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几个故事,老民警告诉我的。 第一件严重。发生在十几年前。初次上访的刘老太开了新手光环,刚下公交居然遇到某首长出行。她访感出众,在警察来得及反应前冲过机非隔离带,跪在路中间。司机一打方向,撞上绿化带,把首长的腰闪了。公安系统从局长到民警撤个遍,地方从省到县乌纱帽滚一地。事后全国马路加装人行道护栏。 第二件荒诞。快十年了还没结束。职业访民陈某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八点出现在14路公交车力学胡同站。那有个警察的过滤岗。他不哭不闹,就是陪执勤民警聊天。他认识府右街派出所近十年所有民警,口头禅是:“我是看着你们局长从学员升到警监的。”每年两会访情严峻时还帮助民警维持秩序。就这位模范访民,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上访,他的回答是:“嗨,几十年前的事,早忘了。”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还来,他的回答是:“习惯了。” 第三件香艳。大西门常年晃一位半老徐娘,自称某首长的初恋。我在一个黄昏见过她,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日本人围绕这种眼睛建立了一整套色情宗教。余晖温情脉脉,掩饰她缺乏保养的早衰皮肤。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就像年轻时那么瘦。今年第一场秋雨后,这个女人试图裸奔进大西门,被带走了。 本来还有第四件故事,关于访民冒充人大代表的,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我就不具体写了。 总结一下。第三件事告诉我们皮相易变,美和丑太容易相互转化,比半衰期只有1.2毫秒的鐽元素还不稳定。美人胚子生在寒门也只能进化成面目姣好的访民,随便什么姑娘掌握东亚三大邪术都能做直播。电影里范冰冰被化妆师扮丑,只是对现实声嘶力竭的模仿,在屏幕之外,你我被生活扮丑。 第二件事扩展现实的边界。你们觉得电影黑色幽默?李雪莲不可理喻?并不是。可称为伟大的荒诞就在于它过于现实。类似案件每天都在发生,下面是我见过的奇葩上访理由:因为上访而上访、邻居是恐怖分子、受联合国秘书长指派接任国家主席、县长是外星人、德国首都不能在柏林、野猫杀了邻居家的鸡。把“我不是潘金莲”放在这些理由中,是不是觉得特别讲理,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公安实务中把李雪莲类似物统称为“神经病”,但大家心知肚明哪有那么多病人。他们只是一群囿于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和我们思维完全不同,又有点偏执和拧巴的人。 第一件事聊聊政治。电影里官话说的不要太到位。坐过机关人肯定心领神会。比如“工作方法还是太简单。”“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出在小的方面呢,还是大的方面呢。”“今天我只带耳朵,不带嘴。”“换个思路。”“最近我在思考老祖宗的东西,有些成语真是厉害。”等等等等。一位混的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曾经开导过我(大部分同学都混的比我好太多),不要看不起官话,政治即言语。我说你丫扯淡。他恨铁不成钢的解释了一大堆,什么微言大义,什么组织的粘合剂和减震器,什么办事就是办人。我说闭嘴喝酒。我不懂政治,但我有政治体验,和观影体验完全合拍。永远不要从字面意思理解政治人物的言语。你觉得总理拍桌子是主旋律宣示?拉倒吧他只是在肃清吏治而已。恶性上访的性质是政治事件,法理是非曲直根本无所谓。同一个李雪莲,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来是法统问题(现如今三大法统支柱只剩一个带老百姓过好日子了),在封疆大吏看来是派系斗争问题(省长觉得总理故意拌他),在基层看来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政治是一个有强大惯性的东西,撤官事件发生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屁股决定脑袋,每个官位都有自己的专属逻辑,逻辑之间肯定产生冲突,所有人都做理性选择,整体看来一定毫无理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经病”云集北京。访民就生存在各层逻辑的夹缝里,是政治失序滋生的细菌。冤不冤,谁管你,能否成功上访取决于各级领导的从政水平。 最后说说电影。以及他人即地狱。 本片的结构中规中矩,激励事件是主角受领潘金莲名号开始上访,故事中点在总理拍桌,灵魂黑夜是爱情破灭,高潮出现在秦玉河之死。综合看来高潮过于草率,是为败笔,死亡不该是意外事件,而应该与李雪莲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蝴蝶效应李雪莲的某个选择害死了秦玉河,或者秦玉河压根别死跑过来跪舔李雪莲求复合。我不是原著党,可能受限于小说的故事框架不得不如此处理?总之吹毛求疵的说还能更好。 但是我给它满分,太喜欢它所有人误解所有人的调调。和李宗盛老师一样,我只见过和久的分,没见过分久的和。整个宇宙的熵值不断增高,所有组织都在慢慢解体。这种趋势体现在在身体机能上,我们称之衰老;体现在政治上,我们称之宪法危机;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概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人永远不能了解彼此,人是漂浮在误解之海上的孤岛。最悲观的预测总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祝墨菲定律笼罩一切。 哦,圆框柔美,小桥流水。方框壮丽,硬桥硬马。两者都很好,大家就别争了。
当时看《我不是潘金莲》就觉得拍得很假。这两天的新闻一出来,那么大、牵涉那么广的案子居然罪名全在一个女演员身上,然后李晨一声不吭,但是如果你去李晨微博下面看评论,人民群众没有骂李晨怂包,全在骂范冰冰是鸡呢。我突然想明白这部电影假在哪里了:
周围人合谋起来污蔑主人公的是“潘金莲”,但她其实内心单纯,生活清白,奋斗一生上访为了讨个说法,洗清污名。——这是什么鬼故事?这样一个命题,拍成了隔靴搔痒式的直男视角。范冰冰演这个片子,可能是觉得对主人公的遭遇有所共鸣。可是一个女人出于什么原因,要用一生自证清白?不“清白”又怎么了?什么是“清白”?谁有权力来裁定你的“清白”,是人民群众?是法院?是政府?是你的丈夫?而且比潘金莲更傻逼的不是武大郎武松和西门庆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哭着喊着“我不是武大郎” “我不是西门庆”?
《我不是潘金莲》和《秋菊打官司》完全不同。李雪莲追求的公道(一个权威来认定她不是荡妇)是没有价值的。而冯小刚完全回避了这其中的荒诞,反而拍成了一部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腐倡廉的正剧。李雪莲的耻辱与李雪莲个人生活作风根本无关,就好像范冰冰受到的荡妇羞辱和范冰冰本人也无关。她们的公平不可能通过自证清白来得到。在一个全民荡妇羞辱的社会,你用“我不是荡妇”的叙事来对抗这种羞辱,等于默认了对方的前提,是永远都走不出这个泥潭的。
《我不是潘金莲》对李雪莲的塑造,就是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幻想:单纯、清白、美貌、打扮朴素、内向、温柔、依赖、无助、哀怨。都说范冰冰在那片里演技不行,可那人物根本不适合她!天天被全国网民荡妇羞辱,编的再难听的丑闻都有,你看她什么时候回应过?什么时候表现出李雪莲式的痛苦委屈铁了心要个说法到处找男人给她报仇?她这样要强的人,就是把日子过到你眼红,剩下的去你妈。她演李雪莲,得憋回去多大的劲。
也许是考虑到审查,也许是考虑到大众道德观,也许是创作者层次就那样吧,《我不是潘金莲》没有给予李雪莲公正的对待。范冰冰也就这样演了,拿了些奖,李雪莲也没有帮助她得到更公正的对待。
1、 冯小刚近几年很爱撕逼,出一部新片(甚至演一部片子)就得找人撕上一撕。 《一九四二》票房惨淡,冯小刚撕观众——你们啊,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不行,他连发七条微博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唐山大地震》上映,又撕观众——这电影,不看哭那是你们不正常! 《老炮儿》上映最初20%的排片,不及同期上映的其它电影,他撕同行,骂那些“电影行家”不识货。 他还撕过李安,撕过《速度与激情7》,这次《我不是潘金莲》上映,又撕起了万达院线,以金莲的口吻给王健林写了一封阴阳怪气的信。 与撕别人相对应的是,冯导对自己不遗余力的自夸。
按说以冯小刚过去的电影成绩和今天的江湖地位,这么撕和这么自夸都有些掉价,但冯小刚偏偏就总是这么自夸,也总是这么爱撕。 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词: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2、 冯小刚就是典型的意难平。 有人说中国大陆导演界要封四大天王的话,应该是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这个提议大概大家都是赞同的,不过赞同的同时也可能会嘀咕一句,冯小刚?差点意思吧? 大家也可能不嘀咕,但冯小刚可能自己意难平,会嘀咕。 四大天王导演都有过好片和烂片。张艺谋有《红高粱》,也有《三枪》、《十面埋伏》;陈凯歌有《霸王别姬》,也有《道士下山》;姜文有《阳关灿烂的日子》,也有《一步之遥》;冯小刚有《甲方乙方》,也有《私人定制》。 但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许大家没发现,但冯小刚心里有根刺,那就是——烂片大家烂得都差不多,但好片大家好得不是一个层次。 冯小刚的喜剧三部曲,《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拿出来那也是响当当的重量级之作,但不像那三位导演,好片拿国际大奖、口碑极好、写进教科书、被捧为大师…… 意难平啊,意难平。 这里边还涉及到一个冯导演个人的敏感点,冯导早年作为小弟冯裤子身份跟着王朔这位爷混饭吃,一起拍喜剧,打打闹闹的日子总是被人一次次拿出来说。 意难平啊,意难平。 所以冯小刚很努力,甚至很用力,不断尝试突破禁区。 不得不说由于这些年冯小刚的努力,他的整体成绩好过其他三位导演,但单项呢?有特别拿得出手的单项吗?有那种一拿出来,大家就服,就说,卧槽,你牛逼的单项吗? 还是没有,陈凯歌被人骂得一塌糊涂,但提起《霸王别姬》,大家就安静了,静得只能听见,“牛逼!” 意难平啊,意难平。 所以冯小刚总想搞一个大的,《集结号》不够,那我搞《唐山大地震》,还不够那我搞《一九四二》…… 一次次挑战敏感题材,想突破禁区,一次次还差点意思,冯小刚想,卧槽,我得放点大招。 3、 一个人总着急地想突破禁区,着急地想证明自己,难免就用力过度了。 《我不是潘金莲》不是一部烂片,它好过大部分国产片,但也不是冯小刚能用来证明自己大师地位的片子,甚至不是冯小刚自己最好的片子,喜剧三部曲哪一部都比这部好。 原因何在?意难平变成了用力过度,变成了处处心机。 世事往往用尽心机,最后只得一个不偏不倚。 《我不是潘金莲》里处处见心机——圆形遮罩、方形遮罩是心机,片头的油画是心机,片中的配乐是心机,那两个让人会心一笑的字“喝茶”是心机,甚至让范冰冰演雪莲是心机…… 也许有人不乐意了,说,你凭什么说这些是心机,而不是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里边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标准,内容为形式服务还是形式为内容服务?一个电影的表达,甚至电影本身都是形式,服务于表达的内容。 《我不是潘金莲》原著故事发生在河南,电影里改到了江西婺源,为什么?为了圆形遮罩遮出来的画面更有中国画的意境,但丢了什么?故事的合理性,逻辑性。这是便是内容服务于形式了。 电影里有好多可有可无的角色,他们对情节没有帮助,还有好多莫名其妙的台词“抗洪”、“拆迁”,他们对情节也没有帮助,为什么要出现?为了刻意表达社会的众生相,全貌,但丢了什么?故事的流畅性,紧凑性。这也是内容服务于形式。 刚开始用圆形遮罩表现乡土中国的圆融,人情,切换到北京用方形遮罩表达庙堂社会的规矩、法度,最后展开全幅给人一种恍然的感觉,这样刻意的表达形式,就像小学时学语文提炼“中心思想”一样,昭然若揭,没了意趣,一篇文章全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好看吗? 4、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作家,也姓冯。 这位作家也是意难平,经常撕别人,夸自己,跟冯小刚像的很。 这位作家说自己水平在王小波之上,在大部分中国作家之上,写的《不二》是千古奇书,翻译的《飞鸟集》是大家看不懂…… 这位作家宣称自己找到了一条写作的金线,于是被赐名冯金线。 这位作家其实文笔真正是挺好的,小说里也有佳品,但就是意难平。 我颇为期待,这两位冯姓意难平的艺术家一起合作,看看这股不平之意能不能碰撞出一个牛逼气四溢的电影来。 《我不是潘金莲》里,主人公李雪莲一开始无法证明自己是假离婚,因为是流程合理、程序合法、双方承认的,接着是无法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因为他男人的一句话,“你跟我结婚前是处女不?”她无法回答。 前者是法律问题,后者是道德问题。其实不管法律上,还是道德上,一个人要证明自己都是困难的,证明只能在表达中不断被瓦解。 所以一个艺术家最好的证明还是不断的表达吧,有东西表达时就表达,没东西表达时就沉默,耐不住寂寞的,到底意难平的,最终都只能落得一声: 我不是潘金莲,我倒成了冯金线。 欢饮关注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
比黄建新当年那些片子冲击力小不少。大领导没问题,制度没问题,对权力系统之恶没啥触碰。蠢的是底下的官员,群众上访从根上来说也是无理取闹,拦截上访群众的警察形象也很正面。有这个内核,弄再花哨的形式也无济于事。政治片的内在深度与官员级别高低没啥关系,背靠背脸对脸说的就是小衙门的事。
多伦多电影节没有龙标就敢来参赛,在场的学生提了疑问还被冯小刚讽刺只有中国的学生这么问,进口片只有撤档再定档从来没有换挡一说,你姨在怕什么&范冰冰演技无比尴尬,为了避免她的符号式演技,冯小刚没有给近景,私以为他只是拿范冰冰当做他炫技的工具而已&给美美的空境和一帮演技派两星。
三星半,在冯小刚这几年的电影里,算最好的一部的了,之前几个真的没法看。形式上的圆与方,更多是做出距离感,一方面可能是导演所谓的写意,更多的,我倒是觉得为了安全感,去远离写实。毕竟这个话题还是稍微有些敏感,官僚主义,层层推诿,怕事躲事,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虽有遗憾,但还是挺难得的
本子有点笨拙,同时也算聪明。一件事,说的不是这件事,成了另一件事,就这么绕出语言的魅力。天朝能拍这事,反正也没谁了,没人能跟他比,根本就没有可比的对象,拍了就是胜利,而且还这么上了。惊不惊喜不重要,反正让人足够的佩服。不过这样的完成度,搁在今年的糟糕大环境下,就坐等横扫金马了。
这不是官场现形记,这只是变着花样的施政主旋律。倒是借着李雪莲的口说清楚了一件事:越想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就越不和谐。冯小刚让我想到袁世卿,恶霸不可怕,就怕艺术挂...
范冰冰太努力了。為了演好一個湖北還是安徽人,她說話加了東北口音北京口音山東口音四川口音湖南口音,最後聽來是大舌頭普通話,為她提名了金馬獎。電影前半著急後半不著急,讓我著急。
真的不如找闫妮演吧
圆方镜头,导演说灵感来自多兰《妈咪》,异常微妙,非但不觉炫技,反而十分贴切。画幅都不算什么了,绝佳群演,刘桦冰冰关于“杀人和干那事”的神对话,拐弯镇,喝茶,贾聪明,不要自残,我很被动,去那棵树…一出喜剧版《秋菊打官司》,近十年最好的冯小刚导演电影。看的非龙标版,要能过审就腻害了
冯导说:“找公认的演得好的女演员来演,得奖了,跟我有关系吗?我要是找了一个大家都觉得不行的,在我的指导下演了,得了奖了,那就跟我有关系了嘛!”画面真美。
剧情四星。但是圆镜视角加上婺源的风景整个非常有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感觉,看得实在太舒服了。。难怪作为今年TIFF special presentation的开幕电影。范爷美爆,再往上加一星。
冰冰的演技被范伟/刘桦/张译/张嘉译随便两分钟的戏秒杀。圆形方形居然还挺喜欢的,别样美感。
在圆圈内做出了聪明的表达,李雪莲是圆圈内的中轴线,她的轴是认死理儿,是所谓气节;圆是个皮球,踢出了官场现形记;圆又是扇面,让片子变得更具古典韵味;画幅的切换,构成了真正的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个从圆变方的转变太牛掰了。
很失望,把一个讽刺又荒诞的故事,讲得精致直白无深度,禁不起回味和揣度,冯小刚是名导但不是大师,偶尔的几句俏皮话,与故作深沉的基调格格不入,范冰冰用这两个小时证明影后不等于好演员,配角撑起半边天,比起一众正常发挥的演技派,大鹏和李宗翰的表演让人惊喜
女版的《天下无贼》,用偏执自私的情感撩拨无知的G点。女主要求法律保护感情,主张的内容既不合法,程序也不合法。拦轿喊冤和青天大老爷的封建时代平反标配轻松缴械现代法制法规,又一出从权不从法的苦情戏。为一己之私非法破坏正常秩序,这叫无法无天闹gm。
一如既往的自作聪明,坚持不懈的自以为是。为了讽刺刻意钻牛角尖,为了表现刻意小题大做,不合情也不合法。圆形幕幅最大限度缩小画面的可视面积,再配合大量中远景镜头,故意让观众看不清演员的脸和面部表情,忽略掉演技,这倒是很巧妙!
范冰冰生硬的演技和蹩脚的方言 在众多实力派配角面前显得特别尴尬
刘震云在巴黎拉丁区独立小影院的首映上玩笑说这片拿那么多奖全靠他写得好并欢迎现场观众观影后顺便购买一本法语版原著。我没买但觉得他可能不是在开玩笑。
竟是部官场电影!围绕在李雪莲身边各级官员,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警察系统,组成一幅中国官场现形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等敏感时期求稳定求和谐的心态和作风。有态度!演员表演认真。圆形方形构图独特优美,蕴意丰富。冯导仍能追求新手法,拍敏感题材,牛逼!四星半
对拦车、截访之类的表现,充分满足了老百姓(有关部门)对青天大老爷、善解民心老干部的CCTV幻想。是比非诚勿扰私人订制高了不少,电影感最强的一次。范冰冰也进步了,从砸酒瓶进化到丢暖壶。最后,裸替这种事情,我是不愿意接受的。
“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 电影里所有北京的镜头都是方的,其他地方的镜头都是圆的,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片尾范冰冰站在镜头前的沧桑意犹未尽…“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