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云山传奇

HD国语

主演:施建岚,王馥荔,石维坚,洪学敏,仲星火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1

 剧照

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2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3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4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5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6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3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4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5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6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7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8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19天云山传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天云山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和父权文化浅析

谢晋电影在中国影坛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文革结束后的反思三部曲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他将个人的命运浮尘融入社会的政治变迁和历史演进之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沉痛的历史。本文对《天云山传奇》中的女性为研究样本,试图对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再现成因进行探析。

一、受男权主导的女性形象

格莱德希尔和穆尔维有着相同的观点——女人是景观,女人是客体化的和受控制的。她断言女性没有“说话”权利,而且“他们”不可能通过电影表达出真正的女性性别。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仅用于重新肯定男性的统一、完整和安全。

《天云山传奇》通过两个男性干部,罗群和干部吴遥对一个女性———宋薇的权力变化表现了女性是受男性主导和控制的。1956年,罗群担任天云山综合考察队的新政委,带领全队发现了天云山地区丰富的宝藏。考察队的年轻女性宋薇爱上了他。然而罗群因为支持知识分子、科学建设被打成“右派”,失去了主体地位,遂失去了宋薇。宋薇在重压之下与罗群划清了界限。

“反右”时,吴遥是胜利者。他利用职权把罗群打成“右派”,又向罗群的恋人宋薇施压,要她与罗群划清界限,嫁给自己。吴遥对罗群的政治打击以宋薇为标的,两个在政治上较量的男性,胜利的一方拥有对女性的占有权,吴遥首先取胜,因此他得到了宋薇。

后来,吴遥压制罗群的平反问题受到上级批评,他在政治上失势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宋薇的占有和宋薇对他的服从。宋薇坚决地离开了他。罗群平反重获主体地位时,也重新获得了宋薇的爱。宋薇离开吴遥,重返天云山看望罗群并幻想嫁给他。

从这一层面来看,《天云山传奇》中宋薇的形象完全隶属于男性的主导之下,她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经典叙事中的女人,一个有待于男性去赋予其生命的意义的女性形象。

二、对父权社会的巩固

在中西方传统叙事模式中有一对相反相成的叙事母题:英雄救美和美救英雄。同样,在男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男性也会面临厄运,在坚毅人格的背后也会有寻求批护的倾向。他们在世界的主战场上受伤溃败,渴望回归母亲的怀抱,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时,女性化身为母亲成为男性的拯救者。然而,在影片《天云山传奇》中,这种拯救者形象的出现最终也是为男性角色服务的。

《天云山传奇》中,当罗群高烧不能动弹时,曾经的战友、自愿留下当乡村小学教员的知识女性冯晴岚在风雪之中用大车把他艰难地拉到自己工作的小学,组成了一个“家”。与其说他们是恩爱夫妻,倒不如说是革命伴侣。冯晴岚用近乎母爱的温情多年抚慰着“受伤”的罗群;而就在罗群平反之时,她却“油尽灯枯”了。

同样值得讨论的是,有些观众可能会怀疑罗群是否爱冯晴岚,也许直到死去,冯晴岚得到的都是罗群对她的敬重和夹杂愧疚的感激,而非爱情,罗群可能一直爱着的是宋薇。也许谢晋从来没有想表达这一层思想,但我们确实能从影片中读解出这一层内涵。

《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自始至终,都像一支蜡烛一样,在罗群的黑暗时刻,照耀并且温暖着罗群。以照顾男性主人公罗群获得了观众的褒扬和肯定,以最终因体力不支而去世,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惋惜。从这一层面来看,《天山云传奇》给予女性的只是一次强化父权制的再教育,使男性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女性在无主体性的境地中陷得更深,使女性在观看时定会丧失性别身份的认同。

从对父权文化的态度上看,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虽然塑造了3位女性形象,但基本上是对父权文化的强化和巩固,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谢晋电影受到了当时某些激进主义思潮的批评。挑战传统父权的主题后来出现在第五代的电影中(如《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并成为第五代的旗帜。

由于谢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既有传统渊源,又有现代色彩,既可以满足潜意识中传统的男性想象,又可以满足显意识中现代的革命需要,所以很容易为现代观众和社会所接受。其中隐含的对父权意识的强化,也隐藏在了政治斗争和情感交织当中。

 2 ) 短评写不下了。

之前对第几代导演的推崇不置可否,以为只是矮个子里拔将军,但看了这部电影才认识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无知使人无畏,只有在认识到世界的广阔之后才能了悟到自己的渺小。无论是从题材、叙事还是运镜上来看,它永远都不落于俗套,也值得被电影史反复提起;虽然它带有些许的政治意味,但优秀的电影往往能超出题材本身的限制,电影的伟大从来不受任何方面的桎梏,革命青年的反思与深刻的心理活动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仍能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疫情从来不是迷茫和懒惰的借口,真正优秀的人是从内而外的,是像罗群一样不论何情何景都能保持独立的思考与日复一日的坚持,是由内而外的谦逊和善良,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诚。 坚守、纯粹、本心、安贫、思考、爱党爱国,这些看上去被用烂了的形容词,其实就算拥有出现其中哪怕一条,也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去景仰。

 3 ) 时代的脉搏

        《天云山传奇》是新时期电影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导演悲剧式地深刻提示出中国“反右“运动斗争以来在人民政治生活中,由于极”左“思潮盛行的严重后果。作品以可贵的勇气、胆识、社会责任感对这一历史作了深刻的反思。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关系来体现的。
        影片中女主人公冯晴岚朴素崇高的人格与美好情操,在全片中浓墨的悲剧情景氛围中,淋离尽致地展现现出动人的鲜亮色彩。另一女主人物宋薇的刻画也非常成功。宋薇的形象意义在于:人们都可以看到她,像我,又像你,是一个有我、有你、又有她的角色。当作是一代人受蒙蔽、受愚弄,最后觉醒了的人物缩影。宋薇的觉醒转变正是当时社会民众思想觉悟解放的真实写照。
       影片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上的曙光。

 4 ) 大写之前——看《天云山传奇》有感

        研究生生涯行将结束,两年多不着调的“研究”生活让我的专业学习兴趣从“一丁点”逐渐缩减到了“无”。我不知道这庞大的研究队伍里还有多少像我这样不务正业的,但我绝对算是不务正业队伍中名副其实的歪瓜裂枣一枚。对专业研究的真心畏惧和绝望,让我不得不劈腿去散步游荡,找点意思出来。这种散漫自由的状态换句时髦的话就是:我是有些文艺气质的。是的,我也情愿被文艺。在大家搞研究搞学术搞文章等等各种搞都搞得风生水起烟熏火燎的时候我却有大把大把的时光用于消遣——看电影、看小说、逛网站等各种“闲”,而且隔三差五还来一次抑郁和虚弱无力。巴拉巴拉……废话真多,其实就是想严正声明我是一个有一些思想和文艺气质的有为无为青年。好,下面开始谈电影。
        谢晋执导的这部《天云山传奇》是我时隔两年后第二次观看。之所以还要动笔写一写就是因为与首次观看相比这次观影让我有了更多新的关于青春、理想、爱情以及人性的感悟。我也真心想把对这部电影的再理解收藏到我的成长记忆里,以告慰我终会一去不返的青春时代。
        影片是根据1979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天云山传奇》改编拍摄的,也正值文革结束后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转向的时期。影片故事也是在拨乱反正的新形势下浮现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和政治色彩。当然,我们以当下的视角和标准很容易把每个电影人物放进我们的道德谱系里去审视评判。特殊年代的极端氛围把每一个体的人性幽暗部分曝晒在阳光下,让它变得明晰可辨,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明显的道德分野。关于那个年代的人的一切似乎在我们的眼中都可以被理所当然地大写,罗群和冯晴岚们的屈辱、苦难、执着、理想、爱情等等我们都可以冠之以“伟大”,宋薇的懦弱我们可以称之为自私无情,吴遥的麻木无情让我们咬牙切齿地恨。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控诉和反思那个年代扭曲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但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反思我们人自身呢?环境和时代塑型着人,同样人也塑造着这个时代。执着和伟大、麻木和无情最终都让具体的个体来承担,时代和际遇只是大写了人,其实与善恶相关的某些人性因子甚至在人被大写之前就已经在了。看这部影片如果只停留在正义和道德的制高点,只会满足我们的控诉或感动的激情需要。其实在道德之外还有一条人性的逻辑线条横贯在故事里,让那些大写的人生不显得太过突兀而显得更加合乎理性,这样就能更好的理解冯晴岚为什么是冯晴岚而不是宋薇、罗群为什么是罗群而不是吴遥。下面我主要侧重于对电影人物的行为表现和人性特点进行关联分析,试图借助这部电影让人性的幽暗部分透些许光亮出来。
两种真理
        在烟萦刺虻的一篇关于卡夫卡的博文里有这么一段关于真理的话:对人们来说,存在着两类真理,由知识之树和生命之树为代表,也就是能动原则的真理以及静态原则的真理。第一类真理关系到流逝中的时刻,第二类真理关系到永恒,正因为如此,第一类真理就在第二类真理中黯然消失。
        我觉得这段话用来理解冯晴岚和罗群最合适不过了。
        罗群就像一颗无所畏惧的赤子在执着追求着知识的真理,全身心投入到天云山的建设事业里,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光与热。在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追求真理、攀登知识高峰成为知识分子毋庸置疑的崇高人生理想选择。所以罗群是当之无愧的此类知识分子的楷模,知识的真理和对党和祖国建设事业的忠诚成为他的绝对信念甚至是生命之本。我想看过电影的大多数人都会为罗群对真理的执着精神所动容,对比当下知识分子的现状我们自惭形秽。但是如果电影要呈现给我们的意义仅停留在这个层面那它就落入了俗套。这部电影是1980年拍摄,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但是浓厚的传统意识形态色彩依然很浓。虽然这部电影依然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和政治正确色彩,但是它已经开始脱离窠臼还原个体本身作为人的特征。正如冯晴岚对罗群的评价——他就像一颗水晶,晶莹剔透般的纯净是罗群的重要品质,但是影片却为我们展现出了他的另一面——脆弱性和人格的非独立性。影片中罗群在受到政治迫害和感情伤害后,曾一度陷入了茫然和绝望,生命也因此受到严重摧残。关键时刻,是冯晴岚用无私的爱拯救了罗群,以其强大的生命感召力唤起了罗群活下去的信心。记得影片最后,面对奄奄一息的冯晴岚,罗群说:“这些(革命的理想、信念和情操还有爱情)都是你(冯晴岚)给我的,我不能没有你。”罗群这句话道出的不只是对弥留之际的冯晴岚的感情慰藉,更道出了一个人性事实——冯晴岚确实是一个有着绝对独立人格、自足丰盈的内心世界、强大的爱的能力和生命感召力的人。
        冯晴岚确实以她的人性品质撑起了一棵顽强的生命之树,以爱的行动诠释了关于生命的真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在冯晴岚身上感受到更加强烈的生命力量,也被这种力量所深深打动,知识性真理在生命真理面前黯淡了。我们渴望攀登知识高峰寻求真理,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却更加强烈的渴望向往和寻求生命的永恒真理。相比罗群,冯晴岚同样拥有革命理想和热情,但却没有执悟于其中而始终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也对人有更深的体察和认识。在面对反右斗争扩大化的形势,她也敢于提发出质疑:“对党委提了意见就叫反党,改变了吴遥的做法就叫投降路线,跟宋薇谈了恋爱也叫道德堕落,团结知识分子就叫为右派讲话,这到底……我不会说假话……难道革命就需要人虚伪?人并不应该忠于事实忠于真理忠于同事吗?”罗群对于这场运动虽有疑虑和纠结却始终抱着“不能怀疑党”的态度,但冯晴岚却能坚持自己的判断:“我认为你没有任何问题。”也正是她的这份自我坚持与肯定,才谱写了与罗群感天动地的爱的篇章,也让生命和爱超越苦难得以升华成为永恒,因此她可以笃定地说自己是幸福的。
两种爱情
        我对这部电影的最大不满之处就是为什么爱情的负担只让女性来背,在爱情里沦陷的是女性,付出最多的也是女性,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或许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这里先避而不谈。这里我就想结合剧情探讨一下冯晴岚和宋薇的爱情。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是爱作为能力讲的话主要还是一个人的事,它与个体的生命力密切相关。不知道是因为现代生活太稀松平淡还是咋地,爱情基本要靠“维持”。在我心里,“维持”是一个相当令人绝望的字眼,它和爱情有关吗?一个需要维持的爱情还是爱情吗?我相信一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人也会是一个能爱敢爱的人,也是一个能创造爱情的人,而不是靠“维持”。
        影片中宋薇的悲剧性不仅仅是因为那个环境,更是与她缺乏独立性的个性有关。每当现实和内心的渴望相矛盾时,不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召唤,而是听从了旁人的意见。主动去向罗群表达爱意也是受到了好友冯晴岚的鼓励,和罗群划清界限也受到了他人的怂恿,在工作上也是听从吴遥的指示,甚至朱科长的话也能让她举棋不定,对罗群的平反也是受到周渝贞的启发。可以说正是这种性格缺陷让她丧失判断和认知力,丧失自我。即便放在当下,我想这种人也是爱情关系或婚姻关系中的绝对弱势一方,不是去争取和创造爱情而是把自己交给所谓的爱情和婚姻,我觉得婚姻对于这类人是绝对安全的坟墓。
        冯晴岚的一句“爱一个人就是要探讨他的灵魂”就奠定了她脱俗的爱情观。写到这儿,我不知道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子,但是我知道人们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是有境界高低的。我想这也是这部影片向我们传达的,正如影片最后宋薇说道“人生应该有更高的境界”,我想里面应该也包含了爱情。
        对比两人的经历,我真应该向命运讨个说法。冯晴岚是幸福的,却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宋薇最终寻获了生命的真谛和意义,可又得承受时间的残酷无情:“逝去的终将是失去了。”好像命运对谁都不好,总不能随人所愿,我想这可能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吧!谁知道呢?
两种正确
        在真理和谬误之间做选择,我们当然会选择真理,因为真理的正确性。但是我们选择的是真理,而不是正确。真理才是我们的真实需要,正确只是一种心理意义需要。
        从冯晴岚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得知罗群和周渝贞是同一种人,都是对真理执着追寻和坚持的人。而吴遥却只是一个只需要“正确”的人。我不知道他算不算自己的生活“无意义”的人,但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讨厌个性化自由化事物的人,个人生活非常无趣,特别擅长以党和组织的名义来代替自己说话,骨子里是一个贬抑自我的人。他对正确的绝对需要达到了一种丧心病狂的地步,决不允许别人质疑或挑战自己。也是这种扭曲的心理导致他人性的偏执和冷漠。即使被四人帮整倒,他也会咬牙坚持,即使是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大势所趋,他也不允许否定自己。
自己的一点感想
        这部影片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美好,但在善恶分野之前,我们身上又潜藏了那些秘密呢?我们怎样才能认识被大写之前的自己?其实令人沮丧的事实是:关于我们自身的知识都是在经历许多无奈后反思得到的。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但我看到的更多的人生实践事实是未经反省的人生也就那样过了。还听过这样一句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觉得这句话更能让我不那么绝望,让我觉得我的心灵的渴望与追求还不是那么虚无,活得明白些也算是一种意义吧!
        今天看了秋水为镜的一条微博觉得挺有意思,粘来引用做结尾:
        “对外物来说,我们拥有它们的一个目的,是舍弃、或至少在心理上舍弃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以为它是依靠和安全感的来源,紧紧抓住,但会有一天发现它们全都不可依赖。这时,真正能够依靠的本源就显现出来了,它常常发生在对外物的放下之后。这过程通常是残酷的,但灵光、顿悟、解脱却时常在灾祸之后。所以,怀才不遇事实上是不存在的,那些需要遇的“才”,实质是外物而非我所有。真正的才,不需要“遇”,它如同自性一样,一直在那里,属于自己,达成自己,是自己。同时,他可以把这才舒展开来,散发给周边,带来正能量和光芒。譬如康德和斯宾诺莎,在安静中独自伫立,成为山峦。”
        

 5 ) 站在冯晴岚的墓前

没看过,现在看了,被严重打动了。
我决定给它五星力荐。在被严重打动的我看来,这部电影无懈可击。时代印迹以及政治话题从来不是文艺作品的桎梏,不是问题。这部电影的成功再次讲了一个道理:就是真诚是多么地稀缺和重要。我一点儿不怀疑当年这部电影主创人员的真诚度,虽然从今天看来,那种真诚等同于傻逼的执着,但绝非左粪的顽固——这是一部有教养的电影,是一部提倡教养的作品,它是反流氓主义的,左粪与此背道而驰——总之,这种真诚已经被这个时代彻底埋掉了,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出现。
从戏剧原理上讲,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及其安排非常严谨,堪称典范。震撼力源于悲剧。即便“好人得救”的明媚结尾也无法冲淡悲剧的沉痛感。矫情了说,恰恰是一种对比式的强化,即结尾强化了悲剧。从现代意识来看,它的悲剧意味更为浓烈,那就是电影中那群真诚的傻逼完全是一架吃人机器上的螺丝钉,他们的一切美德都是为了实现做螺丝钉的愿望。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悲剧的?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剧。当然,至于这点,是我们现在的引申,与电影关系不大。
冯晴岚这个角色才是第一主角,绝对不是王馥荔,后者只是叙事者。冯晴岚是人类历史上的道德美人。虽然他们并不存活于现实,但正如梁祝的极端爱情那样让我们传诵千古而永远仰望。她不是天生的道德美人,她是肮脏人世中通过学习、修炼或成长而与世决绝的圣女。她们唯有死路一条,她们通过死亡嘲讽肮脏人世的同时,也净化了后者。如果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女人,她若能向我投来一瞥,我会自我了结,无须她亲自动手。也就是说,圣女或圣徒在经传中的形象,照耀的仍然是现实悲剧。还有什么悲剧比梁祝化为蝴蝶那样更让人悲伤?!
如果在1981年,我会在报纸上写个影评说,男主角如果由王心刚扮演,效果会更好。可惜三十年过去了,它成为了不被提及的历史,日见萎缩。
啊,亲爱的冯晴岚,你的墓被抹平了没,你的墓真的有吗?

 6 ) 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

标题并不陌生,《天堂电影院》里,Alfredo跟Toto说了差不多的一句话。

小青说今天也算很特别的经历,我想了想,特别倒不在于旁边年逾七十的老者问我:你们怎么会想来看这个片子啊(《天云山传奇》)。不等回答,他说来看看也好,了解下那个陌生的时代。

特别是指放映中间出现了问题,一位老者气得暴跳如雷,边骂边准备离场。嘴里大声念叨自己是还没平反的右派(?),这个片子就应该年年放、天天放,他今天特地来看,不想居然如此扫兴。后来他被其他中老年观众劝下,放映也好了,于是继续观看。

周围的观众跟现在的影迷一样,哪怕是第四、第五配角的演员都能念得出名字,讲解一番。老马说天云山的爱情太动人了,这点我并不反对,尤其是风雪归家的一段。这种煽情方式看起来也不高明,同时对全片大量的闪回、推拉强调和画外音旁白,只能归结为比较老派。那些忍俊不禁的名词新解和无奈笑场,令自己都觉得太不严肃了。

看完离席时,右派老人边说边哭,55万右派……自己儿子死去时都没能见上一眼……阿共还需要做太多的事情……然后,又是其他人围了上去,安慰他。想想啊,阿共这些旧账真是翻不来,何况现在钳得还越来越紧。50年过去如此,20年前的呢。从说话的气派和年近80的岁数来看,利用Google搜索并不难查出他是哪位据理论争的右派老人。

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尤其是面对谢晋作品好人有好报的结尾惯例。如果你对比之前20年的电影,它在80年代来看已经做得不错了。这是一种讨好,会得到观众的支持也能够引起足够的共鸣。对于电影导演来说,那确实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05332/

 短评

之前奇爱博士将《天云山传奇》里的吴遥和《芙蓉镇》里的李国香并提过,说这是“理解中国式悲剧历史循环运转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很有洞见,但还应该再补充,吴遥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宋薇,甚至加上罗群,才可以更充分地解码。

6分钟前
  • 荔榛
  • 推荐

在七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末两个时间段穿插,通过三个女性的视角去拼凑出一段天云山哀史。解放前,有种迫害叫地主阶级的剥削;后来,有种迫害叫反右派夸大化;现在,有种迫害叫做996的福报。在掌权者话语中的理论永远正确,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却总是不合时宜。影像中也不动声色地记录了1978年时官僚阶级的特权生活,可以住别墅、有佣人、坐专属轿车、听外国音乐,

1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重温《天云山传奇》,无论叙事、剪辑、声画关系、视点和镜头设计,都体现出谢晋的大师级水平。尤其倾斜式摄影构图对强化人物内心情景的运用,让人不仅联想到伊利亚.卡赞的《伊甸园之东》,难怪谢晋的电影能被广泛的世界观众所认可。宋薇这个随波逐流的人,正是谢晋自我忏悔的折射。【资料馆14.7.16】

15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厌烦那些用今天审美趣味口吻评价影片表演夸张的文艺青年们。三部曲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这便可以称之为巨著了。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所说的: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无知,它的价值就永远不会被失去。

19分钟前
  • qckf2001
  • 力荐

独裁者的淫威之下,天下之大莫不是他的后宫,芸芸众生都不得不千方百计乃至互相倾轧放弃人性讨他宠幸,煌煌上下五千年,罗群少,甄嬛多。独夫、愚民,从来少不得对方。从来奢谈各种理想信仰宗教,却没有人,有尊严有自由的人。推拉镜头组甚是惊艳。

23分钟前
  • 生·人
  • 推荐

小说一般但影像化后的效果放大无数倍。谢晋简直中国斯科塞斯。技术上推拉摇移绝不消停闪回jump cut和still shot又大玩新浪潮。内容上将心比心。看似苦情情节剧。政治正确宣传片。又何尝不是自己亲历的往事回顾。可惜资料馆修复版的音效简直太烂降噪降得有点过导致充耳皆是机械音。

27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除去拍摄年代1980年的主旋律(歌颂实际掌权者,抹黑掌权者的对手),此片神作。完美刻画了什么叫官僚主义,什么叫形左实右。论证了wg的必要性,并隐晦揭露了破坏wg者所使用的手段。

29分钟前
  • 两个司令部
  • 力荐

1980年的作品,从时间上来看,谢晋导演是一直憋了10几年,20几年后,政策一放松,立刻就推出的作品。其实片中的一些对话,呐喊,在今天仍然有人不停的在喊,官僚主义,那个秘书那种左右权衡,揣摩领导心思的做法不还是到处都在吗!不同的是,干部们不仅有特权,而且还有了大量的金钱。

3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谢晋往往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洪流的前进方向,转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找到富有弹性的平衡点,这使得他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并拥有旺盛的创作活力(贯穿“第三代”和“第四代”)。他绝不是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有胆识、能审时度势的弄潮儿。作为“反思”三部曲之首,本片透过三位女性的视角,完整地展示了“反右”活动前后人物的命运与生活图景,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尽管演员的台词存在着反生活化、反常理化等问题,但却真实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谢晋打上了别样的作者印记。选择通过一部政治伦理剧来回望那十年,现在看来确实一个大胆而高明的决定。

3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谢晋伤痕文学式的反思三部曲,光影没问题,煽情多,略生硬,演技最好是仲星火,演正面反面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东方电影频道修复画质还不错!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时代不能细说、细想,想了就会以为片中的人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希望历史悲剧不要重来!

3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siff11。放到现在肯定是作天作地的台词,但从那时的人儿口中讲出却没有丝毫尴尬。那个时代真的可怖,吞噬了无数可贵的青春和热血。可以作为党的教育片了,没有过分打造其高大全的形象,也痛斥了曾经走过的弯路,还顺带讽刺了体制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关键主题依旧是积极向上的,高明。

40分钟前
  • 芋头
  • 推荐

谢晋真是威武啊~在反思影片却被政治口号吞没完全失去声音的八十年代,谢晋不厌繁琐将每个沉痛的画面展现,且看王馥荔冷的不屑,仲星火恨之入骨的愚。颂后有余音,今生向谁问?

43分钟前
  • bird
  • 力荐

说真话,做好人,办实事。面临政治风暴, 或者说面临真正的考验时,人将展现出真正的本性。片刻的软弱在葬送他人生活的同时,也会将自己青年时代的本心完全摧毁。一开始还有“雕刻”人物的嫌疑,随着影片的发展,剧作与视听不断对人物进行打磨,以至于“塑像”到最后栩栩如生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摆脱了二元对立,转而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党员干部的刻画超越了对所谓正面人物的书写。通过“反思三部曲”,谢晋成为中国影坛绝无仅有的对文革做出如此系统而深刻的反思的导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拍至《芙蓉镇》,他的史观与艺术表现力均抵达巅峰,人物彻底挣脱“卖惨”之嫌,而以强大的生命力与苦难抗衡。所有人都应该了解那段历史——为了不重蹈覆辙,也为了重蹈覆辙时能坚定地站在善的一边。

46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谢晋真的是一代大师,从《芙蓉镇》到《天云山传奇》,拍伤痕文学完全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且,摄影方面也是极好的,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衔接都恰到好处。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无奈,咿咿呀呀。历史如镜,观之可以知得失。

51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个人的给予敌不过时代的横夺

55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重看谢晋,内心不平静。一是感慨纯真朴实的时代不再。二是感念其发自肺腑的不讳直言,伤痕反思钻心入骨。三是钦佩他在情节剧上的处理手法,深入浅出的策略运用自如。既能照顾普罗大众口味的商业意识,又有文学性意识流的作者风格,二者并施,功底了得。四是有灵魂的电影,耐时间考验。

6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那个年代的人动作应该就是这么夸张吧 看了谢晋模式再看电影 依然被煽情一把

1小时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意识流与双重结构尝试,命运悲剧英雄,文革反思道德批判,“怯弱的调和”。谢晋自身矛盾体现,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相结合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片的一脉传承。男权主义下的雪地板车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就算不是关于文革反思影片,这部影片也具有它的普世价值。关于人的选择问题。宋薇因为现实问题放弃了罗群,而晴岚因为精神世界的共鸣选择了罗群。这太有普遍意义了。但是罗群就是先会对养眼的宋薇动心,最终才知道真正应该欣赏的是晴岚的内心。这跟现在的年轻人是对物质投降还是停留在精神世界多么一致

1小时前
  • 式微
  • 推荐

28年过去了,这部影片中对话的节奏腔调和对一些问题的表达已经不太符合当下的观影习惯和审美需求,但无疑这部电影蕴涵着某些永恒的潜质,也有着对曾经的那个时代的某种解释。 资料馆2014.7.16.7pm 开头的女声引入颇似《小城之春》,宋薇、晴岚视角的戏份大抵相等,对人物使用各类褒贬修辞。

1小时前
  • xī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