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格外喜欢他的保姆Aunty Teresa,从开始的无比抵触到后来的无法割舍。你不知道Aunty Teresa用了什么魔法,就使这么淘气的孩子死心塌地爱上了她,影片里也没有再深深地挖进去,这是我眼中这部电影的最大败笔。
Aunty Teresa是真心真意关心家乐的。比处于失业压力的爸爸和处于妊娠期的妈妈更关心家乐,更能发掘到家乐内心的需要,谈话时,她把家乐当朋友一样。但是该教育的时候也会一巴掌就扇上去,丝毫不管这根本不是自己家的孩子。这样恩威并施的方式也许更能降伏住90年代末的青少年们吧,总之就是没几个回合,Aunty Teresa就顺利拿下家乐。
骚年们,可否还记得自己在青春期时对性对女性的那份好奇和渴望?多想了解和自己身体构造不同的那部分是怎样一番风景。可否还记得自己那时候的脸皮是何其的薄?给心爱的女生递一封情书还得偷偷摸摸。可否还记得自己那个时候的撸点是多么的低?要是有一张泳装海报,那不全班男生人手一撸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第一次家乐手臂受伤,Aunty Teresa要帮他洗澡,他死活不愿意。后来拗不过Aunty Teresa,还是Aunty Teresa帮他洗了澡。在此之后,家乐对Aunty Teresa就没有明显的反感和敌对了。不仅如此,他还专门在Aunty Teresa只穿内衣的时候强行闯进卧室,对Aunty Teresa胸部发表观点。第二次受伤的时候,明明只是屁股痛,也不是完全不能自己洗澡,可是家乐却主动让Aunty Teresa帮他洗。洗完了还要背回卧室,期间Aunty Teresa有一句大亮台词:“别碰我的胸部!”
不是说家乐是个小畜牲或者是臭流氓,这只是青春期最正常不过的表现了。换了任何直男在家乐这般年纪时有这么一个真心关爱自己,又青春洋溢的Aunty,都不会错过这种揩油的良机。不知是有意无意,Aunty Teresa的尺度把握得也很好。她没有完全关闭骚年了解女性的大门,所以她会穿着内衣换衣服还让家乐在一旁点评;同时,她也没有再进一步得引导家乐做些什么。当然,如果这样拍,那就是岛国爱情动作片的节奏了。对于一个少年,这样已经足够了,足够缓解自己初生的性欲和荡漾的春心了。所以,Aunty Teresa还是对家乐进行性启蒙教育的人。
Aunty Teresa离开的时候,家乐猛然剪下了一撮Aunty Teresa的头发,回去的路上,他紧紧抓着这一小把头发。家乐对Aunty Teresa的这份感情,好像一杯上好的茶汤,成分复杂却又清亮透明。Aunty Teresa是照顾他的人,是真正关心他的人,是给教他敬重生命的人,也是第一个给他性体验的人。
及其可惜的是,为什么不在这个点上挖深一点?
牛班第五届看的最后一部,本来以为不会好看,才留到最后,没想到这么好!!这才是好的家庭片,真实朴素,淡淡的感动,能感觉到导演在电影中的情感。完全不无聊,涉及的的范围不广,但是在这个范围里面面俱到。没有谴责没有批判,只是展示了新加坡金融危机下的一个普通家庭,还有菲佣的困难处境。
镜头位置恰当,细节非常棒,演员让人忘记是在演戏。主角四人尤其是小孩子真的演得无可挑剔,最佳女配杨雁雁饰演的妈妈是真的怀孕了!女佣来了又走,爸爸失业了又开始抽烟,妈妈也又生了一个宝宝,孩子买彩票没有中奖,家乐和女佣的关系从不好到很好,最后剪下了一缕头发,日子就这样继续平平淡淡地过。
我16岁的时候换了16个保姆,我也是唯一自己知道的从小一直有保姆的人,爸妈太忙,大概是被各种保姆带大,也是和保姆睡同一个房间(有个超可爱豪华的上下铺儿童床),从初中开始到高一都是单独和保姆住在另一个房子里。她们中有人温柔有人严厉有人真的把我当自己的孩子有人只做表面文章,有人我很讨厌有人我很喜欢,有人做饭超级好吃有人心灵手巧有人唱歌好听,有时一起玩儿的开心有时也会吵架,有人走了以后我哈哈大笑有人走了后我嚎啕大哭。新的人来了后马上投入新的生活,当时再不舍不得的阿姨现在也记不住名字,再无联系。但心里一直对她们充满感谢。
我妈妈也会把不要的旧衣服给保姆和员工,她们也很乐意要,我也和保姆阿姨们一起养过小鸡🐥!一共8只,只不过都没有成功养大…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好多小时候的事情啊…
结尾温暖,还是喜欢绝望中有希望的电影。
转自:To Each His Own Cinema
http://onethirdfilm.wordpress.com/2013/11/20/iloilo每一個人的生活基本,都離不開衣、食、住、行。
固然是陳腔濫調,但之所以既陳且濫,亦因這是世間不變的事實,
日常習慣,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反映人的行為與心理,聚集成群就是社會的發展面貌,
《爸媽不在家》鏡頭的觀察就在97金融風暴的一個中產家庭,
從每天恆常的相處態度轉變,漸現暗湧的戲劇衝突,關鍵就在於衣食住行。
[下文含劇透,請留意]
衣
媽媽對初到步的女傭既要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區別,
又要顯示自己不刻薄,對其有所關顧,
將自己不穿不要的舊衣服送給她,就同時兩全其美。
那一個大膠袋裝著的,就算不合身,即使款式殘舊,
對於來自菲律賓的Auntie Terry而言,她亦不會亦不敢去在意。
然而,當兒子許家樂為她從舊衣服中挑選給她試穿時,
那代表了一份接納,是在關係上的地位確認,
這當然亦被媽媽看在眼內,
亦因此當她看到Auntie Terry穿上自己的衣服時,反有不是味兒之感,
同樣一堆的身外物,在劇情中見證著 Auntie Terry 成為家庭中的一份子,
又暗藏了一個母親從「看不起」的眼光過渡到與兒子感情受到威脅的憂慮。
衣,除了指遮蔽身體的布料外,還可以引申為修飾表象的工具,如化妝品。
Auntie Terry 嘴唇上的顏色,進一步成為媽媽被取代的視覺警示,
直到「見家長」事件,怒火終於爆發,亦源在看到的一身打扮上,
媽媽未必聽到 Auntie Terry 七情上面的求情說話,
但門一開,擺的是什麼姿態,恃的是什麼身份,衣著一目了然。
有了外傭,媽媽就不需每事上心,洗燙衣服都可託付 Auntie Terry,
造就了爸爸的秘密,得以一直在表面隱瞞下去,
因為每晚的制服,可以自己親自清潔,
從而建構了另一重爸爸與傭人的信任關係。
在後來坦承一切後,媽媽的第一句亦是請纓拿制服去洗,
這種生活化的點滴,流露了沒有宣之於口的愛,沒有溢於言表的溫柔。
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亦是一種戒心的提防。
在家中可以坦蕩蕩,但傭人面前只穿內褲還是會尷尬,
只是直到最後,抽煙也可一起分享,
爸爸不再介意自己的衣著,最後一場與 Auntie Terry 的單獨對手戲,
就光著身子與她在露台盡傾心事了。
媽媽有舊的漂亮衣服,爸爸有新的工作制服,
那對於家樂有代表性的時刻,就是他除去校服,一絲不掛之時。
因為手受了傷,洗澡的不便,讓家樂向傭人求助,
兩人隔膜的消弭,就在她為其身體洗刷之時,
Auntie Terry 頭向前傾,家樂就說了句「頭很臭」的戲言,
這個建立感情的開端,亦成為離別前不捨舉動的伏線,
因為那根頭髮,是曾經靠得最親密的氣味。
–
食
開場的飯盒是聘請傭人的引旨,
之後家樂不肯進食媽媽所煲的粥,
卻又要吃 Auntie Terry 所買的零食,
成為壓抑的妒火蔓延之始。
這段「三角關係」的高潮,正在於桌上所吃的「雞」。
家樂生日,媽媽買來炸雞,因他從小就愛吃,
卻在不知不覺間,口味改了,曾經親近,今天驟覺疏離,
於是媽媽一口咬著死的雞肉,兒子與傭人卻在與活生生的小雞玩,
此起彼落,「失寵」的情境在這幕迎來了高峰。
「雞」在同一場亦帶來父親補償給兒子的意義,
事緣是爸爸發脾氣扔了家樂的玩具-電子雞,
後來在看電視時靈機一觸買來了寵物雞,
這一下子鬧哄哄的熱鬧滿足,
與早前車內前座吵罵、後座不作聲的張力,立見強烈反差,
亦是一死一生的巧妙暗喻。
正因這次生日的戲劇力量如此強烈,
之後再一次、又一次的飯桌戲,
每一餐吃雞,都自然地刻劃了家樂的心境,
告別曾共對的小生命,預示了結局,亦是長大學習負責任的階段。
Auntie Terry 照顧家樂,家樂照顧雞隻,最終都會成為過去式,
當然對於曾經養過的雞,被吃掉的下場還是較殘酷吧!?
除了雞,還有翅。
酒樓上沒有多出的位子,Auntie Terry 只有坐在預訂房間之外,
但家樂卻親自為 Auntie Terry 帶來食物,
互相餵食對方吃翅的場景,
熱鬧的親戚互相敬酒間,媽媽的注視眼神是朦朧的背景,
一個鏡頭就捕捉了兩者的距離分野。
–
住
當陌生人突然要跟自己同睡一房,任誰都會有所反彈,
Auntie Terry 寄人籬下是逆來順受,
但家樂可算是寵慣的大少爺,當然就有撒嬌的權利,
兩者都不甘願,後者的真性情卻在放大並誇張了的肢體語言裏,
更突顯前者的委屈與不好言說的不適應感。
下這道命令的,是媽媽。
這自是她認為理所當然的處理方式,
但她是刻意安排,還是忽視了兒子的需要?
懷胎十月的苦楚,每天協助解僱員工的壓力,
是否已把她覆蓋得透不過氣? 是無暇去細想嗎?
就連兒子跑進媽媽的被窩中,都因太需要休息而忽略嗎?
至於住在二樓,就因著喪禮儀式聲浪過大,
引起了夫妻間有微言的一段小風波。
因為照顧老人家,所以選擇低樓層,
怎料年老體弱反需照顧,及後更與世長辭,
這一筆埋怨,翻的是歷史的帳,
爸爸正在想的,卻是目前的金錢煩惱,衡量抵押房產的需要。
房子既是每天都要住的,每日都要面對的,
於是,噪音的缺陷,還債的憂慮,
無時無刻在提醒著這個家庭的潛在裂痕。
電影沒有提供出口 (即使夫妻在目前有一致的目標),
根本問題未有解決,亦沒有任何之後路向的線索提示,
從寫實影像中觀照現實社會,並作想像思考,就是如斯。
–
行
之前的大都在室內發生,只有「行」是走出房子外的生活描寫,
大量的近鏡跟拍,都是一路的跑呀跑,在追趕著。
Auntie Terry 要盡忠職守,緊追著家樂的步伐,
但她總不比他快,唯有他出了意外,才可以趕上。
媽媽都有奔走的時候,目標也是家樂這孩子。
接到學校電話,她就不得不放下手頭上的工作,來看看家樂發生什麼事,
只是因著工作而耽擱步伐,就見其工作高於家庭的牽絆;
爸爸也在駕車不斷走,但他卻失去了重心,不知方向,
車輛的代步,曾是社會地位的肯定,也是其自尊的捍衛防線,
後來送往垃圾場,就標誌著放下過去光輝的重新起步。
兒子駕的是單車,他卻朝著單一目標進發,
想把這既非親情愛情友情的一份感覺,好好的保存,
只是長大過程中,並非所有事情可如願以償,
即使明知那是值得爭取的,但最後還是會撲個空,失了望。
走路,串連著《爸媽不在家》中導演童年的細碎記憶,
不論是路過別人的祭祀儀式,或是反叛過的校園歲月,
或是與曾經最親密的傭人走過每一段的路途,
斷斷續續的片段式,是牢記在腦海的難忘印象。
当年这部名不经传的新加坡电影在台湾金马奖上以黑马姿态击败蔡明亮的《郊游》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获得最佳影片大奖,在令人感到咋舌之余,也不得不钦佩金马奖对新导演的独特眼光与大胆推崇。再加上当年的评审主席是导演李安,自然更令人无法忽视这位来自新加坡的80后导演陈哲艺。
影片部分内容源自导演小时候的亲身经历,据推算是90年代中后期,亚洲金融风暴之下,东南亚国家遭受经济衰退的大环境,这个重要的时代标签被巧妙地融入到剧本里。最初这个阔绰的中产家庭雇来女佣照顾儿子,之后一家之主父亲遭遇失业,欠下债务而不得不变卖车产房产;母亲所在的公司也经历着令人提心吊胆的裁员大潮,最后这家人因无法负担而不得不解雇女佣。从女佣的出现到最后离去,暗示着这场浩大而无形的金融危机给新加坡中产家庭不知不觉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阵痛与影响。
中产家庭的危机故事我们看过很多,但是这部影片的核心却是讲述儿子与女佣在相处过程中逐渐打破阶级隔阂而产生友爱亲情的过程。导演用精准的场景调度(从家中到外界)记录下中产家庭生活的细致点滴,摄影机用中近景画面捕捉到人物的真实感与意想不到的幽默感。这种拍摄方式对演员表演相当苛刻,然而在导演的指导下,几位实力派演员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无论是举重若轻的父亲,还是心思细腻的母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最出色还要数小男孩与女佣的对手戏,两人从最初互相对抗到之后冰释前嫌,再到结局小男孩将女佣当作母亲替代者,流露出恋恋不舍的感情,令人动容不已。初次演戏的小男孩出乎意料地将青春叛逆期的调皮性格与养尊处优的身份特征演绎得栩栩如生。
这个刻画女佣与雇主小孩关系的题材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去年横扫影坛的《罗马》,两部作品里女佣都陪伴着雇主孩子的成长,同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付出关怀与爱心,逐渐产生出堪比母爱的感情。这种超越血缘与阶级的感情无疑是影片着重表达的主题。最后一段记录剧中女主角在产房生小孩的一幕,尽管像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节,却以精准的角度再次呼应影片的核心:母爱的伟大。
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爸妈不在家》得到了阿涅斯瓦尔达为主席的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评审团的一致肯定,成功摘下了今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即最佳处女长片)。戛纳效应也让《爸妈不在家》获得了金马奖的青睐,一举夺得最佳剧情片。
电影讲述了在1997年亚太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一个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起落。因为家中的孩子家乐离经叛道,在学校和家里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怀孕的母亲只好雇了菲律宾女佣Teresa来照顾他。父亲的失业让这个家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与此同时,Teresa与家乐之间也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友谊。
陈哲艺在法国《世界报》的访谈中坦言自己正是在亚太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长大,自己的家庭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电影中所描绘的家庭的情况类似。虽然《爸妈不在家》有着很深的自传烙印,但是导演并没有满足于私人感情的表达,而是借用电影这一手段反思新加坡的种种社会制度。
《爸妈不在家》的主线无疑是家乐与菲律宾女佣之间随着故事展开而发展出来的友情,甚至是亲情。女佣和家乐建立起来的关系看似亲密无间,但却在家乐的家人的最后通牒下显得如此脆弱,终归无疾而终。陈哲艺也反思着这样一个问题:与家庭之外的人建立起来的亲情,为何如此脆弱?当然,我们可以从电影的故事中找到回答:正是因为爸妈的“不在家”才给了处于家庭之外的人(Teresa)机会与家乐接近,并孕育出了一段让两人在人性层面都有所提高的友情和亲情。虽然家乐从一个“孩子王”成长为了一个有责任意识的孩子(片面的成长,因为家乐的成熟只限于对Teresa),但是爸妈在长期缺席之后在家乐生活中的出现为这段关系画上了问号。另一方面,身为人母的Teresa来到新加坡为的是赚钱与远在菲律宾的孩子团圆,尽管Teresa从家乐的身上体会到了陌生世界对外乡人的温暖,但与家乐的关系更大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雇佣关系的职责。
除却故事给我们提供的答案,我们也可以从时代、社会背景中找到导演所思考问题的回答。导演所思考的问题正是这个等级严明、体制生硬的社会所具有的病症。陈哲艺坦言新加坡的社会就接近这样。社会的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即使是不成功的人,也竭力维持自己成功的表象,这给了那些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的人和他们的家庭持续的压力。这样的结果是,社会确实繁荣了,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每个人却都是不幸福的。我们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这个社会的各种缩影。父亲被辞退了之后,为了维持自己在家中的地位,只能不向妻子坦白。但他自己却承担着极大的压力,不断寻找工作的同时用香烟来麻醉自己。而母亲,在自己的“角色”被Teresa取代之后,尝试着给自己的孩子跟多的注意,试图能够在家中维持住母亲的形象与权威,最后只能以将Teresa驱逐来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位置。Teresa和家乐显然是这种权威的受害者,家乐无法找到和Teresa一样能给予他温暖的人而Teresa则不得不重新投入到新的环境中赚取回菲律宾的船票。
但是陈哲艺很聪明得选择了自己的态度,他不评判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而只给予了他们每个人一种状态,一种不幸福的状态。在他的电影中,陈哲艺尝试着让感情带领观众,人物的细小眼神、动作都提醒着观众他们的感情、存在状态。不管是喜悦、悲伤,我们都在这个新加坡家庭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邱金海在《和我在一起》中的感情传达,一种对人物肢体语言和眼神的关注,从而牵动出的感情、完成的感情表达。另外,《爸妈不在家》难免不让人想到杨德昌的《一一》,同样的孩子作为主人公,同样的成长、社会批判主题,同样的让人窒息的感情。但相比之下,陈哲艺似乎选取了一种更为残酷的基调,在《爸妈不在家》中,陈哲艺用更接近现实的笔触描绘了新加坡社会的现实,在描绘日常生活时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这些都让观众更加接近电影中不幸福的人们和他们的情感,感受到《爸妈不在家》中所蕴含的力量。
文——马西
1997年经济危机背景下,新加坡中产阶级家庭的挣扎,及淘气男孩与菲律宾女佣Terry的相处。雇佣关系中有冷酷,混杂温情,冷峻丰富,有杨德昌《恐怖分子》、《一一》感(妈妈有点像金燕玲)。怀旧道具细节:BP机、电子鸡、随身听、王杰《一场游戏一场梦》。电影来自陈哲艺亲身经历,Terry在他家工作八年…
还蛮不错的啊,怪不得李安会喜欢,其实有点像台湾电影。讲了家庭,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讲一个有灵魂的小孩跟这个世界的关系。
是母亲,是姐姐,更是情人。所以转变才在浴室,性的暗示。不过相比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亲情这条线反而在其次了。关于一次曾经的回忆。三星半
金融危机时我正和家乐一般年纪,影片细节做得格外出色,就算发生在东南亚小小的新加坡,许多地方我都感同身受。导演想说的既有社会的大环境,也有家庭内部的小情感,虽然感觉由于冲突较少各处都没有挖至最深,但谁的生活会每天都那么抓马呢?演员们很棒
不确定值不值得金摄像机,但的确是部惊喜佳作。一个普通家庭遭遇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故事,压抑无奈但却不悲不哀,反而满是小幽默和人情味,在绝境中寻找乐观和希望。更优秀的是这样一个本土故事居然能穿破时代和文化隔阂,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被感动到。
女佣丢掉晾衣杆-邻居跳楼自杀-母亲打辞退信-父亲求职失败四个连续镜头印象很深。开入死胡同的车知道转向,生活却没那么容易继续向前,[希望在于自己]的话是不假的,留下的最后一只鸡和新生的baby算是给电影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
故事很平常,张力很强大。影片散发着浓浓的戛纳范儿,信手拈来,自然流淌,水到渠成,捕捉不经意的细节,反观内心汹涌的情绪。与此同时,导演又极其克制地掌控着叙事的节奏,保证了影片从始至终的连贯平衡。许家乐,一个孩童,奉献了超越年纪的高质量演出!
电影院里拉个片。最好看的是:爸爸扔了他的电子宠物,买了一箱真鸡回家。
转场有点问题,只是因为剧情太平淡所以负负得正,看上去不明显。作为处女作节奏很不错。“Your hair is very臭”,新加坡的中英混杂is very有趣,这个film让我眼界大open,以后多find几个狮城人talk一下。
有些缺陷,个人觉得最大问题是金融危机这条线超越了菲佣与男孩关系这条线(菲佣与男孩的关系后段发展变弱,金融危机这条线却逐场加强)。但不妨碍这仍是一部好电影,尤以处女作而言,其中使用的一些技巧尤其成熟。我没看过《郊游》,但与金马另外几部最佳电影比,我觉得这个赛果很公平合理
狮城杨德昌。在对人物的刻画,情绪的把握以及危机下的暗涌的描写等方面,三十岁不到的陈哲艺已然有了一代宗师的影子。其实家庭片有些元素是如出一辙的,菲佣让人想到《细路祥》,母亲角色信仰的缺失(宗教或成功学)则对应《一一》,事业不如意的父亲角色也有NJ的影子。
整个家里只有女佣知道“你还嫌你们家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作为处女长片相当的从容。
小男孩和保姆全是手持跟拍,爸妈的镜头大多是固定机位。镜头设计很精巧。“我讨厌看得到笔触,我一边在要求精准,一边把这个精准抹掉。”但有些东西真是抹不掉。
拍得太暧昧了。害我觉得女仆和小主要不伦。
七八成的新加坡片都在贩卖新加坡式华语(英语)笑料,难得看到一部比较扎实沉稳的中产阶级家庭题材,其中不乏细腻、敏感和锋利之处。世间并非只有桃姐情,萍水相逢,亦有动人之处
爸媽不在家?爸媽一直在家,可是,走進家樂生活的到底還不是他們。。。
作為處女作,這是今天看完幾部入選金馬最佳影片裡最愛的一部。導演不高明卻很聰明地摒棄了所謂個人美學,不疾不徐又充滿了真誠,除了道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還帶出了國族、階級、經濟、教育、社會各種問題,不過火,很溫暖。我也在裡頭回憶了很多自己的回憶,很美好的電影。
渗透到纹理的地气让这部带着自传痕迹的电影让人毫无自恋的感觉,反而跟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一起在经融危机的大潮里扑腾挣扎。可惜就如台词一样,there is no room for God,温情也把更尖刻的批评挤压掉了。
头一次在影院里看新加坡电影,片子节奏控制的很好,摄影流畅选取的角度巧妙,真实,揭示但是有所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