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看的,大概14岁左右,现在32岁
当时的电影真是好看。
看完之后整个情绪沉浸其中。
更小的时候有时候看武侠剧熬夜到11点,对于小孩子很残忍,困的头痛欲裂,人类终极欲望的挣扎。
或许当时信息不发达,找不出太大的违和感,就是结尾处有点写作文的感觉。
我热爱某样事物,绝不会这么洒脱说再见。也不会这么戏剧化。有点牵强。其余都很震撼。
色调,故事,布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爱……
聚精会神,好像完全进入剧中。听不见外界声音。家长觉得不对劲儿,怕我脑神经衰弱。
经常粗暴打断我……以至于我非常恼火
又真的有点担心寄几健康,认真看完之后总会头疼。很满足的头疼。懵懵的。
看武侠会激动到打颤,看电影会像被灌醉了医院……
不多说一句话
……
还能偶尔找回这种感觉,已经非常庆幸
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是在大二的时候,每年的九一八,抗日情绪一夜骤然上涨,与之前的平静的反差,让人觉得九一八昨个儿刚发生一样,各大影院都是免费开放,一遍一遍的播放着此类的影片,那些宣称标语一夜之间贴满街头巷尾......
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悲愤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冒出来,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五月八月真心流泪,这个影片通过两个孩子来看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南京,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对于五月八月她们,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是黑白色的,黑色阴暗白色恐怖,战争让她们打小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人生的残酷,勇敢的活下去。
母亲在每次看到残暴的情形,都是先搂住孩子,遮挡着孩子的眼睛,不让他们看到这个残暴的现实。同样,姐姐在看到河面上漂来的尸体时,强装着镇定,挡住妹妹的视线,推开尸体。也许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她们能做的是,不要再增加她们亲人的恐怖和伤痛了。
《五月八月》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初中的时候老师们为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给我们放了这部电影。现在想来老师们的教育素质实在是差得很,因为这样的电影含有太多暴力血腥和性的场面,而我们那时候才十三四岁,根本就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老师们在煽动了大家的民族仇恨的同时,其实也唤醒了很多人的暴力的潜意识甚至犯罪欲望。·
在给《五月八月》做标记的时候,写完上面这段话,立刻觉得很有道理。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波兰人、犹太人是如何给未成年人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呢?(求知情者解答)
《辛德勒的名单》是最好的反法西斯主义类型的电影,它没有用《五月八月》或者《金陵十三钗》那样露骨直白的画面,却传达出了最强烈的反战思想,它让人更能够意识到每个生命个体(通过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来体现)的存在于尊严。《五月八月》主角是两个幼女,但视角却是第三者的,画面很多血腥之处;《金陵十三钗》的叙述改成了一个未成年女学生,于是导演对她看到的少许部分进行了幻化处理(如纸厂爆炸后漫天飞扬的彩纸,以及那个彩色的玻璃窗),但视角并不是这个未成年女学生一个人的,还有那位洋教父的视角,他的视角更为血腥与暴力直接。《南京!南京!》更不用说,慰安妇姐姐直接成了主角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如果有电影分级,应作为R级投入院线。
可惜,不知是出于政治需求,还是广电总局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文意识,甚至足够的智商,我们的电影不允许分级制的存在。于是广大的青少年就在这些饱含性与暴力的电影中,一次次获得精神和肉体的解放。
【附】西方国家反法西斯反二战题材的电影:
优秀的反战题材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无耻混蛋》等等。另外,由于英法美是二战的战胜国,所以其关于二战的电影基本属于战争片类型,而非纯粹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剧情片。如果加上战争类型电影,就更多了,不过其中像《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这样的还算反思战争,而像《风语者》这样的电影则纯粹是战争动作片,没有思想深度。
当年差点被叶童老师美死了
素衣,发髻,温柔,美丽,
词穷了,不会形容,一种非常特别的美……让人极度舒服
惴惴不安,女人特有的敏感……特有的警觉,特有的坚强,智慧,包裹在素色夹衫里
演员找的很绝。
叶童外柔内刚的机警敏感美,林泉斯文固执安稳的美,林泉书生气质又不失文人的舒朗淡然的风骨。于不经易间流露出来。
叶童老师居然有这样温柔文静果敢的一面…………
夫妻本是同林鸟,写叶童老师的角色,少不了对剧中父亲角色的描写。
他很年轻,特有的青涩和稳重。
跟叶童老师CP感太足了
乌黑的秀发,简洁的温婉发髻……质朴温和的衣着。
刚毅的性格,有些神经质的预感,母性的温柔,还有一种孩童般的清纯……
因为她香港人,特有的口音没有任何维和感,反而让她清隽脱俗。有种清醒感。
提前练习孩子们跑步,挖地,吃饭时候的不安,被侮辱时候杂碎镜子,转移士兵注意力,掩饰孩子的啜泣。在白帐子里被刺死时候对五月喊:跑,拼命跑……
锯断阁楼梯子改成密室
错乱中的冷静
这智商太令人有安全感了……
舅舅和五月身上也有这种特质
五月八月,本是季节更替的过度,也应是代表本是花季年龄孩子们的天真热情和意气风发,作为五月的姐姐,在见到尸体的时候也是害怕的,可她深知旁边还有妹妹八月在,她够镇定也够冷静,战争让她更加早熟,完全没有了孩子该有的童年,那个男孩也一样,他用画笔记录下了一个个残忍血腥的场景和画面,最后一群孩子站在黄河边,对着黄河挥手,感念家人
战争何其残忍,尸殍遍野,血流成河,而战争过后留给孩子们的又岂是骨肉分离至亲离散,他们历经的磨难和心灵的创伤又该如何弥补
这部片子是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吧,一般这种电影看过都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唯独这一部让我记住了,长长久久,以致于到了大三,提起抗日题材的电影,首先想起来的还会是这部《五月八月》。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无数个孩子走向河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被鬼子杀了,尸体化成了灰,被风吹到天上,变成云,又变成雨,最后又会下到河里去。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眼泪跟开了水龙头似的,哗哗哗哗流个不停。
还有里面的一些动人的细节,许多年没看过,但依旧记得非常清楚。有一个场景是一只狗叼来一个东西,镜头拉近才知道那是两姐妹父亲的断手,相当震撼,而叶童饰演的母亲蒙住嘴强忍悲伤的样子,也真的非常非常催泪。另外就是两姐妹流落到一个河边,妹妹身上长了毒疮,姐姐帮她洗,洗着洗着突然有一具血肉模糊的浮尸飘了过来,姐姐为了不让妹妹吓着,用脚把那具浮尸踹着荡远,相当有感染力的情节。再来就是,两姐妹去一个亲戚那里投靠,结果被各种嫌弃,日子过得比流浪时好不了多少。在那里,她们遇到一个独自生活的男孩,她们很好奇那个男孩为什么每顿饭都把米做成锅巴,男孩说,这样可以吃得更久些。
很感人的电影,经年难忘。
哭
小时候看哭得我肠子都直了!!原来导演是我很喜欢的香港编剧杜国威啊!!
再次觉得我国电影应该分级…这部电影小学时学校组织看的虽然是爱国主义题材,可是内容真的太残暴血腥童年阴影,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独自回家
两个可怜的孩子
透过两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战争对普通人正常生活的破坏,人如草芥,儒雅的父亲,知性的母亲,都撕成碎片。母亲的牺牲。最后小孩子们在芦苇江边,前途未卜,又不失去希望。
这个小时候看过,最后大家唱首歌哭得稀里哗啦的
我觉得他们的名字很好听
2002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学校组织我们去八马路电影院看电影,看的就是这个片,那时候给我们这么小的孩子看这样的片,简直要吓死了,记得我们好多人都吓哭了。。现在想想,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真的没必要给太小的孩子看冲击力太强的画面,很容易给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
叶童怎么就会不显老的。
你要是五月会怎么办?
挺喜欢叶童的,至少她的演技很赞。片子也不错
愿中国永远不要沦落在别人的铁蹄之下
记得我哭了,终于把叶童从许仙身上给拽回来了。。。
虽然没有大场面战争,但是通过一对姐妹的视角来还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也是不错的选择,叶童的出色演出令影片加分。
五月和八月可爱的孩子在悲惨的时代
五月八月把阿宝放进了木盆里,随着河流飘走了。
为什么中国电影里的小孩子都那么不懂事?找的这些小孩的演技真做作!
叶童姐姐很好。不过最后场戏找来一堆小孩子来哭长江……有点过了吧
以兒童為敘事角度頗有新意,但角色欠缺衝突和張力。一對孤鶵投奔舅父家本可大造文章,可惜許多場口均淺嚐即止,令故事顯得有氣無力。再者,南京大屠殺於十二月發生,連修女也得喊一句:「聖誕快樂」,但環境以至衣著俱沒有冬天的影子,著實是一大紕漏。結尾愰若舞台劇般的喊叫尤其突兀。
小男孩儿很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