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往事》又名《万里狂沙万里仇》,开头很古龙——西风烈马,落日黄沙,一个神秘客(查尔斯·布朗森 Charles Bronson)约见了江湖成名多年的弗兰克(亨利·方达 Henry Fonda),他在火车站苦苦等候,然而等来的,却是三个杀手……
三个杀手穿着同样的牛仔,带着同样的礼帽,与神秘客相视而立,就在双方雷鸣闪电般的拔枪之际,只听“砰—砰—砰”三声枪响,三个杀手应声倒地。
好了,镜头切换,故事开始:神秘客骑上三个杀手送来的马,踏上了他的复仇之路。
时空的另一头,杀手弗兰克正在执行另一项“任务”,在火车先生的指使下,干掉爱尔兰外来客马克华恩一家,在这项“任务”中,弗兰克充分地展现了他赶尽杀绝的一面,连十多岁的孩子都没有放过。
而这时,马克华恩的妻子(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正从新奥尔良赶回家中,途径客栈,偶遇神秘客和江湖游侠夏恩(杰森·罗巴兹 Jason Robards),这几个人命运,就这样交织在了一起。
爱尔兰外来客马克华恩十几年前在沙漠中看中了一块地,然后把它买了下来决定建造为车站,十几年后,火车轨果然修到了这里,这块宝地变得炙手可热,于是火车先生雇佣了弗兰克杀死马克华恩,对这块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看来,在商业竞争几乎不存在的边陲小镇,却存在着黑道的垄断,大部分的妇女儿童,都是男人的附庸。
弗兰克在执行“任务”时假扮了夏恩团伙,让江湖游侠夏恩也不得不卷入其中,夏恩在追查弗兰克的途中干掉了火车先生,同时马克华恩的妻子成为了那块地的新主人,把几个男人“串”在了一起,神秘客不过是想复仇,夏恩不过是想追查真相,而弗兰克打算和马克华恩的妻子结婚来占有这块宝地(这是一个会做生意的杀手),然而这一切的阴谋,最终又被神秘客打破……
神秘客总是吹着口琴,除了闪电般拔枪的时候。
他追杀弗兰克终究也只是为了了却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弗兰克杀死了他的家人和盟友,把口琴塞进他的口中。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弗兰克最终自己来到甜水镇,来了结多年前他自己亲自缔造的戏剧性的一幕,随着一声枪响,他倒在了神秘客的枪口之下,然而,他最终也不知道这个神秘客是谁……
这部电影对西部片影响深远,塞尔乔·莱昂内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完整故事情节,开始向剧情方向发展,纵横交织的人物,碎片化的场景,在当时可谓是先锋之作,他模糊了正邪之间的界限,重塑了一个个鲜活的反英雄符号,以至于后来《革命往事》里的胡安,《美国往事》里的面条,身上都带有着这种印记。
《西部往事》上映于1968年,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冷战、越战、种族和性解放运动复杂环境的压抑之中,塞尔乔·莱昂内非常精准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将一个个酷到极致的美学暴力元素搬上了荧幕,吸引了众多眼球,博得了一致掌声!而且从音乐、剪辑及画面处理上,对徐克、何平、姜文似乎都产生过影响,我们从《新龙门客栈》、《双旗镇刀客》、《让子弹飞》里,似乎都能看到《西部往事》的影子。
当然,这一时期的美国,除了塞尔乔·莱昂内,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也很精准地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只不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剧情更复杂(《教父》),反思更深远(《现代启示录》),但也正因为如此,当时却成了票房毒药。
但谁也不能否认,塞尔乔·莱昂内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美国电影史上的地位,他们共同开启了反英雄主义剧情冒险类电影的先河。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认为,《西部往事》是一部美国西部片的集大成之作。可是,《西部往事》在很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叙事方面和拍摄手法方面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美国西部片的“套路”来走。可以说,在形式上,《西部往事》仍然是一部意大利西部片,而且是意大利西部片的巅峰之作。
莱昂内出生于电影世家,从小就是在电影、戏剧、歌剧的熏陶下长大的。作为一个意大利人,又出生在一个文艺世家,莱昂内身上所流淌的意大利文化血脉是洗刷不了的。作为电影创作者,他也很容易把这样的文化DNA带到他的电影当中来。
在创作《荒野大镖客》(1964)的时候,莱昂内的个人风格还没有很突出,他只是把武士片与西部片杂糅在一起,看起来找到了一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
等到《黄昏双镖客》(1965)的时候,我们开始看到了一种类歌剧的叙事,开始看到了莱昂内电影中所特有的那种仪式感。到了《黄金三镖客》(1966),莱昂内把他的歌剧式的叙事,以及他那种通过镜头反复切换而把时间拉长的仪式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西部往事》的加长版(175分钟,意大利版)将近三个小时,如果这样一个故事让中国的导演来拍,比如张彻,可能90分钟到100分钟就能够把整个故事讲完。莱昂内之所以能够把这个故事讲到差不多三个小时长,叙事的“仪式”、镜头的“仪式”起码给影片增加了一个小时的时长。
西部片里面,风沙滚滚的环境,风尘仆仆的人们,带给我们原始、粗犷的感觉。但是,我在看《西部往事》的时候,却感受到了优雅,因为莱昂内的举重若轻、悠闲自得的娓娓道来,带给了影片歌剧式的优雅。所以,我说《西部往事》是一部优雅又粗野的意大利歌剧。
美国的西部片,还有中国的武侠片、日本的武士片,都往往会被认为是男人的电影,牛仔梦、侠客梦、武士梦也是许多男人的梦想。所以,在这几类电影当中,女性角色都是比较少的。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里面,虽然也有女性角色,但女性角色都是无足轻重的配角,没有一个女性角色是对整个故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甚至,在“镖客三部曲”之前的莱昂内的作品里,也找不到挑大梁的女性角色。
有人因此质疑莱昂内是否蔑视女性,莱昂内说:“在我家里有三位女强人,卡拉、拉法埃拉和弗兰切丝卡(莱昂内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可能拿就是原因吧!”莱昂内的妻子卡拉也说:“在他的生活里,女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他的电影里,他不能仅仅把她们当成道具。”
是的,不能把女性角色当作道具一样塞到影片当中,要用,就让她成为整部影片的核心!于是,在《西部往事》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角色,来自新奥尔良的妓女吉儿,她是布雷特·麦可贝恩的遗孀,也将成为富饶小镇“甜水镇”的主人。影片中的四个主要男性角色,孤独的复仇者、浪漫的强盗、冷血无情的恶棍、不择手段的商人,都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前面的两位,是她的左、右护法;后面的两位,是她的掠夺者;而她,是最终的“胜利者”。
吉儿的女人味,她的母性,似乎和荒蛮的西部世界格格不入,但恰恰是她的存在,西部才会成为西部——她几乎是所有男人的梦想,她是西部世界里圣母一般的存在。强盗夏延在临死之前,对吉儿说了两句堪称经典的台词。他看着门外热火朝天的工人们,说:“你应该拿水给他们喝,他们看到你会多么开心!”影片的最后,吉儿提着水出门,给工人们喝,工人们如遇甘霖,如沾雨露。夏延又说:“如果有人要拍你的屁股,你就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那是他应得的。”离开之前,夏延拍了一下吉儿的屁股,吉儿也很默契地让夏延得到了他“应得的”。
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不亚于影片中任何一个男性角色,而且他是,他是整个故事的最后,嗯。而且她是整个故事的,整个西部的既得利益者或者是胜利者。
吉儿这个角色的出现,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其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贝托鲁奇提出了引入一个重要女性角色的方案,莱昂内一开始没有同意,但贝托鲁奇让这个角色不断具体、丰满之后,莱昂内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吉儿成了西部片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
吉儿这个角色的引入,莱昂内似乎是革了自己的“命”,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革了美国西部片的“命”,因为在美国西部片里面,这么重要的女性角色也是非常少见的。
莱昂内虽然往《西部往事》中注入了“西部精神”,但是影片的整个精神内涵和传统的美国西部片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大部分的美国西部片里面的正义与邪恶、黑与白还是比比较分明的,而且影片往往充溢着一种天真、乐观的精神。可是,在《西部往事》里面我们看不到绝对正面的形象,孤独的复仇者“口琴”是影片中最“正义”的角色了,但他为了手刃仇人而救了弗兰克一命的做法,可谓邪气十足。“口琴”顶多对标《黄金三镖客》中的“好人”,和《正午》(1952)中威尔·凯恩警长还是有着很大的落差的。影片的最后,夏延去世了,“口琴”离开了,这并不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传统的美国西部片中,乐观主义是比较普遍的,而莱昂内的《西部往事》却有着明显的悲观色彩。
莱昂内对“美国精神”或者“西部精神”的“反叛”,还表现在他选择了亨利·方达来饰演弗兰克这个十恶不赦的恶棍。亨利·方达是美国电影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明星,也是“美国精神”的代言人之一。在《西部往事》之前,亨利·方达所出演的角色基本上都是正面角色,比如《青年林肯》(1939)里面的律师林肯、《十二怒汉》(1957)里面的陪审团成员等,这些角色都给亨利·方达树立了比较“伟光正”的形象。可是,莱昂内偏偏选择他来饰演一个大反派,这几乎就是给美国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你看你们“美国精神”的代表,在我的电影里面,变成了一个大恶棍!哈哈哈!
孤独的复仇者“口琴”虽然是由一个白人来出演的,可是,我们从他的形象设计以及闪回的他的年轻时候的片段来看,他就算不是印第安人也应该是一个有印第安血统的混血儿。让一个印第安人成为神枪手,成为最厉害的牛仔,这在之前的西部片里面也几乎是没有的。这也是莱昂内对美国西部片的一个“反叛”,或者,是对“美国精神”的一个巨大的反讽。而这一点,后来被昆汀·塔伦蒂诺继承了,昆汀在他的《被解救的姜戈》(2012)里面,让黑人成了神枪手。
莱昂内在创作《西部往事》的时候,严肃的态度与戏谑的玩心是并存的。开场被“口琴”击毙的那三个枪手,据说莱昂内是想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李·范·克里夫等西部片大咖出演的。你们不是在西部片里面是非常厉害的牛仔吗?我要你们在《西部往事》里面一开场就被打死。莱昂内试图借此制造一种“惊悚”的效果,同时也狠狠地调侃了他之前的作品。可惜,大咖们嫌戏份太少,莱昂内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否则,这将成为影片的一大经典看点。
在配乐上,莱昂内继续和莫里康纳合作。精彩的主题音乐外,“口琴”的加入,一如“口哨”在“镖客三部曲”中的运用,带给了影片一丝“异色”——不可复制的“异色”!
以上种种,我们看到了莱昂内在《西部往事》中也是不走寻常路的。不走寻常路,恰恰就是意大利西部片突破藩篱的一个特点。致敬经典,致敬传统,同时又延续并革新了意大利西部片,使得《西部往事》成了意大利西部片的巅峰之作。
看完才知道原来莱昂内并不是技止于镖客三部曲,像他的其他电影一样,没有谁是完全的正义,也没有人是完全的邪恶,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西部吧。镖客三部曲的口哨、西部往事的口琴,简单的东西在莱昂内手里变成了表现的最好的工具,经典无误。
彻头彻尾的男人戏,厚重的历史感,绝对地潇洒。大漠黄沙,悠扬琴弦,轻轻的来了,轻轻地走,不带走一个女人。8.4
“-这里将成为一个美丽的小镇,甜水镇;-我希望你将来能回来;-someday…” 太慢太冗长,也没有引起共鸣的故事,近3个小时,很难入戏、很难坚持看完…音乐悠扬大气跌宕,剧情实际没如此澎湃,所以这片好的只有配乐了…
我所踏上的西部土地有两段:一段黄沙滚滚扑面来,一段铁轨哐当驶远方。我所爱的西部男人有两个:一个扎根黄土已逝去,一个浮萍漂泊已远去。我所听到的西部声音有两种:一种手抚口琴奏忧愁,一种快枪出鞘斩情仇。我所经历的西部时光有两段:一段如汗液黏着死亡,一段如清水流淌希望。
古龙式开头
在五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片渐渐式微之际,创造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奇迹,一定程度上重新振兴了“西部片”这个被安德烈·巴赞称为“和电影同时诞生的类型片”。
在这里,电影是时光倒流的魔法
作为一个脸盲症患者,看这种片子压力实在太大了
真真的看不下去啊~
【Great】本以为《黄金三镖客》那种史诗级别的西部电影已经很难再去超越了,没想到莱翁内这次整了个更“史诗”的作品出来。无论是戏剧内核还是视听层面都高于《三镖客》,配乐也算是莫里康纳的巅峰了吧。当然在影像节奏上要比《三镖客》更加缓慢而不知所踪,在很多人看来算是缺点,但莱翁内的“慢”是在镜头语言下所精心构造出来的极端氛围营造,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音符都在不断撕扯着观众的神经,并在某一刻完全喷发,形成极致的观影体验。打个比方,《西部往事》于西部片就像是《无间道》于港片,代表了各自最高也是最后的巅峰吧....
莫里康内的音乐好是好,但有时候太抢戏。黑泽明的决斗场面经常只有风声和喊声,却更为动人
“未来与我们无关,现在也无关”
莱翁内才是当之无愧拥有“西部之魂”的导演!日落黄沙,风卷残云,侠肝义胆,快意恩仇。是不是最好的西部片有待商榷,但不论哪方面都我想要的西部片,那粗砺又浑厚的独特气质,久别重逢的感觉,风格道骨兼具,节奏稍缓,但丝毫不影响情绪的释放与氛围的营造,荡气回肠的配乐至少加半星,可够劲儿~
当年影片在美国上映时,曾因为片长过长而被片商修剪,导致故事架构含混不清,语焉不详
“谁会信一个穿着吊带裤却系着皮带的家伙,他连自己的裤子都不相信。” 莱翁心中的西部“武侠”世界,凝重肃杀苍凉寡言,手起刀落一念间,万里狂沙万里仇。很难简单定调本片的价值,贝托鲁奇笔下强悍的女性角色,蒸汽火车将要带来的外部文明,已突破了惯有的西部元素。
看到这部其实就已经可以看到后来《美国往事》的影子了,传统西部片里个人英雄主义的浪漫完全消解,核心驱动力其实是一种拓荒者的现实野心,但又与牛仔们那个时代的情怀多少掺杂在一起,最后离开与死去(更彻底的离开)也意味着为新时代来临让位。所以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叙事,但到了《美国往事》时,就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了。莱昂内能够不断突破套路,不断探究更深,尤其还是通过这种往往容易偏娱乐的类型片,实在太有勇气了。(然而女性角色显然是受时代影响,明显又是一个男性想象出来的女人,不是没有魅力,但是世界上有这样的女人吗?没有,醒醒吧。所以还是得减一星。)
我靠啊太牛叉了……
有两种片子能让我无话可说,一种是平淡得要命的片子,另一种,就像是这部片子……
好看到哭,补回了去年9月没能去上海莱昂内影展的遗憾。出主题音乐时,一阵感慨:武侠片就应该这样开场啊,狂沙十万里。出大特写时候,有个妹子的身影从银幕底下晃过,对比好强烈。在凝视的目光中,无论正派一方还是反派铁路先生,人们对这个(西部)世界充满信念和希望,等待着火车进站(到来)
每一个镜头仿佛都有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