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本
2021-06-05 23:40
以个人视角缩影历史,短时剧情向(近似24小时)高潮迭起,关系错综格局有境界,有调研有创作、兼顾叫好叫座的小成本(看起来,未查到确切)佳作。剧本节约高效,发挥英戏擅长的角色设计/人物塑造、情景烘托、铺垫严谨,镜头交代现场感真实,选角有用心,配乐作曲背景相关。(imdb首显review将戏剧背景交代得清楚简明——对历史背景时间卡口的选择也很有功力。)
不出国、看去同人种、语言互通、彼此有互动、有怜悯的活生生的人,却要互相厮杀、互相出卖、互相提防,故事中能感觉到人的人性并没有泯灭,理智和思考并没有消失,但人群中最纯真可贵的往往最先成为牺牲品,群体情绪一放进场景就要失控……可以看出本片(基于历史调研和艺术创作之间平衡)对历史事件的归因:①警军不一致、警军军纪对比鲜明——不论调入军队如何,至少当地警察线是已经进入暴力虐待状态的(如著名的监狱实验中的狱卒)②军队支援是否恰当?军队指挥缺乏经验,出战策略失误:对当地了解、准备不足,只能依靠当地警察却不知对方底细,无对等平民武器(胡椒喷雾等当时应该未发明)、不拿盾牌直接配枪(历史照片中的英军则主配盾牌和头盔)③冲突平民中人性并未泯灭(甚至有人敢站出来制止防事态恶化),宗教/种族仇恨只是引子,扩大的武器、企图从中谋利的派系争斗才是暴乱不可收拾的罪魁,后者一次次把主调引向对抗④冲突阵营、派系分化、官僚层阶、左右逢源为保自身的卧底……这些天然倾向于对抗、扩大人和人区隔的身份藩篱,将故事主人公这种第一身、基于个体的接触扼杀在了最初阶段,倾向于“人”共同性、个体间互相了解、化解前嫌的可能性也一同埋进了坟墓⑤英当局策略态度问题:仅以片末军警上司的处理手法,折射英高层方针的倾向(分化对方阵营,转移问题)——实质双方无异,都由并非想解决问题的力量占了主导,如此构成历史症结……反观1998年(协议签成)至今天的现状,可能还是得“发展是硬道理”转移注意、“找准(隐藏的)主要矛盾”……?
便如朝鲜的南北分立是韩国电影经久不衰的题材一样,爱尔兰独立战争以及由此衍生的北爱尔兰内战也始终为英伦影坛所青睐,并诞生了不少优秀的电影。比如1996年的《迈克尔·柯林斯》、2002年的《血腥星期天》、2006年的《风吹麦浪》、2008年的《饥饿》等等。2014年,法国导演扬·德芒热执导了《迷失1971》,在当年的英国独立电影奖上收获了多项提名,且摘取了最佳导演奖,为这一题材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关于北爱尔兰内战的背景,这里再简单地捋一下。上世纪二十年代,经过爱尔兰人民的浴血奋战,爱尔兰在独立战争后终于以「爱尔兰自由邦」的身份从英国分离出去。然而,由新教徒占优的六个郡组成的北爱尔兰因为担心在天主教徒占优势的爱尔兰中成为少数群体,故此选择退出爱尔兰自由邦,留在大英王国之内,这便是「北爱尔兰」地区的由来。但问题又来了,就算在北爱尔兰中,也有信奉天主教和新教的两个派别,于是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内战,同时还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英国和爱尔兰也拉了进来,形成了四方交错的复杂局面。
与大多数以爱尔兰(北爱尔兰)人作为主角的此类题材电影不同,导演将视角锁定在一个英军的新兵蛋子身上。事实上,许多反战电影的主角都是入伍新兵,最著名的当属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和迈克尔·西米诺的《猎鹿人》。往往在新兵身上,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精神与肉体、人性与人生的摧残戕害。在这一层面上,《迷失1971》别无二致,加里作为一个刚从军校出来的新兵,很快就体验到了贝尔法斯特局势的凶险无情。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英国军人,他不是这场战争矛盾主体(代表天主教徒的民族主义者社区和代表新教徒的联合主义者社区)中的任何一方,而是代表英国政府前来维护秩序的中立派。正是藉由这么一个身份,影片才能站在一个较为中立和客观的角度来表现北爱尔兰内战各个层次、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
反映到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群像。除了加里这名新兵,还有当地的老百姓、极端主义者、军方人士等等。这些人之中,有被战争蒙蔽了人性的平民,比如早熟的孩子和凶残的少年;有仍保持清醒的义人,比如一个医疗兵出身的中年人及其女儿;还有心怀鬼胎的投机军人,比如加里的上司和当地组织中的成员。可以说,对于一个新人而言,贝尔法斯特犹如一个波诡云谲、深不见底的漩涡。
因而,在这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刨去几次小规模的冲突,反而惊悚和悬疑的成分占据了大部分。在一次维护秩序的过程中,落单的加里眼见着自己的战友被爆头,既没有武器、又与大部队走失的他只得在天主教徒的街区里开启「加里快跑」的亡命模式,一边要在危机四伏的街道上提防极端分子,一边又要在敌我难辨的各色人等中擦亮眼睛。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言道:「在战争中我观察了好久,并没有看到所谓神圣、光荣的事物。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就地掩埋。」加里是不幸的,当兵没多久就经历了「屠宰场」的恐惧和荒唐,在生死边缘走了一圈后再也不想去触碰这狗娘养的战争。但加里又是幸运的,战争中第一个被扼杀的是真理,第二个被扼杀的或许就是人性,加里在还没有丧失人性前回到了英格兰与弟弟团聚,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值得庆幸的事情吗?
♑
全片紧凑,男主在愤怒的人群之中逃离 目睹战友被杀时的绝望让人身临其境,可影片没能成为《全金属外壳》式的经典,就在于年轻的导演还相信爱能化解宗教矛盾根除暴力,却没冷酷现实到底。所以,库布里克的美国大兵杀了越共少女,而年轻的英国大兵却在爱尔兰少年的善良中侥幸存活,但可惜的是,前者才是战争和人性的真实写照,而爱尔兰的真实历史让我相信后者只会是导演的一厢情愿。
剧本工整有力,没有一场废戏。出场人物的态度好似排成了一条线,从最极端到最中立完全顾及,刻画既简洁又深入。整个故事放大到历史背景,就只有爱尔兰自己人在内斗而已。手持摄影虽稍微有些过头,不过和配乐一起给了惊悚感十足的场面恰到好处的陪衬。
奥康奈尔是个好演员。应该留胡须
'The Troubles'。。Part of British Army 黑歷史??
爹不亲娘不养的男主……读了影评补了点历史知识,时局真是太复杂啦!巷内枪战的那一段落印象深刻,配乐妥帖。
非常简单的故事,却制造出了强烈的紧张感和带入感。手持摄影发挥地恰到好处。杰克·奥康奈尔怎么总演这么悲催的角色。
如果《风吹麦浪》把革命中的众人群像塑造出了新高度,那《71年》就是把生命可能在分秒间被结束的恐惧表现出了新高度。戴着耳机看被突然吓傻两次,全程手心出汗,摄影尤其好(尤其是街道迷宫追逐和燃烧瓶两处的手持)。Jack O'Connell这两年演技全面爆发,相当看好他啊。
看完贝尔法斯特想起还有这么一部片没看呢,上世纪末的类似题材电影都是大热话题,这几年声浪越来越小了。爱尔兰已经成了避税天堂代英也不和欧洲玩紧跟美国大哥,北爱以后会变啥样?
勉强及格,很勉强。电影开场的二十来分钟是不错的,那种纪录片似的临场紧张感是做出来了,感觉自己在看又一部《血腥星期天》,但是剧情转到男主角在夜色贝尔法斯特的孤身逃亡路就变的越来越无聊,围绕着新教天主教双方对他的争夺,叙事开始失焦,你觉得这帮人只是嘴硬,但是致命一击谁也没有,很无聊
全片几乎一气呵成,几场运动镜头相当不俗,各个部门都很扎实。但结尾部分的做作,无异于是导演自黑,反思全片“精巧”剧作安排,差不多就可以想象出一个踏实勤奋的学院派全A生,优秀电视制作人,玩点小模小样的政治和人道关怀,就以为掩盖了自己平庸品味,成为了一个艺术家。
没有大规模的爆炸场面,却无时无刻弥漫着硝烟味。
7.0/10 分。整体节奏还是可以的,因为对背景不怎么了解,导致人物动机不了解,再加上脸盲,好几个小胡子的人没区分出来。。。
一部让人觉得惊喜的导演处女作,是一部节奏紧凑干净利落的惊悚片,故事的格局被处理的很小,就是一个士兵充满不安和恐惧的逃生之旅,动作元素也被处理的最小化,得以突显其腐国文艺片的气质,大量的夜戏和阴暗的室内空间,灯光和摄影是整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极简的剧情本身同样可圈可点。★★★★
如果没有最后少年举枪的做作镜头来升华主题,前面的干净利落,突然死亡,多方博弈能够给五星。
運鏡很棒,選取角度也好,只是在美化侵略者這種事方面,不宜過分
比Bloody Sunday好看。BS基本上是新闻记录片,71人物群像要好看点。历史背景下的惊悚娱乐片。最后的最后男主变粗暴了的细节写得也好。
将惊悚片置于「社会派」之中,个人遭遇成为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牺牲品,尽管新人导演的价值观与角色塑造还是比较简单与扁平,但是基本上不会有太多失误,当然也不会有更多新意。
被遗弃的士兵,酒吧爆炸,机缘巧合将各方势力纠结一块,亡命北爱小城大街小巷。最后的公寓追杀气氛绝佳,如果剧情偏向动作场面会不会更过瘾一点?战争无非rich cunt tell fat cunt to kill poor cunt,小兵不过piece of meat
8.5 大量手持摄影 昏暗的灯光 硝烟 与路边燃烧的汽车 构建71年动荡不安地贝尔法斯特之景 简洁流畅的剧情下是一场紧挨死亡边缘的大逃亡 从一个英国士兵的视觉 去重新审视当年爱尔兰的局势 最终回归一个简单的道理 无论什么样的战争 受伤的总是平民
很简单的剧情,没啥好看的。小成本微电影吧。千万别看。
讲述北爱冲突的[71年]在叙事上有几个明显弱点,主要体现在个体视角和群像戏间的平衡。它先把重心落在战场新人男主上,但后来又不得不拓宽到全局来解释局势的混乱,二者相互误导。但此外它节奏出色、悬念迭生、惊心动魄,有一个优美的剧情弧线让观众到最后了解些了什么,这点它比自说自话的[美狙]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