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无数种爱情的导演,男主和我好像…漫不经心晃膀子,值夜班看书真好~男主在电影里的各种衣服也很好看
各种各样的爱都被允许存在,都有人选择踏入或被选择,当可能性多了起来,爱也被解构
如果镜头只对准男主和女店主,或者只是他和竹马,或者其他的,可能我还可以说出爱的定义,而在不断展现不同关系时,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也被拉出来被角色认同和拉踩,比如鞋店主人说他从来没看不起谁,就算是拉丁人,甚至中国佬,都可以来他店里买,或者竹马的爸爸让竹马猜男主的职业,各种职业在当时的地位就随着这段话展开,在一开始男主离开军队前,导演就捶下了一段话,是上级在对男主进行贬低,之后男主去找招待时,女方对应的要求,比如不能接吻,不能脱光衣服,还有男主下楼时碰见的中年男子,他们的眼神对视了一下,可能我和男主太像了,于是我对这些批判和眼神有些敏感…
荣格说“因为在权力压倒一切的地方,就没有爱的立足之地,而在被爱充满的地方,权力就不得不退居其次”
在这部电影里我甚至到最后有点绝望了,有点看伍迪的爱情片的感觉,老头子好像没爱过谁,这部电影的男主似乎也是,我也是…
没有被充满爱的地方,是男主再没有与女店主见面,是侦探社中的偷情,是竹马最后说“他真是个疯子”,是男主不假思索地对着竹马发脾气,借用工作空档给竹马打电话之后又草草挂断……当爱退居其次,我感到了男主不断换职业的绝望…
1968年的法国是属于学生运动和红色浪潮的,戈达尔他们都去拍革命电影去了,特吕弗却拍了一个青涩而无奈的小人物的青春故事。 愤怒的少年安托万长大了,他的眼里已经没有愤怒,只是多了些在成年人的世界生存所必须的世故的圆滑。但即便如此,他也会陷入一场自轻自贱的恋爱,也会屈从于一个鲁滨逊太太那样的中年女人的诱惑,也会在少女的清纯和妓女的肉体之间游弋。他的青春有点游离,有点市侩,有点二,有点傻,但在特吕弗镜头下面,他的青春无论如何都是真实自然的。 这是特吕弗的魅力所在,他还是在讲故事,他并未自我沉迷,他愿意“言轻”,他乐于拍喜剧,他也经常拍出很一般的作品 —— 于是你会对他产生某种亲切感,一种你不会对安东尼奥尼那样的导演有的感觉。
用歌名作标题是因为大晚上我找这首插曲着实不容易
居然是1968年的电影,背景也是设定在五月风暴的时候。但不像其它背景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电影,这部电影似乎对于政治有一种有意无意的回避。但是安托万所反映出的那种追求自由,躁动难安的状态与那个时期参与斗争的青年体现出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但角色与特吕弗对于充斥着那个时期的政治话题的略过似乎是对那种在时代的激流的中心声嘶力竭的回避,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真正率性而活。可以看出安托万对于情爱有种随性的渴求。这是一种生命热情的体现,就像那句台词:性爱是对死亡的弥补。但当他遇到欣赏的女性时他又特别的尊重对方。就好比那句qui,monsieur。最后出现的那个陌生人让我有点懵。他像观众一样旁观了两位主角的爱情并意识到这些青年人的爱情犹如浮萍不会长久,他自我感觉良好地承诺女主一个稳定的生活,但这些们向往的就是激荡,变化无常的人生
连着一起看,《安托万与柯莱特》又名《强吻》,《偷吻》是《安托万打工四进四出》。该说不说安托万很得长辈欢心,以至于我以为两部女主是一个人,直到后面看到柯莱特一家三口才反应过来。安托万的婚姻观放到现在也很常见,他不仅爱一个女孩,还要看这个女孩的家人自己合不合的来。不过,这个迷恋crush的男人确实不大适合结婚,他似乎是更享受那种求而未得、暧昧汹涌的情愫,并从中汲取能量。一旦有新的激情出现,他总是很容易被诱惑。每次一开始的出击,安托万都铆足了劲,对于克里斯汀,他也曾一周写了19封信,等于一天至少写2封,如此狂热。但在鞋店老板娘出现后,他又开始为她魂牵梦萦。我很喜欢老板娘的几段台词,那段“礼貌与得体”,那段“幽灵与女人”。或许这就是安托万想要的,露水情缘满足了自己的兴奋,不用担心感情趋于平淡。有趣的是,最后那个仿佛侦探的跟踪狂的表白,似乎就像另一个曾经狂热的安托万:“我没有工作,也没有生活负担,你是我的唯一”,生活工作不care,爱情带来的悸动最重要。
最后有一点羡慕安托万找工作的运气,随意散漫的失业,但工作似乎也不难找,这就是六十年代的法国吗?(打工人心动且心酸)
继《柔肤》之后,本片中再次出现特吕弗标志性的「定格」镜头。在这部极富「幽默」色彩的古典主义作品中,年轻男性被成熟女性的「空性」气质和「脱线」思维迷惑且引导——魔术般地变成了相对成熟而机智的先知;年轻女性被成熟男性的「中观」视角和「抽离」状态关注且追随——稀里糊涂成了相对成熟而博学的老师。作为一个在父亲缺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面对成熟女性投来的「求爱」信,受宠若惊的《业余小偷》安托万本能地选择了熟悉的处理方式——偷。但,偷,终究背德,甚至违法,终究受罚。偷什么不犯法?天才给出了一致的回答:偷「师」不犯法。于是,影片回到「爱与罪与罚」这一经典「三角」结构:罚他什么好呢?上帝想了想:罚他的妻子被「他人」偷走吧;罚他和现任约会《偷吻》时偶遇前任吧;罚他制作一部讽刺资本家又被资本家买下的「例外」作品吧。
从四百击的高领毛衣到了偷吻的白衬衫,迷惘的少年一下子变得欢乐起来,名侦探安托万。。。整部片的感觉非常轻松,有一种年轻人谈恋爱特有的开心~
奥利奥的安托万是影史最可爱的男孩纸→男生→ 男人❤ 2022.8.17 Delphine Seyrig 也是一个可人儿。Claude Jade好像芙芙,但是我一点都不想这样想。
Jean-Pierre Léaud当年浑不吝得真是可人呀~
紧闭的电影资料馆大门暗示动荡的年代,特吕弗却不举政治旗帜,而是回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安托万的世界中,第三部是对成人社会的一次“侦探”,全片多数时间如机械般的拘谨(送信的管道),但时常也有爆发式的欢脱宣泄,每当这种时候特吕弗便会炮制不少经典的新浪潮视听来点明身份,非常有趣。
长大的安托万在爱情里迷惘了,那是在68年,新浪潮也渐渐息声了
这部结合了安托万故事-特吕弗叙述-和侦探类型 所以尤其好看!里面还有对四百击下电车过马路镜头几乎完全一样的重拍、与Colette的重新偶遇等等 不断的“重复”
#2022BJIFF##资料馆留影#四星半,今年北影节最后一场,午后与《安托万与柯莱特》连看,两片之间相隔了6年,莽撞少年长成了文艺青年,胶片从黑白也变成了彩色,这一次安托万还是为情所困(是不是每个美好的小小少年最后都会变成感情经历丰富的“情种”?),他毛毛躁躁茫然无措,干着私家侦探却恋上了客户的老婆,天平在感情与理智上摇摆不定,他的初恋女友已经有孩子了,虽然瞧不上现任女友却舍不得这份感情,吃着碗里的想着锅着的……嗯,人类的感情真的是复杂又反复无常呢?特吕弗拍少年成长经历最拿手,如果拍爱情故事却是另一种味道。
Antoine这个男孩子真的好可爱!!!整个片子仿佛绕着日常这个主干松松缠绕的线,每条都有种特别的迷人趣味,时而出现的幽默、伤感甚至悬疑都轻快地一闪而逝,被生活的洪流裹挟向前。写信的一段和结尾太喜欢了,特吕弗简直纯情得不可思议。
3.5星。紧闭的资料馆大门与电视里的游行人群预示风暴已近,但这也只是安托万爱情成长的背景。特吕弗只给看前戏不给看高潮,巴黎地下一封信的传递是本片最让人兴奋的镜头,当鞋店老板娘说自己如一封回信来到安托万家,带给他爱情经历里真正的一夜长大时,特吕弗却直接跳过了这段,只留一个幽谷百合作为线索,安托万与女友的餐桌笔谈作为回音,还有片末跟踪狂猝不及防的表白作为互文。
《看得见埃菲尔的房子》片头的音乐响起,就充满了初夏依恋的味道。空气中流淌青春的飞絮。而《偷吻》的片名,更是充满了塞纳河的味道!吻,很多时候是文明世界,人类最高的礼节,也是最敬的表达方式。故事的主线是男主人公就职私人侦探所,每日工作就是跟踪与分析。貌似很正义。但这些所谓的工作在很多眼中,也就是狗犬与探秘而已。不仅让人厌烦,而且颇为恐惧。但是男主不恰当地将片中鞋店老板娘称呼为“先生”(是翻译的问题,导致听错法语发音吗?),从而让人一眼识破,最后不得不正视老板娘的胴体,才可诠释。---------好在一切过去后,回到了剧本的正规!青春年少,两情终归。携手在巴黎的林荫道,享受初夏的气息。
两人终于享受了久违的初夜。翌日早晨,在餐桌边男主角对女主角说,“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难开口”于是两人开始了纸笔的交谈。可以想像,他们在各自交流昨晚床上的经历。安托万系列第二部, 特吕弗表达青春的爱总是炙热而又含蓄。音乐依旧优雅迷人。
当我们用缅怀的心态来看待贴着“新”标签的事物,本身就意味着亵渎。惊讶于该片拍于68年却没有对学潮的直接描绘,而是通过讲述青年安托万颇具喜剧色彩的挫折体验,或许故事想讲的不是politeness而是tact,驾龄太短。当时法国年轻人穿得可真得体。
Delphine Seyrig向其年轻的情人解释礼貌和机智之间的区别:“想象你不慎走进浴室,里面有个女人正赤身裸体在洗淋浴。礼貌的做法是你很快关上门说:‘对不起,女士!’而机智则是很快关上门说:‘对不起,先生!’”只有在第二种情况下,假装并没有看清楚洗淋浴的人到底是男是女,才展现真正的机智。
1.安托万之三,片名诠释:进错房间的摄影机,保持着好奇而节制的偷窥,重点情节省略。2.与布列松对立,特吕弗继承了雷诺阿"演员重于角色"理念,甚而专为演员打造电影,如利奥德之于本片,莫罗[祖与占],阿佳妮[阿黛尔H]。3.巴黎地下管道传信蒙太奇。4.多重文本:[幽谷百合][骗婚记]。5.对镜重复名字。(8.0/10)
犹如结尾被陌生人告知真实境况一样,指出所有层面的本质——不稳定性不可靠性。人之间在情感中游弋,很难说你就是他的热爱。安托万本身处于一种变换工作的持续状态中,也暗示当时的运动背景。
爱情和学生运动何其相似:怀着希冀与热烈,不顾一切用炙热与疯狂,对抗世界再而竭三而衰,渐渐破灭大梦一场,向曾经的自己挥手作别
#亨利•朗格鲁瓦上海回顾展# 第一天。陆离曾花两万港币买《偷吻》胶片,我们却能在近50年后看到,还是很幸福的。最爱的三幕(对镜念名字;误叫先生打翻咖啡;Pneumatique递信)皆是妙笔。68年的巴黎风景也好看,窗外还有蒙马特和铁塔。而特吕弗还是很有幽默感的。
「神聖偵探行」 ——是改變片場和戲服的演員,更是個個潛伏的導演,觀察、計劃、引導、表演以接近真相,最後陷入真相那無法拒絕的「圈套」引火上身,打破了界限。戲里戲外時光都在變遷,Antoine都在成長,許多故事並行或交織:幽情的鄭重宣告,在辦公室里也只是一條音軌,它的動靜被一場還未結束表演的死亡蓋過。一個富有經驗的偵探總是無痕地隱入生活,毕竟人們默認一切都是définitive,直到侦探結束其暫時的身份也不一定會会發覺。可當身邊、筆下的人物擁有了自己的成長與情感,我們還需要分清définitive嗎?整體而言新浪潮的特質還是體現在了精神和敘事的內核上(許多無由自發的邂逅、循著時空自己消解的因果),但特吕弗呈現的效果依然傳統工整。最後才亮明形而上意味身份的偵探甚至增加了經典戲劇的特質。
当戈达尔在政治电影的路上一路狂奔的时候,特吕弗却依旧不为所动,开始大门紧闭的电影资料馆和电视里混乱无比的游行蜻蜓点水地提及到时代的喧嚣,所以若说这是一卷更具广泛意义的浮世绘也未尝不可,以混不吝的少年为眼去观察与感受周遭,借此成为安托万,体会与经历他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