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如果200年后上海和天津被海水淹没,你现在开始有什么打算?
我愿意花钱请你看:《An Inconvenient Truth》 (被忽视的真相) 。但片尾有个比喻:将“柏林墙的倒塌”和人类登陆月球,战胜小儿麻痹,消除种族隔离的类比,这可能使得这部片子很难在国内上映。
线下小调查
==========
看了片子后我问了一个在荷兰的朋友:如果20年后荷兰被海水淹没,你打算现在怎么办?他的说法:政府的能源政策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从去年开始他不开小汽车了(荷兰的汽油相当于13.8RMB/升,欧洲第二贵,他顺便问了我北京的油价是多少,目前应该是4.9¥吧?),改为买一辆混合动力自行车,每天上班时间也只用20分钟(比开汽车多5分钟);
成本分析如下:自行车2周就能收回购置成本并以原有1/20的能耗运行
购置混合动力自行车 = 1箱汽油价钱(够开车2周的汽油用量)
混合动力自行车 = 每周消耗1升汽油
此外,在荷兰用电和天然气设备也是有优惠的,而且他甚至还反问我:中国很多露天煤矿的煤炭自燃问题也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来源。而且他也知道有专门的灭火设备是可以用于扑灭自燃的。
关于片中的假设
==============
《An Inconvenient Truth》 (被忽视的真相) 电影鼓励人们直面7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片中有一个“假设”是面向美国人的,如果做以下改进:
使用低能耗电器;
使用低能耗汽车(推荐混合动力);
使用固碳(二氧化碳)技术;
……
是有可能将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70年代以前的水平的。但是这些措施需要用多长时间才能完全实施?能耗下降的速度能比全球变暖的速度更快吗。即使假设美国能做到,还要考虑美国人的单用户能耗比中国高很多倍(降耗潜力很大),单让中国回到70年代以前的排放水平的确是有些难:人口增加了50%,而且70年代的时候人均能耗也是非常低的啊……
结论:不容乐观
==============
所以除了尽量使用环保的做法外,也要多多开始了解自己周围环境的变化趋势:为变暖和变干做好各种自救准备。例如:
疾病:近几年的一些新病症流行:SARS 禽流感只是开始,各种低等生物/病毒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一些高等生物和天敌都适应的比较慢,所以以后发生各种新疾病的几率和流行的几率都会提升。
其他的问题:水资源短缺等……
方法
====
感觉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大PPT,详实的数字/图表很有说服力。而片中让我印象的2个观点/方法:
1 更快的知道结果: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在于谁能更快的知道结果(进化的速度);
2 city by city,people by people:这就是传道者戈尔用来传播自己观点的方法。
这里有一组文章中的图表截图搜集:
http://www.flickr.com/photos/wowkodos/sets/72157594412973859/ 2 ) 何为真相?
我不是愤青或者反社会,曾经我相信着本片的理论,但是许多友人推荐给我不同的“反调”,我逐渐动摇。特别是看过BBC制作的某期节目后,作为理科专业,我仔细对比思考了两片中的证据和结论,惊奇的发现该片的科学基础不仅不堪一击,甚至掺杂着大量的误导数据,从科学角度来说,建议无视该片。
然而,二氧化碳与气候变暖的关系早已被宣传的成为真理,我们感激看到这么一部“呐喊与警告,充满人文关怀的”纪录片,并以此成为“绿色生活”的先锋号。绿色生活无错,保护环境无错,全球变暖无错,只不过是政治科学的纠缠,对此,没什么兴趣讲太多,以免成为阴谋论者。
听一听反调,也许会豁然开朗,推荐看(我好像是来踢馆的,各位大神轻砸轻放)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2607/下面且根据某片回答几个可能很需要的问题:
1)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以及什么什么了么?
确实,但是,从整个地球发展来看,这是正常的对应冰河纪的“暖季”,而且历史上的暖纪绝非一次
2)二氧化碳···那张曲线表格之吻合不是说明了什么什么了么?
当初我迷信了这表格,请看片,答案令人满意
3)那么,你们又拿出什么来解释全球为何会变暖?
太阳活动,爆发的太阳风。请看片,片中答案同样令人信服,而且从影响程度,效应响应两方面干脆的否决掉二氧化碳的作用。
4)二氧化碳含量确实升高了,这不正是我们的工业活动怎么怎么地了么?
厄··相反,二氧化碳不是变暖原因而是变暖和海洋作用的结果,和自然想比,人类那点小动作微不足道
5)冰川融化,小岛淹没,你他喵的不怕么?
笑而不语,请看片
6)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事不能说太细,看片
最后得瑟一句,地球是咱妈,我们得孝敬,做好事有时候稀里糊涂其实也不错,管他是CO吐还是太阳风,只要您绿色了我就挺您。但是科学的事还是需要说清楚,在真相这坎上我们不能垮了。
3 ) 不可忽视的真相-写给我自己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日子仿佛就这样平稳的过去了。
流逝,在无数说不清楚的琐碎中。
这部电影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夜晚,突然让日渐颓废的我,忽然变得担忧起来。忽然发现,每天静坐不动的我,正承受着很多,譬如日渐恶劣的天气,譬如可能更糟糕的未来。从来都知道,最糟糕的解决方式,就是置之不理。可是,更多时候,人们都选择逃避。我一方面鄙视这种行为,一方面不得不承认,拖拖拉拉也是想逃避的表现。所以,我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找借口,与拖拖拉拉。还有杞人忧天式的担忧。
正确的结果,需要正确的计算,而这来自他们科学上的严谨和认真。而这样的严谨与认真,来自于他们的热情,是那份能将你和他的生命都点燃的热情。每个人,只有热爱和认真对待自己手头的事业,才能做到严谨与一丝不苟。为什么我做着明明自己应该很喜欢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宣称很喜欢的事情,却根本无法做下去?所以我根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我处在被我自己羡慕的时段,却做不出令我自己喜欢和羡慕的事情。我被一种失败理论包围,不知道是不是玩的太多,还是世界诱惑太大,使得心变得不安定起来。
很多时候,想有人在耳边大喊:wake up! 不要天天傻做白日梦,路都是得踏踏实实去走的。我总是在批判和嘲笑自己的思想,因为这样的我,我并不喜欢。也不喜欢现在的朋友,不喜欢很多东西。有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事情是我应该做的,但是不是我喜欢做的。我只想温温柔柔的爱上自己,希望自己拥有强大的灵魂。我希望自己不要那样杞人忧天,希望自己自信起来。我想,也许是纸老虎气势太强大,我想把它填满。
我只想做更好的自己,而且我也必须这样做下去。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真相,虽然我一直尝试去忽视它。过去,我告诉所有的人,这就是我,我有如下如下优点,我如何优秀。但是,我任性的不看自己的缺点,我说,这是个性,但是,我知道这个社会不是一个任性的社会,我知道这样的自己是无法生存的。即便我幸运的拥有很多。我是一个太固执的人,固执的无法从曾经坚持的事情中走出来。虽然 其实它们是不冲突的,可是我笨到无法调节。
我是个幼稚的孩子,我会被表面的任何鼓舞cheer up。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后来发现,每个冰山一角,下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实力。以前的我简单,那是天真与可爱。可是,要是几年后,我还简单。那可不是好事。看以前的文字,知道很多应该做的事情,我都没去做,也很担心,多少年后,我还在说我的梦想没有实现。
我不是个坚持的人,但是我想,我缺的课,该补上了,我应该 认真的看看那些被我忽视的东西。
4 ) 是一部作為人類要看的一部電影。
是一部作為人類要看的一部電影。其實, 說它是電影, 只是由於是在電影院播放, 它也並不只是一部紀錄片, 更是一個你我都要上的一課。
看著那些真相, 真的很震撼, 比我看的驚懦片更加得人驚的。沒有任何特別效果, 沒有任何劇情你要去投入, 或感受。因為, 一切的片段、相片、紀錄, 是你現在生處的地球。
環保這個詞語, 在我們近三十年才出現的名字。環保, 是保護我們的家, 我們的地球, 是我生存的地方。電影中播著戈爾的演講, 題目是溫室效應。溫室效應, 聽得很多了, 但你又知道得多少呢。它, 也可能是令我們喪失了家園的主兇。而所有的事情, 都是我人類一手造成的。科技越進步, 人類越文明, 但地球就越病了。
我們的下一代, 是否會因為我們現在的揮霍地球的資源, 而沒有了下一代....
戈爾, 我覺得他是一個愚公。
真相雖然是如此的絕望, 但我們不是沒有任何方法去幫助地球的。
只是我們會否去行動。
記得去下面條link, 你會知道如何take action!!!
http://www.climatecrisis.net/ 5 ) 环境保护是新时代的全球宗教
环境保护是新时代的全球宗教
——评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
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在环境这个全新的上帝面前,在环境保护运动这场更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面前,全都黯然失色了。
它已经统一了全世界人的精神。谁敢说自己不愿意保护环境?
说它是一种宗教,主要是根据它的两个特点。(如果“宗教”这个词对你有着积极健康的含义,那么,其实用“意识形态”这个词也可以。不管用什么词来概括它的本质,总之,我的意思是,环境保护是一个难以忽视的现象,也是这个景观社会中的一个无处不在的景观,而正因为它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才更容易忽视它,正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首先,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鸦片麻醉人的精神。宗教则释放人的焦虑感和罪恶感。更重要的是,宗教将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点点滴滴都当成是具有一种伟大目标的艰苦奋斗,这一方面使得觉得自己渺小的人们获得了一种存在的意义感: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具有一个伟大的意义,是一场崇高事业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这也保证了日常生活和现存制度不会得到变革。这两方面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精神麻醉。
以前的人们对于死亡感到恐惧,于是告诉自己人有来世;对于无所不能的惩恶扬善的上帝感到害怕,于是把自己不光彩的秘密向牧师作忏悔。现在的人们压根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也是会死的,于是哪怕年纪再大的人也要美容和健身;对于无处不在的弱肉强食的“看不见的手”感到害怕,于是把自己不光彩的秘密向心理咨询师作报告。以后又会怎么样呢?人们会在太空船里一边欣赏着蘑菇云,一边把最美丽的词藻献给那苍穹中的一个蓝色小点?
宗教的核心教义总是简单的。儒教要求人们各安其位,基督教要求人们相信上帝,佛教要求人们淡泊名利。环境保护要求我们做什么?那不是更加一目了然了吗:就是去保护环境啊!而这部影片的内容则更简单:我们只有一个威胁,那就是全球变暖;威胁只有一个来源,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我们也就只有一个敌人,那就是我们中间不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政客。镜头中的内容一直在变,这也是“电影”一词的本意:运动中的图片(motion picture),但旁白的内容则只是不断地翻着花样重复这三句话。运动的图片诱使观众清醒地进入被催眠状态。
这正是好莱坞最为擅长的事情。电影是最佳的意识形态机器。或更加直白地说,电影就是欺骗善良群众的工具。讽刺的是,观众明知道电影是假的,却还是欣然被骗。今天的人们对《阿凡达》、《盗梦空间》如痴如醉,昨天的人们则对《地道战》、《地雷战》津津乐道。从观影人数来看,好莱坞和八一制片厂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成功的典范。
对于《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来说,人们觉得它是真的,但却免不了被片面的“真相”所骗。有的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蔽,比如,在影片末尾强调的三个常见误解之一是:科学界对全球变暖没有一致意见。作为对这个最常见的误解的驳斥,戈尔列举了一组数据来进行对比:几十年来的主流科学期刊中发表的数百篇有关气候问题的文章都认为地球正在变暖,且原因主要是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大众媒体上则是另一番景象,支持和反对这个结论的文章大致各占一半。这些数据当然是真实的,问题在于,你很难想到,真实的数据有时也可以被用来说假话。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对于“科学家”、“科学界主流”的幻想和崇拜,让我们看不到现实的知识生产过程。一个比较重要的事实是,现代以来的科学家越来越失去了政治判断力,他们其实只具有专业上的权威,而没有那种普遍型的知识分子的能力,但由于后者的稀缺和退化,这些科学家往往被推上过去那种多项全能的知识分子的地位去向群众发表意见,却不知道自己发表的很可能是已经经过筛选过滤的声音。这些科学家也不再是过去那种不考虑生计问题、纯为兴趣而研究的绅士科学家了,而是职业科学家、学院体制内的科学家,要为五斗米而奔波。他们的视野更狭窄,缺少那种理解整个世界运行奥秘的野心,因此更容易上当受骗。科学家曾经被崇拜,因为他们确实接近于当时人们所能想到的那种全知全能的境界;然而时过境迁,现在,“科学家也是人”了,而只要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比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潜规则,这是很难避免的。戈尔指责大众媒体拿了赞助商的钱,故意散播质疑混淆视听,却没有说科学界拿了政府的钱,而许多国家的政府也不过是个大公司,或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这里,我们似乎被迫陷入一个立场的选择问题:要么支持戈尔,要么支持环保事业的反对者。事实上,这里还隐藏着第三种选择:一起反对这两者,同时,思考和探索真正的人类发展之路。发展并不仅是GDP增长,这已经人所共知;然而,发展也同样不等于仅仅保持森林覆盖率、或仅仅是使天更蓝山更清水更绿,在环保运动风起云涌的今天,这一点也需要得到明确。
宗教喜欢使用的劝诱方法是胡萝卜加大棒。如果说不信上帝的人会下地狱,那么,不信环保的人类,地狱的大门已经在前方敞开了;如果说热爱上帝的人会进天堂,那么,投身环保的人类,未来的人间天堂也是可以期待的。鸦片战争的历史使我们想起,宗教与鸦片一样,也是容不得反对、甚至容不得怀疑的。
宗教的倡导者(相当于过去的传教士)总是会用简单的形象来说服人们接受其核心教义。儒教告诉人们头顶上有天(现代科学也只不过告诉人们天外还有天),基督教告诉人们死后有天堂和地狱,佛教告诉人们菩提树下曾经坐过一个年轻人。环境保护告诉我们什么?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这里的三个关键词,“我们”、“唯一”和“家园”,个个都言简意赅而又不可抗拒:我们想起了熟悉的家,想起了遥远的诺亚方舟,想起了平等的众生。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出名三分钟的时代,分辨真正的“世外高人”和所谓的“江湖术士”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不看他怎么陈述问题,而只看他怎么分析问题的根源,以及更重要的,看他怎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地指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的只是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因为浸淫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体验到这些问题:真相是不容易被忽视的,所谓“容易忽视”的总是“更真”的真相。但是,指出根源和设想方案则需要有真正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既出自于个人的内心深处,也出自于人类的共同本性,因而只有它才敢于对某些现实做出否定,即使这些现实早已根深蒂固、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这部影片的整体结构正是这样。除了片尾的字幕告诉观众应该怎么做之外,影片的主体部分就如我分析的那样,仅仅是在重复三句简单的、或许是过分简单的判断。讽刺的是,结尾的字幕似乎是全片信息量最大的地方。不过,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多走路少坐车,多坐公交少坐轿车,多买节能车少买大排量,多吃蔬菜少吃肉,调高空调温度调低屏幕亮度,投票给承诺保护环境的人或者自己扛上环保的大旗去参加竞选……
多么美好纯真的愿望啊!尤其是,它又是如此简便易行!就像基督教徒以为饮酒就是在饮耶稣的血,吃面包就是在吃耶稣的肉。就像佛教徒以为担柴挑水无非妙道。然而,这样做真的有用吗?我不知道。至少从这个影片中,我看不出应该这样做的充足理由。影片结尾处在驳斥三个常见误解时,“我做不了什么”正是其中之一。在戈尔那真诚的呐喊下,在“我也能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的简单口号中,人们在现实中的无力感、无归属感似乎找到了自己渴望的补偿。我总觉得,以为自己少开空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就像以为自己甘于粗茶淡饭就能领悟妙道一样的天真可笑。少开空调,为什么不干脆不生产空调呢?多用节能灯,为什么不日出而起日落而休呢?我们如果不用木材,那些靠砍伐原始森林过活的人们怎么办?我们如果不用纸张,那么废弃的电脑又怎么处理呢?环保节能的汽车或者电器如果寿命更短更容易坏,那么它还算是环保吗?如果汽车能够节能,那么我们的煤炭和石油就用不完了吗?如果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一天使我们不用害怕二氧化碳排放,地球又怎么能够容得下膨胀的人口?
这些问题都是这么简单的吗?
其次,宗教的崇高外衣之下往往隐藏着最低级的人类冲动:为自己谋利益。这种冲动本身无可厚非,但它很容易使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这正是人类不平等不自由的根源所在,也是人类拼命地互相竞争以致破坏环境的根源所在。但是因为人们的精神已经被麻醉了,他们就不会去深究这背后的故事。谁掌握了宗教的解释权和传播权,谁就掌握了重要的象征权力,而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最明显地反映在这个电影中的,就是对于旁白者的不可思议的渲染。旁白者是谁?阿尔·戈尔,一个在一次极具争议的总统大选中输给小布什的美国人。说这种渲染不可思议,是因为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你一定会在观看时愤愤不平:我要看的是纪录片,而不是个人形象展示片!在影片中,不失时机地穿插着戈尔的日常工作、巡回演讲和独自沉思的场景,有一大段镜头重温戈尔竞选失败的场景。在影片临近末尾时,戈尔本人还画龙点睛地说了一句:“我们所缺的只是政治意愿(political will),而在美国,政治意愿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片尾的字幕更是毫不含糊地打出了“为那些承诺环保的政治家投票,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治家,那么就自己去参加竞选”的话。笑容可掬、满心忧思又满怀热忱的戈尔,不正是最值得信赖的人吗?
这是一部宣传片、广告片、形象片,或者更一般地说,就是一部影片。它甚至有着情景喜剧的元素:在戈尔做演讲的过程中,“现场”时时传来掌声。这正是模仿了情景喜剧中场外笑声的效果。就像情景喜剧是规定观众应该在哪里发笑、并且代替那些失去自然发笑的能力的人去笑一样,影片中的掌声也规定了观众应该在哪里表示强烈赞同(即使在电影院里人们不习惯鼓掌)、并且代替那些对于公共事务冷漠的人们去为一个理念而激动。
这部影片唯一不是的,就是它所宣称自己所是的东西:纪录片。甚至可以说,除了它自己以外,这部影片什么也没有纪录。这并不妨碍它有着丰富的景观内容:乘坐直升机划过北冰洋,办公桌上的苹果电脑,柏林墙的倒掉,美丽的冰川风光,追忆少年时在农场上的快乐时光,世界各地的演讲现场上观众们凝神的倾听,令人感到恐怖的飓风影像和令人心旷神怡的地球影像,各种炫目的图表和惊心动魄的曲线……戈尔不愧是个政治人物,把各种能够激起人们强烈情感的东西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把美国的不肯减排归于少数政客和经济利益集团的操纵,这一方面投合了普通人对权力精英的怀疑,一方面也避免了谈论全球经济格局的不公正和美国的军事霸权地位。比如,一方面愤愤不平地回顾自己在总统竞选中失利,另一方面也不忘多次表示对于美国民主制度的坚定信念。这显然是在告诉人们,戈尔至少还知道自己是个美国人。不过,如果一种民主制度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愚昧盲目和沉默的大多数人们不是加以教育、启发、鞭笞,而是去迎合这些人的无知和恐惧,那么,这种民主制度究竟有多民主,是值得怀疑的。又比如,戈尔在片尾处强调指出(作为驳斥三个常见误解之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环境保护能带来更多的工作”。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主人们依然享有主人的地位,普罗大众则依然劳苦,环境保护的承诺是,现存的等级制社会将会有一个更加稳固的基础。在环保运动中,我们都是大同世界的一员,重温古老的人类理想;在环保运动之后,我们又将回到达尔文的世界,回到古老的人类现实。
因此,铺天盖地的环境保护论调,难道没有掩盖和偷换真正的政治议题?人,应该如何生存,才能真的活出一点“人”的味道?环境保护论调对此做出的回答看似很前卫,但实际上却不过是古老的清教徒主义或苦修主义在当代的影子而已。
宗教总是一种本来很好但却只会渐渐堕落的东西。基督教的爱人如己,儒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的一切皆空,这些都是好东西,只是时间越久,歪嘴的和尚就越多。于是有了血腥的欧洲宗教战争,有了几千年的中国三纲五常,有了至今仍在的印度种姓制度。环境应该得到保护,这就像我们应该好好养育孩子一样的自然,不过,也一样的困难。幻想只要多走路少坐车,多坐公交少坐轿车,多买节能车少买大排量,多吃蔬菜少吃肉,调高空调温度调低屏幕亮度,凡此种种举手之劳就能心安理得、毫无愧疚之心,其实只是善意的自我欺骗——虽然出于善意,但终究还是自我欺骗。不经过追问而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就像不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样。我们不仅要驳斥那些认为环保与我们无关的人,更要警惕那些到处鼓吹环保的人,因为前者的荒谬容易看出,而看出后者的错误则更费思量。
过去的宗教用建筑使人敬畏,环境保护运动则用大众传媒中的影像使人晕眩。最终的效果是一样的:在无边的景观中,在不停的观看中,人们渐渐地不再会有思考和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在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来给自己带上耀眼的光环,然后在光环的掩护下,暗渡陈仓,塞进不知多少私货,获取不知多少利益。在媒体监督更不发达的国家,光环底下的肮脏交易只会更多。这,才是真正的“难以忽视的真相”。
6 ) 皈依环保---《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
如果不是从小受无神论教育,我相信自己会是个很虔诚的人。我相信世间总有什么东西应该值得信赖,有永恒的价值,可以投入全副身心。少年时相信爱,后来相信美,再后来相信死亡。我离宗教越来越近。因为宗教,其实是为面对死亡做准备的。面对死亡的态度,就是你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环保,是一种生活态度。说得简单点,就是只消费我需要的,只占有我真正在乎的。在物质匮乏的时候,这是无庸质疑的,在供应充足的时候,这需要智慧和定力。
胡思乱想的时候,会怀疑文明是否真的是“进步”,是否真的对“人”这个物种有利,还是加速了物种灭绝。我们有智力,会思考,会用工具,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过越是“文明发达”的社会,生育率越低,这难道不奇怪不值得深思吗?科技越进步,生存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已经是事实,难道不值得警惕吗?我们拥有的越多,却不见得更快乐,甚至更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这样的想法,是很“政治不正确”的。所以《难以忽视的真相》还不敢这么说,它只是说了“政治不方便”的层面。英文名An Inconvenient Truth,意思是“棘手的真相”。我本来以为inconvenient是“不方便”那一层意思,其实不然,片中谈的是美国政客在全球变暖这个问题上的暧昧回避态度,因为牵涉到巨大的利益。正视全球变暖是“正确”的态度,但是处理起来却非常棘手,而舒服享乐惯了的美国人,也情愿关起门来,继续无视事态,不然戈尔为什么没当上美国总统呢?
不过这个事实,戈尔也没有正面碰触。他很聪明,大部分时间让科学和气候变化的实例说话,他不正面吓人,可是每个人都吓到了。含蓄地,他在对美国人说:看,你们当初没有选我,后果很严重吧。
不过我原谅他的做态,因为他摆的事实说服了我。气候的确不对劲,所有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也都最好听听他说的话。海平面上升(的确在上升)是绝对无情的,而且首当其冲。自然是无情的。忘了哪篇文章说过,“拯救地球”其实是个错误的概念,应该拯救的是地球上现有的生物。自私一点,就是拯救人类。气候变了,冰川期来了,地球还是地球,还是那些物质,只不过液体变成固体,或者固体变成气体,它还会在太阳系里绕太阳转,太阳出了问题,才能说到拯救地球。地球变冷变热,在地球的历史上其实是常态。但是脆弱的人类,可经不起地球打个喷嚏。再说,全球变暖只是环境问题的一个方面。
不过人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要让他们认识到这个越来越逼近的危险,并不容易,所以戈尔到处奔波演讲,试图唤醒民众。这里面当然有政治企图,有做秀成分,不过这个人,的确好过那个只知道开启战祸的家伙。
《难以忽视的真相》其实是一堂生动的科普课,准备充分,讲解平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煽得又不过分,不多不少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它半点也不花哨,观众却被深深震撼。它也知道要教育普罗大众,不能期之以高标准的道德说教,所以它先把观众吓个够呛,然后在片尾呼吁大家从小事做起。
说回“inconvenient”,我觉得把它理解成“不方便”也完全可以。人类如今的场面铺得这么大,还不是因为贪图方便,加上贪婪成性。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汽车,家电,各种耗费能源的先进科技,大多数都是为了方便人的生活。我看完片子,心虚地想:糟糕,刚买了一台烘干机呢。有烘干机很方便,再也不怕下雨,烘过的衣物暖暖软软也很舒服,可是它消耗的电能是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的石化能源产生的。如果没有洗衣机和冰箱,生活可该怎么过?洗衣机还好,冰箱是绝不可少的。放弃这些,我愿意吗?难。
我能做的,只有尽量节省水电,少开空调,少用烘干机;将垃圾分类,交给回收公司;少买不必要的东西;少用塑料袋和纸张(可是书还是得买呢);能走路就走路,能搭巴士就搭巴士。可是这些够吗?我还可以把这片DVD交给环保意识浓厚的校长,让她放给全校学生看,可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孩子们能明白吗?其实,我难道不是养尊处优吗?我还可以做什么?我可以皈依环保,习惯环保的生活方式。只用需要的,只占有真爱的。不攀比,不虚荣。过简单的生活,即使做个闷人也在所不惜。
下面是我们可以为遏制全球变暖做的事:
一、换一盏灯:把一个普通灯泡换成节能灯泡,每年少排放150磅二氧化碳(1磅=0.45kg)。
二、少开车:增加步行、骑车、合伙用车或乘坐公交车的机会。少开1英里(约1.6km)车,便少排放1磅二氧化碳。
三、多让废品回收:仅回收你家里一半的垃圾,每年便少排放二氧化碳2400磅。
四、检查汽车轮胎:让轮胎保持饱满会使汽油的能效提高3%,每节省1加仑(3.79升)汽油,即少排放20磅二氧化碳。
五、少用热水:烧水极其耗能。安装一个流量小的喷头以便节省热水(每年少排放350磅二氧化碳),用冷水或温水洗衣(每年少排放500磅二氧化碳)。
六、不买包装繁杂的产品:如果你少制造10%的垃圾,便会少排放1200磅二氧化碳。
七、调节温度:冬季把空调调低两度,夏季调高两度,区区一个小动作,每年可少排放2000磅二氧化碳。
八、种一棵树,种很多树:一棵树从成活到死亡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
九、关掉电器:电视、dvd机、音响和电脑闲置时随手关掉,每年少排放数千磅二氧化碳。
如果你不想上海杭州在不久的将来变成水底城市,请记得做上面这些事,不需要全做,一两件都好。虽然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不过说这句话那年月的人,没想到有一天霜和雪都会消失.还有,请转载这篇文章,谢谢。
戈尔欺骗了我纯真的情感
从2021年来看,历经澳洲大火、新冠疫情、印度蝗灾,这片子当年描述并预测的问题似乎更加严重了。这首先不是技术层面的,甚至我觉得也不是道德层面的,而本身就是人类为自身的生存层面的事,都不用谈环保。毕竟,海平面上升,就近的几千万人的上海和天津首先就淹没了,这是息息相关的事。诸如少开一次车、少抽一根烟、少用塑料袋,个人的事再小,能做的还是可以做的。戈尔这神级履历让我羡慕死,有意思的是,着力呼吁环保的他却因种种不环保行为被批是“环保伪君子”。8.7
环保纪录片,这种片子我们不管他初衷如何,只是电影本身就应该多为人所知
戈尔的感染力果然很强,当然是手握数据与事实的。戈尔个人生涯的穿插或许会被恶意揣测为动机不明,质疑声应该在这样一部警醒民众的优秀环保纪录片面前消失。
很多事实,你身边的朋友不会告诉你,你的亲人也不会告诉你,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你只能去看类似此片这样的纪录片。
不错的宣传片(propaganda)。另:《后天》里那个被牺牲掉的总统就是影射戈尔(副总统影射切尼)。
关于global warming的部分都不错,美国是责任最大行动最少的国家。倒是这个讲述者gore,他的政治目的和自我宣传的意图,让人看着很不舒服
推荐这个片子是道德层面的,不是艺术层面的。人人都该看。
戈尔的演讲太强了 可是真相其实还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恶性循环的地球 我们的后代 做好死亡的准备就好了
又名: 麻烦的真相 / 絕望真相导演: Davis Guggenheim主演: Al Gore上映年度: 2006语言: English官方网站: http://www.climatecrisis.net/imdb链接: tt0497116制片国家/地区: America
我觉得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我过得生活不敢说绝对的环保,但敢说比大部分的人环保,只是因为自己无法容忍自己暴殄天物。希望大家都能更环保一些,保护这可爱的世界总是要的吧。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5_-twPhAOg/ 教育人们认识到全球变暖的危害,号召人们对全球变暖做出有效对策……顺便看了下戈尔叔的wiki资料,民主党人果然比较chic
不知道Al Gore对电影里穿插他失败的选举一事有何感想,我觉得这是整个电影最大的败笔,本来这是一部可以给每一个“地球公民”看的纪录片,跟他私人地位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拍对不信者来说是越描越黑。Gore不愧为曾经的政治家,演讲相当有条理和说服性。本片的另一缺憾是各种危机展示得很详尽,相比之下问题根源的分析,或者具体的解决方案篇幅都甚少。除去这些缺憾,这部电影所讨论的内容的确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应该了解的问题,就算电影结束,大家仍然开着大小汽车回去平日的生活,多些危机感对人类没什么坏处。
92年,我家搬到市郊,房子的后面有条小河,里面有鱼,有小蝌蚪,夏天的早上每当我出门去上学,听到蛙声一片,下午放学可以在河边钓蜻蜓。晚上吃过饭就在河边乘凉。再后来河里有人开始在河里倒垃圾,再过两年水变黑了,变臭了。人们不得不把它填平。现在,我很怀念她。
如果按照半分评选制,我愿意给本片4.5分。比起毫无成效的哥本哈根会谈,这部片子来的更积极。尽管不能对环境产生直接的影响,却可以让生活在这个星球的人产生危机感和责任感。少给的半星是因为影片本身有明显的政治斗争因素,虽然我一直认为小布同学很二,但如果片子可以纯粹一些就更好了。
人家总统候选人就是口才好!!个人觉得如今戈尔所从事的事业才是真正的事业,真的做了总统,他也好不到哪去!!未来水世界啊!!环保,有多少人是纸上谈兵,我一直是从我做起,可是力量好薄弱啊!!!不知道,再次睁开眼睛的一天,会不会是世界末日?
其实有些咱都心知肚明的没敢讲出来:工业革命以来哪些国家排放温室气体最多?当时人均二氧化碳产量哪些国家最多?养殖业中二氧化碳产生量很高的牛肉是哪些国家消费得最多?等等等等,一个字都不敢提……
我们已经生活在后果中,将生活在更严重的后果中。
先别提其中政治意味,先看警示
戈尔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由法官裁决输掉总统席位的竞选者。当年他以微弱劣势输给布什,次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哪怕他输掉政治,却赢得尊敬。这部纪录片不是最好的纪录片,却是最想推荐的。如果北极熊淹死,你无感;那你的城市消失呢?我们已经生活在后果中,将生活在更严重的后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