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龙过江》是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动作电影,本片的经典桥段当属影片的结尾部分。在结尾的决斗地点是罗马斗兽场,在历史中,罗马斗兽场是角斗士和动物搏杀的地方,是提供给观众以及贵族的娱乐场所,他们把角斗士当作动物一样看待,将他们锁在牢笼,和老虎、狮子搏斗,而在本片的结尾决斗中有一只猫在观看人类搏斗,这在片中起了一个明显的反差。李小龙选择这个地点拍摄决斗,很明显是刻意为之。
片尾的决斗,李小龙扮演的角色——唐龙(顺便说一下,李小龙在《猛龙过江》的剧本手稿中有注释,为何主角叫唐龙——唐朝是中国强盛辉煌的朝代之一,而“龙”也是中国特有、最具代表性的神兽),他与罗礼士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对决颇有一些“高手对决,惺惺相惜”的形式。他们之间的决斗并不是胜负的冲突,也不是利益的冲突,是尊严之间的抗衡。而且片尾的决斗中,李小龙他本人就部分诠释了对格斗的理解。 李小龙认为,真正的格斗不是在于武术的派别,也不是胜负的问题,而是在于格斗的过程,胜负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格斗过程中使用全力与对手搏斗,就是真实的表达自己,同时也是在尊重对手。所以李小龙对格斗的理解是,格斗可以是一种交流方式,只不过是一种残酷的方式。格斗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但讽刺的是,这种方式也很无情。 影片结尾,罗礼士在决斗中由于过度紧张逐渐处下风,直到他的手臂和膝盖被折断,唐龙示意不需再继续打了,因为他的对手已经残废,而罗礼士仍想站起来,试图继续和唐龙搏斗。其实他并不是想继续和唐龙搏斗,而是在求死,因为他已经残废,这样活着只是一个耻辱;最后罗礼士大吼一声,冲向唐龙,是在请求唐龙杀死他,最后唐龙不得已只有成全了他。接着镜头是唐龙的面部特写,那种神情,是一种无奈。最后唐龙把他的衣服盖在他身上,是在表示人不应该像动物那样死去,同时也是为了作为他的对手表示一点尊重。 在本片,李小龙直接阐述了他对武术搏斗的理解,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影片中不止一次出现枪支,这就是李小龙对现实表达出的矛盾:武术在现代武器的时代,也将面临没落。 这部影片在当时来说,打斗场面和表达的内容都完全超出了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世界上从来没有像李小龙这样的动作片。他的电影不仅影响后世,也将永远载入电影历史。我们如今看的动作片、功夫片就是由李小龙而来的。 李小龙的个人魅力就在于,他是具有武人文相的古风特质的人物,但可惜他英年早逝,截拳道也未完善。李小龙曾说,取名“截拳道”,是一件后悔的决定,截拳道不是一个武术派别,只是一个称呼。这是一门集各家之长、用于实战、自卫的技击术。
“没有最强的武术,只有最强的武者”,武术修炼在于个人,而不在于武术的类型或武术派别。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这句话本身就具有哲理性。即你如何去理解这句话都是合理的,关键在于你能否从学到的东西中,得到更多启发,并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这是截拳道的基本理论。确切地说,截拳道并不是一门武术,只是启发你自己去学习各种所长,故而截拳道没有固定套路,不受规矩所限制,以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水一样。
李小龙虽然是以武术家身份被世界所熟知,其实他的一生,始终是一个哲学家,若李小龙不去世的话,他应该会成为一个类似哲学家的电影人。
李小龙神一样的人物!他的作品,绝对不能去黑的!也不能去说他不好!现在流行吐槽,谁敢拿李小龙的电影吐一下?华人地区,影视界最高的,最德高望重的,也不敢说李小龙不好。70年代初期,我们全国上下都在搞文革,红卫兵当道,我们大陆出了什么好电影,没有吧。可是在香港电影,李小龙一次又一次把外国人打倒!无数次的振奋,激励我们。虽然说他的电影是很商业的东西,但是即便这样他也强调了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看看当下的台湾,搞台独,他们的年轻人都“去中国化”,他们都说,他们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可是我们都知道,从政治意义上讲,李小龙他不是中国人,他是美国的国籍,他也没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他去世二十多年,香港才回归的呀。可是,他却一直以中国人为自豪
经典的经典
最喜欢的港片,在我这边的重看频率,能赶得上家电商场的待机屏保了哈哈。不断挑战极限的武痴,地球百年十大文化偶像,“他也并非生来就是强者”
为了避免文明的沉渣翻涌起泡沫,早些年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推[音乐](人文类知识泛指)和[体育](竞技性技巧泛指)这两科.为了保证公民具有作为一个人基本应该有的素质,为了遏城邦的精神面貌从青春走向衰退,这两者不是装饰品而是必需品.
但是因为我不是菲格斯中心主义那种人,对(打枪/汽车/军武/运动)都是一窍不通,实在想不明白一帮人为什么在操场上抢个球....[体育]这科里,寥寥感兴趣的就是李小龙了
首先李小龙和三岛由纪夫这两者高度相似,一个健身一个练武,都是中日两方在不同领域共同让亚洲男性在世界的形象耳目一新的人。三岛是主攻写字业余从影(虽然《风野郎》属于稀有片源),风格是那种“蔷薇刑式的美与暴烈”;李是主业从影业余书信,他的诗出乎意料非常柔和,《草叶集》那味的,用他的纪录片名来说就是“若水”
他生前最喜欢的歌是《And when i die》;在葬礼上还播放了Frank Sinatra的《My way》,将这首插曲作为点睛之笔使用的手法巅峰,出现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
然后截拳道在辩经方面,是某种摒弃了迷信与反智因素的[心流]与[正念];在实战方面的套路,就是没有套路,反套路,进而破解一切套路;据李他弟弟说他在西班牙的时候踢馆是一条街一路踢过去的...
李平时看得最多的是笛卡尔和托马斯阿奎那的书;根据本人早年阅读李小龙日记的推敲,亚里士多德的隐德莱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现象学的第零人称....虽然在认知上很笼统,但是这些概念我确定在他脑海里是有的,毕竟华盛顿大学哲学系出身的嘛
那么这个IP有四个研究方向:
1.中美日李小龙收藏家内部圈子
2.ACG中李小龙原型的再创作考证整理
3.亚洲人在全世界的刻板印象流转
4.巨星粉丝对超级巨星的施影响与受影响
(科比/周星驰/小罗伯特唐尼都是他迷弟)
当《现代启示录》中驻越直升机飞扬着播放女武神时,当《JOJO3》的迪奥释放时间停止技能时(“時よ止まれ”),当《猛龙过江》里的唐龙在窗台上秀肌肉时,观众隔着屏幕共同感受到的,都是某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强力意志]
总体而言,在李身上达成的,是太阳神的强健外在,和酒神充沛内在的高度融合;尼采的不灭斗魂在东方,文治方面以周树人的形式显现出来;武功方面以李振藩的形式显现出来,接替了孔子与关羽,分别成为了中国新世代的文圣与武圣
“一种真正的属神的人才是最美的。他肯定一切,并且永恒的不可遏制的呼唤这一切的重新来过,在他身上,一切都是快乐的,连痛苦也被完全转化成了喜悦。
靠悲剧艺术、诗歌和音乐的强化创生冲动的眩晕和充沛漫溢的意志,才可能达到刹那间与宇宙原始冲动的融为一体”
永远年轻,永远生龙活虎
我当高歌,我当放声欢笑
为了校对<我是李小龙>的稿子才看的。虽然有李小龙撑场,可动作设计还是很一般,反派人物总是等着被打,压根儿谈不上"交手"嘛。
那个年代就已经对抗房地产老板了。。。龙哥哥每次脱衣服露肌肉就高潮。。太酷了。。
8分,剧情虽然平庸,但至少没《龙争虎斗》槽点那么多了。70年代的电影,考虑到年代限制,要求就不那么严了。李小龙在电影中秀了秀他那爆炸性的肌肉,看到他那恐怖的肌肉的那一刻,我相信李小龙是有真功夫的了。
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上乘之作。同时也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在欧洲取景的影片。全片的高潮和最重要的片断是最后的那一场竞技场的对决,它无论在立意还是在表意上都达到了完美,可谓功夫片的教科书。
简单有力,必须经典。更何况是约翰巴瑞的配乐,小龙享受的是007的待遇
罗马斗兽场的终极决斗,是功夫电影中的经典里程碑。
苗可秀真美,尤其是皱眉努嘴的时候;刘永小亮点;李小龙蝴蝶型背阔肌真得瑟,前身看起来像眼镜蛇头;世纪之战经典,罗礼士竟然是弓步扎实的东方拳法,而李小龙则是弹跳灵活的拳击步子,一般来说,李这种点数优势,但力度有限,杀一个人得折腾半天
龙哥自己编导演的经典,也是故事最完善的。动作场面的调度简直登峰造极,各种武器拳脚无一不是典范,特别是二段爆灯!本作也证明龙哥完全有实力去驾驭及掌握一部电影,甚至能明显看到截拳道的技法,当然,或许观赏性不比现在的动作片,但其追求真实的精神就已极富开创性,足以在该领域刻下他磅礴的一笔
我家当地电视台以前老爱放译制片,现在改了,全放港片了。还是老片好看。
结尾大决斗前的热身真型,古铜肌肉,精炼背肌。那只打酱油的小猫起到不错的调剂效果,拳脚中的柔韧。慢镜头小龙的迷踪步,行云流水必成经典。凌厉打斗特写,腿风都快从音响传出。飞镖太天马行空,自负的中华武艺有点自娱自乐。李小龙笑起来很乡下,但足够粉丝记住一世。罗马美景,联想起《绝美之城》。
超搞笑,只是结局很悲凉……
ACT通版鼻祖
龙哥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不朽之作,在影片中他大展拳脚,玩了短棍、双截棍、飞镖,并且留下了飞踹电灯的经典一幕,从功夫观赏程度上讲这部已经达到了很难被超越的境界,龙哥无敌的腿法则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每次看到他打外国人都十分解气,更何况这次里面有三个真正的武术大师参演,而苗可秀则美丽至极。
cctv6 苗可秀真是个清丽的美人儿。李小龙扮可爱的样子好萌!那赤果果的倒三角真是……啧啧
我们龙哥就喜欢打人蛋蛋 还喜欢抓人胸毛 哈哈哈哈哈
像唐龙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需要福星高照。这句话日后看来,真是感慨万分。
哈哈,李小龙意外的搞笑和帅气。那个时代的电影编排也是意外地大胆和先进,比起李的第一部作品来成熟不少。电影采用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纯粹手法表现了李小龙同样空前绝后的高强功夫。
李小龙VS罗礼士,影史最经典格斗。
苗可秀美、李小龙帅...自编自导自演,比外国人导的那几部有意思多了...
痛快,打得痛快。不过,为什么罗马黑帮都和旧金山的黑社会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