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兰州交大的一名大一学生,很有辛能在学校大礼堂观看了这部影片,也很有辛见到赵导,这部电影看完让我真的感受深刻,当今时代,弘扬名族精神,弘扬正能量的良心之作少之又少,这部影片非常值得我们广大青年去观看。
在赵导与我们的互动中,我也更深的了解到了影片拍摄的细节,赵导的回答许多都引起了我的共鸣。今天,无数人都想往高处走,但却很少有人像李保国教授一样,去基层,去为农民让技术长在泥土中。
导演编剧和演员把李保国教授刻画的深入人心,看过许久李保国教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依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身为同专业的农科学子,在就业与农业振兴之间,如何抉择。这个电影的问世,为我们千千万万的农科学子,明确方向,更树立了目标。希望能出更多这样良心的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大的激励国人,莫要娱乐至死,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影片开始便展现了太行农村的景像,崎岖的路,凋零的树,灰色的枝枝叉叉,让来自河南农村的我深有感触。这亦是我数十年来的生活,一直以来的努力却贫穷,现状一如既往。这是一个贫困村子的缩影,它仍然存在,在很多地方。我长期以来,作为其中一员,代入了不同的视角。不是不努力而贫穷,是因为不先进,或者说,在日复一日重复仍如此拮据的生活中,失去了真正的进取。忘记了更好的样子。因为生活有更多现实去面对,没有今天朝五晚九的劳作,就没有继续生活下去的权利。久而久之,大家产生了如此抗拒,抗拒新的改变,更好或更坏。是因为输不起。就如片中农民所担心,如果套了纸袋,苹果会收成好,可如果不好呢?如果是那种万一,该怎么办。没有退路走。改变贫困,让贫困的山区,变成如今家家小康的农家乐园,需要李保国这样的人。我国有很多有着赤诚的心,想要把知识,先进带给落后的人们。但从来没有那么简单的。为什么李保国,只有一个,怎样,才能能更多的李保国出现。这才是看了影片该去思考的,可以改变现世中种种不如意不能够的现状,的命题。
我们需要勤劳认真努力,这是无论干什么事儿都需要的,如果只关注如此,我们会有所成,但不会成就。
需要坚持。 如李保国一样,从踏入村子的第一次起,到死前的前一天,数次拜访。
需要坚定和魄力。让觉得可能这样做会一事无成的感到真正的安全感。需要认同感。需要如李保国一样真正扎根土地,专家也好,教授也好,农活是干出来的,不是指挥出来的。人人都可以空想的很好,但真正劳动中出现的问题,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相信。在很多时段都可以放弃,无时无刻都有很多的理由,为了家人,为了前途,为了不被否定。但坚持下去的理由只有一个,为了更好,为了村子可以富起来。只有抱定信心,忽视种种阻力,才能有所成。
需要跳出安全区。农民群众没有资本跳出安全区,领头人必须提出资本。如果只在众所周知的安全的做法中行进,农村还是一年如一年。
我们都要成为李保国,不是说大家都要下乡济贫,而是能如他一般,有坚定的信仰 ,坚持的善念,和处变的智慧。
我们都需要成为李保国。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我感觉以后很难有这样一部和我的专业和理想如此贴合,如此打动我的电影了。
我是一个农学学生,这部电影真的让我从头哭到尾,一开场,林永健饰演的皮肤黝黑的李保国教授往讲台上一站,人物形象就立住了。我们学院很多农学老师就是这样的,穿的简单普通,下地的时候比农民还像农民。而且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李老师去祭拜他的老师时,鞋上还粘着很多泥土,一下子就把他扎根基层的形象立出来了。
去之前我想的是了解一下农学先辈的事迹,本以为是一部又红又专的主旋律电影,但是没想到这部电影在让人感动之余还有很多搞笑的地方。比如李保国在被村民误解后,晚上和妻子谈心跳舞,却不小心被妻子甩下了台阶;在生学生气的时候学生被求婚,正好被他撞见,一句带着口音的“你们这是干什么呢”,体现了人物有点稚气可爱的性格。
这部影片对李保国教授的塑造可以说并没有是个完全完美的形象,影片里,李保国固执脾气大,不想让学生去美国,想让他留在太行山上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看到这我觉得他太死板了,这种事难道不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吗?后面学生说“我只是想出去看看外面更高的山”,李教授说“别总想着爬的多高,要想想把根扎多深”,这句话一下子就戳到我心里去了,我一直觉得,一个农业从业者有多厉害,不是看他自己有什么成果,而是看他的力量改变了多少农民的生活。
电影后半部分有几幕很打动人。当还穿着病号服的李保国来到地里,看到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师来替他工作,那一句“老师”真的是叫到人心里去了。当李保国去世后,他的学生用一砖一果在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墓地边上给自己留下一个位置的时候,这三代人之间那种传承的联系就更强了。
这部电影讲传承,讲奉献,有人说它假大空,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农业工作者的形象。不仅懂栽培技术,也有实验能力,既要不断研究知识,又要把知识普及给农民。对于李保国教授形象的塑造可见创作团队真的用了心去研究。如果不是农业行业的人,看这部电影看的更多是拍摄技法,故事连续性等。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背后的那份情怀,是对农业的热爱和对农民的负责。无论何时,农业都是国家的根本。借用我校一位教授的话:“可以不事农,可以不知农,但不可以轻农。”
农业的发展不光是靠技术,更是要靠几代人不停的努力,当初选择来学农业,就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的父母恰好都是毕业于河北农大,他们就像李保国夫妻一样,虽然没有那么大的贡献,但是至少改变了我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李教授的一生就是我想要的一生。“有热爱并可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他人的生活,有一个有共同志向的人共度一生,如此甚好”
因为豆瓣的bug这是我第三次打开app为《李保国》写影评......
很荣幸能通过学校组织这个平台,参加《李保国》的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对于观影,之前虽然不抵触但也不抱太大希望。 活动结束后我第三次写下这句话:很荣幸能参加观影和主创见面活动。
电影刚开始,“李保国”趴在桌子上,直到有同学来叫他:“大爷,您不能在教室里睡觉”,他睡眼惺忪走上讲台开始讲课;镜头切换,一个帅气自信、事业爱情双收的年轻人跟他说“老师,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却被他严辞斥责。他是一个有些不修边幅、偏执固执的大学讲师,却让人讨厌不起来。他看起来土土的,可他说“我就是要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千万个农民变成我”;他顽固,是因为他认为“我心目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生活相对富足的大学教授要不管不顾呕心沥血扎根贫困山区,只为让那里的人们更加富足。正如导演赵琦老师所说,改革开放到今年是四十周年整,而他一个人帮扶这个村子一帮就是35年。他有“一个人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能爬多高,而在于他的根能扎多深”的情怀;他有“活着干,死了算”的耿劲儿;他有“舍得”的悟性;他跟贫困较劲,跟别人较劲,更跟自己较劲。这样的李保国让在场的观众,尤其是带着任务来的同学们感动不已。
看电影之前我经常为一些琐事烦恼;直到看完电影的今天我依然轻言放弃叫苦不迭。所以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很是羞愧与懊恼。我们总是为了个人得失心急如焚,为了小小挑战抓狂失意,所以我们也许不能完全感受到李保国的心焦,同样的也不能完全体会到他的幸福。我不奢求能像他一样名垂青史,但希望今后的自己可以眼光长远,可以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发生一点点好的改变。
活着干,死了算。
每一个时代都有我们要讴歌的伟大人物,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的事迹值得用影像手段传扬下去,发扬光大。所谓的和谐社会正能量不是假大空,不是那些看不得国产片的愤青喷子,那些不负责任的给这部优秀影片打一颗星的网络暴民有资格评说的。
由于业务相关,这部影片我观看了三遍,每一次观影都会被逗笑,也都会在高潮段落流下感动的泪水,我的感受是真实而真诚的!
【视角精准】 从《孔繁森》、《焦裕禄》到《杨善洲》,《李保国》的剧作绝对是一部英模题材影片里程碑式的提升。主人公更加有血有肉、接地气、有温度,创作者立足的视角没有刻意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而是从一个更加平视的角度,多维度地展现了一个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说到原型人物,李保国教授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几十年如一日的去做一件事情,他没有觉得自己多么伟大,那些艰难困苦,与他而言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责任,是他毕生的事业。创作者选择的视角极为精准,在塑造的一个凡人,如何不凡,而不是塑造一个神如何创作奇迹,这份真实落地难能可贵。从剧作角度讲,这已然是一个成功的良好开端。
【人物饱满】把生活中的一位时代英雄,进行艺术化处理搬上大荧幕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儿。李保国老师的生活实际是非常枯燥的,三十五年深耕太行山,就是搞科研搞教学,种树帮助农民致富。看原型人物的肖像照,似乎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机智、幽默、浪漫、有生活情趣的人,也有急脾气,但是对待帮扶对象又非常有耐心。他既能跟自己的学生处的如父如友,也能跟农民打成一片,对妻儿也有深情厚爱。将一个习总书记抱有极大关注的优秀共产党员,写得离观众很近很近。他跟农民“斗智斗勇”,是为了帮他们,为了建立信任,把技术推行下去,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寄予厚望,师恩难忘,对妻子和儿子缺失关怀也有自己的反思。其中一个处理人物的细节印象非常深刻,李保国生气发脾气,妻子拿出他自己写的日子念给他听,他立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也有人物可爱的一面。观照人物的方方面面,使得人物能够落地。
【情节扎实】李保国为了推广种果树的新技术,要给农民的苹果套袋子,结果被农民曲解成“断子绝孙袋”,落实不下去,起初想了各种有趣的招数的调动农民积极性,请吃饭,敲黑板划重点,最后自己掏钱“对赌”。从有趣生活智慧螺旋上升到高尚品格,让人非常容易接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讲结果。为了卖苹果,也是绞尽脑汁,亲自带队登上展销会,但是因为有人贪小利鱼目混珠,李保国不惜用轧道机碾碎不合格产品,小事上做大文章,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的魄力。最后运送树苗调动直升机的情节,有些观众可能会质疑可信度,但我们不要忘了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电影的本质的就是造梦,应该有热血燃情的一幕,剧作者拿捏的尺度刚刚好展现了生活的诗意和现实的美好期许。
【台词动人】观看影片 时,有几处落泪的地方,都是李保国用非常真诚平实的口吻说出话,据了解这几句话也是 原型 人物平日里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创作者能够精准地抓住,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非常和适宜地让演员说出这些话,非常动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保国的得意门生一心想去美国留学,渴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这看似无可反驳。而李保国老师却慷慨激昂地说道“在我心里,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不要总想着你能飞得多高,而要多想想你的根扎得有多深!”只有对人物进行深入地剖析,才能提炼出高度凝练的动人台词。这句话就是李保国人生志向的真实写照啊!一句话将人物脚踏实地,扎根太行山三十五年如一日做实事的一生展现地淋漓尽致,所以看到这里不禁落泪,他的伟大就是如此平凡,平凡得让人心碎。每一个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是百般斟酌而成,可见是心血之作,因为创作者的真诚,也让每一个人物的台词尽显赤子之心。
【主题深远】之所以评价本片是一部英模题材的里程碑之作,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主题立意的深远。同样是为时代英雄和他们身上的高尚情操唱赞歌,但是本片不落窠臼地将主题升华到“传承”这个主题,而不是单纯地讴歌一个个人具有怎样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相比传统的伟光正写法,本片的主题更贴近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内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要表达一个正向的主题,这一点《李保国》做到了!并且是毫无说教意味地表达了一个美好的主题。影片中侧面描写了跟李保国同样伟大的于宗周老先生和他的学生陆超,三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走完帮助太行百姓彻底脱贫的道路。同时,李保国老师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而愚公精神的真谛就是传承,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了,只有代代传承,薪火相传才能取得巨大的胜利。本片巧妙地将精神内核和英模事迹紧紧相扣,不失为一种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完美表达。
综上,作为一名职业编剧,已经从业六年,仅凭一点经验之谈,这部影片的剧作是英模题材电影剧本写作的成功范本,优质教材,值得从业者学习借鉴。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这是一部观赏性极高的主旋律电影,不老套,不乏味,不沉闷,笑着看喜剧,流泪看人生,具有真诚的正能量的好电影。
因为今天喜闻《李保国》在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大学生特别荣誉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奖,深感好作品终会获得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而写下一些拙见。
主旋律传记电影能这么好看真的是剧本地基打得好,有笑点有泪点有传承,另外很喜欢海报
说是18年上映,看正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08年……场景假,想塑造接地气的观感却只得其形而无其魂,故事零零散散,内容很多却凝聚不成形,还弄个搞笑的不伦不类情节
假大空
上周五单位组织观看,本来很气被强制去看,没想到竟然拍的还可以😛
客观的讲这部电影很纪实,演员很走心。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很鲜活。一个普通的农业教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奉献给太行山。他教授技术却不被村民理睬,他自掏腰包买来全国最好的苹果袋却被村民用来糊自家窗户,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担保,推行岗底治理。此时我不是想到李教授的无私,而是感到悲凉。我从未怀疑过农民的淳朴,但深感知识贫穷的可怕。我感到这种贫富差距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所潜在的威胁。而帮助农民摆脱贫穷正是需要像李教授这样既有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人。我一直希望出国留学 ,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却忽略了其实祖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作者。“活着干,死了算。”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耶鲁村官秦玥飞,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正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
首先,李教授真的很了不起!其次,主旋律电影也有进步!
真实到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我相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伟大的先锋模范人物、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一生的心血,扎根土地,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人,他们的名字叫“伟大”。我辈没有那么伟大,那么有能力,但爱党爱国爱人民总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
自然流露,不是强行教育的主旋律已是进步。
像李保国教授这样数十年扎根山区,扶真贫,真扶贫的事迹值得宣扬。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
这个物质欲望的时代,是需要看一下净化心灵~不要想着爬多高,而要想着根扎多深…一个生命感动生命的故事~为先辈敬礼…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他着重笔墨凸出了李保国的人格力量,而没有被他的“党y员”身份抢去风头。另外,邢台人民都是淳朴的,没有电影里那么操蛋。
真不知道以前的主旋律怎么拍得这么差的,拍成这样不行吗??
电影主体剧情对李保国老师事迹凝练得不好,元素化小人物抢戏。到了生活细节又几多尴尬套路。电影知名演员云集,却只能称得上是一部规整的主旋律时代英模传记片,写实不足,艺术化平庸,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在剧本。林永健演得非常好,李保国老师的精神那当然是值得永远传承的
产业升级,你咋不升天呢?
今天参加了《李保国》的展映,见到了导演赵琦,编剧曲士飞,主演林永健(大写加粗)_(:з」∠)_电影真的很棒,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又哭又笑,尬点很少,制作很用心,演技都在线总的说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看的电影,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算得上顶尖)
8分。大影节打卡。作为主旋律人物传记电影,远远超预期了。李保国的真实故事做底子,致敬加一星。我相信,真实带领农民脱贫的故事遇到远不止电影的困难,学术和政治界需要这样实干的人。影片的感情推动真的不错,虽然是慢镜头加背景音乐的常规套路但还是被催泪了五六次,尤其是老师李保国和学生三人同框。带病工作尊重了事实,原片没有宣扬的意思。学生未来的选择不应过多干预,非让他留下来也不一定对,但这样人物有缺陷立体一些。对于主旋律的表现还是比较刻意的,直升机运苗,一代代完成共同目标,与主题无关的剧情被削弱了,显得稍有点架空。有人对主旋律还是有着天生的反感,人物刻画一点儿都不比波米差好吗!
你倒是把评分放出来啊!我想知道现在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真实反应好不好!
学校组织的积极分子观影活动。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初我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入戏之后,发现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除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有两点还让我感触挺深的。第一个是电影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就在思考我们这代人的担当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小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第二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吧,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及时意识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所以带领大家种起了“洋气水果”蔓越莓,这也提醒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