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我在电影院看到过预告片,两个小女孩在林子里追逐奔跑,感觉很有意境很文艺,知道讲的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因为对周冬雨和马思纯都有好感,所以上映以后我一听口碑不错,就去看了。
觉得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特别美好,一个是乖乖女一个是小魔王,一起做坏事一起冒险,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你的妈妈对我比你好,服不服?
可惜两人喜欢上了同一个男生,矛盾开始了。安生说她要走了,七月去送她,她们依依惜别,火车开动的时候,七月看到安生的脖子上挂着家明的吊坠。她其实早就知道了。
安生给七月写了很多信,没封信的最后一句都是,“问候家明”。
最好的闺蜜和男朋友,她两个都不想失去。她想和家明结婚,尽管知道他的心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他们没有结婚,她失去了家明,但她没有失去安生。她离开了这个世界,把她和家明的孩子交给了安生。
你向往我的生活,我最后却活成了你。
安生和七月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两面,安定时向往不安,不安时又向往安定,不管怎么样生活最后都是归于平静的。
不喜欢家明,两个都喜欢,标准的渣男。
这个故事原著我没有看过,就说原著并不出彩,电影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觉得这部电影里剪辑特别好,剧情衔接的很自然有趣,一点都不乱。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我没看过安妮宝贝的作品。
这导致看完电影,我一度分不太清楚,周冬雨和马思纯各自扮演了哪个角色。 不过,事出有因。电影版《七月与安生》,最大看点就是两个女人完成了性格与角色身份的对换。
也有一个更好记的办法。周冬雨在《少年班》演了一个好女孩,这一次,她演了一个坏女孩。 马思纯在《左耳》演了一个令陈都灵羡慕的坏女孩,这一次她来演好女孩。 大概是中国内地的青春片质量堪忧,所以,我对《七月与安生》没有太高期望。直到问候家明开始(两人第一次分别),《七月与安生》才变得有趣了起来。旁白不再是无力的画面注解,而是真正参与到快节奏行进和连接时空跨度的叙事当中。 一部电影不停出现旁白,那往往意味着导演功力不够,演员干瘪没戏,这才需要另一个声音来救场,引领观众观看。但看到结尾,你会发现,《七月与安生》把作者身份之谜也带入到电影当中。这个旁白,还真是必不可少的障眼法,否则妙笔就无法成为妙笔。 问候家明之前,《七月与安生》的小演员戏份实在生涩吃紧。对中学时代的蜻蜓点水,也缺少光彩过人之处。
当七月与安生腻在一起时,电影处理得过于平淡,难以证明她们之间有超越身边同龄女孩的默契与感应。哪怕接连出现洗澡嘘水,怒吼互撕,她们依然还是缺乏真正的情感化学反应。结果,只有她们的人生被时空距离所阻隔,过着“希望彼此不要互相羡慕”的生活,这部电影才会引发观众去关注一个更大的主题:女孩子的人生命运,是否能由自己主宰,实现真正的自由独立。
所以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的要害不是证明两个女孩有多相似与多亲密,而是揭示两个形影不离的女孩,原来更像是镜面般的对位存在。互相映射时,她们的内心居然还有如此大的差异不同。在作者身份告破的那一刹那,两个人物不仅完成了天翻地覆的性格转变,顺便还把从头到尾没有产生任何情绪波澜的家明给踢出了局。 过往的青春片,大多浅薄可笑。不是在MV画面中缅怀虚假的美好,就是借助狗血来制造残酷与惨烈。《七月与安生》果断介入到八零后一代人的成长与生活。有的人实现了走四方的自由自在,有的人却活在了小地方和父母的围城中。假装满足又互相羡慕。这么一看,《七月与安生》跟《左耳》都在说同样一个故事:好女孩渴望成为坏女孩,因为坏女孩洒脱,张扬,可以走四方。在每个人都寻找安全感却又不知道谁有多出来一份安全感的中国。这种努力,追求和尝试,总是显得醒目,决绝,更与众不同。《七月与安生》更进一步,走完四方,好上天堂。
正因如此,《七月与安生》得以跳脱一味困扰青春片的缅怀与伤感,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即便它是个心灵成长的悲剧。无论七月还是安生,她们都渴望成为对方,却无法真正成为自己。姐妹淘好闺蜜的背后,她们的青春岁月是如此孤独——就像生活在中国的女性,只要抬一抬头,就能轻易看到自己的下半生。 借助机智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把情感的执念与纠缠,做成了人生之歌。弱化了言情小说挥之不去的俗套、狗血与做作,也把压抑,幽怨和失败,做成了为对方而活的灵魂伴侣。一个人能踩着对方的影子,不是因为彼此过着平行的生活,而是因为她们一直是同路人。
影片也是少有的,在主要演员上没掉链子的中国式青春片。周冬雨和马思纯以不像自己的方式去演绎对方,去掉了《同桌的你》等电影的幼稚可笑病,制造了不错的戏剧冲突效果。至于扮演家明的李程彬,他缺少性格变化,角色不利,但胜在有年代感的外形。这个角色看似被踢来踢去的皮球,却吹罚了七月与安生的整场人生比赛。但电影想说的恐怕是:这场比赛,真的与你无关。【刊载于《新京报》】 -------------------------------------------------------------------------------------------------------
“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就一辈子离不开” 前半部分的青春戏好过后半部分的苦情戏,音乐略满但细节情绪做得足。国产青春片最怕不痛不痒、无病呻吟,这一部算是惊喜。周冬雨的劲儿到位了,可能是最好的一次表演。马思纯高圆圆附体、李程彬低配版任泉+彭于晏化身⋯⋯三角最稳定,除了三个人。
Bottom line: 看得下去,还不用翻白眼。
看完电影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很久没有一个人看电影,哭得很畅快。两位奉献了自己的最佳状态,特别好,被惊艳到了,预感周会拿奖。有些镜头离演员的眼睛很近,想到阿黛尔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美得像诗。
彭浩翔想当王家卫,曾国祥想当彭浩翔。整体偏矫情,细节很暧昧,第二次反转毫无必要。始终没想明白三个人撕逼的动机何在。安妮宝贝阿姨还是比其他网络写手多两把刷子,懂得从青春期/性的角度切入女性关系。周冬雨本色演出,马思纯(苍老师?)有点惊艳。
小镇青年将在27岁灵魂死去,不甘心后半生行尸走肉地活着。安稳和自由,这是当下中国大多数年轻人必须面对的二选一,在结构和风格气质上它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努力摆脱窠臼,整体把控得当,生动而洋气,预感会掀起票房小高潮。
撕逼不见(狗)血,[作]出新境界。有点超出预期了。王菀之和袁咏仪两位演员相当惊艳。影像感和剪辑都好漂亮!
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提半星,把矫情单薄的那几页原著,改成人生观/世界观对称并互换的“双生花”概念,真的太不容易了。内地院线难得一见的生动通透的女性电影,细致地捕捉到不同性格女生之间的震动效应,她们生命的差异、交叠与轮转。虽然MV过多,情节也有俗套,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掌控非常满意。周冬雨、马思纯双双贡献生涯最佳表演。
1、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不尴尬,如果算作青春爱情题材,应该是近些年最好的一部;2、不敢想象周冬雨会有这样惊艳的表演,就像不敢想象曾志伟老师的儿子会把两个妞的墨迹事拍得如此到位;3、恭喜李媛和许伊萌同学,你们一直以来对写故事这件事的态度,得到了回馈;4、推荐去看,希望好片能赚钱。
我是一个渴望安定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追求自由,逼迫自己漂泊流浪。你是一个渴望漂泊的女孩,但强行伪装成乖巧善良,逼迫自己结婚生子。于是。我看谁谁是归宿,给我一点安定就好,却仍无家可言。你能飞的时候,却已枷锁深固,勒痕太深,再也无力展翅。人生的许多错过,大抵源于装逼装过。
在大陆青春片里看到七月与安生,就如同在屎堆里掏出了一块银子,对,还不是金子,但是终于不再是夏有乔木,不再是微微一笑,不再是原来你还在这里,不再是左耳,不再是……更不再是tnnd同桌的你
插一句,我小时候是安妮宝贝铁杆级读者,我初二开始在周记本里写绝望小说,一页死三个人那种。现在想想,还是那时候文笔好。啊,果然悲伤是文学的春药🙄
女生间的感情就是很妙,互相嫉妒互相爱护,有些东西可以分享但有的东西连碰都别想碰。
曾经分不清,谁砸了消防铃、谁喝了雪梨汤,年少让我们不分彼此;后来分太清,谁挂了玉观音、谁写了问候信,爱情让我们分崩离析;终于你和我再无分别,谁生的小姑娘古灵精怪,谁写的故事叫人唏嘘,双生花开在二七,我们对镜映照出了彼此。爱情能否谦让能否分享,爱一个人能否胜过自己,我们还是分不清。
谢谢编剧 谢谢原作 谢谢导演 谢谢演员 谢谢一切
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人生最惊艳的一次表演,再次证明了张艺谋是全中国最好的选角导演。必然年度华语十佳。
《贤者之爱》前传
其实可以将两个女孩的螺旋状人生,看作一个女孩精神世界的两面。安稳生活时艳羡流浪,流浪时想念妈妈做的面和舒服的床,不断挪步试探男孩的爱,敏感又疏离,辗转几万里,发现只能做到爱自己。这么一来,所有的反转都是内心投下的毒药与饵食,杀哪个留哪个,任随其变。
道理我都懂,然而就是喜欢不来。
1:剧本扎实,结构完整,女性向,那种相爱相杀互生互灭的一体感,表达得很细致;2:周冬雨演得不错啊,马思纯跟高圆圆我有点分不清了,浴室对戏很打动人;3:女性向电影,都感觉男人真是个可有可无的物种,这种蠢物不要也罢!
从问候家明开始,变得有趣了。比较有趣意外的是把作者身份也写到电影里,反转再反转还挺好看。性格与身份角色的互换,真是一出人生最好戏。当七月与安生在一起,再怎么亲密腻味你都不好察觉这份情谊的特殊与可贵。只有七月与安生被拆散,被时空阻隔,你才会发现电影要做的是逾越中国内地青春片这一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