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微笑,就有人流泪”&“总是在等,其实明天、后天,和今天一样不新鲜” 爷孙两个夜色中穿行着“谈情说爱”,后景中一对对情侣相偎在堤上看河景 爷孙关系的转变,孙子的“外逃”是转折,同时引入“乡土中国”的场景——“假洋人”的换装,是回归文化母国、重新确认身份的表征。最后,顾铭要走,莫奶奶又把来时穿的外衫给他披上,“外面冷”…… 一句“虾虾侬”+“长亭外,古道边”,真叫人泪下。 拿走一碗菜的莫老太又送来一碗面,顾老头吹起口哨,镜头移向广阔的上海屋顶,生活还在继续。 ——————————————————— 在日常生活中,许导构置了多种感情关系,亲情、爱情以及过往、现在,在表现新移民二代文化认同冲突的主线左右铺设了更多细腻的话题——单相思、文革知青、黄昏恋、出国欲望……很缤纷,又能在叙事上达到统一。
影片充斥着那个时代的烙印,80年代的出国潮,改革开放前的老上海风貌。老人的儿子出国后生了儿子,再也回来过,老人一个人住在石库门,儿子有事把孙子送回国。从小收到地方文化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要住五星级从侧面也映射出当时中美生活水平差异。从未见过的爷孙没有感情,要住五星级要吃肯德基,感觉一切要要求都是顺理成章,爷爷不小心打了孩子,反映出中国老一辈传统,我们是苦出来,你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孙子离家出走,反映出叛逆期青少年在成长中一个从幼稚转变成熟的节点。到最后在短短的一段日子里,儿孙感情和睦,依依不舍的离开中国。故事平淡但细节展现到位,把那个时候的各各细节都掌握到位。在我这个年纪看这部作品更多的是怀念。比起现在的商业片,这个剧本绝对是精品,平凡而又打动人心。
退回到十年前,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一些扯淡的地方。但是通过跨文化交流的训练以后,这部电影和《刮痧》一起看,就有特别的功效了。不同环境成长的人,有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生活体验,也就有着不同的价值观,看待世界的眼光大不相同。
电影开头描述的上海大院生活,过去那种集体式的“城市庄园”,墙壁因潮湿自然的斑驳,而不是现在粉刷过的假情调,邻居之间紧密联系,楼上楼下的人互相串门,并不是孤立的当代小区高楼,狭窄的楼道,让人和人的接触也更加频繁。这些都是过去的中国城市居民实实在在的生活,但几乎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被人忘却了,仿佛成为了一个从来没有发生的事情。
这些在从美国回来的“顾明”身上,却都成了落后的象征,如果将今天的小孩儿放到那个环境里面,和顾明的表现应当是差不多的,小孩儿眼里的弄堂也好上海也好,全是民国式的小情调,却无法直面那种今天的眼光看来拥挤脏乱的环境,那种没有隐私的生活空间。
当他们考上大学,回到那种“上古遗风”的多人宿舍的时候,这种不适就全部发作起来,知乎上很多帖子都在羡慕中科大某个校区的宿舍有单独房间,学生们痛恨那种集体生活,却并不知道这真的只是过去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在当代的遗存,如果有谁居住在过去的那种弄堂,或者集体大院儿,真实的理解生活得逻辑,这些集体寝室的摩擦,我想就会小了很多。
顾明从美国来到上海的诉求也就是今天学生对集体宿舍的请求,只不过略有差异
顾明爷爷的房子狭窄,三十四十平米的小房子放两张床,没有隔开的空间,洗澡也在里面进行,掉一个塑料袋隔离了水就开始洗澡了,顾明很不习惯这种生活,他认为这是狗,不是人,惹来了隔壁精通英文的中学生的愤怒,难道我们过这种日子的人都是狗吗?(这也是其中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美国的精神居高临下的看着东方人并质疑他们不是人,却忽视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导致的因素,忽略了这种自然社会条件带来的文化差异)
顾明要求要上宾馆,喝可乐,吃肯德基,看CNN,并且单独浴室冲凉,他的爷爷满足了几次。
顾明在学校和别人打架,结果被别人群殴,他不明白为什么说好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多个打一个。
顾明坚持说洋文,而不是说中文,但由于当时懂英文就是骄傲,没被人歧视。
文化,文明开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教育的,有选择的认为遗传的,即使亲身经历过的人,也不见得会有类似的文化,他是集体的共识,顾明代表的美国华人小孩儿价值观和上海集体大院的冲突,非常淋漓尽致。但对他最震撼的却是,他私自跑到农村以后,看到了比城里更苦的生活,善良的农民过着的比城里还不如的现状,他才知道爷爷的苦心。
这部电影我觉得好很多,比刮痧还好,刮痧大是大非的讲了一些文化的事情,但是本片什么都没有,只是单纯的在叮叮当当的背景音乐里面自然的展现过去上海的风景,和这个小孩儿的冲突,我认为本身就有趣。
我并不是上海人,也并不知道上海真实的生活是什么,只不过过去那个“不多元化”的年代,起码还是上个世纪末班车人们的共同记忆吧。
我觉得这不应该仅仅是一部讲述文化冲突类似推手、刮痧那种片子,而应该算是又一部描摹港人回归前状态的片子:我们都是黄皮肤,但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太多不同,要怎样才能相处下去呢?同其他相同题材影片一样,最后也只能以离开作为解决方式!
也许吴念真的剧本是跟推手那种类似,但是既然由许鞍华来导演,肯定会有与台湾文化不同的地方。台湾和香港的执念不同,台湾是自持正统 总想光复 所以有龙门客栈这类片子,香港97前的片子,很多总是脱不开回归这个话题。
又比如许另一部半生缘,难说不是另一部借张爱玲原著来讲述回归心态的片子,旧恋人被胁迫而去,几年后相遇,物是人非,没法再续前缘,不可能回去了,是其中最经典的台词。所以只有半辈子的缘分。
此片也完全可以类比,午马最后的话虽然很正统俗套,但是难免不代表香港一部分留守群体的心声,你们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不要忘了自己的故土。既可以是说给那些移民大潮中的儿女,也可以是祖国对香港的代言,我们终归是一家人。
P.S.:午马外型包括抽烟姿势都太像鲁迅了吧,远超十几年后的王志文,书架还贴着鲁迅照片,许导是忠粉没跑了!
又是一部看了简介就不用仔细看的电影,主题还算亲切,情节未免单薄。离家出走一次就转变整个思想?人不是小丑鱼尼莫。个配音听得我痛不欲生,主演刘嘉玲啊简直就是个幌子
小学5年级看的~昨天翻出来温习,依旧唏嘘~突然想去步高里拍照了~
很久之前看的,还是很不错的。
2022.10.4
这片这么爛,幹嘛都端著給兩星! with Anana
2010年5月16日@宁波路新光影艺苑;看看摄影和编剧就知道为何会联想起冬冬假期了。这是属于时代年轮的片,亲切感。
依稀有些许鞍华后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影子,很多细节其实还打上了吴念真的烙印,午马演得不错,颇有郎雄在《推手》中的神韵。
不错
太有时代感了,90年初的上海弄堂,虽然剧情弱了点台词生硬了点,但故事还算完整,有笑有泪,有文化带来的冲突以及人情的温暖,乡下那段看着挺亲切的。幕后全是老熟人啊,从许鞍华导演到吴念真编剧到李屏宾摄影,还有当年的刘嘉玲真是好看啊!穿衣风格放到现在也不落伍呢。
写老年人,最有感觉的应该还是找乐了
许鞍华再加吴念真的编剧,经由90年代初的淳朴外滩、老式里弄、鸽子间,活脱一个上海版冬冬的假期。主线很明了,副线太多,反而无从抓牢了。其实,午马饰演的顾大爷和刘嘉玲滴妈妈那段云南情没深度挖掘可惜了。PS 刘嘉玲姐姐,为何你年纪越大,演技越下滑呢?当年那个貌美如花呀。
许鞍华的国际视野。
这是一部由香港导演执导,台湾编剧创作,讲述上海情怀的老电影,建议用弹幕观看,娱乐效果堪比港台四格漫画。
我的美国孙子这名字,中间还坐了排老外看呢。那时刘嘉玲可真嫩,午马国语配音混英文还挺逗,吴念真这故事放这儿还是不太合适,尤其乡下那台湾腔调太出戏了,90年代初的上海街道弄堂的影像是个怀念,想起了爷爷自行车把上的黑包带着我到处逛的小时候了。资料馆胶片
无功无过
故事简单而短小,平淡而不深刻。就当作看一个短片电影小品,有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味道,老人家年老就是需要点寄托。午马跳那段健身舞还真是跳得非常好。
大时代下的微视角。许鞍华真的擅长这个。
【新光】 拍的细腻感人
那口英语呦~~
劇情也太弱了吧,不過對於中西方權利與義務的差別還展現地不錯。PS.劉嘉玲是打醬油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