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的模样趋向独立、理智、成熟、克制,还 有…..权衡与博弈。 这部电影是有关男女以相识一相恋一婚姻一死 亡,跨越45年的十四章节故事,像一部慢慢翻阅 的书籍,写尽了婚姻生活的种种。 从艺术角度来说,电影值得一看。只有了解过婚姻生活可能的残 破与不堪,却依然能坚定地走入婚姻人,才是 真正的勇者。但是三观不合我。
萨拉:博学多才的博士,十句话里能有三句话引自著名作家。她看到了维克多,将他当做猎物,然后出击。在维克多面前和他的朋友、兄弟接吻,引起他的嫉妒心,又以自己的才华征服他。 维克多:怀才不遇的作家,看到影片的最后十分钟,也许他连才华都没有,只是一个普通的作者,但是萨拉改变了他,萨拉有才华、幽默感,懂得如何营销,只有在萨拉的帮助下,维克多的书才能大卖。在世人眼里,维克多是了不起的作家,实则所有的荣耀全应归功于萨拉。 因为维克多表现出了对萨拉的依赖,萨拉离开了他。她说前二十年都在担心他不爱她,所以她依旧待在他身边。 我想指使、控制维克多能让萨拉产生征服一般的快感,知道维克多彻底臣服,她就走了。 萨拉毫无疑问是能干的,二婚以后她凭借自己的聪明赚了一大笔钱。她这波澜壮阔的一生,唯独两个孩子是败笔。儿子是智障,女儿没有才华,从孩子身上她无法得到满足。
萨拉爱维克多吗,我这里说的“爱”是指纯粹的爱,在他们人生的后几年,或许爱,但从相遇到成名到离婚又复合,这期间我不认为她对他存在纯粹的爱。
影片末尾,萨拉看着维克多向死亡走去,那一刻,她了解脱,她回过头看自己的一生,心里也许在想“老娘真牛逼,够了”
有些人的爱,是以他人为出发点,爱他已有的属性;我偏向于认为萨拉的爱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在维克多身上将他本有的属性改造成为她爱的样子。但维克多不是只知道情爱的傻子,他是不得志的作家,他自主意识强,萨拉把握不准他的爱,就是这一“患失感”连接着萨拉和维克多。
(本影评完完全全是自我的观点,我从我的角度出发,表达出我对萨拉和维克多关系的理解,一点拙见)
1.首先台词贼有趣,可能是伍迪艾伦之后为数不多一直逗乐我而修辞又高级的电影之一了。
摘抄了一些精彩台词:
a.不得不说,他经常引起女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纵火癖的消防队员。
b.她笑起来就像一台自动点唱机,让人想要不停地投币播放
c.我不需要喝酒了,这个女孩就是伏特加。
d.她靠一场辩论就能让我硬起来
e.为什么要送礼物
我不知道,似乎人们相爱的时候,总需要用物质形式来表达,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方式说我爱你
f.看看这两个女人(妈妈和女儿),你不知道哪个更美,你根本可以写一本五卷厚的书来比较这两个人的美
文学化的表达所暗含的幽默仿佛重现了好莱坞黄金时期那种台词的精雕细琢,也包含着无处不在的法式幽默。
2.文学爱好者的福音,他们在其中的谈话,如果你看过其中的书,肯定会会心一笑。《暗店街》的吐槽真的xswl
3.男性对自我阉割的恐惧。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男人对女人的感情很复杂:同时包含着恐惧和痴迷。恐惧是因为男人害怕自己终将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女人(是被阉割的男人的形象),而因此男人需要对女人进行掌控,从而压制自己内心对女人的这种天然恐惧。
在这部电影中通篇充斥着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在男主角和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或精神分析师是后精神分析时代“救世主”形象之一)的多次谈话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性的看重。当男主刚开始认识这个女人时,他是有掌控力的,因为他的知识和幽默令女主产生了崇拜(或者说他自认为如此)。女主比他高在一开始就令他有些不安。这是男性对自我性别焦虑的开始。而当男主开始走向“阳痿之路”(更恰当的说“男性气质”的缺失时(生理上秃头,老去,不能勃起或者精神上衰弱:写不出东西or气势压制不住女主的时候),他便更加有了自我阉割的冲动。他在见到了女主的家人之后彻底拜倒在犹太文学之下,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女方的姓。而姓氏本身就是一种男权社会的象征,在家族中的姓无论东西方,均是以父系为纽带相传,而男主则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姓氏(在片尾的翻转中是女主建议他换掉的,但他还是接受了),以此进行了自我阉割。而他飞黄腾达,也是在他“归入阿德尔曼”这个举动后开始的。这意味着他从此的命运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已经掌握在女主手里了。在片子中点的时候,他甚至找了一个年轻小伙Pablo来“献给”妻子,而弥补自己所缺失的男性气概。
这部片的名字就叫做阿德尔曼夫妇。女方家族姓氏为名。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深谙精神分析的概念并把它化用到了影片之中。
4.女性主义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说,女主一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别是最后的一下翻转,女主原来是男主背后的枪手这一概念的确立,更是标志着对男主气概的彻底否定。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在真实版本的故事中,男主不是被“阉割”的,而是他本来就“不存在任何雄性气质”——如果按照真实故事版本,可以很轻松地推断出女主靠近男主的时候,可能是近乎于挑选猎物一样的方式进入了男主的生活。
她什么都不求,只求爱,男主其实是个没什么天赋的蹩脚作家,而她正好可以帮助男主打通工作的坦途,男主追求的更多的是“女人对他的崇拜感”,也就是原始的力量—-雄性气质。而她所要的回报一辈子都只是爱而已。最后男主女主在悬崖边故地重游,她最后一次回忆了他们两个人的温馨甜蜜。那是两个人爱燃尽的最后一次升华,当男主拥抱过后再次忘记女主,女主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最后一次控制男主,就像她“控制”(或者说帮助)男主工作一样,只不过是以控制其生命的方式,完成对他们一生感情之路的埋葬。
妻子在真实版本中(即结尾翻转后重读故事),果断,有才华,对爱有着狂热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是对男主本身的追求,而是对“爱”的追求。在索绪尔的语言学指认中,即女主追求的不是男主这一“能指”(指认对象的表象)而是男主所代表的,能够提供给女主的爱的这一“所指”(指认对象的实质。这一点可以从结尾女主在葬礼上狡黠地和新情人眨眨眼睛可以看出。她对男主是有爱的,但不是那种非他不可的爱,而是对爱情本身的爱。用弗洛伊德弟子拉康的话来说,恋爱中的人不仅仅在爱着对方,也在爱着恋爱中的自己与恋爱的状态。
女主对男主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掌控”,类似于—我给你灵感,帮你事业步步上升,我心甘情愿当你的小迷妹对你崇拜,让你获得“我有男性气概”这一感觉,而我索求的,是你忠诚不逾的爱情。可惜根本求而不得,男主在每次获得/(或者拥有)男性气概后/(时),都会自我膨胀,选择沾花惹草或者对女主蔑视(比如瞧不起她如今“无聊”的贤良淑慧,而希望她能够变得像以前一样青春活力)
以往这样的题材到最后都是悲剧走向,女主被抛弃,男主找到了新的妻子,原配则会孤注一掷复仇或者开始新生活,而这部电影中的女主并没有这样做。编剧虽然安排她“吸毒讨好丈夫”的桥段,但她在后面却依然掌握着主动权: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女儿之后,女主真的变得更加年轻优雅了,而男主则变得衰老,肥胖,秃头,此时男主的男性气概再次衰落,甚至不能勃起,他急需要证明自己,便有了Pabli小鸭子的故事。而在女主再婚后,她虽然和男主再次私奔,但却在车上给男主签订了一份早已准备的契约。其大意指向男主不许过问自己这几年的再婚生活,而只能接受之后好好生活的决定。女主再一次,(其实也是每一次),控制了男主的气质。
而这部片中的翻转,也使得女主的地位或者气势得到大幅的加强,可以说,这部片子表面上是一部描写婚姻成长的片子,但其实本质上是新时期女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女性有智慧,有金钱,有掌控力,有身材,有外表。以往这些只有在完美男性角色上才能有的标配,在这部电影中悄然地完成了对女性的“女王角色”的转移。但这部片子是那么地谨慎,似乎是在最后一刻,观众才悄悄发现皇冠戴到了“女人”头上。这和那些飞扬跋扈的伪女性主义(女性角色标榜自己的权力或能力,什么都硬抗,最后还是需要依靠男性角色安放自己的温柔的刻板角色)不同。可能是我观影量还不足,但起码这是我观影以来第一个见到的,我自己认为的,完全觉醒的新女性角色。
5.对婚姻生活的寓言
好多啊..写不下了,下次想到再补充吧。
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见,欢迎各位讨论分享哦。
a.不得不说,他经常引起女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纵火癖的消防队员。
b.她笑起来就像一台自动点唱机,让人想要不停地投币播放
c.我不需要喝酒了,这个女孩就是伏特加。
d.她靠一场辩论就能让我硬起来
e.为什么要送礼物
我不知道,似乎人们相爱的时候,总需要用物质形式来表达,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方式说我爱你
要拍一部写意的电影,镜头要对准作家。
其是对生活最具感受力的人群,他们把握比生活本身还要清晰的细节,同时又追逐比情绪更要缥缈的浪漫。
无需刻意营造,自带气质已让电影芬芳。
[阿德尔曼夫妇]是两位作家谈情。
其细节体现在他俩在酒吧第一次相遇,莎拉移不开的眼神里,投射出维克多吐出暧昧烟雾的侧脸。
浪漫具化在圣诞夜,维克多不计后果拉起莎拉离家夜奔时,天空下起瓢泼的雨。
作家又充满矛盾,对待生活,无比感性,对待文字,却异常理性,时常处于神经质的自我解构之中。
而这意味戏剧化,作家其人,一不小心,便成一出电影。
虽然书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就有了,但作家并没有与之同时出现。
这里存在作家和编辑的差别。
远古的史诗记载的是众口相传的故事,作者的任务是负责将这些故事收集加工,其工作更接近当今编辑,而非作家。
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曾坦言,所有的作家都是作者,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其中便包含编辑和作家的辩证关系。
不想当作家的编辑不是好编辑,没做过编辑的作家行文太糙。
文豪鲁迅当了一辈子的作家,也干了一辈子的编辑,这让他文字愈加锋利,一针见血。
另一位大家茅盾,刚从北大毕业,打的第一份工是在《小说月报》当编辑,这也是茅盾写作水平上升最快的时期。
而编辑不只锻炼基本功,还兼伯乐功效。
剧作家曹禺进入大众视野,是得益于编辑巴金。
也是托编辑的福,巴金处女作《灭亡》正是在叶圣陶编辑下改了又改,此后巴金开始平步文坛。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写作进入高产期,但他并未钻到创作的怪圈中,比起在文学上追求更高造诣,鲁迅更喜欢为青年作家尽编辑能事,为其铺路。
萧红便是受其恩惠的作家。
[天才捕手]中也阐明了编辑对作家伯乐作用,两者既能对立,也可统一。
回到[阿德尔曼夫妇],莎拉看似维克多的缪斯,实则是其编辑。
古典艺术毕业的莎拉,水平自是在维克多之上,第一晚相识过后,莎拉改起他的稿子,自此开始对维克多一生的私人编辑。
而也正是因莎拉,维克多成为著名作家。
作家创造念头,编辑打磨思想,二者中间差了一对阿德尔曼夫妇,一位巴金,一位鲁迅。
文字长城道阻且长,千里之行始于编辑。
灵感是什么?
是初春河流化冻冰块的碎裂声,电流炙烤钨丝后灯泡亮起的光晕,天空鸟儿欣快的啼鸣,是作家的命。
著名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为求灵感,跑去深林嗅草木,啖露水生活了两年,写出代表作《瓦尔登湖》。
同样,倘若不是因拜伦聚会的鬼故事消遣,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写《西风颂》的珀西·比希·雪莱还有一个同样才情的妻子玛丽·雪莱。
还有[阿德尔曼夫妇]中多次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代表作《罪与罚》里主人公犯下的罪行,灵感来自一桩三十年前的法国凶杀案。
灵感虚无缥缈,不可定量,它在刻意的找寻中,也在无意的际遇里。能等来自是爽快,但是作家不经等,这样无异于给其碗筷,却让人来喂食。
杰克·伦敦有云:“你不能坐等灵感,你得拿根棒子追寻它。”银幕上作家们趋之若鹜,为灵感极尽手段,电影桥段也因此生面别开。
[永无止境]比较实在,灵感被物化成可见可吃的药丸,饭后嚼一粒,才思泄了洪。
但药丸过于科幻,大部分是通过环境追寻灵感,然而若择地不慎,也会误了卿卿性命。
[闪灵]的男主是个典型,在进驻酒店之前精神状态已令人堪忧,闹鬼酒店给的灵感,化为崩溃的理智和砍向妻儿的利斧。
[1408幻影凶间]的麦克属于偏向虎山行,作为无神论者兼恐怖小说作家,追寻灵感的麦克偏要去1408一试凶险,不过却再未能走出房间。
而同样是找灵感,[午夜巴黎]显得既柔和又凶猛,一架午夜马车,带男主梦回文学黄金时代的巴黎。
其柔和处在于无需嗑药,也无牛鬼蛇神,只有可随时抽身的穿越。凶猛在于,2010年的作家,可曾想过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和引路人,海明威导师)和海明威高谈阔论,让其修改手稿?
灵感来时如山如海,去时如烟如雾,飘忽不定间,找寻故事的作家,成了电影的故事。
一个作家肯定也是个好的情人。
感性给了浪漫气质,文字凝练出性感淬成看客的精神鸦片,同时给读者编织张无法自拔的网,作家从不缺仰慕者,或者说是潜在情人。
尤其对于颜值文笔均在线的海明威。
海明威前后总共迎娶了四位妻子,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连名分都没有的情人,这些女人被他才气吸引,因他风流离开。
同样快活的还有莫泊桑,这位小说界的巨匠,短短43年的人生中,农家姑娘、餐厅服务员、寡妇、黑人、老太太均有尝试。
可惜,雨露均沾的莫泊桑,死在了梅毒和精神病的折磨中。
回到1858年,凯瑟琳·狄更斯不会想到,自己四十六岁的老公出轨了个17岁的演员,当分手信寄到手上时,她才幡然醒悟。
遥想当年,凯瑟琳也是因其才情,陷入对狄更斯狂热的爱恋。
现实里如此这般,银幕上同样意乱情迷。
[心之全蚀]里,兰波恃才傲物,生性自由,活似象征派里诗歌。迷人的气质让同为象征派诗人的魏尔伦沉浸不已,抛弃妻子,与其私奔到了伦敦。
[王尔德的情人]中也有同样的故事,王尔德家中红旗不倒,外面还有个同性情人。
作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情史自然也不落人后。
[莎翁情史]里,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别人的未婚妻,同时还是他灵感的缪斯,莎士比亚两手都要抓。
而[阿德尔曼夫妇]里,维克多显然也是个渣男,妻子尚在产房分娩,却跑去隔间和护士偷情。
知情者道德上谴责作家,殊不知,那些零零总总的韵事,依然只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他们喜爱的作家复杂形象里某个投影。
而爱上作家,也就爱上了他的全部。
时代需要作家,其是思想的先驱,激昂文字,针砭时弊,紧握历史的舵轮。
电影也要作家,观众能洞悉那些文字搭建的围墙里,关着一个怎样鲜活的生命。
-
作者/夭夭酒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片是写实风格的电影,丰富的细节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浪漫极了,几乎写尽了爱情。 记忆很容易流逝,当莎拉深情地说:多希望看到从前的你,那该多好啊!每次都能和他(她)再重来一遍,应该就是爱情不灭的真理了吧。 正如势均力敌才会相爱相杀,而相濡以沫是智慧,根本不是爱情。 莎拉是古典文学博士,维克托也是得到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的。影片中莎拉的智慧在于看见了维克托的简单,而不只是才华。 至于30页手稿,可能表达的是彼此看见了对方,也因为同频,才将两人维系了一生。 遇见真正的爱人,会激发出一种想用整个人生去探索彼此的激情,发掘自己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他,爱他的什么...有意思的是,如果自己也不全明白为什么的话,这种吸引力会延续终身。 当对方是爱的本身时,才可能遇见爱情(看电影时一直纳闷,怎么导演这么了解女性,原来男女主角都是该片的编剧)。 有了婚姻的约束,爱情密度的维系则更需要本能或灵魂深处的力量。而且在婚姻场景中,爱的各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升华去感悟的。 维克托在刚认识莎拉时怕被阉割的桥段,是符合法国独立女性的女权价值取向的。是智慧式的融入,还是阉割式的榨取,就是本片灵魂的样子,而另外一种模式则像《消失的爱人》。 当下主流的爱,其实就是别人来爱自己。而真正的爱是需要有能力输出的。如果在心理、思维都不具备独立性,也只能嗷嗷待哺了。还好,爱本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女人是活在回忆中的,当维克多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时候,对莎拉来说他已经离去。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影片的巅峰,浪漫到达了极致…… 当带着最爱的人的鼓励与陪伴,踏向终点,该有多幸福! 而独占最爱的人的信任与记忆,到永远、到唯一该有多满足呢! 男人真爱的表达为升华,女人真爱的表达为融合,因为吸引的本质如此。 戛然而止的收尾密度太低,只是激发了人思维中的自然完成系统,而本片却未入俗套。 最后,爱情中男人主动是一种假象,女人才是真正的猎手……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影评,欢迎大家指正。
女权个几把啊女权。“长久”是两个蠢人或两个智者之间才能发生的事。我不认为一个聪明人会热爱一个蠢蛋,终生与之纠缠不休。就像你不会爱上大猩猩一样,物种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主和男主蠢得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女权,是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不是花一辈子工夫控制一个蠢男人,把他当玩具,而是远离他,去度过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生。这种所谓的对“两性政治”的阐释,还停留在“欢喜冤家”“亲密敌人”的抖机灵层面,毫无新意。
比起《阿德尔曼夫妇》,《魅影缝匠》就是一坨SHI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作为法国的通俗片类型,随随便便聊得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迪亚诺,布莱希特,索尔贝娄……我们的电影怎么办?
最后几章,反转层层,情至深则爱无言。哪怕爱人不在,将爱情与回忆留在书本里发酵,哪怕无法辨识爱人面庞,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说了无数次再见,像下次重逢时那样。只是目送他,将回忆留在最美好的时刻,霎时间泪如泉涌。黑莫迪亚诺和萨冈我还是不厚道地笑了。。。
这个电影各个年龄段的妆简直润物细无声,法国化妆技术这么牛逼吗
很聒噪的一部电影,基本不是关于作家,而是关于他的妻子,当然故事是出自她的口。片中有鼓励吸毒的嫌疑,没吸毒生的娃是傻的,吸毒生的娃是正常的;粉饰了一生的爱情和婚姻,谋杀了老年痴呆的作家,最后还不忘告诉观众一切成就都是妻子做幕后写手斩获的,好吧作家死了你怎么说都行。可怜那个心理医生。
维克多是萨拉的作品
在才能上,在爱情上,都被这个女人超越了。她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谎言、秘密之上,堆积起了只有自己和丈夫的秘密城堡。比起妻子,丈夫简直进化的不完全,太过于脆弱又感性了。但她也说了,这个男孩很简单,是我需要的。
虽然是三流小说的质地,但抵不住时间是翻云覆雨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法国人当真是用一种理解政治的方式面对爱情,时刻开战,永不放弃,全情投入,保持体面。
男主 一辈子到底有几天是清醒的啊
持久的爱,只属于一个智者和一个蠢货。
结束后前排的情侣热吻三分钟 边上的monsieur也深情地吻了他的madame
维克托两次和莎拉在一起都是在莎拉和别的男的在一起之后,嫉妒心作祟。莎拉可以因为维克托觉得自己变得无趣了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反过来维克托却做不到。这么一个男的,莎拉还默默在背后支撑他的事业几十年…如果这是爱,那爱真的是荒诞的。但还是荒诞不过婚姻,现实版的恐怖片。
尼古拉斯·贝多斯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十分惊喜!当你以为这是一对高知夫妇的复古又浪漫的爱情回忆录时,错!看到结尾你以为是哈内克的《爱》式的绝望的爱意,错!最后五分钟告诉你,其实这是文学版的范霍文的《她》式的角色转换!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甚至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哈哈好的
竟然是导演处女作?真·才气逼人。整个气质是诙谐、浪漫、狡黠的,意趣盎然却并不肤浅,点点滴滴都在揭示爱的深刻与复杂。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照理说这结尾是该毛骨悚然一下的,我却悲伤地嗨了起来。浓郁的长篇小说味儿,各种文学梗玩儿得溜溜的。女主角太正!秃顶会会员必看【喂】
“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与读者无关,她用一点幽默和想象力,去为她唯一的读者、她爱的人写下一生的故事。深情、浪漫、狡黠,还有法式文学闲聊,两个极有魅力的人物。作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太棒了!
这地球上估计真找不到第二个像法国人那样,清醒的时候把性和爱剥离得如此哲学,晕厥的时候把爱和性馄饨的如此艺术。一面如胶似漆的云雨,一面针锋相对的撕扯,高潮的时候都夹杂着兽性的原始和人性的光辉。词穷了,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
这才是「你一生的故事」,用坚韧和耐心,用深情和冷酷,用漫长的告别,诠释什么叫做爱情;为了那个人,我可以蒙上眼睛不顾脚底悬崖,可以全身毛孔张开只等他来接我再次奔逃,可以消耗掉自身所有能量,可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的文字;无数峰回运转,结尾「真相」还重要吗。
一部严肃讨论脱发与婚姻关系的电影,尤其最后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有考虑过植发吗?虽然贵,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