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版82年生的金智英嘛!发现冷门佳片,好激动!我愿称之为53年生的陶春。导演的的确确在拍乡土,可片名是障眼法,相当于是马赛克,乡土是表,不平等下的女性自我认知是里。电影没有苦大仇深的性别矛盾,只有不显山不露水的一次次伤害。女主春姐自觉自己是有福的,撑渡船的丈夫勤勤恳恳,儿女双全,乖巧懂事。她生病后因祸得福,可以坐汽车,可以看看翻天覆地的县城。跟闺蜜诉心事一边说自己有福,一边在整理苦瓜,导演铺排细节精准有力。例如,丈夫所有忏悔和补救都无法完成,包括结尾丈夫为完成春姐的心愿,推独轮车载她去看火车,只闻汽笛声回荡群山之中,电影到此结束。与春节形成对照的是杏枝,可怜春姐自觉有福,不愿急着答应婚事,狠狠批判“随你”“随旧的来”的做法。杏枝的角色内涵延申到男友的戏,男友和师父关了榨油坊,去机器厂工作,这里有个妙笔,不太会操作机器的师父跟他打趣,往后我要向你拜师。轻轻一点,从性别平等带到其他关系的平等。乡土一切在快速变化,陶家逐渐劳动致富,乡里修桥代替轮渡,榨油机器代替人力。在一切向前看,一心谋发展的年代居然有性别平等问题的反思,同时进一步暗示政治上的公正平等,如此才有真正的发展,可见80年代首先是思想的不保守,到后来才慢慢只会搞经济了,反过来以为80年代只会向前看。手法并非先锋高明,只是题材超前,当下的思想比80年代保守太多罢了。
谈谈演技,女主角张伟欣,镜头前的气质非常迷人,气质在“有福”的女人和少女态之间朦胧切换,尽管她的少女形象没有刻意铺排,但随着镜头的角度变化,少女的青春活泼似乎就藏在这“有福的”母亲和妻子里面,若隐若现,稍不留神又不见了,天然的皱纹马上回来主导女人的可怜。简单来说,四个字,她很漂亮!漂亮到可以和电影主题融为一体。查了下演员信息,原来张伟欣是李小璐妈妈,可比女儿漂亮多了。
《乡音》
年代:1983年
国家:中国
导演:胡柄榴
主演:张伟欣、刘延、赵越
适宜群体:怀旧爱好者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男性女性要平权!
温柔贤惠的妻子陶春,事事都听从丈夫木生的安排,口头禅就是“我随你”。她本想去看看火车,可是丈夫却说“等大桥通车了再说”,她也就默默接受。陶春肚子疼,丈夫却说“一会就好了”,最多就是买一包人丹给她,对她几乎漠不关心,要是她没及时做饭他还会大发雷霆。这种情况在戏里和戏外都受到了巨大的争议,片中老一辈人都夸陶春温顺守规矩,而那个代表新时代的女性杏枝责备她是个“这点事都不敢做主”的可怜虫。导演创作的最初意图是批评妇女过于依附男性,但效果却是导致社会舆论对大男子主义的抨击。究竟是男性“一点民主都没有”还是女性“像瓜藤一样”令人怒其不争,这都引发了对人伦情感的反思和讨论。
2、优美的散文诗电影!
业界一直都把胡柄榴的电影称为“散文诗电影”,它的情节都很散淡,没有什么明显逻辑勾连,但是生活的韵味却慢慢散发出来。在这个夫唱妇随的典型中国封建式家庭中,人物情感表现得十分细致动人。陶春温柔却又守旧知足的女性特征被传达出来,又由于她自身的婉约特点而具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气息。片中大量的山水情景营造出悠远、深重的意境,令观众被乡野生活中的朴素的人际关系而动情。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怒点
第24分钟,许久也没买过新衣服的陶春正在商店试衣服,这时木生刚好过来叫她。看到她穿新衣,木生却说:“这么高级的料子,种田人一年能穿几回啊?”售货员说这件衣服14块5,而陶春只有5块钱,木生却在一旁装没听到。原来,他是想买几个小猪仔,于是就又把刚才给陶春的那几块零钱要了回去!你说气人不?
亮点
第82分钟,一直想要去看火车的陶春终于有机会实现愿望了。这一次是丈夫木生推着小推车上面载着她奔向通车的大桥,尽管陶春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但是这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结尾,让感情顿时昂扬了起来,也削弱了批判性的力度。
电影中的女主对丈夫千依百顺,逆来顺受,这种“妇德”在今天是要被喷死的。我本来期待她到了最后会为自己做主一次,就像出走的娜拉一样,至少是自己私下远走,为的是实现从小的某个心愿。可惜,没有。
扮演女主的张伟欣有一种纯朴的美,原来是李小璐的母亲,中俄混血儿,也就是李小璐有四分一俄罗斯血统。之前并不知道这么个人,但童年时在乡下,《广东农民报》上连载过电影《肖尔布拉克》改编的小说,而张伟欣就是那部片的女主角。
导演胡炳榴,国务院津贴专家(当初第一次听这个专用名词时,是别人介绍一位很猛的文学教授是拿这个津贴的,那时觉得能拿这个的都特牛掰,可是多年后,一位编剧老师却对这个嗤之以鼻,说他也是拿此津贴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拿云云,有传说一年才评几百人,不知道属实否,如果一年只几百人,那拿这个也是非常厉害的了)。看过导演的《安居》。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二,也是建国后最早的女性主义电影之一。浓墨重山中女性的悲歌,不知道她是苦瓜还是福人,但我知道“海鸟是小姑娘变的”,她的名字,叫精卫,她呕心沥血衔着石子,想填的是那些女人们的眼泪淌成的无边苦海。但是,该片将对女性的哀叹与对乡土破灭的哀愁杂糅在一起,减弱了对男权中心主义封建残余的批判力度。拍这部电影时,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在西方早已尘埃落定,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而中国女性仍然还在眼泪汪汪地生活着,这种与世隔绝带来的时间差着实让人心惊。
一种苦涩。。
那个年代的女性或隐忍、或反抗的是丈夫的肆意使唤和无穷无尽的家务劳动所指向的家中夫妻不平等的地位;而今天教育普及和就业大增的时代,女性有了精致的容貌和对生活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却要抵挡太多诱惑还不时遭遇来自爱情婚姻忠诚度的拷问,究竟哪个更难?
神似六七十年代台湾健康写实主义苦情戏,拍得文绉绉的,假到不行。不如瞧瞧颜学恕《野山》。
假如我是清流水,假如流水换成我
朴实地传达出女性在旧思想里守本分一切随夫的令人愤懑,家里的一把手总想着攒钱,从不为春姐考虑过一丝一毫,直到孩子就快没了妈,可悲之处不只是春姐的命运,温顺如春姐,尚不知自身的可怜,才是最可悲的,不是谁生来就该受委屈,夫妻之间没有谁伺候谁。
最后那段太苦情了。老爷爷有句台词:还是吃农民饭好,颇为讽刺
戴锦华在《斜塔:重读第四代》中写道:“而我们在本文中更容易得到的结论却是:对愚昧的弃绝,固然是对陶春悲剧(死亡本身)的制止,却并非是对陶春的拯救,因为他要以牺牲陶春之美、古老生活之美为代价。于是陶春致死不仅源于愚昧的谋杀,也是对文明的一次必要的献祭。”//“第四代导演逐渐由对现实生活斜塔式的瞭望与规避中的触摸,更深地朝向古老的中国,朝向冲突中的负极——愚昧的世界。”//第四代二期作品 胡炳榴田园三部曲之二 自然与愚昧与女性主义
http://www.56.com/u23/v_NTI3NjIyNjA.html
在揭示愚昧的丑陋荒诞的同时,迷失在古老生活悠长的意趣之中。这使得‘第四代’导演的二期作品呈现出一种矛盾、游移的叙事基调。——戴锦华抓的很准啊
不是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而是过失以后的恍然醒悟,拨乱反正但伤害已经造成,结尾新旧音响的交织。
第四代导演群体,开始了电影语言的革新
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李小璐她妈果然比李小璐顺眼多了。在家时青枝绿叶,出嫁后面瘦肌黄,一回回打下水底,提起来泪水汪汪。
纯。感人。
拍的很细腻,情感真实动人,尤其后半段令人心碎。这种家长里短、真情流露最是能够打动人的。导演用春姐木生,杏枝明汉两对情侣的比对,来说明男权对女性的压迫,倡导女性要有觉醒意识。胡柄榴导演很喜欢刻画这种温婉如水的动人故事。
极具时代特色的电影。虽然配音很假,但情感很真,这片子有中国的乡土韵味。突然明白了老谋子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拍出的乡土电影受到批评的原因了。就是那种小桥流水的感觉才是中国乡村的感觉。
刚记事儿的时候看的这个片,对未来的人生还是颇有影响的,牢牢记住了女人时时刻刻“我随你”的严重恶果。
散文化的纪实手法,诗化历史的态度。想批判却又陷入了对于传统之可爱的缅怀之中。明明代表着开放自由的红衣少女,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轻狂无知。
为女主人公的命运鼻酸过。
女人 中国的女人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