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调反唱唱
[时间之旅]是一部纪录片,可以说它比以往任何一部泰伦斯·马力克电影都要更加纯粹。因为没有具体故事架构,这部电影彻彻底底变成了一部哲学电影,或者说论文电影。
如果要从西方哲学史上,找一个与[时间之旅]相对应的学派,那就是海派哲学。泰伦斯·马力克早年当过海德格尔的门徒,走上电影之路后,海派哲学是他所有作品的内在框架。[时间之旅]亦是如此,哲学化的旁白代表着一种自省式的天问,它透析出海德格尔对于这个世界的忧虑。
[时间之旅]首先是一首诗。海德格尔认为拯救危险的技术时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充满着诗意。在星云的边缘,尘埃微粒流动成小型瀑布,在星系的轨道上闪烁着一片七彩的光芒。用哈勃望远镜拍到的是流体天光的苍茫诗意,一个浪漫的宇宙。除此之外还有梦幻蓝色的海底世界,极寒地带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森林中色彩斑驳的林中鸟,在荒漠里摇曳多姿的奇草异木……
用影像写诗构成了“诗意栖居”的外在气质,从结构上来讲,[时间之旅]的整体篇章也如同诗歌的结构方式一样,新的意象不断出现,在某一个篇章段落又重复出现旧的意象,在高潮与结尾,旁白与意象一同重叠反复。只能在观看完影片之后,对这些意象进行排列重组才能大概摸清泰伦斯·马力克想要表达的哲思。这部电影消化与理解的方式与诗歌相似。
在表达方式之外,[时间之旅]核心的哲学理论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或者具体地说[时间之旅]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影像化演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述,这本哲学论著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此在”(人类)这种自然存在者的存在进行现象学的分析,解释存在问题的地基。所以在[时间之旅]一方面给人们呈现自然当代景观以及宏观的宇宙起源画面,一方面用4:3的“渣”画质向观众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婚礼场面、政治暴力等等。因为日常生活的细碎,使得人类很少去思考与宇宙本源的关系。[时间之旅]中把日常与宏观宇宙并置,比较容易促发人类去思考“来自何处”的问题。
因为延时拍摄,生命与时间的延续被放大。在梦幻般的宇宙中,是一片比我们所知的要更深更广更柔软光滑的黑暗,仿佛象征着时间的无穷无尽。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时间问题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因为时间性与人的存在意义是相互关联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暗合了“时间之旅”的片名。海德格尔说现在是“纯粹的、无始无终的现在序列”,所以如前面所述,4:3“渣”画质的人类现在的矛盾、和谐都是并列出现并且没有排列逻辑的;过去是“曾经存在但已经不在的现在”,对应到电影里是恐龙的破壳而出与原始人的生存与繁衍;未来是“尚未存在但终将到来的现在”,将来永远遥遥无期,宇宙天体的不断运动与母亲子宫胚胎的形成剪切在一起,也许对应了海德格尔所言:“将来就是让自身来到自身中的那个‘来’。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现象”。意即时间上的“将来”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由于人类当下生存状态的不断出现,加上影片如“这是个什么世界?受尽折磨的公牛、遭到遗弃的小孩、淌血的伤口、苍老的妇人”、“我们是不是被骗了,自然充满了灵魂、希翼、梦想,而我们却一无所知”、“母亲,你会抛弃我吗?有忘记自己的孩子的母亲吗?”这样的旁白,都反复印证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类被抛性的论述。他认为,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可知,人们被抛入这个世界始终生活在无法穿透的遮蔽之中,人类的生活被谜笼罩,这种被抛的境况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在[时间之旅]的末尾,一组婚礼、拥抱、爱抚的人类生活写照真实地展现在面前,它不同于前面出现的杀戮、冲突,这里展现出的是人类之间的爱,也许这就是解决被抛性的办法。
影片的哲学化注定会制约人们对它的理解,不过从哲学理论、象征意义、电影语言方面去解读它,或许反而会成为限制欣赏它的枷锁。那么IMAX版[时间之旅]也许告诉我们的是观看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另一种方式:身心放松,静静地体验吧!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一部纪录片。在此之前,他曾经导演过一部《生命之树》,和这部大同小异。
从宇宙的星云开始,一步步的展示生命的形成和发展。天地混沌,火山爆发,熔岩涌动,大地震动。伴随着布拉德·皮特一声声母亲的呼唤,江河在奔流,大海在咆哮。深海中孕育着生命,岸边恐龙在觅食,无数的动物在森林中嬉戏。在崇山峻岭中,原始的人类在狩猎,夜幕降临,他们栖息在篝火旁。人类在艰难的迎接着文明的到来,也迎来了自相残杀的战争。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状态,演变成公园里悠闲打太极的老人,高楼大厦旁的西装革履的上班族,还有那那晚间如火的车流。
影片的画面无论是航拍还是摄影棚中的虚拟,无论是实景还是电脑中的制作,都是非常的精心和仔细,美轮美奂的画面,壮丽的星云,造型奇特的生物,无比精致的花朵,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
然而,观众看电影,不是去拜访美术画廊,也不是进入自然博物馆,而是想听到导演对我们说些什么,导演自己也是力图通过这些画面,让观众去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错,人们看了电影,感受到了美,了解了生命的产生和发展。不过我想导演绝不会是仅仅让大家看到这些为止了,旁白中的“母亲”似乎说的是大自然,或者是上帝?通过画面的展示,我当然知道了自然的伟大,知道了“人定胜天”的荒谬。仅仅如此吗?
看了一下别的影评,有的朋友这样去判断:《时间之旅》的主题便是:造物主创造了地球上的生命,这很美妙,但是我们无法知道他伟大的计划。
我赞同这种看法,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揣测。我姑且按照西方的一种美学理论,我们在欣赏一部作品时,不一定遵从原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作品的美就可以了。
或许导演试图让我们去发现的是一种更深奥的美,而我们是那么的愚钝,看了之后,除了感叹一声:“拍的真美”之外,只剩下一头雾水了。可这样又有何妨?这样的一声感叹也是对影片的赞誉了。当做一顿美餐有何不可?吃过了也就结束了。当然也有认真的人几天之后仍然在琢磨这顿美餐的特殊味道,并乐此不疲的去宣扬去讨论,也是很好的,至少可以增加票房。
或许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无法去传达更深刻的主题吧,文字可能会更直接一些。不过现在人们崇尚的就是这种迷离和朦胧。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
古人有句话叫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们能够欣赏到好的一个作品,都少不了创作人在背后十年如一日的付出。
比如李时珍完成一本《本草纲目》,历时27年;
比如杨洁拍摄的86版《西游记》,短短几十集,光是拍摄时间就长达了6年;
整部剧从开拍到完结的时间跨度,更是有17年之久。
甚至有一部电影,全片就90分钟,却是导演陆陆续续花了30多年时间制作而成的——
这就是君君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
《时间之旅》I 2016
豆瓣7.2
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和生命的纪录片,分为两个版本——
一个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整体风格更偏向诗意感性;
由凯特·布兰切特配音旁白。
(她的声音听了会怀孕哦)
另一个是45分钟的IMAX版,
这一版更注重资料性,减少抒情的调子,增加影象的宏大震摄。
由布拉德·皮特旁白。
君君介绍的是90分钟的普通电影版,片中再现了宇宙、地球、生命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历程——
全片没有几句旁白台词,撑起整部电影的,是导演近乎“意识流”般的剪辑——
从宇宙的诞生,到宇宙的毁灭;
从彗星撞地球,到精子“撞”卵子;
从人类的诞生,到爱与意识的产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拥挤着大型爬行动物的蛮荒地球被陨星摧毁;
看到岩浆在海底被迅速冷却成岩石:
看到现代动物悠闲地生活:
看原始人小心翼翼地偷走鸵鸟的蛋……
影片的每一帧,都充满了令人震撼的美感——
随便截一张图,就能上国家地理杂志:
上天文杂志:
或者做桌面屏保:
你会觉得,呈现在你眼前的已经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个个奇迹——
因为大自然才是这个世界最终极的特效。
影片除了大量的自然奇观之外,还时不时穿插着现代人的生活手拍视频——
视频缩小成4 :3 的手机画面,画质粗糙又颤抖,却不失质感:
这是导演从黑非洲拍到印度,从以色列拍到中东……跨越了五洲四海,才捕捉到的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现状。
其中有亚洲血淋淋的斗牛场面,让人不忍心直视:
甚至还有中国广场上悠闲打太极、跳广场舞的老人:
这些人类社会的镜头,跟壮美的宇宙和大自然相比,显得那么渺小而混乱。
而这也是导演的目的——
引导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从一开场,宇宙爆炸和精卵结合被剪辑到一起,就已经暴露的导演的“野心”——
他在暗示着“大自然的一切皆为生命”。
而后面原始人诞生,他们裸体,他们以天为盖以地为席,更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穿起了衣服,生儿育女;
他们铸出了陶碗,住进了窑洞
再往后,就是我们现今的世界了——
科技突飞猛进,迪拜拔地而起。
人类社会变得繁荣,高楼大厦矗立,一切看似很美好。
只是,少了一些大自然的感觉……
是的,导演一直在暗戳戳地想要我们思考人与大自然,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尽头。
甚至少量的低沉的从旁白中,还有他对“造物主”的询问:
你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
其实,答案就在片中——
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壮丽景象、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都是“生命”。
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仔细观察一下就能感受到,这一场生命的“视觉盛宴”。
回复电影名,在线观看!
扣你半星就是因为不!过!瘾!太短了!布兰切特一开口就知道味儿对了。故事从宇宙讲起,地壳运动、生命进化、人类发展,再回到宇宙,穿插社会学片段吸引思考,整体简洁、清晰、易懂。90min一眨眼就过,在旁白不多且缓慢而深沉的前提中,毫无困意,旁白更是马力克给时间和生命的一封告白信。
名为时间之旅,其实还是生命之旅。全片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生命是个奇迹。全程挂钩生命之树开头引用的约伯记: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即使是把布兰切特换成赵忠祥,也比《人与自然》来得大气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花鸟鱼虫,有灵且美。土水火风,四大皆空。若把所有4:3比例的画面都剪去,就更好了。留下美得不像话的宇宙,留下空洞。万物磅礴葱茏,终归于无。
【生命之树】续集,除了摄影很美,定格一下就一张电脑桌面,到最后看完了只想说那群原始人的身材真性感!
再见马利克
时间浪费之旅。
马力克算是找到了能完好接受他飘的风格的载体,只可惜用纯影像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世间一切已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估计无旁白的40分钟IMAX版观感会更好。 7.6分★★★★
真的很“泰伦斯·马力克”,坚持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不做任何妥协。绝美震撼的奇景画面,不紧不慢地展现着宇宙的始终,生命的进程,时间的流淌,凯特·布兰切特的旁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解说,而是完全凝聚成了一种拷问和焦虑。像是脱去了剧情的《生命之树》,整体观感还好,但最好也别抱太大期待
IMAX版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山崩地裂生命起源,像翻电子版国家地理杂志,画面美得动人心魄,然而也催眠死去活来...电影节的夜晚,不睡泰伦斯马力克睡谁?请若干科学家做顾问,高清呈现出史前文明画面,科教贡献大于电影语言探索。把前人片子素材乱七八糟插进去,看似蒙太奇实则故弄玄虚。90分钟布兰切特旁白版
虽然只有短短90分钟,我却感觉看了几亿年。。
只有泰伦斯马利克可以捕捉到人类灵魂和浩瀚天地碰撞的一个个瞬间。
3.5 《生命之树》一招鲜。
意识流巨制。两星给「三十年」,一星给美到爆表的画面。
马力克耗时三十余年的纪录作品,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布兰切特的旁白实际上寥寥无几,不同于科教纪录片的解说,她只负责与自然对话,彰显影片主旨: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被爱的呼唤。在此,马力克对【光】的痴迷亦通过语言与镜头昭示出来,一如过往作品中海量的逆光镜头和永远有太阳的好天气。[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在海水中迅速冷却的场景,以及地表上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画面。PS:影片缺点是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尽管的确深宏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折磨。(8.5/10)
我说我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你们相信吗?时间的旅程,美得摄人心魂。
赏心悦目地睡了过去,错过了广场舞和太极拳……
感觉马大师终于拍尽兴了……
希望马力克以后专心留在纪录片界,别再去祸害剧情片了。这种全宇宙画面堆砌在一起、剪辑等于没剪辑的风格,也只有国家地理能容你。听布兰切特女王旁白会怀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