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去西雅图,在太空针塔转得无聊,只好去逛塔下的“科学博物馆”。说是科学,其实根本就是科幻,一只老版《I ROBOT》电影中的铁皮机器人站门口迎客,穿越故意搞得幽深曲折的小廊,好家伙!尤达大师、欧比旺、小机器人C-3PO……咳,我也就认得这些,还有更多更多科幻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乔治•卢卡斯当封面的《时代》周刊也要放橱窗里做为珍贵史料,美国人历史不长,反倒鸡零狗碎都要珍藏陈列。我花了很长时间翻看留言本,封皮上写:“你心目中的机器人是怎样的?”一个幼童稚嫩的线条画,一旁标注:能打扫卫生,能做作业,能遥控打开电视机;还有一个龇牙咧嘴的铁家伙,上写:泡妞高手机器人。然后我翻到了那幅彩色漫画:每一丝线条都精雕细琢,再覆上浓烈的油彩,可以想见一个胡子拉碴的宅男极客,花了一下午站那儿仔细描摹,站得腿都酸了,画下了一个穿着蓝色紧身衣、留童花头、眉毛上扬、耳朵尖尖的怪人,然后在右下角很潇洒地大笔一挥:“Mr. Spock”(史巴克先生)。
史巴克先生是美国科幻系列片《星际奇旅》的灵魂人物,他是个混血儿,一半瓦肯星血统,一半人类血统,小时候老喜欢拿一只绒毛怪物玩具,被小伙伴欺负过,有点心理阴影,长大了在探险银河系的星际舰队当科学官。他克制、忧郁、看重荣誉,经过生生死死,跟父亲达成了一种既竞争又依恋的心灵隐秘关系。史巴克先生深得人心,曾荣登“美国电视史上50位最伟大人物”之列。这位怪先生有此殊荣,跟《星际奇旅》的风行有关,电视系列片1966年在NBC首播,套了军事科幻片的旧壳,却与前辈的阴郁截然不同——一反核爆炸、善恶决战场、宇宙末日等主题,而是个乐观的银河系探险片,“带着50年代的余韵,将60年代的欢闹燃到沸点”。至今《星际奇旅》已播出了726集、改编成10部电影、上百部小说、无数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
最近第11部《星际奇旅》电影要上映,星际迷(都有了专门称号:Trekkies)又心中小鹿乱撞,先是发现了史巴克先生与他们亲爱的奥巴马总统有些相象:都是混血儿,都有沉稳风度,还共同长了对与众不同的长耳朵。新电影到底怎么拍,更是急不可耐,拼命搜集剧透,刺探剧照,或者干脆自己动手肆意改写做个“粉飞客”。
电影的导演J.J. Abrams也是电视剧集《迷失》和《Fringe》的创始人,《连线》杂志5月号给他做了个封面,J先生亲笔写文章一篇,叫《论神秘》,一丁点剧透都没有,主要讲了两件事:以往你到唱片店买CD,对店员说:“对对,就是正在播的这个”,他递过来一个木盒子,你在里面翻找,总有意外发现,现如今你在iTunes上乱点一气下了好多歌,却再也没有撕开唱片封套时的惊喜。另一件事,是他年轻时候迷恋任天堂,把看到“超级玛丽”通关界面当成毕生最重要的事,有一天他铁了心要打通关,超级玛丽已有20条命,却卡在了一片云那里,他跳啊跳,只剩下10条命,同伴打了个求救电话,拿到一条秘籍,他又跳啊跳,只剩下5条命,5条!他气急败坏,冒死再试,终于,只剩最后一条命的超级玛丽通了关。可是,他如此沮丧,忘记了观赏那得之不易的通关界面。J先生讲这两件事的意图,是告诫星际迷别急,别急,在这缺乏耐心的时代,即便你是个疯疯癫癫的科幻迷,或者站在潮流前端的极客,有时也该有点古典情怀:触摸有质地与纹理的实体,尊重繁复冗杂的过程,谦逊地在开始与结束之间等待,或者,按我的理解,以饱含神情的姿态在博物馆里,一笔一划描摹出喜爱的虚拟人物。
转自我SPACE: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073.entry
——————先谈谈死忠——————
终于,我能看懂《天才大爆炸》里关于《星际迷航》的几乎所有笑话了。我知道了“多数人的福祉大于少数人或一个人”的出处;我知道了克林贡人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了瓦肯人的问候方式……这能说明我是《星际迷航》的死忠了吗?我想还不能。但是为了上周刚看完的《星际迷航11》,我补课看《星际迷航》之前的奇数电影和偶数电影;当我见了老友,就禁不住想伸出手指两两并拢的手掌说“LIVE LONG AND PROSPER”;当我看到《FRINGE》第一季大结局威廉•贝尔而大呼万岁的时候,我相信我的确是正在跨入《星际迷航》死忠TREKKER的门槛了。一切就发生在两周之内,奇迹吧?
我到底能做多少死忠(或者伪死忠)?我是暴雪公司的死忠,所以我看《星际争霸2》发布会视频的时候极端羡慕在场欢呼的韩国玩家;我是GAINAX的死忠,所以我花了一年时间为《飞跃巅峰2》感怀……当然,我还是卡麦伦的死忠,所以我无比期待《天神下凡》;我是庵野秀明的死忠,所以我连《甜心战士》真人版都能忍受着看下来;我是EVA的死忠,所以我一帧帧地分析《新剧场版:序》;我是终结者的死忠,所以我为T4的北美败北而心灰意冷……我以为,做个死忠是世界上最划算的买卖,成本是一点点投入的时间和心情,收益却是无尽的快乐和期望(其实有期望更让人快乐),而风险嘛,顶多就是存在着失望的可能。岂不是空手套白狼的活计?如果我来设计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评估体系,我肯定会把死忠数量作为一大重要指标——越多死忠,越高生命质量!
——————再谈谈星际迷航系列——————
星际迷航有什么好?在说这个之前,我想先说说星际迷航有什么不好。
首先,星际迷航系列虽然构架庞大,但情节设计如同温吞水。你看不到黑武士这样大起大落的悲剧故事,你看不到索伦这样绝对强悍的邪恶人物,你看不到矩阵这样形而上的世界观设定,你看不到T800这样撼人心魄的形象塑造……所以,近三十年来的电影银幕上,凡是《星际迷航》想与一线商业科幻巨制正面抗衡,基本上都是以卵击石,输得极其难看。
其次,星际迷航系列(前十部电影)在硬件投入上几乎从来不是大手笔。所谓“硬件”,是指参演的明星、视觉效果、艺术指导等等。场景换来调去都是发生在舰桥里面,面孔看来看去就认得那七个成员,激光枪简直像是玩具枪,人一旦被打中就消失了,囧度直逼日本的奥特曼。至于视觉效果,妈呀,简直是走在时代的最末端,同大投入的一线大片比起来,寒碜得像B级片。
然而,就那么充满山寨感的科幻系列,何以在美国积聚了这样庞大的一直影迷队伍?
一是细水长流。“情节如同温吞水”的确是短处,但是一旦有时间作保证,“滴水穿石”的功力却不容小觑!近千集的电视剧集加上11部电影,比星球大战更早诞生,电视剧直到2005年才偃旗息鼓,新系列电影在今年又掀起狂潮,可谓长寿多多福!单靠任何一部电影作品或是电视剧,星际迷航都是拿不上台面的,但是一旦给她足够长的时间发展,都足以编织巨大的世界观、历史观、空间观、政治观和科技观网络,史诗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网络一旦形成,自有“自投罗网”之人,慢性中毒便是如此。在这一点上,千集电视剧功不可没。我小时候的经验就是,觉得《星际迷航》动画版不够火爆,但是天天看下来后,反倒觉得有些离不开,因为摒除了戏剧化元素的故事,看得就是很亲切。
二是硬科幻感。同《星球大战》比起来,《星际迷航》系列的科技观设定就严谨多了。而且设定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感觉很靠谱,很男人。我说“很男人”不是说里面的打斗场面飙满雄性激素,而是对科学术语的迷恋和科技感的营造到了偏执的地步。如果让一个女生看以下对话,估计她一定会发疯的:
“我们开始吧,离站。”
“史考特,找到引擎室了吗?”
“找到了。”
“准备。乌胡拉,替我接码头职员。”
“控制台读数。”
“控制台,企业号申请离境。”
“申请获接纳,离闸门有三十秒。”
“清除船索。”
“在此等候。”
“船索清除了。”
“后推进器。”
“谢谢,要四分之一动力。”
你说,看到以上没有八卦没有调情的对话,哪个女的不是要么昏昏欲睡要么落荒而逃?但是男性不一样,男性看得爽极了!这是一种女性永远无法体会的控制机械的满足感——机械模型越复杂,控制程序越繁琐,男同胞们心里就越爽。可以说,《星际迷航》系列的主要卖点就是科技感的营造和体验,它是各种科幻设想的练技场,它是男性星空情怀的大释放!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一个科幻大系列能够做到如此偏执,无论是《终结者》还是《回到未来》,无论是《黑客帝国》还是《星球大战》,科幻感都让位于戏剧冲突。只有《星际迷航》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让电子干扰也能成为一大戏剧矛盾!
三是政治理想。其实《星际迷航》里所有的科学问题、人性问题都是创作者政治理想的体现。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A,宇宙众生皆平等;B,绝对的未来乐观主义;C,人性仍然会不断进化且值得歌颂;D,科技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生存问题;E,完善的程序可以超越个人的缺陷。你看看,无非是基督教教义、科技崇拜论、性善论、法制理想的超现实理想版本。所以,贫富差距?全球变暖?资源匮乏?能源危机?金融风暴?猪流感?对不起,这些在《星际迷航》的世界观里都不是问题!正如我们现在的文明不再害怕普通感冒一样,《星际迷航》坚信未来的人类不再害怕任何生存困境,将来的文明一定能够超越现实所有的困难。实话实说,这种乐观得有些过头的理想不仅契合了美国人的脾性,而且正在继续深远地影响着美国人的现实政治观。我不禁要揣测,美国人这样无缘由地支持消费主义、这样肆无忌惮地消耗全球环境资源,是不是真的受了《星际迷航》的影响?他们不会真的相信总有一天飞船可以以“曲速”到达银河边缘,真的相信活体生命可以瞬间传送,真的以为无限量生产食物的复制机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吧?但不管怎么说,没有人能否认,《星际迷航》里描绘的世界很迷人。
四是人物塑造。在此我要慎重提出一个假设:EVA里的女神绫波丽的设定,就是照着史波克来的!不相信?你看,都是有异于常人的外表、毫无情绪的冷面、外冷内热的内心、不同种族的血缘,不仅都牺牲过,而且都复活过!!!所以,我在看老版史帕克时,内心竟然涌动着一种怪异的情绪!觉得绫波丽就藏在里面!当看到《星际迷航2:可汗的怒吼》最后史帕克自我牺牲时,我眼前简直就浮现出了绫波丽的泪水和微笑!天啊!而柯克船长,有一点点机敏,有一点点自负,有一点点冲动,有一点点大条,活脱脱的明日香!可见这柯克和史波克这两个人物塑造得有多经典!只不过后来变态的GAINAX让明日香和绫波丽相互纠结……而只有《星际迷航》,让冰与火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和生死相托的挚友,温温暖人心。渐渐的,我希望以柯克和史波克的友谊为核心,麦考伊、乌胡拉、苏鲁、史考特、契诃夫这个团队永远不要散伙,永远在舰桥里驾驶着企业号飞向太空……
——————下面再谈谈电影——————
很好玩,《星际迷航》共拍摄了11部电影,前9部都是遵循着偶数集比奇数集精彩的规律。
《星际迷航1:星空奇遇记》STAR TREK:THE MOTION PICTURE
作为开山之作,这片子的无聊程度我简直不想多说了……大BOSS竟然是自摆乌龙;并不精彩的特效镜头竟然长得让我无所适从。大哥,你又不是库布里克!而且,那个服装设计……这是三枪牌内衣秀吗?(见下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33/?post=ok#last
评分:2
《星际迷航2:可汗的怒吼》STAR TREK II:THE WRATH OF KHAN
毫无疑问,这是前十集中最经典的一集,因为——史波克死了!这一瞬间成为《星际迷航》史上最经典的段落,最简单的伎俩获得了最直接的成功!你看20多年后,《天才大爆炸》里的谢尔顿等四个NERD仍然能够背下这催人泪下的台词:“THE NEEDS OF THE MANY OUTWEIGH THE NEEDS OF THE FEW OR THE ONE(多数人的福祉比少数人或一个人的重要)”。(见下图)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70/#next_photo
本集中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就是“小林丸号”的测验,该模拟测验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设计的宗旨是让年轻的学员体验死亡的恐惧。除了柯克,没有其他学员通过这场测验,因为他修改了测验程序,也就是作弊了。这个测验的故事成为一条伏线,经过史波克的死亡而得到升华,提升到青春与衰老、活着与死亡的哲学命题,可以说是所有系列电影中立意最深刻、丰富、隽永的一集。而“小林丸号”测验的故事在最新的第11部电影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评分:4.5
《星际迷航3:寻找史波克》STAR TREK III:THE SEARCH FOR SPOCK
史波克复活固然让人无比欣慰,但是仍不能改变这部电影乏味的情节。不过相较来说,这已经是奇数集中最具可看性的一集了。插一句,少儿版的史波克实在是太萌了……真想拧一下他脸蛋。本集由老史波克的扮演者莱纳德•尼莫伊指导。
评分:2.5
《星际迷航4:抢救未来》STAR TREK IV:THE VOYAGE HOME
这集……有点扯蛋……为了拯救地球,企业号成员们必须回到21世纪,把鲸鱼带到未来。不过本片观赏性极佳,笑料不断,自嘲得可以。本片仍然由史波克导演。
评分:3.5
《星际迷航5:最后战线》STAR TREK V:THE FINAL FRONTIER
一个长得像萨达姆的瓦肯人,为了追寻上帝而控制了企业号大部分船员。结果找到的“上帝”是冒牌的,于是这个瓦肯人为了救大家而死了。你说情节傻不?这电影由柯克船长的扮演者威廉•夏特纳导演。看来在《星际迷航》系列中,导演这位子和企业号舰长的位子一样,运气好就可以坐上去啊!
评分:2
《星际迷航6:黄金国度》STAR TREK VI:THE UNDISCOVERED COUNTRY
这集终于回到史诗题材了,克林贡人和星际联邦和解!体现了伟大的“世界大同”理念,故事也有板有眼有起有伏,蛮好。里面的视觉特效也跟风T2,冰冻星球上的女囚犯的变身镜头挺考究。企业号初代成员告退历史,让人有些唏嘘。
评分:3
《星际迷航7:星空奇兵》STAR TREK VII:GENERATIONS
本片看点多多,柯克船长和其后任皮克船长共同出演;柯克船长死了两次;“疯狂修女”黑人女影星兼星际迷航死忠乌比•高拔参演……然而不幸的是,这是奇数集,你明白我意思了吧?而且如果换做是我,我绝对不会像柯克船长那样放弃乌托邦人生的机会的。那多美妙啊!如同矩阵。
评分:2.5
《星际迷航8:第一次接触》STAR TREK VIII:FIRST CONTACT
有人说这是最精彩的一集,我想说的是这是当时特效最精彩的一集,论故事经典程度还是不及《可汗的怒吼》。里面出场的博格人挺恐怖,结合了电子机械与有机体的生命形式,没有个人意志,只有集体意识,组织形式上颇像后来的《移魂都市》里的外星人,繁殖能力又像异形,肉体存在又有点像终结者。而回到过去守卫历史上的“第一次接触”故事固然奇特,但是要做到完全不干扰历史进程好像又不可能。编导那时候还没想到蝴蝶效应吗?
评分:4
《星际迷航11》STAR TREK
刚刚上映的第十一集《星际迷航》对于《星际迷航》系列的意义,我相信用“咸鱼翻身”已经不恰当了,而应当是“扬眉吐气”。因为按《星际迷航》系列的社会影响力,早该在大银幕上掀起这样的旋风了,可惜从来没有——一旦谈及大屏幕,星际迷们向来挺自卑,顶多说说《可汗的怒吼》,但没有一部能够在制作、营销、票房、口碑上真正与星战相抗衡——而这个“懊糟”的局面已经被这第十一集前传电影“雪耻”,所有的星际迷可以傲然宣告:全“世界TREKKERS和TREKKIES从此站起来了!”
不过平心而论,第十一集《星际迷航》的故事并不是很好,悬念设置甚至不如《柯洛弗档案》,更别说和《迷失》比。柯克和老史波克在冰冻星球上的相遇实在太过巧合,令人难以置信;史波克和乌胡拉的爱情似乎没有必要;史波克竟然会打架,这个变动会削弱史波克的性格魅力;瓦肯人大灭绝的情节也让我有点消受不起。但是故事弱归故事弱,经典角色的魅力远远超过了故事所能提供的快感,每每看到角色报出熟悉的名字都会带来一阵的感动,这部《星际迷航》足以让爱她的人流连忘返。
更棒的是视觉特效、音响效果和动作设计,绝对第一流水准;画面完全不按照地心引力的规矩来,大大改变了以往电影《新闻调查》一般的画面风格,在IMAX银幕上看的时候,那可叫一个爽!
由此不得不佩服J.J.阿布拉姆斯,这个营销鬼才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完全奉献给了《星际迷航》(包括字幕的字体,从《迷失》到《迷离档案》到《星际迷航》,这个字体已经成为他的标签了),而且我相信这已经跃升为他目前最成功的作品。
营销该怎么搞?我想下面两张图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4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63913258/#next_photo
上面的两张图,分别是J.J.阿布拉姆斯的美剧《迷离档案》第一季的最后两集的截图,一个是TREKKIE在问候“LIVE LONG AND PROSPER”,一个是老史波克的扮演者莱纳德•尼莫伊客串出演全剧最关键人物威廉•贝尔。你知道什么是最好的预告片吗?JJ给我们狠狠上了一课!
评分:5
———————— 9年后的统一道歉的分割线 ————————
这文章是9年前写的,犯下一个直男癌错误,9年来收到了很多豆友友善的批评。前几天有豆友提醒,在此以分割线的形式认认真真道歉一下:LZ我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这个错误是:9年前的我觉得《星际迷航》的硬科幻感只有男生才会爽,女生看了会发疯。
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很多女性豆友(当然男性也有)指出,这个说法让她们感受到了冒犯和不尊重。在此我郑重道歉!
大家的回复让我认真意识到:爱好科幻,或者爱好任何值得爱好的事物,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美好的一件事,都不应该贴上标签。性别标签是不应该的,其它地域、种族、年龄的标签页都一样不对。这个说法在当今舆论场或许又容易被贴上“政治正确”的标签,好像不喜欢过度的“政治正确”变成了另一种“政治正确”。但对于这一篇小文来说,政治的不正确的确给大家带来不悦。所以我要道歉。要在回复里道歉,也要在文章末尾加这么一段道歉。
也有好心的豆友说,把文章改了就是。但我一直没改,因为两个小理由:一是回复里大部分在讨论这个,改了文章,这些回复就让别人觉得有些莫名其妙了。二是改了正文,总觉得有些不够堂堂正正。错就是错,我知错。并且把错误晾出来晒,提醒自己。偷偷摸摸改了,这个错误就不再出现在网络上了,总觉得很亏欠,虽然不知道具体亏欠的是谁。就像小偷良心发现把偷的东西悄悄放回去,总不如直接向主人道歉来得光明正大。
最后,如果大家还想进行批评,尽管继续批评就是,我也继续认真接受。唯独怕的是,这文章除了这个话题,一无是处。事实上,9年后再看本文,很是中二和幼稚,惭愧得有点看不下去。这个倒给我更大的删文的动力。大概就是因为即使人到中年,仍然不断在长大吧!
2018年7月
五星,如果可以我会给六星。
http://www.douban.com/note/198827394/ 太上岂能忘情——星际11
星际迷航系列是全部设定在同一个虚构宇宙中的六代电视科幻电视系列剧,最早是1966年出现的一部电视系列剧,之后陆续制播了五部《星际迷航》系列电视系列剧以及一部系列动画片,加起来总共(到2005年5月)播映了725集(不包括最初的未公开试播章节,这个试播章节之后有收录在电视系列剧DVD当中发行)、30个电视季;11部电影、上百部小说、电视游戏以及其他虚构作品。
http://baike.baidu.com/view/655456.htm 严格说读完这个“简介”我已经晕头转向的,被星际迷航十一勾起的欲火迅速消褪,假以时日,说不定也就挑几部电影看看就算了。七百二十五集电视剧?我相信我的爱没有那么天荒地老。所以我是以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这个系列的人来说说这部《星际迷航11》,如果你把在《生活大爆炸》里谢耳朵提到过这个称为接触的话。
那么这部电影撇开冰冷有序的金属美感为什么可以把我从一个文艺男扳向理科男呢?因为我自以为看到了这部电影同样在说一个很多文艺片喋喋不休的话题:太上岂能忘情。
事实上,无论怎么光怪陆离的科幻电影,凡是有“人物”出现的部分,说到底就是地球人的那些陈年旧事,屁股长在脸上和四个手都是金属三角形并不影响这个最终结果,只要是有人的感情,那么我哪怕不懂“控制台读数、船索、后推进器”这些是在说什么,我照样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别看长得不是人的德行,其实讲的还不是大家都已经讲到渣的操兴。
三岁看小
金毛男小时候让我想到了《星球大战前传》里的奇异天才少年阿纳金(技术梗如果发觉人名地名搞错了,骂之前先去度娘吧,我写得是吐槽不是黄页),据说阿纳金就是后来的黑武士。他的邪恶表现在对于原力的渴望。当那个大叔叫他停车临检的时候,我琢磨大叔难道提出了如果小男孩要免责必须做些什么奇怪的事情吗?总之他是个始终乱来但却能在乱来之中有惊无险上垒的那种。你们知道曹操的微博签名对吧?这种小孩子不让他去拯救世界他会打碎多少个马桶啊?
尖耳男就一副“冰比冰水冰”的腔调了:爸爸,你为什么会和妈妈结婚。我觉得凡是提出这种问题的小孩子要么变成连环杀手杰克要么就是爱因斯坦,要么就是兼而有之。老爷子这个时候一副屌样地说:工作需要,这完全符合逻辑。是啊,海绵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喷射的逻辑吗?
早恋趁早
金毛男青春期之后又是泡吧摸奶,又是躲在刚刚做爱过的女人床下看别的女人脱衣服,一副荷尔蒙激素就像金圆券狂抛那样的到处乱洒,结果碰到过耳朵特别尖的女孩子,有些意思了,对他这种烂人而言,女人不是马上脱衣服可以让他稍微有些生气。是生气勃勃的生气哦。
尖耳朵男的情欲显然针对的是元老会:从来没有人拒绝过对吗?那样你们可以保持一贯的纯洁性。然后他一副若无其事地走出议会大厅,我真怕他突然像谢耳朵那样“嘿嘿,呵呵”,这样会被直接拉黑的晓得哇?
打仗了
话说如果没有坏人来打该怎么办啊?金毛男和尖耳朵男一定是:你给我等着,你敢再看我闹,你有本事再说一句好哇?之类的开始折腾上,于是大敌当前,他们都解脱了。据说年轻男孩不打篮球什么睡不着觉,我以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有人是这么说的: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现在知道了,他们都憋着去打外星人对吧?
生离死别就是断脐带
这个电影从很大程度上是一部青春片。金毛男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尖耳朵男活生生失去了母亲,他们的脐带都毁于一个穿越时空隧道,击碎宇宙飞船的高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没有意识到仅仅为了叫他们断奶,这个世界付出了几十亿生命的代价,他们如果不再联手去拯救个世界,太对不起世界了。
这里的大毁灭都有一个眼睁睁无能为力。
全片最让我感动的镜头,或者说让我突然觉得刺耳嘈杂的金属狂欢突然万籁俱寂的镜头就是老年尖耳朵男对金毛男的复述:
他让我活下来来的唯一理由就是让我感受他的痛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星毁灭而无能为力。
这部不折不扣的技术电影就是在这个时刻让我觉得人类的感情是多么的无坚不摧,无处不在。譬如尖耳朵男口口声声的援引舰船条例,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如果指挥官的情绪已经严重失控,他就必须交出指挥权。
可是就在尖耳朵男狂暴推掉金发男的刹那,我才觉得他成人了。就如日后的他告诉金发男那样:你必须让我释放情感,这是我希望你为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当剧烈的痛苦在面前如雪崩一样的倾倒,逻辑于我何加焉?无论多么的存亡惯见,当看到自己的母星在面前轰轰烈烈地粉身碎骨,他没有落泪,没有嘶吼,他只是在很久之后对着自己平生最好的朋友说:
我真的非常难过。
一个理科男竟然也会这么深情地难过吗?要不要相信爱情一下啊。
整部电影就像一艘漂亮的飞船那样锃光瓦亮,一尘不染。可是在那些幽深的回忆里,他们也会忧伤,他们也会痛苦,无论这时候公元是多少年,无论这时候人类的技术可以在浩瀚的宇宙里来去自如。
太上岂能忘情,无论多久多远。
金刚狼 博物馆 终结者....今年这么多续作还没有哪一部能让我激动得想从座椅上站起来,终于,第十一部Star Trek做到了。我想从前没看过Star Trek系列的筒子们可能无法理解我的心情,其实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绝对不可能失败的,因为在这个年代只要有人举起手分开手指说一句Live long and prosper我就会毫不犹豫得在豆瓣上给四颗星。更何况是这样一部完美之作。
首先完美在特效。虽然没有什么高端的技巧,不像Wrath of Khan那样充满了先进理念,但同样出自工业光魔之手怎能不是精品,画面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用华丽来形容,进取号简洁的华丽,Romulan个性的华丽,还有老Spock那个会转的小飞船。红物质爆炸的震撼不输于影史上任何一次。改良的Beam也舒服多了,不像以前那么鹾。
其次完美在细节,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所有宇宙空间的场景都是无声的,符合真空中没有介质可以传递声音的原理,整部下来只有一个漏洞,就是老Spock还要不要回去了...按下不表。
演员的选择也是要赞的,虽然这个年轻的Kirk和William Shatner实在不像,但整个演下来确实表现了James的叛逆鲁莽和聪明,
Spock彻底抛弃Leonard Nimoy满脸皱纹的的形象转变成偶像派了,话说Leonard出现的时候我真的是要从座位上站起来了,老头子念起台词来比起年轻人要死板多咯~
前几部里面McCoy(Bones)是除了两大主角外个性最鲜明的人物了,本片里这个演员看着眼熟吧,其实是指环王里面的Eomer~话说我每天玩中土之战开局都出Eomer听得都是此君的配音,McCoy的性格火爆和伊欧墨颇有几分神似啊。
最大的惊喜是Uhura,温柔姐姐在新的系列里竟然走性感路线了....原来的一身制服也换成了膝上n寸的短裙,而且竟然和Spock搞了起来,不过原来的Star Trek里面很少有爱情元素,补上也不错,只是觉得这段感情有些突兀。
Scott的演员是我一直很喜欢的Simon Pegg,此君一向以无厘头的英伦幽默著称,Scott明显被他演得活泼了起来,嗯,看着眼熟,想了半天才想起是他。
尴尬的是Checov,我先看得终结者2018,这回John Connor他年轻的爸爸跑到星际迷航里面了,竟然操着一口搞笑的俄罗斯口音....
Sulu不是原来那个笑起来很慈祥的日本大叔了,虽然不帅(符合sulu的特点)但觉得眉宇之间有股英气丫!
下面讨论剧情,鉴于是快要下线的片了,所以剧透也无所谓了。
本来以为这是个前传一样的故事,没想到发展起来竟然是经典的平行宇宙,未来年老的Spock食言没来得及拯救Romulan让Romulan的幸存者Nero愤怒异常,他和Spock因为被吸入奇点而回到了过去,Nero决定让Spock也体验失去家园和亲人的痛苦,利用未来的先进科技他所向披靡,没想到却被年轻的Spock和Kirk阻止.....
个人认为这个平行宇宙的设定解放了导演自由发挥也拯救了Star Trek这个系列——William Shatner和Leonard Nimoy这两块老骨头没办法再将它们的旅途进行下去了,而前传的形式无法再让这个系列繁衍生息下去(因为未来的故事从前都已经讲过了),平行宇宙的好处在于——既承袭了原系列完整的框架和完善的人物形象,同时保留了继续发挥创造新故事的空间,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啊。
但是依然有一个问题,老Spock穿越时空回来指导了从前的自己,那他还要不要回去了呢?Classic Time Travel Paradox......
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能不能理解,当你曾经喜爱的角色统统返老还童一个接一个的出现在你面前,青涩却有活力,你会感觉这不是过去,这是一片全新的天地,而你的心情也会像其中的每个人一样,不安却兴奋,等待着开拓,等待着冒险....
狡黠勇敢不拘一格的Kirk船长,他永远的朋友睿智的Spock,天才工程师Scott,火爆脾气的医生McCoy,语言学家性感的Uhura,专注认真地Checov,还有稳健的Sulu,从60年代起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Star Trek系列今天又重生了,希望这是新的伟大的开始。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影评外的话:
从头到尾一个月的时间我三次和Star Trek XI擦肩而过,但错过并不是件坏事,至少我得到了最好的欣赏机会,有UME舒服的座位,前排只有两个人,没有刺眼的手机屏幕,没有嘈杂的笑声,没有爱显摆的男朋友给女人做解说,事实上整个影院厅最吵得人就是我,原谅我没素质吧,我只是非常非常地激动。一句题外话——一个人看电影其实很有味道。:P
吐血震撼地观看了Star Trek,第二天竟然发现北京晨报评论星际迷航“沦为特效片”,且引用某“资深”星际迷评论ST11特效出众却漏洞百出。进一步举出尼诺等了25年才发动复仇战,对他闲着25年没事干表示不理解云云……
……
唉,看来有必要对ST11中并不新鲜的科幻理论进行一番梳理。
“红色物质”
红色物质是ST11的科幻想象,它能够做到在宇宙空间创造一个“奇点”。
“奇点”
奇点全称奇异点(ji1dian3)。它是空间——时间的具有无限曲率的一点。空间——时间,在该处开始、在该处完结。依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始于一个奇点。同时,在物理学上,奇点也表示黑洞中心。
======在这里,引用“飞跃疯人院”的结论,关于奇点的发音,本人不是文字专家,暂以此为标准答案,不再讨论。之上我自己的错误留证,就不做修改了……谢谢各位。======
singularity
n.
单一, 异常, 奇异, 奇妙, 稀有
奇(异)点,奇异性
1.奇特; 非凡, 奇特的东西; 特性
2.[罕]单一, 独个
3.【物】奇点
物理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
奇点(全称:奇异点):qí diǎn
英文:singularity/singular point
数学上:
奇点(全称:奇数点):jī diān
所有不满整体性质的个别点,在数学上都可以称为奇点。
如奇点出现在分母极限为0的情况,通常来说就是产生无穷大解的表达式,这种情况数学计算失效
如在数学的复变函数中,奇点的定义:若函数(复变函数)f(z)在某点z0不解析,但在z0的任一邻域内都有f(z)的解析点,则z0称为f(z)的奇点(singular point).
======
显而易见,史波克和沃肯科学院的想法,是在超新星内部释放红色物质,利用奇点制造一个大规模黑洞,吞噬掉超新星自身从而抢救罗慕伦。很不幸,它却沦为尼诺疯狂报复社会的致命凶器。
“黑洞”
宇宙中质量无限大的天体,它的存在已经被证明。它能够吞噬掉一切路过它的物质,就连光传播经过它也会发生偏折。接近黑洞中心,物质的质量会趋于无限大,时间会趋于无限慢。
“虫洞理论”
一种假说,认为黑洞是连接时空中两个任意点的入口。ST11中,黑洞成为了两个平行宇宙的连接点。史波克与尼诺在被黑洞吞噬的同时,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来到了一个他与舰长不和的时空当中。
在电影中,史波克与尼诺进入黑洞前后相差一秒钟,由于黑洞中心时间迅速变慢,导致他们出现在第二时空相差了25年。
“平行宇宙”
一种假说,依据量子理论,时空存在无数可能性,那么,必然存在无数个拥有类似人和事的平行宇宙。ST11的故事基本平行于星际迷航系列故事的主线剧情,主线剧情二者基情无限,ST11两人势不两立。
---------科幻能力分割线----------
“心电感应”
沃肯族所拥有的能力,在片中年轻史波克利用心电感应,从死亡罗慕伦人的脑中获得红色物质与老舰长的位置。
“心电同步”
沃肯族所拥有的能力,老年史波克向年轻舰长讲述尼诺报仇的原因,但他同时带有“情感转移”的副作用,舰长詹姆斯在了解到故事原委的同时也获得了史波克的情感,包括二者的友谊。
-------------------------------
几处科幻想象的议论
---------
尼诺舰长驾驶的采矿船,居然具有穿透行星核心的强大能力,实在不可想象。类地行星半径基本为6000公里,当代的科学技术最深只能钻入地球不到2公里。如此巨大能量来源,想必尼诺舰长骑在太阳上。
片中一滴红色物质就能够引起一个行星塌缩,片尾处巨大的红色物质估计能够引起一个超黑洞产生,个人认为这个规模可以吞没数百倍的太阳系空间,企业号最终为了逃离射出了自己引擎,引起了能量暴涨,把企业号以超光速的速度弹射出去,企业号的引擎也牛B的不可思议了!
应该说,整部ST11科幻理论无懈可击,基本没有大的纰漏。如此优秀的电影也难怪在美国市场所向披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从小对星空的迷恋以及对浩瀚宇宙的神往,让我对星际科幻题材来者不拒。但却从不敢声称自己是太空科幻迷,没有星门系列的背景,仅凭自己对星战,卡拉狄加和萤火虫的执着,完全未及"迷"的境界。而对这个经典星际科幻著作的认识也仅仅是建立在她的三部电影之上。
不过好在这部Star Trek是旧事回叙,即使没有前十部电影的基础,在理解上依然不会碰到问题。这也是为何作为该系列的第十一部电影却有诸如Star Trek Zero或者Star Trek: The Beginning之类的working title。所以与其说是Star Trek XI,不如说是Star Trek前传。在情节内容上,本片以企业号的第一次征战:地球保卫战为背景,以Kirk舰长和科学官Spock从相识到相知的心路历程和情感纠葛为主线,并以舰长与心腹爱将们的首次合作为辅贯穿终始。因为讲述了年轻一代的热血往事,老一辈演员自然难以担任,于是就有了Star Trek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体演员大换血,唯一保留的是老Spock。不得不提的是,当老Spock在Delta Vega星上第一次登场,以及电影最后演职员表上出现Leonard Nimoy名字的时候,影院中两次响起了掌声,可见这位饰演Spock近40年的老演员,在Trekker心中至高的地位。
除了Leonard Nimoy之外,另外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一个是导演JJ Abrams,另一个则是饰演Spock的第二代演员Zachary Quinto。
认识JJ是从Lost开始,而真正喜欢上他则是在看了Felicity之后。回顾他的作品,98年的Felicity,一部以纽约大学校园生活为主题的青春剧,让他在编剧圈崭露头角;接着凭借Alias的走红,JJ开始在电视行业成名;05年,作为Lost的主创,这部红遍全球的美剧让他在当年的艾美奖上狠狠风光了一把。当时的他,到达了他在电视行业的顶峰。Lost之后的两部剧开始走下坡路,一季便草草收场,即使是最近的那部科幻题材的Fringe,依显疲软,丝毫没有当年全民迷失的架势。06年,他首次执导电影碟中谍III,作为当年夏季档征战的揭幕片,碟中谍III在票房大战中以仅1.33亿美元的总票房成为暑期大战中的败者,远远不及同一档期的X-Men III: The Last Stand和The Da Vinci Code,同时该片也成为碟中谍系列中成绩最差的一部。作为JJ执导的第二部电影,Star Trek原定的08年圣诞档首映被派拉蒙推迟到09年5月,和观众基础更广泛的其他几部大片参与暑期档竞争,可见高层对这部电影所寄予的厚望。或许是蓄意人为,抑或是命运安排,今年的Star Trek又面临和X-Men Origins: Wolverine还有Angels & Demons(Dan Brown的另一部小说)三足鼎立的局面,更巧的是这回X-Men拍的也是前传,于是冤家会首,势必是一场更加激烈的票房战。但是不论最终票房成绩如何,这部Star Trek无论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还是在视觉特效上,都堪称一部成功的续集/前传,从这一点来看JJ已经一雪前耻了。而且烂番茄上目前96%的好评率,是Star Trek电影系列成绩最高的一部,也证明了这部电影在Trekker心中的价值。
关于Zachary Quinto,看过美剧Heroes的观众一定不会他感到陌生。他把Sylar这个心理扭曲的反面角色演绎地深入人心,把一个恶魔塑造地如此玉树临风,即使微笑眉宇间也透着股阴暗和邪气。正是这个刻骨铭心的反面形象,让人感到Zachary演绎的Spock比Nimoy的第一代更加孤戾,情感上的起伏也更具有张力。虽然这和老Spock给人的那种干练内敛不苟言笑的品性不完全相符,但由于层层铺垫的情节设计,使得这个略显气盛的年轻Spock最终的情感爆发于情于理也都能让人理解。从母亲罹难的那一刻他内心所激起的悲痛,到父亲眼神所示意的情感遏抑,然后是Kirk的挑衅触发其痛神经,再接着是恋人Uhura的安抚,Spock终于没有抑制住内心的狂澜,第一次展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而这人性回归的一幕,是作为Vulcan和人类混血的Spock能够正视自己人类一面的重要契机。Zach很幸运,第一次出演电影,就能饰演一个如此有分量,如此有观众缘的角色。一定程度上讲,在星航系列中,Spock是一个被神化的角色。他的博学,他的儒雅高贵,在Star Trek中的地位就好比诸葛孔明之于刘蜀。他是舰长Kirk的左膀右臂,是舰队的大副,一定程度上也是全体船员的精神支柱。从这点看,作为主角的Kirk反而显得是Spock的陪衬了。不过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剧本花了大量笔墨描写Spock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徘徊,而Kirk浪子回头的三年磨砺则是被一句"Three Years Later"给一笔带过。
对于其他人物的刻画,年轻一派的演员都抓住了角色特点并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演绎,从而在不违反前作的基础上给电影增加了不少笑料。满腹牢骚是Kirk的心腹McCoy医生的特点,在电影中他给人的感觉更是愤世嫉俗。经典台词"I'm a doctor, not a (physicist)!"的登场博得了在座观众的一片笑声。作为领导层最年轻的俄裔领航员Chekov,电影里特意提及他的年龄以显出他的资历(电影里Nero提到和Kirk父亲的那场战役是25年前,因为Kirk在那场战役中出生,所以他当时是25岁,而Chekov只有17岁)。憨态可掬的他总是操着很重的俄国口音,所以他的出场一直伴随着观众的笑声。轮机长Scott的苏格兰口音也比前作更为明显,他总会在不合时宜之时以一句冷笑话惊汗全场。黑人通讯官Uhura代表了非洲,电影中的她具有让两位主角同时为之倾心的独特魅力,使Kirk和Spock之间的关系更为微妙(自己在看头两部前作的时候,没有察觉到Kirk对她或者她和Spock之间有暧昧)。日裔舵手Sulu(虽然该片中的演员是韩裔)是亚洲的代表,聪明和勤奋则是他的特质,电影中在摧毁敌方钻机的时候救了Kirk一命,展现了他除了才智之外骁勇善战的一面。
提到Sulu和Uhura,又必须提到Heroes,说来这部剧和Star Trek还真是有缘。除了Sylar之外,星航第一代饰演Sulu和Uhura的演员分别扮演了Heroes中Hiro的父亲和Micah的叔婆。如果你还记得小 Kirk在Iowa飙车的那一幕场景的话,你一定不会忘记那个雷人的Nokia铃声和那通搞笑的电话。它是Kirk的继父打来的,而搞笑的声音则来自于演员Greg Grunberg的友情出演。他就是Heroes中拥有读心术的警察Matt。Greg可以算是JJ的御用演员,基本上他执导的所有电影和美剧都有他的主演或客串。
此外,不能不说一下电影中扮演两位主角母亲的美女演员,虽然她们戏份很少,但她们的出现可以算是本片的亮点之一,同时也给本片增加了煽情的一面。扮演Spock的人类母亲的是曾有好莱坞玉女之称的Winona Ryder,因为近十年中几乎不见她在主流商业片的身影,所以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而她的死则是Spock人性回归的直接原因。当我注意到片中已是中年的她脸上露出的皱纹时,心中不由得感叹,惊情四百年里正值芳华的米娜如今已近40了。扮演Kirk母亲的女演员是在House中饰演的Cameron医生的Jennifer Morrison,她的分娩场景能和《可汗的愤怒》中Kirk与Spock的生死离别一并列入Star Trek中最催人泪下的场景之一。一个伟大的终结迎来的是一个新生的起点,父与子完成了生命的交替,那种悲壮真是何等令人动容。
USS Enterprise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征程,凯旋而归。以Kirk,Spock和McCoy三剑客为核心的领导层雏形也渐渐形成。随着电影结束,响起老Spock的那句经典旁白,企业号再次踏上征程: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these are the voyages of the starship Enterprise. Its continuing mission: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据wiki上显示,JJ的第二部Star Trek已在筹划中,让我们期待2年后Star Trek再次归航。
没有想象中好,剧情来去冲冲,再加上看的不是3D,还是预告片看得high,果然是JJ啊,时空穿梭理论是哪里都用上去啊。今天和老妈和小弟去了影院看的,上一次一起看还是侏罗纪公园2的时候,虽然说是3D影厅但完全不是这样,今天是家庭专场啊,整个影厅就我们三人。
虽然ST内核丢的一塌糊涂,但抛开某俩人怎么他妈谈恋爱了和JJ他妈怎么这么就炸了瓦肯星了,这片还是很好看的嘛,而且当年还是这片让我入ST坑的
Simon Pegg..Ⅰ到Ⅹ全都没看过..到死都没精力去补完了...终于知道Sheldon的Spock是怎么回事了..还有那个Rock-Paper-Scissor-Lizard-Spock的salut手势...Live long and prosper!
something I'll never understand ╮(╯_╰)╭
我不是星级迷航的粉丝都被煽到了,可见此片煽情功力……问题跟《阿凡达》一样,剧作还要好一些
原来sheldon就是spock的现实翻版。。
星际迷航告诉我们:1 在未来,看到黑洞满天飞也没什么好惊讶的2 学好英语很重要,不仅能和外国人交流,和外星人交流大家也用英语。英语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通用语。
对白也太多了吧 像美国的电视连续剧 (←此po是我09年不懂事的时候写= =# 我当时不知道他真的就是个scifi长寿剧。。。括号里的文字写于2013年)
被STID闪瞎眼后回去补番,感想如下:1、没想到锤哥跟派派演父子居然好合适!2、才一年而已舰长大副的感情简直超越曲速在前进~3、死了老娘都没掉眼泪的尖耳朵居然为了战(基)友领便当哗哗哭这不科学!4、从11到12,大副被女人亲来亲去时那副大义凛然脸都让我觉得找个基佬来演果然是有预谋的。
迷途中,就跟着感觉走。。开篇的时候很动人。。貌似是第一次不知道电影内容,就看的电影?
谢耳朵是大功臣,为推广这电影做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是中国科幻爱好者的启蒙人,享年一万岁。
导演试图做星球大战那样的大杂烩,然而没能达到期望值。不过这个系列总算又有了个好的开始,这代演员还很年轻,让人有理由期望更多。
视听轰炸,高速剪辑,一大堆看似很悬的理论,快速情节进展让观众基本只有眼睛跟着。电影基本上只作用于眼耳而不是心智了。漏洞众多,剧情老套,尽搞表面功夫(最佳化妆。。。),主题一眼见底。。。一群新手第一次就拯救世界。。。这就是故事传统的堕落么。。。爆米花什么都不剩下
谢耳朵为本片推广立下汗马功劳。未来的宇宙就是黑洞大战。7.7
发现了一片被人耕耘已久的大陆
这片子还是经不起琢磨:不管密码不密码的,那么大的飞船,那么大的钻头,那么一大组野蛮施工的拆迁队,地球上那么多人口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搞七搞八无动于衷?还真以为密码对了就是友邦?未来的人类不至于这么脑残吧? 还有挖坑星人也是,那谁去救他妈的时候,那些议长啥的在干吗呢?那是算命还是围着
可能是之前对“星际迷航”系列的情感不够足,看到新旧史波克 没有给我太多感触,星际迷应该会更有感触,也会更有感觉。所以我感觉就是一个好莱坞大片。还有,那真的是 Winona Ryder啊!!!我不能接受啊!!!
全系列补完后再看一遍还是相当好看。这次的重点主要在对比世界观的基础设定和各种略微差异的小细节。相当好,新作续作两个层面上的好。逻辑完备漏洞也少,特效比之前一部高了三位数的级别,这才是系列作改头换面所该有的样子。
我坦白,这是我看的第一部star trek。特技不错,总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有笑点。喜欢俄罗斯小孩,喜欢Spock。决定补课,要把前十集都看了。
如此好的电影,难得了。星际旅行11获【2009奥斯卡最佳化妆及另3项提名】。导演有受2001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