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记忆与失忆
既然是一部平民史诗,那就让我自私的象写日记一样的写影评吧
第一次看到张晓刚的画是在美院对面的地下室里。那个时候我的人生处于混乱之中,总在盲目的奔走,试图去抓住一切已逝的情感。
现在想来就如同另一个人在另一个次元里孤独又疯狂的奔跑,象一个完全和自己没有交集的陌生人。
今天看向日葵,勾起了我对过往自己的回忆。恍然间发觉,自己的生活不是线状的,而是象破碎的玻璃一样,片状的飞逝着。
而向日葵的故事,如此连贯。
作者的妙处在于,看似把笔力放在了整个故事的铺陈上,对中国式亲情问题深入讨论,但对每个细节的描述同样精道。以至于我在看的整个过程中一直处于没触动的状态,整个故事,整个大背景,上一代和这一代,城市的变迁,爱情,艺术。
父亲时隔6年回到家里向阳不愿意叫他的样子
仿如我常年在外工作的爸爸回到家之后我的不适感。总觉得家里多了一个人。 可惜的是,一直忙碌的爸爸与日渐长大的我之间连吵架都没有。 日子在保持着尊重与距离中渐渐过去,之到我离开家上大学,继而出国。我想小姑娘拉着爸爸的手去逛公园的情节在我的故事里终就成为了一个不解的缺失。
地震后所有人在地震棚里做饭唱歌的样子
我想我确实对抗战到文革结束这40年有着一种情节。在我看来这是最激动人心的40年,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可以讲。有太多太多戏剧性的英雄故事,理想主义,人性折磨可以讲。全部都是最最深刻的。
他们吃饭唱歌的那哪怕一瞬间,我想那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理想国,又如同最初的嬉皮,群居的博爱。 当然,事实上是我这个理想主义者想多了。但是不可否认,在那个金钱还没有象如今这么肆无忌惮的说着唯我独尊的时代里,尚有这样一些瞬间能让人泪流满面
没写完~ 明天再接着写吧~
2 ) 沟通的必要
这是一部关于两代人之间代沟的电影。父亲对儿子的管教,一句话来说:“你的事就是我的事”这是一种把孩子当作自己财产的思想,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什么会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因为父亲的生活被人(上山下乡)错误的引导,所以当获得自由身(上山下乡回来)后,要把儿子的未来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画画。儿子的接受是无奈的,对父亲的服从是不要理由的,而且母亲作为第三方并没有起到建设性的作用,所以儿子和父亲的冷战始终没有停止。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如大多数这代中国人经历的那样,儿子用自己的力量反抗,以求在父亲要求的原则下面获得最大的自由,并且想尽办法离开父亲的控制。父亲的威慑力在一天天的减少,儿子等待完全自由那天的到来。可是当儿子成家立业后,生活依然被父亲的阴影笼罩着,尽管矛盾冲突不再那么剧烈。儿子终于在是否生孩子这个问题上,说出来心中的死结,他希望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最后的结局是父亲暂时离开了儿子,反思过去。
黑格尔说:“悲剧是矛盾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从而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沟通始终是解决双方理解不同的最好的方法,更何况是和家里人。不求对方认同自己的看法,但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真实的想法。
3 ) 向日葵(sunflower)
都市化在現代社會產生的衝突,遠遠比其建設所「掩飾」的美好更為多,而且陸續浮現。除了一般的污染外,還有一種被急略而又最為重要的感情因素在內。在《洗澡》中,現代化的大兒子和褪色的父親之間的衝突,所講的就是這種感情要素。父親唯有將感情投射在另一個單純的智障兒子身上,找回都市化下漸漸消失的回憶。
《向日葵》又是一個延伸。張揚再次用種種角色交錯的隱喻,道出都市化下「拆」的文化,「拆」和「建」之間所衍生的畸態和衝擊。你有你起高樓,我有我捍衛舊居,河水不泛井水。被批鬥多年後回家的畫家嚴父和久未見面的「陌路」兒子對壘,即是都市急促建設和歷史文化感情之間的兩難局面。兒子一生都被父親的陰影籠罩,兒子要反,可見故有文化在大時代的衝擊下變得體無完膚,兒子就是代表都市洪流,不斷成長、作出衝擊;父親亦被當權的四人幫批鬥,一重一重,一級一級,亦是一個天理循環,不論角色互換,始終新的變舊,舊的倒毀。
當中有提及墮胎,亦是有「拆」的意象。父親強行逼兒子女友墮胎,有主權控制的意味,到兒子長大獨立,自己決定打掉女友的胎兒,主權已不在父親那裡。一種隨便的文化,無價值的,一一廢掉,因為都市化代表權力、有用,你沒權沒價值,那不要說話。另一段講到兒子寧願選擇跑去看時髦的映畫戲也不願在家畫畫,也是一種都市化和固有文化的衝突。而老父老母為有新房子的假離婚,更令人深思當中的含意。
父親的感情流露,和《洗澡》裡有異曲同工之處。寄情在貓咪和隔門對奕的鄰居身上,都是單向性,但略帶點點回應,從而道出那無奈感。《洗澡》中的老父逝去,被時代洪流煙歿,選擇在彼方繼續追尋,也是一種選擇。沒了貓咪、沒了老鄰,父親最後唯有出走,退無可退,出走可能是一種自我解放,或是如最後門前出現的那幾朵代表老父親舊有文化的太陽花,在全球一體化下和時代並存,則不得而知,沒有記憶的城市,值得深思。
4 ) 精彩使语言那么苍白
张扬的《向日葵》是自己的又一个突破,对细节的把握,对情节的掌握是那么娴熟,浑然天成。成就可以比肩顾长卫的《孔雀》。国内第六代导演的力度和张力以及表现出对人性的描写那种大气,已经达到国际一流导演的水准,要知道,在国内电影环境并不十分宽松的情况下,如此力作,着实令人赞叹。
张扬要表达的东西有很多,感觉像火山喷发一样,把激情燃烧,有童真的怀旧、有青春的祭奠、有父子间的隔阂、有父子间的真爱,夫妻间的爱、以及友情。不夸张不掩饰,娓娓道来,仿佛生活的还原,却又带给我们太多的感触。
记得一位李健熙对电影评价说,作为一部电影你不仅要把自己想象为主角,也要把自己想象为配角,这样你才能完整理解电影传达的信息,虽然年仅30,可也没有为人父,但我却对电影中父亲的感觉深有感触,虽然我的青春远没有剧中儿子的肆意张扬,却也充满叛逆,回首过来,不免唏嘘慨叹,当然也有对父辈的一丝愧疚。包括每一个配角,于红、刘军、小韩、老刘从他们的角度去看,何尝不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
有所获得必须有所失去,生命的历程不能反复。选择无所谓对错,结果也无所谓对错,这只是我们生命的一个历程,服从也好,享受也罢,相信每个看过《向日葵》的观众都会心有所思吧。
5 ) 《向日葵》:来自父亲的注视
文/故城
一
不知道怎么来到这样一片旷野,远处满目的向日葵,金黄色的,总让人百感交集。向日葵叶子的轮廓在阳光中起伏,和天空组成幻妙的构图,我依稀感觉到一股思绪从咽喉涌上来,酸涩的,却是一种感激。
我不愿意将太多的溢美之辞加诸于[向日葵],在它之中,不足同样让人痛心疾首,就像一段音符之中的颤音,听来舒心却总难免有些矫情。张扬以旁外音的设计吐露着作者感情,却否定了影像叙事本身的含义,这种“心照不宣”使得我被两种叙事牵引。而尽管如此,我仍然感激张扬的真诚。被长镜头吸引着,掠过北京的胡同,我感受来自向日葵的注视:那些充盈着父子感情交流的镜头,在各个画面的韵律中产生出一种生命的诗的雕塑感。精致的构图捕捉着阳光下情感触须所触及的边缘,那是种其它方式很难表述的真实空间。正像影片结尾那样,你感觉到了什么?是一种生命轮回的美感,还是一种父子真情的顾盼情怀?
在[向日葵]里我看到了两代人时而剑拔弩张,时而水乳交融,这或多或少也应了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对父子冲突时代的描述。记得[因父的名]里也有这种冲突和和解,但却付出了死亡的代价。苏格兰风笛声中父亲用生命的浩然正气将孩子从丧魂落魄的绝望之中惊醒,信念在死亡当中得到了交替与传承,风中似乎也有了父亲的喟叹,就像黑暗大牢里的明灯,指引着生命的轨迹。[向日葵]的结尾也有这种隐喻,向日葵这个极富象征意义的符号暗含父亲的余音支撑着儿子今后的生命历程,将本片的温情延续。尽管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尾,我喜欢更为趋于平淡的结局,一个生命诞生或者一个生命的逝去,平淡就像粗茶淡饭,但我仍不免被那脉脉温情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岁月就留在老屋那退色的天花板上,回响幼时小巷那青苔斑斑的石径上。这不大像我们无数次温情脉脉地说到的人世,黄昏里朦胧的灯火中,黎明时依稀的光亮里,不知有多少躯壳在这里托生,然后又匆匆消失。
二
儿子是一个感情多变、动荡而又偏执的人,就像张扬的另一部电影[昨天]里的主人公,略带叛逆的情绪被张扬移植到这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当中。张扬的风格也从[昨天]的纪录现实都市一隅转向回顾真情与人物心路历程当中,我仿佛看到[洗澡]中温情世界的回归,这次多的是成长的痕迹。
父亲的缺位是一个时代的结症,它参杂了作者个人的情愫,用一种时而内敛时而激烈的方式娓娓道来,这并不是导演独具匠心的表达,而是在吐露印在儿子身上的某种痕迹,就像我们来到在这个世界时身上的胎记,它与生俱来也从不会磨灭。然而当人们无法找到带来这种印记的父亲的角色后,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阿莫多瓦的[我的母亲]中,孩子的“父亲”早已不复存在,残留下的只是一个半男半女的躯壳,男性话语、父权属性在他的镜头语言里已经完全消失。而[雾中风景]中姐姐和弟弟历经艰辛找寻那个早已从这个世界消失的父亲,父亲的形象如同云雾深处的幻影,他们最终走到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边境线。
北京的胡同虽然热闹、喧嚣,内心却总是空荡荡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都是那样的容易让人坠入空荡荡的浮想之中,心里的节奏感顿然失控。我并不明白这种缺失究竟是一种慵懒的逃遁还是一种空虚的无奈?我曾经试图去体味父亲失位的状态,但每当我触及到边缘便会退回来,因为我发现我不可能在那种状态游刃有余,甚至会恍然不知所措,太累了。
[向日葵]里这种缺位并没有维持多久,父亲很快就回到儿子的生活当中,却引来父与子之间似乎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这种不可调和性却又在父权的强势下变得更为难以改变。影片的前半部分用一种分外厚敛的笔调勾勒出严厉的父亲和倔强的儿子两个形象,将两人的矛盾微微掩藏起来,并安排小河边儿子找不到父亲后脱口而出“爸爸”的神来之笔,感情流露真挚细腻,让观众似乎感觉到自[洗澡]、[那山那人那狗]之后又一次儿子对父亲的认同感。然而,处理两人此时的关系时,张扬拿捏得相当到位,学画过程中拉裤裆和用缝纫机轧手两出戏,可谓对父子隔阂最生活化的表现。随后儿子成长过程中,层层铺垫逐渐展开,父子冲突也接近了最高潮,结尾父亲的离去也就成为父子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后果。
与[那山那人那狗]中父与子的关系不同,刘烨饰演的儿子对未来的向往趋使他沿着青春的足迹去寻觅,虽然两部影片结果一样,都是子从父业,但刘烨与父亲的隔阂在他追逐青春的过程慢慢化解了。都说没有什么情绪可以和时间抗衡,而向阳却在漫长的生命足迹中将反抗的情绪一直维持着。
三
在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中,爱情通常都会加剧两人冲突,[向日葵]中也不例外。向阳被后海边点冰旋转的女孩所吸引,她成为了他的初恋女友。像父亲送给自己一个画册一样,向阳将自己的爱恋也融入了绘画,用同样方式给了于红一本会动的画册。儿子用父亲对自己的方式对待了自己遇到的第一个喜欢的女子,父与子之间感情的认同似乎通过了这种承接仪式得到了默认,然而随后这种认同却被父亲的“残忍”打得烟消云散。特别是在未经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父亲擅自打掉了于红怀着的孩子,使得两人的紧张关系骤然升级。儿子推倒了父亲,母亲狠狠地耳光却换来儿子又一次露宿街头,而这次却给向阳的心灵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一个生命被扼杀意味着另一个生命也要被扼杀,向阳会用自己的偏执证明这句话。若干年后,当父母都急切的盼望抱孙子的时候,儿子用拒绝惩罚父亲过去的“武断”,这种拒绝像是儿子与儿媳结成的联盟在“同仇敌忾”。我姑且将儿子的这种报复理解为倔强,因为父与子之间留存于那一瞬间的至少不会是忌恨,至少画展中一个握手便足以化解一切的隔阂,[野蛮人入侵]也曾有这样的冰释前嫌、这样的淡然,那才是真正的父亲和儿子。
我不知道结尾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什么,没有在一切归于平静时选择颐养天年,没有在一切都释怀后享受彼此的快乐,父亲选择了默默地注视,就像你我刚从娘胎里出来后就暴露在父亲的目光下一样。时光似乎开始倒流,生命的轮回变换着步调将沉淀下来的感情慢慢洇开,我的脑海里闪过往日的时光,自己仿佛乘坐着时间机器,穿梭于这陌生又熟悉的空间。
突然,眼前的向日葵格外刺眼,父亲在凳子那一头,我在这一头,他轻声呼唤着我,我却选择了一支画笔。
……不知不觉中,在一个幼童的心灵,开启一个看似曲折却又分外平坦的道路,留下最初的完好一笔,算是铺了温厚的底絮,自此,无以忘怀。
05/11/08 3:00 原载于12月[DVD电影评介]
6 ) 有亮点,也有不足
此片反映了两代人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也在不停的变化。不过在成长片里,不算太突出,觉得有几个地方不太自在。
1,宣布主席逝世只是表达一种时代特点,有些牵强。
2,孙海鹰的突然离开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谁能解释一下导演的意图吗?
3,觉得整个情节比较平板,父子的冲突总是那一套。 ;(
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叫早早早,你为什么顶着草帽奔向垃圾场~
失忆与记忆:整体性反思
父亲啊父亲
60,70后的人能找到感觉。。。
那个爸爸。。。
向阳。。。。。第6代里算很不错了
陈冲老年演的太差,化妆更是令人发指。孙海英很卖力,导演很投入,被雕琢的痕迹重了些,但我还是落泪了,也许不只是因为这个电影。最后的结局不像中国电影的风格,几个历史事件穿插的太过生硬,还有我想知道在澳洲播放的时候他们能不能理解假离婚和房子之间的关系啊
奇怪太多評論把這片子拿來比《孔雀》,比得了麽?硬傷沒有,明臭一堆。
导演方面四平八稳,没什么问题;另外,演孙海英的老婆是不是一定要搞得像吕丽萍啊,这老家伙就没人治得住?
结尾矫情
很长的电影,感觉看完了就像看了一部电视剧,与我很有共鸣,映射血淋淋的现实,歌颂下一代生命的诞生,不朽的诗篇,只有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才读得懂,中国,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强大呢?
很尴尬又很动情,我爸为了和我抢电脑和我一起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里孙海英递给长大的儿子一支烟,我爸当时问我“你也要一只吗”。
父子关系相当相当相当真实
这就是典型
张扬的这部电影退步了。
陳沖的表演很到位
这算不上禁片吧?还挺温情的。
那做了盛大的姿态来与众人看,却又处处显出器小来,逊于《洗澡》
坚挺的张扬
6/10。每阶段冲突后加一个和解小结,儿时冲突是占据宅院、占据母亲,宁愿挨打不洗裤屎甚至缝纫机、握鞭炮废手来争取个体独立,成年则与父辈安排家业产生冲突,震后树林喊爸爸和沉默看画展两段无需言语的内心感受真切感动,父亲跌入冰湖的温情理解则过于直白,推自行车去断墙处喂猫却落空的小细节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