不是他弟子三千,也可以说不是他开创私学让平民有机会可以学习,而是他的明知不可而为之。
子路真是夫子的好弟子。一生能得夫子之指教,一生能得如许弟子,何其幸也。冉求,冉求,终是敬爱夫子的好弟子。冉求眼里的光与欣喜,唏嘘唏嘘。泪目。颜回之死,让人太痛心了。最深情的陪伴是颜回对夫子的敬爱:夫子在,回何敢先死。可回还是先死了啊。厚葬颜回是不合于礼的,可是厚葬颜回是合于情理的,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礼与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道难寻,又岂可放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这一生,到底该坚守什么?守礼而死,重义而死,子路先生你后悔吗?夫子,夫子,子路万死而不悔,坚持仁道与礼仪,你是欣慰呢还是心痛呢。
夫子说,并非犀牛,并非老虎,却奔逃于荒野之上,难道我推行的道义不正确吗?为何我会落到这般田地?是啊!为什么仁德之道不被世人所接受呢?
颜回告诉我们答案:
夫子之道至大,天下都难以容纳。但这是因为世人无知,并非君子的错。如果是大道没有修明,那是君子的错误,现在大道修明而不能被用,那是各个掌权者的丑陋无知。正因为如此,才更显示出夫子的伟大。
(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这部电视剧是1990年拍摄的一个电视剧,服化道、场景真的是朴素极了,夫子家里穷的那个造型,跟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有一批的那种穷,穷到我心里了。但是,在这种穷困更见出了文化的富有。虽然电视剧中多处与事实不符合,改变的挺严重,但是作为一部电视剧来讲,已经是极为不错了。王绘春老师演绎的孔子颇得夫子好学之三昧。推荐给各位。
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大道。但屡屡受挫。 国君们表面上对孔子礼敬有加,但实际上却认为孔子迂腐古板,他所谓的治国大道虚无缥缈、不合时宜。 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愿意同流合污,屡屡受到冷落和排挤。到了最后,孔子和弟子们的饮食和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在这种颠沛流离境遇中,一些弟子开始动摇,提出:“夫子的大道可以降低一些标准吗?” 明确表达出这种想法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高柴等。这些弟子都是名见经传的人物,可见当时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很有代表性。 我自己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就不能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与其大道完全不能推行,难道不能稍微变通一下,部分推行总比束之高阁要强吧? 这样的境况,产生这样的想法,人之常情。孔子的弟子们会这么想,我们也会这么想。 但孔子并不这么想!为什么?为什么他一定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弟子们呢? 包括后来冉求回鲁国为官,作为季孙氏家的宰臣,才能出众,治理有方,比如建立了更多的粮仓、收上来了更多的粮食赋税、扩充了军队、打了胜仗等。但却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甚至要开除他的弟子身份。 我一度为冉求鸣不平,觉得孔子迂腐而小题大做。冉求作为季孙氏的臣下,当然要忠君之事了,难道要他跟季孙氏对着干?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结合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常情才慢慢理解了孔子的坚持有多么可贵! 人之常情是容易不断妥协的。工作中如此,生活中也如此。 比如在一年开头,我们为自己的团队制定了工作计划,一切看起来都非常美好。 但第一季度过去了,进度有些拖拉,质量也没达标。虽然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会讨论,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毕竟大家都不容易啊!毕竟工作还是有进展的嘛!做了总比没做强!稍微降低一些标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到了第二季度、第三季度,进度一拖再拖,质量大打折扣,全年的计划估计也只能完成一半了。有什么办法呀!大家都没闲着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呀!也不能太伤了大家的心呀! 最终一年过去了,年初的计划进展的如何呀?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呢? 又比如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制定过各种人生计划:健身计划、读书计划、旅游计划、……等等。一开始还是激情四射,信心满满,但过不了一个月,就开始各种松懈、各种降低标准了。今天太累了,算了,就不看书了。新播出了一个好看的电视剧,今天晚上就不锻炼了,追追剧吧。到年底一看,买的一摞子书只翻了十几页,办的健身卡快过期了也没去几次。唉,懊悔啊,恨自己啊!这一切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就是所谓的人之常情。这就是普通人的行为逻辑。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妥协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现实情况如此嘛!我们总要生存嘛!人也要放松的呀!差不多就行了,何必为难自己呢! 于是,在不断的妥协中,我们从计划的这头滑向了现实的那头,最终一事无成。 曾国藩曾说过一句话:“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初时看到这句话,觉得太过分了,太不近人情了。难道做不成圣贤,就一定是禽兽吗? 我想曾国藩想向世人表达的意思跟孔子是一致的:立志要坚。如果你对自己树立的目标不断妥协,因为不为世人所理解就不断降低标准,最终你的目标将荡然无存。 大道一旦降低了标准,就没有了大道,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在B站上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当做电视剧看,《孔子》是部极其优秀的作品。无论编导演,还是服化道,以及编舞和配乐,都尽其所能还原了春秋风范,无可挑剔。尤其是配乐,配合剧情,恰到好处,而且是真正的雅乐,庄重肃穆。有些弹幕却反而以为这样的音乐有些阴沉,我只能感到悲哀,因为雅乐不再为人所熟悉,而且雅乐中的庄重不被观众体会。 对《论语》的展现也是十分卓越。随着剧情推进,孔子说出了那些广为人知的语录,创造出了发生场景。《论语》因为是语录体,每句之间没有上下文和发生的历史情景,让读者难以理解。电视剧以孔子一生的轨迹为主线,串联起了这些语录,创造出了对话的场景。有了这样的场景,《论语》也能让人理解。举个例子,就是那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是在子见南子之后。孔子遭遇了南子的打压,心中有怨气,说出了这样的话。这就是场景啊!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句,以前更多的是当作学习交友作君子来理解。拿整部电视剧作注脚,却读出了一丝悲剧色彩,正如剧中南子和颜回所说,这句话孔子抒发的是不被理解的情绪和作之不止的志向。 这部电视剧堪称完美。短短十六集,既显示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背景,又描述了孔子一生的轨迹和师生情谊以及孔门弟子的活动,同时有十分巧妙地创造出了《论语》言论的发生场景。尽善尽美!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有教育意义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这部很经典了。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经典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文王操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