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高考。
6月6日,《最好的我们》电影版上映。
占据了无数九零后一整个青春回忆的《最好的我们》,最终还是从一本写满文字只能靠想象的书变成一部24集的网剧再浓缩成110分钟的电影。
表现怎么样?
豆瓣,6.0。
虽然分数刚刚及格,但对比很多青春片,竟然还算不错?
况且,端午节期间其他几部电影的表现,似乎也不怎么样。
可以算是骑虎并降。
并且,作为整个端午假期唯一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可能会成为刚刚经历过高考的同学们的电影首选。
可能就像几年前的....《小时代》?
当然,比也不能这么比。
毕竟在大家的心中,至少在条姐的心中,八月长安和郭敬明是完全不同的。
虽然同写青春,但八月长安的书就像是白月光,既美好让人向往,又平淡有共鸣感,不是疼痛青春,也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忠告,看她的书,嘴角总是会不经意间上扬。
而郭敬明的书就是,狗血狗血狗血,《小时代》更是集各种青春故事之大成,同居怀孕,堕胎撞车,偷情绝症全占全了。
社会社会。
来说回《最好的我们》。
《最好的我们》是八月长安“振华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剩下的两部是《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
主角,耿耿和余淮。
她叫耿耿,他叫余淮,耿耿余淮,耿耿于怀。
很巧很特别。
而2016年谭松韵和刘昊然版的耿耿和余淮更是特别,看剧时就像是把中学时的快乐活生生的从记忆中拉扯出来,和他们一起追忆往昔。
要说选角,简直100%成功。
原著里描述余淮的片段是这样写的,“乍一看不是很帅的那一种,眼睛小小的,但仔细看,尖尖的虎牙笑起来还是一副很可爱的模样”,刘昊然就是完全符合。
谭松韵更是一副邻家少女的傻傻模样。
俩人的互动一个摸摸头的小动作就能撩的旁边的剧主不停嘤嘤嘤。
就算加了个原著中本来没有的路星河,也完全不会违和。
最后豆瓣评分8.9,这大概就是最迷人的青春,像极了我们一起度过的青春。
网友更是说“刘昊然之后再无余淮”“青春欠我们一个余淮”。
因为有珠玉在前,所以不光是剧主,条姐听说要改变成电影版的时候内心也是拒绝的。
果然,没有辜负条姐的“期待”。
失望。
就算前前后后的姐妹都泣不成声,条姐我内心还是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
从剧情到人物,看的是崩溃的。
电影改编,和以往的电视剧改编,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时长。
俩人平淡的学习日常,情感上的转变,确实不可能像电视剧一样循序渐进,是蛮有难度的。
不过,电影竟然选择了最无脑的一种:普通?日常?统统不要,戏剧性的爱情部分才是他们的最爱。
并且,为了突出通稿中的“这是属于耿耿和余淮两个人的故事”,自杀式的对其他重要的人物关系删删减减,甚至做出颠覆性的改变。
比如蒋年年,贝塔。
当二流子贝塔出现的那一刹那,我简直想骂街。
贝塔是女汉子,但她不是小混混好吗。
头上梳个哪吒头,编着五颜六色的小辫子,还带着街边五毛钱的彩色小卡子,手上还带着更low的手环。
嘴里嚼着口香糖感觉下一秒就要把口香糖吐对方脸上。
再流里流气的搭着耿耿和简单的肩膀说:“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是好姐妹吗?因为我们仨成绩最差,我们以后就要做——垫底姐妹花!”
???你没问题吧???
且不说这是贝塔和耿耿第一次见面,就算俩人已经熟悉,耿耿才不是那种想要垫底的人,她虽然成绩不好,但一直很努力。
再比如简单。
没有了韩叙的简单,变成了没头脑。
整天只会和贝塔一起撮合耿耿和余淮。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把耿耿都改了。
原著中的耿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且已经有了一个重组家庭。
单亲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并非可有可无。
耿耿初入振华时,父亲刚刚再婚,她变得无依无靠,不管是和父亲还是和母亲都非常生疏,有多生疏呢?大概就是自己的妈妈来看她进门时她都要说一句:“妈,你怎么来了?”
这让耿耿突然觉得,自己的家庭不是完整的,而是已经朝三个方向渐行渐远。
她急需找一根稻草抓住,保证自己不会掉下去。
这时,她遇到了余淮,恰好余淮就是那个最温暖的陌生人,对她说着,我们做同桌吧,俩人的好感就是从这里开始。
到了影版,不仅这个重要的设定被咔嚓减掉,第一次的相遇还变成了那种最烂俗,最抓马的情节。
俩人在红榜前相遇,砰,好甜好甜的一米八几和一米六的最萌撞击。
转头的一瞬间,女主(我都不想叫她耿耿)就以一种“哇,他好帅”的花痴眼光看着男主(我也不想叫他余淮)。
而男主这时的装扮,很酷,脖子上是头戴式大耳机,单肩背包。
然后邪魅一笑,“你看,我左边那个人,叫耿耿,我们连在一起就是耿耿于怀”。
女主这时眼神故意的闪躲,并且愣了几秒,其实心里在说“啊,天哪天哪,我们也太有缘分了吧”,然后说出“我,我就叫耿耿”。
接着,男主伸手“以后我们就是同学啦”,哦,这莫名其妙的握手梗.....
好了,下面就请各种欣赏“一无是处的花痴学渣和无所不能的情场高手”之间的爱情故事。
摇身一变,从学习之余的喜欢变成了喜欢之余的学习。
什么你在教室我要故意靠着你。(还被当成了彩蛋,我惊了)
什么你在天台我给你戴耳机。
什么你在合唱队伍里我看着你给你唱《勇气》。
果然,还是梁静茹给了他们《勇气》。
一切情节都进展得如此神速,仿佛是原作按了10倍速的快进在播放。
又好像是一只一百分钟的MV,主题来自一本同名小说,叫最好的我们,或者干脆就叫,耿耿余淮传。
MV中反复出现的让人涕泗横流的句子——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青春。”
会有人问,这就是原作最戳心的台词啊。
没错,这是经典,不过用在影版里,简直就是无病呻吟。
我看不到那时余淮的好,只看到一个狂拽酷炸的社会气“小爷”。
我也完全看不到能让耿耿崇拜的地方,只看到了两人通过各种手段疯狂想早恋,耿耿好像随时都能陷入爱河。
我也同样不觉得后来的耿耿是最好的耿耿,耿耿能变得更好,是因为她从小就喜欢摄影,而不是在高中脖子上挂个相机随便咔咔两下,长大后换身职业装,说自己是开了个工作室就是优秀。
最后终于要说到选角了。
余淮的扮演者陈飞宇,陈凯歌的儿子。
翻了翻评论,有朋友是这么说的——
呵呵,什么没有复制刘昊然的风格,什么诠释了一个不一样的余淮。
对,所有的都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因为他演的是吴亦凡!!
从《将夜》开始,陈飞宇就被称为“低配版吴亦凡”。
这到底是侮辱了吴亦凡还是不看好陈飞宇?
首先戏外,在拍时尚感的大片时,他的时尚感就不如吴亦凡。
其次,戏内,在管理面部表情方面,陈飞宇还不如吴亦凡。
陈飞宇的表情,大概是眉毛之下全无表情。
而我们的吴亦凡,至少他在说“菩萨知不知道我心里有多难过”时,脸上还是在用力笑的....
而这次,陈飞宇确实变了,变得越来越朝吴亦凡靠拢了。
长相,声音,动作,让我频频跳戏,好几个瞬间,甚至怀疑自己看到了《致青春》中的吴亦凡。
哼、哈、切、抬下巴,本人天下第一帅。
余淮不是这样的。
我心中的余淮应该是一个虽然没有完美无缺,但仍旧一路拼搏的,身边的你或者我。
而不是一个不用努力就第一的学霸,一个只会撩来撩去的情圣。
影版《最好的我们》,看似书中的很多梗都放了进去,通过零零碎碎的画面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却成了四不像。
耿耿余淮的感情没有了根深蒂固的铺垫,那么七年后如何能做到那样的耿耿于怀?
哎,唯一触动到我的大概就是万年不变的张平老师。
当他在黑板上写下“高考倒计时4天”时,终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熟悉的“振华中学”,那个属于你我的高中。
这一段,不容置疑,刚高考完的同学肯定比条姐这个离开高中好多年的感觉还要深刻。
不过,总体来说,这不再是那个属于耿耿和余淮的故事了,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八月长安冲着去,你却给了我个郭敬明。
这合适吗?
哦,对了,友情提醒,中间有彩蛋。
第一个,好妹妹电台。
第二个,继把第三者路星河删去后,又加了个原创角色,某个在雨中嚎叫的怪胎学长.....
我只能说,想念刘昊然谭松韵。
好无语,好扯,好尬好尬,好离谱,好生硬,好油。好奇怪啊,我的天哪。简直是一坨屎。感觉演技方面电视剧也要更加喜欢一点。连框架都只搬了一半。《最好的我们》:别来沾边。 里面有一句核心台词:当时的你是最好的你,现在的我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间相隔了一整个青春,我追也追不上的青春。 这句台词当时特别喜欢、特别触动,是整部作品的核心。这合着完全没有想过要按照原著的中心思想来改呀,这讲的😨…末尾一定要把“我追也追不上的青春”改成“我追也追得上的青春”。为啥要改?为啥要改?为啥要改?你这样立意会更加高一点吗?难道不是更加改成一坨大便?为了改而改,为了再创作而改?改成这样的目的?吃饱了撑的都🤬…
把余淮对耿耿的感情设定成了,在放榜那一天的一见就钟情。把耿耿对余淮的感情…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喜欢他…理由呐理由呐理由呐理由呐理由呐?因为他喜欢我,所以我喜欢他…啊…?
剧情情是为了推进而推进,里面毫无逻辑可言。结尾他们7年后相遇之后,他们就直接就互相表白就在一起了,把后面核心的那个遗憾给去掉了,沉甸甸的苦难就被这么简简单单地抹平了。去其精华,创造糟粕。拍出来…
把路星河砍了,在剧版里,路星河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啊…就算我没有看过电视剧,没有看过原著,我不知道路星河,电影版依旧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离谱的一个在这里…
举个例子。觉得余淮喜欢耿耿,然后耿耿的姐妹帮就出主意。“酒后吐真言”,真的去喝酒…是人想出来的情节吗…我真的会醉🤒。不管电视剧里面有没有这种情节(因为是初中的时候看的电视剧,所以时间有点久了,可能忘记了,但我感觉应该不会有这么离谱的设定吧),但是电视剧里面的剧情推进还挺顺的,完全不会这么突兀…
可能电影篇幅不够,就贪方便直接设定成了一见钟情。但他真的每一个情节都很突兀他的每一个慢镜头我都觉得尴尬,我get不到,他为什么喜欢,原因在哪儿,原因在哪儿?原因在哪??????
莫名其妙,累了…
多嘴一句,陈飞宇的两个阶段的造型,最后那个长头发更好看一点,高中时候的感觉不能突出他的青春和帅气,女主在医院里发现他妈妈前天刚出院,打电话和他对峙那段,他靠在窗框旁边,那个背光那个侧脸,好帅,全本高光!!!!!!爱死了啦。感觉高中阶段的发型真的有点点不太适合…
无法想象大帅哥余淮怎么可以有感觉的。 电影版的耿耿太丑了,也不可爱,嘴巴真的跟松鼠一样。有的笨笨的女孩子但是看起来很可爱。这个连普通女生都不如。怎么可能让大帅哥成绩最好的人喜欢上的。电视剧版的谭多灵动啊。电影真的毁了一部剧。从十年一品温如言看完过来的,那里面男帅女美,一下把我对青春爱情的期望值拉起来了。结果,一看见女主的脸,完全没兴趣了,再看那做作不自然的表演,可惜了,可惜了电视剧版的珠玉在前。这个太狗了。
这脸真的。。。。看不下去
我来说说电影版最好的我们吧,实在没忍住好奇心,虽然提前看了一下预告就有一种毁原著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宿舍太热我打死都不会来看的。 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把剧版的几个情节复制粘贴了一边(鬼,配不上复制粘贴这个词,一点都不像)你说,你改编,把它当做一个普通青春片看,我呵呵,你顶着最好的我们这个名字,顶着许多人难以忘怀的耿耿余淮,就应当负责拍出好片子,你要改编就改,问题是整个电影仿佛流水账一样,人物不立体,剧情没有冲击性,选人尤其是女主几乎完全错误。被剧版吊打,同时也毁原著…… 1,耿耿考上振华完全是运气,当年中考只考了语文数学,结果你倒好什么都不交代,就说她成绩差还是考上了振华???这样开头就让我摸不着头脑,更别说路人了,你自己完全没有交代清楚,这是谁的锅? 2.简单一点都不像,一点都不像!!!剧版的简单(别跟我说改编,就这水准)性格单纯,喜欢韩叙,被打击之后迅速成长,而且怎么会对其他所谓的帅哥感兴趣???把她塑造成一个八卦女孩????人物性格塑造真的单一,且没有厚度,没有深度,就路人甲乙丙,配角完蛋。 3不仅.简单性格不对,那将年年呢?活活演成了一个小太妹,不学无术,原来她性格中的闪光点,仗义,大大咧咧,直率坦然,整部电影全都是八卦,小太妹作风,我甚至感觉有点沙雕+一点点陈雪君上身。 4.老师张平张峰最像 因为一个人,也因为演的是真的很好,盛淮南董力还不错毕竟没啥镜头 4.余淮……说不出哪里不对,就是好怪,原来的余淮是学霸,可是他自己学霸都是努力而来的,电影中全部都是体现,余淮好强,什么都会,学神一样??有一点小痞子,大哥,我求你了,很多人喜欢余淮,不仅是这些,他的物理竞赛的失败,他的颓废,哪里不是生活中我们的影子,没有天分只能自己一步步走而已,他也体贴负责。 5.成年的耿耿实在是尴尬,巨尴尬,你留一个长发就是成长了?呵呵。。你长发的样子真的一点都不像耿耿,眼里没有纯真,也不可爱。谭松韵演的耿耿,工作之后依然有当初年轻时的青涩,不然路星河也不会喜欢那么多年。她 依然未经世事 哪怕她工作了,何蓝逗演的呢?你是要走成熟女性路线吗?风尘女子路线 6.感情突如其来没有铺垫,剧情没有铺垫!她们不是一见钟情,完全没有完整的故事线啊,影片刚开始多久就开始喜欢喜欢了???你要放糖也请你掂量掂量演员的演技,接不住剧本。 8.雨中尴尬,那个情节突然出现,是真的尴尬! 9,对勾变成了幸运符,真的好俗气 10 08年,你高一的相机[em]e400726[/em]这样,高三就变成了豪华单反? 10.何蓝逗这个女演员我一生黑,一点都不像,你真的研究了剧本吗?你会跳起来挂余淮身上?你会作死的吼?台词输出全靠吼,差点破音?耿耿她是温柔,可爱,普普通通,但她不是一个女疯子啊,不是一个靠吼的女生,她委屈但她也会保留自己的骄傲。 最后著名的晚秋高地……你一笑我蒙了,谭松韵的笑是满足的,期待的,毫不夸张的说有层次感,你……傻笑我emm?!????看到什么了你是? 槽点太多了,豆瓣肯定5分了会一点点降低 我真的太失望了 何蓝逗陈飞宇…… 你们这部电影和胡一天的橘生淮南到时候比比谁能拿振华三部曲最差吧……
浏览快破万了哦,下面有些评论挺让我懵逼的,大家不是一眼就看出来这部电影不好吗??
那我搬搬知乎上面的
这都是热评……please尊重事实哦。
如果还觉得是我们看电影人的错,原著粉剧粉的错。。那你们还记得昨天买热搜的两位吗??
害,明明演的不好
团队的操作就挺无语de
买热搜看实时直接被嘲
我有那么一瞬间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看得不是这一个电影……
我只是说了实话……
不好就是不好
不攻击两个演员本身
只是说不适合 没那么用心
编剧错也大
不好意思,何蓝逗这个女演员是真的差
人品也差
活该被黄老师怼
破两万了
豆瓣小透明谢谢大家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在影院里坐立不安,甚至发出疑虑: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高考前一晚,热搜里出现了“张平老师高考嘱托”的短视频,看完后确实对这部电影产生了想要去看的兴趣,并且带着一丝期待,毕竟网剧版刘昊然和谭松韵的“耿耿余淮”令无数走出青春期的人感叹不已,想必电影版也不会令人失望。
根据网剧改编的电影不少,前两年的《匆匆那年》就收获了很不错的口碑,也令很多人一下子回到了自己的青葱岁月时光。看得出来《最好的我们》也抓住了这一卖点,在电影中拼命的将“情怀”推到了高处,可是这往往会适得其反,会从制高点狠狠地摔下来,血肉模糊。
电影难道完全不行吗,当然不是,一个剧组的努力一定会有值得点赞的地方。张平和张峰老师的塑造依然很好,张平初次当班主任的青涩以及对孩子们细腻的照顾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数学老师张峰的专业和敬业感也被演绎的恰到好处。
全剧最感动的点就是张平老师擦掉黑板上高考倒计时的数字,然后最后再一次对学生们老生常谈起注意事项,每一个有过类似经验的人都会有所触动,恋恋不舍的情怀不自禁的流露出来,和老师和同学和学校之间浓重的感情在一场开始之后就分道扬镳,从此再也不会有焦点,泪水代替了所有的不舍之情。
不得不提及的还有电影的插曲、主题曲及推广曲,几首歌曲的创作几乎是贴近了耿耿和余淮这两个人物,相知相识的默契及懵懂暗恋的青涩,都被逐一的唱进了歌曲里。
光良和葛大为合作的《最近的永远》我反复听了好几遍,可终究没有找到“青春到底是什么”的答案。“等你回头,才发现重点也在起点旁边,想牵的手,隔着最近的遥远”是不是像极了当年你暗恋的那个人,想要表白却迟迟没有勇气,最后只好作罢,留着遗憾很久很久。光良的童话故事里就曾说过,那些美好的事情都是骗人的,陪你到最后的人未必是最爱的。如今他又一次告诉大家,爱着的人仍然是“最近的永远”,勇敢实在太难。
汪苏泷创作的《耿》几乎唱出了大家的青春,无论是纸条还是盛夏都在歌曲里,而那些遗憾也被他最直接的问出:你还有遗憾吗?敢不敢回答?这些问题在心中早就有了答案,可自己却偏偏不敢和不想承认。如果那年盛夏没有如此深刻的记忆,谁又会有如此的感同身受呢?
电影里还出现了《勇气》这首歌,在学校大合唱的舞台上,孩子们一同唱着这首甜蜜的情歌,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这首歌的旋律一响起,我便起了鸡皮疙瘩,曾经没有勇气做的事情终于有人有勇气的去做了,只能用“美好”两个字来形容。
写完这些我再次打开豆瓣,电影的评分从6.0分将到5.9分,不过这个分数一点儿也不意外,毕竟看电影时的我比这个分数还要尴尬。不谈及爆红的网剧版,仅和同类的青春题材的电影作比较,这部电影就被甩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编剧其实很想要触发观众们青春时期的柔软之处,但他万万没想诸多的触发点都显得很老套,很多观众早就不买账了,当看到硬生生的催泪眼,似乎也没有观众愿意再掏出纸巾擦拭眼泪。
最后的一些片段总是觉得和整部电影格格不入,硬生生的将男主后来的生活写的如此之惨,都9102年了,能不能稍稍思考下这些生硬的桥段实在很难让人找到共鸣。
主演两个人的青涩感也不是很到位,女主少了点少女的活泼,与原著里耿耿的形象离得太远,包括成年时期的造型和感觉都不是很到位。男主少了点青春期男孩儿的灵气,原著里余淮的骄傲感也没有被表现出来,反而呈现出了一点点痞气,还有空洞的眼神里看不出他对耿耿的感情。
其他几个角色塑造的也不是很到位,蒋年年被演出了另一个人的感觉,没有一点点机灵感,反而被演出了大姐大的感觉。学生时期的徐延亮被弱化了,以及和余淮的感情描述不多,这导致最后徐延亮说出余淮消失的真实原因有点生硬。
总之这部电影看到一半时就想要逃出影院,但为了19.9元的票款,我还是硬生生的忍了下来,果不其然它没有令我失望,从头烂到尾。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没有诚意的青春题材电影了,配得上“最烂的我们”的标题。
-
最后,我要向剧组辛苦劳作的人员说,很抱歉没能如你们所愿给出好的评价,但也要为你们的辛苦劳作致敬,无论如何总归付出了很多汗水。
作者:张羊,主持人,撰稿人
一个不会唱歌的音乐DJ,爱好收集唱片
原创内容,转载请私信
1.男主设定不同:
《最好的我们》原著刻画了一个普通的好学生余淮。余淮虽然学习好,但不是天才型的学霸,他的成绩稍不留神也会下降,面对竞赛会紧张;余淮虽然自称“小爷”,在耿耿面前带着小嚣张,性格好又机智,但他也是一个考不好就会怀疑自我的高中生,原著中的余淮真实、普通。虽然在耿耿眼中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后来余淮的母亲得病卧床,余淮扛起重任照顾母亲,他不敢联系耿耿是怕拖累她。
而陈飞宇版的余淮更加青春、少年感十足,他更像是高年级只可远观的高高在上的帅气高冷学长。电影里一开始没有展现余淮的弱点,母亲病倒后他突然的“堕落”,让对比更加强烈,仿佛是一下子受到了巨大刺激,缓不过来了,也不想缓过来了。谁要是堕落成这样谁都不好意思联系已经考上理想大学的女主角。
2.画风不同:
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读了不知多少遍,边看边做摘抄,她的书总让我觉得可以一秒变成素面朝天的小女生。其中《你好,旧时光》是一段从童年而起的感情;《最好的我们》是高中同桌间的小暧昧;《暗恋·橘生淮南》讲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暗恋故事,但是都多多少少描写了高中时期的生活,那是二零零几年还没有只能手机,还有人用小灵通的日子。
八月长安笔下的他们,穿学生时代的校服,上课时学生在底下交头接耳,有学长学姐在门口执勤,教室窗帘不干不净,要轮流打扫卫生。是纯粹的校园风。
而电影更像是台湾言情风,在楼顶写作业,听歌,弹吉他;怪胎学长在雨中唱歌,男主智勇地冲进雨中将其拿下;男女主坐轮船,女主试图偷亲男主。这样的青春让人觉得距离好远。
3.分线不同:
原著和电影的主线都是耿耿和余淮的故事,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除主线之外,原著中耿耿的家庭线、与简单、β的友情线也至关重要,这也是八月长安的青春小说与其他的青春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她让每个人设都更立体,更多面,更站得住脚,每个人都有其单独的、完整的故事,随便拎出来一对儿都是一部电影。
【家庭线】
原著中耿耿的父母离异,耿耿在父亲和齐阿姨以及“新弟弟”组成的新家中有过不自在,也有过懂事的妥协,这是一个女孩儿成长中细腻的变化。八月长安最厉害的就是把这些青春时期男孩女孩的心态和成长的琐事描写得细致入微。家庭是改变耿耿性格的要素之一,继母齐阿姨带来的弟弟也是七年后耿耿重遇余淮的关键点。
而电影大概因为时长原因,删减了大量内容,家庭对耿耿的影响不得而知。耿耿在七年后获得余淮消息,也是从徐延亮口中。徐延亮憋了七年连喝醉的时候都一丝都未透露,结果天台一宿酒醒了,女主头发都油了才说……
【友情线】
原著中耿耿和简单、β也是在高中军训中才相识的姐妹,简单因为喜欢的男孩子——韩叙考到了振华中学,他们三个都是班中学习没有那么好的学生,可以说三个人因为相同的烦恼走在了一起,慢慢地感情越来越深刻,甚至在分班时的最后一刻一同修改了志愿,留在了原来的五班。简单经历了对韩叙的喜爱和失望,β也因为班主任张平的善良而对他产生了好感。她们都有各自的故事,不是每天作为陪衬围绕在耿耿身边。
而电影中耿耿和简单变成了发小,简单和β这两个八卦小姐妹成了耿耿余淮感情线发展的大功臣,但是三个姐妹间单独的感情戏不多,她们仿佛是剧情进展不下去而作为点缀时的出现。
电影中还加入了汪苏泷演的“怪胎学长”的形象,这个在原著中是一点都没有的内容。好像对情节也没有什么推进……仿佛硬cue到的人物……
4.重要情节不同:
这个IP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现在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青春。
【最好的他】余淮。学习理科成绩优秀,文科成绩一般,打球帅气。
原著中因为有韩叙和林杨、还有上一届的学霸学长盛淮南,所以衬托出余淮并非天才,而是靠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优秀的他。在竞赛前,因为紧张,因为怕失败,耿耿在他的手臂上画了对勾的幸运符,保佑余淮竞赛中不会遇到知识盲点。
而电影中,没有了竞赛的紧张,也没有耿耿教余淮背课文的情节,对勾幸运符也是在高考前画的。相对而言,电影中对勾纹身的意义不够深刻。
【最好的我】耿耿。高中学习总是跟不上,需要余淮的帮助,和简单、β互相鼓励着进步,学习不好是最大的烦恼。
原著中,耿耿高三的时候去报考了艺校,最后如愿成为摄影师,开了工作室,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甚至为洛枳学姐拍了婚纱照。
而在电影中,缺少了耿耿的努力,似乎只是因为余淮的堕落,才映衬了耿耿的好。
电影里,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误会的青春。
余淮失踪了七年,这时他面对优秀的耿耿是自卑的,特意穿了短袖衬衫出席同学聚会,这么多年过去对耿耿的第一句话是“你还好吗”。而后耿耿发现余淮的对勾纹身,强吻余淮,余淮又反抗拒绝。先撩后拒,什么操作?
对照原著,耿耿在医院给弟弟陪床,夜晚在厕所外面等弟弟,这时她在走廊碰巧遇到给妈妈陪床的余淮,开始余淮没有看清耿耿的脸,但是耿耿听出了余淮的声音,后来余淮发现是耿耿,他眼神一滞,呆住了,才反应过来,说了一声:“耿耿。”耿耿最终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笑着朝余淮点点头,而后扶着弟弟回到病房。八月长安接着写道:我没回头。不是怕看见他,而是怕他其实没在看我。
细腻真实。
原著里,最好的我们之间隔着一整个错过的青春。
刚看完点映,我觉得没看的可以不用看了,流水账叙事,毫无重点,毫无起承转合,全程尬演,我看哭了。
惠英红老师常常因为过于有演技,而与整个剧格格不入。
都9102年了大陆怎么还是能拍得出如此尬的青春片?不会煽情也没什么情怀,我也是08年中考却没有一点共情感。
比周冬雨那部更适合叫《同桌的你》
哪里好看?陈飞宇看起来就是那种毛毛躁躁不学无术带点痞气的坏学生样,哪里适合演学霸余淮?和何蓝逗饰演的耿耿各演各的没有互动交流眼神里看不到光。感觉全篇就是独白式的片段拼凑起来的微电影,看完之后没有一个哪怕是欢喜或者感动的瞬间值得被记住。但凡看过原著和剧版的都不要抱有任何期望,这就是一部拿ip借高考热度卖情怀圈钱的毫无诚意的烂片。八月长安作为编剧把自己的作品糟蹋成这样真的不会心痛吗???
往大了说,在一个青春期荷尔蒙正常分泌被判都为“早恋”的地方,我们从根本上就拍不出好看的青春片;往小了说,影片的MV式拍法所带来的浮夸与假大空,没有唯美只有失真。陈飞宇虽然帅,但是全程一脸太过自知自己帅的表情,无限接近一个下颌骨咬合有问题的吴亦凡。剧情硬伤套路,差等生配优等生是青春片2.0时代的标配么?
不管喜不喜欢,没有周杰伦,那还是最好的我们吗?剧版的一首《晴天》,还用多说吗?
陈飞宇演的不是余淮,是吴亦凡吧。
总觉得陈飞宇下一句就是 苏韵锦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
吴亦凡这么年轻就有接班人了
余淮那么骄傲,怎么可能去参加同学会。贝塔跟个二傻子一样,她是大姐大,不是二流子。而且整部戏的喘息声,太让人出戏了。
手松一点可以给三星,故事还算完整,几场重头戏也勉强及格,但本质还是俗套的国产青春剧。就像走过场一样,什么时候该发生什么都设定好了,流程走完了电影也结束了。
7分,手松一点给了四星。不是没有瑕疵,但基本可接受范围之内,尤其是满满的胶原蛋白+少女心爆棚的桥段,达到了一个青春片应该有的样子,不得不说一下女主角扮演者何蓝逗的表演,纯真且自然,花痴的时候在床上打滚的样子令人会心一笑。这个片子有一个理念我特别喜欢:喜欢就去追,为了追到手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于是这一次时间终于放过了80后的青春,来到了90后,当他们回忆高中时光,不是劲歌金曲,而是合唱比赛,不是下课撕逼,而是上课睡觉,不是堕胎车祸,而是复习考试,把这些拍出来同样也很好看。
学生的主业就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是不务正业。学校和家长得到了想要的高分,同时也囚禁了自由的思想。学生被分为三六九等,优生和差生。不要和差生玩,因为他会影响你。父母从小就教会了我们歧视、偏见、自以为是。早恋是禁止的,公开告白更是学校的耻辱。上学的时候他们不允许你怦然心动,毕业了他们又立即问你怎么还不结婚。合唱团必须中规中矩,一本正经。他们要杀死每一个与众不同的思想,把你变得平凡、听话、乖巧、懂事,还说:这就是成长。他们觉得和其它人都一样就是最好的,扼杀你的想象力,不允许你有任何不同的想法,还美其名曰:教育。失去创造力的是应试教育的学生,也是当今的电影人。仍然是绝症,仍然是“明明喜欢对方却因为绝症而不说出来”的烂俗剧情,国产青春片“敢不敢来点不一样的”?
八月长安只手撑起国产青春一片天,女主角真的蛮可爱,躲躲闪闪的样子很有青春味了,但关键就是这个陈飞宇,你说帅吧倒也是帅的,但跟吴亦凡一样,是那种一看脑子就不大好使的帅,这演学霸毫无说服力啊!然后又帅得很不日常,完全不像会出现在谁的青春里的样子,搞得我们老少女想寄情都寄不出去。纯爱青春片最重要的就是男主角,而男主角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帅,是要帅得触手可及啊!
3.3星。剧粉表示居然还成,不太黑得下去嘴,比预告好看,影厅内九成年轻女性看到最后都是哭哭脸。1.演技平均分输剧版,贝塔用力过猛,耿耿后期某场电话哭戏很到位。2.陈飞宇在片子里从身高到颜值一枝独秀,真要感谢亲妈。而演技比之《秘果》小有进步,刘昊然珠玉在前,陈飞宇居然没被横扫让我相当意外,他居然演出了一丢丢和剧版不同的余淮,刘昊然版余淮胜在天然不耍帅,陈飞宇版加了那么一丢丢“坏”和“淘气”。成年后的余淮有一点点撑不住,当然剧版也有这个问题。3.剧版改电影版的缺点就是剧本进度略快,剧情进程有断裂感,几场情绪爆发戏显得很突然。偶有中二羞耻感,但也并非一定是短板。4.既然都请惠英红演余淮妈了,干脆请陈红出山多好,话题爆炸。5.《勇气》那段有点gay gay的,但其实挺好听的。
近2⭐。和以往的国产青春片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整个剧情都是照搬《我的少女时代》,国产青春片何时是个头?
说句良心话、这三分全是给何蓝逗的、如果这部片子不是女主演技撑着、靠这个美国吴亦凡在这里尬演技真没法看了、催泪的点完全找不到,这个电影的受众年龄段也混淆不清、如果真的是给08级或者这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人来看的话、对不起、我们没有这样油腻的爱情经历。他们之间的感情过于玩儿闹、单薄、对于没看过原著的我来说最后的癌症剧情太狗血了、纯为了骗眼泪。
就,我真得老了,是真的铁石心肠了,也是真的老了。男主演颜好,但演得呆板。女主颜不行且土,但演得好。
陈飞宇演技真是有吴亦凡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