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佑鲍比》,到《避风港湾》,再到《被抹去的男孩》,三部电影让我对宗教文化对同性恋的影响,性取向矫正治疗对同性恋的影响有了更多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三部电影里的家庭都信仰宗教,因此对同性恋最初的看法都是嫌弃与厌恶,认为这是一种罪过。所以三部电影中的孩子最初都被父母送去接受所谓的性取向矫正治疗,以此希望改变自己,变成“上帝爱的人”。但性取向矫正治疗真的有用吗?答案当然不是,正如《被抹去的男孩》中的那位女医生所说,这不是病态,只是关乎自己的选择。性取向矫正治疗,说得好听,可又有多少人真正从中改变了自己呢?
在我看来,《天佑鲍比》里的Bobby有着治疗营里Cameron的影子,而《避风港湾》里的James有着治疗营里Gary的影子。Bobby和Cameron一样,在因自己是同性恋而不知前路如何继续下去时,又遭到来自家人的唾弃和决裂,这样的失望乃至绝望,又如何是一个青年能承受得住的呢?所以,他们选择了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不了了之,只留下遗憾与悲伤。James也曾参加了矫正治疗,并且从里面出来了,但当他回到现实生活中,他才发现自己并没有改变,他仍爱着Charlie,这份爱只是在治疗时隐藏了起来。因此,他和这部电影中的Gary很像,在治疗营中隐藏着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出的只是教官希望的一面,因为他们不想改变,也不会被改变。而《被抹去的男孩》里的主角Jared则在治疗营中逐渐发现这些治疗手段的扭曲,发现这些治疗根本不会有效,于是最后逃了出来,也重新正视了自己,做出选择——自己不会改变。
这些例子我相信在真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性取向矫正治疗不但对这些孩子没有帮助,反而是在逼他们走上绝路,那些疯狂的实验作业,那些非人般的训练与惩罚,难道这是一个只因爱的不同的孩子应该承受的,难道这就是上帝所希望看到的吗? 我想,不是的!正如《天佑鲍比》里的牧师所说,圣经里也有过错,正如《天佑鲍比》中Bobby的母亲所说,上帝之所以没有治愈Bobby,是因为他没有错。我相信上帝爱每一个善良的人,不会因为爱的不同,而对他有所顾忌。纵使前路坎坷,你无需改变自己,因为你没有错,爱没有错。所以,当你还在为自己是同性恋而感到疑惑和彷徨时,请相信自己,坚定地走下去,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同,学会为自己而骄傲。 除此之外,我还想谈谈《天佑鲍比》和这部影片中的两位母亲,她们对孩子态度的转变可以算是两部电影的一个转折点。 相比之下,Jared可能更为幸运,因为他的母亲在了解到治疗营的真实情况时,在Jared向她求助时,毅然选择站了出来,去帮助和解救自己的孩子。而她自己也认识到,有些事可以被纠正,但这件事不行。她在救Jared出来后在餐厅与Jared的谈话,让我深受感触,她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对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同时她也下定决心,这一次她要做出不一样的决定,她会支持Jared,甚至要说服Jared的父亲学会接受Jared。
而《天佑鲍比》中Bobby的母亲在Bobby死之前甚至死后的一段时间,都认为Bobby有错,都在寻求方法想让上帝救赎Bobby。直到她走进接受同性恋的教堂,阅读介绍同性恋的书籍,和同性恋孩子的父母接触后,她才渐渐明白,上帝为什么没有治愈自己的孩子,因为他没有错。而后,Bobby母亲在听证会上的讲话更是直击心灵,痛彻心扉。她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倾听Bobby的心里话,后悔自己对同性恋认知的缺乏,以致将Bobby一步一步,最终逼至绝路。从此以后,Bobby的母亲将自己的人生投身进争取同志权益的事业,她说,“当你在家中或教堂里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两位母亲态度的转变,既因为她们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更因为她们最终明白,这不是病,孩子没有错,爱没有错。希望更多的家人在面对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问题时,能够更深入,更多换位的去思考,多一份理解与包容,多一份支持与鼓励,这只是关乎爱的选择,无关其他。他们不愿失去你们,他们需要爱和支持,因为他们走的这条路更坎坷,更艰辛。
最后,这部电影的片尾曲《Revelation》也让我很感动。我以自己对这首歌的想法做为结尾。 也许我们有时会为自己而感到困惑,也许我们有时会因为与家人的矛盾而远离家乡,但请记得,上帝爱每一个善良的人,上帝爱每个人本来的样子。总有和自己一样的人,总有能理解自己和支持自己的人。纵使前路坎坷,你无需改变,请继续缓步前行,继续在做自己的路上走下去。
对于本片的主旨“拒绝妥协、拒绝演戏,勇敢地活出自己”我表示充分尊重,男主开始为了迎合父母也试图改变自己,去某组织接受“洗脑”,但是受“压迫”越深,反抗就越强烈,而男主的父亲是一名牧师,男主出柜的压力要超乎他人。但是在重压之下,男主冲出了束缚,选择坦然,并且先后获得了母亲和父亲的支持,结局很圆满。
可是对于本电影,我也有两点不认同的地方。
一是男主和泽维尔的关系花的时间太少(给某组织授课的篇幅太多),进展太快,参加个画展不仅发现彼此都是同性恋,而且几乎就一见钟情了。简单聊几句,泽维尔就提出“留下来陪我”,然后两个人就同睡一张床。这没有感情积淀的相遇,让人觉得随性有余,而理智不足。
二是把手伸出车窗的比喻不恰当,这个在影片首尾呼应的片段,可以理解为摆脱父母的管教,也可以进一步放大说是挣脱世俗的条条框框。管教有方法和力度的问题,世俗有偏见的问题,但是开车的时候不要把手伸出窗外可以质疑甚至反抗么?虽然这样发生意外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为了感受风的呼啸在耳边、风的阻力在指尖而二十多年执意而为,是不是有点为了找刺激而不顾危险的意味呢?这个比喻反而有负面的效果。
看了预告,以为和《天佑鲍比》差不多。好像两部电影都是真人事件改编,《天佑鲍比》感觉一直是一个让人很压抑的过程,直到Bobby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部电影里面,前期很少有爆点,直到男主Jared在谈话治疗中爆发。结局算是一个开放性的happy ending吧,因为在片尾彩蛋里,似乎真实世界里的Jared和父亲达成了和解,而他自己也在不断为LGBTQ+群体争夺权利。
影片的重点不在同性的情感,更多的是宗教和家庭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的起因,也是源于男主人公Jared意识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想男人。他出生在了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里,父亲因为他的身份而希望Jared去进行谈话治疗(conversation therapy),企图改变儿子的性取向,让他变得“正常“。从小受到宗教氛围的耳濡目染的Jared其实也是很纠结,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对男人的情感而感到困惑和羞耻。
电影的结尾,父亲似乎始终没有因为谈话治疗的事情向Jared道歉。在最后的一次父子对质中,父亲将自己祖传的钢笔送给了Jared,希望他继续从事写作,也送给了他一辆车。结尾看似父子两没有和解,但是父亲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希望孩子自由且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不会再束缚你。Jared也提出愿意等父亲完全理解自己的那一刻。
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年迈的父母一时间去接受所有,去否定他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东西,这样太残忍了。当我们想说要不要和父母出柜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不能只有自己,想的不能只是如果父母不接受我们,我们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母等等。我们同样也要考虑,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给他们带来的冲击。我们在他们面前永远是孩子,我们依赖和被宠溺惯了,总希望父母会顺着我们的意思妥协。然而我们不曾为人父或人母,我们始终体会不到这里面的个中辛酸。
引用Queer Eye S6 《粉雄救兵(第六季)》里Karamo说过的一句话:
When you decieded to come out, you are not just come out, you are inviting people to come in.
可能原话有点点差别。当你选择出柜的时候,你同也在邀请别人进入你的新生活,那么我想别人也有选择权要不要进入。所以我们考虑的还是不能只是自己。但其实,以我现在的理解来说,没有出柜或者不出柜(我在《爱你,西蒙》里的一个评论://movie.douban.com/review/14114136/),我们不需要向别人宣告自己的身份,自己认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it's your own choice.
它输在了克制二字,克制的表演,克制的剧本,克制的营销。
OSCAR奥斯卡提名出来了,《被抹去的男孩》颗粒无收,但想想连《黑豹》都能拿下七项提名,这一届的权威性也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了对吧。
无论是从剧本改编、导演还是表演,《被抹去的男孩》绝对有资格拿下提名(获奖嘛那就另当别论)。特别是Lucas Hedges和Nicole Kidman作为男主和女配,导演都给了他们配得上出现在提名屏幕的经典镜头。
《被抹去的男孩》实在有太多的段落可以被拍成噱头十足的镜头了,Jared的寝室被强奸、Cameron的自杀、Jared第一次和家人出柜……但整个电影看下来,导演Joel Edgerton却始终牢牢地将情绪控制在一个相对涌动但不至于过度消费观众同理心的水平。
或许,这就是它无法收获太多声量、奥斯卡提名的原因,它输在了克制二字,克制的表演,克制的剧本,克制的营销(想想《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是多少的厉害啊)。
但只要你安静地坐下来慢慢品味,那些在克制背后的情绪起伏,就很容易被感知得到,而我相信你也会喜欢上这样克制的114分钟。
尤其是对比2016年出版的同名回忆录,电影版可以说改编得相当的漂亮。比起它的文学价值,回忆录《被抹去的男孩》现实意义要更为强烈一些。
暂不讨论书中的文笔、结构和行文风格,作者Garrard Conley以相当多的细节直接披露了长期存在于美国社会、依靠宗教力量、以“矫正”同性恋倾向为主要目标的基督教组织Love in Action(现改名为Restoration Path),第一次在媒体中强曝光度地卷起了针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热烈讨论。
LIA的曝光和细节描述,曝光了在LGBTQ进程中一直存在、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被着重讨论的性向矫正治疗机构,它们将性取向与酗酒、毒品放在同一个维度来进行讨论和治疗,相信性取向和后面两种行为一样,是不好的、应该为此感到羞耻的、是可以被治疗的。
如《周刊报道》所评价的,这部作品为那些认为(同性恋)矫正治疗“是一个自然合理的选择”和“这种行为简直是不可想像”的地区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破了这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地理隔阂。
而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正面声讨和曝光这样的一些治疗组织。
第九季《威尔和格蕾丝》中Jack的孙子被强行送往“直箭营”的桥段就非常明显地讽刺了这种现象(里面扮演矫正官的两位分别是Jane Lynch和Andrew Rannells,一个拉拉和基佬哈哈哈)。无独有偶,2018年初超杀女主演的《错误教育》也在说着同样的题材。
Joel Edgerton自(改)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版并没有如《错误教育》那样强烈地且正面将矫正治疗置于谴责的聚光灯之下,有可能是考虑到目前同性婚姻合法化已经慢慢随着时间的推进、相当稳健地不断得到巩固,在小说中当时所揭露的同性恋矫正机构正一步一步地失去它的生存土壤,有种穷寇莫追的从容。
电影版的动人之处在于,在曝光这种矫正机构的同时,留有相当多的空间去挖掘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补全了原著小说中因为作者的种种原因,未能传达出来的细腻情感和故事的完整性。
而这种面对冲突、信仰不同时的情感冲击,讨论得再多也不为过,因为无论是多大的矛盾,只有回归到爱的大主题之下来进行思索和考虑,才会最大可能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正如Nicole Kidman扮演的Nancy所说的,
我爱上帝,上帝爱我,我爱我的儿子,就是这么简单。对你(作为牧师的)父亲来说,就有点儿复杂了。
这句话也传达出了导演改编的初衷和态度。
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Joel Edgerton将重点更多地往角色情感刻画上倾斜,不带批判地还原在“同性恋”身份识别这件事上,在社会和宗教的牵引之下,各人迥然不同的态度和人生选择。
当中涉及的不仅仅是Jared的父母,还有同为受性取向困扰的Jon、Cameron、Gary和Henry,甚至是矫正治疗师/牧师Vicor Sykes本人。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改编,导演和原作者曝光这样一种非人道的矫正组织的同时,又非常明确地避免将矛头轻率地指向服务于这些组织的那些个体身上。
甚至,导演自己亲自下场饰演了这样一个极度容易被认为是万恶之源的人物——Love in Action的灵魂人物、自称心理治疗师但却没有任何医学资质认证的Victor Sykes。
缺乏心理治疗临床资质的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所坚信的、大力推行的这种治疗体系对这些被治疗者的心理将会产生多大的创伤,这些伤害有时会演化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他们聘请有犯罪前科的恐同者作为主讲师进行矫正教育,同时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本身也多有着非常严重的性取向困惑问题,甚至Victor自己都是一个无法面对自身性取向的矛盾体。实际的Victor Sykes在2008年离开了LIA组织,现在他在德克萨斯生活,和他的丈夫一起。(???辣鸡???)
同样是矫正机构,Victor Sykes和中国电击网瘾少年的杨永信还不一样,前者是真心相信自己的治疗系统对被治疗者是有帮助的(他自己或许就是受过这样的疗法),而后者更多的是用心险恶、昧着良知来赚钱。
比起机构工作人员的矛盾内心,那些心理状态各异的被治疗者或者会为我们呈现一个更为有趣的讨论空间。成功被洗脑的Jon拒绝接触任何男性的肢体、意志薄弱的Cameron则在自身欲望和治疗强化的羞耻感痛苦挣扎,完全不相信治疗理念但被逼加入项目的Gary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融入理论,他觉得这些疗程是没有意义和不正常,但也没有力量去捍卫自己的性取向。
还有占据大多数的盲目相信治疗效果、且被洗脑的“患者”家属们,这些人对被治疗者所施加的暴力,比起机构里的权威讲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的生存法则,那些无法在这种矛盾中和自己平和相处的,死亡似乎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很自然地,Cameron成为了这个信仰体系中最为惨烈的牺牲者,也成为了压倒Jared和他父亲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说里,作者对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几个同性角色描述的笔触虽然不少,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自己本身——即使在成年回忆之后,也似乎未能很好地将这些人对他的影响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
原著小说中的故事架构极其松散,不断地在LIA和他过往种种经历中跳跃,读者可以完整知悉作者正式和LIA、和家庭决裂之前所遇到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人,包括初恋Chloe、强奸并将其强行出柜的Henry、LIA里的Gary等。
但这种回顾几乎没有任何的偏向,也不具有逻辑性,更没有很明确地把这些人对他的影响做一个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充其量仅仅只是罗列了一堆经历,几乎接近私人日记式的自言自语。
这种处理方法同时也发生在作者描述在LIA的经历之上,所以即使是两者不断交叉进行,在小说最后的高潮部分——Jared出走LIA仍然显得相当的突兀,因为前面缺乏合理的情感铺垫,就好像这次决裂只是一个临时性的事件,而不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行为。这导致了小说在收尾的时候显得相当仓促和跳跃。
但电影版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细节的打磨,很好地弥补了小说中的不足。
尤其是加强了Nicole Kidman扮演的母亲Nancy的戏份,与此形成和Russell Crowe扮演的父亲Marshall的强烈对比和反应。
从Jared第一次出柜时的不同反应到她一直陪同儿子参加矫正项目、认真阅读和思考矫正材料的正确性(宣传材料错别字这一个细节设计得相当的好),不断铺垫到最后在LIA中情绪爆发对质Victor(权威的代表),节奏缓慢但却一气呵成,完整且极具爆发力。
另外,把手放到轿车窗户外引起母子讨论这个细节增加得相当讨巧,处理得当,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将在家庭剧变之下母子二人关系折射得真实而又饱含情感。四年后妈妈(不知道从哪里找到的)发过来的一则交通意外新闻,“看到了吗?要听妈妈的话”,父母辈那些近乎啰嗦的、但又饱含爱意的拙劣小心意。
尊重和爱,总是那么容易地让人发自内心的微笑。
颜值爆灯的Nicole Kidman演起母亲来竟然非常有说服力,和Lucas的母子感也不要太强。
奥斯卡帝后组合Russell Crowe和Nicole Kidman贡献了无可挑剔表演的同时,新生代的Lucas Hedges在前辈面前更是有了一个超精彩的水平发挥。尤其是校园强奸一场戏,连同Joe Alwyn创造了本片的一个高光时刻(另外一个是Nancy在LIA救回Jared时的坚决和对Victor的质疑)。
那个在窗外月光阴影下潸然泪下的大学生,竟然也没有为Lucas赢得一个奥斯卡提名,可惜了。
Joe Alwyn的客串也相当令人惊艳。
不得不佩服李安选取演员的眼光,Joe Alwyn有着非常独特的电影镜头质感,戏里戏内散发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甚至连脸容、身材和神态在镜头上都产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娱乐新闻、采访、偷拍中的Joe Alwyn和一般的英国少年没两样(除了特别高之外),但一旦进入角色里,就完全成为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专为表演而生的演员,这一点非常难得。
有很多年轻演员由于阅历和私人生活的原因,没有办法在表演中从生活抽离出来,无论演什么角色都带有着浓浓的娱乐镜头感,甜茶Timothee Chalamet就是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代表。
无可否认的,他和Armie Hammer的形象搭配成为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席卷全球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也受到了万千少女宠爱于一身,人气比起同期的青年演员们如Lucas Hedges、Joe Alwyn等人差距不是一级两级。
但若认为他的表演是电影成功的关键,这就有点儿盲目了。
起码对我来说,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看《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不是他也不是Armie Hammer,而是在导演镜头之下那幢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旧房子、那些堆在墙角上面的书、那些早餐间你来而往的词汇来源考究,这些都是导演成功从小说中萃取出来的元素,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火花,较之原著小说,还原得不如一半。
《漂亮男孩》中和Steve Carell、Maura Tierney的同场对戏更是可以看得出这种差异,他对毒瘾者的表现也仅仅表现为鼻子抽搐,大喊大叫。
这位爆红的美法混血儿实在有点儿对不住那张极具古典气息的精致容貌,希望日后可以大力磨练一下演技才好,别被人气蒙蔽了眼。
而在《被抹去的男孩》里,Joe和Lucas为数不多的对手戏,在克制的电影氛围之中就成功制造了一个高潮,虽然仅仅只是几秒钟。
原文首发于【一个】APP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这个电影的题材非常得好,但是很多地方可以很深入的,拓展一下的。但是没有展开浪费了这个题材。剧情不够,深刻音乐过于煽情,很多地方都是靠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演员的演技非常的到位,尤其是年轻的演员能够支撑起整个剧情,然后再优秀的老演员面前没有显得自己的演技很青涩非常优秀。我希望这部剧情能够在写得好一点,编剧的功力太火候
除了LGBTQ这个主题,我还看到了影片中与片名“被抹去的男孩”处于对立面的、与影片的暗色基调处于对立面的那些男性角色们。
自诩看的影视也不少了,真的会好奇为什么对少数群体伸出援手的、上前关怀的、甚至是奋力斗争的,几乎往往都是女性早于男性、女性多于男性呢?(无意牵扯性别等相关敏感话题,纯粹个人感想,请勿上纲上线)
这是我在看到男主母亲接到男主电话後赶来救他时再一次生发的疑问。
而令我惊讶的是,我在影片中发现了一些答案:
他们“放不下自己的高傲”。
很多这样的男性在他们从小开始就感到安逸自得又不自觉去恪守维护的“传统”受到挑战时,因为自己身上那些被“阉割”的女性品质的缺失而无法共情,于是他们就会开始“抱团”去排挤、驱逐,甚至用一些“至死是少年”的、稍微成熟一点就能发现其荒谬幼稚的伎俩和手段去进行迫切需要他人认可的“制裁”。
挺可怜的。
但是更可怜的,难道不是那些被这种“制裁”及其近乎永久性的副作用“抹去”的男孩们吗?
男孩终究会成人,但在此之前,请给他们乘坐的那辆向着人生前路疾驰的车开一扇车窗,因为车窗外有阳光、有清新的空气,只要伸出手就能感受得到。
而我们要做的,是在他们能够有能力接过方向盘之前,用注视的目光和叮嘱的话语保护好他们伸出车窗的手不被迎面驶来的车撞伤,而非用力拽回然後关上车窗,抹去原本就在车窗外的风景。
随着戳爷的歌声响起,一个令人难过的故事缓缓开始。影片情绪渲染得很好,悲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导演把片子拍得很学院,节奏缓和,剧情顺畅,完全挑不出毛病。青春的悸动,成长的痛苦,Lucas都演绎得令人感动。最喜欢男主在车里将手伸出窗外轻轻晃动的隐喻,结局看到这段忍不住轻轻微笑。
年度出柜佳片,前半段压抑深思,后半段温情动容;故事讲得朴素平实,就像lucas的表演一样觉得亲切舒服;妮可演技回归,裹紧睡衣的样子又依稀看到那年的伍尔夫;配乐到位,主题曲点睛;感谢这个片子,感谢三辆卡车,感谢每一个为LGBTQ发出的声音——it's a rocky road,发声是每个人的责任。
2.5 大家演的都非常好,然而实在是陈旧、浅显地乏善可陈,无趣难熬到受不了。拍成这样其实毫无影视化必要,读篇资料型的微信推送说不定都能挖掘得更深刻。看在片尾字幕提示的现实意义还是给个三星吧。
除了尼克基德曼外本片几乎没什么亮点,令我开始对赫奇斯隐隐担忧。多兰和TS的角色可有可无,像是在完成原著作者希望找LGBTQ演员参演的愿望,反倒是片中小胖的戏份比较重要。总体来说也许是因为原型在世的原因,因此剧情无法根据想象展开所以没有较强的戏剧冲突,只有“床戏”一幕让人感到有一秒的温暖。倒是片后对谈比较有趣,像是因为电影上映作者的父亲即将被赶出教会但是终于对儿子的成功觉得骄傲,妮可在母亲真人面前表演紧张以及罗素克劳搭私人飞机去教会拜访等等。今年上映的同类型电影里无疑是《错误教育》优秀得多。
本是Garrard自己很私人的心路历程和认知改变,但是导演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可以折射时事议题的群像片和更多探讨同志与宗教家庭关系的剧情片。除了他,作为过客的Henry、Cameron、Xavier...每个人在这段充满痛苦与寻找出路的自我认知路程上,有着自己的遭遇和结局(可爱的男孩儿们都可以出“外传”电影)。前半段致郁压抑,后半段明媚温和,观众的心情就像片中的Jared一样从渴望救赎到骄傲到去改变别人。我很惊讶Joel竟然给Nicole和Crowe都留出了Oscar Moment,以及结尾Victor Sykes的交代笑die。
I'm gay and I'm your son, and neither of those things are going to change. 希望有生之年也可以听到父亲的一句i'm gonna try. We'll try.
今年最养眼的同志电影,没有之一!整部电影情绪饱满到位,但绝不滥情;气质悲伤,但又渗透着缕缕温情。让人跟着细致的镜头语言,一同体味男孩面对家庭、青春和成长时的困惑、挣扎和反抗。Lucas Hedges表演掷地有声,好几场戏令人异常动容。
至少家里还有一个人站在他身边 他要走的时候 那个围着他祈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卡米诺 真是被上帝气哭
可能是期待太高了,有点失望,但是片子也不至于烂,只能说平庸了点。故事没有聚焦矫正中心,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同性恋男孩和他的浸会教家庭之间的对抗上,因为没把重点放在矫正性取向上,男孩对于自己的性取向一直很认同,很坚定,所以这个故事也没有多少矫正带来的痛苦,也没有多少戏剧冲突,当矫正中心的矛盾终于被激化了,男孩就被他的守护神带出了困境。导演把男主角这样的男孩,当成LGBTQ群体的榜样拍了,他除了性取向不符合宗教的教规,在其他方面完全就是上帝最完美的子民,他正直善良诚实坚定,他不撒谎不屈服恰恰也是上帝不允许他那么做。片子讲性取向矫正治疗的新闻,这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社会意义远比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重要的多,或许它可以给那些正在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扰的青少年一些希望。同性恋不是病,性取向也无法被矫正。
四平八稳地讲了一个教科书一样的故事。大牌云集,表达到位。只是故事太过于朴素,看到后面父子对峙却感觉矛盾并没有那么激化。缺少血肉的同志电影
Nicole在TIFF首映时说,“我当时很想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员,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拯救很多人的生活。”
性取向矫正治疗影响了许多人,用非人般的待遇折磨了许多人,但从中真正改变了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不是病态,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人人生而不同,上帝爱每一个善良的人。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同而感到彷徨,请坚定地走下去,我爱我的不同,我为自己而骄傲!(强大的演员阵容加分!——卢卡斯,戳爷,多兰居然都在里面。)
论美国杨永信的必然失败
埃哲顿的导演和剧作也就是二流美剧水平,但是卢卡斯的演技生生给电影抬了一个档次,再加上拉来的一波老戏骨小鲜肉都给他当绿叶,越发出挑了。求继续演同志角色。
“shame on you, and shame on me”.
心硬化患者如我也不禁流下了滚烫的泪珠 希望所有LGBTQ的小朋友都能有勇气对抗不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人物自传,难怪拍得这么四平八稳。不过这个题材非常符合你国国情,邀请各位反娘炮教纯爷们看看。以及tiff观众真的太热心了,看到后面翻身剧情各种疯狂鼓掌🤔
上帝爱我,我要爱人。
使用层层闪回的写法其实还是蛮不错的,但结构有了,内容却因为单薄而有些跟不上。这美国杨永信给LGBTQ孩子们搞洗脑治疗结果到头来竟然自己也是个深柜,如此刺激的一个环节竟然完全不说吗…… 电影整体印象就是如此,没有高潮,部分段落用力过猛
Nicole Kidman和Lucas Hedges的表演简直是史诗级的,奥斯卡大概是要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