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没有什么秘诀,如果说真的有秘诀的话,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是有信仰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去欺负其他人,在面对他人的欺侮时,总是会有仁人志士勇敢站出,勇于拼搏,敢于拼命,维护我们民族的尊严。
这部电影能够得到8.8分的认可,不仅是他透出的民族的精神,更可贵的在于它的真实,我想他真真切切的还原了战争是什么样子,战争中的人们是什么样子,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们都会更加热爱和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也会对我们的先辈的付出感恩,努力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吧,以繁荣昌盛来回馈绵延不息的信仰。
爱国主义影片有很多,我想我会首推这一步,他真的很真实。
穿着军装的小女兵,带着一群小孩的大孩子,盲眼的小女孩,老人斑白的头发,手握光荣弹的伤兵
课桌,书声
操场,加油声
妈妈,空荡荡的广场和国徽
兔子......
满天的飞纸,第一个孩子,叫小号
悬崖,第二个孩子,
数星星,第三个孩子,叫草儿
第二位自尽的军人
三个日本小孩
米,第四个小孩,石*
第五个孩子,老兵
第六个孩子,17岁
第七个孩子,17岁
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这是一部真正有着时代的良知和反思的大陆抗战电影神作。 远离少年时代,今日再看,诸多细节难免觉得有些粗糙,但真正强大的是这部影片的创作意念和手法。
镜头选取了一群身份特殊的少年与少女们的命运作为展现,正正凸显了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的命运缩影—已经到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 昏黄光线下的塞外长城,攀爬的少年土八路,配合90年代特有的温润如玉的配乐,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旧时光中的一幅油画。 背景中的长城、大地、崇山峻岭和河谷,都有一种岿然不动的寂静,似乎中华民族就像它们一样,即便面对时代的洪流和变迁,终归仍然能存在和延续。 长城外的枫叶,有种温暖而特别的美。
但终归这一切,是发生在残酷的大扫荡时期,残酷的时代和环境,把花儿一样的少男少女们的生命无情碾压成齑粉:
踩中地雷,在一声巨响中,瞬间被炸得粉身碎骨的八路小少年,只剩下在荒野中漫天纷飞的一大片纸屑。 为躲避日本军人,双手在峭壁上拼命抓取的八路少女,哭泣着,喊着妈妈,最终坠下悬崖。
我们这才意识到,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不愿意吃兔子,最终饿死了自己的瞎眼八路小女孩。
为了不拖累少年八路们,决然跳下长城自戕的排长。
日本军人来了,手臂中弹了,边哭边还往怀里刨日本人的大米而舍不得离开的小孩子八路…
这就是大扫荡中的敌后抗日人物群像。
即便只是孩子,也得去面对这个血肉横飞的世界,保家卫国!
还原了真实的战争。
既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救世主存在,抗战意志中仍然时常存在着恐惧和绝望。
与宏大而破碎的山河相比,一切都是那么残酷而渺小,既特殊,也寻常,以命相博,随时“无声”消亡,就是抗日军人的一个缩影。 甚至,我从中感受到了,一般的抗战电影中所没有的反战意味。
感受到了生命的无比珍贵。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也是最触动人心的一点,就是让抗战中的少年八路们与90年代的环境和人物,在意识流中频繁交汇,正是这种对比,让观影者能够最大限度地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变化竟是如此巨大:
历史中的衣衫褴褛的土八路少年,走在现代化的大街上,这是一种奇特的蒙太奇,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情感震撼,正是这种震撼让人不自觉地反思现在这个国家的一切竟是如此来之不易和无比珍贵。 土八路少年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泪流满面的情绪深深地打动了我,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真挚、委屈和感动,从他的眸子里,从他面部抽动的线条里,映射出来。
最终饿死的八路小女孩在长城上与随手丢弃食物的现代小男孩相遇,绝妙的讽刺。
意识流之中,少年“老兵”在现代化的田径场上自由奔跑,而现实中他只能在与日本军人的对抗中、在血污泥垢中用双手艰难爬行,直到陨爆…
结尾存活下来的4个人,在旁白中,有三个人都在后来的战争中陆续死去,唯有女护士活了下来,与50年以后的自己在长城上“相遇”,两人的对话中仍然没有提及在50年前的困境中死命抗争的意义。
所有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与法国抗战电影名作《影子部队》如出一辙,人们默默死去,甚至未提及其中的信仰是什么,微言大义,好像什么都没说,也好像什么都说了。
从物欲横流的现今来看,90年代的诸多思潮,现在看来,仍是极具反思意义和借鉴意义。
导演似乎真的是在试图唤醒现代中国人的某种麻木。 现今的我们从未认真反思过,相比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所身不由己,现在的我们实际拥有太多前人所无比渴求的安宁与自由。 突然深深回想起小学时候学校组织去看教育电影,每一次都有深深的体验和感动,这也是我的观影启蒙,想起这一点,更是突然意识到不应该成为一个粗俗、麻木的成年人。
昏黄的镜头下,从未觉得长城有如此的宏伟和秀美。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最终的胜利只能属于我们!
算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战争电影,外战叙事,同时具有相当的反战思想,可能也是儿童片的缘故,表现战争但是并不塑造血腥奇观,过去与现在的一个交织使得影片相当艺术化,特别是母亲和女儿段落,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不是浪漫主义的英雄,而是一个个脆弱的生命,大量空镜头塑情绪,以及群像人物的个性表现都很到位,盲女作为点睛之笔过早牺牲有点遗憾,自杀的战士似乎也可以达到更好的动情效果( 1.飘散的识字卡,课桌上翻书,穿婚纱的母亲和女儿相拥,奔跑获得冠军的孩子2.两个自杀的士兵3.兔子不杀4.面对粮食,很绝望地无法带走时那种孩子的悲怆,只有这个才是孩子的时刻,其余时刻都像伊万一样,过于成年)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那时候还在用粮票,电视台还有关于战争的公益广告,即开型的彩票销售每次都能吸引成千上万人参加。当然,那时候房子还没有像现在这么贵。那时候大家一定都在想我们生活得多美好啊,战争离我们太远了……即时我们都在选择性失忆。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上看的,一个个儿童兵先后赴死很惨烈,印象最深的是还有一些现代儿童幸福生活的闪回,形成鲜明对比。那个年代的电影比现在更深刻,少了浮躁的娱乐性。
当初吊在那里很长时间松手掉落山崖的女孩子给了我很大的心理折磨。
线外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在广阔的草地上奔跑;线内的孩子,在迷蒙的硝烟里匍匐,在冰冷的刀枪下挣扎。
我居然忘记了,我以前看过这部电影,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这部电影重新上映。
童年略阴影的回忆,印象最深刻的是米袋子打穿了,散了一地的白米,孩子捡着吃……还有就是在悬崖边上体力不支最后掉下去的小女孩…… 。对于当年来说,这已经算很逆流的一部电影了。有的人过的太顺吧。很多事都觉得理所应当,不懂人间疾苦。
再次证明了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也不是没有会拍电影的人,我的中国能拿奖的电影都拍在早些年了…扁豆据真实事件改编,一群小孩儿和伤兵组成的八路军,在长城上阻止了日军毒气弹的输送…没想到中国这么早就有了这么燃的混剪,还有孩子做的梦,蒙太奇的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穿越等,虽然身体中枪,可是依旧用极强的意志前行,不仅是与敌人奋战到底的决心,更是自己对梦想的追求,有点想哭,太帅了!或许有些观众会说,以孩子壮烈牺牲为电影题材过于残酷,但是对于日军的屠戮而言,我简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形容,因为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
补看。冯小宁非常有想法。完成度还不够。以此跨年。谢谢所有的无名英雄和先烈。在和平的岁月里尽情挥霍。
很震撼我,到目前为止2023年的眼泪分别流给了《高山下的花环》和这部电影,看完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战争片还是得看老电影啊,真棒。冯小宁现在在干嘛,怎么不拍电影了呢?他的《红河谷》《黄河绝恋》我都老喜欢了。
50年后,当护士又站在当年那个长城上,她告诉自己和身边的山峦:“那任务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可他们完成了。我只知道1等于12,一个伤员是用12个孩子的生命换来的。那些孩子什么也没有留下来,甚至是他们的名字。”画外音:“可长城留下来了...”
吊在悬崖上的女孩子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冯小宁还真是一个奇才。编剧导演作词制片全部包干,还特省钱——据说本片成本只有50万。电影的插曲非常有感染力,可以说催泪至极。这不仅仅是一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在一些细节方面有同类影片少有的,非刻意脸谱化的表现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展示日军的背后也有“人”的影子,这极为罕见。比如日军驾驶摩托坠入山崖身亡,背景语说的是“お父さん、お帰りなさい”(爸爸,回家了)。一车子藏着都是日军的家属幼子,瑟瑟发抖的拉响了手雷。
尤其 小女孩在悬崖上 哭着喊 妈妈 妈妈 时,真的 揪心 无助想哭,缅怀先烈!
在整理中国战争电影时发现这部儿时看过的电影。记得童年每次在电视放映时,总吸引我,但总看得胸闷。20年后,那悬崖上的女孩与古老破旧的长城,苍凉感依旧扑面而来。(22.5.30二刷,实景拍摄真有天高地阔之感,画面中光的变化,充满了美与情感,夜空中星星闪烁的希望,夕阳中山河流血的残酷)
冯小宁以前还算正常,《举起手来》之后就放弃治疗了。
冯小宁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当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这部电影,看过太多遍,但每一次都会泪流满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关于表现战争的题材,我永远不会忘记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
原来是冯小宁拍的,也只有他了。。。很小的时候觉得战争是件让人兴奋的事,红色题材看多了,难免的。倒是这部电影让我困惑,毕竟那时候太小,因为不明白,所以一直都忘不掉:跑道上的富大龙、瞎眼睛的小姑娘、悬崖边大叫“妈妈”的小女孩……
7/10。最能说明结构上的失败是结尾的核心戏码:年老和年轻的护士超越时空的审视与对话,愣是让相隔五十年的两个形象生硬地同台演出,导演意识的介入无处不打断观众思绪,譬如饿死的草儿弥留之至,眼前出现天真的女孩看着她,草儿羞怯地用脚踩住鞋的破洞,再如衣裳破烂的小号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下继续吹号,以及文工团的女孩站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寻找母亲,几百名喊着妈妈的儿童朝台阶奔去,这个明显致敬敖德萨阶梯的段落因为画面缺乏空灵,把超现实的手笔演绎得极为别扭。其它的对比蒙太奇更是粗浅,弹壳上插着一束黄花和自杀的伤员、半块干粮和喝着可乐奔跑的孩子、挖出的地雷变成玩具,对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进行幼稚的点拔,失去了需要含蓄的艺术分寸感。意象倒是充分运用了红叶林、血色晚霞映射下残破的长城,用血红色恐怖联想到战火毁灭的纯真。
16年3月29标的想看,估计那时候已经看了紫日好几次了,这部电影一直找不到高清资源,还是前段时间无意发现在1905电影网上有,这么久了,前天晚上总算有心境看这部电影,可以说冯小宁之前的战争题材的电影在国产电影里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他现在尽是烂片,但是历史自会记住那些好的,非常优秀的了。红米note3富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