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游戏美国版

HD

主演:娜奥米·沃茨,蒂姆·罗斯,迈克尔·皮特,布拉迪·科贝特,戴文·吉尔哈特,博伊德·盖恩斯,希博汗·法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剧照

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2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3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4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5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6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3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4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5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6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7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8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19趣味游戏美国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趣味游戏美国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乔治(Tim Roth 蒂姆?罗素 饰)和安(Naomi Watts 娜奥米?沃茨 饰)带着儿子和爱犬来到城外岛某别墅度假,原本美好的假期却被两个不速之客破坏。两个打扮拘谨,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敲开乔治的房门,向他们借鸡蛋。安热情地接待他们,然而鸡蛋一次次被有意无意打破,他们的电话也被碰倒水中。安的忍耐到了极限,命令他们离开自己的房子。  年轻人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对乔治一家展开毫不留情的折磨与屠杀……  本片荣获2008年少年好莱坞奖一种视角最佳男主角奖(Brady Corbet)。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未来水世界窈窕男女蓝色星球 第二季幸运赌神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泰版)死亡大乐透猎爱陷阱神秘博士 第五季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本色憨妻的都市日记抓壮丁拨号上网80后阴曹使者零度社团不可能的爱伴你高飞1998霍姆斯之雨我们的女孩第四季2012喜上加喜粤语九条命国语豪勇七蛟龙3新村喜事好老师2024常识第八感电影版只差一个你

 长篇影评

 1 ) 结构分析游戏

        结构主义叙事学是我们理清电影叙事脉络,了解电影内在含义的主要手段。我们首先要从普罗普的研究开始。
        普罗普把民间故事总结为6个叙事单元,这6个叙事单元又划分为31种叙事功能。
        单元一:准备——影片的开端处,Ann一家一边玩着猜歌游戏,一边开着休旅车到自己度假的别墅,环境一片和谐,但快到度假地时,音乐变得暴躁,在邻居家门口时,暴躁的音乐停止,(坏人)Paul和Peter出现,坏人得知有新的家庭来到度假别墅区,Ann一家到了以后收拾东西,Paul到主人家借鸡蛋,观察主人家,把主人的手机扔进水池。
        单元二:纠纷——Ann和George和Paul起纠纷,Peter打断男主人的腿,主人一家被困住。
        单元三:转移——(英雄)小George在被Paul一路追踪下逃到邻居家,在邻居家地上发现一把枪,他把枪藏了起来。
        单元四:对抗——(英雄)小George被Paul找到,小George拿起枪对抗Paul,枪中没子弹,小George被抓回来。
        这条叙事结束。一般的叙事结构的单元五六是英雄胜利归来,坏人受惩罚。但是《趣味游戏》在电影刚刚开始,英雄就被设置为死亡,它不是常规的叙事结构。与观众观影经验不符的是,影片在家中发生,拯救者和被救者全由这家人担当。母亲为了救小George脱去了衣服,母亲在此时充当了英雄的角色,而后来小George自由,充当英雄的角色,此时母亲又是被救者的角色,小George逃离到邻居家又被捉回,被杀死,最后,拯救者和被救者全死了,坏人获得了胜利。
        我们也可以用罗兰·巴特的后结构主义来对影片进行内在分析。
        1——情节性代码:这是指与观众观影经验不符,影片开头处,导演给刀和手机都给了一定的镜头,观众自然的会认为,刀和手机会在影片中起关键性作用。但是影片看到后面,观众会发现,刀和手机都没有派上用场,手机之后就算是能开机了,依旧没有能起到作用,解救Ann和她老公。不仅仅是道具,影片中,George被打断了腿,Ann被绑住,结果小George成为了一个“英雄式”人物,要来拯救这一家,这与观众大部分的经验也不相同,没有人相信这个小孩是个英雄式人物。影片到了后面,Ann终于逃出去,在街上遇到车,但是她本能性的认为这辆车可能是坏人的车,所以躲了起来,结果那是一辆能救他逃离的车,在第二辆车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终于这辆车能救她,但这就是杀手的车。
        2——阐释性代码:阐释性代码是导演对于悬念的设置。在影片的开始,Ann一家路过邻居家,看见邻居家不自然的反应和两个不认识的白衣男子。Ann自己这时就对邻居家的反应和两个白衣男子提出了质疑,这就产生了一个悬念。
        白衣男子要求试球棍,结果并没有用高尔夫球,这又是一个小悬念。而这个悬念不仅揭示了Lucky的死亡,同时也揭示了白衣男子来者不善。两个白衣男子在夏天戴白手套,突然出现在这个度假村,这些个小悬念是为这两个白衣男子是谁,为什么这样做这个大悬念服务的。
        小George终于逃出去,而白衣男跟在后面,小George逃进邻居家里,悬念是究竟他能躲过,还是被捉住。
        Ann最后逃出去,在路上遇见第一辆车,她本以为这是杀手的车,所以躲了起来,而第二辆车的到来无疑是导演设置给观众的一个悬念。究竟这是不是杀手的车。
        片中设置了很多悬念,甚至很多画外音的使用都是对悬念的运用。比如说杀手枪杀Lucky,枪杀小George,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看到直接的暴力画面,而是通过画外声音,比如枪声,高尔夫球棒挥动的声音设置悬念,让观众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就像片中,Peter在客厅点冰点将,镜头随Paul出去,Paul去厨房弄吃的,画外传来枪击声,导演设置悬念是,究竟谁被枪击了。镜头里Paul不急不慢的弄吃的,更给观众对于被杀者是谁这个悬念更加好奇。
        3——象征代码:这个片子里有很多的象征代码。如影片开头的高雅歌剧,和中间穿插的暴躁音乐;Ann一家玩的猜歌游戏和Paul,Peter的杀手游戏。这些象征代码都象征着人物的地位状态身份。高雅歌剧象征着中高产阶级,暴躁音乐象征低产阶级中暴躁的青年人。猜歌游戏象征一种无害,优雅的生活方式,而杀手游戏则象征着变态,可怕。
        4——语义素代码:导演从影片的字幕开始就放置了很多的语义素代码。如影片开始的红色字幕,就带有血腥暴力的意味。Ann一家三口在车中放的高雅歌剧,狗,自家的帆船,高级的高尔夫球棒套装,度假别墅,表露着中产阶级的富有。他们生活的阶级代表着他们所处环境,他们的身份地位,他们和同样富有的邻居交好,一起帆船比赛,一起高尔夫球比赛,在遇到陌生人(Paul和Peter)时,他们会不由自主的问他们来自哪,和邻居什么关系,这是一种强烈的阶级意识。Paul和Peter的白衣白裤白手套,白衣白裤,是一种看似纯洁,但又隐而不露的物件,最明显的是白手套,白手套看上去洁白无尘,却是用来掩盖证据。这也是导演告诉我们,光看表面,你永远也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他们讲究礼貌,他们穿的洁白无瑕,但是他们的世界充满了肮脏和污秽,不伦的母子,一家的瘾君子,他们通过杀害别人而获取金钱,通过玩生命游戏来获取生活快感,这些都是隐藏在白色下面的肮脏。而看似高雅的中高产阶级,你也不会通过外表就看清他们,他们身处的阶级,他们的豪宅,他们听的高雅的音乐,玩的高雅的娱乐项目也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一个高雅的人。邻居被控制了,有那么多机会,但是邻居都没有开口向Ann一家求救或者告诫他们,他们用沉默试图换回安全,Ann一家也同样是这样,白衣人正是抓住了这个,才能在这个度假村里累积罪恶。中产阶级们优雅的生活并不能使他们本质上异于低产阶级,也不能改变作为一个人自私利己的本性。
        5——文化指涉代码:影片中,两个白衣杀手对对方都有昵称,Bevis和Butthead,Tom和Jerry,瘪四与大头蛋这个喜剧动画中,充斥着黄色,暴力,犯罪。而汤姆和杰瑞也是,看似搞笑的动画里,充斥着猫和老鼠的暴力。儿童作为动画片的主要收视群,受到了这些动画片极大的影响,儿童从幼年时期就开始接触黄色血腥暴力的东西,社会不安定的系统就从儿童建立起来。
        片中Peter枪击小George,血溅在电视屏幕上,也是在揭露电视娱乐是一种血腥可怕的存在,或是说对这种电视娱乐的抨击。
        影片中拿遥控器倒带的情节,在观众不解和痛骂声中,其实也体现了导演的一个观点,电影可以倒带,但是不良娱乐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可以倒带么?显然不能。影像媒体对于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认为导演也通过这样一部影片呼吁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青少年的一种关注和重视。Paul和Peter不是个例,他们是害人者,但同时又是当今扭曲意识形态的受害者。
        通过结构主义的分析,我们渐渐能开始理解导演哈内克的声音。他并不是让我们一味的同情受害者,斥骂白衣杀手,通过对剧情的解构,我们看到藏在里面的深层的东西,对于人性的揭露和对当今影像媒体,对传媒娱乐的一种质疑。和哈内克另一部电影《白丝带》给我一样的感受是,这样看似平静无波的社会下隐藏的是目不忍睹,刻意无视的罪恶。

——为免电脑歇嗝儿留稿之用
ps:好喜欢这电影

 2 ) 个人并不是导演所关注的对象

我想这部影片并不是针对个人内心的某种特质所进行的探讨,而是以关于揭露社会规则对于身在其中的人的某些负面作用为出发点。

一个人的群体——社会,要想正常良好稳定的运作起来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则,那么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这规则仅仅关注的是社会机器的正常运作,而不考虑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生物本身的根本状况,那么虚假和欺骗就会深入人心并且不被察觉,甚至在我们眼前消失的无影无踪。

影片的主人公,一家三口来到他们在城外岛上的别墅度周末,这本来是极为惬意的事,但两个陌生男子的闯入使之成为了通往地狱的休假。故事的开头,当一家三口开车经过邻居的别墅门前时,邀请邻居过来帮忙,稍后女主人抱怨邻居太太没有和她打招呼,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罢了。

果然,稍后邻居先生带着长头发的白手套男孩出现在了他家别墅的院子里,其实这个时候邻居先生就应该呼救或者联合蒂姆罗斯把他给擒了,但无奈考虑到妻子的安全他没有一点妄动的念头,也给邻居一家带来了后患,之后娜奥米•沃茨也同样给乘船驶来的邻居造成了安全隐患,这不能说是个别现象,因为他们都是考虑到家人的安全而选择这样做的,但面对这种不留活口的歹徒,显然他们侥幸心理的期望都是徒劳的,也是自私的。

年轻人来借鸡蛋,第一次打破了,娜奥米•沃茨出于礼貌没有责怪他,随后把手机碰进水池中,再次借鸡蛋,渐渐的她在对方仍旧同样礼貌的一次次请求中产生了敌意和愤怒,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年轻人侵犯了她的私有财产和私人空间,这从后来她反复要求他们出去也可以看出来,现代人很容易理解这种敌意的原因并被感染产生同情。但其实距今很多很多年以前,人是过着真正的群居生活的,没有私人的概念,“私有”被认做侵犯集体利益的行为,是不可饶恕的,但随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化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普遍的价值观念,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私有财产和家庭关系便使我们的社会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同时还要将每一个私人弥合在一起。

我想之所以出现主人公这样的行为判断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恐惧问题,而是我文章开头所说的,这种维持社会运作的某些规则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漏洞,虽然这些漏洞表面覆盖着光鲜的薄薄的一层的诸如礼貌、家庭幸福、客套、个人自由等等,可一旦这薄薄的一层被像这样两个同样彬彬有礼的白手套青年无情撕破的时候,他们所能做出的有效反应都是很有限很有限的。此时,邻居间的关系,从社会层面一下子被扯了下来,受害者把邻居当成了救世主,但同时在家里人受到威胁时又根本不会在乎邻居的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我不免质疑,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会关系的常态价值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尺度里?我们怎样能确定这种尺度的正确性?

当然影片中确实有些巧合或夸张的地方,但就像娜奥米•沃茨对白手套青年说的一样“你怎么敢这样?!”是啊,谁也没告诉我们有人竟敢这样,甚至你会经常听到已经没人敢这样的宣传,但确实就可能有敢这样的人,他敢这样是因为他明白了社会虚假教化的全部真相。此时的社会规则变成了他把受害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唯一凶器,他以一种残忍的手段诉说着社会规则的无能和虚伪,但并不是说我们要赞成这样的行为,而是应该反思我们社会规则的无能作为,我们不需要虚假的繁荣幸福景象,而是要真正清楚人活着归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人的行为和心理的活动范围究竟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我们即使很偶然的碰到这种情况,也会从人的根本价值观念来处理事情,比如提醒邻居免受安全的威胁,而不是自私的避免家人遭受伤害,因为即使这样也无济于事,相反会造成如同影片一头一尾这样的恶性循环。

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就如同这两个白手套青年一样,残忍的撕破了社会的某些虚假表象,让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人在活着时的处境。

 3 ) 极度扭曲的罪恶

变态度:10/10
故事:7/10
表演:9/10

综合评价:B

大家首先注意下片名里有个"U.S.",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美国版"的意思。其实,这个德国导演1997年就导过一部同名的奥地利电影,可是他总觉得这部片子是给老美们看的。于是他几乎是一帧一帧地拷贝了原版,做出这个英文版来。然而,这部绝对不适合普通大众的片子在美国小规模上映了一个月,到现在只挣了$1M出头。票房归票房,下面说说片子本身。

喜欢看恐怖电影的同学们通常都接触到的是老美的,小日本的,还有香港的片子。老美的恐怖电影,就是所谓“好莱坞式”的,基本上都是用听觉配合视觉吓吓人,属于瞬间刺激型,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恶心,看完揉揉眼睛,该干嘛还干嘛,忘得快。小日本的和部分香港的乃至韩国的恐怖电影,经常是潜意识持久型恐怖,不但看的时候浑身发凉,有时看过几天心里还不得劲。还有一部分恐怖电影,我却看的很少,也经常有意避开,就是《Funny Games》这样的郁闷变态狂型的恐怖。

说起来《Saw》也属于变态狂的恐怖,然而画面血腥直接,加上爆米花和悬疑的成分,所以不够"郁闷",片子看起来其实是“爽快”自然。我看过的好莱坞影片里最接近《Funny Games》这样既郁闷又变态的的应该是Rob Zombie的两部千尸屋(《House of 1000 Corpses》和《The Devil's Rejects》)。

这类片子彰显纯粹的evil,片子里的好人,或者说普通人,在罪恶面前完全束手无策,个个都是待宰的羔羊。可恶的是,观众们,就是我们自己,要一次次地和片中的受害者经过同样的折磨。这些个“趣味”游戏,其实非但没有半点趣味,完完全全是莫名而来的加害者们的无限扭曲和受害者们的无限无助。如果说拍Funny Games就是要让达到这种极其变态无聊的目的,它还真是达到了。

片子的故事叙述虽然缓慢,但是完全达到了压抑情绪的效果。虽然故事的悬念感并不太强,叙述中的转折和线索经常来得让人毫无防备,和这个导演Michael Haneke的上一部同样郁闷的作品"Caché"里最血腥的那个场面一样。我实在非常不幸地看过 - 是慕着Juliette Binoche和无数大奖的名看过的,结果被郁闷得恶心了好几天,到现在还时不时地想起那个在静止的画面上一行又一行不带换行的演职员表、和Funny Games一样无数小心地近乎静止的镜头、那个突如其来的血腥场景、还有主人公们呆滞的表情。

说Funny Games变态,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坏蛋们居然透过银幕跟观众交谈 - 就是戏剧里所谓的“突破了第四面墙”(字面翻译"Breaking the Fourth Wall",专业人士勿拍)。比如说,小子要干坏事,他突然转过头看着镜头问画面外的人(就是咱们):“你觉得咋地?”

MD,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呵呵。

这种坏蛋和观众的互动在片子的后面还有一次令人瞠目结舌的引申表演,让人ft之极,汗一万次,由此而来的剧情走向看得我直想扇自己几个耳光。效果居然如此,所以这里当然不能透露,有兴趣的看完自然就知道了。


我最钟爱的女演员Naomi Watts再次贡献令人膜拜的演技。其中,她和Tim Roth饰演的老公在一个长达10分钟的情绪极其压抑的静止长镜头中的表现让人赞叹不已。Naomi居然还是本片的两位执行制片之一。另外,年轻的Michael Pitt令人厌恶的罪恶嘴脸让人毛骨耸然地印象深刻。

印象中,摄影手法和"Cache"如出一辙,都是小心的近乎静止状态的摄像,和那些手提的相比是另一个极端。另外,从事件发生地点移开(或者没有跟随事件/ 人物)的镜头似乎在避过细节,然而背景里的声音却让人更加注意到这些细节:这样的手法对不喜欢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觉得非常无聊,可在我看来是相当地有趣。

所以说,这部片子 - 单单从影片的质量讲 - 其实是非常成功的。

可是问题在于,片子的主题太罪恶,太让人不可接受。即使我膜拜Naomi Watts,即使片中有大段她身着内衣的镜头(被torture的时候再说她性感就显得我太BT了),我还是劝心理素质不过硬的以及完全站在郁闷对立面的同学们看这部片子之前要好好斟酌斟酌。

【来自我的博客《和老豆腐一起看片子》】
http://oldtofu.blogspot.com/2008/04/funny-games-us.html

 4 ) 4个鸡蛋引发的血案

  片子里Paul的气质跟发条橙有点像,那么的偏执。俩人越是彬彬有礼,就越让我感觉到恶心。电影很出彩的有三个地方:

第1:Paul在电影过程中突然会对着屏幕面前的你说话,这让你的现场感瞬间增加,让看电影是一种享受的我第1次感受到了压力。感觉我坐在他的旁边,参与了整个事情,却不能做任何事情,就象一个冷血的同伙一样目睹着一切的发生。

第2:倒带,这个地方相信让很多看过这个片子的人都印象深刻吧。

第3:片子结尾时,Paul和Peter在杀死女主人后来到女主人生前好友的房子处停下。Paul上岸与女房主简单对话后环视了一下房子,最后视线回到屏幕面前落在你身上。

  OST特别的神经质,给我的感觉有点象《REC》的那种OST,不过这种噪音很贴切片子本身的主题,两个外表文质彬彬的白人青年却是心理变态,以折磨人为快感的杀手。而OST里与背静噪音,鼓点相夹杂的人的撕吼和尖叫声形成一种滑稽的,不健康的氛围。特别是影片开头,一家三口在车上听着舒缓的音乐,突然Funny Games字样一出现时,OST换成影片的那个非常紧凑,变态的噪音时,一家人脸上那种洋溢着天伦之乐的幸福表情和OST本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开始,我就打了个不大不小的冷颤。

看完片子后,我产生的一个念头是:
  
  我想说的是,你知道吗?你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任何人都有成为Paul的倾向,所以看这部片子其实是在看你众多切片中的其中一个自己而已。

 5 ) 名副其实的“趣味游戏”

1.平静的躁动
看这个电影的海报,内容简介,都会让人对它的初步印象是不折不扣的恐怖惊悚型电影。电影从一开始就布满了不安的因子:空中俯拍Ann一家人在公路行驶的汽车(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闪灵》),从平稳祥和的音乐一下子变成了嘶吼的碾核(对于碾核的解释见文章最后的附注)。虽然周围的一切再平静不过,但这种过度的平静总是令人感觉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两个变态出场,他们的外型,谈吐与他们的行为形成超强的反差。电影在前面的这些酝酿确是不错!
2. “打破第四堵墙”
两个变态说要和Ann一家人打赌:他们赌Ann一家人活不过12小时,Ann一家人没有选择,只能赌他们活的过12小时。而且这个赌由不得你不打,必须打!这时,变态者Paul突然转头直对镜头,对着观众说:“你怎么认为?你认为他们能赢吗?你站在他们一边,是吗?你赌谁赢?”这一下子打破了观众与演员的界限。让我们不再单单是个旁观者,似乎已经参与进去这个赌局里。增强了真实感,同时惊悚感也提升。这也正是布莱希特讲的“打破第四堵墙”表演方法。
3. 非典型恐怖电影
在我看来,这个电影不是真的恐怖类型的电影,它只是披着“恐怖类型电影”的外衣。电影想说的实质是批判。电影到后来,有一处神来之笔:倒带。看到这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片子出毛病了。看过后,才知道,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也是关键暗示所在。怎样理解呢?电影结尾处两个变态在船上有一段对话。这段话正好告诉我们(也就是观众)一个事实:电影中这两个人物的世界是虚构的,但也是真实的,你能看得到和感觉得到他们世界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归根结底,整部电影的关键的是你,观众。你其实本可以简单地按下停止的按纽,就能够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阻止了它,但是你没有。即使两个杀手在电影开始就已经告诉结果会是怎样(在Paul讲打赌的时候他就已经说了“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死”。),你仍然继续观看。再明白不过,电影是在批判恐怖类型的电影和人类对于暴力的痴迷。
4. 名副其实的“趣味游戏”
电影的结束镜头是Paul直视观众,也就是看着你。我看着Paul的眼睛,我明白了“趣味游戏”到底是什么。“趣味游戏”不是电影,是导演与你的游戏,是导演给你的测试。测试结果失败的标志就是最后你看到的是Paul似笑未笑的脸。那张脸仿佛在说:你和我是一样的……

P.S.:“硬核”: 碾核的RIFF是完全杂乱无章的,噪音一样反复与重叠,不求工整;编排混乱而且效果厚重,听起来十分混沌,你很难听清他们的RIFF,不像金属乐那样清晰.你别指望在这种音乐中找到半点旋律。……碾核的声乐特点听起来是痛苦的,归类于高倾斜的尖叫到低声,从喉咙发出的低沉的咆哮;尽管歌词经常是冗长的,很难被理解的。碾核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侵略就是如此,超越了指向其发起于鞭挞金属和硬核朋克根源的顶端,很难让人完全描绘出它事实上听起来的效果。(摘自网络)

 6 ) [轉] 這真的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快人心」的「趣味遊戲」

這個電影我剛看完時(德版)並不懂,但是仔細回味了一下,突然發現這真的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快人心」的「趣味遊戲」。導演的高明在於,他早已摸透了觀眾的心,知道觀眾希望看到的是什麼。但導演就是要反其道而行。觀眾在這部電影裡永遠看不到自己想要的情節,永遠被導演玩弄於他的FUNNY GAME,每一次情節走到較有希望的時候,隨之而來的都是失望,甚至在大逆轉的時候,導演還要用一個超現實的遙控器……似乎是在觀眾臉上扇了兩個大耳光。導演對觀眾情緒的把握到位讓人佩服。我把這片推介給別人,很多人看完都跟我說不知想講什麼,看得很生氣。

然而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恰不在於它「講什麼」,而在於一種更本質,不需要用文字去解釋的東西,那就是感受。這部電影其實就是一場遊戲(不是比喻,是事實),一場只要參與就輸定的遊戲,參與的方式就是投入情感。導演十分精確的製作了這場遊戲,它精確到了遊戲每進行一段,你的情感就能達到導演想要你達到的程度,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而暴徒每次對著鏡頭的挑釁,就是導演在引誘你接著玩下去。在玩的過程中,觀眾總以為自己會贏,主人公會贏,「小孩總不會死吧」,「女人總不會死吧」,「這裡有伏筆,最後總會反擊吧」,「怎麼可能邪不勝正呢」,「電影怎麼可以這樣拍呢」。然而直到最後片尾標題出現,才知道自己真的輸了。

至此,我實在是對他五體投地了。經過了這場GAME,我很生氣,很憋屈,就像被人將頭摁進了馬桶的水中。不得不承認,導演你贏了,贏得大快人心。

我想起大衛林奇所說的,我十分贊同的一句話:「電影應該自有其道理,而不需要用文字去解讀」《大快人心》就是一部不用文字解讀的,自有其道理的電影

另外,《大快人心》是一個絕妙的翻譯,如果不是碰巧,就是翻譯者對此片理解十分透徹

轉自此片德版(VC上翻為《恐怖遊戲》,美版為導演自己翻拍的)評論:

我們大多數人都看過各種各樣的恐怖電影,也知道很多關於恐怖片的定律,但德國的恐怖電影《FUNNY GAMES》似乎就是為著顛覆這些定律而拍攝的。

影片的開頭,正如我們常見的電影開頭那樣,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去別墅度假,父親與年幼的兒子在河邊裝配他們的帆船,主婦在廚房忙著做飯,這時候一個長著可愛胖臉的鄰家青年上門借雞蛋,他溫文爾雅,而在整部電影裡他和他的同夥都保持著這種溫文爾雅,在"苯手苯腳"一次又一次打翻雞蛋,並把女主人的手機碰到水裡之後,他們依然非常客氣地堅持要借雞蛋。

這是他們的陰謀,也是他們娛樂的一部分,同時導演似乎也成了他們的同謀,耐心的讓女主人慢慢變得不耐煩直到怒氣衝天,在父親出場之後,他們同樣面帶著微笑著激怒了他,並理直氣壯地用高爾夫球杆殘酷地敲碎了他的膝蓋。

這可憐的一家三口,斷了腿的男主人和兒子小佐格都成了無計可施的人質,他們被當作暴徒的遊戲對象,遭到肆意作弄,在客廳的沙發上,兩個暴徒繼續溫柔地和這一家人聊天,有如朋友到訪那般友善,他們提議打個賭,12個小時裡這一家三口都會斃命。而其中的一個暴徒,居然把頭轉向了鏡頭,直接向觀眾發問:"你們認為哪邊會贏呢?你們一定是站在他們那邊是吧?"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在大多數類似暴力事件的新聞報導中,並不會像好萊塢電影裡那樣,受害的主人公會百折不饒,最後總有個英雄式的逃脫。暴徒會得逞,就像在這部電影裡,一家三口被殘酷地一個接一個地干掉,在結尾,兩個施暴者興奮地進入了下一個受害家庭的門。編導很清楚觀眾在觀片歷程中的反應,觀眾曾經受過什麼樣的熏陶,觀眾會有什麼樣的期望,在一個半小時裡,他們技術嫻熟,富有預謀地折磨著每個看電影的人,正如兩個暴徒整晚肆意羞辱和折磨著那可憐的一家人。

在電影裡,編導明顯站在施暴者那邊,"娛樂性是很重要的"他們不是立刻殺人,而是大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一面不斷給三個受害者製造逃脫和反撲的機會,一面有條不紊地扼殺了所有的機會,直到暴徒得逞。在最後的一次反撲中,女主人趁他們不備,拿起槍令人快慰地打死了胖臉青年,接下來出現的場面相當滑稽,另一個暴徒跳起來大叫"NO,NO!"他瘋狂抄起桌上的遙控器,把情節快倒了回去,在女主人伸手去拿槍的同時,他有力及時地制止了她。

相信幾乎所有的人在看完這部電影後都毛骨悚然,會產生極大的不快,而遙控器情節揭示了"暴徒"身份的另一個暗指,那就是觀眾。編導自鳴得意地進行著他們的funny games,在強姦完觀眾後向他們直接發問,這是你們想要的嗎?究竟是誰導致了影像暴力的充斥?是你們的偷窺和感官的需求,還是……

 短评

我气住了。因为愚蠢令人愤怒。片子简直是逻辑灾难。一家三口求生意志之薄弱,性格之懦弱,求生手段之弱智,都达到一定水平、一定境界了。已经令人发指了。已经死有余辜了。极品弱智。

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这片真牛B!看得我直郁闷了两小时,最后还要给它打5星,真他娘的不讲理!

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四个鸡蛋引发的血案

7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还行

差的出奇!sb到了极致! 愚蠢的惊人!

11分钟前
  • 陶陶四
  • 很差

让人心生战栗的结尾!

15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又是一部玩弄观众的片子!

17分钟前
  • 邹小樱
  • 较差

节奏太慢,剧情也很一般,看起来又闷又无聊

19分钟前
  • sosovipp
  • 还行

【B】一开始以为是用变态攻破人性的片子,后看才发现我想多了,纯粹是哈内克自己拍着好玩的。

2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如果是很羞涩的人跟你搭讪,你就要小心了。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阻障跟你主动说话,说明他们后面藏着更大的秘密。

22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还行

《趣味游戏》告诉我们:别呆在家里,会有熊孩子来捣乱;《伊甸湖》告诉我们:别出门,会遇到熊孩子整你。总结:熊孩子真可怕。

23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你可以变态 但请不要变态得如此无聊

27分钟前
  • 背包上学上成驴
  • 较差

居然是哈内克的……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恶趣味啊~还以为是个故意搞怪的年轻人,故意让人堵心,然而居然是他拍的?!前半部分一直吐槽,C让我耐下心好好看,中后段逐我突然get到他的点了,之后就开始享受起来——完全的“反套路”,彻彻底底的颠覆常规,打翻你所有的期待,对着观众掀桌子,就跟大男孩朝观众挤眼睛的笑一样,就是在跟你玩一个“趣味游戏”。而且玩儿得太狠了,节奏都玩上了,一开始就是想烦死你然后彻底把你抓住。就连他翻拍自己这件事都已经很“趣味”了。要命的老头。

2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无高潮的游戏

32分钟前
  • 小肚子✨
  • 还行

以這種規模重複自己有什麼意思呢

35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或许是因为暴力的本质和观众对暴力的猎奇欲永远不会改变,这部十年后的翻拍除了手机的出现外,与原作几乎没有任何区别。迈克尔·哈内克:“过去十年里,一切还是那样,所以我不知道还有什么需要增加或者改变的东西。”

40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这部极致暴力的片子抽了我这暴力狂一巴掌。michael pitt太棒了。

44分钟前
  • 力荐

趣你味的!

45分钟前
  • 熊仔俠
  • 较差

特意用恐怖片笔触伪装成娱乐片,第四堵墙在影片中的断裂是哈内克嘲笑观众的企图,令观众陶醉在这种猛烈的偷窥和施虐中。美国版原封不动照搬德版,和范桑特的《惊魂记》如出一辙。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哈内克对人性之恶的揭露无人能及。观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极端的体验。能够摆脱这种暴力圈套的人寥寥无几,佛陀算一个,耶稣算一个,或许还应该加上甘地。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倒带”的场景只是那种想法的另一个例子。在最后,电影中所有的重点就是你,观众,在一开始就可以停止这场恐怖的灾难,只需要按下停止键,但是你没有,你继续观看电影,即使他们早就告诉你将要发生什么。

55分钟前
  • CATЯIN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