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3993.html星期日,是她把她叫做“爸爸”的星期日,星期日,是他们在塞纳河的涟漪中“回家”的星期日,星期日,是在深深的爱里不再眩晕的星期日,可是星期日,却也是一个被抛弃,被误读,被扼杀的星期日,是一个取消了最后的命名的星期日,是在圣诞节的喜庆中走向死亡的星期日。
一种死,比幸福来得更突然,30岁的皮埃尔躺在洁白的雪地里,他再也不能揽她入怀,再也不能叫她的真名“西贝尔”,再也不能在刀子的颤动中听到圣灵的声音,而12岁的弗朗科西,在睡梦中醒来,再也无法等到她18岁的时候嫁给皮埃尔,再也无法在“星星的碎片”里保留纯真的梦想,再也无法在河边的仪式中拥有回家的感觉,看到在星期日也是圣诞节死去的皮埃尔,满脸泪水的弗朗科西说:“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即刻起,我无名无姓。什么也不是。”
最后的星期日,最后的圣诞节,最后的西贝尔,她在那些警察、那些旁观者面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只是说给自己听,说给躺在地上的皮埃尔听,对于死,她曾经说过:“如果哪天你不来了,我就去死,闭上眼睛,我会变的冰冷,然后躺进棺材,然后送进坟墓,但是墓碑上没有名字,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她预知了自己的死,预知了自己冰冷的未来,预知了没有名字的墓碑,但是,命运却以另一种方式抵达了死亡,是皮埃尔先于自己死在星期日,死在圣诞节。但是不论是谁先死,最后的命运都被推向了没有自己名字的结局,无名是一种拒绝,是一种毁灭,也是一种“被毁坏的生活”的见证。
被坏坏的生活,属于皮埃尔,也属于弗朗科西,它如噩梦的方式闯入他们的现实,皮埃尔曾经是一名空军,在战争期间由于误炸一个亚洲的村落,从此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在他离开战场、离开战争的生活里,总是出现飞机下降投弹轰炸的情形,那个世界原本是美丽的,大块大块被分割的田野,隐约传来农人的唱歌声,以及那冲天的大树,安静的村落,但是炸弹在那里爆炸的时候,就是一种将美好毁灭的悲剧。那个呆立在树旁的孩子,睁着惶恐的眼睛,露出恐怖的脸,发出痛苦的叫声,这是皮埃尔最后的记忆,而当他回到现实的时候,这一幕总是闪现在他的头脑中,他总是偏头痛,总是产生眩晕的感觉,在间歇性发作的时候,他总是问自己:“我是谁,从哪儿来,在干什么?”
这是对于自我的质问,他找不到自己,尽管告别了悲惨的战争,尽管获得了玛德琳的爱情,但是他依然活在那闪现的记忆中,活在无法摆脱的梦魇里,他像一个和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在寻找自我中又一次一次地迷失。只有在那个黑夜里,在微弱的灯光下,看到12岁的弗朗科西出现的时候,他忽然就看到了某种寻找的东西。在车站,弗朗科西被父亲带着遇到了皮埃尔,父亲在打听去修道院的路时,他们的目光第一次接触,躲在父亲身后的弗朗科西露出了一个微笑,可爱,迷人,仿佛是天使一般,这微笑打开了皮埃尔的心中那扇紧闭的门,也从此把他带进了星期日的约定里。
弗朗科西的父亲把她送到修道院,对她说“爸爸星期日再来看你”,其实是把她关进了一个封闭的世界,甚至自己不再露面,一种生活的转变对于弗朗科西来说,却是被抛弃。从车站相遇,到看到微笑,其实在皮埃尔的内心深处,并不是找到一种自己寻找的东西,而更多是想要保护这个纯洁的小女孩。那个晚上他看到在父亲身边的弗朗科西眼中挂着泪水,他说的一句话是:“她不能哭的。”哭让他的脑海中又出现在大树旁的小女孩,又让他看见了被毁灭的死亡,所以他不允许女孩流下泪水,从口袋里摸出那些“星星的碎片”,暗中跟踪他们,对于他来说,保护的本能让他一直关注这对父女。
而当弗朗科西被送到修道院之后,父亲急匆匆离去,最后像是故意一样落下了那只包,而在暗处看到这一幕的皮埃尔拿起了这只包,并在包里发现了父亲离开女儿的那封信,到星期日到来的时候,他再次来到修道院,没有看见弗朗科西的父亲,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成真,修道院生活对于弗朗科西来说,就是一种哭泣生活的开始。就是在那个星期日,他以弗朗科西父亲的名义接走了第二次见面的弗朗科西,在他看来,他必须变成一个父亲,一个保护孩子的父亲,一个遵守“星期日来接你”承诺的父亲。
而弗朗科西在修女面前叫他“爸爸”,实际上也是填补了自己父亲缺失的遗憾,但是当弗朗科西和皮埃尔走出修道院,第一次进入到星期日时光的时候,不仅仅是完成了父女的一种交接,实际上被命名的父亲更是萌发了一种寻找另一个自己的历程。和皮埃尔一样,被父亲留在修道院的弗朗科西也面临着一种“被毁坏的生活”,也进入到被现实抛弃的境遇中,弗朗科西的奶跟着魔术师走了,自己的妈妈也离开了她,最后父亲也在永远不能实现的“星期日来接你”的承诺中消失,“我现在又孤独一人了,我什么亲人也没有了。”所以皮埃尔和弗朗科西,在这个被命名的星期日,成为遭遇相同命运惺惺相惜的两个人。
当星期日要结束的时候,皮埃尔要送弗朗科西回到修道院,那扇门打开,屋内的灯关闭,但是弗朗科西却没有立即离开,她拉着皮埃尔又返回到屋子里,再次打开灯,她说她不愿意回到修道院,而在那一刻,皮埃尔感同身受地说出了“我们永远都是废物了”。相同被抛弃的命运,相同眩晕的现实,相同被毁坏的生活,于是他又走进了屋子,拉着弗朗科西说:“以后我没一个星期日都来接你。”屋内的灯光从灭掉到再次点亮,其实无非是一个隐喻:他们在被黑暗包围的现实里,唯有点亮心中的灯,唯有进入两个人一起拥有的星期日,才会感到一种活着的渴望,才会有共同抵御的力量。
从以“父亲”的名义保护弗朗科西的星期日,到两个人点亮最后一盏灯的星期日,星期日的意义发生了改变,他不是“父亲”,他是她的朋友,她的知己,她相同遭遇的同行者,甚至最后变成了再也无法改变的爱人。他们在星期日离开修道院,在星期日来到塞纳河边,那一条河,是他们共同的家,一颗石子丢进河里的时候,泛出一圈一圈的涟漪,弗朗科西说:“我们终于到家了。”站在岸边的他们,看见了河面上的倒影,涟漪的圆圈将他们圈在一起,这是倒影里的共同守护,这是圆圈里的共同依靠,他们在这个家里一起谈起过去,一起谈起未来,一起在星期日编织共同的生活。
在星期日,他们向消失的一切告别,弗朗科西说:“我的爸爸死了,我甚至觉得他已经被埋了,我要去看他的坟墓,看他的尸体。”然后一个人走过横在那里的树干,跪在地上,独自说出的那一句话却是:“谢谢你上帝,给了我一个皮埃尔,一个善良的人。”在星期日,他们共同希冀一种美好生活的到来,弗朗科西说:“你30岁,而我12岁,很相近嘛,当我18岁时,你才36岁,36岁也不是很老嘛。听着,你会在我18岁时候娶我吗,会吗?”在星期天,他们拥有只属于自己的河水,属于自己的大树,属于自己的涟漪,属于自己的家,甚至在河边有人画那一颗岸边的大树,弗朗科西告诉画家:这是我们的树,你没有这个权利。
一切都属于两个人,他们在现实中被抛弃,他们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但是在每一个星期日,他们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是重新命名的星期日,星期日原本是天主停止他所行一切创造工作的日子,是天主降福的第七天,是定为圣日的第七天,身为修道院的孩子,弗朗科西本应该在这一天做礼拜,以表达对主的崇敬和感激,但是在星期日,她却离开了修道院,这是一种背离,而在一种否定仪式的构建中,他们其实进入了自己命名的那个世界,这里的树和水,这里的草和大地,这里的仪式,都只属于他们。
像是一个伊甸园,但是在这样一个背离传统仪式的星期日,在这样一个虚幻的伊甸园里,他们虽然享受了找到自己的快乐,虽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觉,甚至已经在跨越年龄中培育了一种爱情,但是在这个自我命名的世界之外,却是被包围的现实,所以这个星期日的世界是脆弱的,甚至是危险的。这种脆弱和危险一方面来自本来受过伤而敏感的两个人,来自精神意义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另一方面,来自世俗道德下那个压抑、鄙弃的现实。
皮埃尔陷入到了和弗朗科西的爱恋中,但是偏头痛和眩晕的感觉,让他变得越来越敏感,而这种敏感让他开始嫉妒,当弗朗科西看见那个骑马者走过,发出了“他真帅,希望他能带我离开,保护我”的感慨,皮埃尔有些黯然地独自离开;当弗朗科西和另外的小孩子玩“盲人的游戏”,那个男孩差点碰到了弗朗科西的脸,皮埃尔甚至用拳头狠狠揍了小男孩;而当那个星期日皮埃尔被女友玛德琳叫去参加朋友贝尔南德的婚宴时,他所有的思绪都在那个没有见面的弗朗科西身上,在桌子上他不说话却放了一颗“星星的碎片”在盘子里,他便听见了弗朗科西的声音;从窗户望出去,他看见了河边骑马的人,在那个很帅的男人旁边却是一个和弗朗科西一模一样的女孩,他开始焦躁不安,甚至在离开婚宴之后还赶过去看清楚是不是弗朗科西真的跟那个男人在一起:在游乐场,他和玛德琳一起玩碰碰车,却在人群中发现了弗朗科西,于是他变得疯狂,继而在游乐场上演了一场混乱的打斗……
皮埃尔是敏感的,而在弗朗科西身上,这种敏感也暴露无遗,她在那个夜晚相遇之后,把皮埃尔当成是“父亲”,但是在星期日的交流中,她慢慢对皮埃尔产生了爱恋,这种爱恋是像父爱一样保护自己的情感,像情人一样隐秘的精神依恋,所以它是复杂的,是多元的,她告诉他六年之后要嫁给他,她希望他能够真正吻她一次,她喜欢在树林里被他揽进怀里的感觉,但是,当她知道皮埃尔有一个女友的时候,她忽然就有了嫉妒心,她询问关于她的信息,她问他们会不会结婚,而因为没有在那个星期日接她出来,弗朗科西甚至一病不起。
其实,在弗朗科西和玛德琳之间,对于皮埃尔来说,是关于什么是爱的质疑,爱情之于爱情,似乎不仅仅在于年龄的不同,更在于一种需求上的区别,当在星期日的乌托邦里,皮埃尔似乎更想把自己放在一种逃避的世界里,所以他不告诉玛德琳自己和弗朗科西的故事,不敢表露自己的矛盾,在婚宴上,在游乐场里,在玛德琳的爱意里,他反而看见了自己的痛苦,逃避根本不能回避矛盾,相反却变成了另一种伤害,最后的暴躁、冷漠、疯狂,都让这一种爱变成了压力,而也是这样的压力,让他似乎又回到了“被毁坏的生活里”。
但是,真正毁坏生活的不是关于爱的无所适从,不是对于爱的那种敏感和脆弱,而是在星期日这个乌托邦之外的现实,这个现实里是道德,是流言,是疑惑,是打击,在河边散步的时候,人们总是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钓鱼者甚至偷听他们的谈话;酒吧里的那些人甚至把皮埃尔叫做“撒特”——一个神话中的好色之徒,这是现实对他们的围攻,这是道德对他们的贬低,“和一个孩子恋爱,这正常吗?”皮埃尔好友卡洛斯的妻子曾经这样问,在他们看来,这是畸形的爱,这是变态的爱,甚至这是一种亵渎,一种耻辱,而贝尔南德在圣诞夜报警,更是推向了悲剧的终点。
皮埃尔和弗朗科西在星期日构筑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完全陷在巨大的舆论中,完全被所谓的道德包围,完全在毁坏的力量挤压中,这其实和皮埃尔记忆中的战争梦魇,和弗朗科西的被抛弃生活如出一辙,虽然在两个人的世界之外,还有善良的玛德琳,还有宽容的卡洛斯,他们理解这一种爱,并把它叫做“童年的梦”,甚至原先害怕、恐惧的玛德琳,当躲在大树后面看到皮埃尔和弗朗科西在那把刀钉在树上的震动中露出欣喜之色的时候,她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没有嫉妒,没有猜忌,没有报复,对于她来说,那一刻她完全理解了皮埃尔,理解了两个人的爱。这是一种爱的无私,而卡洛斯也认为,让皮埃尔重新回归到童年时代,“千万不要玷污了美好的东西。”但是无私的爱、宽容和理解,只是一种个体的力量,在巨大的舆论洪流中,沉重的道德压力下,也只有纷纷破碎的唯一结局。
星期日的涟漪,星期日的圆圈,星期日的爱,星期日的真名,这是属于他们的孤独世界,而现实就像皮埃尔拿起婚宴上的玻璃杯看到的一样,是扭曲的,是变形的,两个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避免,就像那把从游乐场预言的巫师手里偷来的非洲魔刀一样,在不同的世界里被命名,对于皮埃尔和弗朗科西来说,刀钉在树干的那一刻,他们听到的是一种纯粹的通灵的声音,而在那些警察看来,刀却是一种凶器,在圣诞树下,在沉浸于美好的夜晚而睡熟的弗朗科西面前,这一种邪恶的命名,让最后的星期日变成了一种死亡,让最后的救赎和回归变成了永远的失去:不再眩晕的皮埃尔保持着一个罪犯的样子,不再隐藏自己真名的弗朗科西永远无法再回到星期日,而死亡之外,被毁坏的生活继续毁坏,无名的人继续无名。
都說戰爭與愛情是電影故事永恆的主題,愛情尤甚。它們或華麗,或淒美,或曲折,或平凡,似乎有取之不盡的素材可供演繹,然而究竟有多少可以說出觸人心底的最原本的愛呢?那些華麗下生出的浮誇,淒有餘而美不足的矯情,波瀾跌宕卻偏偏違和的邏輯,反復咀嚼還是被照搬不誤的俗套,也許足夠吸引眼球,但也終究只是一裘華美的袍。
如果不計較我的見識淺薄,我認為這部電影是將愛情詮釋的最為純粹的一部作品,簡單卻飽滿,輕盈又厚重。是的,有什麼能比一個失去記憶的男人和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女的感情更純粹?那個男人忘記了前塵俗事,他的靈魂迴歸最初的空白,所以當他第一眼就被少女吸引時,不用考慮成人世界的紛擾,如同初戀的男孩遇到第一個喜愛你的女孩。他變得像小孩子一樣容易衝動和吃味,他常常和她沉浸在外人無法進入的純愛世界,他甚至為了心愛的人偷來傳說中可以傾聽靈魂的聲音的神秘魔法劍和教堂頂端的鐵公雞,如同逆生長回一個頑劣小童。而少女則恰恰相反,也許是從來不曾得到過足夠的愛,她害怕再次孤獨一人,她想要變得超越年齡的成熟。有人覺得小姑娘的表情略顯誇張,其實我覺得那是恰到好處,愛上一個可以做自己父親的男人,那種極力想裝大人和他相配的心情就是這樣的。他們相互陪伴,他們交換誓言,他們彼此親密,卻不曾狎昵,即便如此,在這個成人世界裏,童真之戀被扼殺那是遲早的事,只是猜不到會是這樣一個大悲無淚的結局。
“你們所有人,所有自認為正常的人,當你們看到有些人沒有按照你們的傳統快樂的時候,那他就是不正常,而你們就反對他。為什麼要這樣呢?純真有讓你們尷尬嗎?”
這段臺詞如此擲地有聲,在半個世紀前質問着所有人。可悲的是,偏見和歧視伴隨著人類的繁衍生生不息,人們習慣於將自身環境內大多數人視為合理的稱為常理,而不合常理的人就該是討伐的對象。當出現女生年紀偏大的忘年戀時,有多少人抱著看笑話的心情,不管有沒有說出口;當同性戀逐漸被正視的今天,有多少人只是抱著獵奇的心態調侃,而內心依然將他們歸為兩個世界的人;同樣的,有多少人包括同志本身也在歧視着老年同志、變裝者或是雙性戀,跨性別戀;自古以來,總是嫖客風流,婊子無情,對性工作者的歧視更是無須掩飾,更別提有多少人看著av擼管,打開微博罵賤了。我想問,遵循常理真的比尊重每一個個體來得重要嗎?吃鹹味荷包蛋的一定要看不起吃糖心荷包蛋的嗎?迴歸人性真的有讓你們尷尬嗎?
我看過那些冠冕堂皇的偏見,他們將以上所有歧視以違背倫理的藉口正當化。我百度了一下——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
我們知道,人類文明是在在發展中完善的,所有的規則包括書面化的法律條文和不成文的倫理準則都是在人本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人類社會的變化,規則自然是要更人性化而不是被頑固的強行施加。既然倫理是處理相互關係的準則,那麼它就應該是淩駕於公平(法律)之上的正義,即如果是無損於任何個體或整體的,就應該給予最大限度的尊重與保護。倫理應該強調的是對愛人的忠誠,是對長/前輩的尊重,是對弱者的扶持,是對自身言行的承擔,是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同視,是對真正的惡敢於揭露和阻止的勇氣!
當純真遇上偏見,當愛情淪為悲劇。
《花落莺啼春》 Les dimanches de Ville d'Avray 年代:1962年 / 国家:法国 / 导演:塞基·鲍格农 / 主演:哈迪·克鲁格、妮可·柯赛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大叔和萝莉单纯的感情!
皮埃尔30岁,西贝尔12岁,在地铁站西贝尔的一个微笑,瞬间暖化了皮埃尔的心。于是一个孤独的弃儿和一个失忆的年轻大叔,相约在每个星期日,只是在河边溜达溜达聊聊天,并无任何越距。星期天既是休息日,也是忏悔日,在这里别有用意:皮埃尔曾在越南战场炸死了一个小女孩,后来他失去了记忆,但是隐约中她似乎又把曾经的那段心理阴影,转化了在如今这个小女孩身上的补偿。他们之间是一种特别纯净的感情,似爱非爱,也有嫉妒,也有失落,爱情中有的,他们俩也都有。虽然法国后来又出了个《这个杀手不太冷》,并且女孩也都乞求大叔能收留自己,但你能明显感到两者的区别。
2、是这个世界太不单纯!
由于失忆,皮埃尔其实更像一个孩子,只不过身体还是个成年人。他和西贝尔的相处就像两个孩子过家家一样,我们不应该用有色眼镜去渲染这层关系,毕竟它不是《洛丽塔》。就像卡洛斯说的那样:“他在重过他的童年。当他和孩子在一起,会觉得整个世界变小了……千万别玷污了美好的事情。”然而以伯纳德为代表的周围的人,却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把单纯的情感视为猥亵和龌龊。最终,皮埃尔死于这个社会粗暴的规则和观念中。他何罪之有?“他们的快乐不是你们认为的快乐,你们就认为他们不正常”,这样对吗?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
第30分钟,皮埃尔和西贝尔每到周日都是来到小河边,为此摄影师还让整个气氛宛如梦境:往河里扔了一颗小石子,水面泛起涟漪,层层波纹中透出两人的身影,“我们到家了。”不论是他们伫立在河边还是斜倚在河边的大树上,镜头都是从水中倒影来表现,这也预示着这场短暂的情缘注定如同如同镜花水月一般消散。
泪点
第108分钟,西贝尔醒来后,发现皮埃尔已经死去。警察问她叫什么名字,她绝望地哭着回答:“我再也不会有名字了,我什么也不是了!”唯一的依靠也这样失去,女孩只能在美好的记忆里寻找精神慰藉了。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花落莺啼春》,在深入讨论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阿蚂裹
2分,好多处景别选择特别有意思,第一视角退后,用第三视角来观察,一种抽离电影现实的选择,让观众都站在了旁观的视角,加重了审视的意味。转场也很有巧思。
场刊嘉宾 Aurora
3分,就虽然这个颜我确实嗑不下去,但是画面拍的很舒服,很有特点,哪怕是黑白也能看出导演希望拍出的画面是能被记住的。
场刊嘉宾 Leo
四星,两个残败的灵魂互相依偎取暖,情感永远凌驾毫无道理的伦理之上。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一个问题是请大家谈谈电影的环境塑造。像是湖水、雾气这些部分,在我看来都充当了对于男主角精神世界的投射。加上他有失忆的设定,这些塑造能让我感受到这一点。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氤氲朦胧。一个ptsd,一个未经人事,是一种想象空间发生的情感关联吧。脱离了日常环境,空间的重新塑造。
场刊嘉宾 Leo
我倒是没有想那么多,我是觉得这些环境一直想要营造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会觉得这些比较朦胧的取景是在不断模糊男主对于真实跟虚幻的判断。就是让他不断沉溺在这种世俗绝对没有办法理解的感情关系中。
场刊嘉宾 Aurora
如此刻意的画面想来也该有表意的目的,虽然我觉得不妨简单一点。
场刊嘉宾 Leo
第一直觉就是很美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确实很美罢了。
场刊嘉宾 Aurora
环境的描写,无非铺垫情节、烘托气氛、映照情绪这些。确实很美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二个问题是,大家怎么看待男主和女孩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情感?某种程度上他们同病相怜,一个是战争的遗孤,一个是世界的遗孤。
场刊嘉宾 Leo
我觉得这种在双方都有缺陷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情感,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一个彼此不断索取来疗愈自己的过程。真的不是爱情。
场刊嘉宾 Aurora
很容易被拿来类比的是Lolita,但是更让我想起白夜行,雪穗和亮司,互相需要。此外深觉情感无关年龄而关乎经历。整个电影浪漫唯美,但是表现出来的真的不太像是“爱情”。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我感觉最后结尾男主的女朋友都能理解他们。但是男主已经被杀了。大家反而在审判。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让我比较介意的一个点也在这里。这种不是爱情的感受,是不是来源于导演在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塑造中设置了太多的道德保险。避开了他们可以往更“禁区”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包括你说的女朋友都能理解。
场刊嘉宾 阿蚂裹
是的,好像也没有想往禁区的方向去讨论。我难受的事当事人都不在意 旁观者在旁边煽风点火。
场刊嘉宾 Aurora
不光是道德保险,影像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完全不是那个方向的。这种电影本身的自洽感很讨我喜欢。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假设如果真的往男女情感的方向去写,会影响你们对电影的看法吗?
场刊嘉宾 Aurora
或许?会觉得有点俗?
场刊嘉宾 阿蚂裹
他们自始至终没有做什么越界的事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没有,我是在假设,如果变成了洛丽塔,你们会不会觉得“变质”了?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太虚无了。这世界没有给一些非常规的感情留存空间 ,都很辛苦。
场刊嘉宾 Aurora
很难做这种假设,因为我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和感受受限于电影,以及我们本身。至少对我而言,电影不光是需要补课学习的艺术,更是与不同维度世界交流的方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第三个问题是,想问一下大家对于结局的看法,尤其是女孩那句“我从此无名无姓”。
场刊嘉宾 Aurora
坦白说最后这句我感触没有这么深,没想到会是这个切入点,我思考一下。
场刊嘉宾 阿蚂裹
就是没人鸟她的nobody cares,爸爸不要她了,大哥、哥哥也不要她了,只能到修道院长大了,没人call me by your nam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男主经历战争之后就已经精神性死亡了,而他和女孩之间被误解的互动让他连肉体都不容于世。这种破灭最后从他的身上传递给了女孩,很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场刊嘉宾 Aurora
谈到宿命式的悲剧回环,我觉得call me by your name(《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更让我觉得有宿命式的悲剧回环。
『爱是漫步涟漪中,爱是不要吻在唇上,爱是心灵相契,魂魄相依』落魄大叔和被遗弃的女孩,跨越了爱的界限去成就爱,只因为他们有契合的齿轮可以相互咬合,稚成人和童心者的爱超越了世俗。29分时漫步河边水底仰视倒影的拍摄给人印象很深。
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电影中,这部是最为完美的,艺术与技术、写实与写意、精神与现实、视听造型与场面调度,影片对电影中的元素做了最为圆满的融合,导演的控制异乎寻常的内敛而诗意,在该表现的时候又表现的非常精准。导演、剧作、摄影、表演、美术、剪辑都异常动人。给出有史以来的最高分:99分
纯洁的情感,每个镜头都干净的像小王子里的情节。译名真好,海棠也随着梨花逝去了。
电影中出现多次湖面反射倒影玻璃窗水晶球鱼缸等视角的世界 透过酒杯底看人 人物的孤寂 看那涟漪中我俩的倒影 我们回家了
战史之悲罪难赎,残梦徒劳已前非;浮光掠影云上梦,无情柳絮漫空飞;花落莺啼春已逝,痛诉久挥之不去;彩云易散琉璃脆,凋零花瓣葬白雪。
两星给摄影和音效 这个人设和故事太恶心了 强烈不适
因为表达的畸形父女爱给一星 。不管歌颂的多么美好 这都是畸形的不清不楚的“爱” 你有女友 又有这个不知道是女儿还是准女友的 都不知道要干嘛 有病治病 治不好也不要磨磨唧唧啊
今年看过的第三部可以称得上“完美”的电影:两个主人公都是弱势群体,因心理创伤而走在一起的“梨花”和“海棠”,本是纯洁和清澈,却在正常人眼里被视为禁忌。相信结尾处海棠也将追随梨花一起凋零。不可否认,哈迪.克鲁格有着史蒂夫.麦奎因相同的气质。
爲了整理『 君生我未生 』的补充,收到了别人的推荐又找到了这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只是自己孤陋寡闻以前没有注意。电影在战争中受到精神打击无所事事的男青年皮埃尔在街头偶然遇到被父亲准备送到修道院寄宿的西贝尔开始,两个人的第一次四目交汇,可能就是诞生了那种特殊的愛,或者这种畸恋一开始只是建筑在小萝莉为了自己对家庭父爱的需要而找到的一种寄托,当他第一次贸然接她,她自然当着修女喊他爸爸。两个人在池塘边戏水,小女孩痴情的望着涟漪说:我们到家了。而皮埃尔看见有别的男孩子与她亲近嬉戏时又不顾一切打跑了男生,这使得女孩子非常难过她看到了这个大男人的不成熟的一面,她也和这个年龄段怀春的小女孩一样对威猛的男人一样着迷,她只是在人生最痛苦时遇到了这个精神有伤害的男人,试想,如果她后来在风和日丽先遇到那个骑马的男人又会
1962年第35届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本片以其诗意化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塞纳河畔令人心碎的悲剧故事。摄影确属一流,不过这故事不太对路,这小萝莉思想也太成熟了吧。
Une histoire d'amour singulière contée dans un paysage digne d'une galerie de peinture avec un grand soin apporté à la mise en scène.
当你们看到有些人没有按照你们的传统快乐的时候 那么他就是不正常 而你们就反对他 为什么要这样呢?小女孩演技真是精湛!!!
1,电影视角太小 展现内容也未见深刻 不烂而已。2,开始觉得女人固执的用自己方式爱男人 但并不理解男人 方式不对;后来看到她还是能理解男人的 只好修正观点为 女人还是接受爱自己的人为妙 否则你的付出并不为对方欣赏和感恩 反招暴力3,男人和女孩就是爱情 洛丽塔 早熟的萝莉魅力太惊人
1.所爱之人已不在,我便已无名无姓;2.结局来得太快,胸中的怒气才在氤氲而升,却还来不及发泄便被小女孩夺眶而出的眼泪感动了;3.剧情有点狗血,两个寂寞的心碰在了一起,年龄啥的都不是问题,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5.0 (英字)最乾淨的感情。好美的電影,溫柔細膩,又充滿詩意。30歲與12歲,之間相差的東西根本不足以令人迷茫或談論。活在乾淨美好的狀態下,永遠要比活在實際中的人更幸福。
公园寒塘渡鹤影,世间冷眼葬君魂
这个世界太大了 , 大到容得下各种各样的面目。狰狞、狡黠、猥琐。这个世界也太小了 , 小到不能容忍任何一份未被历史命名(还未来得及)的爱 。 所谓的诗人都在歌颂一群杀死纯真 , 杀死快乐的刽子手,而真正灵魂干净的诗意而浪漫的人,早已不可存。我爱这种极致表达 , 还有爱的本身。
花落莺啼春 我们结伴去河边 石头荡进涟漪 我们回家了 你爬上那棵树 你搂着我的脖子 悄悄告诉我 你叫西贝尔
原来,一个人要是得了精神病,就可以自带洗白光环:他掌掴小男孩是无辜的,拳打女朋友是无辜的,到处偷东西是无辜的,甚至以救赎之名行恋童之实也是纯真无邪超凡脱俗的。精神病真好,赶明儿我也去得一个。
静谧诗意 纯洁古典 怪蜀黍和小萝莉的奇怪情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