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讲述家庭羁绊,和山田洋次的轻松幽默、是枝裕和的朴素人文相比,女导演三岛有纪子的风格十足的冷静疏离。影片延续《生缝寸尺心》的空落静谧,温柔地化解纷扰与愁懑,构建人生的心灵花园。 影片中的家庭重组问题,无分国界,恐怕已经是现代社会中无法回避的人际关系之一了。平静日子,易起波澜,生存已如此艰难,还要应对此后经年要相处一辈子的人。每次看到日本电影中被生活拖累的人们,就会感慨资本主义活着不易。本该是温馨的家庭日常,大人孩子的琐碎磕绊,换我们能拍成吵嚷的家有儿女,但导演三岛没有把影片格调定成细腻柔软,而是在有些诡秘压抑的气氛中,让男人一言不发地解决缭绕在自己身边的所有女性问题。 浅野忠信那副“临渊而立”的淡定面容,总让我以为下一秒他就要动手,这样的紧张感直到家庭危机一个个微妙化解曙光再现之时,才恍觉这是一个多么好多么隐忍的男人。只是渐进悠扬阴沉似鬼魅的片尾音乐,不知是否在暗示即将到来的忐忑不安的前路,总觉得和最终字幕“亲爱的外人”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亲爱的外人》:如何打开人生死结?
刘强爱电影
什么叫人生死结?就是让你进退失据左右为难手足无措的生活境地。比如《亲爱的外人》男主人公田中遇到的情况:和前妻生的女儿纱织,父女互相都惦记,必须时常见面,现在妻子和前夫生的大女儿小薰,则以去见人渣生父来威胁他必须把心彻彻底底放到现在这个家里,不准再跟纱织见面——生女和继女,都是小女孩,哪个心伤得起呢?
人生死结最令人痛苦的倒还不是局面的复杂,而是各方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并非正邪好坏对错之争,真若那样,反倒简单。纱织随生母与继父生活,虽然继父对她很好,但非血缘关系就算同住一个屋檐下,还是会有隔阂,与生父田中的感情维系就成了纱织的精神支柱,这根线如果断了,纱织的心灵会遭受重创;小薰的情况更复杂些,她跟抛弃妻女的生父倒是没什么感情,对继父田中的感情却很深,毕竟养了她四年,对她视如己出,可现在母亲要给继父生“他们”的孩子,继父的爱还要跟他的生女分享,眼看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完整父爱母爱的希望就要彻底泡汤,她当然会抓住一切机会搞事情,把这个原本就“畸形”的家庭整的鸡飞狗跳,以此刷她的存在感。
两个女儿没有错,田中呢?他简直是圣人一般的存在。前妻重事业轻家庭,好,放你走;现在的妻子一人带两个女儿,好,我们结婚吧;对纱织和小薰,那也是一碗水端平,绝对没有厚此薄彼。最可贵的是,面对职场压力、生活困局,田中发过牢骚,甚至游走在崩溃的边缘,但他从不打骂家人,也不搞隔夜的使脸色,第二天起来,还是像个男人那样努力奋斗。所以,人生死结这东西是不挑人的,只有幼稚鬼才真的相信好人有好报,它就是这么发生了,被过往一件一件正常的事情引发,每件事你都处理得正确妥当,丝毫不影响它出现的时机和强度,要命的是,你就是想怪罪谁,都找不到对象。
田中设想过以某种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来打开这个人生死结——把孩子打掉,跟妻子离婚,一了百了。可是,他很清楚,一旦这么做,他和妻子的人渣前夫就成了一路货色,妻子和她的孩子就会受到二次伤害。枪毙了这个方案,他束手无策,于是选择了最笨的办法——以不变应万变,继续好好爱小薰。她想要见生父,田中不管她说的是不是气话,创造条件完成她的心愿,发自内心地尊重她,让她深切体会到自己对她的爱不会因为他还有生女,或者马上要有新的孩子而打折扣。
《亲爱的外人》归根到底是一部歌颂爱的电影,拍得非常内敛沉静,这个主题藏得也比较深,这也是我用我最反感的描述剧情方式来写这篇观后感的原因——你能直接捕捉到最好,万一看完了觉得影片表达的东西有些晦涩,希望这篇文字能够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爱,真的能融化一切,小薰和田中尽释前嫌,田中的人生死结终于打开。但最能体现爱之伟力的其实是影片的副线。继父病重后,纱织为自己并不十分难过而感到不安,担心继父去世时哭不出来。可在继父咽气的那一刻,她才明白他对她的爱——面对这个与自己有隔阂的继女,和田中一样,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到死都认认真真地爱着这个女儿。纱织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只能以此表达对继父的愧疚,感恩这个在她成长过程中参加这场爱的接力赛的男人,没有掉棒,砥砺前行。
尽管去爱。
他穿着内裤和蜜桃女逃亡(「鲨皮男与蜜桃女」);
他被老师侵犯后精神崩溃将其杀死(「梦旅人」);
他能量过剩,只能用点击治疗失控的情绪(「8万伏特霹雳神龙」);
他通过一次次的纵火焚烧让心情平静(「水之女」;
他在猥琐的欲求支配下大开杀戒、满门皆诛,不留活口(「座头市」);
他挖空心思的策划着如何让自己的死掉(「世界只有我和你」);
他处心积虑的策划杀掉自己的妻子(「杀妻总动员」);
他在自残中获得歇斯底里的暴虐快感(「杀手阿一」);
他操着软侬吴语杀戮自己的一家老小(「罗曼蒂克消亡史」);
他诡异又古怪的闯入朋友家里扰乱人家的平静生活(「临渊而立」);
他接的角色都是杀人、杀妻、自残、自虐、自杀,癫狂的变态神经病。他是浅野忠信,看日影日剧就会时不时晃出身影的大叔。
尽管演了那么多的变态,但在「生在幼子」中饰演的中年男人田中,把人到中年不得不承受的压力饰演的淋漓尽致,观影过程中我还时不时在想:搞不好下一秒他就会把妻儿扔楼下吧!叔这次终于没杀人或者杀自己了,温柔的让人心酸。
田中与妻子奈苗是半路夫妻,妻子奈苗因上任丈夫家暴、不负责而离婚,田中因前妻事业心强,理念不合离婚。奈苗带着两个前夫的女儿嫁给了田中,田中自己的女儿跟前妻生活。
婚姻失败的两个人组成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小女儿因太小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一直当田中为好爸爸。田中对没有血缘的女儿也视若己出,他愿意花时间陪孩子、陪妻子,他乐于自己的家庭生活,事业心不强,就算公司把他从管理岗调到仓库工作,他也无所谓。
好继父只想要家庭美满的生活,直到某天妻子奈苗怀孕了,原本重组的家庭可以有个血缘联结婴儿出现,理应更加牢固,但这还未出生的婴儿却引发了重组家庭的危机。
当小女儿满怀希望的盼望着未出生婴儿时,叛逆期年龄的大女儿熏,敏感又缺乏安全感,尽管继父这些年照顾得如同亲生,却依然缺乏对没有血缘继父的信任感。
继女一次次撕裂重组家庭的行为,让田中开始质疑自己想要的生活、婚姻,中年男人的内心悲伤和疲惫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
人总有逃离的愿望,有人也可以很任性,妻子奈苗的前夫不愿被婚姻束缚,家暴挣脱掉婚姻和儿女,自己女儿可以心安理得的让别人养,选择逃避摔掉一切负担,看似不在乎。但当女儿要见他,他还是脱掉工装换上西服,拿着不合时宜的礼物,不知所措的期待自己孩子的出现,还是在乎的。听着小女儿叫别的男人爸爸,还是在乎的。
面对这些无法把握的亲情,田中焦虑过再婚到底是为了什么?甚至连他都开始思考要不要逃离,进家门的步子越来越沉重,但他仍然坚守信念,用内心的强大去抵御外在的压力,想当个好爸爸维系一个家让他的爱落地生根,持久婚姻需要宽恕,持久亲情也需要宽恕,大女儿熏最终与继父和解。
随着婴儿的出生,一家人又步入圆满,这是日影常常要做的事情:因为有了血缘联结更加能把人牢牢的绑在一起,以至于在漫长岁月里的互相折磨、共享痛苦这样的事情,也会变成生命共通的善意。
五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理所当然,三十年前缔结一个家庭也不是很难,然而文明繁茂的今天,缔结一个家庭似乎变得可有可无,我们不是家庭的唯一值守者;我们惊慌不安的想要确认的不是"价值",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存在";我们真正想守卫的不是婚姻,而是与真实人类建立起的联结。
好像从来没有人关心过爸爸的亲生女儿她的处境有多难过。她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着,敏感又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当那个什么都不知道的惠理子说,你和我爸爸是什么关系的时候。从来都没有人去问问,当纱织说出,是朋友的关系的时候,她的心里该有多难过。没有人去保护她,就算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没告诉现在的家庭自己的存在,所以后来当意识到原来养父才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的时候,才放声大哭。因为爸爸已经不是爸爸了啊。
日本电影编剧领军人物荒井晴彦,今年七十大寿,在初秋的大阪“荒井晴彦电影节”上,为观众展示了《红发女》《远雷》《W的悲剧》等近60个剧本的缤纷世界。其间又传来爆点,他改编的《生在幼子》获得本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所有参展影片中,动员观众人数鳌居第一。一向不对票房折腰的荒井欣喜“能有更多的观众看到此片”,并深谢原作者、日本直木奖作家重松清先生的义气,“20年来,面对诸多电影化与电视化的游说,他一直回绝说那个小说是给了荒井的。” 《生在幼子》讲的是,离异的男主人公(信)和带着两个女儿的离婚女子(奈苗)组成了新的家庭,因为幼子即将出生,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到最后壁垒消弭,一家喜迎幼子。 如果说当今家庭的时代主题,从离婚到单身现象与单亲家庭,已开始转移到家庭新组合,那么荒井在多年前,为何从日本文学的丰饶大地上,选中这个家庭小说呢?“我其实一直想写个家庭片,因为家庭片这块阵地是小津代表的日本电影里最拿手的,却被电视剧抢去已久了”,“原作里,主人公下班在电车里用耳机听詹姆士·泰勒的《你的朋友》,歌词是这样的,只要你呼唤我的名,我将无时无刻地奔往你所在之地,无论春夏秋冬。那会儿,我的女儿刚好小学六年级,快上中学了,与我近乎分居状态,我们能否也成为朋友般的父女呢?这让我迫切地想把这部小说写成本子拍成电影。” 与荒井有过多年之交的晏妮(日本电影大学特任教授/比较电影史研究家)认为,他的艺术真髓是“在创作中一直注重刻画人性深层情感的真实性”。 剧中主人公信,是个顾家的理想继父,在搏杀文化的日企里常常回绝酒席应酬,因而被贬到仓库工作;而幼子的诞生,又让进入反抗期的继女薰觉得自己“多余”,她提出“我要见我亲爸”,信错愕,气恼黯然又尽力满足薰的要求;而一旁的后妻奈苗坚韧而钝感,对薰的要求嗤之以鼻,反建议信干脆免去一年只有四天的与亲女儿的见面。信则对奈苗崩溃地说出气话“要不打掉孩子,干脆解散!”;小小的惠理子还不知道自己是继女,天真地追问信的亲生女“你怎么会和我爸爸在一起?”…… 与大多油腻腻甜滋滋的家庭题材相比,该片的情节结构上的冲突,有如夏日的喇叭花层层绽放,无论是“无血缘的家人”还是“有血缘的他人”,剧中每个人心头都缭绕着不方便说出来的尴尬,敏感而小心翼翼却又体味寒心,不经意间散发着嫉妒的酸,辛辣的突兀,很像原作里描写热狗调料的段落,番茄汁与芥末,“酸酸的,辣辣的,可两种融汇在一起,又有种不可思议的甜在舌尖扩散”。 那么什么是驱动全戏的戏核谜底呢?“一定要说到谜,那就是人为何需要家人,要成家?有位作家,我一直以为他是独身主义者,可他到了60岁前后竟结婚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感觉孤独了。世间无非要么选择没有家的孤独,要么选择有家的孤独,但我觉得有个对方有个家却维系得不顺利时,这份孤独,远比一人的孤独要烈得多”,荒井说。 德蕾莎修女曾提到爱一个远方的人要比爱一个身边的人容易得多。也许很多观众掉泪的原因,作家佐佐木让能够代言:“组成家庭的必须条件不是血缘,而是要组成家庭的意志。” 《生在幼子》讲的是一个男人如何学会坚定而从容地去爱自己最近的邻人——没有血缘的家人的故事。(编辑李二民) 原文//finance.sina.cn/2017-10-02/detail-ifymkwwk7724632.d.html?ua=OPPO-OPPO+A77t__weibo__8.3.3__android__android7.1.1&from=1083395010&open_source=weibo_search&hd=1&wm=3049_0015
我要是浅野忠信就把那个大女儿从阳台扔出去。只有可恨没有可怜。最好找你那个亲爹去过日子吧!看浅野大叔演这么个规规矩矩的人好不舒服。大叔天生就该不安分啊!#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生在幼子>这个狗屁不通的名字。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后悔,这就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们仍苦苦追问那些无解问题的原因,力图泯灭原生/再婚家庭之间的羁绊,其付出的努力与职场竞争同步展开,既压抑又不无温柔;戏剧性肇始的各事件,却以平淡收尾,生活本质不外如此,心结解开时分窗外的万家灯火里,盛载的满是人间的悲欢。
继女觉得在父母的再婚家庭里是个外人,亲生女儿以为跟生父最亲,结果也觉得自己成了外人,而生父在两个女儿面前,也是一个亲爱的外人。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在养育之恩和血缘之情之间究竟哪个更难,这很复杂,导演处理非常细腻温柔,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
3.5 “出生於大阪,因為父親喜歡三島由紀夫,所以幫她取了這個名字。”三島由紀夫可拍不出这般细腻温情来。
C+/ 重组的家庭,被装载的货物与被支配的人,以及整个矛盾而压抑的社会。一方面是以男性为线索达成对日本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照,另一方面似乎又可以以女性群像为子体的隐喻窥探日本当代对“父”这一概念的撕裂性认知(更何况还插入了日本政治的细节)。因此设置一个在大部分时间无比生硬的青春期女儿角色似乎也可以理解了。这种用自我欺骗与极端的拒斥心态来完成逃离者恐怕正是导演对社会心理的一次凝缩处理。论格局论手法论姿态都远远超过如父如子了。
社区房屋地形仿佛暗示了这是芸芸众生共同之苦,以后这样的家庭形态只会越来越多的吧,也曾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也曾想一醉方休,但是终究每一个人都要和生活和人生和那个总在称量在对方心中分量的自己和解,宫九大大莫名其妙的名句:没事结什么婚啊!再假装什么都不在乎,也仍记得无关紧要的小事啊
好的地方非常好,但人为的地方也确实蛮多痕迹。浅野忠信的角色好温柔
本以为前年比海更深那场雨是近十年最佳,没想到还有这片…有多少人被宫九那身违和的西服和口袋里那堆硬币感动到的?举手来看看
我继父的女儿也如电影中的那个姑娘一样敌视这个重组家庭,而我,虽然并不如此敌视,但也基本未叫过他爸爸。也许他们也会在卧室里烦恼,像电影中那个仕途与生活都不如意的男人与那个用心打理家庭的女人一样吧,尽管生活已经够丧了,还是愿意把笑容留给最亲密的人,把所有情绪宣泄在一个人的KTV中。
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诸多日本家庭片里最闪光的东西。它的表达细腻精致,感情克制委婉;让人感受到只有在家庭这个集体里才能散发的温暖;哪怕是家中经历波澜,也被电影呈现得十分温柔。
愿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电影不光讲了重组家庭内由于血缘问题所生的心理芥蒂,而是借着这个矛盾的产生,激化以及暂时的和解指射了社会人的成长,拿父亲这个核心人物来讲,他在最后选择继续扮演继父角色,以及并未辞掉机械的工作,这些妥协都可以看做是都市人在适应生活上的升级,唯有生活的继续才能消解许多情感上的不适。
关于菲林拍摄,需要的不仅仅是坚持,更需要对其美学特性的精准把握,从这个角度上讲,本片完成得非常棒,忧郁蓝色中的抉择与接受。溢满整个银幕的生命力,平稳中泛着波澜,细腻中隐着碰撞,纵使结尾收得颇为干涩,也不得不承认,论及生活流,日本的高手确实多。
喜歡台譯片名"親愛的外人"。感嘆再組合家庭真是不易,就是這種"外人感",微妙的阻礙在這些本應親密的家人間。後面打開結的修復寫的很好,即使無法做到完滿。但更加真實。淺野忠信演得精彩,寺島忍雖然只有幾場戲但頗搶眼。
讲的是如何由血缘法则进化到社会法则的残酷性与正当性,真正意义上关于成长的电影
从未被看好的三岛有纪子竟拍出了堪比是枝附体的替位之作,一部年度数三数四的日影。不知是原著还是导演问题,在生活流间隙里,转折点和矛盾触发点处理却是戏剧化的,融洽地较为生硬。当然,无论整体表演素质、主旨深度还是情感厚度都强过《如父如子》,很够了。
浅野忠信各种细微表情演绎得很好,只是这个故事向任何一个走向里似乎都缺乏一点深度,婚姻,血缘,亲情,这一切到底依赖于什么又因为什么溃散,一切都没能探讨,有点可惜。另外,女人第一任丈夫和浅野忠信扮演的第二任丈夫无论阶层,文化,生活态度等等天壤之别,这样的设置实在缺乏可信度。
以每个人都是过客的心情忍耐一切。
真感谢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有那么一批导演能拍出让我们感觉陌生但又特别熟悉感觉的家庭伦理作品:《如父如子》,《滚烫的爱》以及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