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莉觉醒的三个重要的人——南蒂,索菲亚,夏格。
南蒂是西莉的妹妹。继父在需要一个替代妻子做“她做不了的事情”的时候,选择了不那么漂亮的西莉,是因为西莉比妹妹南蒂更温顺且不反抗。南蒂上学,有保护自己、反抗的意识,就像在继父要对她动手时,她离开家投奔了自己的姐姐;就像阿伯特想对南蒂下手的时候,她狠狠踹了阿伯特的下体一样。南蒂给西莉的,是一份深深的亲情的爱,并且是教了西莉识字阅读,给了西莉等待的希望。可以说南蒂是西莉对幸福的期望。
索菲亚作为西莉继子哈勃爱上的女人,强壮、强势且敢爱敢恨。哈勃受到周遭男性的“理应如何对待妻子让妻子听话”的观点的影响,产生了要降服索菲亚的想法。在他尝试示威的时候,被强势的索菲亚一把“打败”。当哈勃面对西莉的时候,西莉给出了“打索菲亚”的回答。西莉一直以来被继父、阿伯特暴力、残忍且无感情地对待太久了,可悲地产生了默认这样被对待的方式是可以的想法。当索菲亚怒气冲冲个地走得到西莉面前,告诉她自己一直在打架,一直在反抗,西莉当时的神情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索菲亚的刚强,对她一直以来的隐忍,是截然不同的冲击。但是索菲亚太刚强了,也因此遭受了后来的苦难,被白人围攻,被白人警察击倒,在监狱里受虐待,出狱后成为傻逼市长夫人的仆人。如果她当时听从了吉他手的建议,不去顶撞,也许一切苦难都可以被避免。但是她选择了坚持自己觉得对的事。在做仆人的时候,索菲亚一直深刻记得自己在杂货店被西莉帮助的情景。也正是西莉的善良给了她支撑。而在最后西莉爆发,在餐桌上顶撞阿伯特的时候,索菲亚也彻底的开怀大笑,重新回到了那个开朗热情的自己。
夏格,西莉丈夫阿伯特深爱的女人,一位美丽的歌手、传道士的女儿。因为不爱阿伯特,西莉对夏格的出现使她能够接纳、包容,并对这个美丽、但是忧伤的夏格产生了好奇。夏格也因为西莉的善良给了她回应。那首在酒吧里为西莉唱的歌,实在令人感动。夏格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且美丽强大的,她既有南蒂的聪明美丽,也有索菲亚的顽强和主张,但既不像南蒂那样弱了一些,又不像索菲亚一样刚硬得不柔和。也因此,她不会像南蒂那样不得不离开西莉,也不会像索菲亚一样去质问责怪西莉。但是她有自己的痛苦,作为传道士的女儿,她不被自己父亲接纳,如她所说,她的父亲是爱自己的,可是他自己却不知道。周转于男人之间,她选择了一个能真正尊重并爱自己的人结婚,她的丈夫愿意陪伴他,与人和善,愿意与夏格去流浪。夏格惊诧于西莉对性的无感,她们在床上的对话,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关怀、理解。夏格用自己的智慧牵引着西莉意识到自己的美好和自己的值得,在最关键的时候阻止了西莉杀死阿伯特。她见证了西莉的觉醒、获得幸福,也见证了阿伯特的自我救赎。
西莉一直在看见别人的离开,直到最终她自己离开。 第一次是南蒂被赶出庄园时,但是当时的西莉她太小,而且没有意识知道自己可以和妹妹一起跑走,对她来说,留下就能生存。第二次是索菲亚受不了哈勃离开,当时的她依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离开。第三次是夏格的离开,西莉已经产生了强烈的想要跟着一起离开的冲动,甚至收拾了行李,但是面对丈夫的质问、夏格在车上问她有什么要说的时候,她选择了吞下了想要一起离开的话语。第四次,也是夏格结婚后归来再次离开时,她义无反顾地跟着夏格的车走了。她所一直顾忌的,始终还是生存。最终妹妹的信,使她坚定了要离开这个剥夺了她唯一的幸福的希望的人。
西莉一直在忍耐一切,在缝隙里想方设法地活着,那种看到阿伯特慌慌张张去见夏格时候的偷笑、夏格公开对她吟唱后对其他女人吐舌头,在我看来,就是她没有因为遭遇悲惨而陷入绝望的表现。她的觉醒,就像所有从闷炖的牢里刚跑出来的人一样,是长久的被压抑的情感的强烈爆发,幸运的是在她每次拿起刀的时候,都有人阻止了她。现实里,很多时候这样的觉醒者没有那么幸运,拿起的锋利的刀刃虽然隔断了与过去牢笼的链接,但是随后而来的又是刀刃划开的新的牢笼。就像索菲亚说的那样,他不值得,那是怎样的痛苦经历才能得出来的感悟呢。人们还是会被愤怒牵制。
阿伯特和儿子哈勃是两个悲剧角色,被大男子主义、被父亲摧毁的失去了好好去爱人的可怜存在。
不难猜想,阿伯特深爱夏格并一心想娶她,可是被父亲轻蔑地反对,随后娶了别的女人。就算后来又娶了西莉,还是会把夏格的照片放在床头。他把西莉当做了佣人和工具,在暴力和责骂中,从而确定自己的地位。而他面对真心爱着的人——夏格时,永远像少年一样小心翼翼、紧张兮兮。西莉离开前在餐桌上对他的辱骂和反抗,使他意识到了自己长期以来面对的是一个有感情的、真实的人,西莉对他的父亲的指责,也仿佛是在替阿伯特说出了内心对父亲的不敢说的敌意。阿伯特失去夏格和西莉后,一度酗酒消沉,他的父亲又出现了。这次他没有听父亲的,再找一个年轻的女人服侍自己,而是温和地把父亲推出了自己家。这个行为,无疑是阿伯特从一个懦弱的老男孩成长为了一个男人的关键。他最终选择帮助西莉的妹妹回到美国。在夕阳下,他远远看到西莉一家人团聚,内心一定是获得了平静和救赎的。
哈勃则更幸运一些,索菲亚的强势使他在离开父亲的时候,更有行动力。尽管他身上充满了和父亲一样的软弱男孩的影子。哈勃比父亲更强大的地方,在我看来,是他愿意吃苦头,离开家里住到了一个破房子中,与索菲亚一起生活。离开索菲亚以后,也顽强地“折腾”着,开了一个酒吧。后来他有了新的恋人,但是重新遇到索菲亚以后,还是义无反顾地与她相拥而舞。故事也给了他一个好的结局,就是和索菲亚又在一起生活。哈勃自由看到西莉被父亲打骂,也曾像看热闹一样对西莉遭受的一切嘲笑,但是与此同时他自己也在被父亲责骂。内心软弱的他,虽然深爱索菲亚,却用了错误的方式——像父亲一样用暴力、控制——来获得自己的尊严和被认可。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不是更温和版本的电影呢? 我们有没有能力离开自己所在的笼子,去争取紫色的花圃;我们有没有阻止自己拿起尖刀去割破的理性和智慧;我们有没有能力用好的方式去爱,强大地去爱,温和地去爱。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电影结局一样有自己的平静。希望我自己被深爱,希望我自己不是替代品,希望我自己能随时去流浪。希望人们都能有西莉透过镜片喜出望外、拥抱家人的时刻。
两个半小时,细细看下来,从震撼到感动,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那个时代黑人女性的生活,每一位女性都独一无二、光芒无限。
一生漫长,要为自己而活。
当苏格在众人瞩目下唱起那首《西莉的忧郁》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为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那是西莉第一次被坚定的选择和爱着。西莉向周围那些嫉妒、鄙视的女人做了一个鬼脸,那一瞬间,突然感觉到西莉的可爱与坚韧,始终不卑不亢地面对生活。
索菲亚,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她在无畏抗争时的盛气凌人、一身傲骨,与被白人禁锢之后的麻木、失去了光芒,对比之强烈,让人心痛。种族歧视的展现,入木三分。
苏格真的是好美,不只是容颜,更加是心灵!自由、洒脱、善良,对爱的渴望与追求,三观始终很正,最终她赢得父亲的回应时的笑容,是重拾被爱的温暖。
西莉决绝离去的那一幕,真的酣畅淋漓!过去几十年来的隐忍,在那一刻终于爆发!
I'm poor, black. I may even 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 I'm here.
是啊,自由!自由!自由!
总要不虚此生地活一场!见见太阳!
今天看了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电影,名字叫做《紫色》,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内心的感受就是: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电影,然后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就是:“无论是女孩子还是男孩子,当自立自强。”
而且如果你没有自我的话,你的生命将没有任何意义。
电影刚刚开场的时候,两个黑人小女孩儿在花丛之中追逐着彼此,玩闹着,永不分离的模样让人误以为这会是一部很好看很好看的电影,可惜了,你往后看的时候才会发觉,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地美好,开头越是美好,后面的过程就越是让人揪心,看完之后我整个心痛的生疼。
往后看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西丽一直一直被自己的父亲强暴,只有14岁的时候就生下了两个孩子;因为西丽长得比较丑丑的,所以说西丽被自己的父亲强暴了。
然后黑人女孩儿西丽又被嫁给了一个黑人男子,在家里面的时候,西丽除了要被男子强暴之外,还要做饭洗衣服照顾这个男人的前任老婆留下的五六个孩子,生活的很凄惨很凄惨,时不时地还要经受男人的暴打。
当然了,不只是我这个局外人在看着这个场面的时候觉得很痛苦,西丽也觉得痛苦不堪;西丽觉得怎么自己的生命这么痛苦,这么难过,但是生命还是要一天一天地往前走着,自己的生命还是要往前度过。
南蒂是西丽的好姐妹,但是南蒂也面临着被自己的父亲强暴的风险;于是南蒂就千里迢迢地跑来找西丽了,来到了这里的时候,南蒂又面临着被自己的姐夫强暴的风险....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怎么人可以活成这个样子,这么不堪呢?
电影里面的西丽和电影里面的另外一个角色索菲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我很喜欢索菲亚的性格,但是索菲亚未免太刚正了吧,她刚刚进入自己老公哈珀的家里面的时候,就给了哈珀的父亲一个下马威。
而西丽则算是索菲亚的婆婆之类的角色,索菲亚刚刚进入哈珀家的时候,哈珀的父亲,也就是西丽的丈夫就直白地讲说:“我不准你进入我家门。”
然后索菲亚拖着自己肥胖的身躯,一扭一扭地说:“随你便,孩子生下来不用你管!”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这个女孩子的生命如此茁壮,如此成长,如此蓬勃,如此让人觉得鲜活。
再往后的时候,索菲亚有一天带着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市长夫人;市长夫人讲说其实自己很喜欢黑人,喜欢和他们做朋友;市长夫人强烈地要求索菲亚到她家里面做佣人;索菲亚不愿意。
市长的秘书过来打了索菲亚,索菲亚还手了。
一群人站在索菲亚的周围,索菲亚呼吁警察来救她,就在她以为自己得救的时候,警察拿着电警棍打晕了索菲亚,索菲亚脑袋朝后倒在了地面之上,倒下去的时候,裙摆飞扬,底裤裸露在外,一群人冷眼旁观着这一幕幕场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痛不已,怎么会有这样凄惨的事情呢?这个女孩子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如果这个女孩子放在现在的年代的话,他一定活得更加更加精彩,一定活得很自我。
索菲亚倒下去的时候,被关进了警察局,关了八年之后,索菲亚从警察局出来之后,整个人的戾气全部不见,整个人的一头乌发变成了灰色,整个人都变得很残忍很难过。
但是我还是敬佩索菲亚这样的人,因为她不妥协,她很刚正不阿。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了最后的时候我觉得我最喜欢的人还是西丽和南蒂,西丽虽然生活的很凄惨,但是西丽是苦尽甘来的类型,最后得到了一些好的生活;我看着的时候,觉得西丽还是很稳重的一个人,因为比如说我觉得我自己就是那种想要不劳而获的人,而我身边其实有很多很踏实很踏实的人,而不是我。
我看到了最后的时候,觉得西丽就是这样的人。
虽然西丽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但是西丽真的是闪闪发光的那种人;到了生命的最后,西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南蒂总是对西丽讲说:“你应该斗争,你应该斗争。”当南蒂对着西丽说这些话语的时候,我觉得我也站在屏幕外面期待着西丽站起来反抗,站起来斗争的,可是看到最后的时候,才发觉,其实生命之中的一切一切早就已经命中注定了,谁也无法左右谁,所以说,到了最后的时候,到了一切都尘埃落定的时候,西丽才获得了自己的生命。
我看完整部电影的时候,才发觉西丽是《修女也疯狂》里面的那个女主,那个女主也太漂亮了吧,过不久时间我要再看一次《修女也疯狂》,我要再体验一次这部电影。
秀格是众人口中的“蜜蜂之王”,唱歌很动听,光彩动人;但是她也臭名昭著,大家都在口耳相传讲说她的孩子是和不同的男人生的,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父,父亲一直不承认有这个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觉秀格其实也挺凄惨的。
秀格第一次看到西丽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确实很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还以为这个秀格像是所有脾气大的女人一样呢,再往后阿尔伯特做了饭菜给秀格吃,秀格生气地把不好看不好吃的饭菜扔掉了,墙面上脏兮兮的。
再往后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其实阿尔伯特对待秀格的时候并不像是他对待西丽那个样子的,阿尔伯特小心翼翼地给秀格做饭,小心翼翼地给秀格撑伞,然后还小心翼翼地对秀格好,除此之外,阿尔伯特还为了秀格,第一次违逆了自己父亲的意愿,他为了秀格,第一次硬起了一回。
秀格拯救了西丽,她让西丽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魅力,也让西丽感受到了爱,对于这种女人之间的感情,真的很让人感动;在这样的世界之中,只有女人之间才会有彼此热爱的感情,只有女人之间才会相互扶持,相互依靠;女人之间的爱情真的是让我很感动。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还是觉得很感动,导演斯皮尔伯格在电影之中加入了更多温情有趣的情节,比如导演在电影之中加入了姐妹们在向日葵花丛之中奔跑玩耍,比如西丽往斯皮尔伯格的父亲杯子里面吐口水,比如哈珀每一次都从天花板上掉下来,这些愉快的场面为这部电影增加了乐趣,影片很戏剧化,很圆满,可以说是一种美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期许。
这是很好很好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让我很感动很感动,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和热爱。
从紫色到人鬼到修女系列,乌比是个神奇的演员,她不美丽她是黑人,但她绝对是个有个性的实力派。她时而胆小时而狡诈时而幽默,她的眼睛传神。西丽的命运不好,还嫁给一个家暴且不忠的男人,但她自己会偷偷的笑。她其实渴望独立渴望生活渴望爱情。老斯故意选择黑人来讲诉这个女性独立的故事,如果是白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6572588/
斯皮克伯格早期的女权电影,并且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虽然老斯所有作品当中口碑相对不高,当年十项奥斯卡提名全部没中,但我个人却很喜欢,几乎数次落泪。紫色指的是片头片尾那片美丽的花海;紫色也代表着胆识与勇气!不仅仅有关种族,更讲的是黑人女性的隐忍和觉醒。影片几个不同的黑人女性,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抗,特别喜欢苏菲娅,这个勇于反抗自己命运的女人,虽然现实给她无情的打击,也是那个时代的残暴的结果。而女主在影片大部分篇章里懦弱卑怯的,忍气吞声麻木不仁到安之若素。但是血缘亲情给了她希望,她身边的朋友也给予她勇气与鼓励。当她对着那个家暴自己拿自己当奴隶一样使唤几十年的丈夫喊出:“我穷,又是黑人,我也许很丑!但是亲爱的神,我解脱了,我解脱了。”是全篇最让人痛快的地方!
这片很长,也涉及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处理的还是很片面,电影本身还是很不错的,温情满满,另外乌比真不是一般的难看啊。。
2个半小时的情感大戏,简直就是一部美国近代史,感觉比相似的题材乱世佳人和相助都还要好,不愧是斯皮尔伯格。最惊喜的是主演是乌比,戈登堡和奥普拉!!十年前想看的戏,今天终于看到了。
有关反抗的片子。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性,黑人青年男性对黑人老年男性,效果都是显著的。而黑人对白人的反抗,情节则有些荒谬。无论市长夫人如何执着于有色人种,依照常理都是不可能将一个出手打自己丈夫以致坐牢的黑人招进自己家当女仆,算是一大硬伤。
确实和斯皮尔伯格的其他作品差别挺大,全线情感,色彩鲜艳,还有强烈抒发感情的表演风格,有点浮夸,不过放在异国风情的语境下可以接受。抗争脱离父权束缚,角色获得成长,shug父女和解(非常导演私人表达了),紫色姐妹花多年后重逢,沐浴在夕阳余晖中。属于成熟作品,虽没看过原著,但感觉电影仿佛有点生硬?
看得人好难受啊。那个时候的女性,有色人种加上性别歧视,太难太难了。索菲娅的抗争精神真的聪明漂亮强壮有自我意识,太喜欢了,后面打了白人坐八年牢整个人老了30多岁一样,太心疼了。西莉的人物刻画好饱满!就,循序渐进地能理解她地变化,胆小,乐观,做了小恶作剧地窃喜,隐忍和反抗。秀格真的是一个贵人,改变人生的贵人。十分都打不够!关于尊严、独立、平等、信念、觉醒、亲情、乐观、宽容、抗争、制度、种族、女性、男权、罪恶的故事。史诗般的波澜壮阔,两个半小时也不嫌长。
一开始强烈的不适感——强奸、卖子、童婚、家暴,每一样都是男性和男性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灾难和痛苦。西莉从惊恐无助的少女成长为坚强强大的女性,而Sofia和shug的人生也与她彼此交织和见证。女性有力量。
她们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历经人事的变迁,一切都好像被命运写好,无从更改,然而人生的路还很长。奈提对西莉说只有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信念是唯一可以支持彼此活下去的东西,命运已然写满不公,我们唯有勇敢的正视它,在无情岁月的洗礼里,将命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女性的觉醒之路,女主的服从被同化到最后的反抗,看得很过瘾。感动的是另外两个女配。一个是骄傲的反抗者,在经历被迫害后开始一蹶不振最后又重拾反抗的勇气。另一个是珍惜女性同胞,能认出被压迫的人,愿意解救被压迫的人,是一个拎得清的人。最后,很喜欢主角的妹妹,从小就是那种知道认清事实然后学会反抗,重要的是提升能力才有底气和资本反抗,她都知道,她在将平等知识对自由的追求进行传递。
我终于理解那句 每个导演在第一部作品会把他所学都用上的 感觉了
不愧是大师级作品,浑然天成,很多场景堪称经典,眼眶湿了很多次,虽然结尾过于理想。经典的黑人题材与女性主义的电影——哪怕导演是白人和男人。 although i'm poor, colored, woman, maybe ugly, but dear god, i'm here.
斯皮尔伯格女权长篇,偏向黑人视角却又保留自己讲故事的韵律。一向对扭捏做作的同情类电影反感,但这部平淡得将我打动。夏戈高大独立的女性人格一步步感召西丽,这个过程除了外力,更重要的是西丽对妹妹永恒的追求之心。不足点就是对妹妹一线交代太少,情节在结尾跳跃得有点失去水准了。
一个社会中男性跟女性社会地位的差距是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差距越大,社会离文明越远。
1.“只有死亡才能让我们分开。” 希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2.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1985年作品竟然出现女女吻戏,有点意外,然后因此联想到2018年《头号玩家》里的黑人Les角色;3.《紫色》获得第58届奥斯卡奖10项提名,结果一个奖都没拿到(话说,黑泽明的《乱》都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获得最佳服装设计奖了,然而却无缘此届的最佳外语片?奇了个怪);……
十项奥斯卡提名全扑街了,斯皮尔伯格讲人性的片子,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这些词根本不会出现,前半段还偶尔能出现点黑色幽默的镜头,后面就中规中矩了。最牛逼的女性,当属亚伯特的儿媳妇了
抛开种族问题,此片讲述黑人家庭暴力的故事,三个女人,不同的命运,同样的都是对男人的绝望与抵抗,三个女人用了三种不同的方式,妥协亦或是斗争,结局各自不同,但整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题材的影片,夏格的蓝调,就像是黑人版的玛丽莲梦露,十分惊艳,没想到是斯皮尔伯格拍的
刮胡子真是好戏啊。种族、性别、阶级,大方向上的觉醒都具备了,但是中断仍然有模棱两可的模糊态度。斯皮尔伯格尽力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但是在这个题材上总还是有隔岸观火的矫情感
典型斯大爷作品,大气经典。女性题材,除了主角,其他各种女性的背景经历和崛起让电影还蛮饱满的。虽然是黑人女性的独立题材,也有其时代背景,某些积淀就算放在现代,也可以作为警示给现代女性敲个钟。
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却铩羽而归,Oprah debut,没想到电影里土里土气的大力女人后来会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性。黑人女性主义,而竟然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稍显冗长的剧情勾勒出黑人族群的理想化兴衰,总归还是有值得感动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