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因 多一颗星。
看了星溪的三次奇遇 个人经历和南洋情结以及最近情绪 哭了很多次,几乎每次都是打入内心 自我寻见式的。这里不谈逼格与工巧,过于文胜质的东西也一向不喜欢。叙事结构 镜头 以及帕斯卡尔的参演都是影片的亮色。并且电影本身就伴随了很多因缘际会的不谋而合,从沙滩上的宝莲的延续 帕老的参与,到导演交流会时谈到在选角色时因一座庙而展开了这庙与演员自身都不知道的家族渊源。让我特别动容的也是这种根基回溯,和我去做田野时的体验与展开很像,能寻回与解开很多自身的内在界域,并最终与现实若合一契。是很有灵性的创作啊,对青年导演没必要太苛刻吧,问题是存在 鼓励却不多。导演自身性格也偏内敛些,在面对直戳的问题时有点委屈了,我很心疼她。提问环节不是好时机 气氛里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凌厉的审美批判,一直没能当面对她表达我对这部电影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关注和期待,就在最后影院门口也是分道的,到了另一端 我还误上了楼,但我想着如果可能,一定要把这些话对她说。不期的是,绕了一圈恍然遇见了!全部的感动都呼之欲出!灵犀如此吧,所以我信了一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奇巧与灵性,以及我与南洋的种种,是一种召唤吧。现在喝着香茅薏米水,说着想说的一切,从未如此酣畅。 2019.4.16
女主没有北京大妞那种大大咧咧、可能是因为这是个略带心事独自旅行抒发情感的奇幻剧,真实自然略加惊喜
第一段与爱玲相遇,#市侩老板 #镇店之宝#占卜#退货#纠结#猴子 贯穿了整个故事线,陌生人的信任、女人之间的友谊小船
第二段与现代社会典型三男相遇,很有代入感和真实的现实话题,不愿改造的理发店让我想起了北京一家叫做Nola的西餐厅,老板同样固执 认真 坚守自己的初心。强迫症犯了的我看到女主没等到占卜,但意外的发现已经在一段的二男贯穿。
第三段与一个法国老头相遇,有些话和真实的情感可能真实是用外语表达出来更自然吧,讲述了女主的情感和遭遇,意象到的情景 意象不到的臭水沟子,最后的景拍的很美,想去马来。
才导儿,期待下一次作品。
故事要值钱 电影需要票房 故此我们习惯了太多赠送的好看 战火 派对 裸体 看一场热闹 嫖一个肉体 大抵如此 人类做为群居动物是很喜欢热闹 可电影除了娱乐大众 还具备某些其他价值 故事是对生活的反抗 反抗平庸 反抗虚无 反抗龌龊 故事是对人生的修正 通过他人的故事探究自己 是比较经济环保的一种方式 好的故事需要一个好的道理 但好的道理最好别讲出来 观众需要明白这个道理 然后也别讲出来 这就是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默契 否则就只是看了场好的热闹
星溪让我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 体悟生命意义 寻求自我解脱 随便你叫它什么 反正就是那个东西 用哲学化的语言来说 叫做“如何破除物自体与世界的二元对立” 自行车爆胎重要吗 修不修重要吗 遇到谁重要吗 那些是问题之外的问题
顺带提一句 结尾的水面很好看 衬的人也很美
电影三段落的结构,平和的叙事,带来不错感觉。在轰轰烈烈的各种故事中,我们应该有一部平静下来慢慢看完的电影。我喜欢帕斯卡尔,他的感受和表演总是那么平和的让我体会那种绅士般的温暖。境遇、幽默、体会,是我对于三段落的理解。女主是一条线索,这个线索带着我体会不同人心情境遇的变化。每个人都有面对众生相的态度,有时揣摩,有时会有一点点激情,当然有时也会有奇怪的人在身边出现。那是这部电影中自我节奏掌控的呼应。总结下来也有多味的体会。这不就是我们对于自己心态的一种总结吗?挺有意思
三段平行叙事让人感觉很舒服。色彩很棒。想去马来西亚这个地方旅游了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推荐今年看的第一部影片。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是太惊喜了!!!远比我想象中的更要好看!!!作为观众我真的觉得女孩子只要看了都会喜欢的那种。台词能表达出很多女孩丰富的内心。很真诚,纯粹。还有点温柔。真的是太棒了。不看真的会后悔系列。期待早日上映我一定要再看一次
有一些很奇怪的感想。
没啥营养,欢迎跳过。
①理发师想起小时候在理发店看妈妈给别人理发的画面,还有一些别的思绪都飞出来了,百感交集。
②要我我也会怀疑爱玲诶,唉———
③出门在外我好像很难相信别人诶,但如果真的遇到可信之人,这种感觉好奇妙诶
④二倍速刷完,除了风景
⑤blue tears 真好看
⑥有机会一定要去马来西亚看看
⑦Alor Setar 亚罗士打
malay米都 ,吉打州的首府,可眺望马六甲海峡(这个中学地理的重要海峡)
8.“如果怀疑就不要进去,一旦进去了就不要怀疑”
⑨“沉默有无线含义”
10. brooke 小溪
(够140了吧?
提前退场。所有角色全程尬聊,坐我前面的意大利人一直在笑,台词不可信的程度可比肩《房间》了。
7分还能有,「在异国」+第三段「绿光」,用洪常秀式的尬聊藏拙是个蛮好的选择,细节很用心(不过数据库和元叙事方面跟「在异国」就没法比了……)。第二段实在太差了,不过第三段写还不错(当然侯麦的调度其实也完全没学到……),剪那么多动物镜头进去也是……不过影片还算比较独特啦。能再看一次帕斯卡尔·格里高尔的戏还是很棒的。
侯麦低仿。调色有些不舒服,人物也没多少意思,这个热带地方是能出一点故事,但没拍出该有的味道和趣味,节奏也差点意思,对话太随意,演员也不行,女主演一直就一个类型的清凉打扮,观众也许只会看她裸露的腿、肩、脖子,而忘记角色吧!或许放弃龙标,拍得更自在和尽兴一些,演员再放开一些,多些暧昧绵长、意犹未尽的微妙东西,也许能成一部好片。
这片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导演和女主角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表达太自恋了…台词本身有问题,女主角的表演又让一切变得更糟糕更不可信。导演应该有一定的阅片量,除了常被谈论到的侯麦和洪常秀,塔罗牌那段模仿《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痕迹相当明显。
散步式电影的可爱时代,单纯又轻盈的电影。
一部让人看了很舒服的电影,简单的画面却是慢慢的生活气息。女主的旅行似乎是很多人人生心态的写照。藏在最深处的,需要时间被慢慢挖掘。
和导演的世界显然没有任何交集所以你开心就好吧……第一段没有放飞自我的时候或许还能看到一点侯麦的皮毛,到了第三段这么多模仿对象轮番登场就非常可怕了。那段声泪俱下的长谈啊天哪,从没见过这么尴尬的Pascal Greggory……
其实是“(吴)亦凡的三次奇遇”,全程看女主身材。
看到第三部分,听那个法国老男人说,他在年轻的时候也不喜欢人们聚在一起,见了人多就会躲起来观察,不喜欢一群人聚在一起大喜的婚礼,也不喜欢一群人聚在一起大悲的葬礼,等到上了年纪之后,他的想法变得不一样了。突然被这段共鸣了,原来很多人也是这种想法,突然对这部电影的好感倍增!导演可能喜欢洪尚秀或者侯麦,她也做了一个三段式的故事,每次都把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做微调,这点比较正确,只是可惜没能在文本上形成更戏剧性更耐人寻味的故事,包括镜头和剪辑方面,基本上就是表面那层信息量,看完了就完了,完成度倒是还不错,整体上的观感也很舒服。
一个导演要爱自己的演员,要实实在在地爱,还是幻想地爱,这是个问题。
虽然说是师姐,很想打高一点,但是,真的,做不到。
导演毫无审美,照搬了侯麦的皮,骨子里空空如也。最大的失败是女主,这是一位主流的、上进的、被电视剧驯服了的女演员,她最大的梦想可能就是红和瘦。这个角色根本不该所谓的北京大妞来演(爱玲都比星溪可爱),北京话就不是为了small talk而生的,北京话太实了,不俏皮,每一句都是为了跟人对话,而这又不是一个对话的片子,这理应是个说废话的片子,可惜导演不会说废话的艺术,她只会说live with love and hope这种鸡汤。一个女主如果不动人,活得像刻板印象里的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中国人的话,还拍她干吗?
一刷:【2018年11月11日-北京电影学院-第七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生导演奖”-标准放映厅】二刷:【2019年4月12日-北京电影学院-第九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注目未来单元-标准放映厅】“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散步式电影”???“致敬候麦”???梅峰老师艺术指导???浪费资金,毫无意义,空镜头居然能吹出哲学层面的高度。导演思维还停留在学生作业的层面,整体的结构和台词都是无聊尴尬至极,摄影更是没有亮点,剪辑就更别提了。目前看过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毕业的最差作品。(因为工作任务被迫二刷,但导演态度特别好,有点不忍心批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英文字幕国际版。同样是马来吉打象屿山下,《南巫》是本土人对宗教乡情的再现,而本片就是中国游客的臆想自恋和一厢情愿。开场《双姝奇缘》一比一翻拍,中间学洪尚秀推镜头,结尾模仿《绿光》。三段式的叙事推进中,女主角色身份不断变化(探父之女-人类学者-丧夫寡妇),聊天内容不断深入,角色性格趋于成熟,影片观感也逐渐提升。三段之间做了些有趣但肤浅的互文,第三段神人的出场演唱、格雷戈里与女主的大段英文台词挽救了这部影片,也挽救了女主的表演。然而映后导演的蜜汁自信与对观众说教又招了不少黑。不教观众做人有那么难吗?摊手
大型洪尚秀&侯麦模仿秀,学了《在异国》的形没学到《绿光》的神。台词写作水平差两位也实在太远,不过还是有些地方蛮有趣的。
非常之无聊肤浅,要什么没什么,说旅游宣传片都嫌太长……建议好好想想如何让主题更深刻一点,毕竟其他方面已经那么平庸了,如果这个电影连一个好的思想立意都没,不知道为何要拍出来
如果没有这些奇遇,将有一些什么问题埋伏在星溪未来的人生里。有了这些奇遇,她的未来又会遇到什么。这个联想,倒让人想到侯麦了。星溪的故事,是可以连续拍下去的。
因为豆瓣差评才毅然买票,果不其然,很喜欢。三层平行时空,逐步嵌套,成品一体两面:格局小,模仿痕迹重(求导演别再说【很侯麦式生活流】了);但还是很欣赏导演能在创作立场上,脱离历史叙事,拒绝消费感伤,摒弃符号隐喻,让人在华语电影的新环境下,浮出水面,呼吸到审美情趣层面的新空气。当然,这种小资视角的甜美是注定被诟病的,but so what?【我控诉姜文看一半就离场,男人真的很无趣】
#平遥#超低配版洪尚秀,日历风光片。
这满满的电视剧质感,就别自称致敬侯麦了,不过是亚罗士打旅游宣传片罢了。刻薄点讲,老生常谈的对话无意义,屡见不鲜的结构无价值。导演沉溺在个人审美趣味里无法自拔,认定自己很可爱、很有趣、很有思想,其实就是不加节制的矫情和自作聪明。请来帕斯卡·格利高里纯粹是一种浪费,正面例子参见《狮子彻夜未眠》里的让-皮埃尔·利奥德。女主的表演让我全程游离在外,神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