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相比于《觉醒年代》来说这部真的差了不少,可能主要与人设的打造相关,《觉醒年代》里的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但这部来说,整体看下来,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立体。影片最精彩的剧情是阿龙的那一段吧,导演对于这段也是有些特别的设计的。
导演:1.阿龙这块婴儿的哭声是有设计的,阿龙倒地之前哭声一直不要,从阿龙倒地之后再有婴儿的哭声,更有冲击力 2.行拳进入无我境界也是特意设计的凸显望道性格特点。 3.杨逢林与望道相处,“一定要保护好你的生命”,但离开后,杨逢林死于战役,这个设计主要是想形成反差 编剧:当时有想法不做成传记片会不会更有意思,但最终还是未曾实现 摄影:用了很多前视觉,根据所有的优秀写字的镜头,变成一个个元素,然后再根据各个元素去组合成连续的镜头进行创作,决定每个镜头怎么去拍,除此之外,摄影需要符合影片的风格。 《望道》的拍摄:是属于求索,和时代较劲,寻找一个道路。不同于《1921》是炫丽的,是要掩盖的,所以颜色上是用了大量的雾与雨水,造就了一个遮罩,直到新中国之后,才将饱和度拉高,拉开遮罩。 在拍摄时候,眼神光要有情绪有感情,眼神光有一百多种,需要找到合适的眼神光。 剪辑:结构上望道原本是在20分钟以后才出现,但主人公不能这么晚才出现,到后来删减了前面剧情,提早了他出现的剧情。叙事上,不论是什么影片,都应该有现代感(我的理解大概就是一些创新吧),打破原有叙事逻辑(蒙太奇),将各种时间交杂在一起,才更有现代感 小tips:其实《望道》改了很多次名,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被否决,依旧是《望道》 最有收获的就是穆德远老师说的话,适用于每一个岗位:不是喜欢,而是职业,有人找就做,做,就做好,去想怎么做好现有的这个,改变自己的态度,要爱自己所要拍的内容,要接受这个作品的思想,这个我深有体会,对于很多不想做的事经常一边排斥一边敷衍,这其实很不对
先下个结论,该片为内容丰富的答辩💩
融合元素真的太多了,典中典。
(剧透剧透剧透,想看但没看的远离!!!
烂包括但不限于:
【全员工具人:
女性工具人不用说了,因为戏份多的女性本来也就没几个。女主,哦不对,应该称呼她为男主的妻子🥲(蔡慕晖),完完全全是衬托男主的工具人,前半段负责美美美和爱慕男主。
之后莫名其妙爱上了算是她的老师的男主(算是是因为女主呃剧里也没交代啊她什么身份,但她和学生混在一起,男主是学校的老师,我说她爱上了老师没错吧w)。
蔡表达完对男主的爱意之后出国留学,随后没有戏份,直到412事件男主奔溃大哭,坐在雨中,蔡直接闪现给男主一个埋胸抱。。。
好家伙啊好家伙,喜欢男主衬托了男主的魅力,其余时间就是安慰男主为男主付出呗。
后面蔡甚至还有句典中典台词,你死了我怎么办啊🥲
(我还还蛮喜欢文咏珊姐姐的呜呜🥹,之前雪中悍刀行我觉得她老帅了,这本电影里我只想狠狠打她一拳,劝她清醒一点😭)
【强吻:
剧情是传播共产思想被人查,然后把现场伪装成婚礼现场。新娘林茵,新郎杨阿龙。男主出声带头起哄让他们亲一个,全场人起哄。女生不愿意,男生直接强吻。。。
后面卫兵走了,男女主看林茵追打杨阿龙,女主感叹他们互相喜欢。。。之后他们还真结婚了。。。
好家伙是不是觉得他们互相喜欢亲就亲了,当人家当时不!愿!意!啊!而且事后还第三视角以蔡的口吻说他们互相喜欢,恶不恶心啊🤢纯纯的答辩剧情,什么修勾粑粑啊
把男生塑造得像无赖,把女生变成受害者,然后在一起告诉我这是爱情,哈哈,大可不必。
【刚生完孩子的母亲雨中狂奔,带孩子去见到要被枪毙的父亲
哈哈没错没想到吧,还是我林茵哒!我虽然刚生完孩子,虽然下着大雨,虽然孩子还小,但是我要抱着她狂奔只为了见到父亲🥹好感动,呜呜呜😇
还有典中典之母亲带着孩子在刑场外大喊我带着孩子来见你了,刑场里某反派问孩他爹,你是选择死还是选择说自己不是xxx,这样就可以见到孩子,还可以陪ta一辈子。。。
为什么别的人枪毙就是直接开枪就死,到了阿龙(孩他爹)这里,就是停下来给他选择?哦我知道他是队长,但是对方知道吗,而且队长又怎样呢,好的我知道这是留白电影不可能什么都拍到。。。算了不安慰自己了就是剧情需要,需要一个母亲抱着孩子场外大喊,场内孩他爹毅然赴死的剧情。🥲
【男主生病,女主(这剧情真的能算女主吗)为了男主去找反派(戴),反派让她在男主和背叛xx立场中做选择。
当然女主选择了不背叛,选择了放弃男主。问为什么,因为男主也会这么希望的😎。结果回家后经典被男主指责🫵🏻不应该去找戴,觉得那是戴的施舍,他不需要。
那你去死好咯😊(与伟大的历史人物无关,纯纯指电影塑造下的答辩男主)。
之后更是典中典,女主做了抉择之后有人送药来了男主不用死了。那你这个剧情不就是为了让女主做选择吗,她选择了放弃男主,但我为什么还说女主是工具人,因为她选择的根本不是她的立场,而是选择了男主的立场,
她的根本作用就是围着男主转。男主根本不会死,剧情要体现的只是男主身边人对道路的坚持,再以此突显男主,再用男主指责女主根本不应该找戴的话,来进一步显示男主对道路的坚持,对戴和他们错误的道路的反对和毫不妥协。
(时间线是女主做选择,被送药救了男主,男主指责女主)
【不死男主
男主永远冲在最前线永远喊着这里是学校!他们都是学生!你们不能这样!你们怎么能这样!
然后学生们全死光啦,就男主还活着,然后男主再次冲锋,再次挡在最前面,再次毫发无伤、全身而退,好家伙,我只能直呼好家伙,再好运都不如男主,再命大都不及男主。
好的就骂到这里,平复了一点点🤏吃到答辩的心情。
声明一下,本人爱党爱国爱人民,我只是骂电影,尊重历史人物与事件。
(有错别字和逻辑不通很抱歉,太生气了呜🔥大,虽然估计也没人看到吧w
主旋律电影要的是灌注在其中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不应作为一个任务来完成。男主演技不太行。感情不够饱满。张颂文演的李大钊比这个好很多。在这部《望道》电影中,没看到望道先生个人的个性。只得一个外形模子,其实内在还可以丰富很多。只能说男主演技还有待提高。片子前部分真的不太好,男主就一个表情,表演没有张力。且电影交代事情都没交代明白。从发生动乱,雨天开始,男主才开始有点张力,但这也是相比之前。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稍好点。总之,作为一个宣传片,可能还可以,但作为一部电影,尤其是好电影,那需要努力的空间太大了。
电影望道,讲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也就是后来复旦大学校长。开篇陈先生即引用老子“玄之又玄道可道非常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故改名望道。”陈独秀期望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应做到“浅白易懂,语句优美”。面试了留洋海龟,清末遗老等一干人后,见到了陈望道,方觉得合适。陈望道回到家乡,利用英文,日文对照着翻译,在紧迫的20天付印期限内的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白话的翻译。时过境迁,当初在新青年共事的三人,陈望道继续教书育人,戴季陶选择拥护孙中山和三民主义,在国民党担任高官。陈独秀临终前在四川一所小学教书,编写了小学教材,说是希望留下些有用的东西,最后说到自己所剩日子不多了, “只有自己承认才是真正的失败”。令人唏嘘。电影表达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于共产,真理,理想的坚定信念,成为黑夜的追光者,真理的捍卫者。
罕见的不枯燥的主旋律电影,画面质感和音效都不错,故事情节根据时间一步步推进,前面的情节铺垫和中间的冲突爆发都松弛有度并且逻辑合理,结尾有个小小的反转,一些积攒的感动情绪被瞬间放大推进。
特别喜欢电影中针对人物眼神的几段特写,主角的年龄跨度很大,胡军和刘烨在神态上的转变都能深刻体会到。胡军的演技一如既往的稳定,尤其在老年阶段和刘烨的一段对话,通过演技带动面部的肌肉走向,那种含蓄不甘的情绪被立刻生动的传达出来;刘烨的几场爆发戏的情绪带动作用还是很强的。他们仿佛就像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
故事结构比较清晰,循序渐进引导观众的进入影片中的红色年代;文咏珊的表演可圈可点,前期含情脉脉在火车上看着刘烨真的真的好美,人物塑造连贯,确实演出了坚定的信念感,哭戏也比较有代入感。
年轻演员演技都还挺有灵气的,眼神都好清澈,长相也很帅气;阿龙印象最深刻,演技特别生动特别有张力,这张脸太适合大荧幕了,现场看头小脸小。
总之,值得一看,希望先辈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铭记。
周五随四管本部诸同事一同观影《望道》,除少数流血牺牲和痛哭悲伤之场景当中bgm及演员表现略显浮夸之外,影片整体呈现效果不错,热血、无悔、一息尚存,信念不灭。影片整体除了展现主角追随共产主义寻道一生之外,几个配角的人物形象也很饱满,说说一些有感触的桥段。
1、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不知不觉把馒头沾了墨水,母亲问味道如何,他却说很甜。探寻真理,忘我至此,深感佩服。
2、杨阿龙被枪毙前,请求反动派的侩子手,去看看自己还未谋面才出生的儿子,但是当反动派要求杨声明自己脱离了党组织时,杨说不愿被自己的下一代看不起,英勇就义。死得悲壮!
3、陈望道生病,需要药物,只有军队才有,蔡慕晖去向戴季陶求药,最后却反被要求翻译不实的新闻,一边是丈夫的命,一边是弄虚作假。最后蔡慕晖选择不做假,不是不爱丈夫,而是太了解丈夫了,绝不会因为生命而背叛自己的信仰。拒绝翻译之后离开,只能在大雨中哭泣。幸好周恩来知情,托人(后面剧情得知送药之人就是杨阿龙的儿子)送来药物。纵观整部剧,蔡慕晖真得是理解丈夫!
4、戴季陶这个人最后没有交代,不免让人关注。此人开始一同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共产党宣言翻译的初步工作。但随着剧情的进展,他逐步走向了国民的高层,组织工人大屠杀,造假资料要蔡慕晖翻译,真可谓不要脸至极。上网查得此人最后服安眠药自杀。想想应该是良心受到了谴责吧!
看完整部电影,总体感觉,共产主义从当初的星星之火,而后燎原全中国,靠的是什么,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就为了破除一切旧制度,就为了打倒任何虚伪的独裁统治,就为了一个强盛的人人平等的新社会。得道多助,共产主义最后赢了,失道寡助,列强没有控制住中国,独裁统治即便武器兵力占尽优势,还是最后兵败如山倒。
还是,正确的理论思想,才能成就成功的实践,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给三星全凭题材。传记做得不像传记,望道本人的篇幅应该不到一半,想通过描写其他人来衬托他也做得太失败了。演员选择上你让二十多岁的演学生挺好的,但一直让他们演到底变成四五十岁的中年人真不行,不仅演了还要怼大脸,导演你看看他们脸上饱满的苹果肌像中年人吗……这电影当胡军刘烨共同出现的时候,镜头语言里只有好爱两个字。最后的那首rap作为片尾曲,合适吗合适吗合适吗,导演自己听听合适吗!!
演杨逢林的小朋友也太可爱了吧,气质也很干净纯粹
和w同学奇葩共赏析,其中w同学目的不纯,按下不表。我怀揣“来都来了”的心态,只觉得外带的汉堡王真好吃。刘烨一招白鹤亮翅太极拳,颇有果郡王五粮液广告之风;女主的进步女性观就是能实现自由嫁人,恩格斯无语凝噎;感谢导演快进恋爱部分,黑屏一行大字“十七年后”,杨过小龙女的爱情也不过如此;震惊!小徒弟的爹竟是老徒弟(男),小徒弟的娘也是老徒弟(女),娘在解放后出现了!长本领了!但妆造比小徒弟还年轻,引人深思;片尾曲可以说是一种“中国有嘻哈,文明你我他,未来靠大家。”
这样我们也算共白过头😢💙
2星给刘烨提着东西去看晚年胡军,隔着窗户,眼神拉丝
除去爹味的部分,其实剧情还挺耐人寻味的🐶
片尾曲是一段rap起头还是第一次在这种片子上听到,演宣中华的那个男演员蛮帅的。刘烨怎么化妆都不老,胡军倒是蛮有年纪的层次变化的。
看过,不推荐。以为是🥚宣传片,没想到啥也不是。想讲的内容太多,最后什么也没讲清楚。
相信很多人一开始关注到这部电影还是因为刘烨、胡军这对银幕组合吧,不知道会不会有CP粉在这部作品里去嗑他们,我也比较好奇片方会不会主动做这方面的营销?至于陈望道的故事,其实很早就听说过,那个年代最初接触新理论的那批人其实是挺让我敬佩的,他们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为了自己的信仰真的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如今则更多是道貌岸然者满腹蝇营狗苟。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是显得相对脸谱化,情节推进则有一些公式化,所以即便是好演员也很难把人物演绎到真正的饱满和立体。最后就是各地政府为了挖掘本地的红色题材真的不遗余力,我也很好奇他们彼此之间是不是也会暗自攀比?
太碎 太急 太刻意
1、这主角找的嘿嘿嘿🐶2、但是感情戏加的有点尬3、有些地方挺好 但是有些地方不太行 索性不打分了
他与胡军饰演的“仲甫”之间对于“革命之道”的追求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也让人唏嘘感叹。
部分音乐抄袭《血战钢锯岭》
戴季陶的选角和演法都好低配廖凡噢
男女主感情戏太难看了,中间假装结婚要亲一个也很讨厌……沉重的历史真让人难受……
内容撑不起来一部电影,片尾曲真的突兀大学姐呜呜呜
复旦校友致敬老校长的作品,跟《无问西东》一比就逊色了。主创老老实实拍了个老套乏味的命题作文,陈望道成名早、人生履历长,电影就四平八稳地拍了个流水账。其实主旋律不见得就一定要拍得很保守,像《革命者》起码在剧本结构和视听语言上花心思搞点创新,再看这部里的升格镜头、煽情配乐都太过时了。军烨这么大的爆点,倒不用你搞擦边吧,但是上映后居然连一丁点话题都出不来,也说明对手戏是真的没观众可以挖掘讨论的火花。文咏珊太出戏了,嫩模脸溜光水滑,演技差得很稳定,给她找的配音也很差,第一不贴脸,第二连口型都不太对得上,像是想赶紧录完下班。刘烨无功无过吧,最近几年角色很同质化,期待今年回归商业片。
胡军,刘烨,出走二十二年,归来仍是同志
群戏很赞 都是实力派演员 谁看了军烨能不激动
这群距离现在已经超过百年的青年们,是迥异的、鲜活的、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