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公众号里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一边喝着红酒,一边讲个故事。
巴托里,出生于匈牙利最古老、富有的家族。据说这个家族的财富,比当时的匈牙利国王还多。
巴托里从小美丽、聪慧。不仅精通拉丁文、德文、希腊文,对科学和天文学感兴趣,还是当时匈牙利的第一美女。
15岁时,她嫁给了一位26岁的将军。
婚后,丈夫沉溺于战场,基本不在家。巴托里需要独自处理商务和周遭乡镇的事务(嗯,因为城堡周遭有17个乡镇归她)。
25年后,巴托里的丈夫战死了。这时候巴托里40岁。
某天,仆人在给巴托里梳头时,不小心用心过猛,扯到了头发。巴托里气到一直狂打那位女仆的手,打到流血。当仆人的血沾到她,她意外发现自己的皮肤好像突然变得娇嫩、年轻。(姑娘们有没有想到那个扎自己满脸是血的医美项目?)
于是,一直担心被衰老侵蚀美貌的她,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据说这个女仆当晚就被放了血,供巴托里入浴。
那少女的血从哪儿来呢?
一开始,巴托里用高薪招聘这一招儿,引诱年轻女孩走进城堡。当周边乡镇的少女都快被她“吸干”,她开始把黑手伸向了更高的阶级——被父母送到城堡来学上流社会礼仪的女孩。
到后期,甚至有人会为了讨好,主动将少女上贡给她。
巴托里的身边有4个仆人帮她一起做这事儿。
他们在城堡的地下室里,用小刀、针等工具折磨少女,巴托里用放出来的血沐浴,或喝掉。
除了恢复青春的目的,她似乎也在虐待少女的过程中释放了自己其他方面的欲望。
她用火烧姑娘们的手、脸、下体,用刀切断她们的手,咬下她们的肉,性虐待。春天,她扒光女孩子的衣服,往她们身上浇蜂蜜,再绑去野外,让蜜蜂和昆虫一点点啃食;冬天,她把姑娘们带到雪地,往她们身上泼冷水直到冻成冰,任她们冻死。
这个连环杀人凶手的角色,巴托里至少做了8年。被残害的少女有三位数,曾有一位证人说有650人。而真正被杀害的人数没有人知道,估计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
这周推的影片极具风格化,故事灵感正是来自于我上面说的吸血女伯爵的传说。
影片讲述了小镇少女只身一人跑到城里,闯荡模特界的故事。
在恶俗的世界里,她是寒冷世界里突然出现的太阳,也是玻璃海中唯一的钻石。
少女与前辈们在夜店的女洗手间里聊天。
前辈模特藏不住羡慕,也压抑不住攻击欲地探寻她的来历:有家人吗、有男朋友吗……
她们说,问这些再正常不过。当一个新来的漂亮女孩走进房间,大家对她投以目光、上下打量,都会好奇“who is she fucking?”
她和谁上床呢?她能和谁上床呢?她会爬到我头上去吗?
◐
因为美貌过人,小镇姑娘在男权社会里游刃有余,却是女性世界的敌人。
她不认同前辈模特们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她抢走了其他人的工作,她几乎不用费力就得到了名摄影师和名设计师的“爱”。
姑娘也明白上天给了自己礼物。
她不止一次跟那些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前辈显摆,“她们雕凿、填充自己、打针、饿到死,希望着有朝一日可以变成次版的我。”
瞧瞧,还是“次版”!
看似天真懵懂,禁不住也还是露出“看我长得多美,人人都爱我”的少女傲气。
而少女在斗兽场里唯一的朋友,却正像鲁迅《狂人日记》里的“老大夫”。
老大夫是真的想给我治病吗?不是,他是受到哥哥的邀请,想看看怎么做才能保证我肉的鲜美,自然也是想分一块人肉吃。
“你是食物,还是性?” 这位“好朋友”在影片一开头,就提过了这个对菜鸟来说极难的封闭式问题。
◐
在以保障个人利益为前提的社会里,“吃人”变成了潜规则。
想要在圈子混得开,不遵循潜规则(杀人或分肉),就是影响了别人的利益,最终只得沦为被吃的食物。
“The Neon Demon”(霓虹恶魔),灵感来自于16世纪匈牙利的吸血女伯爵,“拟人化”的却是现代吃人的时尚业。
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曾导《唯神能恕》、《亡命驾驶》)延续了他一致的拍摄风格。
影片用华丽的灯光布景、神秘的电子音乐营造出前卫迷幻的氛围。绝对是视觉动物的爱。
而女同志、奸尸、吃人等段落,相信也会满足一部分猎奇观众的需要。
◐
连着两周介绍同一位演员做主角的片子,这是头一回。
最近真的是迷上范宁妹妹了。(前一篇的链接://mp.weixin.qq.com/s/P8IHw1jRqI0m-ZLWOzDxcQ)
倒不是觉得她长得多美,只是与小时候比起来,现在的复杂气质要迷人得多。
她有一种洛丽塔、忧郁、奇怪、危险、优雅……的混合之美。
正如片里说的,“She has that…thing.”
◐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我觉得《霓虹恶魔》不算一部难懂的电影,却看到各种误读。不少人说主题是时尚圈宫斗(一脸问号)然而这不过是极度弱化的故事线。物化女性这一贯穿始终的主题再明显不过,甚至通过一句台词直白地说出来:“你想说内在美更重要?但是如果她长得不美,你甚至都不会看她一眼。”这个主题作为社会问题太普遍,值得一拍;然而其中道理又太浅显,撑不起一个复杂深刻的故事(因此有人说其试图模仿《穆赫兰道》,绝非如此。)导演巧妙地选择这一主题来尽情发挥其艺术风格。很多人认为剧情和台词太差,然而我却很欣赏这种极度弱化故事的处理,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几乎不需要台词的电影,一来这主题不必言说,二来这种处理与“物化”本身相匹配(语言是精神的表达)。简单的主题反而给艺术表现腾出极大的发挥空间,导演通过各种方式由弱到强反复重现同一主题,于是一个个丰富的镜头就像一个系列的画作般逐一呈现,观众仿佛走进带着一丝恐怖色彩的画廊,四周还环绕着出色的配乐。
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都发出了这样的疑惑,女主的人设是一个16岁的绝美模特,不仅非常美,而且特别,美也不限于模特行业的身材美,体态美,女主的脸蛋也在电影中被高度的赞扬,赞叹,惊艳,而女主的长相和身材放在好莱坞不论是和前辈们比较还是在同龄中都算不上出色,却给她一个这样的人设,让人觉得导演到底是何意?不由让我们想起了童年古装剧中铺垫已久的花魁出场却让我们深深失望的记忆,而本片的导演很显然并不是选角失败,至少在我眼里,是别有深意的
让我发觉导演意图的有三个场景,前两个都发生在化妆师带着杰西去地下party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女配1好说我好喜欢你的头发,是纯天然的发色吗
女主说是的,她的金发确实看起来质感不错,但是几个场景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女主深黑色的发根,我们都知道纯金发的发根也是金色,而黑色的发根只能代表女主的金发是染的,这是不是导演在像我们暗示故事的虚构性,染出来的头发可以以假乱真,可是几个月之后,深色的发根还是无法遮掩。
场景2,另一个女配羡慕又嫉妒的说,你的鼻子是真的吗。
这样的场景必须有一个很漂亮很漂亮的鼻子符合场景,但是女主的鼻子可以说是整张脸上最别扭的地方了,太短,还有些朝天,略有点像是猪鼻子,还挺明显的,虽然说没必要找个拥有绝世美鼻的演员来演,但是如此明显的接近于反讽的台词却让人迷惑,而剧中的大美女人设让这句话很明显不是反讽,然而两位女配的鼻子其实长得至少还不错,我想这更是导演的手法,在梦境中,越是不完美的地方越是要让人惊叹,在少女的幻想中,胖乎乎的身材是肉感可爱,像小猪一样敦厚的鼻子也可以被人嫉妒
两位女配的鼻子在国外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不过至少不会成为被人注意到的硬伤
而女主的则不然,正是这个鼻子让她算可爱的面容变得有几分憨厚朴实,拉远了和模特的距离
第三个场景是和长腿模特的对比,长腿模特一出场就让人惊叹又直又长的腿,身材非常美,然而却被一出场就秒杀所有人的女主比下去了
而女主的身材就是对于普通演员来说也说不上出众,腰不细,腿不算长,不直,小腿粗壮甚至明显的没有脚踝,仪态也和模特魔鬼要求相差甚远。
这又说回了之前小时候看过的绝色美人出场铺垫后却不够绝色让我们的失望了,而我认为本片的导演就利用就这种模式来表达了一个观念:
年轻女孩不着边际的白日梦
谁在16岁的时候没有那样的梦呢?我卓尔不群,甚至纯洁无瑕(本片女主虽然绝美但是从来没有男朋友纯洁无瑕),和她们都不一样,她们都羡慕我,嫉妒我,我是最美的,抓住所有人目光,所有人都想成为我
这很像是很多少女在16岁的时候会写在本子上的小说,她们也许很平凡,绝对不丑,可能有点可爱之处(就像范宁一样,有年轻的外表,白嫩的皮肤和不错的发质),这些小优点让她们幻想自己的不凡,在心中夸大自己的美,而这样的幻想拿到现实中,则会产生格格不入的荒谬感,正如我们的女主角,长着小猪鼻子和苹果脸,平凡的身材与和模特相差甚远的仪态,却什么都不做就能秒杀一众超模,众星捧月
这样的思路无疑是大胆而有趣的,可惜的是导演似乎并没有刻意去提点观众他的意思,他的暗示也太过隐晦,而且最糟糕的是,他在电影后期塞进太多其他的东西,模糊了本来很值得琢磨的重点,尤其是在本片结尾那些有点恶心的不知所云的操作让人觉得本片也许在隐喻模特圈的血腥竞争,竞争哪里都有,但是不至于如此用力过猛,当然,我也不能确定这的确是导演的思路,但是我确实在影片中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暗示,否则这样的安排设定配上中二羞耻的台词,比如所有人都想成为劣等的我这种台词配上女主朴实可爱的脸就让本片沦为一部彻头彻尾的羞耻玛丽苏了。
所以女主后来被杀死了,她的骄傲,她嘴角的那抹自信,得意的微笑,都被杀死了,就像每个少女完美的梦都有被杀死的那一天
女主在电影中总是微微张着嘴,仿佛在发呆或者没睡醒一样,拍摄之中也是如此,只有在得意于自己的绝世美貌时候嘴角的笑容才显得有几分生动,不是正对应了仿佛在梦境之中吗?那些霓虹的灯光,虚实相间的场景,配合女主微张的嘴唇和如梦似幻的眼神,在梦境中,可爱却平凡的小女孩是未来巨星,是最美最纯洁最令人嫉妒的存在。
所以她被杀死了,正如她不得不醒来。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霓虹恶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女孩们浮华鬼魅的血腥评价了!
Pincent:
完全的雷弗恩个人风格,故事极简,灯管暴力美学,电子配乐够骚,看到了一点《穆赫兰道》。
薛Tony: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嗯。
日烦夜烦:
形式主义盛宴,注定两极化评价的电影。“人吃人”对娱乐圈追名逐利上位勾心的喻示并不有趣,有趣的是bitchy到极致的影像表达。艾丽范宁演技差到令人发指,完全无力承载文本所需的人物情绪表达,太减分。
我们敏熙:
在视与听的出色表现下,各种黑暗的东西似乎都被蒙上了一层华美的外衣,有了特别的魅力。
淡水河边:
先不提大型灯光秀亮瞎双眼,雷弗恩完全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电影中,以至于除了他想要的视觉感官体验外其他都一塌糊涂,呆板的故事,尴尬的台词,所谓的嗑药式视听带来的惊艳在这些问题下也逐渐减弱。
安安安and:
极具风格化的光影与配乐,处处呈现着迷离炫目的视听设计,就像本片的女主角一样,象征着一种极致的美。无论是城市角落的廉租屋,还是霓虹中心的时尚秀场,导演通过建立起一套不容置疑的、绝对浮华的美学系统,继续将这种对于美丽的盛大的歌颂不断推向高峰。
艾丽范宁其实并不是我们传统认知中的震撼绝色,但在这部影片中她就仿佛是不容于世的幽灵,像是偷尝了禁果然后得以化身的鬼魅,通体散发着一种激发人欲望、等待人扼杀、无比脆弱纯真又无比张扬肆意的美。自负与自卑,嫉妒与怨恨,贪婪与占有,似乎伴随着美丽总会有无数的丑恶诞生,但美丽却仍然只是美丽本身。我们仍旧生生不息地传唱它,经久不衰地怀念它,甚至当我们是自以为战胜了它、将它吞噬进了肚子里,那颗眼球也会急切地爬出我们的喉咙,宣告我们心甘情愿地钻进了它笼罩的阴影,永生在它心底的魔障里。美即原罪,但不可摧毁。
Her Majesty:
论表现主义中霓虹灯管的n种摆法。在一部本就是讲时尚和前卫艺术的电影里,雷弗恩竟然玩得这么保守。突如其来的暴力和大尺度依然很雷弗恩。女同和女性撕逼戏看了想笑。范宁全程没露点或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演员考虑,或是保证电影里唯一的一个纯净形象。几条线最后都没交代就结束了,准男友、女同和基努•里维斯的后文都没了。对于时尚和娱乐行业有一定控诉性在里面,但其实在时装、前卫艺术甚至电影这些烧钱的艺术行业,美本身就是从剥削中来的。艺术向来就是贵族性的,有贵族性就有阶级性,对女性和无产阶级的剥削自然而然地会服务于美的创造。期待场刊的两极分化,此片打星绝不能折中。
法罗岛岛主:
形式大于内容不代表内容可以空无一物,参考《雏菊》,形式比《霓虹恶魔》更胜百筹,依旧盎然生趣;内容飘渺玄幻更不代表剧情可以莫名其妙,参考《穆赫兰道》,故事比《霓虹恶魔》更加疯癫痴魔,却丝丝入扣耐人回味。
形式的极致也是一种内容,可惜《霓虹恶魔》的形式未能企及顶尖水平,内容倒真的是乏善可陈,这不是视听享受,而是反复咀嚼娇艳靚丽却少盐寡味的塑料花带来的煎熬。
血腥爱情故事:
喜欢尼古拉斯对于色彩,镜头的运用。任何一种颜色都反映人物内心。导演在整部影片中珍的凌驾于其他之上。 剧作和表演实在太过一般。想要通过一个故事暗讽时尚圈的吃人般的竞争,其实故事简单。
大大大大大白猫:
NWR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全部倾注在影像上了,即使剧情薄弱到和小时代一个水平都是可以谅解的了。霓虹灯管与冰冷锋利的电子乐带来的迷幻刺激的视听体验实在是令人着迷。
晓风与你残月:
感觉导演想向观众展现些什么,然而除了给了我一个空洞的框架,几个女人莫名其妙的勾心斗角,什么也没有。不过还是挺喜欢这场灯光秀和配乐的~
斯诺-纳什维尔:
有恐怖元素 ,有惊悚情节,有惊艳的视听,然而全片却被空虚单调的剧本给拖累成一部无聊乏味的电影,像极了电影里的那些模特们,过分地追求着外表,内核却是无尽的空洞。
肖申克de囚徒:
艾丽范宁犹如夜间都市的霓虹灯一般流光溢彩,这个都市有多繁华多浮夸,背后就有多悲哀多压榨!
艾丽范宁来到洛杉矶,年轻貌美、活力四射的她渴望成为一名模特。她的纯洁与热情使她大获成功,也激起了其他他人的嫉妒和垂涎。 影片以一个模特寻梦的好莱坞故事,用近乎变态的光影描绘出模特圈背后的黑暗——掠夺,嫉妒,残酷。片子的空洞和呆滞犹如模特的脸庞一样,尼古拉斯浪费了艾丽范宁那美好的肉体!
了却烟硝:
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不在少数,而NWR的这部影片将这一观点玩到了极致。尽管各种隐喻表明影片的实质并不是那么空洞,但过于不友好的表现形式使得这部影片依然让我呕吐不止。
剧本的处理上十分得随心所欲,似乎只记得添加各种各样奇幻的镜头和看似高端的台词,而实质的情节则非常的干涩而毫无特点。一个模特圈争风吃醋的故事硬是在导演的拍摄下变得光怪陆离而又神经兮兮,这样的处理真的很没有必要。
不过影片精彩至极的艺术特色不可忽视,魔幻的摄影和灯光,眼花缭乱的造型设计,鬼魅的配乐,各种技术的完美运用使得影片的视听效果还算不错。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很适合三大的电影,而不适合大众欣赏。
我略知她一二:
活着的正在死去,美丽的正在消逝,流光溢彩的正在星光黯淡,五光十色的正在褪色变老。机械而冷漠的白与残酷而摩登的黑,花瓣掉落在红色的地毯上,缠绕在女孩的发丝之间,迎来了暗哑的天与地、灰蒙的情与爱。蓝色与红色的光晕渐变在她完美的脸上,玩味的眼神让她蜕变,霓虹色的水波流淌在朱砂空气下,钻石背后的身影就像是玻璃海中的一场梦。美不是一切,而是唯一。“我不想成为她们,是她们想成为我。”
#FIFF6#DAY1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本片采用了大量了三角形。正三角△象征男性,倒三角▽象征女性。
男性尤为偏爱女主,感情正面,而女性则对其带有十分强烈的敌对意识,感情负面。
这两幅图的画面也是女主的转折点,这个走秀过后,女主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特权",因而开始堕落了。
之前在汽车旅馆,因为割伤晕过去之后,女主也是看到了一个正三角一个倒三角以及一双想从墙内挣脱出来的手。那双手可以被看做是女主一开始比较单纯的"自我"。这也是为何在梦到"刀口舔甜"之后,女主听见隔壁的"Lolita"被汽车旅馆的老板猥亵时,镜头拍了一个只有女主的影子在映在一个光圈之内的影像。因为墙的另一头,女主的"自我"也在这种"刀口舔甜"的煎熬之中。
然后是女主站在泳池跳板上的镜头。
泳池里是化妆师等以及堕落于下方"泥潭"的象征,女主此时虽然没有跌入泳池,但实际上已在两个世界不稳定的边缘之上。
还有一个是闯入女主房间的母狮子。《老人与海》的结尾正是圣地亚哥梦到了一头狮子,狮子象征着一种理想性精神,在这里可能就象征着女主的模特梦。而这样的象征却对女主的住所大肆破坏,暗示了这样的理想的危险性。
最后是在结尾处,那个摄影师邀请阿比丽替代一个人成为模特。不知道是人血真的有用还是只是在讽刺那些摄影师设计师所说的种种难得的品质什么"大海里的钻石"还是"玻璃里的钻石"都只是他们自己眼花有的一种幻觉罢了,其实谁都有可能在特定环境下变成那样的存在。
本片的音乐也十分有特色,一般可以分成冷酷的沉默,一连串清脆又重复的电子乐还有很压抑的电子乐。沉默制造了女主与许多"前辈"以及这个行业的老手之间的距离感,但是最后总是"有惊无险"地因为男性被她纯真打动而化解了。清脆的电子乐在影片女主没变坏的部分出现在少数她自己感到轻松暖心的时刻,等女主变坏了则有一种她在孤芳自傲的情感。至于压抑的电子乐则都代表着一种行业当中的潜规则在不断侵蚀新人。
再扯两句题外话。
我私以为这里的姨妈侧漏是象征着一种女性高潮,不晓得有没有其他看法?
其次就是爱丽范宁根本不适合这个角色,驼背大圆脸,没有一点模特的样子,让戏中那些为她倾倒的男性有点没说服力。
风格辩护一切,豁免一切,它把读者封闭在纯粹形式主义的奴役中。前卫的导演就是用于以一种风格代替另一种的并无任何增益。在戏剧艺术中,风格是一种逃避的技巧。——罗兰·巴特
把装饰、音乐像奇观一样放在一起,也是一种导演技巧;空洞浮夸本身也是一种美学风格。
华丽的恶心。他不是在拍电影,他是在作法,演员、道具、色彩、音乐是他的法器。Cliff Martinez的电子合成器用得太骚了。Elle Fanning太可爱了。
视听盛宴形式主义杰作,灯光、色彩、音乐、摄影、氛围、情绪都可以单独拿来说,唯独故事不值得吧啦,天枰座NWR爱形式主义爱到中毒了,一定要好看,一定要漂亮。这样的导演再多一个就俗,少了就寂寞,也需要一两个执拗人,执拗地只拍自己认为对的电影,让喜欢的人喜欢得要死,不喜欢的人不喜欢得要死。
首先惊艳了下,小范宁是怎么萝莉变麻豆的?!霓虹灯管爱好者温丁拍了部霓虹恶魔,将迷幻嗑药美学彻底玩嗨,视觉系,电子乐,诡异笑点,邪魅狂狷。前半部极美,颇有林奇+塔西姆辛范儿 ,可后半段太诡异了,跑偏成cult恐怖片,女女歼尸菜刀互砍呕吐眼球什么的,结局更是全场WTF。可我还是喜欢啊哈哈
“洛杉矶娱乐业人吃人”这件事的粗暴展示。看得出来很想模仿穆赫兰道的感觉,同性情谊、梦境、幻觉等等,但不太成功,主要是没走心啊,因为更多的时间他还是留给了自己最爱的夜店灯管和配乐。尤其最后二十分钟感觉雷弗恩直接放弃了,类似于“反正故事也讲不好了拉倒好了我要做我自己”…
一流画面四流故事。
从《遁入虚无》开始,每年总有一两坨美丽的屎。
我不排斥极富形式和神秘色彩的电影,甚至常常为其吸引,但这部从剧情到视听语言其实都挺保守,角色也十分空洞。当代艺术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对空间的浪费——展览馆偌大的空间里只放个破碗都会不停有人上前驻足沉思。这是作品和空间的共谋。雷弗恩用缓慢的影像把“破碗”艺术放置在了银幕上。
看完彻底理解为啥这片在戛纳被喷成渣……要说温丁电影化的程度那自然是极高的,然而这稀烂的剧情……根本就没想费心思圆场只顾凹造型了吧。剧场观影效果极好,目眩神迷;不少地方集体笑场;大银幕虽好,真是觉得剧情太慢太慢太慢……撕逼戏要是有[小时代]一半热闹就好啦!
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
还是太保守了,没有全片一直飞。遗憾的是竟然没玩的太嗨,虽然有些部分仍然很疯,但一回到剧情,那些特别俗套又装腔作势的对白就让人无聊。要从头飞到尾多好,反正我也是听原声看灯管的。
彻彻底底黑Elle Fanning
“灯管派”风格发扬光大之作,建议下次取消台词更能登峰造极;如磕迷幻药般的电子配乐炸裂,几何线条深度强迫症。
鲁迅把人吃人写在书上,柯南伯格把人吃人拍的像日常,雷弗恩把人吃人拍在他的红色灯管里。全片观感就如同全片的情节走向一样:大多数时候沉浸在成功(牛逼的影像)里难以自拔,到最后再一起吐出来……
搞评论的人真是要多读书、看报,交往各种阶层、各种职业、各国各种的人。不然人家满银幕的内容你看自己肤浅看不到,还要怪人家空洞。
EXO ME????一副老娘不会轻易狗带的样子结果还是轻易的狗带了
故事零分,其他一万分!!!
求求雷弗恩多花点时间琢磨怎么摆灯管,千万不要自己给自己写剧本,每次角色一开口就从迷幻视听大片瞬间变成国产惊悚的水平,看得观众对必须不笑场说出"my mom calls me dangerous"这种蠢台词的范宁妹妹深感委屈
我觉得雷锋导以后拍的片子人物都该设置成哑巴,这样就可以专心看他装逼玩视听不用忍耐他的人物讲傻逼中二台词了。Cliff Martinez吾爱这次配乐又炸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