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看原著小说,就是想弄清看完电影后生出的两个疑问: 1、世之介和祥子看似这么和谐,怎么会分手的? 2、为什么后来所有人想起他时,总是一副遗忘了很久的样子,甚至连最亲密的朋友仓持和唯这两口子都和他再没联络。 ——U兔
最让我有感写这篇的是,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并没有照搬原著,而是加以丰富,让这个角色在当代影片中显得如此“脱俗”,而原著小说中的他却正好就一“俗人”。
这就有意思了——电影更多地把世之介塑造成一个出于纯真和独特的立场、好到异乎寻常,从而有点不合时宜的“好人”;
而原著小说的他更偏向一个做事不走大脑、懒惰迟钝、但喜欢照顾别人情绪甚至不惜委屈自己的“普通人”。
看完这书,倒是终于确定原来他和祥子真的就一年后普普通通地吵架分手,普通到祥子连理由都忘记,但这何尝不是高中生恋爱的常态,尤其是从一个非常独立的成年女性的当下去回顾。
要说电影和小说里世之介的不同,举个例子:加藤一大早去找世之介,带了章鱼小丸子。贪睡的世之介被吵醒,所以吐槽“我刚起床你就叫我吃章鱼小丸子。”并且原著还特地标明:“世之介并不是不想吃,只是爱发牢骚而已。”
电影中的他如果演了这个桥段,一定会前一秒还有起床气,看到吃的立刻有了精神,和加藤高高兴兴地坐下开吃了吧。就是这样的不同。
电影很大篇幅在描绘他“傻人有傻福”,但不是真傻,而是这份纯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没有被辜负。但小说里的他可没少动小心思,这些憨憨的福气更多是他争取来的。
比如遇到千春小姐送走母亲那段,临别千春客套了一下“找时间一起喝酒”却被世之介直接问到“哪一天?”结果骑虎难下,被迫定了约会,也难怪小说中千春会放鸽子了。文中说“世之介为了逼出这个结果,只觉得自己连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顿时感到全身瘫软。”而电影中的他虽然热切希望能够再见千春,但并没有强迫,而是顺势问了“哪一天”,装傻的技巧也罢,真的不谙世事也罢,反正没有猴急的猥琐(并不贬义)。片中似乎不希望出现任何“不好的人”,所以隐去了千春后来爽约这一污点。
电影在努力让这个角色与众不同,让你觉得近3小时的时间里认识了一个特殊到非常值得细致描绘的人。只是表现“不同”的方式是着力于塑造这个人的“好”,这种看似“主旋律”的方式倒也另辟蹊径,看得我一个愣一个愣,总是拿世俗的心,去叵测人家:“不会世之介最后黑化了吧?所以所有人都不和他交往了吧。”
原著小说里的世之介,最大的人设是“对人对事只说YES”,但同时有很多的毛病(并非贬义,更多偏向于普通青年的共性):懒,甚至邋遢,爱吐槽爱发牢骚,没太有担当,也对别人很好,但这种好有时是有私心的,而且如果因此自己吃亏是会后悔的。所以就是个普通人,而不是那种纯真得无以复加的“好”嘛!我甚至都在想这么普通的人,真的会有人觉得遇到他是“一生的幸运”吗?(当然,除了他妈。但即便他妈也是后知后觉,在他离世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慨吧。)
转念一想,这倒是解答的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因为世之介是普通人,所以在离开大学后大家奔赴不同的方向,于是和所有人之后的经历都没了交集,跟所有人都疏于联系,并不是所有人都过上了“没有世之介的生活”,当他不是主角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立场。
我们生活中不是常有这样的“朋友”嘛,在学校关系挺好,一旦失去了物理空间的聚合,就莫名其妙渐行渐远,偶尔想到时,还净是亲切的回忆,但是你说要重新建立联系却也没什么动力——替换成这样的“朋友”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仅就这点来说,世之介这个角色是非常具有普世性,而且非常贴合大众心情,更是值得书写的。当然,两个世之介的共性是善良,这个底色,电影、小说都把持得很好。
如果像电影中那样,好得超凡脱俗的世之介,那样一个可以理解所有人、给所有人力量和无私的关怀、让所有人都能无奈又会心地笑起来的人,怎么都不会走到跟所有人都不联系、彻底跟自己的青春告别的地步吧(更何况跟大多数人仍在同一城市生活)。
其实感觉书和电影都没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是我自己在自圆其说,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提问并且对这故事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原著中,“过去的他”与“其他人回忆的他”是有非常强烈且直接的联系的,所以他与别人“之后发生了什么”也值得追溯,甚至会影响故事的立场和价值观判断。
就仅找1个桥段的不同,来说说电影和原著小说在塑造“世之介”这个人的时候各自的倾向:
原著:世之介在加藤家,大口大口地挖西瓜吃。加藤出门后,世之介抱着西瓜出去,听了加藤的出柜,世之介的反应相对是自私的,最关心的是“你在拐弯抹角地叫我不要去你那儿借地板睡觉?”并且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而加藤虽然意外他得知真相后并不惊讶,但更多是讨厌他的粘人。而世之介最后竟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该来,但仍然粘在公园,这一晚也就这么结束了。
电影:这一段是处理很感人。在家两人把西瓜切成大的三角块,抱着啃,很带劲的样子。世之介带着厚厚一瓣西瓜跟到公园,加藤说出自己的秘密之后,世之介的反应相当得可爱:
加藤:“记得我曾经说过对女孩子没兴趣吗?”
世之介:“你有说过?”(迟钝的他并不记得了,其实前文也并没有着重表现,而原著说的是“记得记得”。)
加藤:“其实我……比较喜欢男生”
世之介:“哎?”
加藤:“不明白?”
世之介:“那你是……向我告白了?”(紧张得西瓜也不啃了,身体也站直了)
加藤:“不是呀!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世之介于是像放松了一样继续啃了口西瓜,站得也没刚才那么直绷绷了,手插裤兜,拧巴着两腿,似乎并不明白状况,轻松准备听下文,正牌的吃瓜群众状态。
(而小说里,世之介还介意“你这样说太过分了吧?”这就显得有点刻意)
加藤(尴尬地):“你现在知道了……若你觉得不舒服,可以不再见我”
世之介:“啊?!我不可以再来了?”(反应搞笑,常人第一反应不会想到这一点吧,立刻化解了加藤的尴尬)
加藤:“我没这样说过啊!”(哭笑不得,世之介介意的是能不能继续吹空调,对他的性向毫不敏感)
世之介听了后又放松了,笑了一下。(原著在反复确认纠结这个事,直到最终得到“还可以去”的答复之后,就全然不再顾及加藤的想法了)。
……
加藤:“这公园是我们这种人来的……我是来找伴侣的。”(原著中,加藤自己说是每晚到这个公园来寻求一夜的刺激,并且说自己是“放浪形骸的人”,再次证明影片不想反映任何人的“不好”)
世之介(吃了一惊,似乎还为自己的莽撞行为有点懊恼):“那我不应该在这儿啦!?!”
加藤(不耐烦的样子):“没错呀!”
世之介:“那我在这等你吧!”(原著中世之介坐下是因为“吃西瓜还是坐着吃比较顺手、容易”,完全的利己化,并且这一章节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而电影并没有结束:
世之介虽然不解风情,但他是鼓励加藤去约的,而且更多地表现出对同性群体毫无鄙视更不恐惧。也是这种没心没肺的理解,让加藤放弃了去约,无奈地笑着(而不是原著中的生气),和世之介坐下分西瓜吃。
分西瓜这个电影情节设计得可以说高效又温馨,用到了之前就安排了的道具(西瓜),将世之介对加藤的态度给了个圆满的交代,很好地化解了加藤的尴尬,并且充分表现出世之介的可爱与大大咧咧,还强化了他看重友谊的特性。高良小哥哥和刚哥的表演也是自然顺畅,毫不造作又精准,非常难得,因而也很令人感动。
看看他们的表演吧:(很短)
原著小说的结构很工整,叙事也有小技巧——每当事情发生当时,都会在关键点戛然而止,然后推到相关的、之后的某件事再回溯“当时”,把“当时”的事件交代完整,基本全书都是这样的结构和节奏。还有,世之介的生活都是第三人称,也就是像个观众一样去看他大学一年级的经历,荒唐又温馨;十几年后每个人对他的回忆,则都是第一人称,这种视角的转换促使读者产生一种代入感, 似乎也正在回忆某个旧时朋友一样,情感上更投入一些。电影整体的叙事结构基本跟原著小说一模一样,到世之介35岁时大家回忆的段落就直接跳切,用得非常大胆。
然而,电影有几个精妙的设计,则是超过小说的:比如祥子招手的姿势(后来第一次见到她妈出场时,同样的姿势真是笑趴了我)这是书里没有、电影原创的设计,也是堪称天才的设计,凸显性格又对人物产生了精准的记忆点, 让人物一下子活起来。
还有那个佣人的设置,虽然老套但是就连她都感动时,我的情绪竟然也被带动了起来!
电影在原有的情节上,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梗,比如世之介带祥子和高中同学去海边聚会。
世之介由于是刚拿到驾照,在单行线的马路边,侧方停车进不去,又被后面的车催,就只好一加油门又绕了一圈。绕回来时,久等的朋友已经体谅地把车移得紧凑些,让他可以直接开到车队最后面停下。这样的小梗生动又有效,虽然并不影响整体剧情推动,但看得出捕捉生活的能力,也让影片好看很多。
小说和电影还有不少细节的不同,比如:
小说:在桑巴舞社团大游行时,世之介没有当众晕倒,而是在出发前就晕倒了,所以录像中并没有拍到他。世之介在看别人的录像仍然能津津有味。
电影:在大游行期间晕倒在观众面前,太阳头套突然pia到地上成了个煎蛋,非常丢脸,世之介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加藤家把那段录像反复欣赏,还拉加藤一起看他的荣耀时刻。这样的世之介更加可爱和没心没肺,甚至显得特立独行。
再说世之介第二次公演,也就是在舞台上成功跳桑巴时(正片海报的太阳头套照)电影中是这样表现的:赶来打call的祥子在观众席中跟着一起跳和欢呼,表演结束后祥子在后台边扇扇子边问他“一会儿是否有空?可否一起吃饭?”由于两人为了小婴儿的事而没怎么联系,祥子是害羞并且想主动一些的。世之介却说“不好意思,一会儿要帮朋友搬家”。于是原著小说中祥子说:“您要帮朋友搬家,那就没办法了。下次再约好了。”世之介:“抱歉、抱歉。”就告一段落。
而电影中祥子满脸尴尬,沮丧得扇风都慢了下来,世之介看到之后,赶紧却接了一句:“那星期天怎么样?”(这就特别符合世之介懂得观察别人的心思,照顾别人感情的设定)祥子立刻高兴过头:“啊!好呀”喂世之介喝饮料还自言自语咂摸道:“星期天!”表情特别到位。
这不仅顺畅引出了帮仓持搬家的情节,更是让两人关系从前一个阶段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在祥子家见家长以及表白)。可谓看似平常,实则高效而精准的叙事手法了。
电影用接近3小时的片长,非常冷静而高效地铺陈了世之介复杂而单纯的人物性格,把他之所以成为他的全过程刻画得丝丝入扣,精准而有力,所以让人一直对结果有期待,自然也尤其心碎。结尾定格在他拍摄第一卷交卷的那一刻真是太美好了,每每想到那样的奔跑,甚至闻得到春天微暖的气息,都会心抽一下。
八又
费里尼的梦,我的二分之一。
810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横道世之介是谁?他是井原西鹤所著《好色一代男》主角的名字。所以影片里头,顶着这个名字的主人公每每自我介绍的时候,对方都会一阵惊诧,甚至失笑。这个略显奇怪的名字,也宣告了主人公是一个略显奇怪的人。上世纪80年代末,这名长崎小伙来到东京读大学,电影即是从这里展开。 开场处半分多钟的固定镜头,新宿车站外,人来人往。经过一段时间,横道世之介才出现,寻找对象到最终聚焦的过程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点。横道世之介不是什么著名人物,他只是你人生中遇见过又失去联络的某个人,偶尔想起,竟然印象深刻。至于这个人到底哪里有趣,你好像也形容不上来。但高良健吾饰演的这个男主角从一头蓬发到瘦削身板,都算是特征明显的人物,深化了横道世之介的形象。 通过四位朋友对横道世之介的回忆,电影拼贴出主人公的面貌。他有着慢半拍到一拍的答话反应,叉腰低肩的身体语言。这般旁观侧写,有如美术绘画上的散点透视,原来他是这样一个人。从原著到电影,它们的手法都是用闪前的方式来完成闪回。电影避开了横道世之介的高中生活,也省去了分别以后的社会生活,单只是截取那么短暂的一段时间内,跟横道世之介遇到过的这些人。 表面看电影好似一篇追溯文,实际上,电影还是以横道世之介的青春成长作为主线。有人惦记着加油店小伙、关心好朋友的现在,但这些并不是《横道世之介》所在意的内容。对好朋友后来为何失去联系,电影语焉不详。也许是横道改变了,或是现代人太忙碌。青春就是在一个特定的阶段遇到一群特别的人,仅此而已。总之,电影就像一版逝去的青春浮世绘。 《横道世之介》是一部充满好奇心的电影,观众关心横道世之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则关注周围世界和奇怪的朋友们,永远不会意志消沉。横道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怎么用都用不完。及至于他想要什么以及成为什么样的社会人,横道其实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同样的,这部电影要描摹的青春形态,也不是依赖工整的一笔一画。青春是怎样的一张画,是绿是红,是淡是浓,估计大家都答不上来。 横道不是真正的怪人,在片中也没有显得不合群。他像热情的桑巴舞,充沛的热带阳光,他的人格魅力会感染到朋友、恋人以及家人。早稻田的表哥,一边感慨着绝望,一边在逼仄的小房间内扭着舞。并未露面的外婆,她到底是怎么的一个好人,才会让亲友们如此怀念。在表现手法上,电影有一种日本人固有的恭敬客气,看起来不免有些矫情,然而在冷调的表演方式和缓慢的叙事节奏中,它们又变得极其感人,会在不经意间打动你。 这部电影没有高潮。它好像也没有称得上"冲突"的冲突,除了突然闯入的偷渡客。它以匪夷所思的白描方式,去翻出衣柜中的一件旧衬衣,而上面仿佛还有阳光的味道。这是关于一个好人的故事,似乎也重新定义了"好人卡",是一朵没有被看见的"玫瑰花蕾"。 想到日本著名女导演河濑直美在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感言,她说,拍电影的动力是风,是阳光,是走在我们前边的人们。大概,《横道世之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吧。他像一阵风,从仓持、加藤、祥子和千春的生命里拂过,没有留下什么。他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当一个好人,可能就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无意中,他成了几个人的青春收藏夹,有如新相机的第一卷胶片。 如果,你在别人记忆中是个奇怪而有趣的人,那么,恭喜你。[中国新闻周刊 http://culture.inewsweek.cn/20130909/detail-70962-all.html]
大陆看青春片其实最早来自于台湾青春片,由《那些年》掀起了一波青春片热潮,因此可以说国产青春片源于台湾青春片,那台湾青春片呢?台湾青春片源于日式青春片。 什么是青春呢,就是等你到了一些年级回想起那段时光,脑海浮现似曾相识的画面,脸上会浮现情不自禁的笑容,大部分的我们经历不了多少轰轰烈烈,但我们却能给自己和他人留下美好回忆,横道世之介的青春就是这样,也许懵懂也许犯错,没有经历什么又好像经历什么,就像祥子日后回想起他,对,他是一个普通的人。 电影其实是一个悲伤的主题,横道世之介已经死了,电影的每一段不过是他青春岁月中遇到的每个人对他的回忆,横道世之介和他的青春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却活在了人们的回忆里,就像世之介的母亲说的,也许这样说很奇怪,但能遇到世之介这样的儿子,也是她人生中的一件幸事。
——《横道世之介》的十个瞬间 文/艾晨
一言蔽之,《横道世之介》是部像桑巴舞一样热情的电影。尽管电影的情感表达并不强烈,反而温吞含蓄,只是兀自娓娓道来。160分钟的片长却不嫌累赘,乱序多视角的结构又尽显巧妙。不煽情而让人动情,无高潮而让人动容,有如暖风吹过,令人沉浸其中。 横道世之介是个怎样的人?“认识他就像赚到。一想起他就会笑。遇到他就是最幸福的事。”这是电影里对他的概括。其实要让我形容横道世之介的话,我心里冒出来了四个字:“不合时宜”。可笑的名字,怪异的发型,老土的衣着,以及拘谨的各种肢体动作。你可以真切感受到一个海边小镇青年在繁华都市里的那种格格不入。他在这样的环境里太普通了,但,即使他就只是这样的一个普通人,普通到几乎已经被人遗忘,也给人带来新鲜而独特的体验,会在你忽然想起的时候,击中你的胸口,于是你开始微笑,并且快乐。 电影从几个人的回忆里展开。对于仓持一平、阿久津唯来说,横道世之介是他们认识的源头,是促使他们在一起的人,是“找人帮忙搬家也只能想到你”的人;对于加藤雄介来说,横道世之介是不惊讶他同性恋身份的人,是无趣的大学里唯一的乐趣,是“光是认识横道这个人就觉得是赚到了”;对与谢野祥子来说,横道世之介是可爱有趣的普通人,是让她的生活充满活力的人,是一生都忘不了的恋人;对于片濑千春来说,横道世之介是不会用世俗眼光看待她“交际花”身份的人,是在她妈妈面前出现的唯一朋友,是爱恋她并且真心对她的人;甚至对于那个不开门的邻居摄影师室田慧介来说,横道世之介也是个能带来喜讯的207。总之,横道世之介的出现,改变了这些人的生活,让他们的生命从此变得更加美好。 随着回忆的展开,横道世之介的形象也就在这些回忆中一点点鲜明呈现出来。本文试着重现电影《横道世之介》的十个场景,怀念与横道世之介在一起的那些温柔时光。 出场:最忍俊不禁 一个年轻人走在新宿车站前面的广场,他就是横道世之介了。初见横道世之介时你会觉得一愣,他就那样顶着一头乱发,身背着大包小包走在城市的街头,怎么都显得有点突兀。 走廊对话的一幕最是让人忍俊不禁。在东京(可能已经死了还没人知道)不是很正常吗,牛肉吃?不吃?简短几句对话,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感受到世之介的拘谨。 本来,横道世之介就是成长于长崎一个寻常海边小镇上的天真少年,他的迂执思维和这个繁华城市是相斥的。在原著里,其实有诸多细节关于“与异乡磨合的新鲜与冲突、迥归故乡时那惘惘的熟悉掺合着寥落与陌生”,电影里这一方面已经被淡化很多,但是依然有所体现。面对这种冲突,也许世之介有过一点不知所措,但他无心去改变自己来迎合新环境。随着电影的展开,你会看到世之介地铁里哼着刚听到的歌,在入学典礼上认真听讲,在住所泡着脚吃着泡面用筷子翻书,在跳桑巴晕倒还很骄傲,你能看到世之介尽情展现自我,看到这个迂执少年给这座城市及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新鲜与活力。
相识:最天真可爱 本来只是和祥子作为陪客出现在四人行,没想到有意安排的约会上,想在一起的人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没想过的人却无心插柳凑到了一块。祥子出场的情景让人知道原来她是个大小姐,那么与世之介这种身份按道理是没什么可能的。可是世之介就是无心地成功逆袭了。在吃着汉堡聊天时,不管是世之介吃东西的形象,还是说话的表达方式,都让祥子哈哈大笑。对于祥子来说,世之介是新鲜有趣的,让她的生活充满了新意与活力。诚然世之介有不经世事的一面,祥子也是天作之合地毫无心机,一派纯真。两个都是天真可爱的人遇到了一起,用《一代宗师》里的话来说,正是“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于是后来祥子各种跟着世之介一起,感情由此滋生。
公园:最乐不可支 世之介是因为认错人才认识加藤雄介的,并且赖上加藤雄介,各种蹭空调,求倾听他的“女性烦恼”。加藤雄介实在是对他很无可奈何。那个晚上,他说要去散步,其实是要去同性恋去的公园里找“伴侣”,没想到世之介毫不识趣地跟着。于是只好跟世之介坦白真相,没想到一根筋的世之介以为加藤雄介是要向他告白。这一幕实在是有够让人乐不可支。世之介搅和了加藤雄介的好事,还一副“我什么都没做”的模样,真是让人恨不得海扁他一顿。 那个年代,同性恋身份大抵还是比较不被人接受的,加藤雄介在表明真相的时候,也说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可以不再见我。但是没想到的是世之介没有半点惊讶与多心,依然乐滋滋地将手中的西瓜分与加藤雄介。这种友情,是不带任何世俗偏见的。这大概也是加藤雄介怀念世之介的最大原因。
海边:最悠闲无语 放假的时候,祥子先世之介一步回到了他老家,并且获得了世之介爸妈的欢心。她是真心喜欢世之介的,尽管这个时候,这种喜欢其实更多地只是因为世之介的有趣。她跟着世之介和朋友聚会,还见到了世之介的前女友,并且因为世之介的不识趣吃了一点点醋。 所以也才有了海边的谈话。这时候的世之介虽然也喜欢祥子,但是还没有准备去当她男朋友,所以没有意识到他对前女友的关心让祥子小小地伤了下心。一席对谈之后,面对着月光映射的海面,听着海水的沙沙声,两人坐在沙滩上,世之介犹豫着慢慢向祥子靠近,想拥抱她。看着两个人别扭而僵硬地靠在一起,忍不住就想笑。但是更好笑的还在后头。世之介居然问祥子能不能吻她!真是让人恨不得再海扁他一顿。得到默许后,居然还指导祥子头应该怎么转。这一刻,你能切身感受到什么叫无语。《西游降魔篇》里的段小姐早就说过了:“如果一个女孩子闭上眼睛,就是想让你亲她。”真是见过傻的,没见过世之介这么傻的。 但是傻归傻,这一段情节大概是电影里最悠闲的。海边小镇的美丽风光,同样有趣的世之介的爸妈,以及慢慢接近的两个人,都让人感到温暖。在我看来,这段情节至少有两个重要的意义:首先,横道世之介重新认识了生命的重量,所以在医院里看着仓持的孩子时也才会那么入神,并且在那样的一个晚上打电话给妈妈,想向她表示感谢;其次,他对祥子的印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祥子的感情也变得认真,不再犹豫和吊儿郎当,两个人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死讯:最猝不及防 和多数电影不一样的地方是,《横道世之介》没有将悬念保留到最后,并不刻意隐藏主角的死讯。在电影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们通过片濑千春的广播,就知道了横道世之介已经离开这个世界。这时候我们和片濑千春一样,猝不及防。简短的几句话,不带任何渲染与解释,那么阳光而无邪的世之介,就忽然不见了。电影的所有情节都只是回忆与怀念。这种冲击是异常生冷无情的。 不过,这简短的一段场景,却蕴含了很多信息。世之介成了摄影师,片濑千春成了电台主播。我待世界以真诚,世界回我以温柔。世之介从他人那里找到了自己的路,片濑千春也从世之介那里找到了自己的路。过往相识的那些片段当初以为只是短暂路过,没想到如此深远地影响了每个人的一生。
告白:最温柔娇羞 拥抱数次之后,世之介和祥子有很久没见。再见时,两个人约好了一起吃饭。没想到来接世之介的是祥子的妈妈。在祥子家里,你可以看到世之介的局促。祥子爸爸一脸严肃,问话却又显得弱弱地,生怕惹女儿不高兴。而祥子的妈妈脸上一直都是亲切而喜悦的笑容。祥子一句“他是我见过的人当中最有前途的”化解了世之介的不安,这种袒护是坚定不移的,也因此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与支持。及至世之介问祥子“我们是在交往吧”,不期而至的幸福让祥子手足无措,脸红心跳,躲到了窗帘后面。这娇羞无比的一幕,尽显温柔情意。
圣诞:最甜蜜喜悦 明确了交往关系之后,世之介和祥子一起过圣诞。这一段剧情是十分温馨的,小小的房间里,幸福的两个人,蛋糕,尖角帽,画画,以及忽然从天而落的雪花。从两个人出门,到在雪地里的拥抱、旋转,一个长镜头,不同景别、不同节奏,将两个人的那种甜蜜喜悦凸显无疑。海边那一次未完成的亲吻,这一刻也终于实现。
医院:最泪流满面 祥子滑雪时扭到了脚,世之介急切地道医院看她,并责问她怎么没告诉他。祥子说因为不想让他担心,但是世之介说,既然是恋人,担心对方是应该的。“让我担心吧!如果我受伤,第一个会让你知道。”他的回答让祥子意外又感动,如果之前的相处还有一种客气的感觉,那么,“从现在起,我直接称呼你名字了。”在日本,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意味着双方的关系很亲密。于是最让人感动的一幕出现了。“世之介!”“祥子!”“世之介!”“祥子!”两个人幼稚地在医院里互相呼唤对方的名字,近乎孩子气的行为使得旁边的女佣都泪流满面。 这一段是世之介和祥子两个人的关系真正亲密的一刻,也是祥子对世之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的一刻。
开房:最一本正经 出院的时候,横道世之介对还一瘸一拐的祥子说:“今夜我们一起过吧!”在医院走廊上对刚出院的女朋友提出开房要求的,大概也只有世之介这么“不合时宜”的人才做得出吧!他简直迂得让人无语。可是“我想和你在一起”,对世之介来说,尽管太突然,可是他就是无论怎样都想和她在一起。你不会觉得这种要求猥琐,除了在医院里郑重要求祥子要让他担心,电影里世之介对祥子一次严肃要求就是这一次。事后,世之介光着上身,像个犯错的小孩一样听着祥子的念叨:“我不是觉得相爱不是一件好事,但我只是想强调,在适当的时间,做适当的事。”两个人端坐着,这一本正经的一幕,实在也有够可爱。 及至到最后,祥子在车里经过当时的那条街道,还会想起当时两人一前一后走在街上的情景,世之介提着包不时回头,祥子拄着拐一颠一颠跟着,坐在车里忍不住就笑了起来,那是泪中带笑的甜蜜。
告别:最淡然忧伤 最后的告别是电影的神来之笔,在已经知道世之介去世的前提下,没想到电影还能结束得如此美好。从祥子收到世之介妈妈寄来的信件和照片,回想起当时世之介送祥子去机场时,她对他请求:“我想做第一个看你照片的人。”世之介遵守着约定,把照片冲好放在抽屉。祥子收到了那些照片,仿佛还能看到当初上车之后,世之介所经过的风景。 在我看来,电影最后的长镜头恰好与电影开头的那一幕形成鲜明对比。横道世之介成长了,和初来时的陌生拘谨相比,他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身边的各种美好。无论是打呵欠的巡警,还是骑单车的少女,或是奔跑的淘气孩童,这个世界变得不一样了。横道世之介的笑容成了电影留给我们的最后一个画面。虽然世之介的妈妈念信的背景音让人淡然忧伤,却依然给人乐观的力量。因为假如有机会再谈一谈世之介的往事,也必定是一件又一件的趣事。尽管世之介已经不在这个世上,可是一想起他呀,依然让我们感到快乐。
2014/6/8
“现在想起来,光是遇到那家伙,就感觉自己赚到了” 喜欢加藤。
二次元感、拘谨感、所有人都努力传达着某种真诚,但感动观众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每个人都曾是世之介。利用观众对自己认同和怀念倒也不太坏,但将世之介这样纯情化(有无穷活力且完美恪守公序良俗与潜规范),在四个人的回忆中都无心至纯,实际上迎合的是我们对自己的欺骗。类似每个人的毕业视频留念。
窗帘后的害羞、医院内互唤名字、雪地里的拥抱、分手时的淡然,生离死别被处理得干净通透;当一个人以微笑的姿态永恒镌刻在他人记忆中,当青春友谊爱情都已走味,当生命中重要的人都成流星,当每个人静心回想过去,一定有那么一个人,让所有人都记得,记得他的普通他的美好,和他的相遇,是最幸福的事。
好人,一个好人,重新定义了“好人卡”。说高良健吾很普通,恐怕就跟说九把刀有183cm身高一样吧。散点手法,没有高潮,甚至还不到结尾处,就极其随意地揭开了横道世之介的命运。河濑阿姨感言过:电影是风,是阳光,是走在我们前面的人们。
被怀旧轮奸的一年,最终在这日本致青春里崩泪。乱序多视角,记忆里的好笑过客,懵懂的种种可能。肢体小动作,筷子翻书,桑巴跌倒,散步吃瓜,没用完的硬币,过曝的照片,繁枝茂叶中的卷发板鞋,结尾长镜头大笑奔跑,明媚得心疼。横道学会了救人,祥子夹起汉堡包,青春不是扳轨,而是隽永的辙痕。
这片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灾难,完全没有共鸣,如坐针毡。。。越看越难过,不是为了影片,而是觉得我离很多人的口味渐行渐远,8.6分。。你们太闲了,或许我没有青春吧。。
世之介最后还是被拿去填海了吧。
光是看到了这部电影就觉得是赚到了。
隔着走道夸你眼妆漂亮的人,逼仄澡堂中同你一起讲荤话的人,夏天夜晚像块牛皮糖粘在身后跟着来同性恋公园分食同一块西瓜的人,站在酒店洗手间外厚厚的地毯上给你拎包陪你等乡下母亲的人,一起在快餐店大口吃汉堡一起去老家的海边游泳一起在圣诞节的雪地里亲吻的人。这样的人,光是遇见,就已经赚到了。
160分钟的片长有点失控了。傻不隆咚而惹人发笑的横道世之介啊,就像一面干净透明的镜子,照射出每个人单纯可爱的大学年代。惆怅果然是人类最奇妙的情怀。
160分钟拍个/看个这样的故事/人?真是太得闲了。
常常觉得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人情却变得越来越淡,甚至连如今的年轻人都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了,这个故事的切入点太棒了,让人缅怀一把曾经的青春,也许不属于我们,但却是人人向往的,纯洁阳光美好的青春。晶莹剔透的治愈系青春片,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也许总有可以幸免的。★★★★
冲田修一新片《横道世之介》太净化心灵了,明快朴素的调调讲了一个真挚无邪的悲伤故事,两小时四十分钟几次内牛满面,这才是日式致青春。朴树《那些花儿》的意境最高诠释。生命中那些绿叶,那些陪着你开放的绿叶,最后被一个个忘记,偶尔想起来竟然笑起来,模糊了面孔,可他们也曾是自己的主角。五星。
天然呆遭遇自然萌,欢乐多并且感动久。
一部佳作,十分干净,百般美好,千种温暖,万道光芒。
真是又治愈又温馨。快乐中带几分伤感,恰好对应回忆中的青春。却又不想将之归为青春片,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又不仅一个人;是关于回忆,又不仅回忆。横道世之介真是一个可爱的角色,无忧无虑又有趣。高良健吾大加分,吉高由里子也很赞。几次回忆看似漫不经心,却实在妙笔。本害怕片太长,结果一下陷进去
省略用得极佳(相遇戏拍得尤其好),点到即止。不煽情、不刻意、不累赘,仿佛有一抹清风拂过那梦里的日渐模糊的幽幽时光,叫人迷醉,舍得不醒来。一部难得一见的,干净、清透、舒爽,暖人心头的佳作。
加藤说,现在想来,光是认识横道这个人就觉得是赚到了。仓持说,我连找人帮忙搬家也只能想到你。妈妈说,能有世之介这个儿子是我这一生最幸福的事情。祥子说,若你死了,以后大家回忆起你,应该都是带着笑。跳着桑巴的世之介,他笑成了岁月里的一朵向日葵。
这些天觉得不开心的时候,就会自己在脑中默念“横道世之介”,仿佛我的生活中真的曾经出现过这个人。
佳能,感动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