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起这两句古人词,似乎愁苦与少年是不大沾边,鲜衣怒马,意气风发才是应有气象;偶尔的小情绪,不过是“为赋新词”生挤出来的。
到如今,一面是初高中的孩子们在网上矫情自怨自艾的情绪泛滥,一面是鸡汤盛行,过来人经常会灌一些“当时天大的事,现在想想也就笑笑”的人生至理。和千年前的古人的表现和态度,也并无不同。
况且14岁的年纪,真的有些尴尬。童年刚过,花季未满。晃晃悠悠前行的一段过渡期,回忆里容易空白的时光。别说想法认知,就连长相也都是歪瓜裂枣和黄毛丫头,比不上小时候的娇憨可爱,又不如几年后的“初长成”。
所以在看《人生七年》第二集,也就是14岁的时候,我甚至在想为啥是“人生七年”而不是“人生八年”,8岁之后16岁,正是好时光。
不过既然7岁的孩童都能有那么多的真知灼见,想来14岁的毛孩子也可能会有别样惊喜。何况问题的关键正是在于要摒弃传统的“孩子们啥也不懂”的观念,而要把他们当作独立思考的个体来看待。
更重要的是,问出一个好问题。
或许是英伦阴雨连绵的天气,或许是对于真实已经开始触及,14岁的少年愁满满地写在了14个孩子们的脸上,眉毛拧在一起都快挤出水来,眼神游移不定总是心不在焉。
真愁假愁分野的关键在于你给的是QQ空间还是严肃提问。《人生七年》前两集对我最大的启示并不是7岁看老阶级固化命运天注定,而是关于孩子的平等交流和认真对待。如果你把7岁和14岁的孩子们当成是有思想的人来提问那么他们也同样会给你有思想的回答。纵然幼稚纵然孩子气,却也不经意间闪出智慧之光。
这种回答有时候是绝对的,即便是只有14岁对于某些事情的看法早已不亚于成人,甚至很有可能世界观已经成型将会相伴一生。作为旁观者开上帝视角,很容易发现这些少年们早已是“屁股决定脑袋”:泾渭分明的阶级决定了政治主张的不同,富孩子知道自己要投保守党,穷孩子就算是没有看法,也先排除了保守党。
当然对于同样的主题,更多的回答相较于7岁时而言是相对的。比如在说到有色人种时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再直言不讳的表达讨厌。特别要提到那个叫苏西的姑娘,这位大家闺秀无论是从说话还是表现都十分的冷血,但却十分真实。
导演对于这位典型的富家姑娘也比较“坏”,尤其是当采访时苏西的狗十分“配合”地叼了一只兔子过来,而由此观察苏西的反应就大有深意。整个场景充满了讽刺和隐喻,狗与兔子的关系就如同现实中的富人与穷人,而如果是一般的小孩可能会对这只兔子大为怜悯,“怎么可以吃兔兔?”然而在苏西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镇定的冷漠,已然对此习以为常。而当导演问起时,她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我受过的教育。”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节目隐含的偏向性:似乎有意无意地在说富人都是冷酷无情的,从小受过的教育便是如此。
当然若是直接拿这个问题去问在14岁时看起来最为信心满满,将政治家作为理想的富家子约翰,他的第一反应当然是矢口否认。但如此的安排,只能让人觉得要么是富人体会不到人间疾苦,要么就是根本在撒谎。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绝大部分人可能更会心疼14岁的那些开始认识到现实残忍的普通甚至是底层的孩子们,他们的迷茫与愤怒,失望与无处发泄让很多人都能看见自己年少时的影子。虽然由于科技进步第二部由黑白变成了彩色,但是整体的氛围却是灰暗阴郁。几乎没有普通孩子还对于未来有信心,而相对于变化太快的世界,他们甚至都没有计划。
虽然只是第二集,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宽敞的康庄大道和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区别。当然在此不得不再次提醒自己警惕《人生七年》中暗含的价值导向,然而即便是修剪过的现实还是现实,无人可恶,只是命该如此。
关于这部纪录片我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观后感:因为它采用的是采访的方式,没有什么台本,而且时间跨度巨大,多条记录线并行,所以下面就分享一下一些随看随想。
·铁丝妈妈
看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恒河猴的实验: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虽然当婴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们宁愿不喝奶,也愿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也就是说,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
因此,西蒙永远也没办法依恋他的母亲,一个把自己抛弃在收养所里的女人,一个根本没有教育抚养过孩子的“铁丝妈妈”
更令人难过的是,就像大多数没有父母的孩子一样,他们不能克制地常怀着对父爱和母爱的渴望,残酷的现实与永远无法实现的隐秘诉求永远捆绑着他们,就像他们一直知道的,他们一出生就不被爱着的事实一样。
·赤裸裸的野心
或许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君子中庸”的思想影响,中国人信奉说不如做,讲究淡泊名利,不争不抢,所以有人说出来时,那就是大放厥词。野心也一样,人们会在前面加个定语----赤裸裸,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说话的“衣冠不整”
可说出来其实也很好,所谓的心里明白和真正说出来并被人听到一点也不一样,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使我们的所思所想清晰化的过程,给了我们更确定或者更犹豫的机会,至少不会浪费时间。而且还给自己人为地增加了去遵守承诺的负担,。或者说是动力。
所以我个人其实非常非常欣赏约翰,首先他说话前先停顿一下再说的习惯,说明他是慎重地考虑过,认为有把那些语言组织好并表达出来的义务,而且自信自己有承担把这些话说出来的后果的能力。包括上文说的这些话,也因为他的停顿让我相信他真的会做到。而且他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表达永远明确且坚定(如下图)
但与此同时,他又清醒而克制,说出来的都不是无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清晰且在一点点将其变为现实。总而言之,他有胆子大步往前走,他有自信不必再回头。
这样的男孩子实在太有魅力。
·人种歧视
对于歧视,约翰是非常理解的,因为任何歧视的对象都是一些无法改变的事。这个逻辑又有点难以理解,其实约翰并不在乎人们歧视那些品格上有缺陷的人,比如自私、下流,这样的缺陷是本可以改变而不去改变的放纵,是个人的自甘堕落,自作自受,但是肤色不一样。
前者是主观上的不愿改变,后者是客观上的不能改变,但在约翰看来,这两者并无不同,毕竟最终结果都不会改变,他是这个意思。
但是在我看来,前者歧视的是被歧视者的行为惰性。后者更应该是歧视者的思维惰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差别还是很大的。
·自由
卢梭曾说:“人们为了获得更伟大的利益,用自然自由换取法律自由。”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是自愿将舍弃了自由;
《美丽新世界》里曾有句话:“我想要衰老,丑陋和虚弱的权利……被各种难言的痛苦所折磨的权利。”
因为在那个新世界,他们连法律自由都得不到保障。
但约翰这里的表述其实有几分偷换概念,就是说监狱限制了人们犯错的权利,但实际上,监狱正是一种惩罚手段,惩罚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法律自由的不珍视,既然不曾在乎,何必惋惜失去。这和镇压罢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其实只缺了一根鱼竿
我知道有些路不用自行车也能走,有些鱼不用鱼竿也能钓到,但这不代表我可以坦然接受永远得不到它们的这个事实。
·财富不能带来快乐
财富的确不能带来快乐,但能带来创造快乐的机会、满足自己欲望的机会。
前提是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成功前等待成功的耐心,不会迷失方向的坚定,以及对自己真正的兴趣与爱好的清楚认知。
·上帝的骰子
上帝是否存在并不由我们决定,如果他真的存在;但也由我们决定,因为他真的存在。前者是指某个真的拥有创世之能的,符合我们对ta的定义的某种生物,后者则是这个定义本身。
·accompany his wander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是的确为这一段停留了。好像已经陪他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看着他漫无目的,不知他路在何方。
·England is too English
到底是客观来说不会变化,还是你希望它不会变化,甚至是你会竭力遏制它的变化。
1964、1970、1977、1984、1991、1998、2005、2012、2019(9)
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四十二岁、四十九岁、五十六岁、六十三岁(9)
十四个小孩子
男:
(1)Nicholas 尼古拉斯:依旧内向;对女朋友不表达意见;赢了学校奖学金;不喜欢务农喜欢物理和化学;对背景差异感到悲伤;
(2)Neil 尼尔:去了综合学校;压力大其他孩子更厉害;没有小时候活泼;去过瑞士(喜欢)、奥地利;对女朋友无兴趣;无政党意向;遵从父母相信上帝;认为想做旅游司机是因为喜欢旅行;
(3)Peter 彼得:尼尔同学;7岁时想做宇航员;一周4、5硬币;不再想做宇航员;
(4)Tony 托尼:业余时间当骑师(目标进行中);去过奥地利(还行),不喜欢旅游;无女朋友;有政党意向;知道背景差需要努力;1周7~8英镑;如果做不了骑师开出租;
(5)Paul 保罗:目标由警察变为加入棒球队(压力大);去澳大利亚生活;目标不明确;一个人(无女朋友);一周工作4.5美元;
(6)Symon 西蒙/塞蒙:理想有电影明星变为电器工程师;单亲只有母亲;参加学校旅行;觉得穷人缺少背景;一周1硬币;不想有钱,会因为有钱而感到无聊,认为穷人会因为贫穷无聊;相信上帝;无目标和大家一样就行;
(7)Bruce 布鲁斯:父母离婚;去过瑞士、法国、罗德西亚;无女朋友;有钱可以捐赠赞助;因为科技怀疑是否有上帝,不想做传教士;
三兄弟:都进入目标学校;在罢工话题上有争议;
(8)John 约翰:学钢琴;有野心追求名气与权力,强大的精神力;去过很多国家;有政党意向;绝不会罢工,禁止罢工;不在乎背景;1周8先令;想当有钱人不想因为没钱做无聊的工作,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律师最终进议会;
(9)Charles 查尔斯:不喜欢旅游;无政党意向;
(10)Andrew 安德鲁:进入牛津三一学院而非剑桥(中间目标);无政党意向;认为阶级弱化;
女:
(11)Suzy 苏西:进入目标学校;住父亲的苏格拉四千英亩豪宅;涉猎广泛;不会怜惜小动物;不答男朋友;有政党意向;做速记打字类工作;
三个好友:男朋友很多;有政党意向;赞同罢工,并以此要求加薪;羡慕富人家庭;
(12)Jackie 杰基:希望有个幸福的家庭;
(13)Susan/Sue 苏珊:去过西班牙;满意当前状态;
(14)Lindsay/Lynn 琳赛:去文法学院;
英国中学之文法学校与综合学校;
文法学校:自十六世纪以来就存在,原目的教拉丁语后推广各项语言,通过考试筛选学生,更适合中产阶级;
综合学校:政府办的公立中学,无视阶层不看成绩;
这一季, 很多点可以聊。
对爱情婚姻的看法。 大部分孩子都开始青春懵懂了。这很正常,毕竟到了14岁。 有几个人给我印象很深刻。 一个是来自乡村的Nick 。 他低着头,像一个自卑的小男孩,说“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他这段时间,属于全身心在学习上, 但是他的性格应该是把爱情看的极为重要的一个人。(跟我熟知的一个人很像🤔)。 sue 的态度让人摸不清,她只是很讽刺地看了导演一眼。我认为,这段时间她的父母可能正处在离婚的时期,或者是之前一直以来她的父母感情都不好。这就埋下了一个伏笔。 另外Paul 特别可爱,他说自己不喜欢女孩,因为要给女孩做东西吃,女孩很挑刺boa boa 。而 精英三剑客孩子给我得感觉就是,对女孩一无所知,也不算特别感兴趣,甚至有些冷漠。
对待信仰。 给Bruce 打电话! 格局非常大的孩子。
对待金钱和阶级。 三剑客的观点比较成熟,其中John提到,大英比较起古代,阶级差别没那么大。这的确是事实。 因为经历了20世纪两次大战。然后 nick 感觉有些纠结。 他说每个人都不该经历贫困。 我认为这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 还有三姐妹, lynn “钱买不来幸福” 。 我喜欢。 这个姑娘会幸福的。 然后Susan 说“有钱人爱不起别人” 。 这个姑娘比较中肯吧,也不贪财,挺好的。 Jakee 对钱有些向往。tony 超级可爱。 直接给了有钱人一拳。
哈哈哈 去看第三季咯
看完蛮感慨的。 对于有色人种,上级阶层的人不管在7岁还是14岁的时候,都表现出来一定的歧视,反倒是下级阶层更加宽容。 对于罢工、政党的看法,也觉得真的是屁股决定脑袋,站在什么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 对于金钱的看法,富人也更加了解金钱的重要性,而穷人更多觉得,足够生活就好。富人里约翰就想得很明白,只有财富自由才有选择生活的权利。里面工人家庭的三个小女孩提到,学校午餐价格增长了,妈妈罢工要求提高工资,然后工资提高了;午餐价格又增长了,妈妈罢工要求提高工资,这样循环往复。在那个时代,罢工就是工人和资本家协商的手段。想到去年双十一快递员罢工活动,了解了一下,快递员的工资确实被压榨得厉害,不应该剥夺工人发声的权利。 总体来说,感觉穷人在幼年时期比富人更加宽容,善良。不过跟家庭教育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出生在传教士家庭的布鲁斯应该是比较富有的,但是布鲁斯就像个小圣父。富家三兄弟除了约翰另外两个相对比起来比较善良一些没有那么苛刻。 还有就是发现比起男孩子们,女孩子们也是更加关注家庭、情感和打扮。其中苏西作为贵族家庭出生的女孩,被培养得除了傲慢,其他一概不通,问什么就是说我就是这么被教育的,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像个精致的洋娃娃。关于拍摄这个系列的视频,他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苏西也只说到这样是不礼貌的,其他人则可以说一些自己对此的看法。很难不怀疑苏西的家庭对她的教育就是除了礼仪教育,其他一概皆是空白。在七岁的时候,问到关于未来想做什么,工人家庭三姐妹中的一个提到了想要有漂亮的大房子,幸福的家庭,男孩子们大部分都是说自己未来的职业畅想。女孩子们更多会被教育得更加关注家庭、情感、礼仪,应该更加鼓励女孩子们去关注自己的发展。
十四岁,他们说话时不再看着你。
14岁有个共同点是大家不再像7岁时那样开心,不爱看镜头,后面也才知道好几个人爸妈在离婚期。富人家的孩子都如愿进入他们想要的私立学校,有保姆照顾,苦练钢琴,滑雪旅游,政治上支持保守党,即保有现阶级利益。穷人家基本没怎么迈出家门,孩子有的可爱小仙女变胖了,有的发育不好,有的还在找爸爸,有的出来干活了,他们都支持改革。有三个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农场主家小孩有自我意识,懂得跳出来思考,一个想去非洲帮助的孩子思考变得深邃。苏西,富家女,却非常不开心一脸厌倦俗世。
看的太辛苦,脑残真影迷。满网找不到熟肉资源,找到无字在线版,射手下个字幕,对照无字版手动拉着字幕文档看。7岁那集感觉自己英语水平还不错,14岁这集明显跟不上了。
可以看到各阶层之间的小孩的“观点”分歧越来越大了(关于讨论罢工的蒙太奇),特别是关于贫富这一块。恋爱婚姻问题变得隐私。政治、信仰问题进入讨论范围。Kensington三剑客好有爱,John和Charles常意见相反,而Andrew是温和派。John已有政客样。然后,大家长得表现得基本上都没有小时候那么可爱了。
有些孩子在坚守信念,有些孩子已经旅居他国,梦想早不在。但是在14岁这个青涩的年龄时期,即使观点不同,你也可以发现他们回答问题时思考的时间更长,他们遥望即将告别的幼稚,为成熟迈进。
想想这个program真的挺残忍的
为什么英国小孩14岁就这么会思考问题,关于政治,社会,宗教方面有那么多想法可以表达?我们14岁的时候在干嘛啊?
青春期的孩子总体分为三类:十分认真严肃、十分害羞、十分不在乎,与7岁的天真活泼呈现出强烈反差。也就是高富帅二号面带微笑侃侃而谈,所以说,你不成功谁成功呢?
富人家的孩子14岁就都实现了7岁时的计划,进入名校,生活舒畅,游历世界,雄心壮志“I want fame. And Power”。穷人家的孩子7岁时迷惘,14岁还迷惘。
贫富差别在14岁就已经很显著了。富人家的孩子上私人学校,生活无压力(保姆、养狗、象棋、集邮,贵族生活),可以到处旅游,政治上选保守党(保护固有的阶级利益,还想废除罢工!);穷人家的或者仍然一脸懵逼,或者被迫早早出来谋生,明显的嫉富和抱怨不公平,政治上多想投工党选择改革。9
到了青春期就瞬间现实了许多
七年前最可爱一小孩居然长残了,男孩称没女友,女孩开始害羞。现状与当时的所想都有所不同,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七岁看大。第一集这些孩子已经展示他们之间的不同,但还没有很直观反映出来,14岁的孩子性格已经基本成形,个人道路也比较明确了——当然,这只是一种指向。不得不说,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哲学家的14岁
开始虐了!开始虐了!
John也太爱现了吧,私心对这种油头粉面的公子哥儿不太待见……Suese过得很不快乐样子。Bruce说话还是慢悠悠,但实际上并不害羞,和其他人很抗拒镜头的表现相比,他是少数面对镜头接受采访的,男神啊你为何如此沉着冷静!青春期大家都丑丑哒!
问题的隔空回答太具杀伤力,七岁就是个畅所欲言博取眼球的年纪,十四岁的时候看不起七岁,十四岁的眼神里藏着秘密。
第二部一对比立刻引人唏嘘,少年的彷徨和无助,有的雄心壮志,有的懵懵懂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普通市民以及社会边缘群体,出生背景当然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他们之间观念的差异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并且不断扩大,身在其中却浑然不自知。
他们长大了。三个人john,charles,还有andrew上了他们7岁时说要上的学校。我等不及看他们21岁的时候。
「“你不怕杀生吗?”“我从小受的就是这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