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马兰正在经历自己的灭顶之灾,他试图将这个灭绝事件变为一段强大的寓言故事,给现代人一番警醒,就如除去《第六感》之外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这个迷恋神秘主义规则的思想者起初只是为大家讲故事而已,现在已经近乎蜕变为宣扬自我信仰的说服者。
这个思想家曾为《小村》注入了让人惊诧的对文明的反思,为《水妖》注入了唯美意境对地球环境有所思辨。可是,票房决定了现今一本正搞艺术讲道理的人境遇悲凉,但这两部作品还是留下了小众的粉丝。起码,沙马兰的形式美很诡秘,内容上也是有力度的。
可是,蛰伏而出的《灭顶之灾》又有些什么呢?
这个电影神似那些科教频道录制的神秘事件种种。不幸的是,那些科普片最终总有答案呈现给你,《灭顶之灾》却无解,完全需要投入者去思考。不仅如此,沙马兰可能受到了《水妖》罗嗦叙事的刺激,完全相反的跳入了另一个极端。以至于影片从角色到主题都神秘兮兮,不知所谓。
对于角色性格的设计,沙马兰是有谱的,自闭的妻子、寡言的小孩,作为主角的教师,各自具备各自特点,有所象征。但奇怪的是,这些自说自话的人物好像只有沙马兰了解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离奇的灭绝事件中。对观众而言,谁愿意费尽心思考虑导演不告诉你的必要交待,例如主角的妻子,无论形象还是内里都神不守舍的。
电影里的人好象都属于社交综合症患者,相互疏离戒备的很。沙马兰一如既往揭露现代文明的缺憾,但这些人等和灾难有何关联。逃难全程中,沙马兰甚至放弃了对角色深度的必要处理。沙马兰肯定自我认为,灾难中此等人照旧不会相信沟通,那对于一部拍给大众看的电影也需要一定的讽刺、批判抑或同情才是。
最高级别的疏离者是那老太,天不怕地不怕人不怕。这个角色沙马兰甚为用力,却离题万里。本来观众被灾难牵制的,却冒出来这么个混不吝。前面有人猎枪射杀同类大家可能理解灾难中的人性失衡,但这个老太太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低级的为了什么而什么。其实最呕的是,夫妻二人形式主义滥情一般在病毒中升华爱情,大无畏在这里不是伟大,而尽显不靠谱的愚蠢做作。
角色的空洞使影片更加的神似科教电影,而那些诡异离奇的创意更加重此感。对影片的向往起于该死的预告片,换言之,看过预告片,这电影根本就不必看了。这个诚挚的告诫虽然狠毒,却具备足够的诚信。因为,沙马兰这一次连自己的创意也没交待清楚。
走在大马路上的人们莫名其妙的全部自杀,一股股风吹过路边植物,就是无形强大的灭绝武器。这创意通过现代电影的强力描述,堪称真实可信,恐怖决绝。陪着角色们逃命,整明白了躲避办法,顺带学习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其它却聊胜于无。这是影片的实在观感,超级简单。
结尾处,俨然多云天气要转为暴风雨了,一次更大的灭绝即将降临。然而,这灾难究竟是什么?沙马兰这次太勇敢了,想当然的自己设计了灵异奇想,这和众所周知的麦田怪象不同,不是大家认同的,是独家创造的。然而,沙马兰还是按照神秘主义学说来概念化,就是照旧无解。沙马兰这次将自己编撰的神秘主义哲学彻底的神秘了,自己也变成了感性的神秘者了。
植物为何反噬人类,沙马兰在背后说,这很神秘,需要自己思考。这是神秘主义者的一贯作风,按此理论的习俗,肯定是人类自作自受,遭报应了。因而,《灭顶之灾》之中暗藏了沙马兰的警世野心。无论如何,他想通过神秘兮兮的灵异现象,利用大众的恐惧担忧来宣扬自我的思想理论。他在做哲学家、科学家、神学家们要做的事情。
群居的人类不能疏离、大自然不能继续受伤害、现代社会毫不关注这些大问题,尔尔如此的道理是进步的。但沙马兰选择了极端的创意哗众取宠,显然只是一名看得见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敏感者,仅此而已。他想让《灭顶之灾》变成现代寓言,却没有寓言者的学识、胸襟和内涵。也许只能同情的说,信仰神秘主义的人真的仅仅是擅长神秘而已。
还是为沙马兰惋惜吧,他很努力,却结果如此。
我从未想到进化生物学会以这样一种近乎惨痛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留下刻痕。
英国发现两个病毒变种,厄瓜多尔圣埃斯皮里大学在7月11月分别发现了与英国变种无关的新病毒变种。
同时,丹麦、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均发现一种英国变种。
南非、葡萄牙、厄瓜多尔、巴西各自发现新的病毒变种,其中葡萄牙报告了三种新变种,巴西变种尚未确定是否与英国变种有亲缘关系。
而现在,世界上尚有2213万余患者,累计感染人数更是逼近8000万,万亿数量级的病毒正在诞生与传播。
这些变种的出现绝对不是结束,甚至可能不过是序幕。
我不知道自然演化的伟力在这样一个时刻会如何戏弄人类,我更难以想象在变异的暴力穷举面前,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怪胎被选择出来。
我们要意识到,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抗疫成功了;作为人类,我们的抗疫一败涂地。
我不希望散播恐惧,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也许就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的疫苗可能会败给疯狂的演化,我们又要全国暂停,居家隔离,再度与病毒来一场生死较量。
也许这样的事情不会仅仅发生一次,也许新冠病毒不久之后就会偃旗息鼓。但大自然母亲已经向我们亮出了她庞大武器库的冰山一角,我们也应该知道那条红线在哪里了。
这部片子缘起于近期一连串真实的事件:美国、欧洲地区的蜜蜂正在大量失踪,并且日本等地区据说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这个看似荒诞的事件,却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地球上。有科学家预言,蜜蜂的失踪将导致很多农作物的减产,进而在长期影响中造成人类的粮食短缺。还有科学家通过一些分析鉴定,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开发基因生物武器过程中的事故造成。
而在本片充满对大自然敬畏之心的叙述中,创作者将这些事件归结为一种通过植物散播的神经毒素,且其不甚规律的传播方式有点类似于水系中的『赤潮』。这理论看其来颇为牵强,但故事中该毒素可以导致人类神智失控并且自杀的残酷设定,却很尖锐地讽刺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倒行逆施极端下的自毁后果。
虽非大片,但气氛渲染到位,且科幻气息很浓,堪称小成本灾难片的典范了。
『美国大批蜜蜂失踪、疑遭基因武器突袭』- 摘自网易
http://news.163.com/08/0319/03/47CA2RMH0001121M.html『蜜蜂失踪将威胁生态系统、人类可能面临食物短缺』- 摘自搜狐
http://news.sohu.com/20070416/n249469080.shtml------------------------------------------------
http://www.leeforce.com 个人认为环境带来的杀戮是受情绪影响的,也就是如果一个人心情很焦虑、很担心害怕、很生气,植物们感受到这种对它们有威胁的情绪,就会产生反应来保护自己,通过风的传播这个反应从而使人类自杀。就好像一个人如果担心男盆友爱不爱他就会撕玫瑰花,此时玫瑰花感受到人心中焦虑的情绪,玫瑰花开始产生反应让人自杀以防人会撕它,使人类破坏植物的情绪变为伤害自己的情绪。
举几个电影中的例子,最开始,中央公园长椅上的两个小姑娘,其中一个在焦虑自己书看到了第几页,另一个心情愉快的姑娘观察到了公园里的异样:有人好像很焦虑在挠自己。于是一瞬间所有有焦虑担心害怕生气情绪的人都死于非命,而心情愉快的小姑娘没有事。片尾心情愉快的小伙子看着那个担心自己自行车停在哪的朋友自杀。
而且每个人死前的胡言乱语都是自己在担心焦虑害怕生气的东西。“我看到了第几页?”、“我真不该把车停那!”还有一个小姑娘喊“微积分”,微积分害死人啊。。。
可以看出不是因为人多植物才释放毒气的地方,老太婆自己中毒了,因为她当时在生气,生男主人公的气。而男女主人公始终没事,大概是因为心中的释然与爱情带来的淡定,植物感受到这种情绪没有威胁,风中也便没有毒素了。
导演一直在说情绪戒指大概也是在暗指这方面吧。
爱让人生存,还有记得别惹花草。
《The Happening》在我今年所看的新片中,是电影语言最强有力的一部,甚至和Shyamalan自己过去的电影相比,我也认为这是表现上最好的一部,虽然她的内涵比不上《The Village》。
《The Happening》讲述的故事,关于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其实是一些陈词滥调,远不如《The Village》在思想上的犀利大胆。
但是《The Happening》利用镜头所传达的气氛,对观者的冲击力,却已经近乎希区考克的境界。
有几段戏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包括在电影开始不久,堵车队伍中的相继自杀。自杀着依次是警察、和警察聊过天的司机、路边的女白领。这是一个长镜头,镜头的焦距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全景一直慢慢聚焦到手枪上。最后一个自杀者只能看到她的下半身,而无法看到她的脸,从而模糊了她的身份,暗示芸芸众生。自杀者从职业警卫、到警卫身边的民众,到没有面目的可能任何人。危机的恐惧感从具体对象逐渐蔓延到普通人身上。只用了短短几十秒,就成功地施加了巨大的迫力。
在逃亡过程中遇到有人留守不开门的房子,两个同伴被开枪打死后。有一个对小女孩的近距离广角的特写。她捂住耳朵的双手明显变形失真。这种冲击力极强的镜头在希区考克的电影中也非常常见。
电影最后遇到的独居老太太一场戏,在布局上非常精细。见面的第一场谈话看似清高,甚至还有些暖意。之后的晚餐中,背景的墙上挂着的十字架已经在暗示老太太的宗教信仰。而第二天早上在老太太房间中墙上的密布的十字架和圣经图画和床上的破旧玩偶形成强烈对比,带出了很强烈的荒谬的恐惧感。
其实整部电影的布局都非常细心,Shyamalan换用了很多不同手法。除了前半部在灾害逐渐降临时的未知和不确定,在莫名的灾害降临时的特殊场景甚至带有一丝美感,这些是Shyamalan过去电影中常见的。电影的后半段却换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公路上的无阻和茫然,模型房间中的荒谬讽刺,困守房间中的野蛮自私,到最后独居老太太的怪僻疯狂。Shyamalan尝试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恐怖片手法。所以其实这部《The Happening》一方面是做得很细心,另一方面也有玩的成分。
《The Happening》在电影开始没多久,老师在课堂上说,作为一个科学家,必须敬畏自然。
我当时有些不快,看完以后觉得老师的这句话,再加上这个灾害的设置,恐怕会让很多人对Shyamalan有些误解。
中国很多人说敬畏自然后,谈的是要保持原生态,对自然不作为,最好是退回原始人社会。
而Shyamalan的老师在说了“敬畏”以后,接着说的是做科学的方法,大胆的假设、设计周密的实验、仔细的观察和测算,然后是严格的分析。确实是很严谨的方法,因为“敬畏”所以要更严谨的研究,而不是把自然当神一样的供起来。
在中国的敬畏自然派看来,如果不能退回原始社会,那么被自然的天灾干掉也算是报应。而Shyamalan却让他的男主角老师用自己的那套科学方法在危机中得出了一个几乎正确的解释,并因此而脱险。
尽管电影中的灾难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我有点点疑心这只是一个幌子。电影更多关注的却是人对生命的漠视。中毒者的集体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模型房中虚假的盆栽和食物也是带出一种虚伪冷漠的感觉。困守房中持枪人另可杀人也不愿和外人有一点点接触,是对他人生命的冷漠。而最后的老太太,她拒绝和外界世界联系,心中只有自己和神,更是对整个世界的冷漠。
而电影在另一面,暗藏的主线是这个家庭的变化,从结婚中的不确定,到两个人拼命的自救,到最后抚养朋友的女儿,恰恰和电影中展示的冷漠形成一个对比。
最后补充一点花絮。电影中课堂上的黑板上写着,爱因斯坦说,如果全世界的蜜蜂都消失了,人类也就只有四天的生命了。
大约半年前,我还没有看这部《The Happening》。我有天从图书馆接了雯回家。在路上,雯问我有没有听过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说,我没有听说过。这话应该是对的,但是不像是爱因斯坦说的。因为太简单,而且有故弄玄虚的成分。而爱因斯坦是真的太聪明,所以一般不会说这样的话。
雯说,她刚刚看了一篇文章,考证这句话的出处,结论是这句话只是一个流言,和爱因斯坦没有什么关系。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在好莱坞的导演中,他依旧还是那么特立独行,编剧、导演以及监制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影,特别是将对于恐怖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如此彻底得贯穿到自己的作品中。1999年的The Sixth Sense是他第一次锋芒绽露,尽管Lady in the Water(2006)让人有些失望,可还是让人对他的新作品保持强烈的期待。他有一种能够将需要的恐怖素材集中起来,让观众产生期待、猜疑以及最后豁然开朗的享受,而镜头之间的恐怖气氛总会从始至终弥漫着。
在The Sixth Sense里,影片中Bruce Willis发现自己只是个死人的结局将观众所有的观感全部清洗一遍,让人只能在必须重新回顾电影的基础上才会明白导演营造的恐怖。这是恐怖电影史的一个经典时刻,也就从那时开始,让我对他的每部电影总是充满无数期待。但是很显然,或许是M. Night Shyamalan觉得有义务在之后的每部电影里必须和自己之前的成功作一个竞赛,所以每每可见他煞费苦心却总是有些过犹不及。Unbreakable (2000)是一个关于自卫反击和超级英雄的寓言故事,最后被那些小把戏交织在一起直到电影结束,但不可否认,这依旧是一部杰作。Signs(2002)中Mel Gibson扮演了一个可悲的父亲角色,在真实世界的玉米圈事件里M. Night Shyamalan加入了“异形”,电影结局归根结底是对信仰的一种讽刺。The Village(2004)让神秘的恐怖气氛笼罩在一个封闭的清教徒世界,人们将自己深藏在树林里,恐惧着自己编织的谎言,而别处心裁的结局则将恐怖归源于孤立和人心。M. Night Shyamalan有很多好故事,不过可惜他总是倾向于要在电影里做过多的阐释。
The Happening有点像是Signs和Steven Spielberg的War of the World(2005)的联合体。电影里Elliot、Alma和失去了双亲的Jess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们漫无目的得逃亡在野地里,面临来自无所不在却又难以名状的威胁,只是由于Elliot的职业本能,让他明白这是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人们滥用了地球,对于人类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伤害。不过事实上电影里的恐怖来源早在电影的生物课上就已经得到解释:这是目前人类还无法了解的。自然界需要自我调整过于承载的负重,问题只在于,使用哪一种方法而已。人们很显然如往常一样在期待M. Night Shyamalan给出的最后解释,可惜这次未能如愿。
The Happening的故事像是一个关于当代环境学说的寓言,M. Night Shyamalan同样在电影里附上自己特别的声音,非常到位的、严肃的以及令人不安的。作为他最新的电影,我只能说他依旧在尽力却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The Sixth Sense的成功已经成了他的一个负担。The Happening的开头极具震撼力,与之相比结局过于浅薄无力,有些虎头蛇尾之嫌。电影中值得一道的还是James Newton Howard的配乐,在树枝和树叶们咆哮的那些瞬间,屏幕前只有声音,那种致命的声音。
看了电影的那个晚上,我突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一个大厦的建筑工地上,突然大门上面的一块水泥柱和玻璃砸下来,砸死了几个建筑工人,而此时我正在隔街对面,看着悲剧的发生……
虽然没有上次好,但还凑合,但是看见有些败类在这里危言耸听及其不爽!
没想到还有马特达蒙,女主角很吉普赛,一点一点的蚕食,还不错
有点像温德姆的《三尖树时代》,植物杀人比动物杀人和人杀人更吓人。
8.5 沙马兰营造出了最诡异的氛围——“虚假”。当一直存在的环境音与自然有了威胁的可能性(极其高效的内在动力),真假难辨的僵硬人物状态(挖掘人物状态的潜能),对话时大特写与中景的不自然剪辑,有意的让情感与人物产生的“塑料感”和距离感(如男友朋友的死去处理,在离开前还故意给了慢镜头对比),还有那个关键的塑料房子。沙马兰要是在外部类型上做的更简洁,那会太完美了,配乐就显然太满。
导演肿么了
看得有点摸不着头脑、导演也太虎头蛇尾
开头惊艳,结尾略逊一筹,但重看两遍每次都加了一星,气氛把控极佳,如果是沙马兰拍《群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风声中的恐惧是未知的,人类的命运是未知的,所谓“自然规律”,不过是我们为无法理解之事找的借口而已。(2021.8重看第四次,2021.10.20重看第五次,连人与人间都无法互相理解,还妄图理解自然,人类真是自大的生物)
够烂的
开始于莫名其妙,结束于不了了之。想法挺好,但拍法不尽如人意。恐惧源于未知,最让人害怕的不是你知道对手是什么,而是压根就不知道对手是什么,但它却依然能置你于死地。
【C+】另一种低成本的《世界之战》?也许更像没有鸟的《群鸟》,至少沙马兰拍出了希区柯克没能拍出的结局。题材也选对了,剧情设定上“无声无色”的毒气传播恰恰适合沙马兰进行调度发挥,画面外的恐惧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众人捡枪自杀一段是预料中的惊艳),习以为常的自然环境音被渲染成了死亡信号,枝叶摇摆的场景成功把「风」这一要素具象化捕捉,影像上的仪式感依旧充沛。但剧作上那些自作聪明的劣俗反转在本片里甚至都不存在,属于直接摆烂了。
可以看
Zooey Deschanel
很一般嘛 的确很一般 故事逻辑经不起推敲
Mark好呆,扣一星..
- -。这片子和水妖还有第六感精灵鼠小弟居然是同一个导演。。
悬疑的过头了。。。不过人类就是不觉悟倒是真的。。。话说马克同学在这戏里演的真烂。。。
蜜蜂全部消失,其中的原理,规律,法则,无人知晓,但依旧试图找出答案。生命集体死亡,背后的起因,动机,缘故,无迹可寻,但仍然妄想逃过一劫。我们曾赖以生存的家园,变成危机四伏的坟墓,我们曾歌颂人性的光辉,变成互相屠戮的怪物。风声在耳,血流如注,面对无色无味的毁灭,文明是如此苍白无助。沙马兰对于呈现看不见的未知力量有着莫名的痴迷,从《第六感》的人鬼互相试探,到《天兆》中未知击败未知,再到《神秘村》中人类伪造未知,再到这一部的绝对未知,末日景象与看不见的敌人,是他一直以来的表达主题。由灵异片转型灾难片,视听依旧精致,小花招层出不穷,闯入道具之家(空无一人的荒诞)→第二户人家开枪(人被环境所改变)→第三户与世隔绝的老人(人原始的劣根性)这种层层递进的看见人性,本身就已经比任何灾难都让人害怕。被低估了。
女主角好看
虽有故弄玄虚之嫌,但节奏把握不错,气氛也营造的不错。可惜不卖座,不知好莱坞还能给他机会吗。
太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