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近尾声的部分,我一直在想,究竟是孩子治愈了亚当,还是亚当治愈了孩子。后来我突然领悟到,其实他们谁都未被治愈,孩子的痊愈明显牵强,而亚当,无欲无痛的日子真的就是健康的生活吗?凡是有过那个噩梦般经历的人,都永远无法摆脱集中营指挥官在他背后的阴影。而电影给出的结果多少有向市场妥协的痕迹。没有看过原著,但我揣测,小说应该更阴冷深刻。
无论如何,从一个集中营幸存者战后生活的角度来剖析、反思纳粹的黑暗和人性的险恶,这个视角还是比较独特深刻的。何况那不是一个人的经历,是一群人。在我看来,那座沙漠中的疗养院更像是一座坟墓,那里居住的人们,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群行尸走肉。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就是纳粹留给战后社会的礼物,如一根刺,哏在人类的心灵上,时刻以警醒着健忘的人们。
杰夫·高布伦虽然上了几岁年纪,但是看着却相当面熟。仔细回想,原来是80年代经典科幻恐怖片《变蝇人》的男主角!本片又是一部有关二战题材的作品。被誉为“最幽默德国人”的犹太裔喜剧演员亚当,遭到纳粹的无情逮捕,更兼妻女遇难,生不如死。由老牌影星威廉·达福饰演的纳粹军官,把亚当当做狗一样折磨。而亚当终于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他甚至凭借自己的特殊经历,在后来的精神病院中,辅导救治了一个“狗孩”。遇难者虽然不幸,而幸存者其实更加艰难。
小男孩不知道自己是人
男主以自己的痛苦为别人的痛苦 以自己幸福为别人的幸福
为何要让狗学着站起来还拯救了自己
影片里这个很变态的设置
生而为人
被迫做狗
生而为狗
你打着救赎的旗号来让我站起来
不知道是我无知还是我无知
令人反感
子非鱼严知鱼之乐
你看到我的痛苦或许是我的快乐
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巴巴爸爸
金庸的《碧血剑》里有这样的情节,会友镖局的总镖头闵子叶为卸任的丘道台保镖回乡,闵镖头贪图丘家二小姐的美色,要在押镖途中设计杀死丘道台全家,然后将小姐占为己有。不想这阴谋被准备劫镖的金龙帮帮主焦公礼听到,焦帮主对闵子叶的无耻行为深恶痛绝,于是将其杀之而后快,为武林铲除败类,才引出闵子华率众为兄报仇的故事。
原先,闵子华并不知道自己的哥哥是因为“图色害命”被杀,但在闵子叶的恶迹大白之后,他也自觉理亏。同时,众人皆认为闵子叶“死得其所”。
这样的情节,与情与法都讲的通。其实很多武侠小说中都有类似的情节。总有人因为“不良作为”而被“逐出师门”,甚至落得“人人得而诛之”的下场。闵子叶是被武林抛弃的人,他并不冤枉,那么他被抛弃也是应得的下场。这结论是道德和法律(武林中人讲帮规)体系下正常的因果关系使然。
但如果那“不良作为”是无奈之举呢?如果那“不良作为”并没有伤害别人,那么那个有“劣迹”的人还应该被抛弃吗?
说到无奈。平民被无端裹入战争,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本能的向着生存的方向靠拢。为了活下去,人们会可能放弃与吃喝等生存底线无关的东西。放弃尊严,甚至人性。
电影《苏醒的亚当》是取材自二战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当年老的亚当安详的生活在特拉维夫,那时,他“不再关心自己的内心,情绪不再高涨,不再抵抗病痛,不再赴汤蹈火,没有真正的快乐亦或悲伤能够时刻映刻在内心,平静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礼物”。那时的亚当已经“苏醒”,时间和在幸存者收容所的生活治愈了战争带给他的创伤,但世上也再无亲人。当他平静的坐在窗前,很难想象曾拥有的美满家庭和开心事业的亚当,这个有魅力的男人,也曾被无情的抛弃。
二战前,亚当是马戏团的演员。亚当会表演杂耍,会说段子,还会拉小提琴。亚当很有魅力,也讨人喜欢,女人们都爱他。他的不幸是生错了年代。如果生活在现今,他可能是一个著名的脱口秀主持人,魔术大师,喜剧天才。但是没有如果,战争随之而来,亚当一家被抓进集中营。曾是亚当观众的纳粹军官柯林成了他的主人。那一年,亚当晚上住在狗窝里,白天带着狗链,他成了柯林的宠物狗,开心果。那一年的非人经历是亚当劫后余生中所有痛苦的根源。
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在当时可能只是生理上的,而真正让人发疯的内心创伤往往在战后才显现出来。战后,亚当在集中营做狗的经历已经天下皆知。他曾与大屠杀幸存者收容所的医生有过约定,永远不要在收容所见到狗。后来,亚当寻找大女儿长达四年,女儿却因为父亲在集中营的“劣迹”而选择回避。最终,女儿因此郁郁而死。
女儿对父亲的抛弃是电影在逻辑上的最大问题。一个人被别人抛弃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那个人是自己的亲人,是女儿。女儿的抛弃导致了亚当对自己的完全抛弃,也让他被迫再一次回到收容所接受治疗。但我想,亚当在集中营为求保命,而被迫做狗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如果非要有尊严的选择的话必然是死路一条。在生存面前他选择放下尊严。这是绝对错误吗?何况,亚当的选择并没有伤害到别人。而且他无时无刻不再惦念着自己的亲人,他一次次在“主人”面前“撒欢”就仅仅为了自己吗?再何况,女儿自己也经历过集中营的生活,在那里恐怕用“人如蝼蚁”来形容也并不为过。她为何不能体谅父亲当时的无奈,反倒将他抛弃呢?
亚当再次回到收容所接受治疗,电影完成了对他的救赎。在与“狗孩”大卫的相处中,亚当用曾经不堪生活换来的经验与其交流,让大卫从狗变回真正的人。虽然,亚当不可能改变被抛弃的事实,但在电影结尾,生活和时间让他变得安详平静,而那是一种苏醒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那个喜剧演员的故事:有个病人去问心理医生,说自己不开心,压力大。心理医生说去看一下城里那个喜剧演员的表演啊。这个病人说,他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这部电影就是这个“喜剧演员”的故事,只不过把时间安排在了二战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我们生来痛苦,所以需要喜剧演员,他能带给我们快乐,在那个年代,人人都生活在痛苦中。
在电影里谁又是正常无病的呢?!人类在互相安慰,互相治疗。电影中病人与医生的界线很模糊(亚当是典型代表),你见到的那些没在研究所的正常人都是痛苦的,也许因为我们观者本身也是病人,特别是神经方面的病,哪个神经病人说自己神经了呢?
主角叫亚当,就此名字来讲,我更相信是指没有听上帝之话的那个人的化身,在那么大的苦难中,上帝也没有睁眼来看世人,亚当只想快乐的活下去,那个研究所是另一种“伊甸园”,最后他走出那里也许才叫做苏醒吧。
风格在插叙中把故事讲完,当亚当在女儿坟前做出喜剧表演时那份感觉无法想象。想像他的女婿一样走看,可你还要看下去,那就是这部电影的感觉!
喜剧演员无尽的欢笑背后,都是眼泪。
【UCCA云观影】在拯救中相互救赎。除了视听语言的黑白与彩色转变,影片用光太赞,光亮直接影响人物内心深处。人与狗相互转换,三只狗:亚当、男孩大卫和女护士。女性依旧成了男性掌控的玩物,她走进不了亚当的心中,唯有男孩是他的镜像,他转换他实则转化自己摆脱纳粹军官的阴影,男孩救了亚当2次。人物从小丑的喜悦转向悲剧,笑成了肌肉的习惯动作。大屠杀题材不自觉对比《美丽人生》、精神治疗题材对比《禁闭岛》,人性的重建还有现代性创伤,电影对于我也是自我救赎:我们在快餐时代来来回回受到伤害,汲取知识之多,无法辨别黑白,人性的灰色地带让我们辗转痛苦,什么时候可以独自战胜“军官”阴影,双向拯救让自己产生怀疑。最后接受自己成为一个普通人,没有情感波动看淡一切,可是我们还得经历多少爱才能达到豁达?
纳粹后遗症,有些段落倒是想起了野孩子,这种电影实在太压抑了,
深
终于找到了!!
结尾表现力不够呀 可惜
过于沉重啦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懦弱善良变态疯狂,冷酷无情笨拙张惶,三个演员真是不二人选。剧情方面,字幕差些,无法理解细微,不过不影响砭入骨髓的压抑愤懑气氛。。。
很强大的黑色
灰色压抑~想看Adam下错了...真受不了,最让我压抑的俩男人都出现了~恶心死我吧...
人类动物园
战争后遗症
纳粹后遗症
昏昏欲睡,对不起。小说应该不错
可怜的犹太人......
人可以被当成狗,狗也可以回复成人。是亚当的人性在苏醒,还是亚当的人性在泯灭?从纳粹后遗症的角度,来重新反思二战反思纳粹的作品,很有新意,但影片却略显做作。
或许,笑容才是最令人心碎的表情
6/10。两个时空的前后交代往往没有照应,镜头几乎是独立存在的缺乏观众对剧情的读解,除了用黑白、旧黄、彩色分别代表不同年代之外视觉风格毫无特点。亚当试图通过羞辱“狗孩”激发他做人的尊严,治疗过程也是重回自己的创伤情境,战后选择活着与心魔抗争。以小丑颜面幻象仇人的戏即无震撼也无惊异感。
故事的切入点很棒,但整体比较做作,没有电影应有的美感。
一部独特的关于集中营幸存者的故事,有点美丽人生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