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公众号里有最完整文章排版
人们常说,对他人的第一印象是3秒钟就决定了的。
看电影又何尝不是?
当花花绿绿的制片公司标识展示完成,你看到的第一个镜头就决定了你将对这部影片付出的耐心。
◐
播放《凶线》,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呢?
不,应该说你听到什么。
野兽叫声、心跳声、80年代的迪斯科舞曲……
主观镜头里,你是一个手拿尖刀的凶手,你潜入女生宿舍,你在窗外偷窥她们裸体热舞、和情人在地板上做爱,你还潜入了宿舍楼、偷偷进了女浴室。
在女浴室里,你照了镜子。(顺便说一句,这是我看的几千部片子中,露脸的杀手里最可怕的)
紧张、恐惧的心情顶到了极点。
直到你杀的女学生叫出来。
◐
没有人听了这奇怪的尖叫能hold住不笑。
电影里的人也不例外。
原来这是一场戏中戏。
B级电影公司的制作者们,在检查拍过的素材。
你瞬间感觉被导演玩弄了,同时又受虐似地提起了兴趣。
看来这是个愿意花心思和你玩儿游戏的导演,那么,接下来,他要干嘛?
◐
电影录音师杰克在外出收音时,无意间录到了总统候选人车祸的过程。这段录音,证明了这场车祸其实是谋杀。
这种意外发现凶案的片子不稀奇。
远了说,有希区柯克的《后窗》,在家养脚伤的摄影记者怀疑对面楼上一个男人杀了老婆;近了说,有《火车上的女孩》,通勤的姑娘看到车窗外女子失踪前的偷情现场。
关键是怎么拍。
◐
《凶线》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从小在医院里长大,他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见过手术、血、死亡,甚至还被枪击过,没什么能吓住他。
另外,据说因为怀疑父亲出轨,他小时候曾花了几天时间去跟踪记录父亲的行踪。
种种血腥、暴力相关的经验,和对侦探职业的神往(或说偷窥欲望),奠定了他导演作品的主题基调。
他被誉为“美国的希区柯克”、“当代悬疑大师”。
◐
70年代的时候,帕尔玛作为新锐年轻导演中的一员,和马丁·西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成为了朋友。
他们组成了一个叫 “the movie brats”(电影小鬼)的小团体。
他们一起喝酒、打台球,还给对方的作品出主意。
帕尔玛是把《出租车司机》剧本推荐给马丁·西科塞斯的人,也是建议乔治·卢卡斯在《星球大战》前加上序言的人。
除了互相帮助,几个青年才俊间当然也免不了竞争和彼此调侃。
帕尔玛就特别看不上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曾经在小团体聚会中直言不讳地说自己讨厌这片。
当然,在这四人中,帕尔玛似乎才是地位最低的。
大家认为他只不过是在拷贝希区柯克的一切。
是吗?
我不这么认为。
◐
是的,帕尔玛的电影里也有“浴室杀人戏”、有难以预期的惊悚和不可知的命运转折,但他一直在探索新的电影技术和语言。
例如,他在《狄奥尼索斯在69年》这部片中利用后成为其风格标志性元素之一的“分屏“技术,还有《凶线》中运用的“斯坦尼康”(当年为他执镜的就是斯坦尼康的发明者Garret Brown,本人!)。
斯坦尼康,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这种摄像机稳定器,现在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影视拍摄中,主要用来拍摄长镜头和运动镜头。
这里简单说一下“分屏”。
帕尔玛式的“分屏”,不是你心里想的:
而是:
你说,这有什么技术的?把左侧男人的脸往摄影机前面一杵不就得了。
请注意,画面左边和右边的焦点都是清晰的。
他是怎么拍出来的呢?
首先,需要装一个split-focus diopter lens在主镜头上,通过旋转,选择画面被这个滤镜影响的部分,从而达到调整部分画面焦点的效果。
这种技术,会让前景和后景的事物,都拥有清晰的焦点,从观者心理上,改变或强化了空间感。
对导演帕尔玛来说,这种摄影技术是他通过多元视角表达观念的一种方式。
或许,也可以反过来想,表达方式的灵感,可以从内容里找到。
例如:
猫头鹰做前景,男主做后景,是把男主比喻成猫头鹰,一个观察者。
死鱼做前景,女人做后景,预示了女人即将遭遇不测的未来。
这种“分屏”,在如今的电影界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90年代,还在用的是昆汀·塔伦蒂诺。
昆汀·塔伦蒂诺是帕尔玛的忠实粉丝。
◐
帕尔玛说,他总是以一种片断化的方式工作,努力在一个单独的图像里既放进观念,又保留视觉兴趣。
在这部片中,除了分屏外,导演的招牌手法也得到了很多次具体体现,包括长镜头和顶拍手法。
在情节发展到男主角杰克一筹莫展的时候,帕尔玛来了个“小彩蝶”式旋转,整整6圈!
这个令人眩晕的镜头,配以疯狂的配乐,促成了你与杰克的心理同步。
而更高的顶拍镜头出现在男主驱车追寻女主声音位置的时候:
这些上帝视角都突出了命运的定数,和男主在事件中深深的无力感。
那么,整部影片,你最不该错过的一场戏是什么呢?
我首推火车站段落!
我愿意在我未来的人生里一遍一遍地重看它。
片段拍摄了在火车站电话亭为海军bj的性工作者,被杀手勒死的全过程。
导演帕尔玛在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里,运用了大量的摄影、叙事技巧。
而那些精心设计的镜头背后,是他透着邪恶气的优雅,和深藏的偷窥欲。
◐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作为一个自认对电影技术略知一二的人,我在观影经历中,时常会有兴奋得想上街跳舞转圈儿的冲动。而这种时刻,身边的朋友却往往正在缓慢进入梦乡。
《凶线》自1981年上映后一直受冷落,直到2011年被CC收入,才又重新引起影迷们的关注。这部影片也常常会入选类似“你错过的冷门电影”这样的片单。
影片结尾荒凉的结局,似乎也映射了导演本人在事业上的失意。
还记得故事是从一声尖叫开始吗?
最后,录音师杰克找到了完美的尖叫,来自于他喜欢的女孩儿死前的呼救。
你说,这是他的冷酷无情,还是对自己失败人生的惩罚?
你说,帕尔玛真的在意自己在商业领域上,比不过马丁·西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吗?
姜文在一次采访里说,不会为观众现在看不懂而妥协,因为观众总有一天会成长。当他们成熟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片子,知道自己没有糊弄他们,就行了。
我想,这就是真正艺术家的匠心吧。
做自己的作品是不需要迁就任何人的。
◐
片中,女主角是化妆师,她跟男主角讲,化妆的最高境界就是好看的伪素颜。
这些看似闲聊的台词,实际上反映了影片的主题。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带子一直转,信息不停给。
正如戈达尔说的,“电影是每秒24格试图讲述真理的谎言。”
今天的推送对有些人来说,也许不那么感性,但在我看来,fancy camera tricks自藏诗意。
把我的喜悦分享给你,祝你假期愉快~
彩蛋
1,约翰·特拉沃尔塔拍摄时患了失眠症,但好的是:缺觉的状态帮助他创造了更具情绪化表现力的表演
2,昆汀·塔伦蒂诺正是看了约翰·特拉沃尔塔在这部片中的表现,才请他去演《低俗小说》
3,女主角和导演帕尔玛在拍摄中结了婚(3年后离了)
4,女主角在影片中戴的项链是兔子脚
参考资料:
◣杨柳 姜昆:向你致敬——《惊魂记》 与希区柯克
◣徐海龙:德·帕尔玛惊悚片中的性别关系和双重体验
◣吴雪衫(译):爆炸 ——塔伦·西蒙与布莱恩·德·帕尔玛的对话
◣一夜之间,美国重回梦一样的八十年代!(//www.sohu.com/a/209924173_467331)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政治惊悚片。帕尔马总有富有创造力的镜头,这部片子中的裂焦镜头多而精妙,Jake和猫头鹰、Jake听到警察和官员谈话、死鱼和女性受害者,都是非常精湛的构图。Jake在工作室里找录音带那一段9*360°的旋转镜头令人印象深刻。Jake在烟花下抱住妓女尸体的镜头明明很俗套,却拍出了超乎常人的美感。 剧作的开端很抓人,一名电影音效师,在桥上采集素材时偶然捕捉到州长开车落水前的枪响,又下水救了车里的妓女。政治迫害和州长召妓的秘密就这样偶然被Jake发觉,而召妓其实也是对手雇佣摄影师曼尼·卡普和妓女设下的圈套。Jake剪下杂志刊登的卡普拍摄的车祸照片,与录音拼凑成了完整证据,且发觉了照片中微微一抹疑似枪械的银光。而敌对势力则抹除了Jake的原录音,并时刻准备除掉三个知情人,销毁全部证据。 竞选对手其实内部不合,原方案是制造召妓丑闻取回照片,但组织中的杀手却擅自行事,直接了解了州长的姓名。杀手善后的手段很老道,偷换了事故车辆上中弹的轮胎,用爆胎混淆视听。为了做掉妓女并掩盖其真实死因,提前连杀两名具有相似体貌特征的女性,再用公用电话报警“自白”,伪造成连环杀手。最后冒充电视主持人,以协助公开真相为由约出妓女,把证据扔进湖里销毁后,在独立日游行的国旗下行凶。虽被及时赶到的Jake反杀,但Jake也永远失去了公开真相的机会。 妓女临死前的真实尖叫成为了新片中正需要的声音素材,而Jake也只能听着妓女临死前的录音怀念亡者,在剪辑室里抽着烟自嘲:真是完美的尖叫啊。
Often addressed as a foley artist’s version of Michelangelo Antonioni’s BLOW-UP (1966), De Palma’s BLOW OUT is unqualifiedly lecherous in his straight-male’s exploitation of female bodies, but technically, it is a stunner, and among one of his most accomplished works (standing shoulder to shoulder with CARRIE, 1976), for example, those strikingly juxtaposed split-screen shots are uncannily indelible, or the intricate 360-degree rotating long take in the midstream that goes nearly hallucinogenic to knock you dead.
The plot inherits the ‘70s paranoia of political conspiracy theory and mixes it with a misogynist strangler on the prowl to snuff disreputable girls (the double-standards in relation to johns and hookers are grossly offensive) with a piano wire. Jack Terry (Travolta) is a Philadelphia sound technician working on low-rent slashers (the perversely voyeuristic set-up is a garish, trashy homage to PSYCHO, 1960), after saving an escort girl Sally (Allen, the then Ms. De Palma) in an automobile accident, he finds out something amiss about it through the sound recorded on the spot, seeking out Sally, whom he is quite taken to, he resolves to get to the bottom of it, which also puts Sally’s life on the line, can he save his girl in the eleventh hour? This time, De Palma bents on breaking some hearts.
If anything, in the climax during the Liberty parade, De Palma perversely dials up pathos to the eleven, Jack’s inconsolable grief is accentuated under a pyrotechnic sky and muffled by Pino Donaggio’s waxing melodramatic score, you never expect De Palma could be so romantic, and the effect might go overboard into mawkishness, but Travolta and Allen steadfastly build their romance on a pleasurable wavelength, Jack and Sally are mutually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without being weighed down by their precarious milieu, so when the pathos arrives, it hits home, not to mention “the perfect screaming” coda, De Palma’s devious device surely packs a punch albeit his sneakily sadistic streak.
Travolta is a disarming leading man with his double-jaw squareness all over the place, you like him for his righteousness and cool facade; Allen ebulliently endows a working-girl-with-a-gold-heart type with such warmth and naïveté, you cannot help but hope she could make it out alive, until you are pulverized by such a cruel joke. Lithgow, after OBSESSION (1976), again takes a villainous turn in a De Palma movie, and his cold gaze alone can bring the chill down to the bone, then there is a terrific Dennis Franz, who plays a repugnant saddo with slimy assurance.
Boasting a bold range of coloration and compositional grandeur, BLOW OUT might just be the ultimate confluence of De Palma's louche proclivity and high-wire craft, a mesmeric doozy of first water.
referential entries: De Palma’s BODY DOUBLE (1984, 6.2/10), CARRIE (1976, 8.1/10); Alan J. Pakula’s THE PARALLAX VIEW (1974, 7.5/10); Peter Strickland’s BERBERIAN SOUND STUDIO (2012,5.9/10).
Title: Blow Out
Year: 1981
Genre: Crime, Drama, Mystery
Country: USA
Language: English
Director/Screenwriter: Brian De Palma
Music: Pino Donaggio
Cinematography: Vilmos Zsigmond
Editing: Paul Hirsch
Cast:
John Travolta
Nancy Allen
John Lithgow
Dennis Franz
Peter Boyden
Curt May
John Aquino
John McMartin
Rating: 7.6/10
1.录音师的真相求索之路,悬疑惊悚版[放大]。2.帕尔玛的镜头调度令人着迷,如片首戏中戏的杀手主观长镜、剪辑室9圈旋转长镜及大量大俯角镜。3.浴室尖叫致敬[精神病患者],高潮以脸上映照的烟花五彩闪光彰显惶惑凄楚心境,同质于[夺魂索]。4.地铁追逐戏如[情枭的黎明]预演。5.大桥收音分镜。(8.5/10)
感觉那个时期的布莱恩·德·帕尔玛电影都是剧本和故事很普通,但是技术很牛逼。
simplistic hollywood remake of Antonioni's Blow up. It does has it's moments though.
35mm Im crying... absolutely amazing QAQ (每次进入没有办法100%认真看片 焦虑/轻度抑郁 学术没有心思的时候就把高潮戏翻出来看一遍 每次都会有想大哭一场的程度 以后再被问到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 就是这部了 无法取代了暂时)
四星半,偷师希区柯克和安东尼奥尼,德帕尔马是新好莱坞中最娴熟的改装主义者、技术控达人。強烈且可感知的摄影机存在,凶杀场面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在场,双屏、剪辑、音效、长摇镜头等等,不遗余力的改造强化电影的表现力,把旧有的类型和题材重新包装改造,加入更加现代的视角和技法融入到整个叙事当中。他从过去抵达现代。
从《放大》到希区柯克,精彩的环节还是在的,甚至前--六分之五都很好啊,但是最后部分突然搂不住了是怎么回事,拍high了吗?满溢的配乐,汹涌的情感,都让我招架不住啊。。。(另外豆瓣这个又名: 爆裂剪辑 是怎么回事。。。
太厉害!虽然剧情和立意有点弱,但瑕不掩瑜,从技术层面来看简直棒呆,太开眼,调度、运镜、构图…快要玩出花来了,不拘一格,各种炫目和惊叹,特拉沃尔塔口音太重了,一听便知,论声效的重要性,最真实的反应源于惨烈可怖的现实体验,绝妙的呼应和衔接,又一个神结尾,为帕尔玛的硬实力献上膝盖。
整体看来,味道很怪,有希区柯克的味道,但有不仅限于希区柯克,凶杀氛围营造的很赞,很有味道,故事层层递进,但是有点闷,最后来个前后呼应,也算文章平淡做法。看到最后,在那漫天烟花下,男主角抱着死去的女主角失声痛哭时,让我给这部电影加上了爱情的标签
德·帕尔玛媒介自反最好的一部。此前Blow-up讲过了画面,Conversation又讲了声音,本片的巧思之处在于,从声音切入来讲声画的同步。从而将一个后肯尼迪之死时代的政治阴谋故事,嫁接到电影的后期制作过程上,继而达成一个漂亮的元电影回环。
De Palma对剪辑、摄影、配乐、音响等技法的运用出色至极,开场的段落给人一种惊艳之感!而结尾与开头的呼应也使影片更令人回味。
拼接希区柯克,奥菲尔斯,科波拉,安东尼奥尼各个的一部分,放置到自我感动的故事里,真是帕尔马的平实优点和缺点,那个旋转的长镜头确实很炫......
#蓝光重刷计划# 布莱恩·德·帕尔玛接过希区柯克的衣钵,看到不少致敬大师的影子,同时也把自己的风格发挥到的淋漓尽致,我倒是很爱这种留白式做减法的叙事,比如最后那个“最棒的尖叫”,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他妈的,居然是转圈长镜头
拍摄手法传承希区柯克,情节及节奏则有Blow-up的影子。剪辑、配乐和镜头设计都极有看头。缺点在于影片的形式远大于内容,人物二维化,表演脸谱化,以致结尾失连,前后情绪脱节。
技法依旧神乎其神,印象最深的是听录音时通过主观视角拼贴还原案发事件,以及那个N圈的旋转镜头。音乐是败笔,无处不在的配乐塞得太满了,既然有那么牛逼的镜头语言实在没必要再靠这一招渲染气氛和情绪,少而精才是王道,成功之例可见于《惊魂记》。高潮部分慢镜+去掉背景音也有些肉麻了。
和所有的“迪庞马”片的毛病一样:虎头蛇尾。开篇slasher/giallo的致敬惊艳,“谜题”的铺陈设置貌似妙笔连连,到现象的重构时有趣的细节已被抛弃,最终的解决只能用“导演在找借口结束本片"来解释。和模仿对象Blow Up比较两片的结构完全一样,只不过一个是上坡一个是下坡
华丽的技巧,十足的紧张感,开场戏中戏两个帕尔玛最拿手的长镜拼贴,结局烟花灿烂与斯人已逝的对比,一个原本普通的故事被打造得足够精彩。
惊魂记浴室尖叫,西北偏北俯拍,夺魂索布假景,窃听大阴谋窃听,“放大”声音。这些他者印记加上开头戏中戏长镜和九圈360度长镜,以及野外录音剪辑处理,技巧让人跪服。故事依旧是由技术复制时代对人的异化起,但没有达到期待高度。从寻找尖叫到想摆脱尖叫,楼顶烟火忆起新桥恋人。
本片可谓迷影堆彻类作品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河边录音和简报成影等几段专业操作实在太酷了!虽然观者已知创意源头来自安东的放大和科波拉的大窃听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它的欣赏和喜爱。另个重要迷影源头当然是希区柯克。投河救人的第一次与拯救失败的第二次显然照搬迷魂记。但个人对于用高调悬念手法(观众全知而角色不知)去处理最后一幕持保留看法。希区曾解释自己的悬念错用:过于残酷让小男孩被炸死,并非错误症结的所在。真正败笔在于观众的紧张情绪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在他们已知炸弹被带上了车,也知炸弹可能在几点爆炸的情况下,唯一合理的悬疑终结手段就是让炸弹被发现并被转移到安全处引爆。换句话说,此处情节设计虽然很写实,但却破坏了悬念的结构,没有满足和调动观众正常的心理需求……男孩之于炸弹如此,莎莉之于拯救也应是如此!三星半。
3+...考虑到出产年份,这片还是很高质量大制作的...大家都推崇烟火场景,我倒觉得上帝视角拍屈伏塔开车穿过一片古建筑更有感...