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同学推荐的,推荐的时候就已经把剧情背景都了解了,但真正观看的时候,简单的剧情,简单的场景依旧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很久没码长文,对这部电影的感想超过了电影本身很多。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背景(基本取自wiki):在日本的朝鲜族人,现有91万,是日本第一大外来民族,大部分是20世纪上半页,朝鲜被日本统治时期的劳工等,韩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为朝鲜与韩国,这些旅日朝鲜人面临去留的问题,近10万人选择返回朝鲜,不到5万人选择范围韩国。(插一段,韩战结束后,稍微夸张一点,朝鲜国力相比于韩国,相当于现在韩国相比于朝鲜,大家不要以为60年前的国际格局跟现在一样)同时没有返回朝鲜或者韩国的旅日朝鲜人,忠于朝鲜的成立了一个组织,官方名字是“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简称朝总联,朝总联现在基本担当了日朝外交功能,会长等高级领导还是朝鲜最高议会的议员。当然还有忠于韩国的成立了“在日本大韩民国民团”。50年代末,朝总联面临着很大压力,主要是日本国内的排外情绪,这么多朝鲜人为了继续传承文化,需要自己建立学校,媒体等,这些活动的主要活动经费由北朝鲜承担了(可见当时朝鲜还是很有钱的),并且向旅日朝鲜人不断宣传归国的好处,有些人也就陆陆续续的返回了朝鲜,后来大家就比较清楚了,冷战结束,长期支持朝鲜的大哥没了,朝鲜的极权也极大阻碍了发展,咱们的电影故事就开始了。
电影本身很简单,只有一条线索,松浩的父亲是朝总联东京分部的副会长,一方面是责任所在,一方面也是对祖国的信任,在1972年松浩16岁时把松浩送回了朝鲜,在20年后的1992年,松浩发现得了脑肿瘤,经过5年的申请,终于得到3个月时间去日本进行治疗,与1997年返回日本,返回后见父母,见少年时的恋人,朋友,但不到一个星期,平壤急电需要立即回国,于是带着亲人的不舍,只能啥也没进行治疗就返回了。
电影很简单,但情感却非常的浓烈,对于描述这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我的笔是很无力的,大家可以感受感受。我想写写从这部电影延伸开去的我们自己的故事。
我们建国前后几十年,有着大量的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其中大家熟悉的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军事研究方面的人才,但是还有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科学研究方面的伟大的科学家们,比如李政道,杨振宁的老师,清华物理系建立者叶企孙先生,杨振宁的同学,西南联大三剑客的黄昆先生,当然还有数学,化学等等基础学科的大师,这些人,放在国际学术界,比现在国内顶尖的学者放在现在的国际学术界,要厉害的多。(近些年有了一定的进步,不过仍然差距很大)就是这批不被大众所知,潜心最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师们,在建国后的各类政治运动中,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保证,可以说,这方面,朝鲜都没这样,朝鲜都不会让一个没读过书的捡破烂的指着科学家,骂他们,侮辱他们。换做任何一个人,老子当年放下那么优厚的条件回来,结果现在猪狗不如,让人怎么不心寒?从这个角度,国家欠人民的,尤其这些人的太多太多了。从这个角度,邓真是伟大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政治运动,向来都是不好的。
文革,各个角度看都是值得否定的,但离解禁还是很遥远,毕竟领导的责任怎么追究呢?难道画要从城楼上拆下来么?
电影《家族的国度》触感真实,反映了在朝韩的历史遗留问题上,生活在日本的朝鲜人与家人分割的一段过去。家里的长子因父亲的理想而从其出生的日本去往朝鲜,从此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握。二十五年后,儿子因脑瘤暂留日本看病,三个月的期限被就局限,家人们十分珍惜,但仅仅几天后平壤就传达必须返送的命令。
从电影的角度,故事缺乏变化,结束的也很仓促。但导演的理解就是这样,尽可能去反映真实。这些漂流外乡的朝鲜人,在朝韩分裂后,被迫留在日本。这个家庭的父亲作为这个时代的朝鲜人,心中仍然怀着伟大理想。只是他的理想撼动不了任何一个国家,只能让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都成为牺牲品。
安藤樱在电影中饰演的女儿,同样受父亲影响,在狭小的空间过活。不能和日本人、韩国人交朋友,不能到处外出旅游。她承受这一切,仅仅因为家庭。在看到兄长的命运后,她拖起兄长向往的行李箱,从这一刻决定反抗家庭、观念为她带来的枷锁,过自己的人生。
导演作为朝鲜人,在情感的投入显得过多。电影中经常见到大段的情感宣泄,可以想象到是导演共情所以沉浸使然。而饰演朝鲜监视人员的韩国演员,也有过多的情感渲染,类似宾馆接电话的、在二楼房间内看照片的细节,也许可以处理的更冷峻,人物反而更令人觉得可怜可悲。
对谈原文刊载于acteur2012年9月号
【关于导演】
导演梁英姬,凭借《亲爱的平壤》(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209966/ ディア・ピョンヤン)和《再见,平壤》(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294155/ )两部纪录片而获举世瞩目,《家族的国度》是她首次执导的剧情类电影。影片中,因相信“世上乐园”这样的吹嘘而回到了朝鲜的哥哥松浩,和留在日本的妹妹理绘,时隔25年在日本相见。影片中,安藤樱所饰演的角色(妹妹理绘)身上有几分导演的影子,而井浦新所饰演的角色(哥哥松浩)是以导演的哥哥为原型创作的。这是一部包含社会、政治层面问题的影片,不由地想到演员们在表演过程中是否也饱受精神上的煎熬。
安藤樱(以下简称樱):之前看导演的纪录片时,我的感受是,尽管全家人没能相聚在一起,但家总归是家,这部电影讲的是关于家族的故事。
井浦新(以下简称井浦):虽然这部电影是以朝鲜和在日朝鲜人这样的话题为契机拍摄的,但我不觉得这是影片的主题,也未曾想过电影对朝鲜和在日朝鲜人会有怎样的意义。我们并非是在日朝鲜人,说是为了他们(而拍摄这样一部影片),这样的说法只能说是有点伪善的。我和小樱的看法一样,觉得这是一部以家族为主题的电影。
樱:而且,为了不负导演的期望,我们演员可是竭尽努力地拍摄,所以自己完全没时间来考虑如何让观众从政治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问题呢,真的是拍了很拼命呢。
井浦:确实如此,对于这部作品,作为演员,自己并没有抱有一种社会意识或是责任感,只是老老实实地对待作品、导演和演员们。反过来说,作为演员,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也正是因为投入的表演,小樱在拍摄期间,身体好像还出了状况……
樱 :天气很热,拍摄现场的气氛又很热烈,不管是身体事还是心理上都是有焦虑的感觉。不光是我自己,工作人员,所有的演员都在相互传递这样的能量,(拍摄)真是非常耗费心力和体力。
【去年(注:指2011年),在拍摄现场接受采访时,梁英姬导演对于拍摄剧情类电影,这样说道,“纪录片中所拍摄的影像是真实的,但这次拍摄,还是有表达上的局限性,而且比起在摄像机前表演出来的内容,那些难以说出来的故事更为深刻、痛苦和有趣。”所以,导演把电影中没有的一些过往经历尽可能地讲给演员们听,这是在电影拍摄中追求一种现实感吧。】
樱:导演和我们说了很多,不是对话的感觉,我完全是一个倾听者。
井浦:拍摄前,拍摄中,导演一直和我有谈话交流,讲的都是她和她哥哥的一些故事。导演好像在写剧本的时候忘了一些事,在拍摄过程中回想起来了,就在现场拍摄时往剧本中加了一些内容。
樱:亲眼看到自己的记忆在拍摄现场回现,我想导演可能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心情。和电影本身不相关的、有点疯狂的事情,不能被外人知道的话,导演也说了好多(笑)。
井浦:作为一部剧情片,其中还是有很多导演的想法融入电影中。看到导演所拍摄的纪录片,是把家庭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然后凝聚成一部作品,会让人觉得导演是一个活泼的人。但和导演碰面后,就会有“果然如此”的感觉呢(笑)。因为这是导演自己一点点写成的故事,感觉会有一估倾注自己所有的想法而形成的热情和能量。
樱:我也有导演亲自来编写剧本的经历,最初的感受是“电影就是电影”,但是导演的想法就没那么简单了。
井浦:除了樱以外,大家演的都是有人物原型的角色,可以在现场自由发挥;内心斗争最激烈的就是小樱了,被要求变成导演的分身。
樱:大家都有反抗的,不光是我(笑),没办法只能模仿导演了。总之只能直接这样演出来。
【不断成长的梁英姬组】
这是梁英姬首次执导的剧情类电影,因为在以往纪录片拍摄中没有请专业演员演出的经历,所以就不难想像,对于导演来说,拍摄这部电影是一种和以往大不相同的工作经历。井浦和安藤两人也和导演一起在试行错误之中,不断调整。
樱:感觉电影在现场拍摄时不是完全照着剧本走的,给人感觉是,剧本归剧本,现场归现场。
井浦:拍摄初期,有种作为导演就必须站在那儿的压迫感,正是因为是导演,所以就必须这样讲话的感觉,但实际上导演从这种感觉中脱离出来,每天都在成长,在导演的带动下,演职人员全都有了进步。
樱:但也有留有遗憾的时候。
井浦:对啊,有了新发现的同时,困惑也随继出现,好像和剧本反其道而行之了。剧本本身比较简单化,而一旦表演出来,就会陷入这样一种状态,即“这样的台词不能普普通通地念出来吧”,还会想着,按这样的状态演了之后,三天后拍要拍的那场戏该怎样演才好呢……
樱:但和当时拍摄的内容比起来,最终的成品更为简洁我是觉得那样的作品里也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剧本中所描写的一些感情表露的场景有好多,现场演出的时候则要表现得更为激烈一些,剪辑出来的电影成品,这样的戏消失了,反而变得简话化了,感觉这样出来的效果很好。
井浦:最初的感受也是简单就好。不过也希望能够把记录大家辛苦付出的makin封入特典,这样会是一部完整的作品。
大家在苦恼之中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不仅感受到了拍摄电影最原始的快乐,两位也收获了自信,得到了满足感。
樱:大家在现场都是坦诚地交流,预先准备好的表演很少,有一种从当下捕捉的感觉,就好比说,某场戏可能是要拍到这个人的某个表情之后再喊cut,但是呢,自己也有自信可以不拍出那个表情却又同样传达出同样情绪。
井浦:每一场戏都耗费了许多时间与心力来拍摄,在现场经历了这样的电影拍摄过程;不管是现场的摄制人员还是演员,大家都有各自的苦恼,细细说来,也能变成一部电影。
樱:虽然很辛苦,但也很快乐,心情也是起起伏伏(笑)。
亲爱的你还记得吗
那架白色的秋千
迎着晚风
我俩肩并肩坐着的
那架白色的秋千
你说着夕阳
总是寂寞
轻颤着瘦小的肩膀
我吻上你的那刻
轻缓摇晃的
那白色的
白色的秋千
我的心中 至今仍摇荡着
那架白色的秋千
见证着
我那青涩爱恋的
那架白色的秋…
对于松浩来说,这首『白色的秋千』一定是浓缩了他16岁以前所有的美好。尔后的二十五年,他则是作为曾经在日本朝鲜人中的一员,被受到金日成感召的父亲送去朝鲜建设共产主义了。此次能够再次回到日本,是因为他脑中长了肿瘤,而朝鲜的医疗水平不足以治疗,在五年的长期申请之后,被获准去日本治疗,为期三个月。
一别二十五年,才见到父母和小妹,然而见面时的他却是木讷漠然的,鲜见情绪的波动,倒是小妹忍不住给了他一个热烈的拥抱。毕竟那地方还是带给了他深深的烙印,何况同行的还有一个负责监视他一举一动的梁同志。
寡言少语,面无表情,并不代表他内心不会起波澜。当见到少年时的伙伴和初恋的情人,当他们一起唱起那首『白色的秋千』时,他也终于忍不住出声相和,然而却又突然戛然而止,说口好渴,拿起酒杯喝酒掩饰,像是没看到已经泪流满面的众人。
三个月的假期也并没有实现。还没到一周,一个来自平壤的电话就让假期终止——要求所有赴日看病的人第二天返回朝鲜。毫不考虑他是不是刚完成检查,这个病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治疗,甚至不治疗会导致他变痴呆或失去生命。当小妹痛苦地问为什么时?他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因为在那里没有为什么,只有服从;没有思考,因为那会让脑子变乱;如果要思考,也是想着要怎样活下去。他衷心希望小妹能够为自己好好地活着,好好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至于他,已经没有任何的希望了,这是多么的悲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很多珍珠,也留下了一地瓦砾。其中最大的两片,一片叫民族主义,一片叫乌托邦。前者有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后者有前苏联和朝鲜等,无不给人类或本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而身处其中的普通人则受到最深的伤害,正如松浩一家。
离开的前一天,大家都沉浸在感伤之中。松浩终于也最后见了初恋情人一面。见面时他依旧很沉默,两人也离的很远,他只说希望她能过的好,然后就无话。她终于也走了,没有回头。第二天,他离开了,坐在去机场的车上,他透过半开的车窗留恋地看着一切,突然有一句“亲爱的你还记得吗,那架白色的秋千”不觉被哼唱了出来,然后他就关上了车窗,如同隔绝了过去,心里清楚地知道,此一别,就是永远…
这部十年前的电影,在再上映第一天就看了它真是太好了,梁英姬导演在映后讲了她拍这部电影的事情,很有意思。
她说这部电影在炎热的七月只用了两个星期就拍完了,因为预算有限。一开始制片人让她拍电影,她完全没有自信,后来去纽约读了六年电影,终于有信心了,说“让我拍电影吧!”
她的首部电影是纪录片《亲爱的平壤》,《家族的国度》这部电影本来也是打算拍成纪录片的,但是她哥哥从朝鲜回来,一直被监视,面对镜头,想说的话也不敢说了,于是她决定放下摄影机,以自己的眼睛为摄影机,记录下哥哥的事情,所以电影里的那些桥段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当时决定拍这个电影时,出去拉赞助,所有的投资者都说,这样的电影拍了有谁会看?纷纷拒绝了她。制片人说那我们自己拍吧!原本就有限的预算于是就更低了。
然后就开始试镜演员,本来也以为这样的电影没有演员会愿意来演,但是井浦新、安藤樱他们纷纷主动要求出演,还给导演写了手写信表达诚意,希望导演联系他们的事务所。
导演是一个很健谈也很有意思的人,中途工作人员伸出一个巴掌提醒她还有五分钟时,她没看见,过了一会又伸出三根手指在台下晃,她看到后说,啊,还有三分钟啊?如果没有时间限制的话我能聊三小时。
最后她谈到了电影的最后一幕,妹妹不舍得哥哥离开,抓住哥哥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她说一开始拍的一个版本时哥哥的车开走了,妹妹在后面追,还喊着“欧巴!”(她自己吐槽“跟韩剧似的”)然而那个韩国演员(?)建议说拍一个不说话的版本,于是就有了电影里实际出现的版本,哥哥的车开走了,妹妹站在原地一个人默默哭泣,镜头转过来以后,满脸都是泪。安藤樱真的是好擅长演这种默默流泪的戏啊!
舞挨结束后,导演说有《家族的国度》小说文库本可以买,还可以签名。不过我看了一下书不多,果然等我排到的时候书已经没了,最后一个人热心人贡献了一张纸,导演给我签纸上了。
朝鮮半島的政局持續的不穩,自從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上位後,屢屢做著各樣的小動作,試射導彈,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關於北韓的電影自然吸引了觀眾的眼球,也正因如此《家族之國度》成為了日本參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代表,也不難怪日本當局會有這樣的決定,原因是回應了時代的訴求。隨著有更多關於北韓的書籍在華文市場出版,對北韓有興趣的人可以從多角度認識這個神秘的國度。看《家族之國度》之前,最好是花多點心機,讀讀書,或者看看同樣是出至梁英姬手筆的「平壤三部曲」,前兩者都是紀錄她與她的家族歷史的故事,分別是《親愛的平壤》與《再見平壤》,後者的片源比較難找,但就盡量理解多少就明解多少。不然在觀賞《家族之國度》時就會有所吃力。
讀過芭芭拉.德米克的《我們最幸福》,當中的主人公俊相與姜赫都是從日本回鄉的後代,看著書裡的記載與梁英姬紀錄片下的故事相對比較吻合。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陣營的對立,改變了有些人的思想。無論是梁英姬的父母還是當日受到感召回國的老人,他們心裡都想為國家出力,為國貢獻,沒想到昔日經濟比南韓好的北韓,所謂的人間天堂淪為了人間地獄。
《家族之國度》不只是一部戲劇,它更是導演的故事。在戲中飾演理繪的女角就是飾演導演本人。或者把導演的紀錄片《親愛的平壤》裡的某些對話代入《家》片,就會發現出端倪。而導演也曾經在訪問裡不畏言的承認那就是她。當然,電影也有自身的戲劇元素,而且主題也比較集中在一家人的關係,並不節外生枝。電影是一部低成本作品,導演用了六個月構思,並僅用了兩週完成拍攝。在有限的空間下,不但能走到國際,更能成為去年的日本十佳電影的第一位,實在是實至名歸。
整部片在人物的處理上都是比較沉鬱的,每個人都有不能說的秘密,而且深怕背後有個「老大哥」在監察他們的行為。即使是人在日本也避不了慎言,免得被抽算。在一本有關北韓的小說裡,有句話特別令人深刻。「相互懷疑是美德、說謊能確保利益、賄賂才有優勢」即使是與家人也要恪守這些的潛規則。片裡的妹妹理繪是任性、渴望自由的一代,然而她心裡卻想打破眼前這一切,她只想哥哥松浩不需要再離開。
一個家族,分散在彼岸,一海相隔。母子情、兄妹情、年幼時的愛情就不在話下,影片主要是反映出一個家庭在時代之下被迫分離的悲劇,即使能再會面,也只是偶然換來的機會,而他們從來都沒法當家作主。政治在某程度上是醜惡的,特別在一個不人道、不信守承諾的政府之下。奈何,他們卻改變不了國家的政策,他們甚至是從骨子裡相信國家能為他們帶來美好的生活。
影片雖然是平淡,但在乎細節,從男生襯衣上的金日成徽章,到家裡的佈置都處處透露出黨是大於任何的家人。在短暫的留日過程中,松浩有感到自己與外界隔絕了很久,日本有他的童年回憶,有他眷戀的地方,但當他遇上昔日的友人都很木獨,貫徹了北韓人的特徵。或者這部片稱不上是什麼巨作,但是它是有張力的,把觀眾置身在《1984》的世界當中,雖然背景不是北韓,而是在日的朝鮮人,但裡裡外外都滲透著壓抑,一種有口難言,卻放在心上的感情。他們愛,但下一次見面時也許已經成永訣。
在那些關於北韓的書上,都寫下了「活著就有希望」,而在這部片裡同樣出現這些句子,生於北韓的人都有他們獨一無二的故事,主角住在平壤已經算是比較幸福的一群。至少我們可以得知平壤是給特權階級居住的,外地人進入平壤要申請准許。也至少北韓方面有心讓病患者出外就醫,可惜未醫就先要折返。他們說「命令就是法律」,在那個國家即使有多不滿意也要服從。為了生存,就必須接受命令。在富裕社會經常聽到人取笑北韓人,老實說一點都不好笑,轉換環境,生存或者死亡,或者你與我都會希望活下來。
電影以外,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梁英姬在拍畢前兩部紀錄片後已被北韓當局禁止入境,可憐的是在真實的世界裡她的三位哥哥尚在北韓生活。戲裡戲外,同樣都是難以言喻的故事。《家族之國度》是可以視為我們了解、認識北韓的一個小窗口,為當地人祝福。
文/Dorothy
情绪的处理太棒了,原来是《亲爱的平壤》导演拍的,和纪录片一样有力量。
講述朝裔日本人的影片之前只看過一部《Go》,只是那部片子表現為更青春更肆意,而本片更沉穩更壓抑,通篇帶著“何處是我家”的自我懷疑,在制度面前人對於自我命運的無奈,在重聚尚未盡興時衝突便爆發,在團圓溫度仍未散去時別離又在眼前,影片也許不夠驚豔,但韻味醇厚、後勁十足。
憨厚的 井浦新 地味的 井浦新 說韓語的 井浦新 唱歌的 井浦新 眼中只有 井浦新......
老生常談的就不說了,個中的緣由大家也懂。電影總體一般,DVD中字翻得相當含糊。
戏里的人物都冷静克制,戏外的观众哭得一塌糊涂。Arata和安藤樱演得实在太棒了,几场兄妹的对手戏张力十足。全手提的镜头,毫不花俏的布景,让人有种在看记录片的感觉
生活在一个只有服从,没有思考的国家是何等的可怕
静默中的悲情,欲哭无泪,却自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看过关于朝鲜主题(虽是日本亲人的视角)最好的作品,力荐。
用近乎纪录片的粗砺长镜头,书写异族女性创作者的悲惨家族史。井浦新与安腾樱出色地完成了导演所需的场面调度。看似平静的生活流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克制、冷静、细腻。《电影旬报》年度第一,无可厚非。
剧情还行,女主虽然演得还行,长得太丧女就是喜欢不起来啊
压抑沉重,看得分外难过。最后结局的无解,将人的无力感推至绝望。最终妹妹买下行李箱,拥有四处游历和任性享受人生的自由,是否就补偿了哥哥的缺失和沉沦呢?从个体苦难的角度,并不。但导演也只能这样给出一丝希望了。至少此片提醒我们:从“这个国家”变成“那个国家”,不是噩梦,是将发生的可能。
女主好丑,片子不错,哇咔咔
1. 那个派来的监视员选角真是出色,在那里一站,感觉就对了。2. 妻子和儿子就是人质,如果不结婚是不是就可以滞留了。那样,会不会被朝鲜间谍在日本暗杀?3.道理大家都懂,可那就是一个封闭铁桶,如果政权足够强大,没有饥荒,发生内乱的可能性很小吧,里面的人民只能靠外部的救援吧?
谢谢叶姐姐。
其实现在想想还是会很感谢彭德怀,如果不是他的“战术性失误”,现在的中国也许和朝鲜是一样的。片子翻译有问题,家人的国度更好。但能拿到旬报的第一表示不理解。
不要以为手持摄影就总有效果,真实性还是大问题,25年不回家的人开冰箱取物怎会那么熟练,你跟我扯呐???
还是融合了导演自身经历的脱北家庭故事,剧情片也像纪录片。比起国家政治对立而言,骨肉同胞间的信仰分歧更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日本家里也有金日成相,父亲要求女婿必须是朝鲜人,可妹妹却痛恨那个国家,理想终究败给现实。
服从,听金胖的话。活下去,一直到死。
剧情片的冲击力还是比纪录片弱一些。仍是无力感,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把握的
民族身份和意识形态的双重隐痛。收敛、克制的手持摄影镜头就像导演梁英姬的眼睛,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让她成为了独立于电影文本之外的缺席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